康為民
清朝學者孫星衍與知縣湯毓倬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同纂的《偃師縣志》記載:"唐昭宗和陵,在緱氏鎮(zhèn)東北五里。"其地今屬河南偃師市顧縣鎮(zhèn)曲家寨村。墓主是唐朝第20位皇帝昭宗李曄。其墓形制卑小,與同在一道嶺上的唐代恭陵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昭宗在位16年,時間僅次于太宗、高宗、玄宗、代宗、德宗,在唐朝的21位皇帝中名列第六位。但因其墓冢低小,他又是亡國之君,所以今人就很少提及其墓其人了。
兄終弟及當皇帝
昭宗于咸通八年(867)生于長安,初名傑,在兄弟中排行第七,五歲時被唐懿宗封為壽王,11歲時被唐僖宗授予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盧龍等軍節(jié)度、押奚契丹、管內觀察處置使。壽王自幼喜讀書,有宏遠的志向。廣明元年(880)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僖宗逃往四川成都,中和五年(885)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與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合兵逼長安,僖宗出走陜西鳳翔,壽王都握兵隨侍,被僖宗所倚重。
文德元年(888)僖宗從鳳翔回長安后病故,年僅27歲,諸子年幼。在僖宗的弟兄中,吉王李保年長于壽王,德才兼?zhèn)洌谌撼贾泻苡型?,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但掌握禁軍的宦官首領楊復恭,長期跟隨在僖宗身邊,深知僖宗倚信壽王,便慫恿僖宗立壽王為皇嗣。這樣做,楊復恭不僅可以討得重病中僖宗的滿意;壽王當了皇帝,他就能獨占擁立之功。僖宗立下遺制不久就死了,壽王在靈柩前即皇帝位,時年22歲。龍紀元年(889)十一月,改名為曄。
昭宗即位后,"以先朝威武不振,國命浸微,而尊禮大臣,詳延道術,意在恢張舊業(yè),號令天下"。(《舊唐書》卷二十上《昭宗本紀》)他注重選拔任用賢才,抑制宦官勢力,重新組建中央禁軍,厲行節(jié)約,消除腐糜奢侈風氣,重視學校教育,凈化社會風氣,比起他的父兄,顯然賢德得多。他的父親唐懿宗荒于朝政,喜好音樂游宴,殿前侍奉他的樂工樂伎就達500余人,每月大宴10次,山珍海味無所不備,對樂工賞賜動即千緡。每逢出游,護從10余萬人,所費不可勝計。女兒同昌公主出嫁,窗戶上飾以雜寶,井欄、藥臼、箕筐、槽柜等,都是金銀做的,陪嫁錢500萬緡,相當于大中十年(856)全國夏秋兩稅的總數(shù)。他的哥哥唐僖宗,喜歡聲色犬馬,斗雞踢球,與親王們斗鵝,輸贏一只鵝就是50萬錢。他自詡踢球狀元,叫宦官田令孜的哥哥陳敬瑄與人賭踢球勝負,贏得西川節(jié)度使職務。父兄兩朝昏庸相繼,加上宦官擅權,強藩割據(jù),使得大唐帝國已成強弩之末,"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九);"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zhèn)廢置,不自朝廷"。(《舊唐書》卷十九下《僖宗紀》)
用人之誤的尷尬
昭宗即位于危難之際,"有恢復前烈之志,尊禮大臣,夢想賢豪"。(《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七)但是,唐朝已處于風雨飄搖的末期,政治形勢很不穩(wěn)定,使他"夢想賢豪"的愿望陷入了事與愿違的怪圈。
乾寧元年(895)二月,昭宗選中左散騎常侍鄭綮擔任宰相。其原因很輕率:"綮善為詩,多侮劇刺時,故落格調,時號鄭五歇后體。……庶政未愜,綮每形于詩什而嘲之,中人或誦其語于上前。昭宗見其激訐,謂有蘊蓄,就常奏班簿側注云:'鄭綮可禮部侍郎、平章事。'"當小官吏口頭通知鄭綮,他自知不是那份材料,根本不相信,笑著說:"諸君大誤,俾天下人并不識字,宰相不及鄭五也。"小官吏說:"出自圣旨特恩,來日制下。"鄭綮說:"萬一如此,笑殺他人。……歇后鄭五作宰相,時事可知矣。"(《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九《鄭綮傳》)他確實沒有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能力,史料筆記說得真切:"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昭宗時,吳(淮南節(jié)度使楊行密)雄據(jù)淮海,朝廷務行姑息,因盛言鄭公之德,由是登庸(拜相),中外驚駭。于時皇綱已紊,四方多故,相國既無施展,事必依違。太原兵(河東軍閥李克用)至渭北,天子震恐,渴于攘卻之術,相國奏對,請于文宣王(孔子)謚號中加一'哲'字。其不究時病,率此類也。"(《北夢瑣言》卷七《鄭綮相詩》)他自感力難勝任,不合眾望,遂多次上表避位,昭宗下詔批準。
國子博士朱樸為人庸鄙、迂腐、乖僻,曾自言得為相,月余即可致太平。昭宗聽信了這話,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同平章事。朱樸只會空談,朝廷內外非議沸騰,昭宗不得不將他罷相,降為秘書監(jiān)以及外地小官員。
義勝(位于浙東)節(jié)度使董昌加倍苛斂百姓,貢獻朝廷,昭宗認為他赤膽忠心,不斷加官封賞,最高封為司徒同平章事、隴西郡王。董昌竟要求封他為越王,昭宗沒有答應。董昌怨恨朝廷,在越州建生祠,讓民間敬祀,并于乾寧二年自稱大越羅平國皇帝,建年號順天。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錢鏐勸董昌不要稱帝,不聽,遂率軍三萬包圍越州城。董昌害怕,答應不再稱帝。錢鏐上表,以為董昌罪不可赦,但昭宗以為董昌累年有進奉之功,只免除其官爵,縱歸鄉(xiāng)里。錢鏐的大將顧全武將董昌俘虜、斬首,傳首京師。
鏟除宦官勢力
唐朝后期,宦官集團掌握了軍政大權,左右了朝政,甚至操縱了皇帝的廢立。順宗、憲宗、敬宗等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以后的八個皇帝,有七個是由宦官們擁立的。昭宗登極后,下決心鏟除專權的宦官勢力,消除肘腋之患。
宦官田令孜本姓陳,從義父田某入宮,改姓田。僖宗登極時年僅14歲,田令孜任神策軍中尉、左監(jiān)門大將軍,僖宗稱其為"阿父",政事全委他處理。田令孜設計使其兄陳敬瑄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勢力深入到四川。廣明元年(880)十月,僖宗避黃巢義軍入川,路上壽王疲乏不能行,被田令孜以鞭抽打。中和二年(882)九月,僖宗任田令孜為十軍兼十二衛(wèi)觀軍容使,成為禁軍最高統(tǒng)帥,控制了皇帝,掌握了軍政大權,隨意任命與罷黜官員,橫行朝廷。中和三年四月,李克用、王重榮率軍擊敗黃巢義軍,收復長安,光啟元年(885)三月,僖宗返回京師。田令孜忌恨、排斥收復京城有功的大臣;十二月,李克用要求殺田令孜,軍隊進逼長安。田令孜脅迫僖宗西出鳳翔、寶雞,南逃興元(今陜西漢中)。在各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壓力下,田令孜自任西川監(jiān)軍使,往成都依靠其兄陳敬瑄。文德元年(888)二月,僖宗回到長安,三月病死,昭宗繼位。十二月,昭宗削去陳敬瑄官爵,任命宰相韋昭度為西川行營招討使,王建為永平軍節(jié)度使、充行營諸軍都指揮使,兩人率軍入蜀。景福二年(893)四月,王建捉獲田令孜,將其下獄殺死。
宦官楊復恭歷任樞密使、神策軍右軍中尉、觀軍容使,封魏國公。昭宗朝,加開府金吾上將軍。唐代由主考官錄取進士,構成"座主"與"門生"的關系,楊復恭援引此例,就昭宗同他的上下級關系來說,他認為自己是"天子門生",但昭宗由他擁立,故他稱昭宗為"門生天子"。他"以諸子為州刺史,號外宅郎君;又養(yǎng)子六百人,監(jiān)諸道軍,天下威勢,舉歸其門"。(《新唐書》卷二百零八《宦者傳》)昭宗欲任舅父王瑰為節(jié)度使,被楊復恭阻止。后來,楊復恭假意委任王瑰為黔南節(jié)度使,卻派人途中將其一家溺死。一天,宰相孔緯對昭宗說:"復恭,陛下家奴,乃肩輿造前殿;多養(yǎng)壯士為假子,使典禁兵,或為方鎮(zhèn),非反為何?"楊復恭辯解說:"子壯士,欲以收士心、衛(wèi)國家,豈反邪!"昭宗說:"卿欲衛(wèi)國家,何不使姓李而姓楊乎?"(《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八)大順二年(891),昭宗外派楊復恭為鳳翔監(jiān)軍,楊復恭惱怒,稱病要求致仕,昭宗下詔以他為上將軍致仕。有人告楊復恭與其義子玉山營將領楊守信來往頻繁,欲合伙謀反,昭宗派禁軍圍玉山營,楊復恭倉皇逃奔閬州。景福元年(892)十二月,朝廷命李茂貞的部隊攻破閬州,楊復恭出逃。次年八月,楊復恭在乾元縣被華州兵捕獲,斬于京師獨柳樹下。
光化三年(900)六月,昭宗將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二宦官分別流放于南荒邊地,途中賜死。左軍中尉劉季述、右軍中尉王仲先、樞密使王彥范、薛齊偓等幾位宦官議論說:"主上輕佻多變詐,難奉事。專聽任南司(中央政府),吾輩終罹其禍。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為太上皇,引岐(李茂貞)華(韓建)兵為援,控制諸藩,誰能害我哉!"十一月的一天,劉季述率禁兵囚禁昭宗,強令中書令崔胤以下百官簽名,廢黜昭宗。劉季述用銀撾在地上畫著道道,歷數(shù)昭宗的過錯說:"某時某事,汝不從我,其罪一也。如此數(shù)十不止。"(《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二)劉季述立皇子李縝為帝,殺昭宗的弟弟李倚及親近人等。天復元年(902)正月初,宰相崔胤、給事中韓偓等聯(lián)絡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擒殺劉季述、王仲先、王彥范、薛齊偓等20多個宦官,扶昭宗復位。
劉季述之后掌握禁軍大權的宦官是韓全誨,他企圖除掉宰相崔胤,控制皇帝。天復元年十月,朱全忠兵發(fā)大梁。韓全誨聽說朱全忠欲搶皇帝東遷洛陽,十一月,搶先將皇帝劫往鳳翔。朱全忠西進鳳翔,與李茂貞作戰(zhàn)年余。天復三年正月,李茂貞與朱全忠和解,殺韓全誨等72個宦官。昭宗返回京師后,聽取崔胤的建議,罷去宦官外職,召回諸道監(jiān)軍。朱全忠以兵驅宦官數(shù)百人于內侍省,盡行誅殺,宮中僅留未成年的宦者30人以備灑掃。
昭宗與藩鎮(zhèn)聯(lián)手,終于解決了宦官專權的問題,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清朝學者趙翼指出:"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推原禍始,總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樞密,所謂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勢已成,雖有英君察相,亦無如之何矣!"到了唐末朱全忠盡殺宦官,"唐室宦官之局,至此始結,而國亦亡矣。宋景文謂'灼木攻蠹,蠹盡而木亦焚'也(按:宋祁所撰《新唐書·宦者傳》中的議論語)"。(《廿二史札記》卷二十《唐代宦官之禍》)宦官勢力凌駕于皇權之上,他們就變成了反噬的力量,成為皇權的對立面。但另一方面,宦官不是獨立的政治力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他們必須依附和維護皇權,才能狐假虎威,作威作福?;鹿俸突实?,二者榮辱與共,唇亡齒寒?;实凵磉叺幕鹿俦徽D殺凈盡,宦官失去代替皇帝掌領中央禁軍的權力和作為中央特派員監(jiān)督地方藩鎮(zhèn)兵力的權力,皇帝也就被剝蝕掉同盟軍和內衛(wèi)防線,成為孤家寡人。隨著朝廷和軍閥力量的消長,改朝換代成為必然。昭宗當初只考慮泄私憤,滅宦官,沒有想到宦官力量被剿滅,自己便落到舐糠及米的地步,亡國結局,近在眉睫。
危難于強藩勢力中
昭宗即位時,藩鎮(zhèn)勢力強大,其中最強的是宣武節(jié)度使朱全忠(在河南)、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在山西)、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在陜西),對唐王朝的統(tǒng)治構成了直接的威脅。
大順元年(890)二月,李克用率兵攻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一帶)受挫。云州防御使赫連鐸、盧龍節(jié)度使李匡威與朱全忠聯(lián)手上表,請以朝廷名義討伐李克用。昭宗認為李克用曾領兵在關中戰(zhàn)敗黃巢義軍,恢復帝京,有興復之功,不忍乘其危難而攻之,朝中官員也多不同意輕討李克用。但經(jīng)不住宰相張濬與孔緯的鼓動和朱全忠的壓力,遂于五月下詔削奪李克用的官爵、屬籍(他是沙陀族人,姓朱耶,被朝廷賜以國姓,附于皇家屬籍中),部署張濬、朱全忠、李匡威等人從四面討伐李克用,最終慘遭失敗。李克用連連上表訴冤,昭宗無奈,遂再三下詔貶斥張濬,恢復李克用官爵,加封中書令。
景福元年(892)正月,鳳翔李茂貞、靜難王行瑜、鎮(zhèn)國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等五個節(jié)度使,以興元楊守亮收容了叛臣楊復恭,上書請加李茂貞為山南西道招討使,率兵討伐楊守亮。昭宗認為李茂貞若得山南,更加難以制約,下詔和解,不許興兵。李茂貞等不聽,一方面和王行瑜于二月間擅自舉兵討伐興元,另方面上表求封不已,昭宗只好下詔任命李茂貞為山南西道招討使,四月,加封王行瑜兼中書令。八月,李茂貞攻拔興元,楊守亮等僅率少數(shù)兵卒向四川閬州出逃。李茂貞驕橫,蔑視皇帝,上表說:"陛下貴為萬乘,不能庇元舅(王瑰)之一身;尊極九州,不能戮復恭之一豎。"昭宗大怒,決定以首輔宰相杜讓能主事興兵討伐。宰相崔昭緯與杜讓能不睦,暗中勾結李茂貞、王行瑜。李茂貞派他的黨羽進京,糾合市民,制造事端。朝廷把為首擾亂的人逮捕后殺掉,用兵之意愈加堅定,以覃王李嗣周為京西招討使,率禁軍三萬討伐李茂貞;李茂貞、王行瑜組織六萬軍隊迎戰(zhàn)。九月,雙方在興平相遇,禁軍望風逃散,李茂貞、王行瑜乘勝追擊,長安城內一片混亂。李茂貞上表,要求誅殺杜讓能,昭宗被迫貶杜讓能到嶺南當刺史、司戶。李茂貞仍不依不饒,十月,昭宗又賜杜讓能及其弟戶部侍郎杜弘徽自盡。凡是主張興兵討伐李茂貞,或與杜讓能政治觀點相同的,都或貶或殺。從此,朝中大小事,都被李茂貞、王行瑜所控制。
乾寧二年(895)二月,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盈死,軍中立李克用的女婿王珂為留后,并由皇帝下詔認可。王重盈的兩個兒子保義節(jié)度使王珙、晉州刺史王瑤不滿,一方面共同發(fā)兵討伐王珂,另方面寫信給朱全忠,說王珂不是王重盈的骨血,不應為嗣,還賄賂李茂貞、王行瑜、韓建,求他們自己幫助奪回河中地區(qū)的領導權。昭宗給李茂貞、王行瑜、韓建寫信,好言撫慰,不贊成罷去王珂的河中節(jié)度使職務。李、王、韓三個節(jié)度使發(fā)怒,各領精兵數(shù)千入京,逼昭宗改任王珙為河中節(jié)度使,順便指揮士兵殺皇帝的親信大臣李溪、韋昭度(已退休),還想把昭宗廢掉,另立吉王李保為帝。李克用從太原向長安發(fā)兵,聲稱討伐三鎮(zhèn),保衛(wèi)朝廷,李茂貞、王行瑜各留精兵兩千宿衛(wèi)京師,與韓建匆匆返回本鎮(zhèn)。李茂貞和王行瑜的黨羽聯(lián)絡左、右神策軍,想乘混亂劫持皇帝。昭宗看形勢危急,遂入終南山避難。李克用進入長安,派兵從終南山請回昭宗。昭宗任命李克用為邠寧四面行營都招討使,令他領兵討伐王行瑜。為使李克用盡力征討,昭宗命令延王李戒丕、丹王李允稱李克用為兄,還把愛妃韓國夫人陳氏賜給李克用。十一月,李克用攻破邠州,王行瑜敗走慶州,被部下斬首。為表彰李克用的戰(zhàn)功,昭宗封他為晉王,其子弟將佐都得到了封賞。次年五月,昭宗詔賜崔昭緯死,崔昭緯投奔朱全忠,行至荊南被斬。
王朝末世的悲劇人物
討滅王行瑜后,李克用駐軍渭北,還想討伐李茂貞。昭宗聽信近臣進言說:"李茂貞覆滅,則沙陀(李克用)大盛,朝廷危矣!"遂下詔給李克用說:"不臣之狀,行瑜為甚。自朕出幸以來,茂貞、韓建自知其罪,不忘國恩,職貢相繼,且當休兵息民。"(《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李克用奉詔,率軍回太原。
乾寧三年(896)七月,李茂貞引軍進逼長安。昭宗欲往太原躲避,楊行密請昭宗往江淮,王建請他往成都,韓建請他勿遠離關中,昭宗遂率群臣逃往華州。李茂貞兵入京城,火燒宮室。各地節(jié)度使紛紛譴責李茂貞。九月,昭宗命孫偓為鳳翔四面行營都統(tǒng),率軍討伐李茂貞。十月李茂貞上表請罪,愿獻錢修筑宮室。乾寧四年正月,韓建逼昭宗解除了諸王兵權,將禁軍兩萬余人全部解散,解除了昭宗身邊的近衛(wèi)軍,又將皇親在外領兵者,盡數(shù)召還,韓建置諸王于別第。八月,韓建以謀反罪,將皇室11位王殺于石堤谷。
光化元年(898)正月,韓建聽說朱全忠營造洛陽宮,欲迎皇帝東遷,連忙修長安宮室,于八月迎昭宗返回長安后,李茂貞勾結宦官韓全誨,于天復元年(901)十一月,把昭宗劫往鳳翔。朱全忠率兵西進,與李茂貞作戰(zhàn)經(jīng)年,于天復三年正月又把昭宗迎回長安。昭宗封朱全忠為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諸道兵馬副元帥判元帥府事、守太尉,進爵梁王;封朱全忠的心腹大將朱友倫為左軍宿衛(wèi)都指揮使,張廷范為宮苑使,王敖為皇城使,蔣玄暉為街使,留步騎萬人由他們率領??刂屏司┏堑能姍嗪?,朱全忠才離長安返開封。五月,昭宗欲重建中央禁軍,準宰相崔胤奏,募步兵6000人,騎兵600人,侍衛(wèi)皇宮衙署,引起朱全忠的警疑。十月,朱友倫與人擊球墜馬死,朱全忠懷疑是崔胤所為,將同戲者10人盡行殺死,另派侄子朱友諒代管京師宿衛(wèi)事宜。天祐元年(904)正月,朱全忠逼昭宗解散了崔胤所募軍士,又令朱友諒以兵圍崔胤宅,崔胤及其親厚者盡被殺害。李茂貞與靜難軍節(jié)度使楊崇本相與連兵,進逼京畿。朱全忠表請昭宗遷洛陽,昭宗不許,朱全忠的大將寇彥卿以軍隊裹脅昭宗、皇室、百官及士庶東行,拆長安宮室官衙,將木料結成筏子,順渭水、黃河飄往洛陽。閏四月丁酉,昭宗到洛陽,朱全忠殺死隨昭宗東行的內官雜役200余人,另選親信200余人隨侍昭宗前后。朱全忠以昭宗有英氣,難以控制,欲立幼君,以謀禪代,遂派人于八月弒昭宗,立輝王祚為皇太子,更名柷,于柩前即位。
天祐二年二月,葬昭宗于和陵。(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和陵在河南緱氏縣懊來山,是年更名太平山。"此山古名景山,今名白云嶺)昭宗被弒時,年僅38歲,生前未建壽陵。朱全忠意在禪代,不會為他建造像樣的墓園。據(jù)考古工作者探查,和陵地宮僅長8米,寬4米,與民間普通墓室相差無幾,所以當?shù)孛癖娕c東去三里的恭陵比較,稱和陵為"小冢"。公元923年,后唐滅后梁,定都洛陽。次年二月,后唐莊宗派人祭拜和陵。莊宗曾想遷昭宗陵于關中,八月發(fā)敕書說:昭宗和少帝李柷"咸罹虺毒,遽殞龍髯,委冠劍于仇讎,托山陵于梟獍"。"虔思改卜,式慰允懷。宜令所司別選園陵,備禮遷葬,貴雪幽明之故,以申追慕之心。"(《全唐文》卷一百零四《遷昭帝陵敕》)"尋以年饑財匱而止。"(《舊五代史》卷三十二《唐書·莊宗紀第六》)但是,后唐一代,還是很重視昭宗和陵的,明宗時置園邑、陵令,末帝時,"差人修奉,其人工給食、祭料,并從官給"。(《冊府元龜》卷一七四《帝王部·修廢》)今人在和陵偶見的石翁仲殘軀,當是后唐時的遺物。
昭宗雖不是昏君,但也不是英明的政治家,缺乏駕馭全局、處理紛繁復雜政治局面的能力?!缎绿茣吩u論道:"自古亡國未必皆是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禍亂之來有漸積,及其大勢已去,適丁斯時,故雖有智勇,有不能為者矣,可謂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昭宗為人明雋,初亦有志于興復,而外患已成,內無賢佐,頗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亂。"(《新唐書》卷十《昭宗哀帝紀》)唐朝在昭宗時滅亡,是時勢使其然,當然也是昭宗個人的悲劇。
康為民,男,1935年出生,河南鞏義市人,偃師市人民政府退休干部,中國古都學會、中國唐史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