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評說

唐代長安大慈恩寺史事鉤沉(三)

洛陽隋唐研究(第二輯) 作者:郭紹林 主編


  三、大雁塔唐事鉤稽

  1.大雁塔的建造

  如前所述,晉昌坊"半以東"是大慈恩寺。晉昌坊東西寬650步,那么慈恩寺應(yīng)寬325步左右,將近一華里。它的建制非常龐大,共有大殿、端門、翻經(jīng)院、元果院、太真院、浴室院、南池、西院、東樓等單元。在當時的西院里,建造了至今聳立的大雁塔,成為慈恩寺的一大亮點。

  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向朝廷請求在慈恩寺"端門之陽"造石塔,以安置帶回國的經(jīng)像。高宗下敕說:"所營塔功大,恐難卒成,宜用磚造。"于是,"仍改就西院,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舊式也。塔有五級,并相輪、露盤凡高一百八十尺"。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兩年后,這座印度窣堵波形制的雁塔建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第160-161頁)

  "雁塔"之名是否是此慈恩寺浮圖與生俱來的呢?筆者認為,任何事物只要能被后代采用,必有其前代的根據(jù)?!洞蟠榷魉轮尽肪硪徽J為:"'雁塔'之名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也不是正式的命名。……直到唐文宗大和(827-835)中許玫登進士第,這才正式以雁塔為詩題,是謂《題雁塔》。這說明,'雁塔'或'大雁塔'之名在唐代時并不普遍流行。"(申秦雁《西安大雁塔名稱溯源補正》所持觀點亦是如此,見《考古與文物》雜志1999年第2期)其實此書作者所引的例證,恰恰證明了與他所持觀點相反的事實。如楊廉《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yīng)制》詩云:"慈云浮雁塔,定水映龍宮。"(《全唐詩》卷一百〇四,第1094頁,中華書局,1979年)孫佺同題詩云:"一忻陪雁塔,還似得天身。"(《全唐詩》卷一百〇五,第1101頁)都是早在唐中宗在位時期(705-710)就直接使用"雁塔"之名的例證。而楊、孫又豈能憑空造出這一名稱,想必在他們之前已經(jīng)有此通行稱呼。另一方面,岑羲同題詩中"梵堂遙集雁,帝樂近祥鸞"(《全唐詩》卷九十三,第1004頁)之句、鄭愔同題詩中"雁子乘堂處,龍王起藏初"(《全唐詩》卷一百〇六,第1106頁)之句,均是化用佛教中"飛雁墜寺充三凈肉"的典故(《大唐西域記》卷九說:印度小乘僧人吃三凈肉,即不見、不聞、不疑的肉。有僧見群雁行空,說:"今日眾僧中食不充,摩訶薩埵宜知是時。"一雁應(yīng)聲墮地而死。群僧慚愧,以為死雁是菩薩化身示教,遂埋雁建塔,稱為雁塔。第22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可見其早已深入人心。所以雁塔之名起源很早,不會專待晚唐許玫詩出才通行。然而中宗時期的應(yīng)制詩(詳見下文)均以"慈恩寺浮圖"為題,很可能因為這是命題作詩,一經(jīng)命題,不得更改;同時用"慈恩寺浮圖"顯得莊重,也指明了九月九日登高的具體位置。

  大雁塔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南門左右龕中分別是玄奘向朝廷索求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太宗御制,上寫"永徽四年十月中書令褚遂良書")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唐高宗御制,上寫"永徽四年十二月十日尚書右仆射褚遂良書")。這些碑刻十分精美,可謂鬼斧神工。塔壁上除后世的進士題名以外(詳見下文),還有雕刻的佛教圖畫。"塔西面畫濕耳師(獅)子,仰摹蟠龍。"(《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六《寺塔記下》,第227頁)還有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僧人在此作的畫,"今慈恩寺塔前面中間功德,叉凹垤花,西面中間千手千眼菩薩,精妙之極。……然其畫功德、人物、花草,皆是外國之象,無中華禮樂威儀之德"。(《太平廣記》卷二百一十一《尉遲乙僧》,第1619頁,中華書局,1981年)這是慈恩寺吸納外國文化的一個例證。另外,這里還留下一些說不清來歷的詩歌,被好事者附會為神仙之作。"唐太和二年(828),長安城南韋曲慈恩寺塔院,月夕,忽見一美婦人,從三四青衣,來繞佛塔,言笑甚有風味?;仡櫴替驹唬?白院主,借筆硯來。'乃于北廊柱上題詩曰:'皇子陂頭好月明,忘卻華筵到曉行。煙收山低翠黛橫,折得荷花贈遠生。'題訖,院主執(zhí)燭將視之,悉變?yōu)榘Q,沖天而去。書跡至今尚存。"(《太平廣記》卷六十九《慈恩塔院女仙》,第432頁)

  2.大雁塔與唐代社會

  大雁塔與唐代的政治、文化生活,發(fā)生了廣泛的聯(lián)系。

  社會上層方面,每逢重陽佳節(jié),這里就成了皇室登高的好去處。于是世俗含義掩蓋了佛教涵義,雁塔也就不僅是為安置梵本之用了。景龍二年(708)九月九日,中宗"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賦詩"。上官昭容(婉兒)首先獻詩,云:"帝里重陽節(jié),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御昭回。"(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第2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隨后,同去的修文館四名大學士、八名學士、十二名直學士等侍臣,紛紛獻上自己的作品。在這些詩中,隨處可見"長壽"、"升平"、"堯年"、"圣主"等字眼。如李乂《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yīng)制》詩云:"慶洽重陽壽,文含列象輝。小臣叨載筆,欣此(一作無以)頌巍巍。"(《全唐詩》卷九十二,第995頁)趙彥昭同題詩云:"皇心滿塵界,佛跡現(xiàn)虛空。日月宜長壽,人天得大通。"(《全唐詩》卷一百〇三,第1088頁)蕭至忠同題詩云:"神衛(wèi)空中繞,仙歌云外清。重陽千萬壽,率舞頌升平。"李迥秀同題詩云:"堯年將(一作持)佛日,同此慶時休。"(《全唐詩》卷一百〇四,第1091、1093頁)李恒同題詩云:"愿將今日樂,長奉圣明君。"畢乾泰同題詩云:"重九昭皇慶,大千揚帝休。……至德覃無極,小臣歌詎酬?"(《全唐詩》卷一百〇五,第1100、1102頁)鄭愔同題詩云:"愿獻重陽壽,承歡萬歲馀。"(《全唐詩》卷一百〇六,第1106頁)可以看出,他們的詩歌雖以佛教為背景,其中也不時地使用一些佛教用語,如"梵宮"、"初地"等,但其寫作的目的僅僅在于迎合皇帝的喜好,歌頌所謂的盛世,從而求得皇帝的寵幸,所以他們才會"欣此頌巍巍"。然而登塔所具有的佛教涵義也就被完全沖淡。"這些御用文人關(guān)于佛教的應(yīng)制文學活動,都說明佛教是朝廷的工具,神權(quán)和政權(quán)是封建社會的泥沼中生長出來的并蒂蓮。"(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第89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

  對于文人墨客來說,大雁塔是憑欄遠眺的游覽勝地,他們在此吟詠長安美景,留下了著名的詩篇。天寶十一載(752),杜甫、高適、岑參、薛據(jù)、儲光羲等到慈恩寺登塔游玩,除薛據(jù)外都有《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流傳后世。他們以登塔為題,實則在抒發(fā)自己對政治、人生的感受,借佛教之酒澆自己心中的塊壘。如高適詩云:"盛時慚阮步,末宦知周防。輸效獨無因,斯焉可游放。"(《全唐詩》卷二百一十二,第2204頁)杜甫詩云:"自非曠(一作壯)士懷,登茲翻百憂。……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全唐詩》卷二百一十六,第2258頁)由于大雁塔見證了有唐一代的興衰,人們登臨此處,因時代變遷而有著迥異的心情。表現(xiàn)于詩中,豪邁的如"登高凌寶塔,極目遍王城。"(蕭至忠《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yīng)制》,《全唐詩》卷一百〇四,第1091頁)"九重宮闕參差見,百二山河表里觀。"(盧宗回《登長安慈恩寺塔》,《全唐詩》卷四百九十,第5549頁)傷感的如"地迥風彌緊,天長日久遲。因高欲有賦,遠意慘生悲。"(歐陽詹《早秋登慈恩寺塔》,《全唐詩》卷三百四十九,第3906頁)而面對國家的衰亂,五代時又有"莫上慈恩最高處,不堪看又不堪聽"(楊玢《登慈恩寺塔》,《全唐詩》卷七百六十,第8633頁)的慨嘆。

  3.雁塔題名現(xiàn)象

  唐代在長安新及第的進士,不但有曲江宴,還有慈恩寺游玩,并在大雁塔的塔磚上題寫自己名字的活動,即所謂"紫毫粉壁題仙籍"(劉滄《及第后宴曲江》,《全唐詩》卷五百八十六,第6791頁),以表達春風得意、十分榮耀的心情。白居易就曾說自己"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后世也將"雁塔題名"作為進士及第、躍過龍門的代稱。但究竟是誰開此風氣之先,第一個以進士身份在雁塔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呢?(朱雀門街西西明寺,也是唐代進士及第題名處?!短妻浴肪砣洞榷魉骂}名游賞賦詠雜紀》說,苗臺符、張讀同年及第,"二人嘗列題于西明寺之東廡"。第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爬梳史籍,結(jié)合學界研究成果,筆者對誰是雁塔題名第一人的幾種說法,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并形成了自己的一點認識。

  北宋張禮著《游城南記》,云:"東南至慈恩寺。少遲,登塔,觀唐人留題。"自注云:"《嘉話錄》謂張莒及進士第,閑行慈恩寺,因書同年姓名于塔壁,后以為故事。按,唐《登科記》有張臺,無張莒。臺于大中十三年(859)崔槾下及第,馮氏引之以為自臺始。若以為張莒,則臺時已有題名之說焉。……熙寧中,……塔既經(jīng)焚,塗圬皆剝,而磚始露焉。唐人墨跡,于是畢見,今孟郊、舒元輿之類尚存,至其他不聞于后世者,蓋不可勝數(shù)也。"(史念海、曹爾琴《游城南記校注》第23頁,三秦出版社,2003年)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以下幾點:其一,據(jù)唐人韋珣著《劉賓客嘉話錄》,最早的雁塔題名者是張莒;其二,據(jù)唐人《登科記》,最早的進士及第雁塔題名者是張臺;其三,北宋宋熙寧年間(1068-1077),唐人墨跡十分顯露、清晰;其四,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張禮還能見到孟郊、舒元輿等唐人的題名。(唐代雁塔題名,曾短暫銷毀過?!短妻浴肪砣洞榷魉骂}名游賞賦詠雜紀》云:會昌三年(843),李德裕為上相,取締進士錄取后的"曲江大會朝官及題名、局席","于是向之題名,各盡削去。蓋贊皇公<李德裕>不由科第,故設(shè)法以排之。洎公失意,悉復舊態(tài)"。第28-29頁。)

  根據(jù)史念海、曹爾琴二先生在《游城南記校注》中的考證,張莒登第于唐代宗大歷九年(774),比大中十三年登第的張臺早85年。因而唐人《登科記》以為最早題名于雁塔的人是張臺,是錯誤的。而張禮自注中卻說了一句"若以為張莒,則臺時已有題名之說焉"的話,極令人費解。怎么后來的人倒比以前的人捷足先登呢?我認為張禮在書中是想表達這樣一個意思,即"如果以為后出的人是雁塔題名第一人,則因在他以前已經(jīng)有人這樣做了,所以記載后出的人的書是錯誤的",以體現(xiàn)出他對不同說法的鑒定。這樣一來,自注中的話就應(yīng)該是"若以為張臺,則莒時已有題名之說焉"。(史念海、曹爾琴先生認為,導致文中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在于,"馮"字乃"劉"字之誤。即作者張禮想說,是劉禹錫在以為雁塔題名自某某始,又因為劉禹錫是不可能見到張臺的,故此句中的"臺"應(yīng)為"莒",而下面的兩句話也順理成章地改正了過來??蓡栴}在于,張禮不是在說"馮氏以為",而是說"馮氏引之以為",則他所要評論的"馮氏",應(yīng)為他所見到的唐代《登科記》的作者,并不是《嘉話錄》中的劉禹錫。按照徐松在《登科記考》凡例中所說,唐宋間有多本《登科記》,多非全帙,亡佚尤多,為何就能排除有一馮氏也寫過《登科記》?也許只是他的著作不留名后世罷了,但當時的張禮還能見到它;抑或馮氏曾經(jīng)議論過誰是雁塔題名第一人,張禮不同意他的觀點,說他弄錯了,也是有可能的。)

  為使讀者進一步了解雁塔題名,史、曹《校注》中又引了以下史料:五代王定?!短妻浴肪砣洞榷魉骂}名游賞賦詠雜紀》云:"進士題名,自神龍以后,過關(guān)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雁塔)下題名。"宋王讜《唐語林》卷二云:"既捷(進士及第),列其姓名慈恩寺,謂之題名。"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云:"既捷,列書其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題名會。"后兩者都沒有指出雁塔題名的興起時間,《唐摭言》中的話亦不確切,"神龍(唐中宗年號,705-707年)以后"令人費解。但這已說明自神龍年間到大歷九年也許有其他人也在雁塔上題名,故校注中得出的結(jié)論是:"題名并非自張莒肇始。"張莒說被排除了。

  北宋人錢易所著《南部新書》卷乙云:"韋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下題名,后進慕效之,遂成故事。"(《南部新書》卷乙,《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第30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舊題宋呂祖謙輯《東萊先生分門詩律武庫》卷三《榮貴門》"雁塔"條、宋劉應(yīng)李輯《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辛集卷九"雁塔"條與此同。見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下冊第1178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這一材料是《游城南記校注》所忽略的,因而沒有對張莒、韋肇作進一步的比較和研究。郭紹林先生著的《唐代士大夫與佛教》第二章第五節(jié)除引用《劉賓客嘉話錄》里的材料外,還引用了這則材料,在經(jīng)過一番縝密的論述和推敲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韋肇的登科年代在758至768年之間,"比774年進士及第的張莒早十年左右"。(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第118頁)

  這樣,按照《南部新書》的說法,最早在雁塔上題名的及第進士應(yīng)為韋肇。但這時距"神龍"年間也已60年左右,應(yīng)該說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的交待,只是一種粗略的做法。

  《說郛》卷十《續(xù)事始》"慈恩寺題名"條說:"開游而題其同年姓名於塔下,后為故事。"(《說郛三種·續(xù)事始》"雁塔題名"條,第20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此條語焉不詳,讓人看后十分不解。本來此書之作,是為了考究明白各種"名"、"物"、"事"最初的情況,給讀者示以清楚的源流。但"雁塔題名"始于何時?文中沒有說;都題了哪些人的姓名?文中沒有說;假如"開"是人名的話,他姓什么?是什么時候的人?文中亦沒有說。因此,考"慈恩寺題名"之始,此書無與力焉。

  又,孟二冬先生在《登科記考補正》卷二十七"韋肇"條下,引明朝人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辯證類》"雁塔題名"條,云:"至于題名之說,一云韋肇及第,偶爾題名寺塔,遂為故事;一云張莒本寺中閑游,戲題同年之名于塔。然人雖不同,其義其時一也。"可見他對韋肇、張莒孰先孰后已經(jīng)不再關(guān)心,認為其時代是一致的。

  其實在韋肇之前,雁塔塔壁上有其他人的題名遺存。上述杜甫、高適、岑參、薛據(jù)、儲光羲等人除登塔賦詩外,還在塔下題名。孟二冬先生糾正了過去認為薛據(jù)登第于開元十九年的錯誤說法,考證出他登第于開元九年(731),而岑參于天寶三載(744)考中進士,高適于天寶八載中有道科,杜甫于天寶十載上賦拜官,儲光羲此時還沒有中進士。(清徐松原著、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上冊第258、283頁)但不論怎樣,他們都不是以新得第進士的身份來到雁塔下題名的,因而并不被后人作為開進士雁塔題名之風的人物而著于史冊。故宋人戴埴《鼠璞》"雁塔題名"條云:"予得唐雁塔題名石刻,細閱之,凡留題姓名,僧道士庶前后不一,非止新進士也。"(《說郛三種·鼠璞》卷上,第659頁)可見最初有很多人到此游玩留名,經(jīng)過若干年后,由于一人唱之,眾人和之,才最終形成了這樣一種爭相效仿的時髦做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