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唐至五代道教的發(fā)展
1.盛唐朝廷的崇道措施
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唐朝進入盛世。唐玄宗登基之初,國家經(jīng)過了八年的動蕩,因而他勵精圖治,首先注重的是解決世俗問題。開元六年(718),他在洛陽,兩位地方官員獻詩,他認為:"觀其文理,乃崇道法,至于時用,不切事情。宜各從所好。"于是把二人"罷官度為道士"。這屬于懲罰性質。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在洛陽集仙殿同眾大臣、學士宴集,說:"仙者憑虛之論,朕所不取。賢者濟理之具,朕今與卿曹合宴,宜更名曰集賢殿。"(《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二,開元六年、十三年)但他九年后在洛陽接見張果,其態(tài)度轉變?yōu)槌绲篮蒙裣伞5澜躺裣砂讼芍械膹埞?,就是以張果為依?jù)而編造出來的。舊史記載,張果隱居在河北恒山中,往來于山西汾州(治今汾陽市)、晉州(治今臨汾市)之間,自稱數(shù)百歲,又說在帝堯時當過侍中(西漢武帝時才有這個官號)。武則天曾派使者召他來洛陽,他假裝死亡,后來出現(xiàn)在恒山中。恒州(治今河北正定縣)刺史韋濟上表推薦張果,唐玄宗命通事舍人裴晤前往河北迎請,張果又施展假死的伎倆,裴晤不敢逼迫。唐玄宗又派中書舍人徐嶠帶著璽書前往迎請,張果被迫隨著這位使者,于開元二十二年二月來到唐玄宗駐守的洛陽,被安排以乘坐肩輿(軟轎子)的待遇進入皇宮中。唐玄宗讓善于測算壽夭善惡的邢和璞推算張果的真實年齡,讓善于看鬼的師夜光搜尋與自己對面而坐的張果,他二人都以失敗而告終。張果讓弟子用鐵如意打掉自己被弄黑的牙齒,從懷中取出神仙藥,敷在牙床上,睡了一會兒,張嘴展示,又是滿嘴白牙。這些情況使得唐玄宗十分吃驚,除了好神仙的信念益發(fā)堅定,還打算把自己的妹妹、道士玉真公主嫁給張果。這個決定還沒有公布,張果已經(jīng)預知,對幾位官員說:"諺云娶婦得公主,真可畏也。"這幾位官員弄不懂張果在說什么。這時,宦官前來宣布詔令:"玉真公主早歲好道,欲降(下嫁)先生。"張果大笑,拒不奉詔,幾位官員才恍然大悟。后來,他堅決請求唐玄宗放他回恒山,唐玄宗批準,下敕說他"跡先高尚,深入窈冥","問以道樞,盡會宗極",授予他官職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方伎傳》)數(shù)年后,唐玄宗又派使者迎請張果來長安,張果聽到消息,突然死去。弟子將他埋葬,"后發(fā)棺視之,空棺而已"。(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載《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冊)
唐玄宗的崇道措施,按照年份順序排列,有這樣一些內容:
開元年間,東都留守張琦奏稱:"汝州魯山縣(今河南魯山縣)因修仙居古觀,獲玉瑛,扣之聲聞數(shù)里。"唐玄宗令懸掛于太清宮圣祖廟庭。(《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杜光庭《歷代崇道記》)
開元二十五年正月,唐玄宗下敕,道教出自圣祖玄元皇帝,不能同外來的佛教一樣隸屬于管理外交工作的鴻臚寺。從今以后,道士、女道士都視為皇族宗親,原來設置的管理道教機構崇玄署,隸屬于管理皇族宗親的宗正司,"以光我本根";而佛教僧尼,隸屬于尚書省的祠部。(《大唐六典》卷十六,日本廣池學園事業(yè)部,1973)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唐玄宗下敕,規(guī)定長安、洛陽兩京及天下各州,都設置玄元皇帝廟,并設置道教??茖W校崇玄學,招收、培養(yǎng)學生,把道教崇奉的書籍上升為經(jīng)典,《老子》為《道德經(jīng)》,《莊子》為《南華經(jīng)》,偽托的《文子》、《列子》為《通玄經(jīng)》、《沖虛經(jīng)》,每年按照明經(jīng)科的做法,開設道舉,考試、錄取道教專門人才。同月,河南采訪使、汴州刺史齊澣奏稱:"伏以至道沖虛,生人宗仰,未免鞭撻,孰瞻儀型?其道士、僧尼、女冠等有犯,望準道格處分,所由州縣官,不得擅行決罰,如有違越,請依法科罪。"唐玄宗批準執(zhí)行。這樣規(guī)定道士、僧尼犯法,當?shù)毓賳T不能依據(jù)唐律治罪,因為有損宗教的尊嚴,要由各自宗教內部處分,官員違反這項規(guī)定,反倒要受法律制裁。這是一項很不合理的措施,會使得宗教徒逍遙法外。五月,唐玄宗夢見老子,下令"圖寫真容,分布天下"。(《唐會要》卷五十《尊崇道教》)
元趙孟頫《老子像》(故宮博物院藏)
天寶元年(742)正月,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奏,說玄元皇帝在長安丹鳳門上空出現(xiàn),說:"我藏靈符,在尹喜故宅。"(《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天寶元年)唐玄宗派使者到秦函谷關故址尹喜臺西發(fā)掘得到靈符,覺得函谷靈符與天寶年號暗合,遂把函谷關所在的桃林縣改名為靈寶縣(今河南靈寶市)。唐玄宗下敕在兩京各新建一所玄元皇帝廟,長安的在大寧坊西南角,洛陽的在天津橋南、定鼎街西積善坊,這里是唐玄宗當皇帝之前的舊宅。洛陽的舊玄元皇帝廟,即上文所說龍朔二年(662)修建在邙山上的上清宮,到這時已經(jīng)80年了。時人杜甫有《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描繪道:"翠柏深留景(影),紅梨迥得霜。"(《錢注杜詩》卷九)現(xiàn)在仍是上清宮。天寶元年二月,長安新廟竣工,唐玄宗前往拜祭。為了讓道教同佛教相匹配,唐玄宗參照佛教四大菩薩的說法,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他們所著的書(除《莊子》外,皆為偽托)一律稱為真經(jīng)。這里要湊夠四大真人的數(shù)字,圣祖太上老君是教祖,不能降格與真人并列,遂杜撰出一個洞虛真人庚桑子,把偽托的《庚桑子》稱為《洞靈真經(jīng)》。新冒出一部《洞靈真經(jīng)》,社會上來不及為它做準備。五月,宰臣上奏說:"其《洞靈真經(jīng)》,人間少本,臣近令諸觀寺尋訪,道士全無習者。"因而奏請將上述經(jīng)典"各寫千卷","付諸道采訪使頒行";《洞靈真經(jīng)》還未流傳,參加道舉的崇玄學生徒暫不考這部經(jīng),"請待業(yè)成后準試"。(《唐會要》卷五十《尊崇道教》)唐玄宗采納批準。崇玄學設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學生規(guī)模為一百人。九月,長安、洛陽的玄元皇帝廟,改稱為太上玄元皇帝宮,普天下參照改名。"宮"字原本是一般房屋的通稱,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一》說蘇秦不得意時,受到家人的冷落,顯赫以后,路過故鄉(xiāng)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從秦朝開始,"宮"字指帝王的住所,如咸陽宮、阿房宮。唐朝皇室自認道教為血親宗教,就把道教廟、觀改稱為宮,與所謂"圣祖"名分一致。
天寶二年正月,追尊玄元皇帝為大圣祖玄元皇帝,長安、洛陽的崇玄學改為崇玄館,博士改為學士,助教為直學士,另設大學士,以示莊嚴、虔誠。三月,唐玄宗在長安親自祭祀玄元廟,下敕追尊所謂老子的父親"周上御史大夫敬"為"先天太上皇",所謂老子的母親"益壽氏"為"先天太后",在老子的故鄉(xiāng)設置祠廟(在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溝,太清宮北半華里處建有洞霄宮,一河相隔,河上建有會仙橋),還追尊咎繇(皋陶)為德明皇帝。長安的玄元廟改稱為太清宮,洛陽的為太微宮,天下各郡(州)的為紫極宮。九月,老子故鄉(xiāng)的紫極宮升格為京師級別的太清宮。這是依據(jù)道教經(jīng)典《太真經(jīng)》的"三清"說法,圣人登玉清,真人登上清,仙人登太清。老子是至上仙人,因而祭祀他的神廟相應地叫做太清宮。其故鄉(xiāng)是這樣,其"子孫"當皇帝的處所長安也是這樣。
天寶三年正月,唐玄宗見靈符上有"天寶千載"幾個字,"遂改年為載"。(《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歷代崇道記》)
天寶五載二月,崇玄館學士、太清宮使、門下侍郎陳希烈上奏:"大圣祖玄元皇帝以二月十五日降生,既是吉辰,即大齋之日請同四月八日佛生日,準令休假一日。"(《冊府元龜》卷五十四《帝王部·尚黃老第二》,《四庫全書》本)唐玄宗批準在全國范圍內執(zhí)行。
天寶七載三月,唐玄宗下詔規(guī)定:"其天下有洞宮山,各置壇祠宇,每處度道士五人,并取近山三十戶,蠲免租稅差科,永供灑掃。諸郡有自古得道升仙之處,雖先令醮祭,猶慮未周,每處度道士二人,其靈跡殊尤、功應遠大者,度三人,永修香火。"(《冊府元龜》卷五十四《帝王部·尚黃老第二》)
天寶八載閏六月,唐玄宗提升老子尊號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又提升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以上這些措施和活動,多在正月頒布、舉辦,可見在唐玄宗眼里,尊祖崇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在朝廷的提倡下,社會風尚有所改變。太子賓客賀知章原來崇奉佛教,在家鄉(xiāng)會稽(治今浙江紹興市)時,同僧道亮交游,"同心慕仰,請問禪心"(《宋高僧傳》卷八《唐越州云門寺道亮傳》),同僧玄儼"具法朋之契",同僧曇一"并為師友"。(《宋高僧傳》卷十四《唐越州法華山寺玄儼傳》)但他晚年在唐玄宗崇道抑佛精神的感召下,轉而崇奉道教,號四明狂客。天寶三載,賀知章86歲,"上表乞為道士還鄉(xiāng)"。唐玄宗批準后,親自賦詩送行,并詔令公卿大臣在長安東門為他餞行,"豈惟崇德尚齒,抑亦勵俗勸人"。(《唐詩紀事》卷十七《賀知章》)
2.盛唐宰相李林甫的《嵩陽觀紀盛德感應頌》碑文
嵩山的嵩陽觀,其前身是佛教的嵩陽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煬帝時期,改為道教廟宇嵩陽觀。唐高宗辟為行宮奉天宮,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為超度亡夫,施舍給道教,名嵩陽觀。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觀紀盛德感應頌碑
書院門口矗立著一座唐碑,高9米,寬2.04米,厚1.05米。這座碑矗立于天寶三載,由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撰文,書法家徐浩書丹。李林甫崇奉道教,擔任唐玄宗朝的宰相長達19年之久。天寶元年在長安新設玄元皇帝廟,以白石雕刻唐玄宗像,侍立在老子像右側,左側侍立像則是李林甫和陳希烈的石雕。李林甫既然長期總理國政,首先考慮的便是道教如何由國家管轄,如何為政治服務。這篇碑文開篇即說:"域中之大有四,道為之首,而王者統(tǒng)焉。方外之人有五,神為之首,而圣者用焉。"這樣說來,那便不是人間的國君匍匐在神靈腳下祈求佑護,而是居高臨下,調度宗教和神靈為自己效勞。李林甫的這個觀點,在唐人的宗教觀中代表一種見解,值得注意。碑文歌頌唐玄宗執(zhí)政30多年的政績,指出嵩陽觀地處天下中心的位置,風雨交會,陰陽燮調,合煉長生不老藥的"丹灶琳堂,往往而在",于是嵩陽觀"道士孫太沖親承密詔,對授金訣",接受了為唐玄宗合煉仙丹的任務。這位道士"一之日披圖于天府,二之日陳醮于山壇,然后俾太乙(天神)啟爐,陵陽(仙人)傳火,積炭于廡下,投藥于鼎中,固以扃鐍,窒其窗戶,隙光不容,人跡罕到"。孫太沖和宦官薛履信東赴齊魯大地,行程千里,耗時百日,回嵩陽觀后,"開封發(fā)印,馀燼未滅,還丹赫然,則已六轉矣"。次年,仙丹轉移到緱山升仙太子廟,各種靈瑞紛紛出現(xiàn),于是煉成九轉神丹,獻給唐玄宗。三公百官,奉觴稱賀道:"陛下?lián)崛豪瓒鴼w壽域,上真降殊休而報盛德。神丹一御,與天無極。"(《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唐玄宗服用這劑"仙丹",又活了17年,以78歲高齡去世。而其余唐代皇帝,服仙丹后很快中毒死亡。可能孫太沖下的藥比較平和,毒副作用比較小。后唐時期也有這種情況。唐明宗時,史圭在洛陽擔任河南少尹,有嵩山術士送給他"石藥如斗",對他說:"服之可以延壽,然不可中輟,輟則疾作矣。"史圭服用后,"神爽力健,深寶惜焉"。(《舊五代史》卷九十二《史圭傳》)
3.盛唐時期的河南道士
唐玄宗駐長安期間,曾派遣使者到浙江天臺山迎請司馬承禎來京,從其親受法箓。開元十五年(727),唐玄宗把司馬承禎從天臺山征召到洛陽,為了見面方便,讓他在今河南濟源市王屋山自選形勝之地,置壇室以居住。司馬承禎王屋山所居名為陽臺觀,唐玄宗題寫匾額,派人送去。唐玄宗的兩個妹妹西寧公主、昌隆公主,在父皇唐睿宗再度當皇帝時期,出家當女道士,分別以金仙、玉真為名。開元五年,金仙公主在洛陽道德坊的道士觀居住,從而改為女冠觀,叫做都玄觀。開元十年,玉真公主在洛陽正平坊的安國觀居住,也改為女冠觀。司馬承禎住王屋山后,玉真公主和光祿卿韋縚到陽臺觀修金箓齋。開元十七年,道士李含光來王屋山,拜司馬承禎為師,盡得其傳,歲余,請求離開師傅去茅山,纂修經(jīng)法,成為茅山宗的著名祖師。司馬承禎在王屋山上言:"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序,是所理焉。冠冕章服,佐從神仙,皆有名數(shù)。請別立齋祠之所。"唐玄宗采納他的建議,下敕五岳各設置一所真君祠,"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禎推按道經(jīng),創(chuàng)意為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二《隱逸》)司馬承禎精通篆隸多種字體,唐玄宗命他以三種字體抄寫《道德經(jīng)》,趁機校勘字句,作為5380字的標準本子上奏朝廷。司馬承禎在這里研究道教理論,撰寫道教著作,直到去世。新舊《唐書》都沒有記載他去世的年份,只說時年89歲,但《衡岳志》和《茅山志》都說他卒于開元二十三年。他去世后,唐玄宗賜號真一先生,贈銀青光祿大夫,并親制碑文。
這時期,河南的道士們良莠不齊。開元二十八年,李憕在洛陽任河南府少尹。河南府尹蕭炅倚仗權貴,臨事多不法,李憕秉公矯正,結下怨隙。道士孫甑生以左道求進,借口修功德,往來于嵩山洛陽之間,求請無厭,李憕每每加以抑制。孫甑生于是勾結蕭炅,上疏栽贓陷害,把李憕擠走。但道士劉尊師、張?zhí)叫t是另一類人物。劉尊師13歲時,奉唐中宗敕令,誦經(jīng)入道。"既慕神仙之術,托作求真之游,遂詣中岳韓尊師受洞神經(jīng)法。"開元四年,道門威儀使奉玉真公主教令,請劉尊師"詣中岳興唐觀校定經(jīng)箓"。(《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三,闕名《劉尊師碑銘》)洛陽弘道觀道士蔡瑋撰寫的《唐東京道門威儀使圣真玄元兩觀主清虛洞府靈都仙臺貞玄先生張尊師遺烈碑銘》,說張?zhí)叫煮w微,世代居住南陽,是道教祖師張道陵的后裔。張?zhí)叫?quot;童而遜悌,冠而貞愿,勁若修篁之節(jié),和如浮磬之聲";文明元年(684),因唐高宗去世,"國家延慶于道,度為仙官"。嗣后他任長安景龍觀大德,一度成為唐玄宗的宮廷供奉道士,但堅決拒絕還俗出任諫官。開元十四年,唐玄宗征召他和幾位道友前來自己駐守的洛陽。"有司備禮,冠蓋紛迎,登邙山,俯河洛,飄飄明霞之外,窅窅凝玄之際,望者以為神仙之會也。"開元二十一年,唐玄宗下詔任命他為東都道門威儀使,兼任洛陽圣真、玄元兩觀主。張?zhí)叫髞砣チ送跷萆?,與玉真公主為伍,天寶元年(742)七月去世,享年76歲。(陸耀遹:《金石續(xù)編》卷八,《金石萃編》合刊本)
蔡瑋還撰寫了《玉真公主朝謁譙郡真源宮、受道王屋山仙人臺靈壇祥應記》,文字殘缺嚴重,幾不可讀。但同《唐東京道門威儀使圣真玄元兩觀主清虛洞府靈都仙臺貞玄先生張尊師遺烈碑銘》一并閱讀,仍然可知道玉真公主12歲即出家當女冠,天寶十二載,她已是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師,曾去老子故鄉(xiāng)的真源宮朝拜,在王屋山靈都觀居住近20年,這時出家已40多年。她周游名山,認為只有王屋山"青溪萬仞,碧洞千門,煙蘿嘶風,金澗生月,可冥八秘,滋五牙,朝會丹田,豫游沖漠"。唐玄宗于是為她的上方院幽居題寫"平陽洞府小有仙臺"匾額,為山門題寫"靈都觀"匾額。(《金石續(xù)編》卷八)這時期,嵩山有一位神乎其神的女道士焦煉師。李白寫了《贈嵩山焦煉師》詩,序言說她"不知何許婦人也(按:《全唐詩》卷二百三十九錢起《題嵩陽焦道士石壁》詩說'錦里真人此得仙','玉體才飛西蜀雨',可見她是四川成都人),又云生于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游行若飛,倏忽萬里",人們傳說她"入東海,登蓬萊,竟莫能測其往"。詩中說嵩山"中有蓬???,宛疑麻姑仙。……時餐金鵝蕊(桂花),屢讀青苔篇(道書)。八極(八方極遠處)恣游憩,九垓(九天之上)長周旋。下瓢酌潁水,舞鶴來伊川。還歸空山上,獨拂秋霞眠。……潛光隱嵩岳,煉魄棲云幄。"(《全唐詩》卷一百六十八)
另一位女道士的下場,卻不像玉真公主那樣能夠善終。河南新安縣千唐志齋五號室墻壁上鑲嵌著一方墓志,題為《大燕圣武觀故女道士馬凌虛墓志銘》,下署"刑部侍郎李史魚撰,布衣劉太和書",尾署"圣武元年正月廿二日建"。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發(fā)動叛亂,占領洛陽,次年改元為圣武元年,改國號為大燕,以洛陽為都城。墓志說:23歲的死者女道士馬凌虛,"鮮膚秀質,有獨立之姿;瑰意蕙心,體至柔之性。光彩可鑒,芬芳若蘭。至若七盤長袖之能,三日遺音之妙,揮弦而鶴舞,吹竹而龍吟。度曲雖本于師資,馀妍特稟于天與"。"天寶十三祀(754),隸于開元觀,圣武(756)月正初,歸我獨孤氏,……未盈一旬,不疾而歿,……遂以其月景(丙)子窆于北邙山原"?!杜f唐書》卷二百上《安祿山傳》說:"引張通儒、李庭堅、平洌、李史魚、獨孤問俗在幕下",可知墓志撰稿人李史魚,原是安祿山幕府的幕僚,在大燕政權中任刑部侍郎。那么,墓志所說的"獨孤氏",無疑即李史魚的同僚獨孤問俗。馬凌虛嫁給獨孤問俗不足十天即無疾而終,肯定是獨孤問俗強行霸占她,她不肯就范,頑強抵抗,舍生取義。因而墓志后面的銘文說:"為巫山之云兮,為洛川之神兮?余不知其所之,將欲問諸蒼旻。"(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下冊第17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對她的突然死去貌似遺憾、嘆息,實則極力遮掩其真實情況。
4.道教圣地王屋山
河南濟源王屋山天壇極頂
王屋山經(jīng)司馬承禎經(jīng)營和傳教,成為道教圣地。唐末道士杜光庭所寫《天壇王屋山圣跡序》、《天壇王屋山圣跡記》,還編造了很多唐朝以前的靈異事跡?!短靿跷萆绞ホE序》講了一些軒轅黃帝、西王母、九天玄女、四海龍神,乃至于白虎、青鳥之類的事兒,說:"十大洞天內,一,王屋山清虛小有之洞,周回萬里,在洛京西北王屋縣,仙人王真人治之。……上方院者,即上訪院也,昔軒轅黃帝訪尋四山,故曰'上訪院',后司馬承禎改作上方院焉。唐睿宗皇帝時,玉真公主于金仙觀修道,今即靈都觀是也。"(《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天壇王屋山圣跡記》對王屋山講得更加具體,說王屋山"勢雄氣壯,岡阜相連,高聳太虛,倚懸列宿,西接于昆丘,東連于滄海"。山上最高者為天壇,軒轅黃帝在這里告天,"自此天壇之始也"。天壇是"五岳、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和諸元會日,黎明時分,"輒聞仙鐘從遠洞中發(fā)",日出時,"可以見生死之情狀,觀天地之變化"。諸元會日,"靈山真圣皆朝會壇所,考校學仙之人,及世間善惡籍箓之案";而"有道之士,學修仙之人,投簡奏詞,醮謝其下"。天壇一隅,有一方《造石燈臺小碣記》,是天寶八載新安縣(河南新安縣)地方官"為國為民醮壇置"。天壇的中心,一峰高聳,人站在上面,血氣沖和,自辨形影,身如浮萍。壇西有太一泉,"千人飲之不耗,經(jīng)年不汲如故"。太一泉是四瀆之一的濟水的源頭。太一泉西的石巖,叫黑云洞,其上高數(shù)十丈處,有按云庵,是太乙元君修道的場所。太一泉南的石巖,叫紫金堂,是軒轅黃帝棲止的場所。沿著堂側的小路,可攀援而上壇頂,其門叫東天門,門東有換衣亭。壇頂上有三清殿、四角亭,"南視嵩峰少室,大河如帶","東北望太行,東觀日出,如生滄海。四面瞻視,群山卑如丘阜,方顯洞天之獨尊,高表神仙之圣跡"。天壇的周圍,東為日精峰,西為月華峰,還有伏龍嶺、雞子峰等小峰。"自壇頂至上方院八里,又曰中巖臺,乃司馬子微(承禎字子微)修行游息之所。前下紫微溪,至陽臺觀八里,中有仙貓洞、不老泉。觀東有燕真人洗耳井仍存,在陽臺觀東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其觀前分八岡,名曰八仙岡。……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師司馬天師。天師住天臺山紫霄峰,后睿宗宣詔住上方院。"(這個說法比上述開元十五年早十七八年,下文說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司馬承禎去世,則他在王屋山的時間,總共十七八年。)《圣跡記》還說,唐玄宗于開元十二年下敕修葺陽臺觀,御書題寫"寥陽殿"匾額,店內塑五老仙像。"陽臺有鐘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曰萬象鐘。有壇曰法象壇,有鐘樓名曰氣象樓。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司馬號白云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廟堂。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記》,篆書別為一體,號曰金剪刀,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時,注《太上升元(玄)經(jīng)》及《坐忘論》,亦行于世。"提到所謂的神通圣跡,說陽臺觀西有山神廟,即王屋山神,唐軍平定安史之亂時,"其神用陰兵助郭子儀破安祿山,后明皇(唐玄宗)封為總靈明神天王,仍敕修其廟"。這是在瞎編胡說,郭子儀和安史叛軍打仗,在河南戰(zhàn)場并沒有打贏。當時唐肅宗當政,唐玄宗逃到四川成都,成為"上皇",失去了實權,哪還有機會下詔封神!《圣跡記》還說:"王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曰王屋也。""太素清虛真人,領清虛小有洞天。……小有洞天者,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文末頌曰:"王屋天壇福地元,清虛小有洞天仙。無窮勝境于人物,有感神通今古傳。"(《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5.晚唐五代道教的延續(xù)
晚唐五代,河南的道教度過了高峰期,戰(zhàn)亂中遭到破壞。
會昌元年(841),唐武宗下敕,宣布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誕日為降圣節(jié),長安、洛陽兩京及天下諸州府皆設齋行道作樂,賜酒宴三天,永為常式。這時,道士趙歸真詆毀佛教,對于唐武宗在全國范圍內毀佛,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而這場政治運動明顯地表現(xiàn)出偏袒道教的傾向。會昌五年九月,唐武宗下令把洛陽的佛寺弘圣寺改為道教的太微宮。兩個月后,東都留守奏稱改太微宮已經(jīng)完工,玄元館的圣祖真容即將移來,唐玄宗的雕像也當隨之遷來。"伏以圣祖尊崇,嚴奉須備,移動之日,宜擇良辰。"唐武宗指示有關部門選定日期操辦。第二年十月,中書門下奏稱:"東都新置太微宮初成,玄元皇帝玉圣容,玄宗、肅宗玉真容,今已就位。望差右散騎常侍裴泰章充使薦獻。"唐武宗批準。(《唐會要》卷五十《尊崇道教》)
河南鹿邑太清宮
咸通十年(869)九月十日,徐州兵變首領龐勛,帶領起義隊伍三千余人,來到亳州老子故鄉(xiāng)今河南鹿邑縣的太清宮。宮北百姓三百多人,"見老君自宮中乘空而南,須臾黑霧遍南川中,群賊迷路,自相殺戮,龐勛溺水而死,群兇自此殄滅"。太清宮使李蔚上報唐懿宗,唐懿宗下詔說:"吾國家系承混元,教導清凈??嗫h舊里,圣祖故鄉(xiāng),宮宇具嚴,廟貌斯設。昨者馀妖奔突,縱火將欲焚燒,陰霧覆閉于晴空,狂寇顛迷于道路,散逸原野,遂至誅夷。緬惟元功,申茲靈貺。"于是"內出青詞,又委李蔚虔申告謝,布示中外,仍付史官"。唐末經(jīng)過黃巢起義,亳州刺史潘稠派道士馬含章、孫棲梧等上奏說:"太清宮自乾寧四年(897),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少或逾千,多或逾萬,皆窺伺是宮,欲為焚劫,或來攻城邑,或旁犯縣城。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濃云,或驅以陰風,或擊以雷雹,率皆顛沛,尋至敗亡。"(《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歷代崇道記》)潘稠還上奏,請求把真源縣的辦公處所搬遷到太清宮中,說:"自大寇犯闕之后,群兇誅殄已來,大小寇逆,前后一十八度欲犯太清宮?;蛎允У劳?,或龍神示見,終挫兇計,宮城晏然。所庇護居人,不知其數(shù)。請移真源縣就宮安置。"(《全唐文》卷八百零六,《請移真源縣就太清宮奏》)唐昭宗下敕,將真源縣升格為畿縣,并"內出青詞,修崇告謝";還說:"亳州太清宮是混元降圣之里,名高道祖,福蔭皇基。九宮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蹤在樹,累代之禎祥可紀,近年之感應尤彰,所宜嚴盛于福庭,安可荒涼于靜宇?潘稠能施善政,久樂(按《道藏》作染)真風,廣出俸錢,備修宮觀。垣墉棟桷,無不精新;像設丹青,彌加煥麗。觀圖考事,深可慰嘉。其住宮威儀道士吳重元可賜紫,仍號凝玄先生。道士馬含章、孫棲梧并賜紫,潘稠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馀并如故。"(《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歷代崇道記》)
后梁推翻了唐朝,梁太祖姓朱,和道教祖李耳沒有唐朝那種假冒的血緣關系,便降低道教廟宇的規(guī)格,恢復"觀"、"廟"的稱謂。開平元年(907)五月六日,他在東都開封府下敕,宣布廢除長安的太清宮,把西都洛陽的太微宮、鹿邑縣的太清宮,一律改稱為觀,各州的紫極宮一律改稱為老君廟。后唐帝王出自沙陀族,姓朱耶(邪),唐末被朝廷賜國姓李氏,因而以唐朝的正統(tǒng)繼承者自居,否定后梁的做法。同光元年(923)十月,唐莊宗下敕:洛陽的太微宮、鹿邑縣的太清宮以及各州的紫極宮,一律恢復唐朝原名。同年十二月,鹿邑縣太清宮奏稱:"圣祖玄元皇帝殿,枯檜再生枝葉。"(《五代會要》卷十二)作為祥瑞,繪圖上報。天成三年(928)三月,關中太白山道士解元龜從劍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市)來開封,唐明宗在便殿接見他,他自稱101歲。接著,他上表請求朝廷任命他為西都長安留守、兼劍南西川制置使,表示要修繕西京長安的宮闕。唐明宗對侍臣說:"此人老耄,自遠來朝,方期別有異見,反為身名,甚可笑也。"(《舊五代史》卷三十九《唐明宗紀五》)于是賜給他知白先生的名號和紫色道袍,放歸太白山。次年十二月,鑒于道教宮觀恢復舊名后,朝廷一直沒有頒賜匾額,唐明宗在京師洛陽下敕:"尊崇圣祖,修飾道院,既復其名,固難無額。宜令所司依舊造上清宮牌額,兼京城內金真觀改為崇道宮,亦準上給換牌額。"清泰二年(935)三月,京師洛陽兩街功德使上奏:每年臨近誕圣節(jié),各州府都推薦本地道士,請求朝廷賜予紫衣和師號?,F(xiàn)在要加以整頓,確立條件,"經(jīng)法科試義十道,講論科試經(jīng)論,文章應制科試詩,表白科試聲喉,聲贊科試布虛三啟,焚修科試齋醮",達到標準,才能授予紫衣和師號。唐末帝采納。后晉崇奉道教,天旱時皇帝、官員常去道觀求雨。天福四年(939)三月,晉高祖派遣使者征召陜西華山道士鄭云叟(鄭遨,曾在嵩山當?shù)朗浚?、羅隱之來東京開封擔任諫官,但他們都不愿意赴任,于是分別給他們賜號為逍遙先生、希夷先生。(《五代會要》卷十二)第二年六月,晉高祖對道士崇真大師張薦明賜號為通玄先生。晉高祖問他"道家可以治國乎",他說:"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尸居袵席之間可以治天地也。"晉高祖認為他的話含義深刻,便延請他來內殿講《道德經(jīng)》,拜他為師。他聽到宮中敲擊報時鼓,就對晉高祖說:"陛下聞鼓乎?其聲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無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新五代史》卷三十四《一行傳·鄭遨傳附張薦明》)晉高祖很欣賞這個說法,"尋令薦明以《道》《德》二經(jīng)雕上印板,命學士和凝別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頒行天下"。(《舊五代史》卷七十九《晉高祖紀五》)后周顯德三年(956),周世宗聽說華山道士陳摶道術高超,就把他請到開封,"月馀放還舊隱"。(《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周世宗紀三》)后漢時,右補闕蘇德潛上《禁道士攜妻孥奏》,說:"臣聞道以至真為本,自然為宗。若不離嗜欲之源,則安奏虛無之理。況兩京(開封、洛陽)道宮,是國家崇福之地。竊見道場所設齋醮,無非蠲潔凈筵,蓋表其精虔也。訪聞道士皆有妻孥,攜在道宮居止。不獨傷于教法,其實污于清虛。望特行禁止。"(《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可見道士出家修道,是可以攜帶妻室兒女,一并在道觀居住的。唐玄宗時期,王維《送張道士歸山》詩說張道士"別婦留丹訣","王屋訪毛君(東漢毛伯道在王屋山學道40余年)"。(《王右丞集箋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看來上文所說唐玄宗要把自己的妹妹道士玉真公主嫁給道士張果,可能確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