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陽是李唐東都和武周神都,洛河橫貫城中,為了解決交通問題,官府相繼修建了天津橋、中橋和利涉橋。天津橋地處交通樞紐,與周圍景物配合協(xié)調,風光優(yōu)美,因而不僅平素車馬行人川流不息,而且經(jīng)常有人駐足眺望,盤游娛樂,甚至一些官方活動和政治事件也出現(xiàn)在這里。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中橋沒有天津橋那么熱鬧,但也是送別、游玩和出現(xiàn)政治事件的場所。
一
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營建東京洛陽,選址于漢魏洛陽故城西邊18里的地方。東京經(jīng)一年而筑成,后來李唐又作為東都,武周作為神都,成為帝王們經(jīng)常駐守的處所。這座宏偉美麗的都市構筑在洛河南北兩邊,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洛河上自西而東修建了天津橋、中橋和利涉橋,其中天津橋最為重要。
關于天津橋的情況,《大業(yè)雜記》、《元和郡縣圖志》、《唐兩京城坊考》等典籍都有記載,參以其它文獻,便可對它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北自皇城的正南門端門,南到外郭城的定鼎門,有一條七里多長的大街,叫做定鼎街或天門街、天街,天津橋即在這條街中。天津橋臨近端門,不僅都市南北兩部分的來往主要依靠它來維系,而且還是抵達西京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當時認為洛河橫貫都城,有河漢(天河、銀河)之象,天津橋便因而得名,定鼎街也便有了天津街的別稱。天津橋是大業(yè)元年營建東京時開始修造的。最初,它是一座浮橋,由鐵鎖鉤連大船而成,跨水長130步(一步為六尺,一尺合今0.296米)。這是我國關于鐵鏈聯(lián)結船只架成浮橋的首次記載。橋的南北兩端,還修建了對稱的四所重樓,為日月表勝之象。但這座浮橋耐用程度不夠,大業(yè)十三年(617)曾被瓦崗軍燒毀,遇到洛河漲水也會沖壞。唐朝建立后,不斷加以改建。貞觀十四年(640),官府組織石工累方石為腳,改建成為石礎橋。永徽六年(655)、永淳元年(682)、神龍二年(706)、開元十八年(730),都有天津橋被沖壞的記載,見于《舊唐書》高宗、中宗和玄宗的本紀。洛河流經(jīng)天津橋地帶,為了加以疏通,曾開渠分作三股,因而分設三橋,天津橋居中,北邊是黃道橋,南邊是皇津橋。"皇津"的說法系依據(jù)《舊唐書·玄宗紀》、《唐會要》卷86《橋梁》條,而《唐兩京城坊考》卷5及所附地圖作"星津",《樊川詩集注》卷3注引《大業(yè)雜記》作"重津"。"皇"、"星"、"重"三字形似,未知孰是。開元二十年(732)四月,拆除皇津橋,與天津橋合為一橋。但天津橋沒能因此而安然無恙,開元二十九年(741)又有了毀于洪水的記載,不過時壞時修罷了。
二
天津橋地處交通樞紐,與周圍景物配合協(xié)調,風光優(yōu)美,自然是熱鬧的處所,因而不僅平素車馬行人川流不息,而且經(jīng)常有人駐足眺望,盤游娛樂,甚至一些官方活動和政治事件也出現(xiàn)在這里。
天津橋的周圍環(huán)境,唐人從不同角度做了描述。皇甫冉《送包佶賦得天津橋》詩說:"晴煙霽景滿天津,鳳閣龍樓映水濱。"姚合《過天津橋晴望》詩說:"閑立津橋上",看到"皇宮對嵩頂,清洛貫城心"。張祜《洛中作》詩說:"盡日洛橋閑處看,秋風時節(jié)上陽宮。"李商隱《天津西望》詩說:"天津西望腸真斷,滿眼秋波出苑墻。"白居易《天津橋》詩說:"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說:"憶昔洛陽董槽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這些詩句描繪的是:天津橋橫跨于穿城而過的洛河上,正西是東都苑,苑東洛河北岸有上陽宮。橋正北是皇城和宮城,殿閣巍峨,遠對南面的嵩山,近映橋側的清波。橋的東北,洛河分出一渠,設置斗門控制水流量,斗門旁修造了一個亭子,稱為北斗亭或斗門亭。東邊望去,是漢魏故城,曹植筆下的洛神凌波微步的地方。橋的旁邊有窈娘堤。橋南還有董槽丘開的酒樓。
天津橋風光四季不同,朝暮有別,唐人每每舉足翹首,吟詠不輟。春天在這里最為明媚動人。雍陶《天津橋望春》詩說:"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上引白居易詩,說到東望洛神徜徉的地方,曾有一彎新月冉冉升起;窈娘堤旁,煙波迷離。然后他又寫道:"柳絲裊裊風繅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春回大地,柔軟的柳絲開始泛黃,在輕風中搖曳,像是由輕風浸泡抽出的金絲;綠茸茸的細草剛剛長齊,像是由春雨剪成的一樣。柳枝還未達到藏鶯的地步,白居易深怕驚動黃鶯不再啼囀,就吩咐自己的儀仗警衛(wèi)人員,不要大聲清道。這是一幅美麗的春光游賞圖,有聲有色,怪不得白居易要說:"到此令人詩思迷"了。
游春的人何止千萬。李白《古風》第18首說:"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特別在春天的幾個節(jié)日,游人更是聯(lián)翩而至。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樹枝上掛滿彩燈,游人熙熙攘攘。官府取消了宵禁,因而金吾衛(wèi)將士不再巡警,星橋的鐵鎖也相應打開,聽任游人往來。這種特殊情況十分難得,人們希望時光過得再慢些,以便能夠盡興。這里的"星橋"指天津橋,因為天河有星漢的別稱。
寒食節(jié)和清明日緊相連,春和景明,人們紛紛外出游玩。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yè)》詩說:"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fā)。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河橋"當指天津橋,一則因為是去陸渾的必經(jīng)之地,二則因為儲光羲《洛橋送別》詩有"河橋送客舟"句,即稱洛橋為河橋,而洛橋指天津橋,顧非熊《天津橋曉望》詩有"晴登洛橋望"句可證。這可見洛中居人寒食踏青與天津橋有關。皮日休《洛中寒食二首》有云:"遠近垂楊映鈿車,天津橋影壓神霞。"但是,當他看到"弄春公子正回首"時,卻感嘆自己是"趁節(jié)行人不到家",起了思鄉(xiāng)之情。這種繁華熱鬧的場面,給仕途坎坷的人帶來的更是蒼涼和悲哀。宋之問貶官南方,《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詩不禁有了今昔之感,說:"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到清明日,游人仍舊興致盎然。李正封《洛陽清明日雨霽》詩說:"酒綠河橋春,漏閑宮殿午。游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關于洛陽的治安管理,張籍《洛陽行》詩說:"六街朝暮鼓冬冬,禁兵持戟守空宮。"半下午官府就要擊鼓戒嚴,但游人耽于踏青,在天津橋畔舉杯暢飲,居然不顧忌戒嚴的鼓聲了。
宋之問《寒食江州蒲塘驛》詩說:"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這是指天津橋邊的修禊活動。修禊又稱祓禊,原為臨水而祭,祓除不祥,后來變?yōu)樗呇顼嫞で嘤未?,時間也由三月上旬的巳日確定為三月三日。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言之甚詳。該詩序言說:開成二年(837)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價報請東都留守裴度組織修禊活動。裴度、白居易十多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歷魏堤抵津橋,登臨溯沿,自晨及暮,簪組交映,歌笑間發(fā)。前水嬉而后妓樂,左筆硯而右壺觴。望之若仙,觀者如堵。盡風光之賞,極游泛之娛。美景良辰,賞心樂事,盡得于今日矣"。詩句云:"三月草萋萋,黃鶯歇又啼。柳橋晴有絮,沙路潤無泥。……轉岸回船尾,臨流簇馬蹄。……水引春心蕩,花牽醉眼迷。塵街從鼓動,煙樹任鴉棲。……夜歸何用燭,新月鳳樓西。"春夏之際的情況,白居易《春盡日天津橋醉吟偶呈李尹侍郎》詩有所披露:說:"宿雨洗天津,無泥未有塵。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殘春。……水邊行嵬峨,橋上立逡巡。……三川徒有主,風景屬閑人。"秋天的天津橋景色,上文已提到"秋風時節(jié)上陽宮"、"滿眼秋波出苑墻"等詩句。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橋,即事十六韻,獻居守相國崔公,兼呈工部劉公》詩說:"樓齊云漠漠,橋束水潺潺。過雨檉枝潤,迎霜柿葉殷。紫鱗沖晚浪,白鳥背秋山。"色彩異常斑斕。張籍《寄洛陽孫明府》詩還表示:"遙愛南橋秋日晚,雨邊楊柳映天津。"把天津橋稱為"南橋",初唐已有,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詩,設想洛陽的情況是:"公子南橋應盡興。"這可能由于橋在皇城或洛陽縣衙署所在地毓德坊的南邊所致,或者與北邊的黃道橋相對而言。
冬天的天津橋又是一番氣象,見仁見智,因人而異。有人見到的是肅殺和蕭條。姚合《過天津橋晴望》詩說:"閑立津橋上,寒光動遠林。……雪路初晴出,人家向晚深。自從王在鎬,天寶至如今。"安史亂后,國勢窮蹙,皇帝不復東幸,洛陽日益衰微,姚詩中夾雜著這種政治感慨。顧非熊《天津橋曉望》詩也是這種情調,說:"晴登洛橋望,寒色古槐稀。流水東不息,翠華西未歸。云收中岳近,鐘出后宮微?;厥捉T路,群鴉度落暉。"也有人見到的是孤標和冷峻。閻濟美《天津橋望洛城殘雪》詩說:"新霽洛城端,千家積雪寒。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陽殘。"孟郊《洛橋晚望》詩看得更遠一些,說:"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行人絕。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還有人帶著一些詼諧。白居易《雪后早過天津橋偶呈諸客》詩說:"官橋晴雪曉峨峨,老尹行吟獨一過。紫綬相輝應不惡,白須同色復如何。……猶賴洛中饒醉客,時時昵我喚笙歌。"他自號樂天、醉吟先生,對于自己的河南尹地位相當知足,獨過天津橋,漫天皆白,標志地位的紫綬和白雪相輝映,對比分明,不禁暗自高興,只是須發(fā)已白,與白雪渾然一色,略以為憾。這里邊糅合著個人遭際和人生感受。
天津橋的夜景唐人也注意到了。羅鄴《洛水》詩說:"橋畔月來清見底,柳邊風緊綠生波。"裴夷直《夜意》詩說:"蕭疏盡地林無影,浩蕩連天月有波。獨立空亭人睡后,洛橋風便水聲多。"杜牧《洛陽秋夕》詩說:"泠泠寒水帶霜風,更在天橋夜景中。清禁漏閑煙樹寂,月輪移在上陽宮。"寥廓中給人一種單調的感覺。白居易《曉上天津橋,偶逢盧郎中、張員外,攜酒同傾》詩,寫的是夜色將闌曙光初臨之際的情況,說:"上陽宮里曉鐘后,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搖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寂寥突然變?yōu)闊狒[,白居易飄然欲仙,這只能是白晝?nèi)〈谝怪H的感受。
天津橋常常是朋友送別的地方。張說《離會曲》詩說:"何處送客洛橋頭,洛水泛泛中行舟。"因此,這里也成為期待朋友歸來重逢的處所?;矢θ健端桶ベx得天津橋》詩說:包佶"洛陽歲暮作征客",天津橋話別時稱自己"還期在早春",皇甫冉表示自己要"橋邊日日看芳草",盼望他屆時歸來。
天津橋自然也用來舉行官方活動。張九齡《天津橋東旬宴得歌字韻》詩,寫的是春夏之際在北斗亭官方舉辦旬宴的事,說:"清洛象天河,東流形勝多。朝來逢宴喜,春盡卻妍和。……賜恩頻若此,為樂奈人何!"大歷九年(774),東都舉行科舉考試?!短綇V記》卷179《閻濟美》條說:十一月下旬考試雜文,"十二月三日,天津放雜文榜"。次日,"天津橋作鋪帖經(jīng)",再考雜文通過者。閻濟美說自己"早留心章句,不工帖書,必恐不及格"。考官允許他作詩代替,前引《天津橋望洛城殘雪》詩便是這次的考試作品。
天津橋也與一些政治事件有關?!洞筇菩抡Z》卷4記載:武則天迫害李唐的皇親國戚。有人誘藏駙馬崔宣的妾,然后誣告崔宣謀反,說:"妾將發(fā)其謀,宣殺之,投尸于洛水。"武則天大怒,下令審訊崔宣并滅族。崔宣的堂弟崔思競覺察到一個備受信賴的館客里通誣告者,就"密隨之行,至天津橋",連罵帶誘,此人悔謝,引見誣告者的同伙,搜獲到崔妾,崔宣才免遭族誅?!冻皟L載》卷2說:楊齊莊出使突厥,因陷沒而延期歸朝,武則天命武懿宗加以審訊。楊齊莊說術士曾為自己相面,稱"位至三公,有刀箭厄",迫于突厥追趕,"斫射不死,走得脫來"。武懿宗說他變節(jié),請?zhí)幩佬?,武則天批準;于是"引至天津橋南,于衛(wèi)士鋪鼓格上縛磔手足","令諸司百官射,箭如猬毛",又用刀剖身取心,終于慘死?!顿Y治通鑒》卷207記載:神龍元年(705),張柬之趁武則天病篤之機發(fā)動政變,殺掉她的親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她還政于中宗。二張同其三個在政變中被殺的弟弟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一并"梟首天津南"。同書卷208記載:武三思為了陷害政敵,就私下策劃,偽造政敵們所書寫的韋皇后穢行,"榜于天津橋",以激怒中宗對政敵下毒手?!杜f唐書·張守珪傳》說:開元二十二年(734),他在幽州長史任上戰(zhàn)敗宿敵契丹,斬其王和大臣,傳首東都,"梟于天津橋之南"?!杜f唐書·肅宗紀》說:至德二載(757),廣平王率唐軍打敗安史叛軍,收復東都,"陳兵天津橋南,士庶歡呼路側"?!秳≌勪洝肪砩嫌涊d:裴度路經(jīng)天津橋,見兩位老人靠橋柱而立,交談道:"蔡州用兵日久,征發(fā)甚困于人,未知何時得平定。"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裴度,悄悄議論道:"適憂蔡州未平,須待此人為將。"裴度次年進士及第,二十多年后拜相,奏請討伐蔡州,元和十二年(817)擒獲叛亂節(jié)帥吳元濟,淮西鎮(zhèn)自李希烈以來的叛亂終于徹底平定。裴度晚年當東都留守,對人"每話天津橋老人之事"。
天津橋上還出現(xiàn)了乞兒、術士等人?!队详栯s俎》前集卷5說:天津橋上有個乞兒,沒長雙手,用右腳夾筆,向上投擲再三,高尺余,都能準確地接住,然后寫佛經(jīng)以乞討錢財,字跡端莊,遠勝一些人用手寫出的字。《唐語林》卷7記載:洛橋上有兩個術士,一個能以蓍草占卦,一個會用龜紋卜吉兇。一位屢試不中者就自己改名是否科第順利前來占卜,20年后根據(jù)應驗情況評價道:"筮短龜長。"《太平廣記》卷394有一則小說描寫天津橋上的怪異現(xiàn)象,說:一位儒生偷聽到兩位老人在橋上約定次日午時寺中較量快慢。一個說:"吾一聲,令寺中聽講驢馬盡結尾。"另一個說:"吾一聲,令十丈幡竿盡為算子,仍十枚為一積。"屆時雷雨大作,儒生果然發(fā)現(xiàn)兩聲霹靂之后,事皆應驗。
這里再辨證一下黃巢賦詩的事?!稉]麈后錄》卷5說:黃巢起義失敗后削發(fā)為僧,號雪竇禪師或翠微禪師,曾賦詩說:"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實際上黃巢這時已死,詩是半個世紀之前元稹《智度師二首》的改編,當然不會出自黃巢之手。原為:"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石榴園下擒生處,獨自閑行獨自歸。""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納)禪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干望落暉。"黃巢云云,只不過體現(xiàn)了遁入空門以避禍的愿望而已。
天津橋既然是這樣一座重要的橋梁,自然會反映出社會的治亂和國家的興衰。前引李白詩已說到"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劉希夷《公子行》寫的是紈绔子弟的行徑,說:"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里。"這些都是承平時期的景象,體現(xiàn)出社會的安定和經(jīng)濟的繁榮。然而安史之亂使形勢發(fā)生變化,馮著《洛陽道》詩揭示了叛軍占領洛陽的情況,說:"天津橋上多胡塵,洛陽道上愁殺人。"洛陽遭到破壞,皇帝不再東幸,一派衰落景象。竇鞏《洛中即事》詩說:"寂寂天橋車馬絕,寒鴉飛入上陽宮。"不過,天津橋畢竟是一座橋梁,南來北往,不能暫輟,所以盡管受到影響,到底還是不能因為動亂和衰敗而廢棄。
三
利涉橋正對著南北二市,原是隋代的一座浮橋,唐初曾經(jīng)廢壞。天津橋和利涉橋之間,北對徽安門,瀕臨斗門亭,隋代設置了立德橋,唐初稱作中橋,曾毀于洪水。高宗于顯慶二年(657)幸洛陽,改洛陽宮為東都,次年修建東都,中橋和利涉橋同時加以修復。咸亨三年(672)司農(nóng)卿韋機負責規(guī)劃、營建東都宮室,把中橋新址確定在原中橋的東邊,南對外郭城長夏門,北近漕渠。這樣,就有了舊中橋和新中橋的稱謂。新中橋長300步,利涉橋因相距太近而被廢棄。新中橋常被洛水沖毀,永昌元年(689),武則天命將作監(jiān)少匠劉仁景加以修繕,宰相李昭德統(tǒng)領,修成后命名為永昌橋,不久復稱中橋?!杜f唐書·李昭德傳》說:"昭德創(chuàng)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即創(chuàng)造性地改建成可以減弱水流沖擊力的龜背形石頭橋基。但本傳又說"自是竟無漂損",則遠非實錄。圣歷年間(698-700)橋壞,曾加以修理。白居易有篇判文,題為:《得洛水暴漲,決破中橋,往來不通,人訴其弊。河南府云:"雨水猶漲,未可修橋,縱茍施工,水來還破,請待水定。"人又有辭》。崔釋、李孝言和一位佚名作者,也都有《對私雇船渡人判》,記述事情的原由是:"洛水中橋破,絕往來渡,縣令楊忠以為時屬嚴冬,未可修造,遂私雇船舫,于津所渡人。百姓杜威等連狀舉忠干濟。廉使以忠懦弱,不舉職事,以邀名科罪。不伏。"可見中橋在唐后期還是經(jīng)常被沖毀。
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中橋沒有天津橋那么熱鬧,所涉及的社會生活也沒有那么豐富。和政治相關的事例有這樣幾則:上文所述崔宣一案,崔家只有察知妾的下落,才有可能洗雪冤屈,免遭殺害。因此,崔思競"乃于中橋南北,多致錢帛,募匿妾者"?!洞筇菩抡Z》卷12說:圣歷年間,酷吏郭霸見被自己冤殺而死者顯靈報仇,遂精神錯亂,拔刀自剖腹而死。"時中橋新成",武則天問起外間有何好事,張元一答道:"洛橋成而郭霸死。"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相提并論,表現(xiàn)了人們對酷吏政治的極度反感。開元十三年(725),玄宗挑選大理卿源光裕等11位有聲望的京官到地方上去當州刺史,宰相、諸王和中央各部門長官奉詔在北斗亭舉行餞別活動。張說《洛橋北亭詔餞諸刺史》詩,記述的就是這件事。這里所說的"洛橋"應是中橋,因為臨近北斗亭,而且刺史們沿漕渠赴任較為方便。張詩希望刺史們蒞任后德政日新,說:"離亭拂御溝,別曲舞船樓。詔餞朝廷牧,符分??h憂。股肱還入郡,父母更臨州。扇逐仁風轉,車隨霖雨流。"中橋上最悲壯的事件發(fā)生在安史之亂中?!杜f唐書·顏杲卿傳》記載:顏杲卿在常山郡領導河北地區(qū)抵抗安史叛亂的斗爭,因寡不敵眾,至德元載(756)正月,城陷,他和親屬及部下袁履謙被俘,送至洛陽。安祿山指責他說:"汝昨自范陽戶曹,我奏為判官,遂得光祿、太常二丞,便用汝攝常山太守,負汝何事,而背我耶?"顏杲卿罵道:"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縱受汝奏署,復合從汝反乎!且汝本營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竊恩寵,致身及此,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安祿山大怒,下令把顏杲卿一行捆在中橋柱子上肢解處死。顏杲卿、袁履謙直到斷氣,罵不絕口。顏杲卿一門被殺害者一共三十多人。他的幼子顏誕、侄兒顏詡,同袁履謙同時受刑,皆被先砍掉手足。他們把口中的血噴到在場叛軍的臉上,叛軍被激怒,把他們"因加割臠,路人見之流涕"。上述白居易、崔釋等人的判文,可能是應科舉制雜文或判文考試而作的,那么,中橋就與科舉活動掛上鉤了。崔釋對文說:中橋"遐邇所資,往來為要","自合修營,豈宜停廢"。冬閑時節(jié),"修橋用功,冀暫勞而永逸;渡船費力,但有損而無成"。但他又認為:"官橋自可官修,何關縣長?私船輒為私雇,便累宰君。"佚名者認為:"當此冱寒,難以修葺。役徒未集,且葉(協(xié))愛人。船舫有私,何乖蒿事?"雜事有韋丹一例。《唐國史補》卷上說:韋丹至中橋,見漁民捕捉了一只大鱉,拴在橋柱上,像有求救之意。韋丹問多少錢可贖,漁民說五千文。韋丹說自己僅有一頭驢,價值三千文,愿用來換鱉,漁民同意。韋丹于是把鱉放生洛河中,自己徒步而歸。
中橋自然也是送別的地方。李益《中橋北送穆質兄弟應制戲贈蕭二策》詩說:"洛水橋邊雁影疏,陸機兄弟駐行車。"中橋還是游玩的地方。白居易《洛橋寒食日作十韻》詩說:"上苑風煙好,中橋道路平。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晴。"加上"晨游眼乍明","春誘尚多情",他不禁感嘆道:"鄉(xiāng)國真堪戀。"而羅鄴《洛陽春望》詩描繪了大好春光之后,卻說:"愁上中橋橋上望,碧波東去夕陽催。"可能別有緣故,心緒不佳。
中橋也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李郢《故洛陽城》詩說:"胡兵一動朔方塵,不使鑾輿此重巡。清洛但流嗚咽水,上陽深鎖寂寥春。云收少室初晴雨,柳拂中橋晚渡津。欲問升平無故老,鳳樓回首落花頻。"這里描繪的是安史之亂以后的情況?;实鄄辉贃|幸,洛陽一派衰敗景象。本來,天津橋比中橋更有資格入詩。但七律平起式第六句第三字應用平聲字,若寫入天津橋,稱為"洛橋",洛是仄聲字,不合格律,本句犯孤平,且與詩中"清洛"犯復;稱為"津橋",本句"津"字犯復;稱為"河橋"、"天橋"、"星橋"等,又與"少室"對仗不工。因此,本詩用了"中橋",雖說是沾了格律的光,也可見中橋同樣有資格代表洛陽。社會的變遷,必然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思索。于武陵《過洛陽城》詩說:"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九陌鼓初動,萬車輪已行。周秦時幾變,伊洛水猶清。二月中橋路,鳥啼春草生。"他從中橋邊的煙波青草,想到千余年間的滄桑變化,體會到對名利的追逐爭奪,是那樣浮幻而無聊,只有山川風物才是永恒的,生命才是綿延不絕的。這便在流連風光中融進了自己的人生體驗。
?。ㄔd《洛陽師專學報》199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