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觀世音菩薩
1. 觀音崇拜
中國人具有謙虛美德,恪守"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信條,對于具有抽象最高級德性的大乘諸佛,覺得難以親近,更不敢奢望自己成佛。唐人獨孤及《詣開悟禪師問心法次第寄韓郎中》詩說:"障深聞道晚,根鈍出塵難。"(《全唐詩》卷247)唐人權(quán)德輿《自揚子歸丹陽,初遂閑居,聊呈惠公》詩也說:"蹇淺逢機少,迂疏應(yīng)物難。"(《全唐詩》卷322)他們崇奉佛教,只希望得到佛教的佑護?!睹罘ㄉ徣A經(jīng)》卷7《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塑造了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大智度論》卷27:"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說觀音為了普渡眾生,能根據(jù)解救對象的身份和根機的不同,示現(xiàn)出33種(《楞嚴經(jīng)》卷6說32種)應(yīng)化形象(佛、緣覺、聲聞、梵王、帝釋天、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毗沙門[北方多聞天王]、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長者婦女、居士婦女、宰官婦女、婆羅門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樂神]、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歌神]、摩睺羅伽[蟒神]、執(zhí)金剛[金剛力士]),救12種大難,并且有求必應(yīng),如愿以償。比如:"設(shè)入大火,火不能燒";"若為大水所漂","即得淺處";"臨當(dāng)被害","彼所執(zhí)刀杖尋段段壞";手銬腳鐐枷鎖,"皆悉斷壞,即得解脫";惡鬼毒蛇猛獸等,都不至于加害于人,反而"疾走無邊方";雷電雨雹會"應(yīng)時得消散";爭訟能贏,打仗能勝;各種煩惱痛苦,"以漸悉令滅";想生兒生女,"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等等。要想得到這些好處,極其簡便,只消稱念觀音名號即可。凈土宗說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侍,修凈土的人只要呼喚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圓滿時,觀音菩薩就會接他到凈土,永遠脫離痛苦。因此,古代僧俗朝野盛行觀音崇拜,觀音成為佛教諸神最受人們歡迎的偶像。《太平廣記》卷289《雙圣燈》把唐代民間崇拜觀音的情況描繪得很具體,說終南山靈應(yīng)臺的塔中有一尊觀音鐵像,眾人傳說觀音曾在這里現(xiàn)身,鐵像經(jīng)常放光。長安市民競相禮謁,有時百千成群,同宿于臺上,禮念求光。有人說常見圣燈出現(xiàn),或在半山,或在平地。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四月八日(佛誕節(jié))夜晚,眾人合聲禮念,見西南邊出現(xiàn)"雙圣燈"。一位兵士呼喚著"觀世音菩薩",撲向前去,"忽然被虎拽去,其見者乃是虎目光也"。
2.觀世音全稱和觀音簡稱的由來
觀世音又稱觀自在、觀世自在、阿婆盧吉低舍婆羅等等。關(guān)于觀世音得名的原由,《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受苦受難的眾生只要稱念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說觀音神通廣大,對于聲音不是如同通常那樣用耳朵聽,而是用眼睛觀察。中國人相信這一點,唐人張說《龍門西龕蘇合宮等身觀世音菩薩像頌》即說:"普觀察一切音聲。"(《全唐文》卷222)《正法華經(jīng)》卷10《光世音普門品》則譯為:"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難可限量,光光若斯,故號光世音。"觀世音簡稱觀音,所有書刊都說是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所致。這是一種習(xí)焉不察的錯誤說法。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觀世音的名字仍然流行全稱。唐高宗時所譯密教典籍就是這樣,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清凈觀世音菩薩陀羅尼》。上引張說文章的標(biāo)題也作"觀世音"。而在唐太宗之前,十六國時期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五言偈中已出現(xiàn)觀音簡稱,如"念彼觀音力"句共出現(xiàn)13次,還有"汝聽觀音行"、"觀音妙智力"等句。五言詩中的其余詞匯不便省略,又要考慮句子中的節(jié)奏,只好在觀世音的名字上打主意。中國古代對人名流行割裂式簡稱,如把司馬遷、東方朔、諸葛亮割裂簡稱為馬遷、方朔、葛亮。觀世音簡稱若循例省略頭一個字,便剩下"世音"二字,或者簡稱為"觀世",都無法體現(xiàn)其普遍觀察世間一切聲音的含義,因而只能省略"世"字,而簡稱為"觀音"。可以推想,觀音簡稱的出現(xiàn)是為了適應(yīng)五言詩的句式,不是避唐太宗諱所致。
3. 觀音標(biāo)準(zhǔn)形象(正觀音、圣觀音)的定型
觀音形象有面作男相留著小胡須的,見于敦煌石窟壁畫。后代的觀音形象,是身著唐服、善目長發(fā)的女性,一手提凈瓶,一手持楊柳枝,這在唐代已經(jīng)大致定型。所以如此,當(dāng)與下列幾點情況相關(guān):
?。?)觀音是神話人物,《小乘經(jīng)》說是妙莊王的三女,《悲華經(jīng)》說是轉(zhuǎn)輪圣王無諍念(阿彌陀佛)的長子,這給人們塑造其形象提供了選擇的余地。《葉衣觀自在菩薩經(jīng)》說"其像作天女形",《妙法蓮華經(jīng)》說觀音能"現(xiàn)婦女身而為說法",這為觀音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請觀世音經(jīng)》說觀世音持楊枝凈水為流行瘟疫的毗舍離城除??;《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說觀世音"一手把楊枝"、"一手把澡罐"。初唐僧人啟芳、圓果"共折一楊枝于觀音手中,誓曰:'若得生佛土者,愿七日不萎。'至期鮮翠也"。(《宋高僧傳》卷24《僧銜傳附啟芳圓果》)何國僧人僧伽來唐,為人治病,"或以柳枝拂者","或擲水瓶",被人說成是"觀音菩薩化身也"。(《宋高僧傳》卷18《僧伽傳》)印度僧人善無畏說來唐前天旱求雨,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zhí)軍持(凈瓶)注水于地"。(《宋高僧傳》卷2《善無畏傳》)這些造神活動,逐漸使觀音形象具體化。
?。?)唐代婦女地位相對崇高,武則天因而稱帝。宗教現(xiàn)象是社會生活的折射反映。世間既然有君臨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當(dāng)然也可以出現(xiàn)主宰人類命運的女菩薩。于是觀音的性別,便可借政治力量而確定下來。
(4)人的習(xí)性、品質(zhì)不能完全排除其性別、天性等因素。一般地說,婦女慈祥善良,溫柔敦厚,因而自古便有"婦人之仁"的說法。人們把這位普渡眾生、隨類化度的菩薩塑造成女性形象,也是符合生活邏輯的。
觀音標(biāo)準(zhǔn)形象之外,還有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如意輪觀音、準(zhǔn)提(含義是潔凈)觀音、不空羂(juàn)索觀音、水月觀音、葉衣觀音、馬郎婦(魚籃)觀音、數(shù)珠手觀音、楊枝觀音、白衣(白處、白住處)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形象。千手千眼觀音形象的出現(xiàn),是由于她既然要用眼睛普觀察一切音聲,當(dāng)然眼睛越多越方便,眼睛塑在身上別的位置不便于作技術(shù)處理,于是讓她多長出一些手臂,塑在手上。手臂數(shù)字只具備象征意義,并非拘泥千數(shù)。
二、彌勒
1. 彌勒經(jīng)典對彌勒的描繪
彌勒是神話人物,音譯又作彌帝隸、梅怛麗藥,意譯作慈氏。這是姓氏,名字是阿夷多。佛經(jīng)對他做了很多描繪,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 描繪出一個美妙無比的兜率天天堂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說:彌勒出生于波羅柰國劫波利村一個名叫波婆利的大婆羅門家庭,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后,受佛預(yù)記,12年后命終,往生兜率天上。兜率天生活著500億個修行凈業(yè)轉(zhuǎn)生而來的兜率天子。他們軀體高大,壽命極長,享盡種種快樂。有500億個金銀珠寶裝飾而成的寶帳供他們居住。朵朵寶花,爭奇斗艷,花上有姣美多姿的天女。天女手中自然化出寶器,左肩佩戴無數(shù)瓔珞,右肩負荷無數(shù)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陪伴兜率天子生活。彌勒上生兜率天,成為位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在蓮花座上結(jié)跏趺坐(俗稱盤腿打坐,有兩種姿勢:以兩腳的腳背置于兩個大腿上,腳心朝上。先以右足押左股,再以左足押右股,左手在右手之上,稱為降魔坐;次序相反則稱為吉祥坐),同佛一樣,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主要是:頭頂肉髻隆起,眼色如金精紺青,眉間放白毫光,面頰豐滿如獅子,兩肩寬闊圓滿;身體呈金色,身上毛孔青色,全身有光,雙手過膝,手指纖長;兩足平滿無凹處,足底有稱為千輻輪相的輪形紋路;手足間有縵網(wǎng)相連等等。八十種好是隨三十二相而具之好,主要是:頭發(fā)螺旋,眉如新月,眼睛廣長,鼻高不現(xiàn)孔,耳輪垂長,面部豐滿美好,唇如頻婆果[吉祥果,色澤鮮紅],毛右旋,手紋明直,長而不斷等等)。他在這里晝夜演說佛法,使兜率天子們得以解脫。對于尚未轉(zhuǎn)生兜率天的眾生來說,如能按照佛教的規(guī)定斷惡從善,廣修福業(yè),命終之際,只消壯士屈伸一下胳膊那么短暫的工夫,即可往生兜率天。甚至眾生聽到彌勒菩薩的名號時產(chǎn)生歡喜恭敬的情緒,命終之際,彈指工夫即可往生兜率天。他們成為兜率天子后,歸依、禮拜彌勒菩薩,然后認真觀察彌勒眉間白毫相光,即時超越90億劫生死之罪。彌勒未來下生成佛時,他們隨同下生,獲得最終解脫。
?。?) 描繪彌勒下生成佛,人間一派光明、幸福、和諧的景象
《彌勒成佛經(jīng)》說: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經(jīng)過四千歲(相當(dāng)于人間56.7億年),在釋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終盡教化時,便轉(zhuǎn)生人間,父是大婆羅門,名叫修梵摩(善凈),母叫梵摩拔提(凈妙)。彌勒出家修道后,在金剛莊嚴道場的龍華菩提樹下成佛,接替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彌勒的身份即由菩薩變?yōu)榉?,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當(dāng)佛、未來佛。這時,人間已不再是往日模樣。土地平整明凈如同琉璃。到處開著寶花,長著金銀珠寶質(zhì)地的葉子,結(jié)著吉祥果,搖曳生姿,奇香馥郁。氣候宜人,沒有寒熱風(fēng)火之苦。人人身高16丈,壽命八萬四千歲,享受清福,快樂無比。特別是彌勒所降生的雞頭國,光明普照,晝夜無別。"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衰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diào)伏諸根,如子愛父,如母愛子。"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滋茂。"有香美稻,一種七獲,百味具足,入口消化。"樹上自然生出衣服,穿著細軟舒適。彌勒成佛后,在龍華樹下三次為眾生說法,分別度得96億、94億、92億人獲阿羅漢果位。劉宋時譯出的《法滅盡經(jīng)》還說:在彌勒的教化下,"天下太平,毒氣消除","眾生得度,不可勝計"。
2.彌勒的三個形象
?。?) 交腳彌勒菩薩形象
國內(nèi)最早的彌勒形象,見于甘肅永靖炳靈寺169窟的壁畫。彌勒著菩薩裝,交腳而坐,旁邊墨書"彌勒菩薩"字樣,題記注明十六國西秦建弘元年(420)造。這類形象以稍晚一點的敦煌275窟的泥塑為典型:彌勒頭戴五佛冠(化佛冠),長發(fā)披肩,慈眉善目,低頭靜思,上身袒露,佩戴瓔珞,下身穿羊腸大裙,曲肱于胸前,右手在上,其大指與中指、無名指捏在一起,左手在下虛承,相距一掌之遙,作抱物狀,赤腳相交,坐于方形獅子座上。
?。?) 佛裝彌勒形象
彌勒以佛的形象出現(xiàn),比菩薩要晚一些?,F(xiàn)在所知的最早實物,是北魏太和二年(478)河北和山東造的金銅像,彌勒面部柔和含笑,如童子模樣,著通肩衣,作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于高方座上。而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太和二十二年(498)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高楚造彌勒佛像和景明四年(503)北壁比丘慧樂為北海王元詳造彌勒佛像的題記。此后,彌勒佛像多為雙腿下垂的倚坐式。
(3) 眉開眼笑的胖大和尚形象
這種形象遍布全國各地佛寺天王殿,出現(xiàn)于五代以后,是依據(jù)后梁浙江僧人契此的模樣塑造的。據(jù)《宋高僧傳》卷21《契此傳》和《佛祖歷代通載》卷17記載:契此其貌不揚,蹙額皤腹,言語無常,寢臥隨處,經(jīng)常以禪杖挑掛一只布袋,出入市廛,見什么乞討什么,放入布袋中,號為"長汀子布袋師"。此人行跡詭異,在雪中安眠,竟無片雪沾身。"示人吉兇,必現(xiàn)相表兆"。后梁貞明三年(917),他在明州(浙江寧波市)岳林寺的一塊磐石上端坐說偈云:"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而化,"人言慈氏垂跡也","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焉"。宋代人們便以他為模特兒,塑為彌勒佛坐像?,F(xiàn)在最早的這類彌勒佛形象,在浙江杭州飛來峰石窟:只見他席地而坐,笑態(tài)動人,兩耳垂肩,下巴肥厚,左手持念珠,右手按著一只布袋,腹部束繩,托著一個爆滿欲墜的大肚子?,F(xiàn)在佛寺天王殿中習(xí)見的彌勒佛形象已有變化,是肥頭大耳、咧嘴長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盤腿而坐的樣子。
這類彌勒佛形象不再具有早期彌勒形象那種莊嚴凝重的宗教意蘊。他被改造了,變得隨和,貼近生活,同常人一樣關(guān)心吃喝,一樣開懷大笑。常見的彌勒楹聯(lián)體現(xiàn)這些意蘊。如北京潭柘寺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是就其形象挖掘含義,勸人豁然大度,處理好世間人和事的關(guān)系,而不是勸人出世、解脫。福建福州鼓山涌泉寺清代乾隆時彌勒座聯(lián)說:"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yǎng);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甚么來由?"云南昆明西山華亭寺乾隆時彌勒座聯(lián)說:"青山之高,綠水之深,豈必佛方開口笑;徐行不困,穩(wěn)地不跌,何妨人自縱心游!"世界上最大的佛像是四川樂山凌云山的彌勒佛倚坐像,雕造于唐代,因而不是契此模樣,但唐代以后的山門關(guān)楹聯(lián)也說:"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彌勒佛可以這樣由人隨意調(diào)侃、揶揄,神圣感也就蕩然不存了,這是世俗化的必然結(jié)局。
三、托塔天王
明代神話小說《西游記》說:玉帝授予孫猴子弼馬溫職務(wù),孫猴子嫌官小,一怒之下,反下天宮。玉帝決定擒拿他,托塔天王李靖及其子哪吒三太子請求執(zhí)行任務(wù),二太子木叉也參加戰(zhàn)斗。哪吒能變成三頭六臂,手持六般兵器,又變成千千萬萬兵器。托塔天王是天界的最高軍事長官,調(diào)動包括毗沙門天王在內(nèi)的四大天王和二十八宿出戰(zhàn),部將有巨靈神、魚肚、藥叉等。這些說法來源于兩個方面:佛教神話和歷史人物。
佛教神話有這樣一條發(fā)展軌跡:唐高宗執(zhí)政初期,在龍門石窟造像,盧舍那佛像的左側(cè)便有托塔天王的形象。這是毗沙門天王,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王在民俗中有廣泛的信仰。唐太宗時,僧人道宣在長安西明寺行道,半夜跌倒在臺階上;冥冥中一位少年前來扶持,自稱:"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宋高僧傳》卷14《道宣傳》)西域的瞿薩旦那國,又稱于闐國(新疆和田縣),國王"自云毗沙門天之祚胤也"。"昔者此國虛曠無人,毗沙門天于此棲止。"開國國君年老,"未有胤嗣,恐絕宗緒,乃往毗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回家,國人稱慶。既不飲乳,恐其不壽,尋詣神祠,重請育養(yǎng)。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fēng)教遐被,遂營神祠,宗先祖也。自茲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大唐西域記》卷12)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于闐歸附唐朝;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當(dāng)?shù)卦O(shè)置羈縻府,便命名為毗沙都督府,歸安西都護府(駐今新疆庫車縣)管轄。把佛教神靈引進戰(zhàn)爭中,在唐代由來已久。武周神功元年(697),華嚴宗僧人法藏在神都洛陽"依經(jīng)教遏寇虐",建立道場,設(shè)置觀音菩薩像,行道作法。幾天后,前線出現(xiàn)奇跡,契丹軍隊所見的武周軍隊便成了"無數(shù)神王之眾",又見"觀音之像浮空而至",因而軍心大亂,被武周打敗。(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jīng)大德法藏和尚傳》)唐玄宗時期,密宗僧人不空譯出《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真言》、《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儀軌》,以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等多種典籍。不空被邀請介入唐朝的戰(zhàn)爭,不再勞駕大慈大悲的觀音,而是請出全副武裝、以鎮(zhèn)妖降魔為己任的毗沙門天王。當(dāng)時流傳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吐蕃等國連兵侵犯于闐,夜間看見毗沙門天王顯圣:"金人披發(fā)持戟,行于城上。"于是,"吐蕃眾數(shù)千萬悉患瘡疾,莫能勝"。毗沙門天王化出成群黑鼠,咬斷吐蕃的弓弦,致使"吐蕃扶病而遁"。(李筌:《太白陰經(jīng)》卷7)另一種說法是:吐蕃侵犯安西,唐玄宗收到當(dāng)?shù)毓俑缶鹊淖啾砗?,認為安西離長安12000里,救兵八個月才能到達,來不及解救。有人建議請不空在長安設(shè)壇作法,請出毗沙門天王解救。唐玄宗執(zhí)香爐,不空念《仁王密語》14遍(《宋高僧傳》卷1《不空傳》),忽然看見面前出現(xiàn)一位甲士,不空說:"天王差二子獨領(lǐng)健兵救安西,來辭陛下。"后來安西報告說:"城東北三十里云霧中見兵人,各長一丈,約五六里。至酉時鳴鼓角,震三百里。停二日,康居等五國抽兵,彼營中有金鼠咬弓弦、弩、器械并損。須臾,北樓天王現(xiàn)身。"唐玄宗于是詔令各地建置天王廟,塑造"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形象;軍隊制作天王形象的神旗,出軍時以《祭毗沙門天王文》加以祭祀。祭文說到毗沙門天王及其部眾的具體形象,以及國家所以奉祀的原因,說:"將軍某謹稽首,以明香、凈水、楊枝、油燈、乳粥、酥蜜、粽餌,供養(yǎng)北方大圣毗沙天王之神。伏惟作鎮(zhèn)北方,護念萬物,蕃眾悖逆,肆以誅夷。……寶塔在手,金甲被身。……五部鬼神,八方妖精,殊形異狀,襟帶羽毛,或三面而六手,或一面而四目,瞋顏如藍,磔發(fā)似火,牙嵯岈而出口,爪鉤兜而露骨,視雷電,喘云雨,吸風(fēng)飆,噴霜雹。其叱咤也,豁大海,拔須彌(山),摧風(fēng)輪,粉鐵圍(山),并隨指呼,咸賴驅(qū)策。國家欽若釋教,護法降魔,……天王宜發(fā)大悲之心,軫護念之力,助我甲兵,戮彼兇孽。"(《太白陰經(jīng)》卷7)安史之亂爆發(fā),唐廷平叛十分吃力,更加乞靈于佛教。唐肅宗時,僧人惠幹為《仁王經(jīng)》作集解,請王維代為撰表進奉朝廷,"俾廓妖氛,得瞻慧日,三千世界,悉奉仁王,五千善神,常衛(wèi)樂土。"(《王右丞集箋注》卷17)唐代宗時,叛臣勾引吐蕃、回紇入寇。為了退敵,唐代宗一方面組織軍隊抵御,一方面派人化裝成菩薩、鬼神,以音樂和儀仗隊引導(dǎo),百官在光順門迎候,將皇宮所藏《仁王經(jīng)》分送資圣寺、西明寺,請不空置百尺高座講經(jīng),自己到現(xiàn)場行香禮敬。這些活動無疑會對毗沙門天王信仰產(chǎn)生推波助瀾的作用。唐末王審知在福州(福建福州市)任威武軍節(jié)度使,受封為瑯邪王,在泉州(福建泉州市)開元寺的靈山上建造天王寺,供奉毗沙門天王。其從事黃滔作《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記其事,甚至對毗沙門的身世、職責(zé)作了確切的說明。碑文說:"夫毗沙門,梵音,唐言多聞也。始自于闐剎利(古代印度瓦爾那制度規(guī)定社會分為四種等級,第二等剎帝利是軍事行政貴族)之英奇,膺世尊(釋迦牟尼)帝釋(帝釋天)之錫(賜)號,居須彌山北,住水晶宮殿,領(lǐng)藥叉眾為帝釋外臣,以護南贍部洲(中國所在地)。……受命帝釋,封邑須彌。……于闐分身,皇唐衛(wèi)國,若加善禱,咸蒙圣力。"(《全唐文》卷825)《西游記》成書時,已經(jīng)過漫長的造神過程,托塔天王由毗沙門變成李靖,毗沙門等四大天王屈居其下,那吒成了第三子,第二子取名木叉。這類情況在民俗學(xué)中司空見慣,不必認真。
《西游記》把托塔天王說成是唐初軍事家李靖,是因為李靖具有杰出的軍事才干,并被李唐朝廷作為神靈祭祀過。李靖,雍州三原(陜西三原)人,晚年被唐太宗封為衛(wèi)國公。他一生打過很多仗,不僅有豐富的軍事實踐,還有精湛的軍事理論,《宋史》卷207《藝文志六》著錄有李靖兵法多種,現(xiàn)在能見到的只有唐人杜佑《通典·兵典》保存的一部分《李靖兵法》。唐代后來的名將為數(shù)不少,有的只是在政治上會來事,軍事并不突出,有的是蕃族出身,不可能被漢人拉來做神靈。而且,比起李靖,他們都沒有水戰(zhàn)、步戰(zhàn)、騎戰(zhàn)的全面經(jīng)歷,也沒有軍事理論著作。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把西周專管軍事的太師姜尚(太公望、姜子牙、呂尚)設(shè)置為太公尚父廟,像文宣王孔子廟一樣春秋兩次祭祀,"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出師命將,發(fā)日引辭于廟"。到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平定安史叛亂的戰(zhàn)爭之中,"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把配享左右的"古名將十人"改為"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其中兩位是本朝的軍事家,其次序是"唐尚書右仆射衛(wèi)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于左"。(《新唐書》卷15《禮樂志五》)李靖從此便作為神被人們崇奉。李靖原名李藥師,而佛教橫三世佛中的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即是藥師佛,李靖由于原名的緣故,容易使人們把他同佛教人物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附會。龍門造像時,李靖去世不久,這里的托塔天王塑像絕對不會指他?!段饔斡洝氛f唐僧玄奘奉唐太宗之命西行取經(jīng),途中收孫猴子為徒弟,既然是唐代的事,于是便把當(dāng)時的李靖拉來附會為托塔天王,從此便被民俗接受。
四、 社會風(fēng)俗
1. 放生
佛教根據(jù)"不殺生"的戒條,提倡放生。天臺宗創(chuàng)立于江南水鄉(xiāng)澤國,倡導(dǎo)不殘害魚類性命,在天臺山麓修造多處放生池,由香客、施主放生魚類,對當(dāng)?shù)孛袼子绊懞艽?。唐肅宗詔令全國設(shè)放生池81所。顏真卿為此撰《天下放生池碑銘》,說:"去殺流惠,好生立辟。率土之濱,臨江是宅。遂其生性,庇爾鱗翮。環(huán)海為池,周天布澤,……動植依仁,飛沉受獲。"(《顏魯公集》卷6)可見放生的范圍擴大到各種動物。《唐國史補》卷上說:韋丹來到洛陽中橋,見漁民捕捉的一只大鱉被拴在橋柱上,像有求救之意。韋丹問多少錢可贖,漁民說五千文。韋丹說自己僅有一頭驢,價值三千文,愿用來換鱉,漁民同意。韋丹于是把鱉放生洛河中,自己徒步而歸,心安理得。
2. 飲茶
飲茶不自佛教始,但蔚成風(fēng)氣,與佛教的提倡分不開。寺院設(shè)茶鼓、茶堂,除召集僧眾飲茶,還招待施主賓客。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卷6《飲茶》說:"開元(713-741)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