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士大夫與佛教的關(guān)系(上)

第五節(jié) 士大夫的應(yīng)舉、出仕與佛教(一)

唐代士大夫與佛教 作者:郭紹林


  應(yīng)科舉試和出仕做官是士大夫?qū)で笄巴镜谋赜芍?,是士大夫積極入世的思想賴以維系的社會支柱。這和主張出世的佛教本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只不過利用了佛教可以提供的方便條件而已。

  一、 雁塔題名

  唐代士大夫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的新進士在慈恩寺塔(大雁塔)下題名,是十分榮耀的事。《唐摭言》卷3對于雁塔題名的由來和發(fā)展過程做了這樣的介紹:

  進士題名,自神龍之后,過關(guān)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題名,故貞元中劉太真侍郎試《慈恩寺望杏花發(fā)詩》。會昌三年,贊皇公為上相,……十二月……二十二日,中書覆奏:"奉宣旨,不欲令及第進士呼有司為座主,趨附其門,兼題名、局席等條疏進來者。伏以國家設(shè)文學(xué)之科,求貞正之士,所宜行敦風(fēng)俗,義本君親,然后申于朝廷,必為國器;豈可懷賞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謂門生,遂成膠固!所以時風(fēng)浸薄,臣節(jié)何施?樹黨背公,靡不由此。臣等商量,今日以后,進士及第一度參見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參謁,及于有司宅置宴。其曲江大會朝官及題名、局席,并望勒停。緣初獲美名,實皆少俊,既遇春節(jié),難阻良游,三五人自為宴樂,并無所禁;唯不得聚集同年進士,廣為宴會。仍委御史臺察訪聞奏。謹具如前。"奉敕宜依。于是向之題名,各盡削去。蓋贊皇公不由科第,故設(shè)法以排之,洎公失意,悉復(fù)其舊。

  這段文字對雁塔題名到底始于何時,交代得很含混,只說唐中宗神龍之后,后到什么時候?不是神龍時期(705-707)發(fā)生的事,為什么要交代這個年號?清人徐松《登科記考》卷12據(jù)《唐語林》考訂,禮部侍郎劉太真知貢舉,是唐德宗貞元四年(788)的事;又從《文苑英華》中輯出這年登第的進士李君何、周弘亮、曹著、陳翥等四人的《曲江亭望慈恩寺杏花發(fā)詩》。徐松特意聲明:"《摭言》:'貞元中,劉太真侍郎試《慈恩寺望杏花發(fā)詩》。'按:太真連放兩榜,此未知何年,姑載于第一榜,俟考。"貞元總共十年,第二榜也只是在第一榜后五六年之內(nèi)的事。這離神龍已八十多年,為什么拉了這么長時間才有反映?到唐武宗會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844年初),又過了五十多年,以前的題名應(yīng)有多少?如何就能"各盡削去"?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唐高宗)為追念先妣長孫皇后,在京師長安修建了慈恩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向朝廷請求修建寺塔,以便存放從天竺取回的佛經(jīng),才建造了雁塔。在唐高宗、武則天長達半個世紀的統(tǒng)治時期,他們長駐洛陽,洛陽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坐朝聽政,發(fā)號施令,多在洛陽,科舉活動也多在洛陽舉辦。神龍元年(705),武則天在洛陽去世,唐中宗才將朝廷遷回長安,長安再度處于支配性地位,這大概就是《唐摭言》所以交代神龍年號的理由之所在。唐玄宗執(zhí)政前期,游弋于長安、洛陽兩京之間,直到開元二十四年(736)才"不復(fù)幸東都"。(《資治通鑒》卷214,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條)慈恩寺塔壁有唐玄宗時期杜甫、高適、岑參等人的題名遺存。杜甫、高適都未考中進士。唐玄宗天寶八載(749),高適考中道科。天寶十載(751),杜甫上賦拜官。岑參倒是在天寶三載(744)就考中了進士,雖然他的題名使世人昭然在目,但卻未見有關(guān)他是進士題名最早人的記載。因此,塔壁上他們的題名,應(yīng)是天寶十一載(752)他們同登慈恩寺塔時"到此一游"之類的留念題名。

  關(guān)于慈恩寺塔進士題名始于何人,我見到兩種說法?!短綇V記》卷256《柳宗元》條引唐人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說:"慈恩題名,起于張莒,本于寺中閑游,而題其同年,人以為故事。"而北宋錢易《南部新書》乙部說:"韋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下題名,后進慕效之,遂成故事。"據(jù)徐松《登科記考》卷10考訂,張莒登進士第在唐代宗大歷九年(774)。韋肇及第年份,徐松未考出?!兜强朴浛肌肪?1唐德宗建中四年(784)進士及第者有韋純;另外,同書卷14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明經(jīng)科及第者有韋溫?!杜f唐書》卷158《韋貫之傳》說:"韋貫之本名純。……父肇,官至吏部侍郎,有重名于時。貫之即其第二子,少舉進士。"同書卷168《韋溫傳》說:韋溫11歲時"應(yīng)兩經(jīng)舉登第"(公元798年韋溫以11歲登明經(jīng)科,可知他生于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杜f唐書》卷88《韋嗣立傳》說:"中宗遺制睿宗輔政,宗楚客、韋溫改削稿草。"這是另一個韋溫),"祖肇,吏部侍郎;父綬,德宗朝翰林學(xué)士;……綬弟貫之,憲宗朝宰相"。韋肇在新舊《唐書》中都沒有傳。《新唐書》卷169《韋貫之傳》說:"父肇,大歷中為中書舍人,累上疏言得失,為元載所惡,左遷京兆少尹。久之,改秘書少監(jiān)。……載誅,除吏部侍郎。代宗欲相之,會卒,謚曰貞。"元載是唐代宗朝的宰相,大歷十二年(777)三月被誅殺;嗣后,唐代宗欲拜韋肇為相,韋肇卻恰恰死去。也就是說,韋肇在大歷的前11年中,官職四次變動,又是"累"上疏,又是"久之",可見他任中書舍人應(yīng)在大歷前幾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fā),全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唐玄宗播越四川,他的一套班子已經(jīng)瓦解。唐肅宗于倉皇之中在寧夏即位,六年后去世,他的班子必然由公元762年新上臺的唐代宗進行改組重建。唐肅宗時,戰(zhàn)事方殷,科舉考試時有舉行,但還未完全恢復(fù)正常,唐代宗時才恢復(fù)正常。唐代宗一朝,寶應(yīng)兩年,廣德兩年,永泰三年,大歷十四年,除改元當年重疊,共計18年之久。寶應(yīng)元年因唐肅宗駕崩停貢舉,其余年份都開科取士。中書舍人是中書省的機要秘書,負責起草詔令,參與多種國家重大活動,正五品上,是中等級別的清要官。韋肇處于非常時期,進士科登第后,憑著進士身份和寫作能力,有可能很快當上中書舍人。因而他進士及第應(yīng)在唐代宗登極前后,最晚大歷初期,即公元758至768這十年間。這樣,他的登科年代即應(yīng)比他的783年進士及第的次子早二十年左右,比774年進士及第的張莒早十年左右。安史之亂前夕的天寶十一載(752),既然有杜甫、高適、岑參等人的慈恩寺塔游覽題名(這很可能是最早的題名,因而能題在塔壁上,此后則多題在版上,大概是受到寺院干涉、限制的緣故),十來年后,韋肇也就會興沖沖地以新及第進士的身份,在慈恩寺塔下題名,成為進士題名的始作俑者。這樣,進士雁塔題名的開始,《唐摭言》所說的神龍之后,就要后六十來年。后進仿效,遂成風(fēng)氣,一時使人耳目一新。在還未使人乏味生厭或熟視無睹的情況下,才會有二十多年后的貞元四年試《曲江亭望慈恩寺杏花發(fā)詩》?!短妻浴氛`作《慈恩寺望杏花發(fā)詩》,可見對此了解得不夠清楚,同交代神龍年號一樣,是一種粗枝大葉的做法。八十年來,雁塔題名以及新進士聚集參拜主考官、曲江大會朝官等等做法,使門生座主及同年之間容易結(jié)成朋黨關(guān)系,于是為在政治生活中老于世故的李德裕設(shè)法取締。無論是題在墻上還是版上,八十年的陳跡比起一百四十年當然要少一半,也才不至于多得不可收拾,才有可能"各盡削去"。由于杜甫、高適、岑參等人是游覽題名,和進士題名的朋黨性質(zhì)不同,因而未在取締之列,才有可能保存下來。又因為岑參這次是和其他人一同游覽時題名,而不是以新及第進士的姿態(tài)在登科當年獨立題名,所以唐人韋絢著《劉賓客嘉話錄》,北宋錢易著《南部新書》,在聽到關(guān)于雁塔題名傳聞的同時,很可能親眼見過岑參的題名,卻都沒有把岑參作為進士題名的開端倪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