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0節(jié):整體觀與你的健康

不再疲憊 作者:澤古萊茲著;郭曉惠譯


第2章注重整體性:整體觀與你的健康

取勝的法寶是慢而穩(wěn)。

--伊索

在前面我們談到平衡,談到身體的能量,還談到身心關(guān)系,這些討論本質(zhì)上是對整體觀的討論,整體觀可以說是一種從多種角度認識世界的方法。健康心理學家們?nèi)找嬲J識到,人們必須從多種角度來審視生活。我們得承認,生活是紛繁復雜的,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不能只有唯一的一種解釋,如果這樣,就是對生活的簡單化。把身、心、神三者綜合起來考察,這就是整體觀。那些以整體觀為理論基礎(chǔ)、協(xié)助你獲得生活平衡的種種行為也就是整體性的生活行為方式--我們建議大家恢復精力與生活熱情的方式。

要接受整體性的生活行為方式,你首先要意識到,你的生活態(tài)度、行為方式會從正面或者負面影響你的健康狀況,這就要看你自己的選擇了。如果想減輕壓力,生活得和諧而安寧,就一定要堅定地去做那些對你的身體、心理和精神健康有益的事情。

讓我們舉例說明整體觀在醫(yī)治慢性疲勞上如何應用。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很難堅持自己的立場,甚至根本不會拒絕他人。他們總是答應別人的每一項要求,結(jié)果很快就變得疲憊不堪,這是因為,他們不能為自己的允諾設置清楚的界限。這樣做可能有多種原因,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他們在內(nèi)心設有某種"禁令",比如在幼年被迫去爭取他人的肯定,或者身邊的大人曾暗示他"閉嘴",而且不得表示自己的需求去麻煩別人。至于應不應該堅持己見,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從家人、老師、朋友、牧師或者大眾傳媒那里接受了一套相互矛盾而又缺乏理由的信息。我們需要了解這些信息分別出自哪種理論,這對于我們進行鑒別、選擇接受或者拒斥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對于我們這些生長在某種宗教環(huán)境中的人們,一些有組織的宗教團體宣揚的教義、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也有可能發(fā)揮強有力的作用,不管它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例如,一些宗教團體教導人們要勤奮工作,干得越多越好,這樣可以贏得上帝的寵幸,或者證明你得到了上帝的寵幸。不過很可惜,這兩種追求精神升華的方式都忽略了上帝慷慨賜予我們生活的恩惠。

讓我們應用整體觀的理論(括號中表示出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分析這樣一個人--比爾。比爾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好的人,他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好人,要幫助他人,并且要"額外地付出"(心理角度)。他固執(zhí)地追求做一名好教徒,無論別人的要求有多荒唐,他也從不拒絕(心理角度)。他花許多時間在教堂做志愿者,甚至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不顧自己的家庭生活(社會角度)。一段時間之后,他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得過分興奮,以至于難以放松甚至入睡,這使他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身體角度)。他變得日益疲憊。當他不能集中精力的時候,就服用大量的糖和咖啡因,試圖彌補損失的能量(身體角度)。同時,他又越來越擔心自己達不到周圍人的希望(心理角度),結(jié)果他就做更多的義工,并且要求家里人每周也要去教堂參加好幾次義務勞動。這種做法無形中又造成了家庭的不和,從而增加了自己的煩惱(社會角度)。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終于使他的健康開始惡化(身體角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