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接受
出于很實際的理由,理性-情感-行為療法推崇的是自我接受而非自我尊重。根據艾利斯的理論,自我尊重包括自我評價(比如,"我是個好人,因為我感覺良好,表現(xiàn)出積極上進的品格,或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另外一些時候,我不怎么樣,因為我感覺很糟,表現(xiàn)出消極的品格,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自我接受則意味著接受現(xiàn)在的自己。
理性-情感-行為療法提供自我接受而不是自我評價,出于以下這幾方面的考慮:第一,人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第二,人的性格優(yōu)劣無法測量:第三,誰也不能把一個人所有的個性特征和行為都跟蹤記錄在案。比如,你因為疲憊不堪就評價說自己能力很差或者低人一等,我們只能說你說得不準確,不具體。
反災難化思維
你終于通過理性-情感-行為療法了解到,生活中發(fā)生的許多事并非大難臨頭、一片黑暗。確實有些事使你緊張憂慮,比如某人得了病,不過往往只是運氣不好、事與愿違,談不上是什么了不得的大災難。如果你發(fā)現(xiàn)這本書里介紹的某些方法和觀點對你有用,那就不要再把事情往壞處想(災難化)。
減壓
理性-情感-行為療法中的一些具體方法會為你減壓,不僅能幫助你變得感覺良好,還能使你習慣于處變不驚。經過練習以后,一般情況下你就不太容易緊張焦慮了。
提高挫折耐受力
艾利斯經常教育大家,要增強對挫折的耐受力。這樣,你就會對自己說,很多你想要的東西其實并不需要,你有能力忍受失敗和拒絕,還有,挫折雖可能造成困難與煩惱,但絕不是什么天塌地陷的大災難。
無條件積極思考
對于維持平和的心情來說,無條件的積極思考也很重要,第5章反省你的認知與想法121即不管他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做得好與不好都能夠接受他。這意味著,即使他人的(以及自己的)行為遠非完美,你也能相信人本質上是好的,能夠接受完整的他人,接受完整的自己。不要評價他人,也不要評價自己,只評價人們的行動、品性和事情,這樣你就能學會變得有耐心。
生活實習
艾利斯一般建議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實際活動進行練習,這稱為"家庭作業(yè)",這些練習能幫助你學會處理難題和困境。在面對挫折時不要輕易回避或者退縮,這樣你就能培養(yǎng)出對不愉快環(huán)境的耐受力。
特寫:完美主義與求全責備
要想講清非理性認知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完美主義這種個性特征,完美主義即非理性地追求精確有序、準確無誤、完美無缺、萬無一失。馬丁·安東尼(MartinAntony)和理查德·斯文森(RichardSwinson,1998)在他們撰寫的《當完美也不夠好的時候:對待完美主義的策略》,(WhenPerfectIsn'tGoodEnough:StrategiesforCopingwithPerfectionism)一書中這樣寫到:
如果完美主義引起情緒的不快或者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就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做人的標準過嚴過高會影響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身體、飲食、人際關系和興趣愛好。
追求完美主義的人,在其內心有一種過度的擔心,總想把一切都控制在手里。這是一個絕不可能實現(xiàn)的任務,只能使人過多地消耗能量,產生慢性疲勞,甚至精力透支。按照艾倫·馬林杰(AllanMallinger)和杰內特·迪威茲(JeannetteDeWyze,1992)所著《過于完美:當控制一切的能力失控時》(TooPerfect:WhenBeinginControlGetsOutofControl)一書中的說法,完美主義者很像是迷戀沉溺者,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企圖控制一切的愿望:
為了生存,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并掌握自己的環(huán)境。但是許多沉迷者有一種過度得不成比例的控制欲,這是一種強硬而迫切的欲望,而非合理的、靈活可變的欲望。
這種超乎尋常的需要往往出自一種非理性觀念,即認為把一切控制在手就可以保證諸事順利。我認為,每個沉迷者都有這種迷信觀念,認為完全控制一切是有可能做到的,盡管他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像是地下的樹根,"控制一切"這種念頭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助長他養(yǎng)成控制一切的習慣,這是他自己和他周圍的人所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