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贰罚┪疫@幾年在交友處世上,常以這句話為座右銘。先談負面的小人,所謂“同而不和”,是指意見一致,無法容忍不同的聲音。那么,必有一個意見領袖,大家異口同聲全力擁護。意見領袖若是以名利權位為其后盾,則同聲呼應的必定有所求、有所待、有所畏;意見領袖若是天縱英明、智慮超人,則大家不妨一心順服,也不必在乎君子小人了。但是,后面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尤其在理性昌明、教育普及的今日,更是如此。
若以君子自許,如何才是“和而不同”,又何以必須“和而不同”呢?
“和”,以比喻來說,有如“五味調和、八音和諧”。又如金庸筆下,《射雕英雄傳》里的江南七俠,他們的武功與性格各異,但是卻在立志行俠仗義這一點上相“和”。交友之道可以由此引申。
儒家談“交友”,兼顧兩面:一是志同道合,二是互相責善。就志與道而言,是指尚未實現的理想或正在努力的方向,因此同歸而不排斥殊途。既是殊途,又要相和,目的就是為了“責善”,要以“善”來互相期許、要求。
孔子說:“朋友切切偲偲?!保ā蹲勇贰罚┦稚鷦拥孛枥L為了求善求真而互相批評的神情。平日各自埋首于工作,以思考及讀書增益心得,聚會時各占一方,輪番上陣暢談己見,爭辯越激烈,真理也越清晰。這是人生一大樂事。
我對朋友感到憤怒;
我說出這憤怒,它消失了。
我對敵人感到憤怒!
我沒說出,它滋長了?!既R克不過,朋友畢竟不像親人,無法不受緣起緣滅的影響。由于人生際遇有別,朋友之間的勸誡未必都能生效,分道揚鑣的憾事也難免出現。這時只有隨緣了??鬃诱f:如果對朋友勸誡太過頻系,交情就會疏遠了。于是,我們面臨一個難局:或是直言無隱而傷害友誼,或是為了維持友誼而保留批評。每次翻開相簿,回憶隨著一張張朋友合照而復現時,就會陷入沉思:我們如何相遇相識,又如何漸行漸遠,不知大家今日如何?是另外找到互相責善的人,還是忘了初衷,各自謀生去了?
回到孔子的立場,可以證實“一以貫之”的見解。他肯定“益友”的條件是:友直、友諒、友多聞。所謂“直”,表示大家各有所見,否則一呼百應,還需要什么直呢?所謂“諒”,表示大家要互相包容,由此“調和與和諧”。至于“多聞”,更是保持活潑生動的友誼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和而不同”成為交友原則。做到這一點的,是君子;也只有君子,才可以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