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天歷的歷法 甲 天歷的內(nèi)容和形式 天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不用閏法;單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三十一日;雙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三十日。每月一節(jié)、一氣。節(jié)為月首。從初一日開始,大月十六日(立春、菁明、芒種、立秋、寒露、大雪六節(jié)),小月十五日(驚蟄、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節(jié));氣為月中,大月從十七日開始(雨水、谷雨、夏至、處暑、霜降、冬至六氣),小月從十六日開始(春分、小滿、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氣),俱十五日。茲將癸好三年新歷卷端五王獻歷本章和天王御批及正月份日歷列于后,以見天歷的內(nèi)容和形式:前導(dǎo)副軍師南王馮禾乃師贖病主楊左輔正軍師東王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肅后護又副軍師北王韋暨左軍主將翼王石伏奏我主我兄天王萬歲萬歲萬萬歲為治歷定時事:當(dāng)今天父上主皇上帝開大恩,差我主降凡為天下太平主,真是太平天日,平勻圓滿,無一些虧缺也。故臣等造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單月三十一日,雙月三十日,立春、清明、芒種、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余俱十五日。我天朝天國永遠江山萬萬年,無有窮飛,乃是天父上主皇上帝差遣我主降凡旨意也。其余從前歷書一切邪說歪例,皆妖魔詭計,迷陷世人,臣等盡行刪除。
蓋年月日時皆是天父排定,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時時亦總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揀擇。凡人果能真心虔敬天父上主皇上帝,有天看顧,隨時行事皆大吉大昌也。今臣等造歷既成。謹獻我主萬歲萬歲萬萬歲作主頒行。
御批準。奉旨造癸好三年新歷頒行天下。
正月建甲寅牛宿初一壬寅牛 立春初二癸榮女初三甲辰虛 禮拜初四乙巳危初五丙午室初六丁未璧初七戊申奎初八己酉婁初九庚戌胃初十辛開昴 禮拜十一壬子畢十二癸好觜十三甲寅參十四乙榮井十五丙辰魁十六丁巳柳十七戊午星 雨水禮拜十八己未張十九庚申翼二十辛酉軫二十一壬戌角二十二癸開亢二十三甲子氐二十四乙好房 禮拜二十五丙寅心二十六丁榮尾二十七戊辰箕二十八己巳斗二十九庚午牛三十辛未女三十一壬申虛 禮拜獻歷本章對造歷的理法和對舊歷書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說明。接著便是日歷,從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編排。它的內(nèi)容至為簡明:數(shù)字和干支是記日序。二十八宿是記禮拜。立春是每年第一個「節(jié)」,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記明「立春」二字。雨水是每年第一個「氣」,立春與雨水距離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記明「雨水」兩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虛、星、昴那一天就是禮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虛、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禮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禮拜」二字。「壬寅」「癸榮」等是干支,干支紀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續(xù)不斷,而又一天不錯,所以天歷把它保留下來。至于舊歷書上一切吉兇宜忌、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盡行刪去。又太平天國以「丑」音近于醜,乃改為「好」;「亥」音近于害,乃改為「開」;「卯」音近「冇」,廣州糸方言,冇作沒有解,乃改作「榮」。東王楊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條并質(zhì)問英人五十條誥諭說:「干支內(nèi)名號,因以聲音不雅,故為改之」便是。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國忌諱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為「魁宿」;因避東王楊秀清諱,乃把清明節(jié)寫為菁明節(jié)。這是天歷用字不同的地方。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節(jié)氣、草木萌芽都記錄起來,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歷之后,以供農(nóng)民耕種的參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歷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記道:立夏一南方地暖,落貳造谷種,落番薯秧,種膏〔高〕梁粟。
立夏二種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種。
立夏三種油麻立夏四北方地寒,始種包粟。
立夏八金銀花開,芍藥花開。
立夏九種青藍。立夏十 種黃麻。
立夏十四下雨。
小滿一北方地寒始插田。乙天的基本法則天歷是一種以節(jié)氣定歲時的太陽歷,可以叫它為四季歷法。節(jié)氣就是依著一年里氣候的變化,平均地排成二十四個節(jié)次,所以叫做節(jié)氣。
地球以二十三度半的傾斜依黃道環(huán)繞太陽周年運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不同,從而產(chǎn)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一年中白天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夾在中間、晝夜平分的兩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黃道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黃道上的位置,各占九十度:春分在黃經(jīng)上是零度,夏至在黃經(jīng)上是九十度,秋分在黃經(jīng)上是一百八十度,冬至在黃經(jīng)上是二百七十度。在這四個節(jié)氣各九十度中,各勻分為六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的間隔為黃經(jīng)十五度,每年便共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是表示地球在軌道上運行時到達的位置,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太陽在春分點的時候,就是太陽在黃經(jīng)度等于零的時候叫做春分。從春分起,黃經(jīng)每隔十五度便是一個節(jié)氣,順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
二十四節(jié)氣又分為「節(jié)氣」和「中氣」兩種;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jīng)三十度為一節(jié)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jīng)三十度為一中氣。一年有十二個節(jié)氣和十二個中氣。每月各有一個節(jié)氣和一個中氣。節(jié)氣排在月初,中氣排在月中。
節(jié)氣主要是表示氣候的變化。氣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氣溫」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稱「降水」,都包括在廣義的「雨量」里面。試把二十四節(jié)氣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氣候的關(guān)系。
(1)關(guān)于四季的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個節(jié)氣。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晝夜平分的兩個節(jié)氣。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臨的兩個節(jié)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開始的四個節(jié)氣。
?。?)關(guān)于氣溫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共五個節(jié)氣。
?。?)關(guān)于雨量(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七個節(jié)氣。
?。?)其他關(guān)于農(nóng)事方面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共四個節(jié)氣。
氣溫和雨量,是氣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變化,也是屬于氣候的。所以節(jié)氣主要是依據(jù)氣候的變化把太陽一年在黃道上勻分為二十四個相等的位置,使農(nóng)業(yè)上跟了每個節(jié)氣的降臨,便來做一定的農(nóng)業(yè)工作。它是為農(nóng)業(yè)服務(wù)的。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天文學(xué)和氣象學(xué)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稱為「二至」,春分和秋分,稱為「二分」。在西歐,也有這四個節(jié)氣,但是他們除這四個節(jié)氣外,就沒有別的節(jié)氣了。只有我們的祖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是一個農(nóng)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我們的祖先,最能掌握與農(nóng)事最有關(guān)系的氣候。他們精究歷象,根據(jù)氣候的變化,把一年勻分成二十四個節(jié)氣,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歐和各國更細致地更精密地多了二十個節(jié)氣。
遠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知道利用黃昏時星宿出現(xiàn)來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書經(jīng)堯典說:「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沼佬腔穑哉傧??!行翘摚砸笾偾??!斩绦顷?,以正仲冬」。這就是根據(jù)鳥、火、虛,昴來定四季。把這四個星宿作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黃昏時的中星。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我國已經(jīng)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個節(jié)氣。孟子離婁章說:「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稱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長至」。從孟子所說的話,可知我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由于采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已經(jīng)很有把握測定陽歷年的長短,就決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個節(jié)氣,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個節(jié)氣,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到西漢初年,其余二十個節(jié)氣也都確立了起來〔一〕。到了這時,可以表示氣候變化和提供農(nóng)耕日程的二十四節(jié)氣,便全部完備了。
二十四節(jié)氣在我國歷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來,我國農(nóng)民耕田、播種、收割,都是按照節(jié)氣辦事的,他們依據(jù)節(jié)氣來斷定時令,農(nóng)事的進行就有了根據(jù),用不到再仰觀天象了。
我國自古以來,行使夏歷。夏歷以月亮繞行地球一周作為一月,它的歷年長度不和回歸年相符,所以夏歷的日期和氣候變化沒有固定關(guān)系,這樣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很不方便,于是夏歷既設(shè)置閏月,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設(shè)置二十四節(jié)氣,來彌補日期和氣候變化不符的缺陷。
夏歷一年比陽歷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歷每年同一節(jié)氣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夏歷閏月的長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陽歷年還長十九天。遇到閏月之后,那年節(jié)氣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這樣,同一節(jié)氣在夏歷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達一個月。所以二十四節(jié)氣固然彌補了夏歷日期和氣候變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設(shè)置,突出地顯示夏歷「歲年錯亂、四時失位」的大缺點。
上面說過,節(jié)氣是符合地球環(huán)繞太陽的黃道的,黃道勻分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個節(jié)氣,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勻分為二十四份,在黃經(jīng)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個節(jié)氣。地球繞太陽一周是陽歷一年,依了一年的軌道,平均排列起來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所以節(jié)氣是完全符合于陽歷的。夏歷日期和氣候變化沒有固定關(guān)系,而二十四節(jié)氣卻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來暑往的氣候變化,農(nóng)民們世世代代都是按照節(jié)氣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那末,何不如把夏歷廢掉呢」?「為什么不干脆用節(jié)氣來定歲時呢」?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jīng)過世代實踐之后,他們提出了問題和要求。
這一個問題和要求,經(jīng)過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學(xué)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他指出夏歷「氣朔交爭,歲年錯亂,四時失位,算數(shù)繁猥」的大缺點。認識到「凡積月以為時,四時以成歲,陰陽生殺變化之節(jié),皆主于氣」的歷理。故建議:「今為術(shù),莫若用十二氣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為孟春之一日,驚蟄為仲春之一日。大盡三十一日,小盡三十日,歲歲齊盡,永無閏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間,縱有兩小相并,一歲不過一次」。至于月亮的圓缺對寒暑的季節(jié)無關(guān),只要在歷書上注明「朔」、「望」,以備參考。他以宋元祐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個部份,共十二個部份。每一部份含兩個節(jié)氣,一個節(jié)氣居首,一個節(jié)氣居中。例如立春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驚蟄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他用氣定歲時,不用朔定歲時,所以說「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間,不置閏月。他認為用這種歷法,「則四時之氣常正,歲政不相陵奪」,「簡易端平,上符天運」,跟四季時令完全一致,又整齊劃一,易于記憶,便于計算了〔一〕。
沈括這一個用節(jié)氣定歲時的改歷建議,實在就是廢除夏歷而用陽歷來代替,不論從天文、氣象、風(fēng)俗、習(xí)慣那一方面來看,都比夏歷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時代一切都須要尊圣法古,如有輕議古法,那便是離經(jīng)叛道。當(dāng)時一般人認為自從堯帝行使夏歷以來,已有三千多年,有誰可以變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議只有得到「怪怒攻罵」的結(jié)果,而當(dāng)然是不會有實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這一個新歷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義,反封建的矛頭在文化戰(zhàn)線上首先指向夏歷。第二年太平天國就頒行了同樣的新歷法天歷。天歷采用節(jié)氣為制歷的基本法則,分一年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以十二節(jié)為十二個月的開頭,以十二氣為十二個月的月中,而以立春為歲首。太平天國頒行這一個以節(jié)氣定歲時的四季新歷法,說明它是反映當(dāng)時中國農(nóng)民的要求,符合當(dāng)時中國農(nóng)民的愿望而產(chǎn)生;也說明它只有到了反封建的太平天國,才得見于實施。
丙 天歷的分析〔一〕 天歷以節(jié)氣為制歷的基本法則,是一種依據(jù)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所定出來的歷法。這是天歷對夏歷革命的方面。但是,天歷對夏歷的構(gòu)成的個別部份,卻還有繼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所以要明白天歷的各個構(gòu)成部份的來歷,還須對它進行分析的研究。天歷的內(nèi)容可以分析如下:節(jié)氣(如「立春」)
歲實(一年日數(shù)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梗?br/>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禮拜(如初三甲辰虛「禮拜」)
以下就這九項,一一探索它的來歷。
A 節(jié)氣 節(jié)氣是太陽歷的骨干,太平天國創(chuàng)制天歷,采用節(jié)氣作為制歷的基本法則,這是最有見解而能掌握到關(guān)鍵性的地方。中國歷術(shù)上有「朔」與「氣」之分,朔系太陰關(guān)系,每月朔望,都從太陰而定;氣為太陽關(guān)系,每年節(jié)氣,都從太陽而定。因中國歷術(shù)是從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以冬至為代表,所以稱節(jié)氣為氣。
節(jié)氣的定法有兩種。中國古代歷法采用的叫做「恒氣」,就是把歲周勻分為二十四等分,每一節(jié)氣占全年日數(shù)二十四分之一,約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所以又叫做「平氣」。到清代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頒行時憲歷,始改用「定氣」注歷,以太陽實到之時為準,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為一氣,夏至前后,十六日有奇為一氣,其馀節(jié)氣也各不同,故各節(jié)氣的日數(shù)不平均。太平天田制歷,為求平勻整齊起見,故定節(jié)氣不有定氣,而用恒氣。
天歷采用恒氣,又因調(diào)劑十二個月的單雙數(shù)便于記憶,故對自漢以來的分配法稍有變動。漢代人推恒氣,以四年為一組,因每一氣的日數(shù)是一五·二一八七五,二十四氣在一年后,還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為整日,周而復(fù)始。今將古四分歷的恒氣日數(shù),與天歷對照如次:
古四分術(shù)的恒氣,四年里面,氣與氣的距離日數(shù)不同。例如流沙墜簡著錄的西漢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歷譜,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瓏十日庚戌 冬至十二月庚午朔大七日丙申立春此時所用為太初歷,在“午”、“戌”、“寅”年,應(yīng)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數(shù),惟冬至以后,屬于下年,在“未”、“亥”、“卯”年,應(yīng)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數(shù)。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譜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所以古代用恒氣都很嚴格。天歷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氣各有固定的日數(shù),就難再求同古代恒氣那樣的準確了。
知天歷所定一年的恒氣與古不同,天歷的節(jié)氣當(dāng)更不能與清咸豐時用定氣的時憲書各節(jié)氣全合,但其關(guān)系究如何,亦不難由推算而知。今試推清咸豐元年、二年的定氣冬至及立春如下:清咸豐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二三九七四七九 冬至 下午五時三十六分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太平天國辛開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清咸豐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立春 下午十時二十九分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清咸豐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丁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四四 冬至 下午十一時二十八分公元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冬至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冬至清咸豐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壬寅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 立春 上午四時二分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四日 立春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天歷的歷元,可以說是壬子二年的立春日,這一天確是一個定氣的立春日。事有湊巧,癸好三年的立春日,也遇到了定氣的立春。這可見太平天國編排天歷是開始于壬子二年,其出發(fā)點的立春日,是借用了當(dāng)時時憲書及陽歷的定氣立春,確與天象相合。而二年的立春,距三年的立春,事實上也恰是三百六十六日。但這僅是閏年的現(xiàn)象,并不是年年同這樣,故向前推辛開元年的立春即提早一日(通常系陽歷二月四日立春),向后推甲寅四年的立春已錯后一日,以后約每四年增加錯后三日。于是到己未九年遂有「四十年一干」的修訂辦法。茲再將太平天國十九年間的立春日與陽歷對照如下〔一〕:
由此表可見天歷的編排開始于壬子二年,這年立春與天象合,即定氣的立春日。辛開元年乃逆推的,故冬至及立春日都錯前一日。甲寅四年則錯后一日。以后每遇陽歷閏年的次年,即少錯一日,因陽歷閏年,同是三百六十六日。
B 歲實 歲實,就是一歲里面實在的日數(shù)。天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有人以為采自公元一八五二年的陽歷,這一年正是陽歷的閏年,全年三百六十六日。其實,天歷的編制者是懂得陽歷的(論證詳?shù)谌?jié)),可以肯定他們不會錯誤地以陽歷閏年的日數(shù)來做歲實的。我從前因見太平天國在建都天京前,往往附會儒家書籍中所說的帝就是他們所奉的上帝,曾經(jīng)以為天歷的歲實大約是采取書經(jīng)堯典一歲「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基數(shù)?,F(xiàn)在看來,天歷的編制者是通曉歷法的,他們也同樣不會以堯典這個基數(shù)作為歲實的。太平天國之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在獻歷本章上曾經(jīng)明確地說到:「太平天日,平勻圓滿,無一些虧缺也。故臣等造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這就是說由于天歷要求平勻圓滿,反對置閏,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
C 年名 天歷年名,承用干支紀年古法,清代時憲書用它,太平天國天歷也承用它。天歷創(chuàng)制時曾參考清咸豐元年時憲書,這一年干支紀年名為辛亥,于是即據(jù)以推出下一年太平天國二年為壬子、三年為癸好(丑)等等。
D 月名 古代月名,乃依年始至年終每月的順序排定,這是太陰月,以一次太陰圓缺晦朔為一個月。當(dāng)殷商時代,如武丁時,即以一、二、三至十二為月名,閏年添一個十三月。祖甲元年(公元前一二七三年)才改一月為正月,沿用至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改用陽歷,正月的名稱,行用了三千多年。但天歷正月的名,乃是太陽歷的「節(jié)氣月」,與以前的「太陰月」名同而實異。太陰月的正月,乃是一年里面春季第一個月亮之月。太陽歷的正月(節(jié)氣月),乃是當(dāng)一年春季的開始,約占全季三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就是春季的首一段,共三十一日。二月三十日為中段,三月三十一日為末段,天歷的月名意義是這樣。夏、秋、冬三季,四月以至十二月也都是這樣。所以天歷的月名,只是代表一年中十二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它的初一也不是日月合璧之朔。它將一節(jié)一氣叫做月,不過是借用太陰月的名稱罷了。
E 月建 月建,即干支紀月,也是中國古法。西漢以前,有月名而沒有月建。以干支紀月,所紀的雖在太陰月的上面,實在乃是太陽月,即節(jié)氣月。漢簡中已有月建的設(shè)置,例如流沙墜簡中著錄的西漢元康三年(公元前六三年)歷譜「正月廿日甲寅」下注一「建」字,即指正月為建寅之月。其法以「建除滿平,定執(zhí)破危,成收開閉」十二字配十二支,注于每日干支之下,遇節(jié)日則重一字,所以十二節(jié)所建不同。古以建除附會吉兇忌宜,叫做建除家。但所謂「月建」,有支無干。以干支相配為月建的名,見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歷,其年「正月小建庚寅」。月建既是太陽歷的月分,不計閏月(閏月分屬前后兩月的月建),故以配干支,五年而一周(六十月),凡甲、己年起正月丙寅;乙、庚年起戊寅;丙、辛年起庚寅;丁、壬年起壬寅;戊、癸年起甲寅。同光四年即天成元年丙戌,故正月建庚寅。清咸豐元年辛亥,正月建庚寅;二年壬子,即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正月建壬寅;三年癸丑,即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正月建甲寅;四年甲寅,即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正月建丙寅;十一年辛酉,即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正月建庚寅,一一都合。但太平天國造壬子二年新歷,卻據(jù)清咸豐元年十二月建辛丑以次推求,而定正月建壬寅??芍鞖v的月建,乃沿用干支紀月的古例,承襲時憲書而定的。
F 日名 以一至三十或二十九,定每個太陰月的次序,也始于漢代。周、秦以上,但以干支做日名,不記日次的數(shù)字。干支紀日,是中國古代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其起源很古,究在何時,尚不可考,而就可以確切指定的殷代甲骨文材料來看,己有悠久的歷史,為世界各國所無與比倫的。在庫、方二氏所藏甲骨文字第一五九五版,所記為殷武丁二十九年,殷正十二月十五日庚申夜的月全食,相當(dāng)于公元前一三一一年儒略歷的十一月廿三日,儒略周日一二四二九0七。從這一回月食的那天庚申算起,到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丙子,儒略周日二四一九四0三,確實可靠,相續(xù)不斷,而又一天不誤的干支紀日,已用了三千二百二十二年,一百一十七萬六千四百九十七日。若從盤庚遷殷算起,則有一百二十一萬多天。這種長久的紀日法,實屬可驚。若再上推,自更邈遠。干支紀日原來與迷信沒有關(guān)系。當(dāng)殷、周時代,還僅以干支為日名,絕沒有陰陽五行吉兇禍福的說法附會其間,漢以后乃逐漸增入許多迷信,到了清代的時憲書,可謂集其大成。太平天國制作新歷的另一目的即在于破除迷信,所以把歷書里面一切迷信說法一舉而廓清之,真可說是二千年來歷書上一大快事。但是,太平天國卻保留有價值的干支紀日的舊法,就用干支來做日名。以干支為日的代表記號,一復(fù)古代干支紀日的本象,這是太平天國批判接受過去文化具有識力的地方。至于天歷中的干支紀日,也還是承繼自古流傳的順序賡繼而記錄的。太平天國創(chuàng)制的壬子二年新歷,不但年名、月名、月建沿襲時憲書,日的干支,也同樣是因襲時憲書。一個干支是一日的名,這一日,在久遠而龐大的時間線上,有它固定的一點,這一點是不容移動的。這不但有儒略周日可證,二十八宿與節(jié)氣也都可作證的。天歷創(chuàng)始日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新歷與儒略周日對照如下:壬子二年正月初一丙申儒略周日二三九七五二三 G 日宿 以二十八宿名附人歷書,開始并沒有迷信羼難其間,只不過是代表七日來復(fù)的四周,即用來記四個星期日子,從中國歷書的沿革,就可以知道。漢代歷譜殘簡,絕沒有記星期日的影子,今所見后唐及北宋日歷,才有「密」日的注入,密日就是星期日。后唐同光四年歷在「正月六日甲午」上注一朱書「密」字,十三日辛丑,廿日戊申,廿七日乙卯都同。這六日、十三日、廿日、廿七日都正是日曜日。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丙戌歲具注歷,更載有推七曜值日吉兇法,列有七曜名〔一〕。但七曜名不全載入歷書,僅以「日曜」的「密」,注朱書在日干之上,如正月三日壬申,十日己卯,十七日丙戌等都是。以上兩種,都不載「宿」名,實為宿名人歷的前身。
后于雍熙三年歷凡二百三十二年,而有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的殘歷〔二〕。這份殘歷僅六月的一面,由十六日至廿四日,這九日上都沒有「密」字,而在日干之下,列入由「翼」至「箕」的九宿,二十一日辛酉下列「房」宿,正是星期日,可知「房」宿即是代替「密」日的一宿。又后三十八年的南宋寶祐四年(一二五六年)會天歷,也僅注二十八宿而不注「密」日,可知以宿代密,當(dāng)在北宋雍熙后、南宋嘉定前二百多年間。
天歷沿用二十八宿注在日干之下,以記七曜的次序。但自嘉定以來,至于近代,二十八宿紀周,是否一系相承沒有訛誤?天歷所注的宿名,是否承襲時憲書?卻非加以推求不能知道。今試推之〔一〕:則南宋嘉定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辛酉房星期日 儒略周日 二一六六一二八南宋嘉定十一年 六月二十四日 甲子箕星期三 儒略周日 二一六六一三一(案六月二十四日正為七元甲子的首日)南宋寶祐四年正月初一日 癸已柳星期六 儒略周日 二一七九八四0(案此癸已柳正為四元甲子的第三十日)清咸豐元年 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箕星期三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正月初一 丙申箕清咸豐二年 十二月廿七日 壬寅牛星期五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太平天國癸好三年 正月初一 壬寅牛(案清咸豐元年十二月丙申,推得為六元甲子的第三十三日,二年十二月壬寅,推得為五元甲子的第三十九日,天歷壬子二年正月初一丙申箕,可證為承襲時憲書。)
以上可見二十八宿入歷,自南宋嘉定十一年以來,在四百二十日周期之下,一系相承,毫無訛誤,都以此代替七曜。天歷所載日宿,無不在此七元周期里面。
七曜日記入歷書,起于唐代,是沿西域伊斯蘭教的習(xí)慣,初用「密」日,南宋以來,更易以二十八宿。宿曜的對照如次:虛、昴、星、房屬日。
危、畢、張、心屬月。
室、觜、翼、尾屬火。
璧、參、軫、箕屬水。
奎、井、角、斗屬木。
婁、鬼、亢、牛屬金。
胃、柳、氐、女屬土。
太平天國崇奉上帝教,以禮拜為大典,天情道理書說「七日一禮拜,每逢房、虛、星、昴之辰,理宜格外虔敬,歌功頌德,酬謝天恩」,所以天歷沿用二十八宿來做代表星期的符號。
H 月宿 月下注以宿名,為向來歷書所沒有。二十八宿在歷象上本有表示恒星月每天月在(月離)的意義。在歷書上每日注明宿名,是切實用的。對于約略辨識月的出沒時間及幾點鐘是什么方位,都有幫助。至于月宿,如朔月所在的宿來表示,就事實上是表示這個月的月在,也是有用的。盡管歷書上不記載實際的月在,但我國民間還是注意這實際的天象的,詩經(jīng):「月離于畢,俾滂沱矣」這一句古詩,是成了諺語在民間流傳著的。如果日宿表示實際的月在,則每月加一個月宿,表示朔月的月在,那就很可以極簡單地把朔望月和恒星月的差畢顯示出來。這樣各年的各月的月宿,是會很不相同的。天歷特地選擇辛開年十二月的月望立春日來作歲首,以為圓滿的象徵,說明天歷的編制者對月象的注意。天歷中增加月宿,理論上應(yīng)該是知道月宿有它的實際作用的。至于天歷中的月宿、日宿,仍和實際不合,可能是為了一時不能遠離舊習(xí)慣,或是另有一套看法〔一〕。
I 星期 太平天國崇奉上帝教,以星期日作為禮拜頌贊上帝恩德的日子。關(guān)于天歷以星期入歷,已在日宿項內(nèi)說明。二十八宿就是用來記星期的,又在虛、昴、星、房四宿的下面,再注明「禮拜」,以表示鄭重。所以天歷的禮拜日,乃是承襲時憲書一系相承的日宿紀周賡繼記錄而來的。
根據(jù)上面對天歷九項構(gòu)成部分研究的結(jié)果,就可以把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歷恢復(fù)起來,并推出時憲、陽歷以資對照。
從上對照,就可以看出了天歷編制時的根據(jù)如下:(1)節(jié)氣:立春是天歷的起元,壬子二年立春是借用時憲書的定氣立春,其馀則用恒氣而每年相同。所以也可以說天歷的歷元本于時憲書。
?。?)歲實:自定。
?。?)年名:因清咸豐元年為辛亥,二年為壬子,太平天國二年相當(dāng)于壬子,故天歷以為年名,本于時憲書。
?。?)月名:正月至十二月的月名,系借用時憲書古法的名稱,但其內(nèi)容卻與時憲書的月完全不同。
?。?)月建:承繼辛亥十二月建辛丑,故正月建壬寅,本于時憲書。
?。?)日名:本于時憲書。
?。?)日宿:本于時憲書。
(8)月宿:新增。
?。?)星期:本于時憲書。
上面天歷九項構(gòu)成部分,其中根據(jù)和借用自清咸豐元年時憲書的就有七項。由此可見,天歷雖然是對夏歷革命,但卻不是簡單地拋棄舊歷法,而是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革除了不良的和有害的部分,而利用了有用的部分。東王楊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條并質(zhì)問英人五十條誥諭說:「天朝歷書,凡禮拜日皆是中國舊歷星、昴、虛、房四宿日;干支皆同舊。有歪者除」。正是對這一個原則的好說明。
丁 己未九年的改訂 天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較回歸年長十八時十一分十四秒。因此,天歷每年多四分之三日有奇,四年多三日有奇,四十年就多了三十日有奇。天歷初制,定四十年一加,每月三十三日。天王在己未九年改歷詔書上追述此制說:天父上帝太平天,太平天國萬萬年,天國天歷無窮盡,四十年加詔在前?!耷皹I(yè)準東王、西王、南王暨眾臣等,天歷每年三百六十六日,單月三十一日,雙月三十日,每四十年一加,每月三十三日,取真福無邊、有加無已之意?!?br/>
四十年一加的詔書今未見,己未九年的詔,原是四十年一減,從它追敘前事中知道從前曾有四十年一加的辦法。照天歷三百六十六日一年的歷法,每四十年暗中已加三十日有奇,到四十年又每月三十三日,再明加三十日,這樣到了四十一年就多了六十日有奇,節(jié)氣錯誤便兩個月了。
天歷這一種四十年一加的辦法是不合科學(xué)實用的。己未九年干王洪仁玕到天京,奏請廢除此法,改用四十年一斡旋的辦法。所謂四十年一斡旋,實際就是四十年一減,太平天國講忌諱,為避用「減」字,故用「斡旋」一辭代替,以取旋轉(zhuǎn)歸源了無痕跡的意義。它的辦法見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改歷詔,說:茲據(jù)玕胞等朝奏,天歷永遠高深,固非凡例淺識所能窺,而便民耕種興作,亦屬天情真道不可少。懇請每四十年一斡旋,斡之年每月二十八日,節(jié)氣俱十四日平勻,令善有便于民。自四十年至八十年,一百二十年,一百六十年,至千年萬載萬萬載,永遠如是。每四十年一斡為總。朕業(yè)準奏。為此再詔,除卻從前每四十年一加之詔外,繼自今史官每年遵今詔,每四十年一斡,斡年每月二十八日,節(jié)氣俱十四日,余俱照前例,每年三百六十六日,雙月三十日,單月三十一日例,制造天歷頒行。
此法于四十年一斡旋,斡年每月二十八日,節(jié)氣俱十四日平均,全年減去三十日,只三百三十六日,合四十年日數(shù)共為一萬四千六百一十日,與儒略歷日數(shù)相同。儒略歷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年一閏,閏年加一日,四十年日數(shù)也共為一萬四千六百一十日。儒略歷是因平年日數(shù)不足,故用閏年以加不足;天歷是因每年日數(shù)過長,故用斡年以減去過長。天歷的方法與儒略歷不同,而原則卻是一樣的。
蓋年月日時皆是天父排定,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時時亦總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揀擇。凡人果能真心虔敬天父上主皇上帝,有天看顧,隨時行事皆大吉大昌也。今臣等造歷既成。謹獻我主萬歲萬歲萬萬歲作主頒行。
御批準。奉旨造癸好三年新歷頒行天下。
正月建甲寅牛宿初一壬寅牛 立春初二癸榮女初三甲辰虛 禮拜初四乙巳危初五丙午室初六丁未璧初七戊申奎初八己酉婁初九庚戌胃初十辛開昴 禮拜十一壬子畢十二癸好觜十三甲寅參十四乙榮井十五丙辰魁十六丁巳柳十七戊午星 雨水禮拜十八己未張十九庚申翼二十辛酉軫二十一壬戌角二十二癸開亢二十三甲子氐二十四乙好房 禮拜二十五丙寅心二十六丁榮尾二十七戊辰箕二十八己巳斗二十九庚午牛三十辛未女三十一壬申虛 禮拜獻歷本章對造歷的理法和對舊歷書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說明。接著便是日歷,從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編排。它的內(nèi)容至為簡明:數(shù)字和干支是記日序。二十八宿是記禮拜。立春是每年第一個「節(jié)」,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記明「立春」二字。雨水是每年第一個「氣」,立春與雨水距離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記明「雨水」兩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虛、星、昴那一天就是禮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虛、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禮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禮拜」二字。「壬寅」「癸榮」等是干支,干支紀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續(xù)不斷,而又一天不錯,所以天歷把它保留下來。至于舊歷書上一切吉兇宜忌、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盡行刪去。又太平天國以「丑」音近于醜,乃改為「好」;「亥」音近于害,乃改為「開」;「卯」音近「冇」,廣州糸方言,冇作沒有解,乃改作「榮」。東王楊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條并質(zhì)問英人五十條誥諭說:「干支內(nèi)名號,因以聲音不雅,故為改之」便是。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國忌諱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為「魁宿」;因避東王楊秀清諱,乃把清明節(jié)寫為菁明節(jié)。這是天歷用字不同的地方。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節(jié)氣、草木萌芽都記錄起來,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歷之后,以供農(nóng)民耕種的參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歷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記道:立夏一南方地暖,落貳造谷種,落番薯秧,種膏〔高〕梁粟。
立夏二種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種。
立夏三種油麻立夏四北方地寒,始種包粟。
立夏八金銀花開,芍藥花開。
立夏九種青藍。立夏十 種黃麻。
立夏十四下雨。
小滿一北方地寒始插田。乙天的基本法則天歷是一種以節(jié)氣定歲時的太陽歷,可以叫它為四季歷法。節(jié)氣就是依著一年里氣候的變化,平均地排成二十四個節(jié)次,所以叫做節(jié)氣。
地球以二十三度半的傾斜依黃道環(huán)繞太陽周年運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不同,從而產(chǎn)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一年中白天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夾在中間、晝夜平分的兩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黃道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黃道上的位置,各占九十度:春分在黃經(jīng)上是零度,夏至在黃經(jīng)上是九十度,秋分在黃經(jīng)上是一百八十度,冬至在黃經(jīng)上是二百七十度。在這四個節(jié)氣各九十度中,各勻分為六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的間隔為黃經(jīng)十五度,每年便共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是表示地球在軌道上運行時到達的位置,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太陽在春分點的時候,就是太陽在黃經(jīng)度等于零的時候叫做春分。從春分起,黃經(jīng)每隔十五度便是一個節(jié)氣,順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
二十四節(jié)氣又分為「節(jié)氣」和「中氣」兩種;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jīng)三十度為一節(jié)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jīng)三十度為一中氣。一年有十二個節(jié)氣和十二個中氣。每月各有一個節(jié)氣和一個中氣。節(jié)氣排在月初,中氣排在月中。
節(jié)氣主要是表示氣候的變化。氣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氣溫」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稱「降水」,都包括在廣義的「雨量」里面。試把二十四節(jié)氣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氣候的關(guān)系。
(1)關(guān)于四季的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個節(jié)氣。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晝夜平分的兩個節(jié)氣。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臨的兩個節(jié)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開始的四個節(jié)氣。
?。?)關(guān)于氣溫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共五個節(jié)氣。
?。?)關(guān)于雨量(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七個節(jié)氣。
?。?)其他關(guān)于農(nóng)事方面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共四個節(jié)氣。
氣溫和雨量,是氣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變化,也是屬于氣候的。所以節(jié)氣主要是依據(jù)氣候的變化把太陽一年在黃道上勻分為二十四個相等的位置,使農(nóng)業(yè)上跟了每個節(jié)氣的降臨,便來做一定的農(nóng)業(yè)工作。它是為農(nóng)業(yè)服務(wù)的。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天文學(xué)和氣象學(xué)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稱為「二至」,春分和秋分,稱為「二分」。在西歐,也有這四個節(jié)氣,但是他們除這四個節(jié)氣外,就沒有別的節(jié)氣了。只有我們的祖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是一個農(nóng)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我們的祖先,最能掌握與農(nóng)事最有關(guān)系的氣候。他們精究歷象,根據(jù)氣候的變化,把一年勻分成二十四個節(jié)氣,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歐和各國更細致地更精密地多了二十個節(jié)氣。
遠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知道利用黃昏時星宿出現(xiàn)來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書經(jīng)堯典說:「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沼佬腔穑哉傧??!行翘摚砸笾偾??!斩绦顷?,以正仲冬」。這就是根據(jù)鳥、火、虛,昴來定四季。把這四個星宿作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黃昏時的中星。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我國已經(jīng)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個節(jié)氣。孟子離婁章說:「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稱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長至」。從孟子所說的話,可知我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由于采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已經(jīng)很有把握測定陽歷年的長短,就決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個節(jié)氣,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個節(jié)氣,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到西漢初年,其余二十個節(jié)氣也都確立了起來〔一〕。到了這時,可以表示氣候變化和提供農(nóng)耕日程的二十四節(jié)氣,便全部完備了。
二十四節(jié)氣在我國歷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來,我國農(nóng)民耕田、播種、收割,都是按照節(jié)氣辦事的,他們依據(jù)節(jié)氣來斷定時令,農(nóng)事的進行就有了根據(jù),用不到再仰觀天象了。
我國自古以來,行使夏歷。夏歷以月亮繞行地球一周作為一月,它的歷年長度不和回歸年相符,所以夏歷的日期和氣候變化沒有固定關(guān)系,這樣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很不方便,于是夏歷既設(shè)置閏月,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設(shè)置二十四節(jié)氣,來彌補日期和氣候變化不符的缺陷。
夏歷一年比陽歷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歷每年同一節(jié)氣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夏歷閏月的長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陽歷年還長十九天。遇到閏月之后,那年節(jié)氣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這樣,同一節(jié)氣在夏歷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達一個月。所以二十四節(jié)氣固然彌補了夏歷日期和氣候變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設(shè)置,突出地顯示夏歷「歲年錯亂、四時失位」的大缺點。
上面說過,節(jié)氣是符合地球環(huán)繞太陽的黃道的,黃道勻分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個節(jié)氣,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勻分為二十四份,在黃經(jīng)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個節(jié)氣。地球繞太陽一周是陽歷一年,依了一年的軌道,平均排列起來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所以節(jié)氣是完全符合于陽歷的。夏歷日期和氣候變化沒有固定關(guān)系,而二十四節(jié)氣卻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來暑往的氣候變化,農(nóng)民們世世代代都是按照節(jié)氣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那末,何不如把夏歷廢掉呢」?「為什么不干脆用節(jié)氣來定歲時呢」?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jīng)過世代實踐之后,他們提出了問題和要求。
這一個問題和要求,經(jīng)過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學(xué)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他指出夏歷「氣朔交爭,歲年錯亂,四時失位,算數(shù)繁猥」的大缺點。認識到「凡積月以為時,四時以成歲,陰陽生殺變化之節(jié),皆主于氣」的歷理。故建議:「今為術(shù),莫若用十二氣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為孟春之一日,驚蟄為仲春之一日。大盡三十一日,小盡三十日,歲歲齊盡,永無閏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間,縱有兩小相并,一歲不過一次」。至于月亮的圓缺對寒暑的季節(jié)無關(guān),只要在歷書上注明「朔」、「望」,以備參考。他以宋元祐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個部份,共十二個部份。每一部份含兩個節(jié)氣,一個節(jié)氣居首,一個節(jié)氣居中。例如立春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驚蟄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他用氣定歲時,不用朔定歲時,所以說「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間,不置閏月。他認為用這種歷法,「則四時之氣常正,歲政不相陵奪」,「簡易端平,上符天運」,跟四季時令完全一致,又整齊劃一,易于記憶,便于計算了〔一〕。
沈括這一個用節(jié)氣定歲時的改歷建議,實在就是廢除夏歷而用陽歷來代替,不論從天文、氣象、風(fēng)俗、習(xí)慣那一方面來看,都比夏歷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時代一切都須要尊圣法古,如有輕議古法,那便是離經(jīng)叛道。當(dāng)時一般人認為自從堯帝行使夏歷以來,已有三千多年,有誰可以變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議只有得到「怪怒攻罵」的結(jié)果,而當(dāng)然是不會有實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這一個新歷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義,反封建的矛頭在文化戰(zhàn)線上首先指向夏歷。第二年太平天國就頒行了同樣的新歷法天歷。天歷采用節(jié)氣為制歷的基本法則,分一年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以十二節(jié)為十二個月的開頭,以十二氣為十二個月的月中,而以立春為歲首。太平天國頒行這一個以節(jié)氣定歲時的四季新歷法,說明它是反映當(dāng)時中國農(nóng)民的要求,符合當(dāng)時中國農(nóng)民的愿望而產(chǎn)生;也說明它只有到了反封建的太平天國,才得見于實施。
丙 天歷的分析〔一〕 天歷以節(jié)氣為制歷的基本法則,是一種依據(jù)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所定出來的歷法。這是天歷對夏歷革命的方面。但是,天歷對夏歷的構(gòu)成的個別部份,卻還有繼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所以要明白天歷的各個構(gòu)成部份的來歷,還須對它進行分析的研究。天歷的內(nèi)容可以分析如下:節(jié)氣(如「立春」)
歲實(一年日數(shù)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梗?br/>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禮拜(如初三甲辰虛「禮拜」)
以下就這九項,一一探索它的來歷。
A 節(jié)氣 節(jié)氣是太陽歷的骨干,太平天國創(chuàng)制天歷,采用節(jié)氣作為制歷的基本法則,這是最有見解而能掌握到關(guān)鍵性的地方。中國歷術(shù)上有「朔」與「氣」之分,朔系太陰關(guān)系,每月朔望,都從太陰而定;氣為太陽關(guān)系,每年節(jié)氣,都從太陽而定。因中國歷術(shù)是從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以冬至為代表,所以稱節(jié)氣為氣。
節(jié)氣的定法有兩種。中國古代歷法采用的叫做「恒氣」,就是把歲周勻分為二十四等分,每一節(jié)氣占全年日數(shù)二十四分之一,約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所以又叫做「平氣」。到清代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頒行時憲歷,始改用「定氣」注歷,以太陽實到之時為準,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為一氣,夏至前后,十六日有奇為一氣,其馀節(jié)氣也各不同,故各節(jié)氣的日數(shù)不平均。太平天田制歷,為求平勻整齊起見,故定節(jié)氣不有定氣,而用恒氣。
天歷采用恒氣,又因調(diào)劑十二個月的單雙數(shù)便于記憶,故對自漢以來的分配法稍有變動。漢代人推恒氣,以四年為一組,因每一氣的日數(shù)是一五·二一八七五,二十四氣在一年后,還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為整日,周而復(fù)始。今將古四分歷的恒氣日數(shù),與天歷對照如次:
古四分術(shù)的恒氣,四年里面,氣與氣的距離日數(shù)不同。例如流沙墜簡著錄的西漢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歷譜,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瓏十日庚戌 冬至十二月庚午朔大七日丙申立春此時所用為太初歷,在“午”、“戌”、“寅”年,應(yīng)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數(shù),惟冬至以后,屬于下年,在“未”、“亥”、“卯”年,應(yīng)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數(shù)。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譜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所以古代用恒氣都很嚴格。天歷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氣各有固定的日數(shù),就難再求同古代恒氣那樣的準確了。
知天歷所定一年的恒氣與古不同,天歷的節(jié)氣當(dāng)更不能與清咸豐時用定氣的時憲書各節(jié)氣全合,但其關(guān)系究如何,亦不難由推算而知。今試推清咸豐元年、二年的定氣冬至及立春如下:清咸豐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二三九七四七九 冬至 下午五時三十六分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太平天國辛開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清咸豐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立春 下午十時二十九分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清咸豐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丁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四四 冬至 下午十一時二十八分公元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冬至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冬至清咸豐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壬寅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 立春 上午四時二分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四日 立春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天歷的歷元,可以說是壬子二年的立春日,這一天確是一個定氣的立春日。事有湊巧,癸好三年的立春日,也遇到了定氣的立春。這可見太平天國編排天歷是開始于壬子二年,其出發(fā)點的立春日,是借用了當(dāng)時時憲書及陽歷的定氣立春,確與天象相合。而二年的立春,距三年的立春,事實上也恰是三百六十六日。但這僅是閏年的現(xiàn)象,并不是年年同這樣,故向前推辛開元年的立春即提早一日(通常系陽歷二月四日立春),向后推甲寅四年的立春已錯后一日,以后約每四年增加錯后三日。于是到己未九年遂有「四十年一干」的修訂辦法。茲再將太平天國十九年間的立春日與陽歷對照如下〔一〕:
由此表可見天歷的編排開始于壬子二年,這年立春與天象合,即定氣的立春日。辛開元年乃逆推的,故冬至及立春日都錯前一日。甲寅四年則錯后一日。以后每遇陽歷閏年的次年,即少錯一日,因陽歷閏年,同是三百六十六日。
B 歲實 歲實,就是一歲里面實在的日數(shù)。天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有人以為采自公元一八五二年的陽歷,這一年正是陽歷的閏年,全年三百六十六日。其實,天歷的編制者是懂得陽歷的(論證詳?shù)谌?jié)),可以肯定他們不會錯誤地以陽歷閏年的日數(shù)來做歲實的。我從前因見太平天國在建都天京前,往往附會儒家書籍中所說的帝就是他們所奉的上帝,曾經(jīng)以為天歷的歲實大約是采取書經(jīng)堯典一歲「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基數(shù)?,F(xiàn)在看來,天歷的編制者是通曉歷法的,他們也同樣不會以堯典這個基數(shù)作為歲實的。太平天國之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在獻歷本章上曾經(jīng)明確地說到:「太平天日,平勻圓滿,無一些虧缺也。故臣等造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這就是說由于天歷要求平勻圓滿,反對置閏,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
C 年名 天歷年名,承用干支紀年古法,清代時憲書用它,太平天國天歷也承用它。天歷創(chuàng)制時曾參考清咸豐元年時憲書,這一年干支紀年名為辛亥,于是即據(jù)以推出下一年太平天國二年為壬子、三年為癸好(丑)等等。
D 月名 古代月名,乃依年始至年終每月的順序排定,這是太陰月,以一次太陰圓缺晦朔為一個月。當(dāng)殷商時代,如武丁時,即以一、二、三至十二為月名,閏年添一個十三月。祖甲元年(公元前一二七三年)才改一月為正月,沿用至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改用陽歷,正月的名稱,行用了三千多年。但天歷正月的名,乃是太陽歷的「節(jié)氣月」,與以前的「太陰月」名同而實異。太陰月的正月,乃是一年里面春季第一個月亮之月。太陽歷的正月(節(jié)氣月),乃是當(dāng)一年春季的開始,約占全季三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就是春季的首一段,共三十一日。二月三十日為中段,三月三十一日為末段,天歷的月名意義是這樣。夏、秋、冬三季,四月以至十二月也都是這樣。所以天歷的月名,只是代表一年中十二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它的初一也不是日月合璧之朔。它將一節(jié)一氣叫做月,不過是借用太陰月的名稱罷了。
E 月建 月建,即干支紀月,也是中國古法。西漢以前,有月名而沒有月建。以干支紀月,所紀的雖在太陰月的上面,實在乃是太陽月,即節(jié)氣月。漢簡中已有月建的設(shè)置,例如流沙墜簡中著錄的西漢元康三年(公元前六三年)歷譜「正月廿日甲寅」下注一「建」字,即指正月為建寅之月。其法以「建除滿平,定執(zhí)破危,成收開閉」十二字配十二支,注于每日干支之下,遇節(jié)日則重一字,所以十二節(jié)所建不同。古以建除附會吉兇忌宜,叫做建除家。但所謂「月建」,有支無干。以干支相配為月建的名,見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歷,其年「正月小建庚寅」。月建既是太陽歷的月分,不計閏月(閏月分屬前后兩月的月建),故以配干支,五年而一周(六十月),凡甲、己年起正月丙寅;乙、庚年起戊寅;丙、辛年起庚寅;丁、壬年起壬寅;戊、癸年起甲寅。同光四年即天成元年丙戌,故正月建庚寅。清咸豐元年辛亥,正月建庚寅;二年壬子,即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正月建壬寅;三年癸丑,即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正月建甲寅;四年甲寅,即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正月建丙寅;十一年辛酉,即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正月建庚寅,一一都合。但太平天國造壬子二年新歷,卻據(jù)清咸豐元年十二月建辛丑以次推求,而定正月建壬寅??芍鞖v的月建,乃沿用干支紀月的古例,承襲時憲書而定的。
F 日名 以一至三十或二十九,定每個太陰月的次序,也始于漢代。周、秦以上,但以干支做日名,不記日次的數(shù)字。干支紀日,是中國古代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其起源很古,究在何時,尚不可考,而就可以確切指定的殷代甲骨文材料來看,己有悠久的歷史,為世界各國所無與比倫的。在庫、方二氏所藏甲骨文字第一五九五版,所記為殷武丁二十九年,殷正十二月十五日庚申夜的月全食,相當(dāng)于公元前一三一一年儒略歷的十一月廿三日,儒略周日一二四二九0七。從這一回月食的那天庚申算起,到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丙子,儒略周日二四一九四0三,確實可靠,相續(xù)不斷,而又一天不誤的干支紀日,已用了三千二百二十二年,一百一十七萬六千四百九十七日。若從盤庚遷殷算起,則有一百二十一萬多天。這種長久的紀日法,實屬可驚。若再上推,自更邈遠。干支紀日原來與迷信沒有關(guān)系。當(dāng)殷、周時代,還僅以干支為日名,絕沒有陰陽五行吉兇禍福的說法附會其間,漢以后乃逐漸增入許多迷信,到了清代的時憲書,可謂集其大成。太平天國制作新歷的另一目的即在于破除迷信,所以把歷書里面一切迷信說法一舉而廓清之,真可說是二千年來歷書上一大快事。但是,太平天國卻保留有價值的干支紀日的舊法,就用干支來做日名。以干支為日的代表記號,一復(fù)古代干支紀日的本象,這是太平天國批判接受過去文化具有識力的地方。至于天歷中的干支紀日,也還是承繼自古流傳的順序賡繼而記錄的。太平天國創(chuàng)制的壬子二年新歷,不但年名、月名、月建沿襲時憲書,日的干支,也同樣是因襲時憲書。一個干支是一日的名,這一日,在久遠而龐大的時間線上,有它固定的一點,這一點是不容移動的。這不但有儒略周日可證,二十八宿與節(jié)氣也都可作證的。天歷創(chuàng)始日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新歷與儒略周日對照如下:壬子二年正月初一丙申儒略周日二三九七五二三 G 日宿 以二十八宿名附人歷書,開始并沒有迷信羼難其間,只不過是代表七日來復(fù)的四周,即用來記四個星期日子,從中國歷書的沿革,就可以知道。漢代歷譜殘簡,絕沒有記星期日的影子,今所見后唐及北宋日歷,才有「密」日的注入,密日就是星期日。后唐同光四年歷在「正月六日甲午」上注一朱書「密」字,十三日辛丑,廿日戊申,廿七日乙卯都同。這六日、十三日、廿日、廿七日都正是日曜日。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丙戌歲具注歷,更載有推七曜值日吉兇法,列有七曜名〔一〕。但七曜名不全載入歷書,僅以「日曜」的「密」,注朱書在日干之上,如正月三日壬申,十日己卯,十七日丙戌等都是。以上兩種,都不載「宿」名,實為宿名人歷的前身。
后于雍熙三年歷凡二百三十二年,而有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的殘歷〔二〕。這份殘歷僅六月的一面,由十六日至廿四日,這九日上都沒有「密」字,而在日干之下,列入由「翼」至「箕」的九宿,二十一日辛酉下列「房」宿,正是星期日,可知「房」宿即是代替「密」日的一宿。又后三十八年的南宋寶祐四年(一二五六年)會天歷,也僅注二十八宿而不注「密」日,可知以宿代密,當(dāng)在北宋雍熙后、南宋嘉定前二百多年間。
天歷沿用二十八宿注在日干之下,以記七曜的次序。但自嘉定以來,至于近代,二十八宿紀周,是否一系相承沒有訛誤?天歷所注的宿名,是否承襲時憲書?卻非加以推求不能知道。今試推之〔一〕:則南宋嘉定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辛酉房星期日 儒略周日 二一六六一二八南宋嘉定十一年 六月二十四日 甲子箕星期三 儒略周日 二一六六一三一(案六月二十四日正為七元甲子的首日)南宋寶祐四年正月初一日 癸已柳星期六 儒略周日 二一七九八四0(案此癸已柳正為四元甲子的第三十日)清咸豐元年 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箕星期三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正月初一 丙申箕清咸豐二年 十二月廿七日 壬寅牛星期五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太平天國癸好三年 正月初一 壬寅牛(案清咸豐元年十二月丙申,推得為六元甲子的第三十三日,二年十二月壬寅,推得為五元甲子的第三十九日,天歷壬子二年正月初一丙申箕,可證為承襲時憲書。)
以上可見二十八宿入歷,自南宋嘉定十一年以來,在四百二十日周期之下,一系相承,毫無訛誤,都以此代替七曜。天歷所載日宿,無不在此七元周期里面。
七曜日記入歷書,起于唐代,是沿西域伊斯蘭教的習(xí)慣,初用「密」日,南宋以來,更易以二十八宿。宿曜的對照如次:虛、昴、星、房屬日。
危、畢、張、心屬月。
室、觜、翼、尾屬火。
璧、參、軫、箕屬水。
奎、井、角、斗屬木。
婁、鬼、亢、牛屬金。
胃、柳、氐、女屬土。
太平天國崇奉上帝教,以禮拜為大典,天情道理書說「七日一禮拜,每逢房、虛、星、昴之辰,理宜格外虔敬,歌功頌德,酬謝天恩」,所以天歷沿用二十八宿來做代表星期的符號。
H 月宿 月下注以宿名,為向來歷書所沒有。二十八宿在歷象上本有表示恒星月每天月在(月離)的意義。在歷書上每日注明宿名,是切實用的。對于約略辨識月的出沒時間及幾點鐘是什么方位,都有幫助。至于月宿,如朔月所在的宿來表示,就事實上是表示這個月的月在,也是有用的。盡管歷書上不記載實際的月在,但我國民間還是注意這實際的天象的,詩經(jīng):「月離于畢,俾滂沱矣」這一句古詩,是成了諺語在民間流傳著的。如果日宿表示實際的月在,則每月加一個月宿,表示朔月的月在,那就很可以極簡單地把朔望月和恒星月的差畢顯示出來。這樣各年的各月的月宿,是會很不相同的。天歷特地選擇辛開年十二月的月望立春日來作歲首,以為圓滿的象徵,說明天歷的編制者對月象的注意。天歷中增加月宿,理論上應(yīng)該是知道月宿有它的實際作用的。至于天歷中的月宿、日宿,仍和實際不合,可能是為了一時不能遠離舊習(xí)慣,或是另有一套看法〔一〕。
I 星期 太平天國崇奉上帝教,以星期日作為禮拜頌贊上帝恩德的日子。關(guān)于天歷以星期入歷,已在日宿項內(nèi)說明。二十八宿就是用來記星期的,又在虛、昴、星、房四宿的下面,再注明「禮拜」,以表示鄭重。所以天歷的禮拜日,乃是承襲時憲書一系相承的日宿紀周賡繼記錄而來的。
根據(jù)上面對天歷九項構(gòu)成部分研究的結(jié)果,就可以把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新歷恢復(fù)起來,并推出時憲、陽歷以資對照。
從上對照,就可以看出了天歷編制時的根據(jù)如下:(1)節(jié)氣:立春是天歷的起元,壬子二年立春是借用時憲書的定氣立春,其馀則用恒氣而每年相同。所以也可以說天歷的歷元本于時憲書。
?。?)歲實:自定。
?。?)年名:因清咸豐元年為辛亥,二年為壬子,太平天國二年相當(dāng)于壬子,故天歷以為年名,本于時憲書。
?。?)月名:正月至十二月的月名,系借用時憲書古法的名稱,但其內(nèi)容卻與時憲書的月完全不同。
?。?)月建:承繼辛亥十二月建辛丑,故正月建壬寅,本于時憲書。
?。?)日名:本于時憲書。
?。?)日宿:本于時憲書。
(8)月宿:新增。
?。?)星期:本于時憲書。
上面天歷九項構(gòu)成部分,其中根據(jù)和借用自清咸豐元年時憲書的就有七項。由此可見,天歷雖然是對夏歷革命,但卻不是簡單地拋棄舊歷法,而是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革除了不良的和有害的部分,而利用了有用的部分。東王楊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條并質(zhì)問英人五十條誥諭說:「天朝歷書,凡禮拜日皆是中國舊歷星、昴、虛、房四宿日;干支皆同舊。有歪者除」。正是對這一個原則的好說明。
丁 己未九年的改訂 天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較回歸年長十八時十一分十四秒。因此,天歷每年多四分之三日有奇,四年多三日有奇,四十年就多了三十日有奇。天歷初制,定四十年一加,每月三十三日。天王在己未九年改歷詔書上追述此制說:天父上帝太平天,太平天國萬萬年,天國天歷無窮盡,四十年加詔在前?!耷皹I(yè)準東王、西王、南王暨眾臣等,天歷每年三百六十六日,單月三十一日,雙月三十日,每四十年一加,每月三十三日,取真福無邊、有加無已之意?!?br/>
四十年一加的詔書今未見,己未九年的詔,原是四十年一減,從它追敘前事中知道從前曾有四十年一加的辦法。照天歷三百六十六日一年的歷法,每四十年暗中已加三十日有奇,到四十年又每月三十三日,再明加三十日,這樣到了四十一年就多了六十日有奇,節(jié)氣錯誤便兩個月了。
天歷這一種四十年一加的辦法是不合科學(xué)實用的。己未九年干王洪仁玕到天京,奏請廢除此法,改用四十年一斡旋的辦法。所謂四十年一斡旋,實際就是四十年一減,太平天國講忌諱,為避用「減」字,故用「斡旋」一辭代替,以取旋轉(zhuǎn)歸源了無痕跡的意義。它的辦法見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改歷詔,說:茲據(jù)玕胞等朝奏,天歷永遠高深,固非凡例淺識所能窺,而便民耕種興作,亦屬天情真道不可少。懇請每四十年一斡旋,斡之年每月二十八日,節(jié)氣俱十四日平勻,令善有便于民。自四十年至八十年,一百二十年,一百六十年,至千年萬載萬萬載,永遠如是。每四十年一斡為總。朕業(yè)準奏。為此再詔,除卻從前每四十年一加之詔外,繼自今史官每年遵今詔,每四十年一斡,斡年每月二十八日,節(jié)氣俱十四日,余俱照前例,每年三百六十六日,雙月三十日,單月三十一日例,制造天歷頒行。
此法于四十年一斡旋,斡年每月二十八日,節(jié)氣俱十四日平均,全年減去三十日,只三百三十六日,合四十年日數(shù)共為一萬四千六百一十日,與儒略歷日數(shù)相同。儒略歷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年一閏,閏年加一日,四十年日數(shù)也共為一萬四千六百一十日。儒略歷是因平年日數(shù)不足,故用閏年以加不足;天歷是因每年日數(shù)過長,故用斡年以減去過長。天歷的方法與儒略歷不同,而原則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