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在圖謀攻齊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巴蜀的控制和經(jīng)營。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后,實行羈縻政策,先后封蜀王后裔公子通等為蜀侯。公元前285年(楚頃襄王十四年),秦以蜀侯公子綰反叛,逐殺綰,置蜀郡,以張若為蜀守,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秦從此定蜀。同年,張若為向西南地區(qū)進發(fā),曾“取笮及其江南地”(今金沙江以南地區(qū))(《華陽國志·蜀志》。)公元前283年(楚頃襄王十六年),正當燕破齊、齊立齊襄王保莒城之際,秦昭王與楚頃襄王連續(xù)兩次在鄢和穰會晤,其目的仍在于穩(wěn)住楚國便于東進。同年,秦果然攻魏,兵至魏都大梁,燕、趙相救,秦兵才退去。公元前282年(楚頃襄王十七年),秦昭王分別與韓僖王、魏昭王會晤,韓、魏臣服。接著,秦就對趙連年發(fā)動進攻,趙兵挫地削,至公元前279年(楚頃襄王二十年),趙惠文王應秦昭王邀,在澠池(今河南澠池西)會晤。趙惠文王由趙卿藺相如陪同前往,臨行前與廉頗相約,如三十日不返,則立太子以絕秦望。澠池會后,秦、趙修好,趙惠文王君臣雖仍回趙,但此后趙對秦亦居屈從地位。
秦在征服三晉的同時,已經(jīng)把進攻的矛頭轉(zhuǎn)向楚國。據(jù)《史記·楚世家》載,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十八年),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當時楚國已有人向楚頃襄王指出:“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為大王弗取也?!背曄逋跤兴|動,即“遣使于諸侯,復為縱,欲以伐秦”。秦獲知后,先下手為強,立即對楚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
公元前280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司馬錯率軍從隴西出發(fā),經(jīng)由蜀郡,補充巴、蜀之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而下,大舉攻楚,占領(lǐng)了楚國的黔中郡(《華陽國志·蜀志》。)黔中郡,今湘西及黔東北一帶,楚威王時置,秦占領(lǐng)后復置為黔中郡。同時,秦白起攻趙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后,亦揮師南下,進攻楚國北境的鄧城(今湖北襄樊西北)(《睡虎地秦墓竹筒·編年記》。)
楚國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及漢水以北地給秦。秦赦罪人徙南陽(今豫西南及鄂西北一帶),以加強對這一地區(qū)的控制。同年,楚國為了擺脫秦從巴蜀方面的威脅,舉兵沿江而上,攻舊巴國,占領(lǐng)了枳(今四川涪陵東)。楚攻巴取積,是重大的戰(zhàn)略行動,也是楚國抗秦的一大勝利,引起了各國的關(guān)注。當時就有人評論說:楚得枳而國(都)亡,齊得宋而國(都)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史記·蘇秦列傳》。)
秦因而更加瘋狂地對楚國進行報復。
公元前279年(楚頃襄王二十年),秦分兵兩路攻楚,一路由白起率軍攻陷楚之鄧城后,向鄢(今湖北宜城東南)(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認為,楚鄢都“可能位于今漢水東岸(古漢水以西),下峰寺至李家洲一帶,或竟已淹沒在今漢水河床中”。即今宜城北。)進逼;另一路由秦蜀郡守張若率水陸之軍東下,向楚國的巫郡及江南地進軍。
鄢是楚國的別都,歷來鄢郢連稱。它離楚都郢很近,是郢都北邊的門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楚國為了保衛(wèi)鄢、郢,調(diào)動了主力部隊與秦軍在鄢決戰(zhàn)。白起攻城不下,引鄢水灌城,才把鄢攻破。
鄢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最激烈而又殘酷的戰(zhàn)役之一。《水經(jīng)注·沔水》記載說:夷水(鄢水)又東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地]曷]去城百里許,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坡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于城東者數(shù)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讀史方輿紀要》說:長渠在宜城縣西四十里,亦曰羅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蠻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地]曷],壅是水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為渠不廢,今長渠是也。
鄢城淪陷,數(shù)十萬人被溺死,楚軍主力受創(chuàng),郢都北邊門戶洞開,危在旦夕。
白起攻取鄧、鄢后,又分兵占領(lǐng)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秦隨即赦免罪人遷于此三地,進行控制。
在秦國大軍壓境時,楚國一方面部署軍隊守鄢,與秦決戰(zhàn);另一方面,于這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派莊通過黔中郡,經(jīng)沅水,連續(xù)攻克且蘭(即,居今貴陽一帶)、夜郎(居今貴州西、北部),西攻至滇池(今云南昆明南)(此從《后漢書·西南夷列傳》?!妒酚?middot;西南夷列傳》等謂莊入滇在楚威王時。)莊入滇,與攻巴取枳一樣,是又一大戰(zhàn)略行動,說明楚國其時重視對長江上游的爭奪,企圖以此來牽制秦國的攻楚行動,減輕楚國本土的壓力,并開辟新的地域。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白起繼續(xù)進攻楚國本土,攻陷了楚都郢后,又西燒夷陵(陵名,楚先王陵墓區(qū)),楚頃襄王兵散,遂不復再戰(zhàn),東北保于陳城(《史記·楚世家》。)白起接著東攻至競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安陸等地,南攻至洞庭湖一帶,設(shè)置南郡(郡治郢)。白起因攻楚有功,被秦封為武安君。
楚國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元年)徙都郢,此是我國古代立都時間最長的古都之一。故郢都失陷,當時人們很關(guān)注,對其失因,就有不同說法?!稇?zhàn)國策·燕策二》記策士蘇代語:“楚得枳而國亡”,以為楚攻巴取枳,反而招來秦兵來攻的大禍,這自然不符合歷史實際?!稇?zhàn)國策·楚策四》記楚人莊辛說: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侈靡,不顧國政。
一針見血,切中楚頃襄王腐朽統(tǒng)治的要害。另據(jù)《淮南子·主術(shù)》載,由于楚頃襄王淫樂無度,終于釀成“昭奇之難”。高誘注,昭奇,楚大夫。在國難當頭,郢都又發(fā)生了動亂,當大大地削弱了國力。作為“拔郢”的統(tǒng)帥、秦將白起,對鄢、郢戰(zhàn)役秦楚勝負原因,則總結(jié)得更加具體詳盡,是一篇難得的史料。他說:是時楚王(楚頃襄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女石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發(fā)梁焚舟以專民,以掠于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zhàn)其地,咸顧其家,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戰(zhàn)國策·中山策》。)
一方是全軍官兵“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另一方是國君“不恤其政”,“諂諛用事,良臣斥疏”,造成“各有散心,莫有斗志”的局面,當然鄢、郢不保,使數(shù)百年經(jīng)營的都城毀于一旦。從此楚國本土喪失殆盡,楚國更加衰弱下去,直至滅亡。
秦在征服三晉的同時,已經(jīng)把進攻的矛頭轉(zhuǎn)向楚國。據(jù)《史記·楚世家》載,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十八年),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當時楚國已有人向楚頃襄王指出:“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為大王弗取也?!背曄逋跤兴|動,即“遣使于諸侯,復為縱,欲以伐秦”。秦獲知后,先下手為強,立即對楚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
公元前280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司馬錯率軍從隴西出發(fā),經(jīng)由蜀郡,補充巴、蜀之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而下,大舉攻楚,占領(lǐng)了楚國的黔中郡(《華陽國志·蜀志》。)黔中郡,今湘西及黔東北一帶,楚威王時置,秦占領(lǐng)后復置為黔中郡。同時,秦白起攻趙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后,亦揮師南下,進攻楚國北境的鄧城(今湖北襄樊西北)(《睡虎地秦墓竹筒·編年記》。)
楚國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及漢水以北地給秦。秦赦罪人徙南陽(今豫西南及鄂西北一帶),以加強對這一地區(qū)的控制。同年,楚國為了擺脫秦從巴蜀方面的威脅,舉兵沿江而上,攻舊巴國,占領(lǐng)了枳(今四川涪陵東)。楚攻巴取積,是重大的戰(zhàn)略行動,也是楚國抗秦的一大勝利,引起了各國的關(guān)注。當時就有人評論說:楚得枳而國(都)亡,齊得宋而國(都)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史記·蘇秦列傳》。)
秦因而更加瘋狂地對楚國進行報復。
公元前279年(楚頃襄王二十年),秦分兵兩路攻楚,一路由白起率軍攻陷楚之鄧城后,向鄢(今湖北宜城東南)(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認為,楚鄢都“可能位于今漢水東岸(古漢水以西),下峰寺至李家洲一帶,或竟已淹沒在今漢水河床中”。即今宜城北。)進逼;另一路由秦蜀郡守張若率水陸之軍東下,向楚國的巫郡及江南地進軍。
鄢是楚國的別都,歷來鄢郢連稱。它離楚都郢很近,是郢都北邊的門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楚國為了保衛(wèi)鄢、郢,調(diào)動了主力部隊與秦軍在鄢決戰(zhàn)。白起攻城不下,引鄢水灌城,才把鄢攻破。
鄢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最激烈而又殘酷的戰(zhàn)役之一。《水經(jīng)注·沔水》記載說:夷水(鄢水)又東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地]曷]去城百里許,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坡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于城東者數(shù)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讀史方輿紀要》說:長渠在宜城縣西四十里,亦曰羅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蠻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地]曷],壅是水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為渠不廢,今長渠是也。
鄢城淪陷,數(shù)十萬人被溺死,楚軍主力受創(chuàng),郢都北邊門戶洞開,危在旦夕。
白起攻取鄧、鄢后,又分兵占領(lǐng)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秦隨即赦免罪人遷于此三地,進行控制。
在秦國大軍壓境時,楚國一方面部署軍隊守鄢,與秦決戰(zhàn);另一方面,于這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派莊通過黔中郡,經(jīng)沅水,連續(xù)攻克且蘭(即,居今貴陽一帶)、夜郎(居今貴州西、北部),西攻至滇池(今云南昆明南)(此從《后漢書·西南夷列傳》?!妒酚?middot;西南夷列傳》等謂莊入滇在楚威王時。)莊入滇,與攻巴取枳一樣,是又一大戰(zhàn)略行動,說明楚國其時重視對長江上游的爭奪,企圖以此來牽制秦國的攻楚行動,減輕楚國本土的壓力,并開辟新的地域。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白起繼續(xù)進攻楚國本土,攻陷了楚都郢后,又西燒夷陵(陵名,楚先王陵墓區(qū)),楚頃襄王兵散,遂不復再戰(zhàn),東北保于陳城(《史記·楚世家》。)白起接著東攻至競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安陸等地,南攻至洞庭湖一帶,設(shè)置南郡(郡治郢)。白起因攻楚有功,被秦封為武安君。
楚國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元年)徙都郢,此是我國古代立都時間最長的古都之一。故郢都失陷,當時人們很關(guān)注,對其失因,就有不同說法?!稇?zhàn)國策·燕策二》記策士蘇代語:“楚得枳而國亡”,以為楚攻巴取枳,反而招來秦兵來攻的大禍,這自然不符合歷史實際?!稇?zhàn)國策·楚策四》記楚人莊辛說: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侈靡,不顧國政。
一針見血,切中楚頃襄王腐朽統(tǒng)治的要害。另據(jù)《淮南子·主術(shù)》載,由于楚頃襄王淫樂無度,終于釀成“昭奇之難”。高誘注,昭奇,楚大夫。在國難當頭,郢都又發(fā)生了動亂,當大大地削弱了國力。作為“拔郢”的統(tǒng)帥、秦將白起,對鄢、郢戰(zhàn)役秦楚勝負原因,則總結(jié)得更加具體詳盡,是一篇難得的史料。他說:是時楚王(楚頃襄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女石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發(fā)梁焚舟以專民,以掠于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zhàn)其地,咸顧其家,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戰(zhàn)國策·中山策》。)
一方是全軍官兵“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另一方是國君“不恤其政”,“諂諛用事,良臣斥疏”,造成“各有散心,莫有斗志”的局面,當然鄢、郢不保,使數(shù)百年經(jīng)營的都城毀于一旦。從此楚國本土喪失殆盡,楚國更加衰弱下去,直至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