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1800年前后,西方人因為工業(yè)革命的成功,促進了文明大躍進,也開啟現代國家的序幕;但同時期的中國,雖然出現實用主義學說,卻因改良的科技武力仍然屢戰(zhàn)屢敗的經驗,及往后一連串的文化罹難與退卻(文化大革命),致令“現代中國”遲至20世紀才出現。
————————————————————————————
公元1800年拿破侖在意大利向奧軍進攻,杰弗遜和蒲爾在美國選舉中相持不下,英國首相庇特好象已經將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合并構成事實。中國的乾隆皇帝曾自稱“十全老人”,死去不過一年,他的親信和坤已被拘押而由御旨令他自裁,從他家中沒收的財產以億萬計。白蓮教徒的反叛已一發(fā)不可收拾,在湖北、山西和四川他們獲得廣泛的支持,政府軍一再宣稱叛徒已被擊潰消滅,可是事后看來他們的力量尚在擴大。因著兩廣總督的建議,皇帝下令禁止鴉片進口,不許白銀輸出已在一年之前奉旨施行。這一連串發(fā)展,引導著一個新世紀的來臨,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失敗和極端困難的世紀。
從上一章所敘的光榮和成功的事跡來看,讀者不免要發(fā)問:何以中國的由盛而衰竟有如此神速?
朝代循環(huán)與長期停滯
中國作者通常強調朝代循環(huán)。當乾隆退位之日,清朝已達到成長的飽和點。旗軍的尚武精神至此業(yè)已消散,這也和明代的衛(wèi)所制度一般無二,前所登記的人戶也不見于冊籍。雍正的“養(yǎng)廉”,雖說各主管官的薪給增加數倍,仍不能供應他們衙門內的開銷。更不用說官僚階級的習慣和生活費已與日俱增,而為數萬千的中下級官僚,他們的薪給不過是聊勝于無。因此貪污的行為無從抑制,行政效能降低,各種水利工程失修,災荒又不適時救濟,人民鋌而走險為盜為匪,也就事實逼然了,這一連串的發(fā)展前后見于中國之歷史。在西方與中國針鋒相對前夕,清朝已未戰(zhàn)先衰。
今日距當時即將過兩百年,我們的觀點因之似應伸長。前述四個皇帝的記錄初看燦爛光輝,但從宏觀的角度判斷已與時代相違。雖有剩余的款項來往手中,但他們從未用以改造上端組織或者加強上下之間的聯系,這時仍然沒有一個中央的金庫,全國的收支仍是由收稅人和派用者零星的交授,因此一切統(tǒng)計無從核實。經濟方面縱有進展,但民法仍無長進,也不能相輔而行。中國仍不過是一個多數農村的大集團。
也只是因為我們又有了近兩百年歷史的縱深,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改革,說來容易做時困難。多數農民只能集體地指揮,官僚既以1500個縣為可以互相對換的職位,也不便令他們互相競爭以增進技術上的進步,唐宋的歷史已有殷鑒,第三帝國要想領導全體大眾,只能注重那些共通之處,那就只好著眼于意識形態(tài)的和諧了。當我們檢閱科舉考試的內容,人事考核的程序,以及地方政府的施政情形,我們可以看出其倚賴于意識形態(tài)的情形極為顯著。
可是保守的力量作主,中國就象一個龐大的“潛水艇夾心面包”。上面一塊長面包稱為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面包稱為農民。兩者都混同一致,缺乏個別色彩。當中的事物,其為文化精華或者施政方針或者科舉制度的要點,無非都是一種人身上的道德標準,以符合農村里以億萬計之的小自耕農的簡單一致。以這道德標準輔助刑法,中國缺乏結構上的實力足以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她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
一個現代國家,其社會由貨幣管制。內中分工合作情形,物品和服務工作彼此交換,與其因此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全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一個多元的社會成為可能,是因為它所需的數目字以公平觀念為準則,能使其公民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新的教堂由信徒出資支持。藝術家和自由職業(yè)人士互相競爭,贏得贊助者和雇主?,F在看來,這種程序被稱為“由封建制度進展到資本主義”實為歷史學里的一個錯誤安排。這說法將階級斗爭的觀念一提出,就把其他各種原則與程序全部抹殺置之不顧。也因為這說法具有道德的含義,加上技術上的困難,使人不便將整個問題分析清楚,忽略了其在東方和西方的不同發(fā)展。
清朝組織有它的特點,他不可能效法西歐的民族國家。西方民間的自由源自于封建體制里額外頒發(fā)的城市特權??墒鞘忻耠A級的資產力量,仍無從構成社會的大改造,只有國際貿易增多,在全國經濟里的比重升高,商業(yè)財富的力量伸展到農業(yè)財富里去,牽動了全局,才構成實力,如此才可以改造社會。當日政府也仍不肯立時服輸,只是抵御不得,才無可奈何地承認改組,此后便以商業(yè)原則作為施政的準據。同時中國的情形,可自亞當.斯密所述一節(jié)看出,他說:“中國歷來就是世界上一個頂富裕,也是一個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奮而人口眾多的國家??墒强磥硭L久以來已在停滯狀態(tài)。馬可波羅在500多年前游歷該國,盛稱其耕種、勤勞與人口眾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該國者所說幾乎一模一樣??赡苓h在當日之前,這國家法律與組織系統(tǒng)容許她聚集財富的最高程度業(yè)已到達。”
斯密所說中國的法律與組織賦予存積資本之限制,無疑的合乎實情。明清政府構成時,其宗旨即在于支持大多數小自耕農,可是后者的生產方式一進展到某種飽和點即再也無法增進。正如上面已經說過,600年來基本的農具仍是一模一樣。另一方面,現代商業(yè)需要廣泛的展開資金之借用,經理與所有權分離,各種技術上的支持因素全盤分配。這三個條件能夠行得通,全靠信用,而信用要在法律面前生效,可以由司法機關強制執(zhí)行。所以政府消極地不干預個人公平交易,使物品和服務互相交換還是做得不充分,它必須有維護這種制度的贊助者、法官和警察。我們只用看一看明清政府的財政管理情形就可以斷言,第三帝國既無力也不愿盡到這樣的責任。中國感覺到自身連用數目字管理的程度都還不夠,也只好提倡個人對自己的抑制,對人謙讓,但這樣,不可能在治理億萬人眾的范圍內,做到公正合理的地步。
斯密所說的停滯狀態(tài)也值得批評。沒有一個國家可能先后停滯到好幾百年,實際上在這段長時間內,中國經過好幾次政策的改變和反復。遠在11世紀,王安石就決心將宋帝國財政片面地商業(yè)化。不幸地,當中一個失敗的原因,卻正是由于他的規(guī)劃缺乏商業(yè)資本和民間的支持,當時慘痛的結果,歷久而不能忘。這財政之展開既無出路,蒙古人入主之元朝也未能貢獻任何對策,至明朝才打開僵局,其辦法卻是大規(guī)模地全面退卻。從此中央政府不再親身只手去掌握各種財政上的資源,而用預算及限額去節(jié)制其抽取與支用。政府本身不與經濟上最前進的部門發(fā)生關系,而且也坦白聲明,提高人民生活程度不是它的宗旨,所以他所標榜的道德無非也帶著泥土氣息。清朝雖然也無意于改革,但到底將它手上所主持最缺乏彈性的管理法規(guī)稍微放松,例如讓較多的貨幣流通,在某些條件下,對財政采取現實的態(tài)度,不完全期望官僚克己從公,開放廣州的海禁等。然則大體上講,全局已定,也無從推翻。國家體制的最大功用是將千萬的農村糾結在一起。意識形態(tài)較科技優(yōu)先,文化上的影響比經濟更重要,各級官僚的消極性比他們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還要被重視。甚至邊境上的武裝沖突也不足改變這作風,與第二帝國的高度機動態(tài)相比較,第三帝國確無機動性,這結果可能使《原富》的作者覺得中國長期“停滯”。
地緣因素
這是誰的過失?我們是否要責備宋代的改革者,他們過于輕舉妄動?要不是他們的失敗,何以1000年后,無人再敢嘗試以貨幣為管制的基礎?是否咎在忽必烈?他一心只顧到戰(zhàn)勝取功,而未將中國本部構成一種系統(tǒng)?是否我們又要譴責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否對宋朝的失敗反應過甚,因此才把鐘表向后倒撥,超過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是否清朝皇帝也有罪愆?他們一心只想做中國式的天子,而不敢真實地恢復中國固有文化的長處。甚至今昔情況已有不同,他們生活在17世紀和18世紀,應當對外間世界多幾分認識?簡單的說,從短視界看來,以上假定,其中一個或是全部都可以經過一番搜集,構成令人置信的專題。
但是把這些事跡擺在一起,前后貫通地看來,我們覺得當中有無可避免的地緣政治因素在,它的影響超過所有歷史人物及各朝代作為的總和。本書在前述各章內,前后提出各種議論,綜合起來都可以歸并于亞洲大陸整體性所賦予歷史的影響。既有2000英里容易被人侵犯的前方,中國不得不構成一體,于是才能生存。戰(zhàn)略上的需要不僅要顧及攻勢的力量,能對沙漠地帶有沖擊力,尤其要整備后方,造成長期作戰(zhàn)的持久性。更重要的則是,要有后勤的能力支持以上兩種要求。在這些條件之下,斷定了數量的優(yōu)勢超過質量。亞洲大陸的氣候如是,所有的皇帝與中樞主政的官員,不得不經常想起饑謹和可能引起謀反和叛亂。如何使生活更豐富優(yōu)渥只能擺在這些顧慮之后。另外要防制地方力量威脅中樞,則貴族的莊園不容考慮,在此情況下只有向個體農戶直接抽稅。簡單均一成了當中最重要的原則。開庭審案在這種體系下不容易,法庭的用費以及訓練一批精通法律的職業(yè)人才都得再三考慮。有了以上的前提,則在經濟上比較合適的安排,如唐宋之交“五代十國”時,南方比較有效率的國家設施都不能經久。中國歷史上的大帝國如漢如唐都是建立在粗線條的基礎之上。宋朝對貨幣的著眼較為前進,可是結果仍被比較落后的明代制度席卷。清朝皇帝的優(yōu)點和劣點已經擺在眼前,從歷史上長期合理性的觀點看來,他們等于被邀請松解一個憲法上(此指不成文憲法,亦即基本的組織)的死結,他們文化程度較低,至此反成長處。因為他們無牽掛,所以更能一視同仁。他們也更能心甘情愿地學習,因之他們施政綱領有社會環(huán)境的支持,它總是重視最主要的事物,也注意于滿足人類最基本的要求。
于是,有一個可怕的情形要預先提出:有朝一日中國被迫改造,革命程序定要推翻1000年來之所作為。在西歐和日本,以商業(yè)上的條理治國可以從組織中層發(fā)動,商人可作有效的貢獻,中國則需要將商業(yè)條理與組織加于成百上千的官僚或以億萬計的農民頭上。而社會的習慣又一向不注重民法,內中私人財產權有了君子不言利的習慣,又用自我抑制,對人謙讓的教條阻塞正當的爭辯,結果只有使真?zhèn)尾环?,上下顛倒。有了這些復雜的因素,來日的革命要將這一切清算,必定會曠日持久,也會悲痛慘切。
社會經濟方面的限制
現在我們可以再從1800年的立場重新檢討朝代循環(huán)說:乾隆的記錄不如他說的那么完美。一開始,他并沒有接受一套完善的財政系統(tǒng),有如最近的研究所發(fā)現。也象和坤事件所顯示,他生前有不少難為人言的事跡,當時仔細的遮羞,事后才逐漸暴露。傳統(tǒng)官僚主義的作風,真理總是由上至下,統(tǒng)計數字反映著上級的要求和愿望?!笆先恕钡摹笆涔Α敝饕怯蓾h人組成的“綠營”擔當,他們曾遭受嚴重的損失,只是沒有對外公布。白蓮教為一種秘密結會的組織已有多時,事實上也在他御宇的最后數年內公開叛變。
與群眾暴動密切相關的,是由于過去150年內部的和平和繁榮引起人口的激增。迄至1800年,中國的人口已接近或者遠超過3億。無可懷疑的,在滿清前4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統(tǒng)轄的人口已經增加一倍。在這農業(yè)國家內,勞力即是資本,農業(yè)上的剩余很難轉移到其他方面去生利,只方便地用以支持人口??赡荛_拓的新耕地日見稀少,這國家就不幸地落入馬爾薩斯的“慘淡的科學”范疇里去。馬氏的人口論與法國大革命同時,只比乾隆去世日早了10年。
接近1800年。山西之票行已開始在各大城市設立分行。蘇州和南京地區(qū)間,絲織品的緞機據稱數以萬計。制鹽業(yè)、銅礦和瓷業(yè)的制造雇傭了大量勞工。這些傳聞通常零星地載于各種資料之內,缺乏詳細的記載陪襯,有時使現在的讀者感到迷惑和懷疑。實際上這些情形最多不過表現,迄至歐洲工業(yè)革命之前,中國仍有若干財富單獨集中的例子,為西方所無??墒沁@些零星的情節(jié)不足以構成一個系統(tǒng)。如果我們一定要用資本主義這一名詞的話,我們一定要想象其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一個社會要從“農業(yè)的系統(tǒng)”轉變而為“商業(yè)的系統(tǒng)”之際,不僅它的法律工具要全部調整才能適應新環(huán)境,而且所有人民也要經過相當的準備,然后他們之遵守新法,才具有一種社會的強迫力個人及各公司給予彼此之信用,所涉銀錢證明私人財產權已經固定,所以分工合作,將服務及貨品互相交換已是不教而能,也不待勸說而自愿參與。因此,癥結不在于財產之多少,而是這財富如何才能交換而用于投資,使它繼續(xù)成長生利。及至今日為止,所有的國家有了如是一段的突破經驗后,即發(fā)覺其轉變無可逆轉。中國在1800年毫無與這程序接近的征象。所以將上述例外的情形集合起來,而稱中國已有了“資本主義之萌芽”實無意義,這等于說一個小孩子不稱他為小孩子,而勉強叫他為“預備成人”。
清朝實用主義的局限
清朝在學術上以“實用主義”著稱,在1800年前,好幾部偉大的小說已經出現??墒沁@里所稱實用主義只不過說當時的學者不效法宋儒之作形而上的揣想,也不學明儒之接近于參禪以求頓悟。他們仍然缺乏一種物質上的環(huán)境足以使他們獨立地思索。所以也無法脫離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這些社會價值既已于官僚的經理管制結不解緣,他們也就信而不疑。這一批思想家更正了過去學者若干的矯柔造作,可是所謂實用主義者緊隨儒家經典和歷史,始終無法產生一種透視的眼光,看到肉眼之所不能見。實用主義有何用場?還不是脫離一種思想系統(tǒng)以便制造另一種。象培根和笛卡兒所發(fā)現,科學因長久的和堅持的“不相信”而產生。清代的實用主義者無此徹底,他們也沒有希臘科學家的程度,相信自然法規(guī)需要不斷地展開(這種想法日后對歐洲的文藝復興產生了作用),且清朝的實用主義尚不能產生有如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tài)。
清代的小說也實有它們獨特之處。他們將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以極悠閑的態(tài)度寫出微細之處,非其他文字所能勾畫??墒菑臍v史學家的眼光看來,這些小說仍為官僚主義之下的產物?!都t樓夢》帶著唯美的色彩,過度地追懷過去,過于感情化,過于女性味;《儒林外史》極端諷刺,卻好象一部論文集。作者之憤怒和自我憐惜表彰著他們生活范圍之窄狹,他們的讀者與愛慕者想必深切地了解而具同感。
我們是否把一個時代批判得過度?如果我們的目的只在敘述18世紀,那可以說立論過于苛刻。要是不脫離18世紀的眼光,本來我們也可以循著歐洲的啟蒙運動,贊揚中國為社會上和諧的好榜樣,或者像法國的重農主義者一樣,相信中國人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要緊之處,再不然又可以學著當日的技工,欣賞著各種中國式(chinoiserie)的物品,從柚木桌椅上的鏤空雕刻到幾尺高的漆器花瓶。其外表有如綢緞之精美??墒瞧娴膬?yōu)雅高尚只引起另一方面的危機和危險。公元1800年距鴉片戰(zhàn)爭只40年,那一天來臨時,中國和滿洲的士兵要用過時的梭標與大刀對付一群以540尊火炮擺在16艘船艦之上渡海而來的敵人。以后尚有接著而來的150年苦難事跡,這些事跡也都是源于同一基本原因而產生的壓力與緊張性,一路下去終至于文化大革命。外間的觀察者看不清其來龍去脈,所做分析,才會以“瘋狂的根源”(Root of Madness)為題。
我們雖對18世紀中國有苛刻的批判,其用意無非說明此中確有“根源”,但無“瘋狂”。假使讀者愿意追溯深遠的話,則表面上看來不可思議的地方仍有其解說。其根源出自地理,也出自歷史。在那情形之下,1800年并不是一個分裂點,它是一個適宜的基點,讓我們稍做停留,瞻前顧后地反思一遍。
公元1800年前后,西方人因為工業(yè)革命的成功,促進了文明大躍進,也開啟現代國家的序幕;但同時期的中國,雖然出現實用主義學說,卻因改良的科技武力仍然屢戰(zhàn)屢敗的經驗,及往后一連串的文化罹難與退卻(文化大革命),致令“現代中國”遲至20世紀才出現。
————————————————————————————
公元1800年拿破侖在意大利向奧軍進攻,杰弗遜和蒲爾在美國選舉中相持不下,英國首相庇特好象已經將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合并構成事實。中國的乾隆皇帝曾自稱“十全老人”,死去不過一年,他的親信和坤已被拘押而由御旨令他自裁,從他家中沒收的財產以億萬計。白蓮教徒的反叛已一發(fā)不可收拾,在湖北、山西和四川他們獲得廣泛的支持,政府軍一再宣稱叛徒已被擊潰消滅,可是事后看來他們的力量尚在擴大。因著兩廣總督的建議,皇帝下令禁止鴉片進口,不許白銀輸出已在一年之前奉旨施行。這一連串發(fā)展,引導著一個新世紀的來臨,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失敗和極端困難的世紀。
從上一章所敘的光榮和成功的事跡來看,讀者不免要發(fā)問:何以中國的由盛而衰竟有如此神速?
朝代循環(huán)與長期停滯
中國作者通常強調朝代循環(huán)。當乾隆退位之日,清朝已達到成長的飽和點。旗軍的尚武精神至此業(yè)已消散,這也和明代的衛(wèi)所制度一般無二,前所登記的人戶也不見于冊籍。雍正的“養(yǎng)廉”,雖說各主管官的薪給增加數倍,仍不能供應他們衙門內的開銷。更不用說官僚階級的習慣和生活費已與日俱增,而為數萬千的中下級官僚,他們的薪給不過是聊勝于無。因此貪污的行為無從抑制,行政效能降低,各種水利工程失修,災荒又不適時救濟,人民鋌而走險為盜為匪,也就事實逼然了,這一連串的發(fā)展前后見于中國之歷史。在西方與中國針鋒相對前夕,清朝已未戰(zhàn)先衰。
今日距當時即將過兩百年,我們的觀點因之似應伸長。前述四個皇帝的記錄初看燦爛光輝,但從宏觀的角度判斷已與時代相違。雖有剩余的款項來往手中,但他們從未用以改造上端組織或者加強上下之間的聯系,這時仍然沒有一個中央的金庫,全國的收支仍是由收稅人和派用者零星的交授,因此一切統(tǒng)計無從核實。經濟方面縱有進展,但民法仍無長進,也不能相輔而行。中國仍不過是一個多數農村的大集團。
也只是因為我們又有了近兩百年歷史的縱深,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改革,說來容易做時困難。多數農民只能集體地指揮,官僚既以1500個縣為可以互相對換的職位,也不便令他們互相競爭以增進技術上的進步,唐宋的歷史已有殷鑒,第三帝國要想領導全體大眾,只能注重那些共通之處,那就只好著眼于意識形態(tài)的和諧了。當我們檢閱科舉考試的內容,人事考核的程序,以及地方政府的施政情形,我們可以看出其倚賴于意識形態(tài)的情形極為顯著。
可是保守的力量作主,中國就象一個龐大的“潛水艇夾心面包”。上面一塊長面包稱為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面包稱為農民。兩者都混同一致,缺乏個別色彩。當中的事物,其為文化精華或者施政方針或者科舉制度的要點,無非都是一種人身上的道德標準,以符合農村里以億萬計之的小自耕農的簡單一致。以這道德標準輔助刑法,中國缺乏結構上的實力足以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她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
一個現代國家,其社會由貨幣管制。內中分工合作情形,物品和服務工作彼此交換,與其因此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全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一個多元的社會成為可能,是因為它所需的數目字以公平觀念為準則,能使其公民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新的教堂由信徒出資支持。藝術家和自由職業(yè)人士互相競爭,贏得贊助者和雇主?,F在看來,這種程序被稱為“由封建制度進展到資本主義”實為歷史學里的一個錯誤安排。這說法將階級斗爭的觀念一提出,就把其他各種原則與程序全部抹殺置之不顧。也因為這說法具有道德的含義,加上技術上的困難,使人不便將整個問題分析清楚,忽略了其在東方和西方的不同發(fā)展。
清朝組織有它的特點,他不可能效法西歐的民族國家。西方民間的自由源自于封建體制里額外頒發(fā)的城市特權??墒鞘忻耠A級的資產力量,仍無從構成社會的大改造,只有國際貿易增多,在全國經濟里的比重升高,商業(yè)財富的力量伸展到農業(yè)財富里去,牽動了全局,才構成實力,如此才可以改造社會。當日政府也仍不肯立時服輸,只是抵御不得,才無可奈何地承認改組,此后便以商業(yè)原則作為施政的準據。同時中國的情形,可自亞當.斯密所述一節(jié)看出,他說:“中國歷來就是世界上一個頂富裕,也是一個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奮而人口眾多的國家??墒强磥硭L久以來已在停滯狀態(tài)。馬可波羅在500多年前游歷該國,盛稱其耕種、勤勞與人口眾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該國者所說幾乎一模一樣??赡苓h在當日之前,這國家法律與組織系統(tǒng)容許她聚集財富的最高程度業(yè)已到達。”
斯密所說中國的法律與組織賦予存積資本之限制,無疑的合乎實情。明清政府構成時,其宗旨即在于支持大多數小自耕農,可是后者的生產方式一進展到某種飽和點即再也無法增進。正如上面已經說過,600年來基本的農具仍是一模一樣。另一方面,現代商業(yè)需要廣泛的展開資金之借用,經理與所有權分離,各種技術上的支持因素全盤分配。這三個條件能夠行得通,全靠信用,而信用要在法律面前生效,可以由司法機關強制執(zhí)行。所以政府消極地不干預個人公平交易,使物品和服務互相交換還是做得不充分,它必須有維護這種制度的贊助者、法官和警察。我們只用看一看明清政府的財政管理情形就可以斷言,第三帝國既無力也不愿盡到這樣的責任。中國感覺到自身連用數目字管理的程度都還不夠,也只好提倡個人對自己的抑制,對人謙讓,但這樣,不可能在治理億萬人眾的范圍內,做到公正合理的地步。
斯密所說的停滯狀態(tài)也值得批評。沒有一個國家可能先后停滯到好幾百年,實際上在這段長時間內,中國經過好幾次政策的改變和反復。遠在11世紀,王安石就決心將宋帝國財政片面地商業(yè)化。不幸地,當中一個失敗的原因,卻正是由于他的規(guī)劃缺乏商業(yè)資本和民間的支持,當時慘痛的結果,歷久而不能忘。這財政之展開既無出路,蒙古人入主之元朝也未能貢獻任何對策,至明朝才打開僵局,其辦法卻是大規(guī)模地全面退卻。從此中央政府不再親身只手去掌握各種財政上的資源,而用預算及限額去節(jié)制其抽取與支用。政府本身不與經濟上最前進的部門發(fā)生關系,而且也坦白聲明,提高人民生活程度不是它的宗旨,所以他所標榜的道德無非也帶著泥土氣息。清朝雖然也無意于改革,但到底將它手上所主持最缺乏彈性的管理法規(guī)稍微放松,例如讓較多的貨幣流通,在某些條件下,對財政采取現實的態(tài)度,不完全期望官僚克己從公,開放廣州的海禁等。然則大體上講,全局已定,也無從推翻。國家體制的最大功用是將千萬的農村糾結在一起。意識形態(tài)較科技優(yōu)先,文化上的影響比經濟更重要,各級官僚的消極性比他們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還要被重視。甚至邊境上的武裝沖突也不足改變這作風,與第二帝國的高度機動態(tài)相比較,第三帝國確無機動性,這結果可能使《原富》的作者覺得中國長期“停滯”。
地緣因素
這是誰的過失?我們是否要責備宋代的改革者,他們過于輕舉妄動?要不是他們的失敗,何以1000年后,無人再敢嘗試以貨幣為管制的基礎?是否咎在忽必烈?他一心只顧到戰(zhàn)勝取功,而未將中國本部構成一種系統(tǒng)?是否我們又要譴責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否對宋朝的失敗反應過甚,因此才把鐘表向后倒撥,超過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是否清朝皇帝也有罪愆?他們一心只想做中國式的天子,而不敢真實地恢復中國固有文化的長處。甚至今昔情況已有不同,他們生活在17世紀和18世紀,應當對外間世界多幾分認識?簡單的說,從短視界看來,以上假定,其中一個或是全部都可以經過一番搜集,構成令人置信的專題。
但是把這些事跡擺在一起,前后貫通地看來,我們覺得當中有無可避免的地緣政治因素在,它的影響超過所有歷史人物及各朝代作為的總和。本書在前述各章內,前后提出各種議論,綜合起來都可以歸并于亞洲大陸整體性所賦予歷史的影響。既有2000英里容易被人侵犯的前方,中國不得不構成一體,于是才能生存。戰(zhàn)略上的需要不僅要顧及攻勢的力量,能對沙漠地帶有沖擊力,尤其要整備后方,造成長期作戰(zhàn)的持久性。更重要的則是,要有后勤的能力支持以上兩種要求。在這些條件之下,斷定了數量的優(yōu)勢超過質量。亞洲大陸的氣候如是,所有的皇帝與中樞主政的官員,不得不經常想起饑謹和可能引起謀反和叛亂。如何使生活更豐富優(yōu)渥只能擺在這些顧慮之后。另外要防制地方力量威脅中樞,則貴族的莊園不容考慮,在此情況下只有向個體農戶直接抽稅。簡單均一成了當中最重要的原則。開庭審案在這種體系下不容易,法庭的用費以及訓練一批精通法律的職業(yè)人才都得再三考慮。有了以上的前提,則在經濟上比較合適的安排,如唐宋之交“五代十國”時,南方比較有效率的國家設施都不能經久。中國歷史上的大帝國如漢如唐都是建立在粗線條的基礎之上。宋朝對貨幣的著眼較為前進,可是結果仍被比較落后的明代制度席卷。清朝皇帝的優(yōu)點和劣點已經擺在眼前,從歷史上長期合理性的觀點看來,他們等于被邀請松解一個憲法上(此指不成文憲法,亦即基本的組織)的死結,他們文化程度較低,至此反成長處。因為他們無牽掛,所以更能一視同仁。他們也更能心甘情愿地學習,因之他們施政綱領有社會環(huán)境的支持,它總是重視最主要的事物,也注意于滿足人類最基本的要求。
于是,有一個可怕的情形要預先提出:有朝一日中國被迫改造,革命程序定要推翻1000年來之所作為。在西歐和日本,以商業(yè)上的條理治國可以從組織中層發(fā)動,商人可作有效的貢獻,中國則需要將商業(yè)條理與組織加于成百上千的官僚或以億萬計的農民頭上。而社會的習慣又一向不注重民法,內中私人財產權有了君子不言利的習慣,又用自我抑制,對人謙讓的教條阻塞正當的爭辯,結果只有使真?zhèn)尾环?,上下顛倒。有了這些復雜的因素,來日的革命要將這一切清算,必定會曠日持久,也會悲痛慘切。
社會經濟方面的限制
現在我們可以再從1800年的立場重新檢討朝代循環(huán)說:乾隆的記錄不如他說的那么完美。一開始,他并沒有接受一套完善的財政系統(tǒng),有如最近的研究所發(fā)現。也象和坤事件所顯示,他生前有不少難為人言的事跡,當時仔細的遮羞,事后才逐漸暴露。傳統(tǒng)官僚主義的作風,真理總是由上至下,統(tǒng)計數字反映著上級的要求和愿望?!笆先恕钡摹笆涔Α敝饕怯蓾h人組成的“綠營”擔當,他們曾遭受嚴重的損失,只是沒有對外公布。白蓮教為一種秘密結會的組織已有多時,事實上也在他御宇的最后數年內公開叛變。
與群眾暴動密切相關的,是由于過去150年內部的和平和繁榮引起人口的激增。迄至1800年,中國的人口已接近或者遠超過3億。無可懷疑的,在滿清前4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統(tǒng)轄的人口已經增加一倍。在這農業(yè)國家內,勞力即是資本,農業(yè)上的剩余很難轉移到其他方面去生利,只方便地用以支持人口??赡荛_拓的新耕地日見稀少,這國家就不幸地落入馬爾薩斯的“慘淡的科學”范疇里去。馬氏的人口論與法國大革命同時,只比乾隆去世日早了10年。
接近1800年。山西之票行已開始在各大城市設立分行。蘇州和南京地區(qū)間,絲織品的緞機據稱數以萬計。制鹽業(yè)、銅礦和瓷業(yè)的制造雇傭了大量勞工。這些傳聞通常零星地載于各種資料之內,缺乏詳細的記載陪襯,有時使現在的讀者感到迷惑和懷疑。實際上這些情形最多不過表現,迄至歐洲工業(yè)革命之前,中國仍有若干財富單獨集中的例子,為西方所無??墒沁@些零星的情節(jié)不足以構成一個系統(tǒng)。如果我們一定要用資本主義這一名詞的話,我們一定要想象其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一個社會要從“農業(yè)的系統(tǒng)”轉變而為“商業(yè)的系統(tǒng)”之際,不僅它的法律工具要全部調整才能適應新環(huán)境,而且所有人民也要經過相當的準備,然后他們之遵守新法,才具有一種社會的強迫力個人及各公司給予彼此之信用,所涉銀錢證明私人財產權已經固定,所以分工合作,將服務及貨品互相交換已是不教而能,也不待勸說而自愿參與。因此,癥結不在于財產之多少,而是這財富如何才能交換而用于投資,使它繼續(xù)成長生利。及至今日為止,所有的國家有了如是一段的突破經驗后,即發(fā)覺其轉變無可逆轉。中國在1800年毫無與這程序接近的征象。所以將上述例外的情形集合起來,而稱中國已有了“資本主義之萌芽”實無意義,這等于說一個小孩子不稱他為小孩子,而勉強叫他為“預備成人”。
清朝實用主義的局限
清朝在學術上以“實用主義”著稱,在1800年前,好幾部偉大的小說已經出現??墒沁@里所稱實用主義只不過說當時的學者不效法宋儒之作形而上的揣想,也不學明儒之接近于參禪以求頓悟。他們仍然缺乏一種物質上的環(huán)境足以使他們獨立地思索。所以也無法脫離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這些社會價值既已于官僚的經理管制結不解緣,他們也就信而不疑。這一批思想家更正了過去學者若干的矯柔造作,可是所謂實用主義者緊隨儒家經典和歷史,始終無法產生一種透視的眼光,看到肉眼之所不能見。實用主義有何用場?還不是脫離一種思想系統(tǒng)以便制造另一種。象培根和笛卡兒所發(fā)現,科學因長久的和堅持的“不相信”而產生。清代的實用主義者無此徹底,他們也沒有希臘科學家的程度,相信自然法規(guī)需要不斷地展開(這種想法日后對歐洲的文藝復興產生了作用),且清朝的實用主義尚不能產生有如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tài)。
清代的小說也實有它們獨特之處。他們將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以極悠閑的態(tài)度寫出微細之處,非其他文字所能勾畫??墒菑臍v史學家的眼光看來,這些小說仍為官僚主義之下的產物?!都t樓夢》帶著唯美的色彩,過度地追懷過去,過于感情化,過于女性味;《儒林外史》極端諷刺,卻好象一部論文集。作者之憤怒和自我憐惜表彰著他們生活范圍之窄狹,他們的讀者與愛慕者想必深切地了解而具同感。
我們是否把一個時代批判得過度?如果我們的目的只在敘述18世紀,那可以說立論過于苛刻。要是不脫離18世紀的眼光,本來我們也可以循著歐洲的啟蒙運動,贊揚中國為社會上和諧的好榜樣,或者像法國的重農主義者一樣,相信中國人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要緊之處,再不然又可以學著當日的技工,欣賞著各種中國式(chinoiserie)的物品,從柚木桌椅上的鏤空雕刻到幾尺高的漆器花瓶。其外表有如綢緞之精美??墒瞧娴膬?yōu)雅高尚只引起另一方面的危機和危險。公元1800年距鴉片戰(zhàn)爭只40年,那一天來臨時,中國和滿洲的士兵要用過時的梭標與大刀對付一群以540尊火炮擺在16艘船艦之上渡海而來的敵人。以后尚有接著而來的150年苦難事跡,這些事跡也都是源于同一基本原因而產生的壓力與緊張性,一路下去終至于文化大革命。外間的觀察者看不清其來龍去脈,所做分析,才會以“瘋狂的根源”(Root of Madness)為題。
我們雖對18世紀中國有苛刻的批判,其用意無非說明此中確有“根源”,但無“瘋狂”。假使讀者愿意追溯深遠的話,則表面上看來不可思議的地方仍有其解說。其根源出自地理,也出自歷史。在那情形之下,1800年并不是一個分裂點,它是一個適宜的基點,讓我們稍做停留,瞻前顧后地反思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