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四)遷都北京與北征蒙古

中國通史 作者:范文瀾 撰


 ?。ㄋ模┻w都北京與北征蒙古 一、國都的遷徒 明成祖以燕王封地北平為基地,起兵奪得皇位。即位后即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作為明朝的陪都,建順天府。一四○九年,明成祖來北京,依朝廷建制,在北京建立五府六部等官署,稱為行在。北京由此成為名符其實的第二國都。明成祖削弱諸藩,并奠立了邊疆的統(tǒng)治后,于一四一七年春,開始營建北京都城,作遷都的準(zhǔn)備。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正月元旦,宣告國都自南京遷至北京,稱北京為京師。奠都北京是明成祖晚年完成的一件大事。北京從此成為明、清兩代的國都,影響是深遠的。

  自明太祖建國以來,國都所在地的選擇,曾經(jīng)過幾度變易。一三六八年三月,明軍攻下開封,朱元璋親往察看。軍中謀士多建策定都中原。同年八月,明太祖宣布以金陵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兩京并立。次年,明太祖在南京召集群臣,商議建都事。群臣議論不一,明太祖親自定議,以南京為國都,另在臨濠府(濠州)建中都,理由是中都建在淮水以南,足以控制中原。濠州是明太祖的故鄉(xiāng),群臣自無異議。一三七○年,明太祖設(shè)“行工部”,營建中都,命李善長總理其事。中都城規(guī)模宏大,周回五十里,內(nèi)外城垣三重,內(nèi)建宮殿、官署、宅第,施用五彩琉璃,極為豪麗。中都城建于明太祖的祖陵鳳凰山下。一三七四年,改名鳳陽府,治鳳陽。中都之建歷時五年,每年用工上百萬,先后耗資至萬萬,尚未竣工。一三七五年四月,明太祖曾親臨中都,祭祀祖陵。隨后以營建過于勞費,下詔停止役作。九月,改建南京宮殿,務(wù)求儉樸。一三七七年十月,南京宮殿建成。次年正月,明太祖詔定南京為京師。廢北京,仍為開封府。

  徐達軍攻入元大都時,大都城闕宮室多在戰(zhàn)亂中被毀,幸存的太液池畔的隆福宮,成為燕王的府第。明成祖建順天府后,曾發(fā)流罪以下刑人開墾北京農(nóng)田,又遷徙直隸蘇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商民來北京。一四○四年又遷山西居民一萬戶來京。明成祖遷徙商戶,旨在充實北京的財富,以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明太祖的打擊豪富,用意不同。一四○六年夏,北京大雨,舊城墻塌壞五千三百余丈。此后,連年修浚北京通惠河等河道并疏浚大運河,以通漕運。一四一七年,命平江伯陳瑄充總兵官,督辦漕運,南方各省木材由運河運至北京。壽寧侯都督僉事陳瑄督工建造京城宮殿,工部尚書吳中與中官阮安等主持營建。一四二一年,京師建成,正式遷都,大運河的修浚也同時完工。

  北京城營建在元大都城的基礎(chǔ)上。東、西城垣依大都舊城包砌。北城墻南移約五里,南城墻南移約二里。因而東西距離與元大都相同,南北略有縮短,周回約五十五里。城中偏南十八里為皇城?;食侵畠?nèi)建造周回六里的宮城,又稱紫禁城。元大都的太液池括于皇城之內(nèi)、宮城之西。皇帝宮殿與后妃、太子諸宮集中于宮城之內(nèi)。宮城正南門稱承天門,門外左側(cè)建太廟,右側(cè)建社稷壇?;食堑恼祥T為大明門,門外兩側(cè)建置中樞官署,左文右武。都城的正南門稱正陽門,左為崇文門,右為宣武門。都城的東、西、北三垣,各有二城門,全城合共九門。明初的北京城略小于元大都。但宮殿、祭壇、官署等設(shè)置更為集中,布局也更為嚴密了。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南京中樞各官署仍在當(dāng)?shù)乩^續(xù)理事,依然實行兩京并立的制度。

   二、北征蒙古 明成祖定都北京,顯然是由于北京是燕王的基地,同時也還為了便于北征蒙古。

  蒙古族韃靼與瓦剌兩大勢力互斗,明成祖處置失宜,左袒韃靼阿魯臺,遠征瓦剌。瓦剌敗后,阿魯臺得勢,轉(zhuǎn)而在明朝邊境騷擾劫掠。明成祖大怒,決意再征韃靼。定都北京后,當(dāng)年十一月即召集群臣,集議親征。戶部尚書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刑部尚書吳中等都以為連年北征,軍儲已消耗十之八九。車駕親征,勞師費餉,建議兵不當(dāng)出。明成祖固執(zhí)己見,力排眾議,將夏原吉、吳中罷職下獄。方賓畏罪自殺。明成祖命各地征發(fā)民夫,趕造糧車,明春運送軍糧北上。

  一四二○年春,阿魯臺來攻興和城,殺明都指揮使王煥。明成祖隨即率領(lǐng)大兵十萬親征,隨軍運糧的民夫多至二十余萬。明軍出發(fā),阿魯臺得訊逃遁。明軍進退兩難,沿途閱兵演武,緩行待命。六月初,行至開平附近,韃靼軍圍攻萬全,以為牽掣。明成祖不理,繼續(xù)前進。七月間進至呼倫湖,確知阿魯臺已率眾遠走。明軍勞師無功,難以回師。明成祖命兵眾轉(zhuǎn)而襲擊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wèi)。三衛(wèi)軍無備,敗潰。明成祖下詔班師。九月間,返回北京,慶祝這次出征的所謂勝利。

  次年夏季,邊將奏報從韃靼降人中得知,阿魯臺可能又要南犯。明成祖不甘于前次的出師無功,決意再度北征。對臣下說:他(阿魯臺)一定以為我不會再出兵,我當(dāng)領(lǐng)兵先到塞外等他,可以成功。七月,明成祖親自領(lǐng)兵出宣府北進。命寧陽侯陳懋為前鋒,統(tǒng)領(lǐng)陜西、甘肅、寧夏三鎮(zhèn)兵,自西路包剿。九月,明成祖進軍到萬全西陽河,從韃靼降官得知,阿魯臺已被瓦剌脫歡擊敗,部落潰散北逃,并無南犯之事。邊將原奏失實。明軍出不遇敵,再次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同月,陳懋前鋒軍進至賀蘭山后,蒙古貴族也先土干率部眾降明。(《國朝獻徵錄》卷七《陳懋神道碑》,卷九《毛忠傳》)十月初,陳懋遣人馳奏萬全。陷于困境的明成祖此時駐在萬全以北的上莊堡,得報大喜,詔令陳懋對也先土干的部落資財,不可侵損,并詔諭也先隨陳懋來見?!睹餍趯嶄洝氛f也先土干是元太保不花六世孫。也先不花出于克烈部,先世降蒙,世居高位。不花在世祖朝曾為太子真金的師傅,文宗朝追贈太傅、恒陽王。不花子亦憐真贈太傅武昌王,禿魯太師廣陽王,按灘太保、趙國公。也先一家是元代望族。元亡后,也先土干在韃靼、瓦剌之間,自成勢力?!睹魈趯嶄洝氛f他“在虜中以黠桀自豪”,直到一四二三年七月,明成祖出兵前,仍然遣使來明朝見,與明朝之間從無戰(zhàn)事。明人李賢撰《陳懋神道碑》,以也先之降為陳懋的戰(zhàn)功,不免有所夸張?!睹魇贰芳啊睹鲗嶄洝贩Q他為蒙古王子或迤北韃靼王子。他與阿魯臺的韃靼,并非統(tǒng)屬。稱王子也只是因為他是元代諸王的后裔,并非韃靼的汗或太子。但是,也先土干的來降,卻足以使明成祖擺脫困境,有理由稱無功為有功了。十月下旬也先土干與陳懋來見。明成祖親加撫慰,封也先土干為忠勇王,賜姓名為金忠。次日,即下詔班師。明成祖車駕自萬全出發(fā),與金忠并馬偕行。十一月初,經(jīng)居庸關(guān)返回北京。文武群臣跪在道旁迎駕,歡呼萬歲。北征韃靼又算是取得了勝利。

  明成祖晚年多病,為蒙古邊事所困擾。阿魯臺降而復(fù)叛,使他耿耿于懷,必欲擒滅而后快。兩次出師無功,表面的祝捷并不能掩蓋內(nèi)心的羞憤。回京后剛滿兩月,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正月,大同、開平又奏報阿魯臺部眾來襲。降明的金忠力請出兵,愿為先鋒作戰(zhàn)。金忠原遭阿魯臺脅迫,力請出兵也借以表明對明室的忠貞。明成祖征發(fā)山東、山西、河南、陜西、遼東五都司軍兵,以陳懋、金忠為前鋒,四月初,再次發(fā)兵親征,英國公張輔與內(nèi)閣大學(xué)士楊榮、金幼孜等文武大臣隨行。兵出獨石口,至隰寧,得知阿魯臺已率領(lǐng)騎兵,北移至哈剌哈河支流的答蘭納木兒河一帶。五月初,明軍到開平,稍停。隨即北進,經(jīng)原應(yīng)昌路,于六月中到達答蘭納木兒河附近。陳懋、金忠回報,前鋒軍已到河畔,并無阿魯臺蹤影。明成祖命英國公張輔等領(lǐng)兵搜山。張輔回報,搜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不見一人一騎。張輔請給一月糧深入搜索。明成祖見廣漠之地,難望必得。六月二十一日,下詔班師。

  明大軍分東西兩路回師,預(yù)期在開平會合。明成祖親率東路軍由近路返回,七月七日途經(jīng)清水源,命大學(xué)士楊榮、金幼孜等撰文紀行,在數(shù)十丈摩崖上刻石,說是“使后世知朕曾親征過此”。十七日,到達距開平尚有十一日路程的榆木川。明成祖自定都北京以來的三年間,三次出征,徒勞往返,勞瘁憤惱,病體日益不支,慚悔不聽夏原吉等的忠言。對左右說“夏原吉愛我!”。次日,在榆木川中病死,年六十五歲。死前向英國公張輔傳遺詔:傳位皇太子?;侍痈邿耄ㄈ首冢┘次缓?,上謚號為太宗。其后明世宗時改謚成祖。

  明成祖即位前,以抗御蒙古有功,權(quán)勢日重,進而奪得皇位。即位后,對韃靼作戰(zhàn)獲勝。納降阿魯臺,轉(zhuǎn)而進攻瓦剌。阿魯臺得勢復(fù)叛。明成祖自知失策,在憤惱中一意孤行,一再舉行不明敵情也并非必要的親征,終至身死軍中,為天下笑。明成祖在北征中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明王朝也由此結(jié)束了對蒙古的北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