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三)周鄰諸國的交往

中國通史 作者:范文瀾 撰


 ?。ㄈ┲茑徶T國的交往 元代蒙古諸汗國橫跨歐亞,因而與域外諸國有著極其廣泛的聯(lián)系。元代稱為色目的西域南海商民,定居中國,也增強了域外的來往。明初皇室諸臣,起于阡陌,對海外形勢,似不甚了了。明太祖在位期間,全力鞏固明朝內(nèi)部的統(tǒng)治和防御蒙元的再起,無心也無力向海外開拓,因而與域外諸國的聯(lián)系,多處于被動地位。明成祖初即位,即遣使告諭周鄰諸國,以增強明王朝及皇帝本人的地位。在位期間,以所謂“懷柔遠人”的方針,力求與周鄰諸國和睦相處,避免戰(zhàn)禍,并進而通過來使朝貢和遣使封賞等形式建立起經(jīng)濟的和政治的聯(lián)系,取得很大的成功。

   一、西域諸國的交往 明朝西鄰的蒙古察合臺汗國(兀魯思)在元朝統(tǒng)治時期合并了窩闊臺后王的封地和畏兀兒亦都護領(lǐng)地,其后又逐漸形成為相互對立的兩大地區(qū)。西部地區(qū)以河中地帶(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布哈拉、撒馬爾罕為中心,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基礎(chǔ),接受突厥文化,信奉伊斯蘭教,自稱為察合臺人。東部以別失八里為中心,主要從事牧業(yè),保持蒙古的傳統(tǒng)文化,自稱為蒙兀兒人(又譯莫臥兒人。蒙古的音轉(zhuǎn))。蒙古諸王貴族之間頻繁爭奪汗位,陷入長期的紛爭。元朝末年,出生于突厥巴魯剌思部的駙馬帖木兒在河中地區(qū)被擁立為沙(王),又稱古兒汗。冒稱察合臺也花不花后裔的禿黑魯帖木兒在東部阿克蘇被立為汗。禿黑魯帖木兒曾進兵攻占河中地區(qū),留其子亦里牙思火者駐守。不久之后,帖木兒又起兵擊敗亦里牙思火者,占有西部廣大地區(qū),成為中亞盛國,被稱為帖木兒王國。禿黑魯帖木兒死于一三六三年,此后諸部混戰(zhàn)。亦里牙思火者敗歸后,被殺。明初,帖木兒王國曾先后五次向東部進兵。一三八三年,禿黑魯帖木兒之子黑的兒火者在阿力麻里被立為汗,后遷都別失八里。因而被稱為別失八里國,又稱東察合臺汗國。

  明太祖在位期間,兩國即曾遣使來貢。明成祖先后親征韃靼、瓦剌,但對帖木兒王國遣使修好,使臣和商旅往來不絕。

  帖木兒王國帖木兒在位初期,對東方的明朝納貢修好。一三八七年(洪武二十年)九月,帖木兒首次遣使到明朝,貢馬十五、駝二,自此后頻年貢馬駝。一三九四年八月,帖木兒遣使到明朝貢馬二百,并攜帶表文,說“臣帖木兒僻在萬里外,恭聞圣德寬大,……今又特蒙施恩遠國,凡商賈之來中國者,使觀覽城池都邑,富貴雄壯?!殖须窌鲹釀趩?,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咸得其濟?!保ā睹魇贰と鲴R兒罕傳》)帖木兒王國輸入中國的主要是馬匹,其次是駱駝、玉石及刀劍等物。中國與之交換的貨物主要是絲綢、瓷器等。除了官方的朝貢貿(mào)易外,民間貿(mào)易也得以恢復(fù),中亞商人曾請求到?jīng)鲋葙u馬,明太祖命到京師貨賣。

  一三九五年,明朝派遣給事中傅安、郭驥等率將士一千五百余人,赴撒馬兒罕。帖木兒扣留使臣,領(lǐng)兵東征,大敗東察合臺汗國的黑的兒火者,進而攻入阿力麻里,焚毀其城。黑的兒火者輾轉(zhuǎn)遷往別失八里。一四○二年,帖木兒在西方戰(zhàn)敗奧斯曼帝國,俘擄奧斯曼的蘇丹(國王),名震中亞。一四○四年末,帖木兒領(lǐng)兵八十萬東進,揚言要征服明朝。次年春初,行在中途病死。大軍返回。

  帖木兒死后,貴族間又掀起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其孫哈里承襲王位,占據(jù)呼羅珊的哈烈(赫拉特)地區(qū)的帖木兒第四子沙哈魯起兵奪位。一四○五年和一四○六年,叔侄間曾兩度激戰(zhàn)。一四○七年六月,哈里遣使臣虎歹達等送明使傅安歸還明朝。傅安被帖木兒扣留十三年,備嘗艱苦,同行御史姚臣、太監(jiān)劉惟都已病死,隨行官軍千五百人,生還者只十七人。北平按察使陳德文在洪武末年出使,也在這年返回。

  一四○八年,明成祖派遣傅安再為使臣,赴哈烈通好。沙哈魯遣使隨傅安來明朝貢,于一四○九年到達南京。一四一○年,沙哈魯再遣使入明朝進貢。明成祖遣都指揮白阿兒忻臺隨使臣去哈烈,持書勸諭沙哈魯與哈里和好。說:“比聞爾與從子哈里構(gòu)兵相仇,朕為惻然。一家之親,恩愛相厚,足制外侮。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xié)和。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明史·撒馬爾罕傳》)。沙哈魯又遣使隨白阿兒忻臺入貢。

  在此期間,沙哈魯已廢除哈里的王位,成為帖木兒王國的君主,依突厥的傳統(tǒng),稱算端。以哈烈為中心,不斷向外擴展,在中亞以至西亞地區(qū),建立起幅員廣闊的大國。境內(nèi)諸城邦,經(jīng)濟富庶,各自對外通商。一四一四年,明成祖特命宦官李達與吏部員外郎陳誠、戶部主事李暹等隨同帖木兒王國使臣出使西域,向沿途所經(jīng)各城邦首領(lǐng),分別贈送貨物,建立聯(lián)系。李達、陳誠等于次年返國。一四一六年六月,陳誠與宦官魯安再次隨哈烈來使出使,返國時沙哈魯又派遣使臣陪同來明朝,并致書明成祖,勸告信奉伊斯蘭教。明成祖復(fù)書說:“愿自是以后,兩國國交,日臻親睦,信使商旅,可以往來無阻?!保ㄔd拉柴克《沙哈魯史》,譯文引自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三冊第二七三頁)一四一九年,沙哈魯派出五百余人的使團和商團,經(jīng)肅州、甘州,到達北京。向明成祖進獻馬匹。一四二二年,再次遣使來貢。

  陳誠等兩次出使帖木兒王國,哈烈、撒馬爾罕以外,又先后經(jīng)過南部的八答里商(巴達哈傷)、迭里迷(忒耳迷),西至卜花兒(不花剌)、俺都誰(安德胡伊),北經(jīng)忽章河畔的阿鹿海牙至達失干、賽藍(賽蘭)。明使所到之處,受到各城邦的接待,并都派遣使臣隨明使朝貢、貿(mào)易。明成祖在帖木兒逝世后,一再遣使西域,與帖木兒王國修好,從而穩(wěn)定了西部邊陲。元代西域色目商人來內(nèi)地經(jīng)商的道路也重又開通。明王朝與西域諸國建立起廣泛的聯(lián)系,使臣與商旅往來頻繁,意義是重大的。

  東察合臺汗國東察合臺汗黑的兒火者遷往別失八里后,被迫向帖木兒臣服。一四○三年,黑的兒火者死,子沙迷查干嗣位。一四○四年,遣使明朝,進貢玉石、馬匹。明廷宴賚使者。此后連年遣使入貢,明廷也遣使隨赴其國回賜。沙迷查干曾在邊地先后與韃靼、瓦剌作戰(zhàn),獲勝。一四○七年六月,遣貢使來明,并陳說撒馬爾罕乃是祖先舊地,將出兵收復(fù)。明成祖遣宦官把太、李達與鴻臚寺丞劉帖木兒持敕書及幣帛隨使者往其國,勸諭慎勿輕動。把太等至,沙迷查干已病死。弟馬哈麻嗣位。

  東察合臺汗國,自禿黑魯帖木兒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但國內(nèi)居民,特別是蒙古部眾并未真實信奉。馬哈麻在位時,在境內(nèi)各地,大力推行伊斯蘭教,強迫居民入教為穆斯林。這時,汗國轄境北與瓦剌鄰接,南至于闐,東接哈密。伊斯蘭教逐漸成為這一廣漠地帶最為流行的宗教。明朝去撒馬爾罕的使臣,多經(jīng)其境。馬哈麻厚待使者,明廷遣使賜以彩幣。一四一一年,馬哈麻遣使貢名馬、文豹。明成祖遣傅安隨使臣往其國,賜以金織文綺。明廷自瓦剌處得報,馬哈麻將進攻瓦剌,命傅安告諭馬哈麻與瓦剌和好,保境安民。一四一三年,明成祖又敕告甘肅總兵官,厚待馬哈麻來往的貢使,并聽任在沿途貿(mào)易。明成祖對西境蒙古諸國勸諭和好,不以其相互爭戰(zhàn)為己利,又廣開商業(yè)通道,準許貢使貿(mào)易,對于穩(wěn)定西陲,取得了成效。

  一四一五年,陳誠等奉使西行,曾途經(jīng)哈密、于闐、吐魯番、鹽澤、柳城、火州等地及別失八里。沿途各地,均頒賜明朝的彩帛等物品。這年,馬哈麻病死,從子納黑失只罕嗣位。一四一六年,明成祖命傅安及宦官李達前往吊祭,封賞新王,贈以文綺、弓、刀、甲胄等厚禮。次年,因新王送嫁公主于撒馬爾罕,又賜給綺、帛各五百匹。一四一八年,納黑失只罕被從弟歪思殺死。歪思奪取王位,西遷至伊犁河的亦力巴里,即元阿里麻里行省的亦剌八里。此后,明人即以亦力把里稱其國。明成祖遣宦官楊忠賜歪思弓刀甲胄及文綺彩幣,各部首領(lǐng)也各有賞賜。歪思連年向明朝入貢,始終修好。

   二、南海西洋的交往 明太祖在位時期,南海地區(qū)的琉球、暹羅、占城、爪哇諸國王先后遣使入貢。明成祖即位,多次派遣宦官,出使亞、非諸國,招徠各國使巨入貢,開拓貢使貿(mào)易?;鹿汆嵑蛶状纬鍪?,揚威海外,尤為一時的盛舉。

  南海與西洋成祖即位后,即在一四○二年九月,派遣使臣到安南、暹羅、爪哇、琉球及蘇門答剌、占城等國通告即位。次年,建元永樂,又遣使去這些國家頒賞國王。同年九月,爪哇國西王(時有東、西二王)都馬板遣使入貢。明成祖隨即派遣宦官馬彬出使爪哇,賜給都馬板敕書及王印,并往諭蘇門答剌等部,帶去文綺紗羅等織品。又遣宦官李興等待敕書往暹羅,見暹羅國王。宦官尹慶等往滿剌加(馬六甲)、柯枝(柯欽)等國。一四○五年六月,派遣宦官鄭和、王景弘等率領(lǐng)船隊,開始了規(guī)模浩大的出使。

  云南昆陽州人鄭和,世奉伊斯蘭教,父馬合只曾往天方(默伽)朝圣,尊號哈只(朝圣者),在元代稱為色目或回回。一三八一年明軍平云南,鄭和被俘,在燕王府服役,隨燕王作戰(zhàn)有功,擢升為內(nèi)官監(jiān)長官太監(jiān)(正四品),賜姓鄭,稱三保太監(jiān)。一四○五年,鄭和奉使出洋時,年約三十五歲。據(jù)說他幼習(xí)孔孟,又通曉伊斯蘭教諸國的文化習(xí)俗,知兵習(xí)戰(zhàn),能武能文,而且是明成祖即位前就已寵信的宦官,自是恰當(dāng)?shù)娜诉x。《明史·鄭和傳》說,鄭和首次出使,率領(lǐng)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修造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艘。鄭和攜帶成祖詔諭諸國的敕書,去各國開讀,并持有頒賜各國王的敕誥和王印。又攜帶大量金銀、銅錢、運載大批貨物作為賞賜。他既是明朝奉敕的使臣,又是船隊軍兵的統(tǒng)帥。

  元代海上交通發(fā)達,東起琉球,西至非洲東岸,都已有商船來往。造船技術(shù)及航海技術(shù)也相應(yīng)發(fā)展,取得很大的進步。江蘇太倉劉家港是元代海運和海外交通的繁華港口。鄭和的船隊即從劉家港出發(fā),經(jīng)福建五虎門出海,到達占城(今越南中部)。占城、暹羅、爪哇等國在東南海中,習(xí)稱南海諸國或東南諸國。南洋海域,自宋元以來,大體上以昆侖島為界,以東稱東洋,以西稱兩洋。鄭和經(jīng)南海入西洋,途經(jīng)蘇門答剌、阿魯(亞魯)、舊港(三佛齊國)、滿剌加(麻六甲)、小葛蘭(奎?。?,一四○七年到達印度半島西海岸的古里國回航。一四○三年宦官尹慶出使柯枝時,曾到達古里。古里王遣使者隨尹慶入貢,一四○五年至京師。鄭和到古里后,頒賜誥、印,賞給冠服,并在古里立碑,稱“刻石于茲,永垂萬世”。一四○七年九月,鄭和返回京師。鄭和此次出使途經(jīng)舊港時,廣東商人陳祖義據(jù)地從事海盜活動,劫奪貢使。鄭和擒陳祖義回朝,由明成祖處死。

  鄭和出使的兩年間,南海諸國繼續(xù)遣使入貢。一四○五年,明成祖曾封授滿剌加國王,并為王撰寫鎮(zhèn)國碑銘。浡泥(文萊)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入貢,明成祖賜予國王印誥。爪哇東、西二王分別遣使入貢,而又相互攻戰(zhàn)。當(dāng)明朝的使團到達東王城時,正值西王攻滅東王,明軍卒七百余人在戰(zhàn)亂中被殺。西王向明朝請罪,明成祖命他輸納黃金六萬兩自贖。(后獻一萬兩,免除其余)當(dāng)鄭和回京時,蘇門答剌、古里、滿剌加、小葛蘭、阿魯?shù)仁钩家搽S船同來,到京師入貢。

  鄭和首次遠航歸國的次年,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為感謝明朝的封授和厚贈,也為了觀覽明京盛況,率領(lǐng)妻子弟妹等家屬及親戚、陪臣等共一百五十余人來明朝京師,奉表朝貢,于一四○八年八月到達京師南京。明成祖在奉天殿召見,親與交談,在華蓋殿和奉天門,接連設(shè)宴款待,并命大臣一人在館舍陪侍。錫予儀仗及金銀絲絹等器,甚為豐厚。域外國王來朝,是明朝前所未有的大事,舉朝歡慶,傳為盛舉。麻那惹加那乃不幸于十月間病死于南京,葬于南京安德門西,建陵樹碑,謚恭順王。子遐旺繼承王位。

  福建長樂縣現(xiàn)存鄭和等立《天妃之神靈應(yīng)記》碑石,記載永樂五年(一四○七年)鄭和舟師曾再次出使爪哇等國,可能只是送貢使回國,現(xiàn)存文獻并未留下較詳?shù)挠涊d。一四○八年九月,明成祖命鄭和與宦官王貴通等率領(lǐng)官兵二萬七千余人,海船四十八艘再次出使南海西洋,以錦綺等頒賞諸國。鄭和等仍循舊路,自福建五虎門出海經(jīng)占城、爪哇、滿剌加,于次年年初到達錫蘭。錫蘭是佛教圣地。鄭和、王貴通等向錫蘭山佛寺布施金銀錢幣及絲絹、銅器,在二月朔日刻石存記。由錫蘭西行,北至印度半島西岸的小葛蘭、柯枝、古里等國。在各國開讀明成祖的敕諭,主要是勸告各國“循理安分”“庶幾共享太平之?!?,倘若來朝,皆予賞賜。鄭和船隊返回時,再經(jīng)錫蘭。其王亞烈苦奈兒發(fā)兵五萬人,堵塞道路,劫掠鄭和貨船。鄭和以三千人乘夜攻入王城。亞烈苦奈兒及妻子等家屬被擒,押解到南京。一四一一年七月九日鄭和至京。明成祖得報大喜,封賞下西洋官軍錫蘭山戰(zhàn)功,又將亞烈苦奈兒及妻子開釋遣回,另立新王,從而提高了明朝的聲威。明成祖對此次戰(zhàn)役極為得意,兩年后,在頒給烏斯藏大寶法王的詔書中還曾歷述其事,并說在錫蘭得到佛牙。

  鄭和于一四○九年途經(jīng)滿剌加時,曾頒成祖詔書,封授滿剌加國王,賜以銀印。滿剌加原來為暹羅所控制,向暹羅納稅。得明封授,遂得自立。一四一一年,國王拜里迷蘇剌率領(lǐng)妻子陪臣等五百四十余人,來南京朝見謝封。明成祖在奉天殿設(shè)宴會見、賜給黃金、錦綺等甚厚。

  南海西洋諸國相繼來朝,貢使貿(mào)易頻繁。鄭和等不辱使命,明成祖對南海西洋諸國的共享太平之策獲得了成功。

  西洋與西域鄭和等三次出使,完成了預(yù)定的使命。但明朝的船隊到達西洋最遠之國,大概只是印度半島西岸的古里。一四一二年冬,明成祖再命鄭和率領(lǐng)船隊作更遠的航行。《明史·外國傳·忽魯謨斯傳》說,因為西洋近國已航海入貢,“遠者猶未賓服”,乃命鄭和持璽書前往諸國。所謂遠國,主要是指忽魯謨斯。忽魯謨斯《元史》作忽里模子,原在波斯灣忽里模子海峽北岸建城,元代城毀,在海峽島上立國(今伊朗霍木茲島)。此國是伊斯蘭教的盛國,也是伊斯蘭世界與海外通商的要地。元代泛稱穆斯林為回回,或西域人,因而也泛稱忽魯謨斯等阿拉伯海以西諸回教國為西域。(《天妃之神靈應(yīng)記》《通番事跡記》)

  一四一二年冬,宦官少監(jiān)楊敏率一支船隊往榜葛剌(孟加拉)國,吊唁其國王之喪,封授新王。一四一三年春,鄭和統(tǒng)領(lǐng)舟師往忽魯謨斯,于次年到達。賜給國王及諸臣錦綺彩帛等物。忽魯謨斯于當(dāng)年至京師奉表貢馬。一四一五年,鄭和歸國途中,經(jīng)蘇門答剌。蘇門答剌國王宰奴里阿比丁向明朝申訴,部落貴族蘇斡剌領(lǐng)兵作亂。鄭和領(lǐng)兵擒蘇斡剌,押解回京師。明成祖將蘇斡剌處死。

  鄭和此次西行,似自古里西航,約一月達忽魯謨斯。一四一五年七月,返回京師。一四一六年十一月,非洲東南海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今索馬里境)及著名回教國西域貿(mào)易中心阿丹(也門亞?。┑葒S忽魯謨斯朝貢。十二月,明成祖命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jiān)率舟師隨使臣往其國回賜,并去柯枝頒賜國王印誥及封鎮(zhèn)國山的碑文。一四一七年五月,鄭和在福建泉州回教徒墓進香祝禱,出海。鄭和在前引兩碑記中都稱此行是“往西域”。大約自蘇門答剌、錫蘭,經(jīng)回教國之溜山(今馬爾代夫群島)徑西航向木骨都束等國,再北航至阿丹、忽魯謨斯,然后東返古里、柯枝,再循舊路經(jīng)蘇門答剌回國。一四一九年七月,鄭和回到京師。隨同前來進貢的忽魯謨斯、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古里、爪哇等國使臣,貢獻了稀見的獅子、金錢豹等珍奇動物。明成祖命群臣在奉天門觀賞。文臣紛紛作詩祝賀。明成祖厚賞自西域歸來的官兵。

  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正月,明成祖遷都北京(詳見下節(jié))。自蘇門答剌以西至忽魯謨斯,共有十六國使臣在京朝貢祝賀。其中包括一四一九年來朝未歸的使者。阿丹以北,阿拉伯半島東南岸的回教國祖法兒則是第一次隨阿丹使臣來明。明成祖命鄭和等率領(lǐng)舟師護送十六國使臣回國。此次護送,并無其他使命。鄭和到達南海一帶,似未再西行。一四二○年八月即返回北京。各國使臣由舟師分隊分頭護送。太監(jiān)李克率領(lǐng)的舟師送阿丹國使臣至蘇門答剌后,命宦官周某率船三艘送至其國。

  明成祖在位時期,先后六次派遣鄭和率舟師出使南海西洋以至西域諸國,遠至今西亞與東非,見于記載的所經(jīng)國度,多至三十余地。在古代中國的對外關(guān)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壯舉。以鄭和為首的官兵數(shù)萬人,遠航海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使團隨行人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分別紀錄了航行諸國的見聞。

   三、與朝鮮、日本的交往 朝鮮元代高麗國王接受元朝封號,用元朝年號紀年。明太祖初即位,即遣使高麗告即位。次年,高麗國王顓即停用元朝至正年號,遣使入明請封。一三七○年,明太祖遣使持金印文誥,封王顓為高麗國王。高麗始用洪武年號,對遼東元朝來使稱北元。一三七四年,高麗權(quán)相李仁任殺王顓,擁立權(quán)臣辛肫之子辛禑為王,遣使來明入貢,明太祖卻而不受。直到一三八五年,明太祖才加給辛禑高麗國王封號,并追謚王顓為恭愍王。一三八八年高麗東北面都指揮使李成桂除李仁任,囚禁辛禑,辛禑讓位于子昌。次年李成桂廢辛昌而立王顓之后王瑤,殺辛禑。一三九二年七月,王瑤(恭讓王)讓位于李成桂。李成桂(李朝太祖)即位,改國號為朝鮮,次年,改名李旦,遣使來明,貢馬九千八百余匹。明太祖回賜纻絲棉布等近二萬匹。一三九八年九月,朝鮮太祖以年老,遜位于次子芳果(定宗),一四○○年十一月,芳果因病讓位于太祖第五子芳遠(太宗)。

  明成祖即位,朝鮮太宗遣使朝貢。一四○七年,朝鮮十四歲的世子禔得明朝允準,作為進表使率領(lǐng)各級官員五十余人,隨從三十余人自北平府路至明京師南京,賀正。十二月,世子禔至遼東,明成祖特派官員赴遼東迎接。次年正月,朝鮮世子禔在南京進貢馬匹金銀器物。明成祖數(shù)次召見。厚加賞賜。世子禔告歸,明成祖賦詩一篇賜世子,并賜白金千兩及《大學(xué)衍義》等書籍、筆、墨、絲、羅等物品多項。四月間,世子禔回到朝鮮京城,群臣郊迎,街巷結(jié)彩,朝鮮太宗設(shè)宴慰勞使臣,說明朝“圣恩重大、報謝無由”。(朝鮮《李朝太宗實錄》)

  一四一八年,朝鮮太宗芳遠以年老遜位,廢世子禔,傳位于第三子裪。明成祖不加干預(yù),詔諭“聽王所擇”。八月,李裪(世宗)在朝鮮即位,明成祖遣使赴朝,封為朝鮮國王。

  朝鮮建國后,與明朝聘使往來,關(guān)系是和睦的。

  日本元世祖發(fā)舟師東侵日本,覆沒海中。終元一代,日本與中國不再通使。明太祖建國后,于一三六九年,派遣行人楊載出使日本。次年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去日本,見日本國王良懷,告以大明天子,非蒙古比,勸諭修好。日本國王遣僧人祖來奉表貢馬,并送還在明州臺州掠去的中國人口七十余人,于一三七一年十月抵明都南京。明太祖宴賞使臣,并命僧人祖闡等八人送日本使者回國,回賜良懷文綺紗羅。胡惟庸案后,明太祖疑胡惟庸欲借日本為助,不再向日本遣使。一四○三年,明成祖即位后,即派左通政趙居任、行人張洪偕僧道成出使日本。將行,日本使臣已至寧波,十月到達南京。明朝優(yōu)禮相待,對使臣所帶貨物,包括違禁的兵器之類,均準按時價出售,并遣使隨日本來使回訪,贈日本國王源道義冠服及龜紐金章。此后,兩國又恢復(fù)了貢使往來。

  明初,在寧波設(shè)市舶司,日本商人須持明朝發(fā)給的“勘合”即憑證貿(mào)易。成祖永樂初,定議每十年貿(mào)易一次,人限止二百,船限二艘。但實際上日本來中國貿(mào)易的船舶和人數(shù)以入貢為名,遠遠超過上述規(guī)定,也不受十年一次的限制,貢物以外的走私貨物超過貢物十倍。日本運來的貨物主要是刀、扇、硫磺、銅、蘇木、漆器等。自中國帶回的是銀、錢、綢緞、布帛、陶瓷等。日本折扇自宋代輸入中國,行用不廣。成祖時,日本作為貢品輸入,明成祖賞賜群臣,折扇在明朝官員和文士中逐漸流行。

  倭寇明初,日本一些在國內(nèi)失意的土豪與浪人,在中國沿海地區(qū),武裝走私,搶掠商民。當(dāng)時稱為“倭寇”。從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倭寇不時出沒,甚至登岸剽掠。一三六九年,明太倉衛(wèi)指揮僉事翁德率領(lǐng)衛(wèi)所士兵力剿倭寇,生擒數(shù)百人,但倭寇仍時出剽掠,明朝大力加強海防,增置衛(wèi)所,添造戰(zhàn)船。明太祖一朝,先后在遼東到廣東沿海設(shè)置五十余衛(wèi),計有士兵二十余萬。每百戶設(shè)一戰(zhàn)船,千戶所十船。一衛(wèi)五所,有船五十,每船旗軍五十名。

  明成祖與日本修好,仍繼續(xù)加強沿海防御。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正月,命豐城侯李彬、平江侯陳瑄等率浙江、福建舟師剿捕??堋R凰囊涣?,命都督同知蔡福率兵萬人,在山東沿海巡捕倭寇。一四一九年,總兵劉榮(劉江)領(lǐng)導(dǎo)軍民在遼東望海堝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抗倭戰(zhàn)役。望海堝,位于金州衛(wèi)金線島西北,距金州城七十余里,是遼東沿海的要塞,地勢高廣,可駐兵千余。劉榮任遼東總兵后,筑石堡,置煙墩了望。一日,二千余倭寇乘船前來。劉榮自煙墩得報,命都指揮徐剛伏兵山下,百戶江隆率壯士潛繞賊船,截其歸路。倭寇到堝下,劉榮舉旗鳴炮,伏兵奮勇殺敵。倭寇大敗,死者枕藉。逃脫者被江隆部擒拿。望海堝之役明軍生擒倭寇數(shù)百,斬首千余。大獲全勝,成祖一朝,倭寇不再敢來侵擾。

   四、對安南的戰(zhàn)事 安南國王陳氏受元朝封授,世為國王。明初,國相黎季犂殺逐陳氏,立子黎蒼為皇帝,自稱太上皇,改姓胡氏。黎蒼改名胡■。明成祖即位,黎蒼遣使來求封號,詐稱陳氏宗嗣已絕。明成祖不明安南內(nèi)情,于一四○三年閏十一月封黎蒼為安南國王。次年,前安南國王之孫陳天平來朝,陳訴黎氏篡逐真相,請討黎氏。一四○五年,明成祖遣使往安南查問。黎蒼遣使謝罪,并詐請陳天平歸國。明成祖再次受騙,派使臣聶聰送陳天平回安南,并命征南副將軍黃中、呂毅、大理卿薛嵓領(lǐng)兵五千護送。一四○六年三月,黃中等行至安南境內(nèi)的芹站,黎蒼伏兵山中,殺陳天平,聶聰、薛嵓均被殺。黃中,呂毅敗退。成祖得報大怒,發(fā)大兵征安南。

  一四○六年七月,明成祖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大將軍,鎮(zhèn)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及新城侯張輔為左右副將軍,調(diào)兵八十萬,大舉出征。京畿及荊、湖、閩、浙、廣西兵出廣西憑祥,巴蜀、建昌、云南、貴州兵出云南蒙自,兩路并進。十月,朱能病死,張輔受命代朱能領(lǐng)兵。安南全線布兵堵截,號稱二百萬。張輔等攻下多邦城,進克東都。一四○七年三月,張輔、沐晟追擊黎氏父子于富良江中,斬首數(shù)萬,奪船三百艘。黎季犂、黎蒼先后被俘,九月,縛獻京師,囚禁。

  明成祖敗黎氏后,在安南依內(nèi)地各省建置,設(shè)置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按察司,分其地為十五府,下設(shè)州縣。以原北京行部尚書督安南軍餉黃福為布政使兼掌按察司。安南戰(zhàn)事,緣起于安南權(quán)臣謀位。成祖不明真相,一再失誤,終致出動大兵遠征,勞軍費餉。安南軍民死傷數(shù)萬,也遭受沉重的損失。戰(zhàn)爭之后,明成祖不立新王,而據(jù)地設(shè)官,直接統(tǒng)治,更是違背安南人民的意愿,于明朝無益而有損。

  一四○八年八月,安南陳氏舊官簡定起兵反明,稱日南王,建年號興慶。明成祖得報,再命張輔領(lǐng)兵二十萬出征。一四○九年,簡定稱上皇,立陳氏后裔陳季擴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張輔兵至安定,簡定兵敗被擒,押解至京師處死。一四一○年十二月,陳季擴遣使請降,明成祖不復(fù)王封,而以陳季擴為交趾布政使,季擴拒不受命。一四一一年,張輔、沐晟再出兵征安南,安南繼續(xù)抵抗。戰(zhàn)爭延續(xù)三年,至一四一二年,陳季擴被擒處死。張輔受命鎮(zhèn)守交趾。

  一四一六年冬,張輔在安南已逾十年,奉召還京。次年正月,交趾清化府土官黎利再起兵反。此后連年作戰(zhàn),直到明成祖病死。明朝軍兵始終陷于安南軍民的抗擊之中,難以自拔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