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八節(jié) 唐代長安——各國文化交流的中心

中國通史 作者:范文瀾 撰


  第八節(jié) 唐代長安——各國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朝國威強盛、經(jīng)濟繁榮,在中國封建時代是空前的、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在這個基礎上,承襲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輝煌燦爛,蔚成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中的高峰。

  大抵一個朝代,每當國內(nèi)混亂、統(tǒng)治動搖的時候,對內(nèi)越是惴惴不得自保,對于外來文化越是頑固地排斥拒絕,不敢有所觸發(fā)。天寶之亂以前的唐朝,處在強固穩(wěn)定的時期,在政治上有自信心奉行“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在文化上也有足夠的自信心,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為唐代的中國文化已經(jīng)發(fā)展到昌盛成熟的階段,任何外域文化傳入中國,都沒有可能消溶唐文化,而只能作為一種新養(yǎng)料注入唐文化的整體內(nèi)。盾代外域文化在中國流行,并不是因為中國的封建文化已然衰老沒落,相反,是因為它正在高度繁榮,具有充分的吸收力和消化力。唐文化依據(jù)本身發(fā)展的需要,對于外來的新成分,有抉擇地損益取舍,經(jīng)過汲取發(fā)揚,愈益顯得豐富多彩。唐文化遠播到東西方各國,各國也依據(jù)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斟酌吸收,使本國文化得以獲取助益,加速發(fā)展。唐代確實是中外文化交流極盛的時代。

  唐朝境內(nèi)的文化交流活動,遍及于廣州、揚州、洛陽等主要都會,而以長安最為集中、最為繁盛。這是因為長安具備如下的一些特具條件:(一)長安是唐朝的國都,全國的政治中心。各國使者賓客都需要到長安來進行政治活動。出國使者或外來使人,從這里輸出唐朝的文化典籍和器物,同時也傳外國文化到長安。(二)長安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武德三年,太宗在秦王府開文學館,廣引文學之士,即位后又置弘文學館,精選天下文儒。《舊唐書》說:“是時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弘文殿聚集群書,多至二十余萬卷,是全國藏書最富的中心圖書館。太宗以后,歷代在唐朝廷供職或不供職的文儒多在長安來往或居住,一直保持著“四方儒士,云會京師”的盛況。由于朝廷的提倡,每逢節(jié)日,朝士詞人,游宴吟詠,佳句美篇,不久即傳入宮禁,流布遠近。長安有左右兩教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外域傳來新聲曲,一經(jīng)教坊摹演,全城藝人,遂相仿效。音樂歌舞在唐代極為發(fā)達,而長安又是樂舞的勝地。唐代重要仕途之一是以經(jīng)學為手段的明經(jīng)科。唐太宗詔顏師古定五經(jīng),孔穎達撰正義,長安成為經(jīng)學的中心。史學也是一門卓有成就的學問,自長安設史館后,開官修前代史的新風。每有外國使者來到,鴻臚詢問土地風俗,道里遠近,報送史館。長安又是全國的教育中心,國子監(jiān)總設七學館(國學、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各置博士。經(jīng)唐太宗倡導,國子監(jiān)添筑學舍一千二百間,增收中外生員多至八千余人。外國貴族子弟來中國,多入國學留學?!皣鴮W之盛,近古未有”。此外佛教的傳布,對文化交流影響不小。自玄奘回國,在慈恩寺譯經(jīng)。長安成為全國佛教的重地。(三)長安是東西方交通的樞紐。西漢以來,東西方的交通主要是經(jīng)由陸海兩條路。一條是海路,南海聯(lián)接東南亞諸國以至天竺,東??赏ㄈ毡九c新羅。南海路以廣州為出入的要沖。廣州北與洛陽、長安相聯(lián),交通穩(wěn)便。另一條是通西域的陸路。隋時西域諸國在張掖互市。出玉門關有三條大道。北道自伊吾經(jīng)突厥汗庭遠達拂菻。中道起高昌、龜茲、疏勒、逾蔥嶺,經(jīng)康、曹、安等昭武九姓國,至波斯。南道起鄯善、于闐,經(jīng)吐火羅,至北天竺。三道入玉門關,經(jīng)蘭州,歸于長安。所以,柳宗元說“凡萬國之會,四夷之來,天下之道涂,畢出于邦畿之內(nèi)”。西域諸國來唐必須經(jīng)由長安,東亞和南亞諸國經(jīng)唐朝陸路與西域交通,也必須經(jīng)由長安,并且往往在長安停留。長安是文化繁榮的都市,也是交通頻繁、賓客輻湊的都市。由于這三個獨具的優(yōu)越條件,使唐代長安不能不超越其他都會,成為東西方各國文化交流的集中點。

  長安城是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大城。據(jù)近年考古工作者對遺址的實測,城南北長八千四百七十米,東西長九千五百五十米,周長約三十五公里有余,大于現(xiàn)在的北京舊城,相當現(xiàn)在明建西安舊城的五倍。隋朝定都于此,開皇間開始興建,店朝又屢加修筑,城內(nèi)景物,更臻完美。全城布局嚴整可觀,顯然是事先經(jīng)過周密的設計。皇族居住的宮城位于全城最北部的中央,東西五里余,南北二里余,城高三丈五尺。城南正門名承天門。凡元正冬至,陳樂設宴或接見外國賓客,都在這里舉行。官城之南聯(lián)接皇城(又名子城),東西同于宮城,南北長五里許。城內(nèi)布列宗廟社稷,百官廨署,不使雜人居住?;食钦祥T名朱雀門,北與承天門相對,南望外廓城的正南門明德門。兩門之間一條長九里寬百步的朱雀門大街縱貫南北,把全城分為東西兩半。東部設萬年縣,西部設長安縣,分轄兩地的居民。東西兩部各有周遭六百步的大商市,稱東市和西市。全城的居住區(qū)共建一百零六坊,各坊間形成東西大街十四條,南北大街十一條。街道寬闊,道旁植樹成蔭。坊呈長方形,結構劃一,布列勻整。宋敏求《長安志》說:“棋布櫛比,街衢繩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笔欠蠈嵡榈拿枋?。

  像長安這樣精心規(guī)劃、氣象宏偉的大部城,在隋唐以前的中國不曾有,在當時的世界上也不曾有。日本模擬長安的建制,先后興建平城京和平安京。中亞伊斯蘭諸教國以至拂菻、天竺,也都流傳著長安的盛名。隨著唐朝國威的遠播,長安揚名于世界,強烈地吸引著各國人來觀光。

  下面敘述僑居長安和往來長安的各類外國人士。

  一、來往使臣我國境內(nèi)的某些少數(shù)族,在唐代曾一度自立邦國,但和唐朝廷保有密切的聯(lián)系。如西南的吐蕃、南詔,西北的回鶻、高昌,東北的契丹,歷代前來長安的使者,絡繹不絕,加強著各民族間的文化流通。至于亞洲、非洲諸國,遠至歐洲的拂菻,也都不斷有使臣來往,長安城內(nèi)外國使者之多,為前代所未有。

  西方諸國——建國中亞的昭武九姓國:康國、史國、曹國、支國、石國等自唐初至開元間,屢有使者來長安。唐太宗時康國獻金桃銀桃、植于苑囿。開元時,康國、史國又遣使獻納胡旋舞女。大食遣使來唐,進馬匹方物。使者謁見,立而不拜。唐太宗以“大食殊俗”,特予準許。波斯國也在貞觀間與唐通使,“獻活褥虵(同蛇)”,能入穴取鼠。開元天寶間,前后遣使者來唐十余次,帶來波斯的方物。當時溝通東西方商業(yè)來往的東羅馬(拜占庭),唐代史書上稱為拂菻。據(jù)《舊唐書》記,自貞觀至開元,拂菻國前后五次遣使來唐。此外,《冊府元龜》還有景云二年拂菻國“獻方物”的記事。

  東亞諸國——唐朝初年,天竺戒日王建立大帝國、貞觀十五年,遣使來唐,建立友好關系,唐太宗答書慰問,此后不斷有使者來到長安。開元間,南天竺、北天竺和中天竺也各遣使來唐“朝獻”。泥婆羅國貞觀二十一年遣使來唐,帶來菠綾菜、渾提蔥。立國于東南亞的驃國、真臘、扶南、林邑、瞻博(占婆)、室利佛逝、師子、盤盤、單單(今吉蘭丹)諸國,也屢有使者來到唐的國都,并且?guī)肀緡奈锂a(chǎn)和文化。高麗、新羅、百濟三國,唐初即有使臣來長安。新羅統(tǒng)一半島后,派遣來唐的使者,絡繹不絕。北海之北有流鬼國,距長安萬五千里。貞觀十四年(六四○年)遣使者余志來長安,唐太宗以佘志為騎都尉。流鬼國當是與唐通使的亞洲國家中最北方的一國。

  日本的“遣唐使”——六○七年,日本遣大禮小野妹子使隋。隋朝統(tǒng)治期間,日本前后遣使三次。日本的使臣來隋,偕有留學生同來,使臣回國后,留學生仍留中國。唐代,日本繼續(xù)派使臣來中國。據(jù)日本史書所載,前后任命“遣唐使”共有十九次之多。其中六次為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國或送還唐朝去日本的使臣,稱“迎入唐使”或“送客唐使”。送客唐使不必送還長安,例如天智天皇六年,伊吉博德等送還司馬法聰,只達百濟而返。除此而外,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自六三○年至八九四年前后凡十三次。唐中宗至唐玄宗時代,日本四次遣使,規(guī)模浩大,號為最盛。

  日本的遣唐使不同于一般單純基于政治目的的遣使,而是有意識地前來觀摩攝取唐朝的中國文化。遣唐使官一般是選擇文藝優(yōu)秀通達經(jīng)史的文臣,使團人員中包括醫(yī)師、陰陽師、畫師、音樂長,并有眾多的學問僧和國學生同行。一次來長安的遣唐使,多到幾百人。唐中宗到唐玄宗時代的幾次,都達到五百人左右。天寶亂后,唐朝對入京人數(shù)加以限制。每次得入長安者,限八十五人(一說六十五人)。日本遣唐使歸國后,多位列公卿,參與國政,唐代的文化制度隨之介紹到日本。

  天寶之亂以前,各國使臣來往頻仍。東起日本,西至拂菻,北有流鬼,南達室利佛逝,大批的使臣隊前后會集在長安。他們在肩負政治使命的同時,對東西文化的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流寓長安的外國王侯唐太宗貞觀四年,擒獲突厥頡利可汗送至長安?!锻ㄨb》說:“其余酋長至者,皆拜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與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長安城中遷來這樣多的突厥王侯和居民,不能不加強著突厥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史稱太子承乾“好效突厥語及其服飾”。承乾被斥為失行,但正說明突厥文化在發(fā)生著影響。唐高宗時,波斯薩珊王朝破敗后,王子卑路斯攜殘部逃來長安求庇護。卑路斯在長安客死,子泥俚師又在長安謀復國。泥俚師回國圖恢復不果,景龍間再來中國,后來也在長安客死。韋述《兩京新記》說,卑路斯曾奏請在長安建波斯寺。泥俚師自長安統(tǒng)率回國的殘部有數(shù)千人,想見隨從波斯王族遷來長安的波斯人,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目。

  三、在長安供職的外國官員唐朝廷廣泛吸收各族人員充當文武官,為唐朝統(tǒng)治者服務。不僅當時立國的各少數(shù)族,如契丹、回鶻、吐蕃等族,每有在長安供職的官員,而且亞洲許多國家的個別人員,例如大食、波斯、突厥、安國、康國、天竺、高麗、新羅、百濟、日本各國人,也有不少旅居長安,接受唐朝的職事。其中一些人世代國住長安,與士人相往還,在文化交流中作出了貢獻。大食人中,李彥升在唐及第進士,想見對漢文化造詣頗深。波斯首領穆諾沙在開元間兩度來唐,授折沖,留宿衛(wèi)。七三七年,日本遣唐使中臣名代等歸國,仕于唐朝的波斯人李密翳隨往日本。大竺人迦葉濟,貞元間仕唐為“涇原大將試太常卿”。又有羅(羅當是婆羅門的簡稱)好心也仕于唐?!敦懺露ㄡ尳棠夸洝份d其官稱是“右神策軍十將奉天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上柱國新平郡王”?!锻ㄨb·唐紀》說,唐德宗避朱泚亂后,詔“諸軍諸道應赴奉天及近收京城將士,皆賜名奉天定難功臣”。羅好心可能是其中的一員。西突厥特勤史大奈,隨處羅可汗入隋,曾從唐高袒平長安,賜姓史氏。處羅可汗子阿史那社爾,貞觀間內(nèi)屬,尚衡陽長公主,授駙馬都尉。酋長阿失思力,授左領軍將軍,尚九江公主。始畢可汗孫阿史那忠,也娶唐宗室女,封薛國公,擢右驍衛(wèi)大將軍,在長安值宿衛(wèi)達四十八年。昭武九姓國中,寓居長安的知名人物,唐肅宗時有鴻臚卿康謙。唐玄宗時康植平六胡州,有軍功,唐玄宗曾在長安召見。安國人李抱玉李抱真兄弟,以武勇稱“有唐之良將”,“群從兄弟,或徙居京華,習文儒,與士人通婚者,稍染士風”。新羅、高麗、百濟三國仕唐的武將,如百濟的黑齒常之,高麗的泉男生兄弟,王思禮、高仙芝,新羅的張保舉,多是著名的武將。依照唐制度,新羅士子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有姓名可考的有金可紀、金云卿、崔匡裕、崔彥、崔致遠等多人。新羅人樸球在唐為棋待詔,張喬送樸球歸新羅詩說:“海東誰敵手,歸去道應孤,闕下傳新勢,船中復舊圖。”樸球當是新羅仕于唐的棋藝名家。日本供職唐朝的最著名人物是阿部仲麻呂(漢名朝衡或晁衡)。朝衡于開元間隨日本遣唐使來長安留學,學成仕于唐朝,為左補闕,在長安約五十余年,后擢左散騎常侍,鎮(zhèn)南都護。天寶十二載再入長安,隨日本使臣歸國。日本船中道漂流至安南,朝衡復返中國,仕于唐,大歷五年卒于長安。朝衡在長安期間,多與中國士人友善。天寶年間歸國時,王維、趙驊、包佶都有詩送行。趙驊說他“來稱郯子學,歸是越人吟”。王維詩說:“鄉(xiāng)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友情是深摯的。朝衡歸船中道遇險漂流,當時曾訛傳他的死訊。李白作詩哭悼說,“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遠蓬壺。明月不歸沈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朝衡溺死是誤傳,但由此引來李白的悼詩卻是洋溢著真實的情誼。朝衡在長安任職,同李白等大詩人有如此深厚的友情,在中日文化關系史上確是一個值得珍視的紀錄。

  四、長安城內(nèi)的外國留學生日本歷次遣唐使來唐,都有留學生隨同前來,回國時,也每每偕同學成的留學生同返??梢哉f,遣送和迎還留學生即是遣唐使的一個重要的職責。每次隨遣唐使來中國的留學生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二、三十人,都在長安國學肄業(yè)。在長安的日本留學生,至少留住數(shù)年,多者到二十余年、三十余年。他們的生活起居漸染唐風,回國后也就傳播于日本。留學生本來擔負著傳植文化的任務,在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中,作用十分明顯。隋末來中國,唐初歸日本的留學生高向玄理、僧旻(一作日文)、南淵清安(一作請安)等人,把唐朝的律令制度,介紹回國,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顯然與此有密切的關系。革新的中心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都曾受教于南淵。高向和僧曼任國博士,直接擔負著革新的任務。移植唐文化的留學生,對大化革新的作用,是重大的。唐德宗時(日本桓武天皇延歷時),自中國學法律歸國的大和長崗與著名的歸國留學生吉備真?zhèn)洌捞浦苿h定日本律令,矯正差誤。大和長崗成為當時日本最負盛名的法令家。至于中日兩國學術文化方面的相互傳流,留學生更是重要的媒介(詳后)。在長安的外國留學生,日本而外,最多的是新羅。新羅沒有流傳象日本那樣詳細的歷史記錄,但據(jù)《舊唐書》記,開成五年一次歸國的新羅留學生,即有一百五人之多?!短茣酚涁懹^時,高麗、百濟、新羅遣子弟入國學。大抵自唐太宗時起,新羅等國即不斷有留學生來到長安。開元時,唐遣邢疇去新羅吊祭,唐玄宗對邢疇說:“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以卿學術,善與講論,故使充此?!毙铝_在當時是文化很高的國家,以至當時的日本也往往派留學生去新羅留學。往來長安的新羅學生,不僅加強著新羅和唐文化的相互吸收,而且也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著橋梁的作用。渤海國數(shù)遣諸生來長安太學學習,唐朝的制度文化也隨之傳到了渤海。

  五、學問僧和求法僧長安是唐朝的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宗教中心。唐初,即陸續(xù)有外國僧侶前來長安。玄奘回國后,在長安廣譯經(jīng)典,佛學達到極盛境界,更加吸引著外國僧人,其中主要是天竺和日本的僧人。唐初來長安的僧侶中,較著名的是中天竺的波頗(光智)。波頗曾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學法,后來到突厥傳教。廟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年),唐使去突厥,隨唐使同來長安,住興善寺翻譯《大莊嚴論》等佛典。唐高宗永徽元年(六五二年),阿地瞿多(無極高)自西天竺攜梵經(jīng)來長安。永徽三年(六五五年)中天竺僧人布如烏伐耶(福生)到長安,令在慈恩寺安置。福生先曾游師子國和南海諸國,搜羅大小乘經(jīng)律論一千五百余部帶來中國。次年,唐朝命往南海諸國采取異藥,六六三年重返長安。福生解無相,與玄奘所宗法相不合。是年,往真臘國采藥,不再回長安。南天竺僧跋日羅菩提(金剛智),游師子、佛誓(室利佛逝)等國,泛海至廣州。唐朝廷敕迎就長安慈恩寺譯經(jīng)。中天竺僧戍婆揭羅僧訶(凈師子)經(jīng)迦濕彌羅至突厥,又經(jīng)吐蕃來長安。著名的北天竺婆羅門僧阿目佉跋折羅(不空金剛),幼年隨叔父來長安,師事金剛智。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年)經(jīng)訶陵、師子國,游五天竺,廣求密藏,天寶五載還長安,攜回經(jīng)論五百余部并師子國王表。唐玄宗召見,許翻譯所赍梵經(jīng),密宗經(jīng)典由此傳布開來。此外,久居長安的天竺僧人,如高宗時慧智父子世代居唐?;壑巧陂L安并在長安出家,善天竺語和唐言,成為譯經(jīng)的能手。那爛陀寺僧牟尼寶利(寂默)唐德宗時住長安慈恩寺譯經(jīng),八○六年,死在慈恩寺。

  在長安的外國僧人中,日本僧侶為數(shù)最多。每次遣唐使,都有求法僧或學問僧同來。留中國時間久者,往往長達二十余年,甚至達四十年。遣唐使人員入京,需經(jīng)唐朝許可,同來僧人并非全入長安,但據(jù)日本現(xiàn)存史籍所載,確實到達長安或留住長安的知名日本僧人,至少已有四十余人。其中影響較大者,如唐高宗時智通、智達隨遣唐使來長安,從玄奘學法相,歸國后為日本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道慈于武則天時來長安學三論、法相,后為日本三論宗創(chuàng)始人。榮叡、普照在開元時隨遣唐使來中國,先后在洛陽,長安學法。榮叡和普照對日本佛學的影響不大,但他們邀請揚州龍興寺僧鑒真去日本,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榮叡普照幾次渡海失敗,鑒真卻終于在七五四年到達日本。鑒真帶去天臺宗經(jīng)典和密宗佛像,在日本講授戒律,并與隨從僧人一起,依唐寺院法式,建唐招提寺。中國的建筑、雕塑術和漢文學、藥物學,都因鑒真之東行,而傳播于日本。榮叡普照的功績,也就不容忽視了。榮叡而后,影響較大的日本僧人是空海??蘸T谔茟椬跁r來長安,在青龍寺從惠果和尚學密宗。歸國時帶回大批中國新譯經(jīng)和梵字經(jīng)疏。日本密宗自空海始大顯揚。在日本顯揚天臺宗的大師最澄,與空海約略同時來唐,在天臺山學法后歸國,唐朝末年來中國求法的日本僧侶中,最著名的是最澄的弟子圓仁,圓仁隨遣唐使來中國后,先住揚州,后游佛教圣地五臺山。到長安后,從元政、義真學密宗,又從在長安的南天竺僧寶月習悉曇(梵文)。歸國時帶回經(jīng)典八百余部及佛像多種,成為日本天臺宗第五代座主。圓仁先后在中國十年,游歷諸地,寫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紀錄。

  六、樂工與舞士長安城內(nèi)會集有大批的外國樂舞人和畫師,他們經(jīng)由不同的途徑來到中國,傳播著各自的民族藝術。北朝時代,西域樂舞已陸續(xù)傳入中國,唐代更為廣泛傳播。但唐代傳入長安的域外藝術,已遠不限于西域一隅,而且包括了南亞和東亞的許多國家。

  拂菻的雜技幻術自漢代已傳入中國,唐代更多有弄幻術的藝人來到長安。天竺國的雜技也在東漢安帝時就已傳來?!杜f唐書·樂志》說:“大抵散樂雜獻多幻術,幻術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唐高宗時以其驚俗,曾一度禁止。唐睿宗時,婆羅門又獻樂舞人(雜技人)。中亞昭武九姓國的音樂歌舞家,在長安城內(nèi),為數(shù)最多。安國的安轡新,被稱為“舞胡”,曾以斥李茂貞而著名。唐高祖拜安叱奴為散騎常侍,李綱上疏說:“今新造天下,……高才猶伏草茅,而先令舞胡,鳴玉曳組”??甲C家以為,安叱奴當是安國出生來長安的樂舞人。康國開元間獻胡旋女子。唐朝十部樂中有安國樂、康國樂,想見在長安的兩國樂舞人,必然不少。曹國人曹保一家,以彈琵琶著名。曹保子善才、孫綱都是蜚聲藝林的琵琶名手。白居易《聽曹剛(即綱)琵琶兼示重蓮》詩說:“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誰能截得曹剛手,插向重蓮衣袖中?!庇掷罴澅坎苌撇诺脑娬f:“紫髯供奉前屈膝,盡彈妙曲當春日”。白居易《琵琶行》也稱長安倡女曾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曹氏一家當是長安彈琵琶的泰斗。《太平廣記》引盧言《盧氏雜說》稱“歌曲之妙,其來久矣。元和中,國樂有米嘉榮”。據(jù)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歌者米嘉榮乃西域米國人。米嘉榮曾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劉禹錫曾有詩相贈:“唱得涼州意外聲,舊人唯數(shù)米嘉榮”。米嘉榮子米和也是歌舞能手,為時所稱。太和初,教坊中有善弄婆羅門,即作霓裳羽衣舞的米禾稼、米萬槌,可能也是來自米國。開元間,史國遣使獻胡旋女子。劉言史有《王武俊宅觀石國胡兒舞胡騰》詩,史國石國的樂舞人當也有不少旅居長安。

  南亞東亞諸國中,驃國曾在貞元時派遣國王雍羌弟悉利移、城主舒難陀率樂工三十五人,帶來十二(一作二十二)種樂曲,到長安演奏。所用舞樂器二十二種,皆與中國不同。白居易《驃國樂》說:“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音tǒu kuàng)不塞為爾聽,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彬妵鴺肺枋艿降伦诘闹匾暎L安城轟動了。扶南國在隋代即有樂工來長安。《新唐書·音樂志》記“扶南樂,舞者二人,以朝霞為衣,赤皮鞋”。訶陵的樂舞人也在咸通時來到中國。日本遣唐使有樂師畫師隨行,使臣中也每有音樂名家。如日本仁明朝之使臣準判官良岑長松善彈琴,藤原貞敏是琵琶名手,來長安后并從中國劉二郎學彈琵琶。東西方諸國的大批樂舞人才先后聚集在長安,對交流各國的民族藝術,貢獻是巨大的。

  七、西域商賈長安城中留居著大批的西域商人。《通鑒·德宗紀》說,“九姓胡冒回約之名雜居京師,殖貨縱暴?!薄缎绿茣せ佞X傳》也說“昭武九姓國與回鶻同來,往往留京師至千人,居貨殖產(chǎn)甚厚?!背苫丶v而來的一路外,在長安的西域商人,也還有經(jīng)由海道一路而來,其中多半是大食、波斯人。他們先自南海到廣州、由廣州經(jīng)洪州(江西南昌)、揚州、洛陽而到達長安。長安城中的西域商人,盛時總數(shù)達數(shù)千,組成為一個極富有的集團?!短綇V記》引溫庭筠《乾■子》記一個故事說,長安的西域商人米亮曾勸說竇義買宅。米亮告竇義說,我勸你買下這宅子,是因為看到宅中有塊奇石,是真正的于闐寶石。竇義找玉工來看,果然是奇貨,可作三十副玉銙(音垮 kuǎ),每副值三千貫錢。米亮助竇義致富,居于長安崇賢里。這個米亮當是米國的珠寶商。段成式《西陽雜俎》也記有西域商人辨識珠寶的故事。長安平康坊菩薩寺僧為人設齋,齋畢,得一物,如朽釘,長數(shù)寸。寺僧到長安西市找西域商人。商人大驚說,哪里來得此物!一定買下,不還價。寺僧要賣百千,西域商大笑。僧要價到五百千,西域商竟付與一千萬,說這是寶骨。故事是否真實不可知,西域商善識珍寶,并且操縱著珍寶業(yè),卻是事實。對不識貨的寺僧如實付價,因緣取利的西域商未必如此忠實,但正說明他們完全可以上下其手,獲取暴利,致富是很容易的。西域商經(jīng)營珍寶致富,為數(shù)最多,同時也“舉質取利”,即兼營高利貸敲剝。長安城內(nèi)貴族子弟商人百姓貸西域商本錢,歲月稍深,西域商征索不得,每多向官府告訟,糾葛不決。唐穆宗時,朝廷不得不下詔,禁止“與蕃客錢物交關”,并“委御史臺及京兆府切加捉搦(音諾nuò)”。近年西安近郊唐墓出土波斯銀幣,當是來自波斯商人。長安西市有波斯邱,又多“胡店”。李商隱《雜纂·不相稱》條有“窮波斯、病醫(yī)人”。窮與波斯不相稱,可知波斯商人多是富人。西域官商麕聚于長安,是一個龐大的剝削集團,但同時也就把西域的風習帶來了長安。富商在東西方往來貨殖,同時也往來傳播著文化的種子。

  唐代長安聚集著如此眾多的各行各業(yè)的各國人,盛況確實是空前的。對唐人說來,外域傳來的文化,都是開發(fā)耳目的新事物。對到達長安的各國人說來,唐文化也是啟迪心智的新見聞。長安是國內(nèi)國外各色人聚居的城市,漢族居民而外,當時自立邦國的少數(shù)族,如南詔、吐蕃、回紇、龜茲、于闐、疏勒等等,也多有官方人員或才士藝人長期留住,甚至世代安居。以長安為中心,中國各民族之間,中國與當時世界各國之間演出了交流文化的大場面。

  大抵世界上的民族,不論人口的多少,民族的小大,只要本民族的文化得以生成和發(fā)展,都必然有它自己的特長,也都必然對世界文化可以作出不同程度的貢獻。由于社會發(fā)展水準和經(jīng)濟條件的不同,在一個時期里,某些民族文化可能顯得高一些,另一些民族顯得低一些?;蛘呒酌褡逶谶@一方面較高另一方面較差,乙民族這一方面較差另一方面較高。各民族一經(jīng)接觸,各取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影響總是相互的,貢獻也是相互的。唐文化是當時世界上一個較高的文化,但也有它的不足處。傳入長安的域外文化高低不同,但各有其優(yōu)越處。唐文化攝取外域的新成分,豐富了自己,又以自己的新成就輸送給別人,貢獻于世界。長安正就是這樣一個各民族相互影響,各種文化相互流通的中心點。封建的舊史家,從大民族主義觀點出發(fā),妄自夸矜,說“四夷八蠻,翕然向化”;近世資產(chǎn)階級學人,適應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需要,片面渲染“西域文明”:都不過是些別有用心的謬說,并不符合于歷史的實情。

  唐代長安的文化交流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由于唐文化各個方面有長有短,發(fā)展程度各不相同,域外文化的諸方面發(fā)展程度也不相同,表現(xiàn)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或攝取多于輸出,或輸出多于攝取,各方面也就顯得參差而異樣。下面敘述的只是幾個最主要的方面。

   一 宗教 宗教是剝削階級的騙術,麻痹人民的毒品,嚴格說來,它本身并不能算作文化,而只能算作愚想妄說。但是宗教要起到害人的作用,就必須同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條件相結合,構成傳教的工具。因此,宗教的傳播又往往同時伴隨著文化的流通。

  唐代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是佛教。佛教自天竺傳入中國,為了適應中國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在原來的怪僻面目上,逐漸添增中國的色彩,最后變?yōu)閹в兄袊厣蛘哒f是中國化的佛教。中國佛教各宗派又同中國文化一起,向域外流傳。唐代中國成為佛教的轉運站,長安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站。關于佛教各宗派在中國的傳布狀況已有專節(jié)論述,這里只說一說唐代佛教的對外影響。

  有唐一代,中國佛教對外影響最大的是日本。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 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傳播三論宗自后秦時鳩摩羅什傳入中國,隋末唐初,吉藏在長安延興寺傳法,弟子高麗僧慧瓘于六二六年(庸武德九年,日本推古三十三年)去日本。三論宗開始在日本傳布。日本三論宗的第二代傳人智藏雖然不曾到過長安,但先來中國南方學法,歸國后著《三藏要義》,成為慧瓘的繼承人。智藏而后,第三代傳人是著名的道慈。道慈曾隨遣唐使來長安,學三論、法相,在長安達十七年之久,歸國后為三論宗的名僧??梢哉f,日本的三論宗完全是來自中國。日本法相宗的第一代傳人道昭,曾來長安求法,直接從玄奘學法。第二代傳人智通智達也先來長安,就玄奘門下為弟子,歸國后始傳法相。第三代傳人智鳳、智鸞、智雄,第四代傳人玄昉,都曾來中國,為濮陽智周的弟子。鑒真去日本,帶去新譯《華嚴經(jīng)》八十卷,七四○年(日本天平十二年)經(jīng)新羅僧審詳講授,日本開始有華嚴宗傳入。日本天武天皇時,道光來唐朝學習戒律,依道宣之南山宗,著《四分律抄撰錄文》一卷,律宗始傳入日本。鑒真東渡后,日本天皇詔“自今以后,授戒傳律,一任和尚”。鑒真在唐招提寺傳戒,律宗遂得正式建成。中國特色最為濃厚的禪宗,也在唐朝傳到日本。唐高宗時,日本僧道昭隨遣唐使來長安,從玄奘學法,后至相州(河南安陽)隆化寺從慧滿(禪宗二祖慧可弟子)習禪,道昭在日本建禪院傳法,為日本傳禪宗的始祖。道昭逝后,唐朝僧人道璿去日本,為日本禪宗第二代傳人。道璿在唐師事普寂,為神秀的再傳弟子。從此,禪宗的北宗在日本作為一個宗派而存在。此外,空海之傳密宗,最澄、圓仁之傳天臺,凡是中國所有的宗派,日本僧人全部接受了,只有禪宗南宗,在唐時未被日僧接受,因之南宗對佛教的破壞力,在日本不曾顯現(xiàn),等到南宗失去破壞力,才傳到日本,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不在唐與日本文化交流的范圍內(nèi)了。

   二 中國新譯經(jīng)典的流傳佛教是天竺傳來的宗教。佛教的流傳必須依靠經(jīng)典的翻譯。中國佛經(jīng)翻譯早在東漢時已開始,唐代進入了一個繁盛的新時期。由于唐朝廷的提倡,前代僧侶的私譯轉變?yōu)槌㈦吩O譯場的公業(yè)。宋《高僧傳》記唐譯場制度,職司多至九職,一譯主、二筆受、三度語(譯語)、四證梵本、五潤文、六證義、七梵唄(開譯時宣唄)、八???、九監(jiān)護大使(欽命大臣監(jiān)閱)。其中如潤文、證義又例由多人分擔。這樣,每譯一經(jīng),合眾人才智,經(jīng)幾度勘修,譯事確是更為完善了。西域南海僧人陸續(xù)來長安求法,參與譯事,共證梵言,也大有助于譯文準確性的提高。此外,唐代譯經(jīng)還有一個重要的新特點,即玄奘以來歷代僧人西行求法,自天竺、于闐等處,帶回大量的梵經(jīng)原本(玄奘帶回的多至六百五十七部),西域南海僧也往往搜羅梵典,攜來長安,借以提高自己的聲名。隋以前譯經(jīng)多憑來中國的天竺僧口授,輾轉相傳,每失原旨。唐代有條件取證原本,披析文義,所謂“唐朝后譯,不屑古人”(《續(xù)高僧傳》語),舊譯本無法與之比高低了。自玄奘經(jīng)義凈至金剛智、不空,主譯名僧前后數(shù)十人,或譯出中國前此未有的新經(jīng)典,或舍舊譯本,重出新譯文,使唐代譯經(jīng)事業(yè)達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唐高宗時道宣撰《大唐內(nèi)典錄》,其中《皇朝傳譯佛經(jīng)錄》說,“自貞觀迄于龍朔之年,所出經(jīng)論記傳行法等合一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唐玄宗時,智升撰《大唐開元釋教錄》,編入藏經(jīng),自漢魏以來,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開元以后,歷代續(xù)有增添。《貞元續(xù)開元錄》載新譯經(jīng)論及念誦法,凡一百九十三卷。唐憲宗元和七年(八一二年)李肇撰《東林寺藏經(jīng)碑銘》說:“開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繼新譯,大凡七目,四千九百余卷(包括注疏)。”東林寺經(jīng)藏“合開元崇福四錄,總一萬卷”。此經(jīng)藏一萬卷總括中國譯經(jīng)及注疏在內(nèi),白居易稱“一切經(jīng)典,盡在于是”(《東林寺經(jīng)藏西廊記》)。當去事實不遠。唐代寺院藏經(jīng),以廬山東林寺與長安西明寺為最富。西明寺經(jīng)藏,不知其卷數(shù),但不會比東林寺過少。唐代中國有如此豐富的譯經(jīng)又聚集有如此豐富的藏經(jīng),通過日本僧人來唐,大量的佛典從中國流入日本?!独m(xù)日本紀》說日本遣唐僧玄防于天平六年(七三四年)回國,次年進呈經(jīng)論五千余卷。《正倉院文書》中天平十一年《寫經(jīng)司啟》說:“合依開元目錄,應寫一切經(jīng)五千四十八卷”。《開元釋教錄》撰成于開元十八年(七三○年),在玄防回國前三年。如果日本史籍所載屬實,很可能開元大藏經(jīng)全部傳入了日本。日本平安朝來唐的名僧,在求法的同時,也繼續(xù)求訪經(jīng)論攜歸本國。如最澄攜回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空海攜回二百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圓仁在揚州求得一百二十八部一百九十八卷,在長安求得四百二十三部五百五十九卷。日本僧求訪帶回的佛典,其中包含有少數(shù)梵本(如空海所攜經(jīng)中有梵字真言贊等四十四卷,圓仁在長安求得梵字經(jīng)典八十余卷),但絕大部分都是漢譯的佛典。唐代日本佛教的傳布主要是依據(jù)這些漢譯本,特別是唐人的新譯本。

   三 中國佛學著述傳入日本唐代僧侶把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學、歷史學、目錄學等治學方法應用于佛典的整理研究,出現(xiàn)至為豐富的佛學著述。隋以前的著述,據(jù)《法苑珠林雜事部》說“尋訪長安,減向千卷”。唐代著述總在千卷以上,超過了長安所存的舊著。著述門類繁多,舉其要者,可別為三類:一是佛經(jīng)目錄。佛經(jīng)翻譯由私業(yè)變?yōu)楣珮I(yè),佛經(jīng)目錄也由私修演為官修。所謂欽定、敕撰的佛經(jīng)目錄,始自梁武帝敕僧紹編撰的《華林殿眾經(jīng)目錄》。唐代由朝廷敕修的目錄有,唐高宗時靜泰撰《大唐大敬愛寺一切經(jīng)論目》,武周時明佺等撰《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玄宗時智升撰《開元釋教錄》,德宗時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四種。佛經(jīng)目錄由朝廷敕修,目的不僅在于詮次甲乙、提供檢尋,而且“別真?zhèn)?、明是非”、“摭拾遺漏、刪夷駢贅”。列入目錄的經(jīng)典,算是經(jīng)過審定,取得合法的地位。目錄刪夷,即被視為偽經(jīng)私本,不得入藏。四種目錄中,《開元釋教錄》編修最為精善,影響也最為深遠。目錄分大小乘為二部,每部分經(jīng)律論。經(jīng)律論又各分為若干細類,使諸經(jīng)分別部居,是前此所不曾有的新創(chuàng)。《開元錄》出,佛經(jīng)的刻印傳寫均依此為定準。官修四種目錄外,高宗時道宣撰《大唐年典錄》十卷,號為精審。所創(chuàng)體制,多為《開元錄》所吸收。在佛經(jīng)目錄中,是一部被人重視的著作。

  二是沸教史事的編纂。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記》,敘歷朝佛教史事。唐神清作《釋氏年志》三十卷,采編年體,敘佛教事,成為系統(tǒng)的佛史。各宗派興起后,又有宗史之作,專敘本派源流。如禪宗有《楞伽師資記》、《歷代法寶記》。密宗有《海云師資相承記》。各宗派大僧,也往往單獨立傳,記敘平生?;哿⒆洞榷魉氯胤◣焸鳌?,詳載玄奘游天竺始末,及長安譯經(jīng)歷程,是一部重要的佛教歷史書。他如行友撰《智通本傳》、彥琮《法琳別傳》、如凈《道宣傳》、呂向《金剛智行紀》、趙遷《不空行狀》,均專寫一個大僧的行事,這在天竺是無人能做的。又道宣著《續(xù)高僧傳》三十卷,總敘梁以來至唐初的僧徒三百三十一人事跡,保存有大量的佛教史材料。義凈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列敘唐初往西域諸國求法僧徒五十六人事跡,其中并包括自唐朝出發(fā)的吐火羅僧和新羅僧多人。義凈自述作意是“實可嘉其美誠,冀傳芳于來葉”,但同時也起著鼓舞中外僧人往來求法的作用。僧傳而外,一行曾奉詔撰《釋氏系錄》(今佚),記述佛門儀律。懷海撰《百丈清規(guī)》,專記禪宗的戒規(guī),都是屬于佛教制度的著述。唐代佛史著述中,另一值得重視的名著,是長安西明寺僧道世編纂的《法苑珠林》。書成于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年),與《北堂書鈔》、《藝文類聚》等大類書約略同時。道世依據(jù)浩繁的佛典,并旁采中國有關著述,擷取佛學故事,分類纂集,成為佛教史的一部百卷本大類書。長安西明寺僧道宣撰《廣弘明集》三十卷,采中國歷代關涉佛事的文篇,分類纂集,與《法苑珠林》同為影響較大的著作。

  三是佛經(jīng)注疏。唐代譯經(jīng)事業(yè)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經(jīng)典義理之探求也隨之走上了一個新階段。佛經(jīng)注疏的盛行,正是這個新階段的產(chǎn)物。新經(jīng)典傳譯,義理有待研求,舊經(jīng)有新本,也必然相應糾補舊義,建立新解。各宗派樹立后,尊一經(jīng)為主體,注解闡發(fā),自立宗旨。同一宗派的注家,解說之簡繁、見解之淺深,也每每各自異趣。一經(jīng)之注疏,往往多至數(shù)十卷。如禮宗撰《涅般經(jīng)注》八十卷,澄觀撰《演義抄》九十卷,明隱撰《華嚴論》,竟多達六百卷。大凡此類注疏,卷帙浩繁,語意瑣碎,支離蔓衍,使人愈學愈迷惑不解。注疏家又好自立門戶,憑空穿鑿,表面上似乎是對佛學大有發(fā)揮,實際是走著兩漢儒學“章句小儒,破碎大道”的舊路,儒學因煩瑣而衰亡,現(xiàn)在,輪到唐朝的佛學了。

  伴隨著中日僧侶的往來,唐人的佛學著述,也隨同漢譯經(jīng)典一起,大量傳入日本。日本奈良朝遣唐僧人回國,多有佛學著述帶回。平安朝入唐名僧如空海、圓行等也將論疏帶歸本國。日本佛教的流傳,依據(jù)漢譯的經(jīng)典,又參照唐人的撰述,使日本佛教成為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的佛教。

  此外,唐代中國的寺院建筑,也對日本發(fā)生了明顯的影響。來長安留學的道慈,目睹西明寺之工巧,在長安描繪寺圖歸國。道慈在乎城京受命建大安寺,“所有匠手,莫不嘆服”。大安寺之建制即全依西明寺的規(guī)模。唐中宗神龍元年(七○五年)令天下諸州各置寺觀一所,名中興寺,后改龍興寺。玄宗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年),又敕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曰開元寺。日本天平十三年(七四一年)詔每國置僧尼兩寺,僧寺名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尼寺名法華滅罪寺。日本學者認為,此種全國設寺,即所謂國分寺的建制,即是摹仿唐朝的龍興寺或開元寺。鑒真去日本建唐招提寺,規(guī)模一依唐制,成為日本最為宏偉壯麗的寺院建筑,尤為佛徒所重視。

  唐代佛教也輸出到渤海與新羅。開元元年,渤海遣使來唐,請禮拜佛寺。日本《經(jīng)國集》有安言人《忽聞渤??投Y佛感而賦之》七律一首,有句云:“聞君今日化城游,真趣寥寥禪跡幽”?!胺秸芍裢ゾS摩室,圓明松蓋寶積珠”。渤海佛教史料,頗少留存,但受到唐的影響,是可以肯定的。新羅屢有留學生與學問僧入唐,影響尤為明顯。義湘在唐學華嚴宗,一時負有盛名,華嚴宗因之傳入新羅。另一新羅名僧慧超,自長安出發(fā),巡游天竺。回長安后,撰《往五天竺國傳》,是有關佛學和天竺史地的重要著述。

  佛教而外,唐代長安還自中亞和西亞傳來了多種新宗教。情形如下:一、伊斯蘭教七世紀初,大食人摩訶末創(chuàng)伊斯蘭教,適當唐朝初年。大食正式與唐通使,始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年),在此以前,已有大批大食商人陸續(xù)來到中國。大食商人居唐奉伊斯蘭教,但不在中國居民中傳布。因此,唐代中國的伊斯蘭教也只存在于大食商人聚居的地區(qū)。大食商人多居于廣州和揚州,也大批留住在長安。唐宣宗時,大食人蘇萊曼來中國經(jīng)商,著《東游記》,記在廣州的見聞說:“中國皇帝派一個伊斯蘭教人處理在這里經(jīng)商的伊斯蘭教人相互間的訴訟。在每一個節(jié)期,由他領導大家禮拜,宣讀天啟,并為伊斯蘭底蘇檀(國王)祈福?!碧瞥实廴蚊了固m教官員,兼管政事與宗教,當即后來所謂“蕃長”。每逢節(jié)日舉行札拜,廣州大食商人區(qū)(所謂蕃坊)或已有清真寺建立。廣州有唐時來中國的大食人旺各師墓。《天方正學》載《旺各師墓志》說,旺各師曾“再三留駐長安,因敕建大清真寺”。墓志所說,是否確實不可知,但唐代長安確有大批大食商人居住,唐朝準在長安建寺是可能的。

  二、祆教(祆音仙xiān)相傳早在公元前六世紀,伊蘭西部人瑣羅亞斯德創(chuàng)祆教。波斯薩珊王朝(二二六年——六四一年),奉為國教,始大盛行。其教創(chuàng)善惡二元論,以火為善神的代表,俗稱拜火教。傳入中國后又稱火祆教?!段簳れ`太后傳》說,靈太后“廢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說者以為,胡天神即是祆神。如果此說可據(jù),北魏時祆教當已開始傳入中國。唐時中亞一帶康國、石國、安國、曹國、米國、史國都是祆教的信奉者。祆教也進而傳入今新疆境內(nèi)的于闐、焉耆、疏勒、高昌。西域各族人相繼來到長安,祆教隨之在長安日益流行。唐朝政府中有薩寶府,即專司祆教的組織。薩寶(回鶻語,原義為隊商首領)即是管理祆教的專官。唐高祖武德時,在長安布政坊西南隅建胡祆祠,太宗貞觀時在崇化坊立祆寺。據(jù)韋述《兩京新記》及宋敏求《長安志》:長安醴泉坊、普寧坊、靖恭坊也都有祆教的祠寺。祆教在長安,確曾一度達到極盛的境地。唐武宗反佛,祆教同時被毀,祆僧勒令歸俗,從此一蹶不能再起(宋時只有微弱的殘余)。

  三、摩尼教公元三世紀中,波斯人摩尼創(chuàng)摩尼教,立明暗二元論,聲稱摩尼為明之代表。摩尼教與波斯國教祆教相對立,二七七年,摩尼被波斯王巴拉姆一世處死,教徒多逃往中亞及印度。此后即在中亞一帶流行?!斗鹱娼y(tǒng)紀》說,武后延載元年(六九四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明與暗)經(jīng)》來朝?!抖诮?jīng)》是摩尼教的基本經(jīng)典,拂多誕當是傳摩尼教入長安的第一人。開元七年(七一九年),吐火羅國來獻一解天文的摩尼教師(慕阇)。大抵此時摩尼教已在長安、洛陽等地傳播。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年),唐朝廷下詔說,摩尼教“誑惑黎元,直嚴加禁斷”。但“既為西胡師法,其徒自行,不得科罰”。這就是說,禁止?jié)h人奉教,西域諸國人仍得依舊信奉。安史之亂,回鶻兵入洛陽,毗伽可汗在洛陽遇摩尼教師傳法,攜睿息等四教師回國。《毗伽可汗碑》說,“四僧入國,闡揚二祀,洞徹三際”;“開正教于回鶻”??珊共⒆苑Q“摩尼化身”。摩尼教從此自唐朝傳入回鶻,又因回鶻助唐平亂有功,得到特殊待遇,摩尼恃勢,更加推行于唐地。摩尼僧甚至伴隨或充當回鶻的使臣往來于長安。大歷三年(七六八年),唐朝準許回鶻在長安建摩尼教寺,“賜額大云光明寺”。李肇《國史補》說:“回紇常與摩尼議政,故京師為之立寺?!薄缎绿茣せ丶v傳》說:“摩尼至京師,歲往來西市,商賈頗與囊橐(勾結)為奸?!毕胍娔δ峤虘{借回鶻的政治力量,在長安已有頗大的影響,并且和西域商人結合到一起。長安、洛陽而外,摩尼教也已在南方各商埠流行,故大歷六年,又有回鶻請于荊、揚、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的紀事。唐武宗時回鶻破亡,摩尼教失去憑依,會昌三年,“天下末尼寺并令罷廢”,“有司收摩尼書若像燒于道,產(chǎn)貲入之官”。摩尼教依仗回鶻勢力,在唐地獲得傳教權,回鶻既破亡,摩尼教歸于衰落,是很自然的。

  四、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五世紀時創(chuàng)始于敘利亞人聶思脫里,又稱聶思脫里派。此派在東羅馬遭到排斥后,即傳布于波斯。唐太宗貞觀九年,波斯景教僧阿羅本來長安。貞觀十二年,唐太宗下詔準其傳教,在長安義寧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詔書說:“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jīng)教,來獻上京?!碧鞂殨r唐玄宗詔書也稱“波斯經(jīng)教”。大秦“景教”之名,不見于中國史籍,或者即是“波斯經(jīng)教”的改稱。明天啟時,盩屋大秦寺(景教寺)出土僧景凈撰《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石后移至西安),碑中說,高宗時準于諸州各置景寺。景教寺院原稱波斯寺,天寶時改稱大秦寺。詔書說:“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天下諸府郡置者亦準此?!毕胍娋敖痰膫鞑?,早已不限于長安。據(jù)景教碑說,肅宗、代宗時,景教仍然得到唐朝皇帝的支持。武宗滅佛時,隨同遭到毀滅性的一擊。唐未至兩宋,景教不再見于中國。

  唐穆宗時舒元輿作《重巖寺碑序》說:摩尼、大秦、火祆“合天下三夷寺,不足當釋寺一小邑之數(shù)”。三教自西域傳來,主要是在居留唐地的西域人中流行,并沒有多少唐人信仰它們。這是因為當時佛教盛行,對三教起著抵制的作用。

   二 語文與學術 中外交往的加強,促進了對外國語文的研究和介紹。由于僧人往天竺求法和需要翻譯佛書,唐代出現(xiàn)了若干梵漢字書。沙門智廣留心中天竺與南天竺的方音差異,以為“音雖少殊,文軌斯在”,撰《悉曇字記》,這是唐人撰著的一部梵文字書。義凈撰《梵文千字文》(一名《梵唐千字文》),四字成句,每至第二十一句,必夾五言四句。這是梵漢對照的梵文讀本,據(jù)義凈自序說,“若兼悉曇章,讀梵本,一兩年間即堪翻譯?!庇钟腥孀惰筇莆淖帧?,與義凈書大體相同。《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婆羅門書》一卷,說“自后漢佛法行于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镀帕_門書》今不傳,此書是西域人所作,不甚合漢人學梵文之用。義凈等人寫成學習天竺語文的字書,雖然未必一兩年即堪翻譯,但譯經(jīng)事業(yè)不再是胡僧梵僧所能壟斷,多少減去一些譯事上的神秘性。

  自東漢以來,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已開始促使學人借鑒梵音以治漢語音。唐代對梵語有進一步的研求,加以吐蕃語文在梵漢語文之間起了橋梁作用,對漢語音韻學有進一步的應用。唐末僧人守溫,在《切韻》的基礎上,歸納反切,制定漢語三十字母(聲母),后經(jīng)宋人增益(《廣韻》增六母),構成三十六母的完整體系。陸法言(《切韻》)孫愐(《唐韻》)建立起漢語韻母系統(tǒng),守溫建立起聲母系統(tǒng),比起南北朝時代的反切來,大大前進了一步,漢語音韻學的基礎由此奠定了。南宋鄭樵《通志·七音略》說:“七音之韻,起自西域,流入諸夏……華僧從而定之,以三十六為之母,重輕清濁,不失其倫?!笔販夭⒉皇菍iT的語言學家,因為他善于運用梵語字母的拼音原理剖析漢語,所以能作出這樣的成績。

  外國拼音文字的傳來,推動了漢語音韻學的發(fā)展,但不曾促使早已定型了的漢文字有所變易,相反,漢文字卻伴隨唐文化一起傳播給相鄰的民族?!杜f唐書·渤海傳》說,渤海“頗有文字及書記”。從現(xiàn)存的渤海人著作,可知渤海通用的文字即是來自唐朝的漢文字。日本在奈良元正朝(唐玄宗時以前),一般也只通用漢文。吉備真?zhèn)潆S遣唐使來長安,留住十七年,精通漢語文,歸國后取漢字偏旁,制成片假名,是為日本有本民族文字之始。平安朝空海自唐回國,又仿漢字草書,制平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一直通用到現(xiàn)在,對日本文化的發(fā)展有重大作用。追本溯源,不能不歸功于唐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漢文字本來是一種煩難不便的文字,它之所以為某些民族所采用,只是因為要吸收漢文化,連載運文化的文字也一起吸收了,這和本民族的語言必然要發(fā)生矛盾。歷史上有不少統(tǒng)治漢族的少數(shù)民族,由于不能克服這個矛盾,日久便與漢族融合為一體。能夠自創(chuàng)與本民族語言相結合的文字,就意味著擁有自己的載運工具,從而有可能廣泛無礙地吸收有益的文化。所以片假名平假名的創(chuàng)制,對日本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大貢獻。

  漢文化以儒學為核心,到唐代已發(fā)展到很高的地步。經(jīng)學和史學傳播于域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渤海國王大氏,原是高句麗的遺裔。高句麗時代已經(jīng)傳入五經(jīng)、前四史和《文選》。渤海建國后數(shù)遣留學生到長安學習,文王并且派遣使臣來長安抄錄《三國志》、《唐禮》、《十六國春秋》諸書歸國。新羅國內(nèi),中國經(jīng)史學傳布尤廣。七八八年,新羅設讀書出身科,考試書籍訂有《左傳》、《禮記》、《文選》、《孝經(jīng)》。傅通五經(jīng)三史諸子百家者并且破格擢用。新羅大批留學生在長安學習,歸國后即可卓然自立。大約在唐朝建國前,新羅即開始使用漢字記錄本族語言,稱為“吏讀式”。唐時,薛聰以吏讀式譯中國經(jīng)書為新羅語,儒學流傳得以更加便利。唐玄宗曾說,“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主要就是指新羅重視中國的經(jīng)史。

  唐代學術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遠。日本元明天皇時仿長安規(guī)制建奈良平城京,亦仿唐制度設大學寮。大學寮設明經(jīng)科,以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為教授課本。遣唐留學生學成歸國,往往擔任經(jīng)史的講席,傳授弟子。如吉備真?zhèn)渥蚤L安回國后即“親自傳授”,“令學生四百人習五經(jīng)、三史、明法、算術、音韻、籀篆等六道”。與真?zhèn)浼s略同時的膳大丘,來唐朝“問先圣之遺風,覽膠庠之余烈”,在長安國子監(jiān)學經(jīng)史,歸為大學助教及博士,傳授儒學。伊豫部家守在光仁朝隨遣唐使來長安,習經(jīng)學及《切韻》、《說文》、《字林》,返日本后,在大學講授《春秋左氏》、《公羊》、《谷梁》三傳。《公羊》、《谷梁》之學由此傳入日本。

  唐代長安是學術文化中心,也是藏書最富的都城。日本留學生在長安學習,搜集書籍,歸國時每每攜回大批經(jīng)史書。吉備真?zhèn)鋫鱽怼短贫Y》一百三十卷,對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朝廷禮儀,有重大的影響?!独m(xù)日本紀》神護景云三年(七六九年)十月條記:“大宰府言,此府人物殷繁,天下之一都會也。子弟之徒,學者稍多,而府庫但蓄五經(jīng),未有三史正本,涉獵之人其道不廣。伏乞列代諸史各給一本,傳習管內(nèi),以興學業(yè)。詔賜《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各一部?!笨梢娭袊?jīng)史書在日本已廣泛流傳,不僅京城收集繁富,而且也傳播于外府。淳和天皇天長元年(八二四年)敕參議滋野貞主等編次古今文書,以類相從,八年成《秘府略》一千卷?!睹馗浴肥侵袊鴤魅肴毡緯目偧?,是一部《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式的大類書?!睹馗浴返木幊烧f明唐代類書編纂法給予日本學人的影響,也說明日本收藏的中國書確是十分豐富。

  唐代儒學在日本境年傳布如此深廣,也就不能不影響到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觀。日本文武天皇慶云三年(七○六年)三月的詔書說:“夫禮者,天地經(jīng)義,人倫熔范也。道德仁義因禮乃弘,教訓正俗,待禮而成?!彼哪甑脑t書又說:“凡為政之道,以禮為先,無禮言亂,言亂失旨。”元正天皇養(yǎng)老五年(七二一年)的詔書說:“至公無私,國士之常風,以忠事君,臣子之恒道焉?!毙⒅t天皇天平勝寶八年(七五六年),前代圣武天皇崩,孝謙下詔說:“居喪之禮,臣子猶一,天下之民,誰不行孝。”天平寶字元年(七五七年)詔書又說:“古者治民安國,必以孝理,百行之基,莫先于茲?!倍Y和忠孝都是中國儒學的基本內(nèi)容。唐代統(tǒng)治階級用以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儒學,由此演為日本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指導思想。

  唐朝與西域諸國交往頻繁,但宗教勢力控制著西域,儒學似不曾廣泛流傳。至于來長安的西域諸國人,在唐既久,漸染華風,自然要研習學術。唐宣宗大中二年,大食人李彥升曾應進士試及第。李彥升是漢文化造詣較深的一個。在長安的西域各國人中通曉漢學術者自然不只李彥升一人。

   三 文學與藝術 長安是文士藝人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也是文學藝術活動最為繁勝的都城。因之,這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也顯得最為活躍而多彩。

  唐代文學,特別是詩,有輝煌的發(fā)展。來長安的業(yè)洲各國使者往往搜羅名著,攜歸本國。如白居易的詩遠播到日本、新羅等國。賈島《哭孟郊詩》云:“冢近登山道,詩隨過海船。”白居易為元稹作墓志銘,說元詩“無脛而走”,流傳到域外東南諸國。張鷟的文章也馳名國外,外國使者來長安,每使人抄寫而去。外國僧人來長安請益,在搜求經(jīng)卷的同時,也往往攜歸唐人的詩文。如日本僧圓仁在《入唐新求圣教目錄》中錄有在長安求得的《白家詩集》六卷、《杜員外集》二卷、《李張集》一卷、《莊翱集》一卷、《仆郡集》一卷,另有《兩京新記》三卷、《詩贈格》一卷。唐人詩文通過各種途徑,從長安流入亞洲諸國,對各國文學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影響。

  日本來長安的留學生,大抵對漢詩文都有一定水平的修養(yǎng)。其中較為卓越的,并能以擅長此道著名于世。如阿部仲麻呂(晁衡)與王維、李白相友善。橘逸勢在長安,曾被譽為橘秀才。僧人空海也是撰述詩文的能手。橘逸勢、空?;貒螅c平安朝之嵯峨天皇號稱日本能詩文的“三筆”。日本國內(nèi),自皇族以至一般文士,摹仿唐詩,蔚然成風。天平勝寶三年(天寶十載,七五一年)編成《懷風藻》,收日本作者六十四人的漢詩百二十篇,是日本第一部漢詩集。平安朝嵯峨、淳和天皇時又先后編成《凌云集》《文華秀麗集》《經(jīng)國集》等三部漢詩集。大抵初唐,即日本近江朝,日本流行的漢詩仍是《文選》體的古詩。《懷風藻》載河島皇子五言《山齋》詩:“塵外年光滿,林間物候明。風月澄游席,松桂期交情”,猶是六朝遺意。盛唐時,近體絕句律詩盛行,但仍未能立即改變?nèi)毡灸瘟汲脑婏L。這不僅是因為學到新事物需要一個過程,而且由于近體詩的平仄韻律,還不容易為日本詩人所熟練??蘸W蚤L安回國后,著《文鏡秘府論》六卷,依沈約四聲八病說及唐人詩說,對唐詩的平仄對偶,作精細的研究?!段溺R秘府論》出,近體律詩始在日本流行。長篇七言古詩和樂府長短句也在日本詩作中出現(xiàn)?!督?jīng)國集》收有平安朝嵯峨天皇擬張志和《漁父詞》五首,題為《雜言漁歌》。其一云:“寒江春曉片云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莼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贬隙胩旎什⒚甲桃柏懼鞣詈臀迨祝草d入《經(jīng)國集》。嵯峨天皇是有素養(yǎng)的詩人,經(jīng)他的提倡,平安朝出現(xiàn)不少近體詩的名篇,列入唐人詩林,并無愧色。

  日本奈良、平安兩朝,流行的漢文主要是受了《文選》體的影響。朝廷取進士,仿唐帖經(jīng)例,規(guī)定試帖《文選》。相習成風,文士多在駢儷對偶方面用功夫,現(xiàn)存當時文篇多是這類駢儷文。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似不曾使日本的文風有所變動。不過,應用假名寫作的“和文”興起后,白居易的詩文卻有一定的影響。白居易的詩在日本最負盛名,因之白文也成為摹仿的對象。醍醐天皇題菅原道真所獻家集詩:“更有菅家勝白樣,從茲拋卻匣塵深”。自注說:“平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是也。”村上皇子具平親王(五代時人)《和高禮部再夢唐故白太保之作》自注說:“我朝詞人才子,以《白氏文集》為規(guī)摹?!彼^以白文為規(guī)摹,當即多少掃除駢儷的積習,趨向于平淡清新。時人斥為“意到句不到”,當即指此。此外,唐人傳奇小說,如《游仙窟》等,自奈良朝即在日本流行。唐末五代時,日本和文小說多有名作,可與唐人的傳奇比美。

  新羅設國學,以經(jīng)史及《文選》取士,不斷出現(xiàn)擅長漢文的名家。初唐時,強首即以文章家著名,長安的新羅留學生多登唐科第,長于詩文。金大問自唐回新羅,以漢文著《花郎世記》、《漢山記》、《樂本》。崔致遠歸國,呈獻所著五言七言個體詩一百首一卷,雜詩賦三十首一卷,《桂苑筆耕集》二十卷?!豆鹪饭P耕》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集,并且保存了大量的史事。

  唐代昌盛的詩文也傳播到渤海。晚唐時渤海人高元裕仕唐,官至吏部尚書,《全唐詩》中曾收有他《贈知貢舉陳商》的詩句。劉禹錫《酬楊司業(yè)巨源見寄》詩云:“渤海歸人將集去,梨園弟子請詞來?!弊蕴苽魅氩澈5脑娢募氡夭簧?。渤海亡后,無著作留傳,具體情形,不能確指。但據(jù)日本記載,可知當時去日本的渤海使臣,每與日本文士以詩文相贈答?!段娜A秀麗集》收有嵯峨大皇時渤海使臣工孝廉及釋仁貞詩。王詩《從出云州書情寄兩個敕使》一首云:“南風海路連歸思,北雁長天引旅情。頗有鏘鏘雙鳳伴,莫愁多日住邊亭?!贬屓守憽镀呷战信阊缭姟芬皇祝骸叭氤F國慚下客,七日承恩作上賓。更見風聲無妓態(tài),風流變動一國文集》為規(guī)摹?!彼^以白文為規(guī)摹,當即多少掃除駢儷的積習,趨向于平淡清新。時人斥為“意到句不到”,當即指此。此外,唐人傳奇小說,如《游仙窟》等,自奈良朝即在日本流行。唐末五代時,日本和文小說多有名作,可與唐人的傳奇比美。

  新羅設國學,以經(jīng)史及《文選》取士,不斷出現(xiàn)擅長漢文的名家。初唐時,強首即以文章家著名,長安的新羅留學生多登唐科第,長于詩文。金大問自唐回新羅,以漢文著《花郎世記》、《漢山記》、《樂本》。崔致遠歸國,呈獻所著五言七言今體詩一百首一卷,雜詩賦三十首一卷,《桂苑筆耕集》二十卷。《桂苑筆耕》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集,并且保存了大量的史事。

  唐代昌盛的詩文也傳播到渤海。晚唐時渤海人高元裕仕唐,官至吏部尚書,《全唐詩》中曾收有他《贈知貢舉陳商》的詩句。劉禹錫《酬楊司業(yè)巨源見寄》詩云:“渤海歸人將集去,梨園弟子請詞來?!弊蕴苽魅氩澈5脑娢募氡夭簧佟2澈M龊?,無著作留傳,具體情形,不能確指。但據(jù)日本記載,可知當時去日本的渤海使臣,每與日本文士以詩文相贈答。《文華秀麗集》收有嵯峨天皇時渤海使臣王孝廉及釋仁貞詩。王詩《從出云州書情寄兩個敕使》一首云:“南風海路連歸思,北雁長天引旅情。頗有鏘鏘雙鳳伴,莫愁多日住邊亭?!贬屓守憽镀呷战信阊缭姟芬皇祝骸叭氤F國慚下客,七日承恩作上賓。更見風聲無妓態(tài),風流變動一國其中只有燕樂、清樂兩部是漢族傳統(tǒng)的俗樂和清商樂。西涼、龜茲、疏勒、高昌是來自唐朝境內(nèi)的少數(shù)族,其余四部則全是東方和西方的外國樂;長安城內(nèi)住有大批的外國音樂家。著名的音樂家如曹國人曹保、曹善才一家,米國人米嘉榮、米和父子,康國人康昆侖、康迺,安國人安叱奴、安轡新,都曾見重于當時。不知名的西域樂人,當然更多。南亞的扶南和驃國,也有樂人來過長安,扶南樂和驃國樂一度在長安流行。域外音樂傳入中國,與漢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互相融合,成為唐朝的音樂,其中燕樂和清樂還流傳到日本,又經(jīng)一番融合,成為日本所說的“雅樂”。

  唐代音樂依附舞蹈而流傳,許多樂曲即是舞曲。唐太宗命呂才、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依唐朝建國前征代四方事為內(nèi)容,演為《秦王破陣舞》(或名《秦王破陣樂》,又稱七德舞)。舞者百二十人,披甲執(zhí)戟,聲韻慷慨。白居易《七德舞》詩說:“太宗意在陳王業(yè),王業(yè)艱難示子孫。”使人觀樂舞,而不忘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舞時擂動大鼓,“聲振百里,動蕩山谷”,也足以激昂志氣,振作精神。大抵太宗時,破陣舞成為最受歡迎最負盛譽的樂舞。其后傳入日本,風行一時。奈良朝傳寫的破陣樂琵琶曲譜,依然保存到現(xiàn)在。玄奘去天竺,戒日王問:“聽說脂那(中國)有《秦王破陣樂》歇舞,秦王是誰?有什么功德?”玄奘回答說:“秦王就是現(xiàn)在的中國皇帝。未登極前封為秦王,仗鉞麾戈,肅清海內(nèi),所以有這個歌舞?!薄镀脐囄琛窎|傳于日本,西聞于天竺,它的影響就是盛唐國勢的影響。

  武則天時期,保持著唐朝前期的強盛,但不再制作破陣舞式的戰(zhàn)斗樂舞,西域舞在長安進一步流行。《舊唐書·張說傳》說:“自則天末年季冬為潑寒胡戲,中宗嘗御樓以觀之。”潑寒胡戲又稱乞寒潑胡。大約起源于天竺和康國,經(jīng)龜茲傳入長安(驃國也有此舞,傳入時期不詳)。舞者駿馬胡服,鼓舞跳躍,以水相潑。唐時又稱此舞為蘇莫遮,因之樂曲也稱蘇莫遮曲。據(jù)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蘇莫遮帽乃舞者戴假面。蘇莫遮舞又自長安傳入日本。日本現(xiàn)存樂舞圖中仍然保存有戴假面的蘇莫遮舞人。

  蘇莫遮舞,被佛教徒說成是驅除惡鬼,但潑水乞寒可能來源于與農(nóng)事有關的民間風俗,因之富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據(jù)唐人說,舞時旗鼓相當如軍陣之勢,騰逐喧噪有戰(zhàn)爭之象,大概也是一種激勵人心的歌舞。

  另一種戴假面的樂舞撥頭,也自西域流傳于長安,并且自長安傳入日本?!锻ǖ洹氛f,“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也?!保ㄒ徽f是象征天竺王白馬奮戰(zhàn)毒蛇)此舞在日本一直流傳下來,舞者戴假面,執(zhí)短桴(音扶fū鼓槌)。撥頭與潑胡,當然已不如《秦王破陣》之氣象恢宏,但仍然具有鼓舞斗志的作用。

  西域樂舞在長安處于壓倒中國樂舞的優(yōu)勢,是在開元天寶間。元稹《法曲》詩說:“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薄昂艉T與胡妝,五十年來兢紛泊?!贝蟮执藭r西域樂舞盛行于長安,漢族傳統(tǒng)的所謂“雅樂”只供例行的廟堂祭享,不再流行。原來規(guī)模浩大的《秦王破陣舞》演為只有四人的小舞。潑寒胡舞也在開元間遭到禁斷。起而代之,為貴族士大夫所喜愛的,是西域傳來的胡騰、胡旋與柘枝。

  胡騰、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開元間,康國、史國、米國俱曾獻胡旋女子。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云:“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贝蟮治枞瞬粩嘈D作態(tài),供人娛樂,并沒有什么意義可說。胡騰舞也是這一類士大夫沉湎酒色的樂舞。李端《胡騰兒》詩描繪舞態(tài)說,“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眲⒀允贰锻跷淇≌褂^舞胡騰》詩:“酒闌舞罷絲管絕,木棉花西見殘月?!辫现ξ枧浔×_衫(白居易《柘枝詞》“香衫袖窄裁”,張祜詩:“金絲蹙霧紅衫薄”)故作媚態(tài),尤為淫靡。劉禹錫《和樂天柘枝》詩說:“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睆堨铩队^杭州柘枝》詩:“舞停歌罷鼓連催,軟骨仙娥暫起來?!备栉鑼⒔K,舞人并脫去上衣,袒露半身(沈亞之《柘枝舞賦》“俟終歌而薄袒”,薛能《柘枝詞》:“急破催搖曳,羅衫半脫肩”),回首流波送媚(劉禹錫:“曲盡回身去,曾波猶注人。”沈亞之:“騖游思之情香兮,注先波于秾睇”)。很顯然,胡旋、胡騰、柘枝之類的西域舞完全是蕩人心志的淫靡舞,與《秦王破陣》大異其趣,與潑胡、撥頭也迥然不同了。據(jù)唐人詠舞的詩文,可知這些西域舞不僅深入于宮廷,并且也在貴族士大夫間廣泛傳播,為長安帶來了一片頹風。

  如果說《秦王破陣舞》的制作,適應了唐太宗時強盛奮發(fā)的國勢,那末,胡旋、柘枝等舞的流行,正是適合于開元天寶間朝野縱情聲色的敗局。天寶亂后,有些文人逐漸清醒。元稹詩說:“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卑拙右自娬f,“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睋?jù)說楊貴妃安祿山都能作胡旋舞,以取悅于唐玄宗。所以白詩又說:“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痹椎闹肛煟怯械览淼?。開元天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時期,西域傳來的胡旋、柘枝等舞的流行,正是唐統(tǒng)治階級淫靡墮落、迫近禍亂的一個征兆。

   四 歷算與醫(yī)學 歷法與天文,是中國歷朝極為重視的學科。隋時,天竺歷算書陸續(xù)傳來,但對中國歷法似不曾有顯著的影響。唐時,天竺歷數(shù)家瞿曇羅、迦葉波、鳩摩羅三家來長安,瞿曇一家對唐代歷法的改進參預最多。瞿曇羅在高宗時制經(jīng)緯歷,與《麟德歷》參行。武后時又奉旨作《光宅歷》,未成而罷。玄宗開元時,瞿曇悉達著《開元占經(jīng)》,并將天竺《九執(zhí)歷》介紹到中國?!毒艌?zhí)》,唐人習稱九曜,即七曜(日、月、水、金、火、木、土)及假想的星座羅喉和計都?!毒艌?zhí)歷》譯出,并未實行。開元十六年,唐朝頒行僧一行的《大衍歷》。天竺歷數(shù)家瞿曇譔因未能參預制定,心有不服,奏《大衍歷》沿襲《九執(zhí)歷》而不完備。玄宗命太史令校對靈臺候簿,結果《大衍歷》十合七八,《九執(zhí)歷》只有一二,《大衍歷》勝利了。一行是佛教徒,而且還是密宗的傳法大師,他破除對天竺歷數(shù)的迷信,依據(jù)實測自造《大衍歷》,雖然還不能放棄對《周易》的附會,但作為一個僧人,竟敢置天竺歷于不顧,確實表現(xiàn)了他的科學家精神。

  《大衍歷》確立后,隨即傳播到日本。吉備真?zhèn)浠貒鴶y去《大衍歷經(jīng)》和《大衍歷立成》。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七年(七六三年)即廢除舊用的《儀鳳歷》,而采用了《大衍歷》。唐高宗時制作的《麟德歷》,傳于新羅,在新羅行用。

  敦煌發(fā)現(xiàn)五代歷書,日曜日下注有“蜜”字。此類歷書直到近代仍在福建某些地區(qū)流行。日本十一世紀初的日歷上也有過“蜜”的標記。據(jù)學者研究,“蜜”是康居語日曜日mir的音譯。當是唐代隨同摩尼教一起傳入中國。

  中國古代的數(shù)學,與天文歷數(shù)學相聯(lián)系,在自然科學中是較為發(fā)達的一門,并且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獨立體制。這個體制,自《九章算術》開始創(chuàng)立,到唐代十部算經(jīng)逐步形成。店朝和天竺,僧侶來往頻繁,在數(shù)學方面,也可以看到相互傳播的跡象?!洞筇苾?nèi)典錄》卷五著錄翻經(jīng)學士涇陽劉憑撰《外內(nèi)傍通比校數(shù)法》一卷,自序說書中以佛經(jīng)中天竺的大數(shù)記數(shù)法和中國大數(shù)記法相比對?;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也對天竺大數(shù)記法有所說解。大抵劉憑和慧琳的解說,只是為翻譯或研讀佛典提供便利,天竺大數(shù)記法由于佛經(jīng)的傳播而被介紹到中國,但對中國的數(shù)學并無顯著的影響。中國數(shù)學對天竺的貢獻,最早可能是籌算制度促進了天竺位值制的誕生。唐代摩訶吠羅提出計算弓形面積和球體積的方式,據(jù)學者研究,明顯地是因襲中國的《九章算術》。中國的數(shù)學成就也在唐代傳入了新羅。新羅仿唐制度立國學,設算學科,“以《綴經(jīng)》、《三開》、《九章》、《六章》教授之”。《三開》、《六章》等中國數(shù)學書籍并由新羅傳入日本。據(jù)日本寬平時(八八九——八九七年)所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當時傳到日本的還有《周辟算經(jīng)》和《九章算術》。

  自成體系的中國醫(yī)學,主要是漢族的醫(yī)學,自戰(zhàn)國、東漢發(fā)展到唐代,積累起豐富的經(jīng)驗,也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優(yōu)秀的著作。中醫(yī)在唐代傳布于新羅、日本等東亞諸國。經(jīng)過新羅、日本人民的補充和發(fā)展,從行用的地區(qū)來說中醫(yī)實際上已成為“東醫(yī)”。大秦、大食、波斯和天竺的醫(yī)學,多有相互承襲的共同處,形成另一體系。唐人統(tǒng)稱西域醫(yī)為“胡醫(yī)”。對天竺極為推崇的義凈,他在《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進藥方法》條里說,中國的藥物,針灸診脈的方法,遠勝天竺。義凈認為天竺的一切(從佛法到生活習慣),都值得學習,獨重視中國醫(yī)學,以為“贍部洲內(nèi),無以加也”??磥?,東醫(yī)在當時世界上是獨步的。

  唐朝設太醫(yī)署,置醫(yī)博士、針博士、按摩博士,依國子監(jiān)辦法,招考學生。醫(yī)科學習《本草》、《甲乙》、《脈經(jīng)》;針博士教學生經(jīng)脈孔穴;按摩博士教學生消息導引之法。新羅神文王時,置醫(yī)學博士,以《本草經(jīng)》、《甲乙經(jīng)》、《素問》、《針經(jīng)》、《脈經(jīng)》、《明堂經(jīng)》、《難經(jīng)》傳授學生,制度全仿唐朝。日本奈良朝于大學家外,專設典藥寮。置醫(yī)博士、針博士、按摩博士,傳授諸生。醫(yī)科習《本草》、《甲乙》、《脈經(jīng)》;針科習《素問》、《黃帝針經(jīng)》、《明堂》、《脈決》、《赤神烏針》等經(jīng)。所定制度基本上與唐朝相同。唐太醫(yī)署有藥園師、藥園生,這一制度也傳于日本的藥學寮。此外,日本遣唐使中又多有醫(yī)師隨行,來中國請益。如精于醫(yī)術的日本名醫(yī)營原梶成,受命入唐留學,以解決醫(yī)學上的疑難。營原于承和五年(八三八年)隨遣唐使來中國,歸國后,被命為針博士,后又為“侍醫(yī)”,對日本醫(yī)學的發(fā)展,影響甚巨。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龍樹菩薩藥方》、《西域諸仙所說藥方》等天竺醫(yī)書七種。天竺醫(yī)在北朝或隋時,當已隨同佛教傳入中國。唐太宗時,王玄策出使天竺,招來方士那羅邇娑婆寐,他以延年藥進奉太宗,太宗吃了藥,毒發(fā)不治而死。高宗時,從東天竺迎來盧伽逸多,使他求長生不老之藥。中天竺僧福生和那提也先后受命往南海諸國訪采異藥。某些天竺佛教徒來到中國,往往自稱年數(shù)百歲,中國富貴人信仰佛教,同時也誤信天竺真有什么延年藥。據(jù)義凈《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說?!扒胰缛藚?、茯苓、當歸、遠志之流,神州上藥,察問西國,咸不見有”;“西方則有足訶黎勒(一種天竺樹果,熊治痢疾,除風消食)、郁金香、阿魏、龍腦、豆蔻、丁香”。義凈認為,只有這幾樣是唐朝所需要的,其余藥物,不足收采。義凈親自審察,所說是可信的。天竺僧所謂延年或長生不老,無非是造謠騙人,與中國方士同樣妖妄。唐太宗、高宗想從說得天花亂墜的佛國求不死藥,不知所有宗教包括佛教在內(nèi),全是賣空買空的投機商,從拉機商求大利,只能得到受騙的后果。

  唐玄宗天寶時,高仙芝在怛羅斯兵敗于大食,隨軍文士杜環(huán)被大食俘獲。寶應初,附商賈船回國,著《經(jīng)行記》。杜環(huán)在《經(jīng)行記》中說:大秦“善醫(yī)眼及痢”。天竺的眼科醫(yī)也曾傳來中國。唐朝名詩人劉禹錫,曾由來唐的天竺醫(yī)僧治眼疾,《贈眼科醫(yī)婆羅門僧詩》云:“三秋傷望眼,終日哭途窮,兩目令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fā)蒙?!比ト毡镜拿b真,在韶州(今廣東曲江)時病眼,也請過“胡人”治療。劉禹錫聽說婆羅門僧有金篦術,希望給自己的病眼發(fā)蒙,如果眼病真治愈了,劉詩應夸張醫(yī)術的奇效,只說希望發(fā)蒙,足見所謂金篦術醫(yī)治并無實效。鑒真清“胡人”治眼病,眼還是瞎了。眼病病情不一,治法也不一樣,西方醫(yī)師治眼病的技術可能比東醫(yī)好一些,但不可能使真正嚴重的病眼發(fā)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