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冊

前漢補(bǔ)注序例

漢書新注 作者:施丁主編


  王先謙& 撰&自顏監(jiān)注行,而班書義顯,卓然號為功臣。然未發(fā)明者固多,而句讀訛誤,解釋■駁之處,亦迭見焉。良由是書義蘊(yùn)宏深,通貫匪易。昔在東漢之世,朝廷求為之學(xué)者,以馬季良一代大儒,尚命伏閣下,從孟堅(jiān)女弟曹大家受讀,即其難可知矣。宋明以來,校正版本之功較多,國朝右文興學(xué),精刊諸史,海內(nèi)省古之士,承流向風(fēng),研窮班義,考正注文,著述美富,曠隆往代,但以散見諸書,學(xué)者罕能通習(xí)。先謙自通籍以來,即究心班書,博求其義,薈最編摩,積有年歲,都為一集,命曰《漢書補(bǔ)注》,藏之筐笥,時(shí)有改訂,忽忽六旬,炳燭余明,恐不能更有精進(jìn),忘其固陋,舉付粹人。自顧材識(shí)駑下,無以逾越古賢,區(qū)區(qū)寸心,頗為盡力,疏訛之咎,仍懼未免,匡我不逮,敬俟君子。

  據(jù)《敘例》,顏監(jiān)以前,注本五種:服虔、應(yīng)劭、晉灼、臣瓚、蔡謨也。大氏晉灼于服、應(yīng)外,增伏嚴(yán)、劉德、鄭氏、李斐、李奇、鄧展、文穎、張揖、蘇林、張晏、如淳、孟康、項(xiàng)昭、韋昭十四家。臣瓚于晉所采外,增劉寶一家。顏監(jiān)于五種注本外,增荀悅《漢紀(jì)》、崔浩《漢紀(jì)音義》、郭璞注《司馬相如傳》三家。(說本王鳴盛。)顏?zhàn)l(fā)明駁正,度越曩者,非仰人鼻息者也。其中或引舊文,據(jù)為已說,以《史記索隱》證之,《張蒼傳》柱下方書注,乃姚察說;《淮南王安傳》會(huì)有詔即訊太子注,乃樂產(chǎn)說;《郊祀志》周始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當(dāng)復(fù)合注,乃顏游秦說(本洪頤煊)。以《文選》李善注證之,《枚乘傳》注,隱匿謂僻處于東南也,乃韋昭說;梁下屯兵方十里,乃張晏說(本朱一新)。以《詩王風(fēng)譜疏》證之,《地理志》內(nèi)洛邑與宗周通封畿注,乃臣瓚說;《舊唐書·顏箱傳》叔父游秦撰《漢書決疑》十二卷,為學(xué)者所稱,師古注《漢書》多取其義,今書中未見(本王鳴盛)。此外,注文間用舊說,皆為證明,以資識(shí)別,原其本意,非必掩襲前賢,或因己說冥符,不復(fù)割舍,尚非巨累,至游秦行輩文學(xué)巋然在前,盜實(shí)遺名,有慚德矣。今《補(bǔ)注》所采,悉出其人,家世儒素,昆弟相師,先后三人,慘歸黃土,脊令原隰,垂老增唏,片羽可珍,敢忘護(hù)惜,宗族講肄,朋好往還,賞析所存,皆登斯輯,亦公善之義也。

  顏?zhàn)ⅰ稘h書》,至宋仁宗景佑二年,韶州余靖(《宋史》本傳:字安道,曲江人)為秘書丞,奏言文字舛訛,命與王洙同校。靖撰《刊誤》一書,增入江南張泌校說六條,(宋祁云:《漢書》中有臣佖者,乃張佖,江南人,歸本朝,太祖收諸偽國圖籍實(shí)館閣,或召京朝官校對,皆題名卷末。)所謂景佑刊誤本也。嗣又有宋景文公祁,合十六家校本。至寧宗慶元中,建安劉之問又取宋校本,更別用十四家本參校,又采入蕭該《音義》、司馬貞《索隱》、孫巨源《經(jīng)綸集學(xué)官考異》、章衡《編年通載》、楊侃《兩漢博文》、《漢書刊誤》、《楚漢春秋》、史義宗本《西京雜記》、朱子文《辨正》、孔武仲《筆記》、三劉《刊誤》、《紀(jì)年通譜》,刻之為建安本。(周壽昌云:劉之間號元起,書前題云,建安劉元起刊于家塾之敬室,余購得之,今存湘潭袁漱六同年芳瑛家,顧千里析劉元起與之問為兩人,又訛作之同,南監(jiān)本又作之同。)明南監(jiān)本,即用建安本者也。但于注文刊落甚多。汲古閣本注文完足而去其《敘例》,又于《藝文志》、《張良》、《司馬相如》、《東方朔》、《揚(yáng)雄》、《賈誼傳》后,附臣佖校書六條,即張佖也;而三劉《刊誤》及景佑《刊誤》,皆未之采。國朝文教昌明,圖書大備,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刊《漢書》,用監(jiān)本精校付梓,別加考證。今《補(bǔ)注》以汲古閣本為主,佖說并入注文,遵用官本校定,詳載文字異同,備錄諸人考證,顏監(jiān)《敘例》,宋、劉校語,粲然具列,庶覽者無遺憾焉。

  監(jiān)本列宋景文參校諸本:一、古本。(顏師古未注以前本)。二、唐本(張?zhí)乒宜锰票荆H?、江南本。(《金坡遺事》云:太祖平江南,賜本院書三千卷,皆紙?jiān)?。東原榮氏私記云:江南本,宣和間尚在御府)。四、舍人院本。(江南本在舍人院,亦曰舍人院本。劉之問云:景文所據(jù)為十五家,按其目實(shí)十六,殆因舍人院本即江南本藏舍人院者,一本二目,故并稱之。)五、淳化本。(《國朝會(huì)要》云:淳化五年七月,詔選官分?!妒酚洝贰ⅰ肚啊贰逗鬂h》,命陳充、阮思道、尹少連、趙況、趙安仁、孫何?!肚啊贰逗鬂h》畢,遣內(nèi)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鏤板。)六、景德監(jiān)本。(《國朝會(huì)要》云:咸平中,真宗命刁衎、晁迥與丁遜復(fù)?!秲蓾h書》板本,通知制誥,以陳彭年司某事。景德二年七月,衎等上言:《漢書》歷代名賢注釋,至有章句不同,名氏交錯(cuò),除無考據(jù)外,博訪群書,遍觀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簽正三千余字,錄為六卷,以進(jìn)。)七、景佑刊誤本。(景佑元年九月,秘書丞余靖上言,國子監(jiān)所印《兩漢書》,文字舛訛,恐誤后學(xué),臣謹(jǐn)參括眾本,旁據(jù)它書,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詔送翰林學(xué)士張觀等詳定聞奏,又命國子監(jiān)直講王洙與靖偕赴崇文院讎對。二年九月,校書畢,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損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九字。)八、我公本。(今不詳何人。)九、燕國本。十、曹大家本。十一、陽夏公本。十二、晏本。十三、郭本。十四、姚本。十五、浙本。十六、閩本。又列建安本。參校諸本:(用宋景文本校定,復(fù)用諸家參校。)一、熙寧本。(熙寧七年,參知政事趙■奏新?!稘h書》五十冊,及陳繹所著是正文字七卷。)二、卷子古本。(古字。)三、史館本。(舊本。)四、國子監(jiān)本、(宣和六年本。)五、陳和叔本。(熙寧中所校。)六、邵文伯本。(用宋景文本校。)七、謝克念本。(用景文本校。)八、楊伯時(shí)本。(用謝本校。)九、彥中和本。(用楊本校。)十、張集賢本。(張瓌得唐世本校。)十一、王性之本。(用景德中監(jiān)本校。)十二、趙德莊本。(用秘閣本校。)十三、沈公雅本。(用秘閣本校。)十四、王宣之本。(用秘閣本校。)景文校本,近儒錢大昕、王鳴盛等皆信之,惟全祖望以為南渡末年,麻沙坊中不學(xué)之徒依托為之,非出景文,列有五證,見《鮚埼亭集外編》第四十六卷。今案宋說淺陋,誠所未免,惟劉之問輩曾用以校定,則固嘗有是書,不出南渡末也。國朝諸儒,講求板本之學(xué),致力《漢書》者多用南監(jiān)本,此外如景佑本。(王念孫父子校。)閩本。(錢大昕校,明按察司按察使周采,提學(xué)副使周珫,巡海副使柯喬等刊。)汪本。(朱一新校明汪文盛刊。)德藩本。(葉德輝校明德王刊。)乾道本。(宋乾道中刊。)北監(jiān)本。(以上二本,先謙校。)并備搜羅,間有甄采,良由文軌同途,眾善咸萃,內(nèi)府精槧,前無以加云。

  三劉《刊誤》,出劉敞與其弟攽、子奉世撰?!端问贰こ▊鳌吩疲鹤衷?,臨江新喻人。不言有此書,惟《做傳》云:字貢父,邃史學(xué),作《東漢刊誤》,為人所稱,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職漢史。《奉世傳》云:字仲馮,精《漢書》學(xué)而已。其實(shí)《兩漢》皆有三劉評論,今書已亡,賴監(jiān)本存之,斗南補(bǔ)遺,援引蕪雜。(說詳王氏《十七史商榷》。)頗有芟取,未從割棄。蕭該《音義》,采自監(jiān)本,雖非瑰室,亦資印證。明代史評大暢,競逐空疏。國朝碩學(xué)云興,考訂精能,超逾前古。茲編廣羅眾家,去取務(wù)慎,沈文起《疏證》一書,以后事稽合前言,自為別派。今但取有關(guān)書義者,余屏不錄。

  顏監(jiān)《敘例》,言曲核古本,歸其真正?!妒酚浾x》論例云:《史》《漢》文字,相承已久,若悅字作說,閑字作間,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緣古字少,通共用之。《史》《漢》本有此古字者,乃為好本。劉之問跋建安本《漢書》云:自顏氏后,又幾百年,向之古字,日益改易,書肆所刊,祗今之世俗字耳,識(shí)者恨之,今得宋景文公所校善本,雌黃所加,字一從古。愚案從古之字,如供為共,伺為司,蹤為縱,藏為臧,廂為箱,慰為尉,屢為婁,嗜為耆,尸為死,讓為攘之類,或系最初正文,或出聲近通借,非由古字之少,既展轉(zhuǎn)借寫,彌久失真,故東京文字不正,流弊斯極,而許氏《說文》出焉??敬嬲?,不宜輒改,若概目為古字,其蔽也愚,或乃以為六書假借之旨,則去之愈遠(yuǎn)矣。

  汲古閣文字無定,如以字作,后多作以,桓字作桓,間亦作桓,及公孫賀等傳贊,淵圣御名,悉仍其舊,或有訛脫乖誤之處,并依前式,加以注正,書雖增新,板如逢故,惟官本劉宋注文,有隔斷顏?zhàn)⒄?,輒為移易舊處,俾免違滯。

  顏監(jiān)于雜家傳記,擇取綦嚴(yán),如太公名字,四皓姓氏,雖登史志,并就刊落,可謂慎矣?!段骶╇s記》亦在屏除之列,沈文起詆之。(引見傳中。)愚謂《雜記》不知撰人,初無妄說,又古事雅語,并資多識(shí),師古棄而不取,而稱引顯相牴牾之《楚漢春秋》,不悟其偽托,抑又何也?今依沈說,仍采《雜記》。此外如《飛燕外傳》之類,概不闌入。

  《王子》《功臣》《外戚恩澤侯表》所列,皆受國封,而司馬貞之徒,或云名號,此大謬矣。其不見《地志》者,皆因免侯并省,亦有侯表相符,而《地志》不言侯國,則班氏失書也。其有先國而后縣,或一國而前后兩封,取核表志,原委咸在,疑訟已久,特為揭明。

  班志《地理》,存前古之軌跡,立來史之準(zhǔn)繩,兼詳水道源流,使后人水地相資,以求往跡,可謂功存千古者也。元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一書,于漢世水道曲折具存,實(shí)為疏實(shí)班志而作。前人引用,不得要領(lǐng),茲編于酈注諸水,顛末畢備,同郡之水,則云自某縣來,下入某縣;隔郡之水,則云自某郡某縣來,下入某郡某縣,脈絡(luò)畢貫,臚載無遺,更取歷代水地諸書,為之疏通發(fā)明,訂正訛謬,讀者因酈證班,即漢考古,然后遞推諸史,上下數(shù)千年地理,可以了然胸中。

  《律歷》《天文》,顏監(jiān)無注,國朝錢、李諸儒,洞貫劉術(shù),更迭推衍三統(tǒng),以明天文。圖籍紛陳,管窺積歲,補(bǔ)直缺漏,藉竟全功。其余得失之林,開卷即了,遠(yuǎn)俟百世,不煩贅論。

  光緒二十六年歲次庚子二月初吉識(shí)于長沙城北葵園。

  引用諸書姓氏(非注本書者不列):蕭該(蘭陵人。隋國子監(jiān)博士,山陰縣公,著《漢書音義》,引見官本。)

  張佖(見上。有《校說》,引見官本。)

  宋祁(字子京。安州安陸人。宋翰林學(xué)士承旨,溢景文。有《校說》,引見官本。)

  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宋集賢院學(xué)士。有《刊誤》,引見官本。)

  劉攽(字貢父。敞弟。宋中書舍人。有《刊誤》,引見官本。)

  劉奉世(字仲馮。敞子。宋端明殿學(xué)士。有《刊誤》,引見官本。)

  吳仁杰(字斗南。昆山人。宋淳熙進(jìn)士,國子學(xué)錄。著《兩漢刊誤補(bǔ)遺》。)

  王應(yīng)鱗(字伯厚。河南祥符人。宋淳佑進(jìn)士,禮部尚書。著《藝文志考證》。)

  張照(字得天。江蘇華亭人。官檢討,邢部尚書,謚文敏。見官本考證。)

  勵(lì)宗萬(直隸靜海人。官編修,刑部侍郎。見官本考證。)

  陳浩(官詹事府詹事。見官本考證。)

  齊召南(字次風(fēng)。浙江天臺(tái)人。官檢討,禮部侍郎。見官本考證。)

  杭世駿(字大宗。號堇甫。浙江仁和人。官編修。見官本考證。)

  張永祚(官欽天監(jiān)博士。見官本考證。)

  顧炎武(字寧人,一字亭林。江蘇昆山人。諸生。著《日知錄》。)

  閻若璩(字百詩。山西太原人。諸生。著《潛邱札記》。)

  何焯(字屺瞻。江蘇長洲人。官編修。著《讀書記》。)

  全祖望(字紹衣,一字謝山。浙江鄲縣人。官庶吉士。著《經(jīng)史問答》、《地理志稽疑》。)

  王鳴盛(字鳳喈,號西莊,晚號西沚。江蘇嘉定人。官光祿寺卿。著《十七史商榷》。)

  錢大昕(字曉徵,號辛楣,一號竹汀。江蘇嘉定人。官詹事府詹事。著《廿二史考異》、《三史拾遺》、《三統(tǒng)術(shù)衍》、《三統(tǒng)術(shù)鈐》。)

  錢大昭(字晦之。一字竹廬。大昕弟。舉孝廉方正。著《漢書辨疑》。)

  陳景云(字少章。江蘇長洲人??h學(xué)生。著《兩漢訂誤》。)

  李銳(字尚之。江蘇元和人。諸生。著《三統(tǒng)木注》。)

  錢坫(字獻(xiàn)之。大昕侄。副貢生。著《新斠注地理志》。)

  姚鼐(字姬傳。安徽桐城人。官刑部郎中。著《惜抱軒筆記》。)

  王念孫(字懷祖。江蘇高郵人。直隸永定河道。著《讀書雜志》。)

  洪亮吉(字稚存。江蘇陽湖人。官編修。著《四史發(fā)伏》。)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懋堂。江蘇金壇人。舉人。四川巫山縣知縣。著《地理志校正》。)

  劉臺(tái)拱(字端臨。江蘇室應(yīng)人。官訓(xùn)導(dǎo)。著《漢學(xué)拾遺》。)

  李賡蕓(字生甫。號許齋。江蘇嘉定人。官福建布政使。著《炳燭編》。)

  沈濤(字西雍。浙江嘉興人。著《銅熨斗齋四史隨筆》。)

  洪頤煊(字筠軒。浙江臨海人。著《讀書叢錄》。)

  汪遠(yuǎn)孫(字小米。浙江錢塘人。著《地理志校本》。)

  吳卓信(字立峰,一字頊儒,江蘇常熟人。著《地理志補(bǔ)注》。)

  梁玉繩(字曜北。浙江錢塘人。諸生。著《人表考證》。)

  王引之(字伯申。念孫子。官禮部尚書。謚文簡。見《讀書雜志》。)

  沈欽韓(字文起。江蘇吳縣人。著《漢書疏證》。)

  何若瑤(廣東番禺人。)

  徐松(字星伯,直隸大興人。官編修,內(nèi)閣中書。著《西域傳補(bǔ)注》、《地理志集釋》。)

  翟云升(字文泉。山東萊州人。舉人。著《校正古今人表》。)

  周壽昌(字荇農(nóng)。湖南長沙人。官內(nèi)閣學(xué)士,著《漢書注補(bǔ)正》。)

  汪士鐸(字梅村。江蘇上元人。舉人。著《漢書釋地略》。)

  陳澧(字蘭甫。廣東南海人。舉人。著《地理志水道圖說》。)

  李光廷(字恢垣。廣東番禺人。官吏部主事。著《漢西域圖考》。)

  張文虎(字嘯山。江蘇南匯人。著《舒藝室隨筆》。)

  成蓉鏡(字芙卿。江蘇寶應(yīng)人。舉人。著《史漢駢枝》。)

  俞樾(字蔭甫。浙江德清人。官編修。著《湖樓筆談》。)

  同時(shí)參訂姓氏:郭嵩燾(字筠仙。湖南湘陰人。官編修侍郎。)

  朱一新(字蓉生。浙江義烏人。官編修,御史。著《漢書管見》。參訂時(shí)書尚未成。)

  李慈銘(字炁伯。浙江會(huì)稽人。進(jìn)士,官御史。)

  繆荃孫(字筱珊。江蘇江陰人。官編修。)

  沈曾植(字子培。浙江嘉興人。進(jìn)士。官戶部主事。)

  王闿運(yùn)(字王秋。湖南湘潭人。舉人。)

  翟鴻(字子久。湖南善化人。官編修,侍郎。)

  杜貴墀:(字仲丹。湖南巴陵人。舉人。)

  王啟原(字理庵。湖南湘潭人。官江華訓(xùn)導(dǎo)。)

  李楨(字佐周。湖南善化人。附貢生。)

  葉德輝(字奐彬。湖南湘潭人。進(jìn)士。官吏部主事。)

  皮錫瑞(字鹿門。湖南善化人。舉人。)

  蘇輿(字厚康。湖南平江人。舉人。)

  陶憲曾(字伯成。湖南安化人。廩生。)

  陶紹曾(字仲甫。湖南安化人??h學(xué)生。)

  王文彬(字蓮生。湖南長沙人??h學(xué)生。)

  王先和(字蕙庭。湖南長沙人。)

  王先惠(字敬吾。湖南長沙人。廩生。)

  王先恭(字禮吾。湖南氏沙人。附貢生。分省補(bǔ)用知府。)

  王先慎(字慧英,湖南長沙人。官道州訓(xùn)導(dǎo)。)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