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漢書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漢書新注 作者:施丁主編


  &統(tǒng)母(1)

 ?。?)統(tǒng)母:歷法標(biāo)目之一。它是推算日月躔離的原則。本志標(biāo)目有統(tǒng)母、紀(jì)母、五步、統(tǒng)術(shù)、紀(jì)術(shù)、歲木、世經(jīng)等七項?!度y(tǒng)歷譜》以統(tǒng)和紀(jì)為基本、統(tǒng)是推算門月的躔離,紀(jì)是推算五星的見伏。統(tǒng)和紀(jì)又各有母、術(shù)之別,母是講立法的原則,術(shù)是講推算的方法。故有統(tǒng)母、紀(jì)母、統(tǒng)術(shù)、紀(jì)術(shù)的名稱。

  日法八十一。元始黃鐘初九自乘、一龠之?dāng)?shù),得日法(1)。

 ?。?)日法:一日八十一分,為《三統(tǒng)歷》之本母。《三統(tǒng)歷》一個朔望月為

  

   日。

  閏法十九,因為章歲。合天地終數(shù),得閏法(1)。

 ?。?)閏法:《三統(tǒng)歷》以十九年為一章。即冬至和朔旦連續(xù)兩次同日相合的周期。一回歸年為

   日,十九年為235月,每年十二個月,十九年則是:235=19×12+7。就是在十九年中要安排七個閏月,才能使月份與季節(jié)保持相對固定的關(guān)系。因此,一章也是閏月設(shè)置的周期。

  統(tǒng)法千五百三十九。以閏法乘日法,得統(tǒng)法。

  元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參(三)統(tǒng)法,得元法。

  會數(shù)四十七。參(三)天九,兩地十,得會數(shù)。

  章月二百三十五。五位乘會數(shù),得章月。

  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推大衍象,得月法。

  通法五百九十八。四分月法,得通法。

  中法十四萬五百三十。以章月乘通法,得中法。

  周天五十六萬二千一百二十。以章月乘月法,得周天。

  歲中十二,以三統(tǒng)乘四時,得歲中。

  月周二百五十四。以章月加閏法,得月周。

  朔望之會百三十五。參(三)天數(shù)二十五,兩地數(shù)三十,得朔望之會。

  會月六千三百四十五。以會數(shù)乘朔望之會,得會月。

  統(tǒng)月萬九千三十五。參(三)會月,得統(tǒng)月。

  元月五萬七千一百五。參(三)統(tǒng)月,得元月。

  章中二百二十八。以閏法乘歲中,得章中。

  統(tǒng)中萬八千四百六十八。以日法乘章中,得統(tǒng)中。

  元中五萬五千四百四。參(三)統(tǒng)中,得元中。

  策余八千八十。什乘元中,以減周天,得策余。

  周至五十七。參(三)閏法,得周至(1)這里參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將《三統(tǒng)歷》一些名詞的內(nèi)容列之于下:一朔望月&&&&&&

   &&&&&&& (朔實)

  一回歸年&&&&&&

   &&& (歲實)

  日&&& 法&&&&&& 81閏&&& 法(章)&& 19統(tǒng)&&& 法&&&&&& 1539(=81×19)

  元&&& 法&&&&&& 4617(=1539×3)

  會&&& 數(shù)&&&&&& 47(=235÷5)

  章&& &月&&&&&& 235(=12×19+7)

  月&&& 法&&&&&& 2392(=29×81+43)(朔策)

  通&&& 法&&&&&& 598(=2392÷4)

  中&&& 法&&&&&& 140530(=598×235)

  周&&& 天&&&&&& 562120(=2392×235or365×1539+385)

  歲&&& 中&&&&&& 12(3×4)

  月&&& 周&&&&&& 254(=235+19)

  朔望之會&&&&&& 135(25×3+30×2)

  會&&& 月&&&&&& 6345(=135×47)

  統(tǒng)&&& 月&&&&&& 19035(=6345×3)

  元&&& 月&&&&&& 57105(=19035×3)

  章&&& 中&&&&&& 228(=19×12)

  統(tǒng)&&& 中&&&&&& 18468(=228×81)

  元&&& 中&&&&&& 55404(=18468×3)

  策&&& 余&&&&&& 8080(=562120-55404×10or5×1539+385)

  周&&& 至&&&&&& 57(=19×3 or 228÷4)

  紀(jì)母(1)。

 ?。?)這是推算五星見伏的原則。

  木金相乘為十二(1),是為歲星小周(2)。小周乘《坤》策,為千七百二十八(3),是為歲星歲數(shù)。

 ?。?)木金相乘為十二:李銳曰:“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三四一十二。”(2)歲星:即木星:古人發(fā)現(xiàn)木星大約十二年繞天一周。(3)小周乘《坤》策云云:李銳曰:“十二乘百四十四,得千七百二十八。”

  見中分二萬七百三十六。

  積中十三,中余百五十七。

  見中法千五百八十三。見數(shù)也。

  見閏分萬二千九十六。

  積月十三,月余萬五千七十九。

  見月法三萬七十七。

  見中日法七百三十萬八千七百一十一。

  見月日法二百四十三萬六千二百三十七(1)。

 ?。?)這里參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將《三統(tǒng)歷》有關(guān)歲星一些名詞的內(nèi)容列之于下:一見(會合周期)&&&

  

  年平均運動&&&

   次歲數(shù)(=小周×坤策)1728(=12×144)

  見中分(=1728歲之中氣)20736(=1728×12)

  

  

  見閏分(=歲數(shù)所積之閏分)12096(=7×1728)

  

   見見中日法7308711月日法2436237(=30077×81)

  金火相乘為八,又以火乘之為十六而小復(fù)(1)。小復(fù)乘《乾》策,為三千四百五十六(2),是為太白歲數(shù)。

  (1)金星:即太白星。是全天最亮的星,屬地內(nèi)行星,故有時為晨星(啟明星),有時為昏星(長庚墾)。李銳曰:“地以四生金,二生火,二四如八,二八一十六。”小復(fù):指太白(即金星)的會合周期。(2)小復(fù)乘《乾》策:李銳曰:“十六乘二百一十六,得三千四百五十六?!?br/>
  見中分四萬一千四百七十二。

  積中十九,中余四百一十三。

  晨見二千一百六十一,復(fù)數(shù)(1)。

  (1)復(fù)數(shù):李銳曰:“一晨見,一夕見,為一復(fù)。凡三千四百五十六年,有晨見二千一百六十一,夕見二千一百六十一也?!?br/>
  見閏分二萬四千一百九十二。

  積月十九,月余三萬二千三十九。

  見月法四萬一千五十九。

  晨中分二萬三千三百二十八。

  積中十,中余千七百一十八。(“十”一作“七”)

  夕中分萬八千一百四十四。

  積中八,中余八百五十六。

  晨閏分萬三千六百八。

  積月十一,月余五千一百九十一。

  夕閏分萬五百八十四。

  積月八,月余二萬六千八百四十八。

  見中日法九百九十七萬七千三百三十七。

  見月日法三百三十二萬五千七百七十九。(1)

 ?。?)這里參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將《三統(tǒng)歷》有關(guān)太白星一些名詞的內(nèi)容列之于下:一&復(fù)(會合周期)& 584

   日歲&數(shù)&&& 3456見中分&&& 41472(=3456×12)

  

  

  見閏分&&&&&&&& 24192(=3456×7)

  

  

  &

  

  

  土木相乘而合經(jīng)緯為三十,是為鎮(zhèn)星小周(1)。小周乘《坤》策,為四千三百二十(2),是為鎮(zhèn)星歲數(shù)(3)。

 ?。?)土星:即鎮(zhèn)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與木星同屬巨行星。李銳曰:“天以五生土,三生木,三五一十五,倍之為三十?!保?)小周乘《坤》策:鎮(zhèn)星一見三百七十七日有奇

   ,一周天不滿三十年(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約29.5年)。 (3)鎮(zhèn)星歲數(shù):李銳曰:“三十乘一百四十四,得四千三百二十?!?br/>
  見中分五萬一千八百四十。

  積中十二,中余千七百四十。

  見中法四千一百七十五。見數(shù)也。

  見閏分三萬二百四十。

  積月十二,月余六萬三千三百。

  見月法七萬九千三百二十五。

  見中日法千九百二十七萬五千九百七十五。

  見月日法六百四十二萬五千三百二十五(1)。

 ?。?)這里參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將《三統(tǒng)歷》有關(guān)鎮(zhèn)星一些名詞的內(nèi)容列之于下:

  

  

  火經(jīng)特成,故二歲而過初,三十二過初為六十四歲而小周(1)。小周乘《乾》策,則太陽大周,為萬三千八百二十四歲(2),是為熒惑歲數(shù)。

 ?。?)火星:即熒惑。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公轉(zhuǎn)周期約687天,將近二年。六十四年當(dāng)是三十四周有奇。(2)小周乘《乾》策等句:李銳曰:“六十四乘二百一十六,得萬三千八百二十四?!?br/>
  見中分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

  積中二十五,中余四千一百六十三。

  見中法六千四百六十九。見數(shù)也。

  見閏分九萬六千七百六十八。

  積月二十六,月余五萬二千九百五十四。

  見月法十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一。(“二千”一作“一千”)

  見中日法二千九百八十六萬七千三百七十三。

  見月日法九百九十五萬五千七百九十一(1)。

 ?。?)這里參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將《三統(tǒng)歷》有關(guān)熒惑一些名詞的內(nèi)容列之于下:

  

  

  水經(jīng)特成,故一歲而及初,六十四及初而小復(fù)(1)。小復(fù)乘《坤》策,則大陰大周,為九千二百一十六歲(2),是為辰星歲數(shù)。

  (1)水星:即辰星。太陽系最靠近太陽的行星。公轉(zhuǎn)周期為88天。李銳曰:“天以一生水。”(2)小復(fù)乘《坤策》等句:李銳曰:“六十四乘百四十四,得九千二百一十六?!?br/>
  見中分十一萬五百九十二。

  積中三,中余三萬二千四百六十九。

  見中法二萬九千四十一。復(fù)數(shù)也。

  見閏分六萬四千五百一十二。

  積月三,月余五十一萬四百二十三。

  見月法五十五萬一千七百七十九。

  晨中分六萬二千二百八。

  積中二,中余四千一百二十六。

  夕中分四萬八千三百八十四。

  積中一,中余萬九千三百四十三。

  晨閏分三萬六千二百八十八。

  積月二,月余十一萬四千六百八十二。

  夕閏分二萬八千二百二十四。

  積月一,月余三十九萬五千七百四十一。

  見中日法一億三千四百八萬二千二百九十七。

  見月日法四千四百六十九萬四千九十九(1)。

 ?。?)這里參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將《三統(tǒng)歷》有關(guān)辰星一些名詞的內(nèi)容列之于下:

  

  

  &

  

  

  合太陰太陽之歲數(shù)而中分之,各萬一千五百二十。陽施其氣,陰成其物(1)。

  (1)合太陰太陽之歲數(shù)而中分之:李銳曰:“太陰歲數(shù),即辰星歲數(shù)九千二百一十六也,太陽歲數(shù),即熒惑歲數(shù)萬三千八百二十四也,并之,得二萬三千四十,半之,得萬一千五百二十?!币孕切新蕼p歲數(shù),余則見數(shù)也(1)。

 ?。?)以星行率減歲數(shù),余則見數(shù):李銳曰:“星,謂木、火、土三星。行率,見下五步。木、土行率皆百四十五,火行率七千三百五十五。星行率減歲數(shù),為見數(shù)者。歲數(shù),為日行周數(shù)。行率,為星行周數(shù)。于日行周數(shù)內(nèi)減去星行周數(shù),余為星行去日周數(shù),即見數(shù)也。”東九西七乘歲數(shù),并九七為法,得一,金、水晨夕歲數(shù)(1)。

  (1)東九西七七歲數(shù)等句:錢大昕曰:“金、水晨見,伏在東方;夕見,伏在西方。約其率,則晨見十六分之九(

   ),夕見十六分之七(

   )。故以九乘歲數(shù),十六除之,得一,則晨歲數(shù)也。以七乘歲數(shù),十六除之,得一,則夕歲數(shù)也。依法求得太白晨歲數(shù)一千九百四十四,夕歲數(shù)一千五百二十二,辰星晨歲數(shù)五千一百八十四,夕歲數(shù)四千三十二。”

  以歲中乘歲數(shù),是為星見中分。

  星見數(shù),是為見中法。

  以歲閏乘歲數(shù),是為星見閏分。

  以章歲乘見數(shù),是為見月法。

  以元法乘見數(shù),是為見中日法。

  以統(tǒng)法乘見數(shù),是為見月日法。

  五步(1)

 ?。?)五步:這是實測五星以驗證立法是否正確。這里參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移錄其所制兩表于下:第一表

  

   第二表

  

  

  &

  

  

  木,晨始見,去日半次。順,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二十一日。始留,二十五日而旋。逆,日行七分度一,八十四日。復(fù)留,二十四日三分而旋。復(fù)順,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一十一日有百八十二萬八千三百六十二分而伏。凡見三百六十五日有百八十二萬八千三百六十五分,除逆,定行星三十度百六十六萬一千二百八十六分。凡見一歲,行一次而后伏。日行不盈十一分度一。伏三十三日三百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七分,行星三度百六十七萬三千四百五十一(一作“三”)分。一見,三百九十八日五百一十六萬三千一百二分,行星三十三度三百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七分。通其率,故曰日行千七百二十八分度之百四十五。

  金,晨始見,去日半次。逆,日行二分度一,六日。始留,八日而旋。始順,日行四十六分度三十三,四十六日。順,疾,日行一度九十二分度十五,百八十四日而伏。凡見二百四十四日,除逆,定行星二百四十四度。伏,日行一度九十二分度三十三有奇。伏八十三日,行星百一十三度四百三十六萬五千二百二十分。凡晨見、伏三百二十七日,行星三百五十七度四百三十六萬五千二百二十分。夕始見,去日半次。順,日行一度九十二分度十五,百八十一日百七分日四十五。順,遲,日行四十六分度三(一作“四”)十三,四十六日。始留,七日百七分日六十二分而旋。逆,日行二(一作“三”)分度一,六日而伏。凡見二百四十一日,除逆,定行星二百四十一度。伏,逆,日行八分度七有奇。伏十六(一作“六十”)日百二十九萬五千三百五十二分,行星十四度三百六萬九千八百六十八分。一凡夕見伏,二百五十七日百二十九萬五千三百五十二(一作“一”)分,行星二百二十六度六百九十萬七千四百六十九分。一復(fù),五百八十四日百二十九萬五千三百五十二分。行星亦如之,故曰日行一度。

  土,晨始見,去日半次。順,日行十五分度一,八十七日,始留,三十四日而旋。逆,日行八十一分度五,百一日。復(fù)留,三十三日八十六萬二千四百五十五分而旋。復(fù)順,日行十五分度一,八十五日而伏。凡見三百四十日八十六萬二千四百五十五分,除逆,定(一多“余”字)行星五度四百四十七萬三千九百三十分。伏,日行不盈十五分度三。三十七日千七百一十七萬一百七十分,行星七度八百七十三萬六千五百七十分。一見,三百七十七日千八百三萬二千六百二十五分,行星十二度千三百二十一萬五百分。通其率,故曰日行四千三百二十分度之百四十五。

  火,晨始見,去日半次。順,日行九十二分度五十三,二百七十六日,始留,十日而旋。逆,日行六十二分度十七,六十二日。復(fù)留,十日而旋。復(fù)順,日行九十二分度五十三,二百七十六日而伏。凡見六百三十四日,除逆,定行星三百一度。伏,日行不盈九十二分度七十三,伏百四十六日千五百六十八萬九千七百分,行星百一十四度八百二十一萬八千五分。一見,七百八十日千五百六十八萬九千七百分,凡行星四百一十五度八百二十一萬八千五分。通其率,故曰日行萬三千八百二十四分度之七千三百五十五。

  水,晨始見,去日半次。逆,日行二度,一日。始留,二日而旋。順,日行七分度六,(一多“十”字)七日。順,疾,日行一度三分度一,(一多“一”字)十八日而伏。凡見二十八日,除逆,定行星二十八度。伏,日行一度九分度七有奇,三十七日一億二千二百二萬九千六百五分,行星六十八度四千六百六十一萬一百二十八分。凡晨見、伏,六十五日一億二千二百二萬九千六百五分,行墾九十六度四千六百六十一萬一百二十八分。夕始見,去日半次。順,疾,日行一度三分度一,十六日二分日一。順,遲,日行七分度六,七(一作“十”)日。留,一日二分日一而旋。逆,日行二度,一日而伏。凡見二十六日,除逆,定行星二十六度。伏,逆,日行十五分度四有奇,二十四,行星六度五千八百六十六萬二千八百二十分。凡夕見伏,五十日,行星十九度七千五百四十一萬九千四百七十六分。一復(fù),百一十五日一億二千二百二萬九千六百五分。行星亦如之,故曰日行一度。

  統(tǒng)術(shù)(1)

 ?。?)統(tǒng)術(shù):這是推算日月躔離的方法。

  推日月元統(tǒng),置太極上元以來,外所求年(1),盈元法除之(2),余不盈統(tǒng)者(3),則天統(tǒng)甲子以來年數(shù)也。盈統(tǒng),除之,余則地統(tǒng)甲辰以來年數(shù)也。又盈統(tǒng),除之,余則人統(tǒng)甲申以來年數(shù)也。各以其統(tǒng)首日為紀(jì)(4)。

 ?。?)外所求年:謂不計所求年。(2)除之:謂除去之。李銳曰:“上元之首甲子夜半合朔,冬至日月如合壁,盈元法則事事俱如上元,故須除去之。”(3)余不盈統(tǒng):錢大昕曰:“不盈統(tǒng),‘統(tǒng)’當(dāng)作‘元’。”李銳曰:“元余不盈統(tǒng)。為入甲子統(tǒng)。”(4)統(tǒng)首曰:即甲子、甲辰、甲申。

  推天正,以章月乘入統(tǒng)歲數(shù),盈章歲得一,名曰積月,不盈者名曰閏余。閏余十二以上,歲有閏。求地正,加積月一;求人正,加二(1)。

  (1)求地正、求人正等句:李銳曰:“上元起天正,故求地正、人正,當(dāng)加。”

  推正月朔,以月法乘積月,盈日法得一,名曰積日,不盈者名曰小余。小余三十八以上,其月大。積日盈六十,除之(1),不盈者名曰大余。數(shù)以統(tǒng)首日起,算外(2),則朔日也。求其次月,加大余二十九,小余四十三。小余盈日法得一,從大余,數(shù)除如法(3)。求弦,加大余七,小余三十一(4)。求望,倍弦(5)。

 ?。?)積日盈六十,除之:李銳曰:“日名六十而周,故盈六十除之?!?br/>
 ?。?)數(shù)從統(tǒng)首日起,算外:李銳曰:“如大余五,數(shù)從天統(tǒng)甲子起,一甲子,二乙丑,三丙寅,四丁卯,五戊辰,算外得己巳?!保?)數(shù)除如法:錢大昕曰:“大余滿六十,除之,如上法?!保?)求弦等句:李銳曰:“以日法除通法,得大余七,小余三十一?!保?)求望,倍弦:李銳曰:“求望,加大余十四,小余六十二?!?br/>
  推閏余所在,以十二乘閏余,加七得一。盈章中,數(shù)所得,起冬至,算外,則中至終閏盈。中氣在朔若二日,則前月閏也(1)。

  (1)前月閏:李銳曰:“無中氣者為閏月,中氣在朔或二日,則前月無中氣,故前月閏?!?br/>
  推冬至,以策余乘入統(tǒng)歲數(shù),盈統(tǒng)法得一,名曰大余,不盈者名曰小余。除數(shù)如法,則所求冬至日也。

  求八節(jié)(1),加大余四十五,小余千一十(2)。求二十四氣,三其小余(3),加大余十五,小余千一十。

 ?。?)八節(jié):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2)大余、小余等句:李銳曰:“置周天,以八節(jié)除之,得七萬二百六十五,如統(tǒng)法而一,得大余四十五,小余千一十?!保?)三其小余:謂三倍其小余。

  推中部二十四氣(1),皆以元為法(2)。

 ?。?)部:疑“節(jié)”之訛(錢大昕說)。(2)以元為法:李銳曰:“置周天,以二十四氣除之,得二萬三千四百二十一,二十四分之十六,約為三之二,以三通分,內(nèi)子得七萬二百六十三,亦以三通法為無法除之,得大余十五,小余千一十,故曰‘以元為法’?!?br/>
  推五行,其四行各七十三日(1),統(tǒng)法分之七十七。中央各十八日,統(tǒng)法分之四百四。冬至后,中央二十七日六百六分(2)。

  (1)四行:指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不數(shù)中央土)。(2)中央:指土行。

  推合晨(辰)所在星(1),置積日,以統(tǒng)法乘之,以十九乘小余而并之。盈周天,除去之;不盈者,令盈統(tǒng)法得一度。數(shù)起牽牛,算外,則合晨(辰)所入星度也。

  (1)合辰:日月相會。一般指陰歷每月初一。

  推其日夜半所在星,以章歲乘月小余(1),以減合晨(辰)度。小余不足者,破全度(2)。

 ?。?)月小余:為夜半至合朔加時之日分,即為夜半至合朔加時日所行之度分,故以減合辰度,得夜半所在里(李銳說)。(2)小余不足者,破全度:李銳曰:“‘小余不足’,謂合辰度小余不足減章歲乘月小余之?dāng)?shù)?!迫取?,去合辰度一,下加統(tǒng)法,而后減之?!?br/>
  推其月夜半所在星,以月周乘月小余,盈統(tǒng)法得一度,以減合晨(辰)度(1)。

 ?。?)以月周乘月小余等句:李銳曰:“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各以十九通之,日得十九,即章歲,月得二百五十四,即月周。求日以章歲乘小余,故求月以月周乘小余。盈統(tǒng)法為度,所得力夜半,至合朔加時,月所行之度及余?!?br/>
  推諸加時,以十二乘小余為實,各盈分母為法(1),數(shù)起于子,算外,則所加辰也(2)。

  (1)加時等句:李銳曰:“分母為日分率,十二為時率,小余為所有日分,而今有之,得所求時數(shù)?!保?)加辰:即加時。

  推月食(1),置會余歲積月(2),以二十三乘之,盈百三十五,除之(3)。不盈者,加二十三得一月,盈百三十五,數(shù)所得,起其正,算外,則食月也(4)。加時,在望日沖辰(5)。

 ?。?)月食:在望日時,地球運行到月球和太陽中間,月球沒入地球影錐,便發(fā)生月食。據(jù)統(tǒng)計,每世紀(jì)平均發(fā)生月全食70次,月偏食84次。

 ?。?)置會余歲積月:李銳曰:“置入統(tǒng)歲盈會歲五百一十二,除之,不盈者,會余歲也。以章月乘之,盈章歲得一為積月。今案三統(tǒng)不見會歲之?dāng)?shù),當(dāng)計入統(tǒng)以來積月,盈會月,除去之,余即會余歲積月也?!保?)以二十三乘之等句:李銳曰:“百三十五為月率,二十三為食率,置積月數(shù),而今有之,得積食?!保?)不盈者等句:李銳曰:“不盈者,食余也。積月以二十三乘;故每加二十三得一月,加滿百三十五則得一食。起其正者,如前推天正則起天正,地正則起正也?!保?)加時,在望日沖辰:李銳曰:“加時,月食所加時也。如日加子而望,則食在午,故曰‘在望日沖辰’。”

  紀(jì)術(shù)(1):(1)這是推算五星見伏的方法。

  推五星見復(fù),置太極上元以來,盡所求年(1),乘大統(tǒng)見復(fù)數(shù)(2),盈歲數(shù)得一,則定見復(fù)數(shù)也。不盈者名曰見復(fù)余(3)。見復(fù)余盈其見復(fù)數(shù),一以上見在往年,倍一以上,又在前往年,不盈者在今年也(4)。

 ?。?)盡所求年:所求年亦置一算(李銳說)。(2)大統(tǒng):宋祁曰:“景本‘大統(tǒng)’作‘大終’?!保?)見復(fù)數(shù):李銳曰:“歲數(shù)為所有率,見復(fù)數(shù)為所求率,上元以來年為所有數(shù),而今有之,得積見復(fù)數(shù)?!保?)見復(fù)余盈其見復(fù)數(shù):李銳曰:“所求年以見復(fù)數(shù),乘則每歲得一,見復(fù)數(shù),故每一見復(fù)數(shù)為一年。歲星、太白、鎮(zhèn)星歲數(shù),其在見復(fù)數(shù)巳上,故有見往年者,熒惑歲數(shù)在其見數(shù)倍一以上,故有見在前往年者。辰星歲數(shù)少于復(fù)數(shù),無見在往年之事?!?br/>
  推星所在見中次,以見中分乘定見復(fù)數(shù),盈見中法得一,則積中也(1)。不盈者名曰中余。以元中除積中,余則中元余也。以章中除之,余則入章中數(shù)也。以十二除之,余則星見中次也(2)。中數(shù)從冬至起,次數(shù)從星紀(jì)起,算外,則星所見中次也。

 ?。?)積中:李銳曰:“見中法為見率,見中分為中率,置定見復(fù)數(shù),而今有之,得積中。”(2)星見中次:李銳曰:“累以元中、章中十二除去之者,去其重疊也。下?lián)性嗤浦寥?,故須先以元中除之,以章中除之者,下推見月,以章月除月元余,故此亦先以章中除之。其實以十二除中元余,余即為星見中次。一歲十二中,周天十二次,其數(shù)同故曰中次?!?br/>
  推星見月,以閏分乘定見復(fù)數(shù),以章歲乘中余從之(1),盈見月法得一,并積中,則積月也。不盈者名曰月余。以元月除積月余,名曰月元余。以章月除月元余,則入章月數(shù)也。以十二除之,至有閏之歲,除十三入章。三歲一閏(2),六歲二閏,九歲三閏,十一歲四閏,十四歲五閏,十七歲六聞,十九歲七閏。不盈者數(shù)起于天正,算外,則星所見月也。

 ?。?)從之:與“并之”同義。(2)三歲一閏:李銳曰:“以閏分七乘三歲,得二十一,以十九除之,得一閏?!币韵滤惴ㄍ?。

  推至日(1),以中法乘中元余,盈元法得一,名曰積日,不盈者名曰小余(2),小余盈二千五百九十七以上,中大(3)。數(shù)除積日如法(1),算外,則冬至也。

 ?。?)推至日:李銳曰:此推星所見中日,云‘至日’者,舉冬至為例也?!保?)積日:李銳曰:“以元法為中率,中法為日率,中元余為中數(shù)、而今有之,得日數(shù)?!保?)中大:李銳曰:“一中小余元法分之二千二十,若小余盈二千五百九十七,則并二千二十滿元法成日,故中大?!保?)數(shù)除積月如法:李銳曰:“此以中元余求積日當(dāng)數(shù)從元首甲子起除,謂六十除去之?!?br/>
  推朔日(1),以月法乘月元余,盈日法得一,名曰積日,余名曰小余。小余三十八以上,月大(2)。數(shù)除積日如法(3),算外,則星見月朔日也。

 ?。?)朔日:月球與太陽的黃經(jīng)差為0°的時刻。這時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與太陽同時出沒,月相呈為“新月”。陰歷的定朔,要求定在每月初一。(2)李銳曰:“此與推天正術(shù)同?!保?)數(shù)除積日如法:李銳曰:“亦數(shù)從甲子起?!?br/>
  推入中次日度數(shù),以中法乘中余,以見中法乘其小余并之,盈見中日法得一,則入中日入次度數(shù)也。中以至日數(shù),次以次初數(shù),算外,則星所見及日所在度數(shù)也(1)。求夕,在日后十五度。

  (1)及日:當(dāng)作“日及”(錢大昕說)。

  推入月日數(shù),以月法乘月余,以見月法乘其小余并之,盈見月日法得一,則入月日數(shù)也。并之大余,數(shù)除如法,則見日也(1)。

 ?。?)并之大余:李銳曰:“并之大余,并朔日大余也。此亦可數(shù)起朔日,入中日,亦可并至日大余互文也?!?br/>
  推后見中,加積中于中元余,加后中余于中余(1),盈其法得一,從中元余,除數(shù)如法,則后見中也(2)。

 ?。?)加積中等句:李銳曰:“歲星加積中十三、中余百五十七。它皆仿此。”(2)后見中:錢大昕曰:“統(tǒng)母之積中,中余一見,所歷之中氣及余分也。以加先所推之中元余及中余,中余滿見中法,從中元余如法,命之,即后見中。”

  推后見月,加積月于月元余,加后月余于月余(1),盈其法得一,從月元余,除數(shù)如法,則后見月也(2)。

  (1)加積月等句:李銳曰:“歲星加積月十三,月余萬五千七十九。它仿此。”(2)后見月:錢大昕曰:“統(tǒng)母之積月,月余即一見,所歷之月及余分也。以轉(zhuǎn)加先所推月元余及月余,即后見月。”

  推至日及入中次度數(shù)(1),如上法。

  (1)中次度數(shù):當(dāng)作“中次日度數(shù)。”

  推朔日及入月數(shù)(1),如上法。

  (1)入月數(shù):當(dāng)作“入月日數(shù)”。

  推晨(辰)見加夕,夕見加晨(辰),皆如上法。

  推五步,置始見以來日數(shù),至所求日,各以其行度數(shù)乘之(1)。其星若日有分者,分子乘全為實,分母為法(2)。其兩有分者,分母分度數(shù)乘全(3),分子從之,令相乘為實,分母相乘為法,實如法得一,名曰積度。數(shù)起星初見所在宿度,算外,則星所在宿度也(4)。

 ?。?)求日等句:李銳曰:“日度兩無分者,直相乘之,為積度。如水辰見日行二度一日,但以一二相乘,得二,為積度也?!保?)若日有分者等句:李銳曰:“子有所乘,母當(dāng)報除也。如木始見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二十一日,此星有分也。以分子二乘全百二十一,得二百四十二,為實,分母十一為法,得二十二,為積度。日有分仿此?!保?)分度數(shù):此三字衍(李銳說)。(4)積度等句:錢大昕曰:“五緯在天,遲、疾、留、逆,各有本行,其日數(shù)與行度皆不等,以通率求之,僅能約其一見所行之中數(shù)。今欲求每日星實行在某度分,應(yīng)從始見以來起算,各以其行度數(shù)乘積日,其行度有分者,以分子乘日數(shù),分滿其母得一度,以加星始見日所在度,滿三百六十五,去之,并余(當(dāng)作‘除’)斗分,分少破全度,如法命之,即星所在度也。逆順母不同,以當(dāng)行之母乘,故分如母而一當(dāng)行分也。留者承前,逆則減之?!庇衷唬骸捌湫侨諆捎蟹终?,以通分之法御之術(shù),以分母相乘為法,又各以分母乘全數(shù),分子從之,兩數(shù)相乘為實,實如法而一,命為積度也。”

  歲術(shù)(1)

 ?。?)歲木:推算歲星的位置以紀(jì)年。

  推歲所在(1),置上元以來,外所求年,盈歲數(shù),除去之,不盈者以百四十五乘之,以百四十四為法,如法得一,名曰積次,不盈者名曰次余(2)。積次盈十二,除去之(3),不盈者名曰定次。數(shù)從星紀(jì)起(4),算盡之外,則所在次也。欲如大歲,以六十除積次,余不盈者,數(shù)從丙子起,算盡之外,則太歲日也(5)。

  (1)歲:歲星。即木星。古人發(fā)現(xiàn)此星大約十二年繞天一周,故將一周天分成十二等分,稱“十二次”。此星一年在一次。故又可根據(jù)此星所在位置來紀(jì)年。緣此,人們稱木星為”歲星”,簡稱“歲”。(2)積次等句:李銳曰:“以百四卜四為年率,百四十五為次率,不盈者為年數(shù),而今有之,得積次。凡千七百二十八年,歲星行百四十五周,以周天下十二次乘之,得千七百四十次,則為千七百二十八年,星行千七百四十次也,兩數(shù)求等,得十二,以約年數(shù),得百四十四為年率,以約次數(shù)得百四十五為次卒。歲星大率一歲移一辰,今百四十四年行百四十五次,是一歲行一次外又超一辰,計千七百二十八年超十二辰而一周也?!保?)積次盈十二,除去之:李銳曰:“十二次一周夭,故去之?!保?)星紀(jì):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丑,與二十八宿相配為斗宿和牛宿。(5)太歲曰:錢大昕曰:“‘日’字誤。當(dāng)云‘太歲所在’?!蓖跻唬骸啊铡植徽`,‘日’下蓋脫‘辰’字。日辰,謂十日十二辰也。紀(jì)歲必以日辰六十甲子周而復(fù)始,故謂之太歲日辰?!衔脑弧?dāng)?shù)從丙子起’,丙子即太歲所在之日辰?!崩钿J曰:“‘太歲日’者,如太初元年太歲在丙子,則其年丙子日為太歲日。鄭注《周禮》云:若今歷日太歲在某月某日某甲,是后漢有太歲日也。”三說各言之成理,難定優(yōu)劣。

  贏縮(1)。傳曰:“歲棄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奴),周楚惡之?!蔽逍侵A縮不是過也。過次者殃大,過舍者災(zāi)小,不過者亡(無)咎(2)。次度(3)。六物者,歲時日月星辰也(4)。辰者,日月之會而建所指也(5)。

 ?。?)贏縮:進退?!短煳闹尽罚撼釣橼A,退舍為縮。(2)五星之贏縮等句:此論五星之贏縮。《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梓慎“歲在星紀(jì),而淫于玄枵”語。據(jù)梓慎推算,此年歲星應(yīng)在星紀(jì),而觀察到實在玄枵。故云淫(過)于玄枵。他以為天時不正當(dāng)有災(zāi)。(3)次度:李銳曰:“此二字衍?!贝苏f疑誤。(4)六物者等句:錢大昕曰:“數(shù)字衍?!保?)辰者:錢大昕曰:“此論次度與辰為一物也。以列宿所在言之,謂之次,以日月所會言之,謂之辰。引《春秋傳》士文伯語釋之。”

  星紀(jì),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牽牛初,冬至。于夏為十一月,商為十二月,周為正月。終于婺女七度。

  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于夏為十二月,商為正月,周為二月。終于危十五度。

  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營室十四度,驚蟄。今曰雨水,于夏為正月,商為二月,周為三月。終于奎四度。

  降婁,初奎五度,雨水。今曰驚蟄。中婁四度,春分。于夏為二月,商為三月,周為四月。終于胃六度。

  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昂八度,清明,今曰谷雨,于夏為三月,商為四月,周為五月。終于畢十一度。

  實沈,初畢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滿。于夏為四月,商為五月,周為六月。終于井十五度。

  鶉首,初井十六度,芒種。中井三十一度,夏至,于夏為五月,商為六月,周為七月。終于柳八度。

  鶉火,初柳九度,小暑。中張三度,大暑。于夏為六月,商為七月,周為八月。終于張十七度。

  鶉尾,初張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處暑。于夏為七月,商為八月,周為九月。終于軫十一度。

  壽星,初軫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于夏為八月,商為九月,周為十月。終于氏四度。

  大火,初氐五度,寒露。中房五度,霜降。于夏為九月,商為十月,周為十一月。終于尾九度。

  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于夏為十月,商為十一月,周為十二月。終于斗十一度(1)

 ?。?)這里參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將《漢志》與注家有關(guān)十二次、二十八宿、二十四氣的關(guān)系及度數(shù),列表于下:

  

  

  &角十二??壕拧J鲜?。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1)。

  (1)齊召南曰:“案此洛下閎所度星度祗據(jù)赤道,《唐志》詳言之。其黃道度數(shù)自《續(xù)志》始載。然后世歷家疏密不一,惟黃道度較赤道為易差?!?br/>
  東七十五度。斗二十六(1)。牛八。女十二。虛十。危十七。營室十六。壁九。

  (1)斗二十六:錢大昕曰:“此下當(dāng)有‘三百八十五分,六字?!辟Z逵云:“太初歷斗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苯г疲骸叭y(tǒng)以千五百三十九分之三百八十五為斗分,蓋周天以牽牛起算,終于南斗二十六度,所有零分歸于斗度之未,故曰斗分。此斗分字當(dāng)是分注,后人傳寫失之。”李銳曰:“四分以后各術(shù),一周全度外不成度之分,名曰斗分,三統(tǒng)統(tǒng)母無斗分之目,術(shù)中亦不見其求度數(shù)起牛初,出余分三百八十五,亦當(dāng)在斗末也。”

  北九十八度(1)。

  (1)北九十八度:錢大昕曰:“此下當(dāng)有‘三百八十五分'六字?!?br/>
  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二。參九。

  西八十度。

  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張十八。翼十八。軫十七。

  南百一十二度。

  九章歲為百七十一歲,而九道小終。九終千五百三十九歲而大終。三終而與元終(1)。進退于牽牛之前四度五分。九會。陽以九終,故日有九道。陰兼而成之,故月有十九道。陽名成功,故九會而終(2)。四營而成易,故四歲中余一(3),四章而朔余一(4),為篇首,八十一章而終一統(tǒng)。

 ?。?)三終而與元終:李光地曰:甲子者日名之始,必氣朔肇于此日,乃得歷本,故初統(tǒng)而得甲子,次統(tǒng)而得甲辰,三統(tǒng)而得甲申,三統(tǒng)既盡,復(fù)置甲子朔夜半冬至?!保?)九會而終:錢大昕曰:“會歲五百十三,九之,得四千六百一十七,即無法?!保?)四歲中余一:錢大昕曰:“每歲三百六十五日千五百三十九分日之三百八十五,四歲,凡千四百六十日千五百四十分,滿分母復(fù)得一日,仍余一數(shù)”。(4)四章而朔余一:錢大昕曰:“每章六千九百三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六十一,四章,凡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日,仍余八十一分日之一?!?br/>
  一,甲子元首(1)。漢太初元年。十,辛酉(2)。十九,己未。二十八,丁巳。三十七,乙卯。四十六,壬子。五十五,庚戌。六十四,戊申。七十三,丙午,中。

  (1)一,甲子元首:自此而下,為二統(tǒng)二百四十三章各章首(前年十一月朔冬至)的日名。(2)十,辛酉:錢大昕曰:“甲子統(tǒng)內(nèi)第十章首朔旦冬至之日也。以下仿此?!?br/>
  甲辰二統(tǒng)(1)。辛丑(2)。己亥(3)。丁酉(4)。乙未(5)。壬辰(6)。庚寅(7)。戊子(8)。丙戌,季(9)。

  (1)甲辰二統(tǒng):錢大昕曰:“一。”(2)辛丑:錢大昕曰:“十?!保?)己亥:錢大昕曰:“十九。”(4)丁酉:錢大昕曰:“二十八?!保?)乙未:錢大昕曰:“三十七?!保?)壬辰:錢大昕曰:“四十六?!保?)庚寅:錢大昕曰:“五十五?!保?)戊子:錢大昕曰:“六十四?!保?)丙戌:錢大昕曰:“七十三?!?br/>
  甲申三統(tǒng)(1)。辛巳(2)。己卯(3)。丁丑。文王四十二年(4)。乙亥。微二十六年(5)。壬申(6)。庚午(7)。戊辰(8)。丙寅,孟。愍二十二年(9)。

 ?。?)甲申三統(tǒng):錢大昕曰:“一?!埃?)辛已:錢大昕曰:“十?!保?)已卯:錢大昕曰:“十九?!保?)丁丑:錢大昕曰:“二十八?!保?)乙亥,微:錢大昕曰:“魯微公也。三十七。”(6)壬申:錢大昕曰:“四十六?!保?)庚午:錢大昕曰:“五十五。”(8)戊辰:錢大昕曰:“六十四?!保?)丙寅:錢大昕曰:“七十三?!?br/>
  二,癸卯(1)。十一,辛丑。二十,己亥。二十九,丁酉。三十八,用午。四十七,壬辰。五十六,庚寅。六十五,戊子(2)。七十四,乙酉,中。

  (1)二,癸卯:錢大昕曰:“甲子元統(tǒng)第二章首朔旦冬至之日也。以下仿此?!保?)六十五戊子:宋祁曰:“景本作戊午?!闭`。周正權(quán)曰:“仲統(tǒng)六十五章首戊子不誤,宋說非。”

  癸未(1)。辛巳。己卯。丁丑。甲戌。壬申。庚午。戊辰。乙丑,季。

 ?。?)癸未:錢大昕曰:“甲辰統(tǒng)第二章首也?!?br/>
  癸亥(1)。辛酉。己未。丁巳。周公五年。甲寅。壬子。庚戌。戊申。元四年。乙巳,孟。

 ?。?)癸亥:錢大昕曰:“甲申統(tǒng)第二章首也?!?br/>
  三,癸未(1)。十二,辛巳。二十一,己卯。三十,丙子。三十九,甲戌。四十八,壬申。五十七,庚子(2)。六十六,丁卯。七十五,乙丑,中。

 ?。?)三,癸未:錢大昕曰:“甲子統(tǒng)。”(2)庚子:王先謙曰:“官本作庚午?!笔?。

  癸亥(1),辛酉。己未。丙辰。甲寅。壬子。庚戌。丁未。乙巳,季。

 ?。?)癸亥:錢大昕曰:“甲辰二統(tǒng)?!?br/>
  癸卯(1)。辛丑。己亥。丙申。甲午。壬辰。庚寅。成十二年。丁亥。乙酉,孟。

 ?。?)癸卯:錢大昕曰:“甲申三統(tǒng)?!?br/>
  四,癸亥。初元二年(1)。十三,辛酉。二十二,戊午。三十一,丙辰。四十,甲寅。四十九,壬子。五十八,己酉。六十七,丁未。七十六,乙巳,中。

 ?。?)四,癸亥:錢大昕曰:“元統(tǒng)?!痹y(tǒng),即仲統(tǒng)。

  癸卯(1)。辛丑。戊戌。丙申。甲午。壬辰。己丑。丁亥。乙酉,季。

 ?。?)癸卯:錢大昕曰:“二統(tǒng)?!?br/>
  癸未(1)。辛巳。戊寅。丙子。甲戌。壬申。惠三十八年。己巳。丁卯。乙丑,孟。

 ?。?)癸未:錢大昕說:“三統(tǒng)?!?br/>
  五,癸卯。河平元年(1)。十四,庚子。二十三,戊戌。三十二,丙申。四十一,甲午。五十,辛卯。五十九,已丑。六十八,丁亥。七十七,乙酉,中。

 ?。?)五,癸卯:錢大昕曰:“元統(tǒng)?!?br/>
  癸未(1)。庚辰。戊寅。丙子。甲戌。辛未。己巳。丁卯。乙丑,季。商太甲元年。

 ?。?)癸未:錢大昕曰:“二統(tǒng)?!?br/>
  癸亥(1)。庚申。戊午。丙辰。甲寅。獻十五年。辛亥。己酉。丁未。乙巳,孟。楚元三年(2)。

 ?。?)癸亥:錢大昕曰:“三統(tǒng)?!保?)楚元三年:宋祁曰:“景本無‘三’字?!本暗v本有“商太甲元年,楚元年”八字。劉歆為楚元王后裔,故獨標(biāo)楚元王之紀(jì)年。周正權(quán)曰:“宋說不足取?!?br/>
  六,壬午(1)。十五,庚辰。二十四,戊寅。三十三,丙子。四十二,癸酉。五十一,辛未。六十,己巳。六十九,丁卯。七十八,甲子,中。

 ?。?)六,壬午:錢大昕曰:“元統(tǒng)?!?br/>
  壬戌(1)。庚申。戊午。丙辰。癸丑。辛亥。己酉。丁未。甲辰,季。

 ?。?)壬戌:錢大昕曰:“二統(tǒng)?!?br/>
  壬寅(1)。庚子。戊戌。丙申。煬二十四年。癸巳。辛卯。已丑(2)。丁亥??邓哪?。甲申,孟。

 ?。?)壬寅:錢大昕曰:“三統(tǒng)?!保?)己丑:錢大昕曰:“昭二十年。《春秋》昭二十年《傳》:‘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抛ⅲ菏菤q朔旦,冬至之歲也。當(dāng)言正月己丑朔,日南至。時史失閏,閏更在二月后?!?br/>
  七,壬戌。始建國三年(1)。十六,庚申。二十五,戊午。三十四,乙卯。四十三,癸丑。五十二,辛亥(2)。六十一,己酉。七十,丙午。七十九,甲辰,中。

 ?。?)七,壬戌:錢大昕曰:“元統(tǒng)?!?br/>
  (2)辛亥:景祐本作“辛巳”。宋祁曰:“改作辛巳。”

  壬寅(1)。庚子。戊戌。乙未。癸巳。辛卯。己丑。丙戌。甲申,季。

 ?。?)壬寅:錢大聽曰:“二統(tǒng)?!?br/>
  壬午(1)。庚辰。戊寅。乙亥。癸酉。辛未。己巳。定七年。丙寅。甲子,孟(2)。

 ?。?)壬午:錢大昕曰:“三統(tǒng)。”(2)錢大昕曰:“漢文后三年四分,以此為元首?!?br/>
  八,壬寅(1)。十七,庚子。二十六,丁酉。三十五,乙未。四十四,癸巳。五十三,辛卯。六十二,戊子。七十一,丙戌。八十,甲電,中。

 ?。?)八,壬寅:錢大昕曰:“元統(tǒng)?!?br/>
  壬午(1)。庚辰。丁丑。乙亥。癸酉。辛未。戊辰。丙寅。甲子,季。

 ?。?)壬午:錢大昕曰:“二統(tǒng)。”

  壬戌(1)。庚申。丁巳。乙卯。癸丑。辛亥。僖五年。戊申。丙午。甲辰,孟。

 ?。?)壬戌:錢大昕曰:“三統(tǒng)?!?br/>
  九,壬午(1)。十八,己卯。二十七,丁丑。三十六,乙亥。四十五,癸酉。五十四,庚午。六十三,戊辰。七十二,丙寅。八十一,甲子,中。

  (1)九,壬午:錢大昕曰:“元統(tǒng)。”

  壬戌(1)。己未。丁巳。乙卯。癸丑。庚戌。戊申。丙午。甲辰,季。

 ?。?)壬戌:錢大昕曰:“二統(tǒng)。”

  壬寅(1)。己亥。丁酉。乙未。癸巳。懿九年。庚寅。戊子。丙戌。甲申,孟。元朔六年。

 ?。?)壬寅:錢大昕曰:“三統(tǒng)?!?br/>
  推章首朔旦冬至日,置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1),數(shù)除如法,各從其統(tǒng)首起。求其后章,當(dāng)加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各盡其八十一章(2)

 ?。?)推章首朔旦冬至日等句:李銳曰:“以月法乘章月,得五十六萬二千一百二十,如日法而一,得六千九百三十九,為積日,不盡六十一為小余;六十去積日,不盡三十九,為大余?!保?)求其后章等句:錢大昕曰:“每章歲積日六千九百三十九,又八十一分日之六十一(即小余),積日滿六十,去之,其余三十九,是為大余。如元首第一章甲子朔旦冬至無余分,求第二章首,則加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推為癸卯朔旦冬至,加時在酉也。又以大小余轉(zhuǎn)加小余滿日法從大余,大余滿六十,去之,得大余十九,小余四十一,推得第三章首,癸未朔旦冬至,加時在已也?!?br/>
  推篇,大余亦如之,小余加一(1)。求周至,加大余五十九,小余二十一(2)。

 ?。?)推篇等句:錢大昕曰:“四章為一篇(凡七十六歲,亦名蔀法),積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小余一(以八十一為日法),積日滿六十,去之,得大余三十九(四分術(shù)四歲恰滿一日,故蔀無小余,三統(tǒng)術(shù)歲余四分日一有奇,故四章而余八十一分之一)?!保?)求周至等句:李銳曰:“四章為篇,三章為周至,置一章,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四之,余數(shù)如法得篇大余三十九,小余一;三之,得周至,大余五十九,小余二十一?!?br/>
  世經(jīng)(1)

  (1)世經(jīng):是考研古代的年,以證其方法是否有所根據(jù)。

  《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1),傳曰昭子問少昊氏鳥名何故(2),對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昔者,黃帝氏以云紀(jì),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jì),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jì),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jì),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吳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jì)于鳥,為鳥師而鳥名(3)”。言郯子據(jù)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吳,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凇兑住放冢ㄢ遥蕖⑸褶r(nóng)、黃帝相繼之世可知。

 ?。?)郯:小國名。在今山東郯城。子:郯君之爵。朝:謂朝于魯國。(2)傳:指《《左傳》。昭子:魯大夫叔孫昭子,名婼。鳥名:《左傳》作“鳥名官”。(3)對曰云云:引文見《左傳》昭公十七年。

  太昊帝《易》曰:“炮(庖)犧氏之王天下也?!毖耘冢ㄢ遥蘩^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為帝太昊。作罔(網(wǎng))罟以田(畋)漁(1),取犧牲(2),故天下號曰炮(庖)犧氏?!都赖洹吩唬?):“共工氏伯(霸)九域?!毖噪m有水德,在火木之間,非其序也。任知刑以強,故伯(霸)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漢木火之間(4)。周人遷其行序,故《易》不載”。(5)

 ?。?)網(wǎng)署(gǔ):捕魚、捕獸的網(wǎng)。(2)犧牲:指魚肉類食物;供祭祀用的牲畜。(3)《祭典》:即《禮·祭法》。(4)秦以水德等句:意謂秦為閏位,猶共工氏不當(dāng)五德之序。(5)自傳說中的太吳至漢代,都以五行相生說排列起來(排除了共工氏和秦),其序列如下:

  

  

  炎帝《易》曰:“炮(庖)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言共工伯(霸)而不王,雖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nóng),故天下號曰神農(nóng)氏。

  黃帝《易》曰:“神農(nóng)氏沒,黃帝氏作。”火生土,故為土德。與炎帝之后戰(zhàn)于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1),有軒冕之服(2),故天下號曰軒轅氏。

 ?。?)垂衣裳:意謂無為而治。(2)軒冕之服:謂乘軒車,服冕服。

  少昊帝《考德》曰少昊曰清(1)。清者,黃帝之子清陽也,是其子孫名摯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金天氏。周遷其樂,故《易》不載,序于行。

  (1)《考德》:傳說為五帝德之書。

  顓頊帝《春秋外傳》曰,少昊之衰,九黎亂德,顓頊?zhǔn)苤?,乃命重黎。蒼林昌意之子也。金生水,故為水德。天下號曰高陽氏。周遷其樂,故《易》不載,序于行。

  帝嚳(1)《春秋外傳》曰,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清陽玄囂之孫也。水生木,故為木德。天下號曰高辛氏。帝摯繼之,不知世數(shù)。

  周遷其樂,故《易》不載。周人禘之(2)。

 ?。?)嚳:音kù。(2)禘(dì):祭名。

  唐帝《帝系》曰,帝嚳四妃,陳豐生帝堯(1),封于唐。蓋高辛氏衰,天下歸之。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陶唐氏。讓天下于虞,使子朱處于丹淵為諸侯。即位七十載。

 ?。?)陳豐:《史記》作“陳鋒”。

  虞帝《帝系》曰,顓頊生窮蟬,五世而生瞽叟,瞽叟生帝舜,處虞之媯汭(1),堯禪以天下(2)?;鹕粒蕿橥恋?,天下號曰有虞氏。

  讓天下于禹,使子商均為諸侯。即位五十載。

 ?。?)媯(guī):水名。在今山西省境內(nèi)。汭(ruì):水曲曰汭。媯汭:媯水隈曲之處。(2)。禪(shàn):禪讓。

  伯禹《帝系》曰,顓頊五世而生鯀(1),鯀生禹,虞舜禪以天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夏后氏。繼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歲。

  (1)鯀(gǔn):相傳為夏禹之父。

  成湯《書經(jīng)·湯誓》湯伐夏桀。金生水,故為水德。天下號曰商,后曰殷(1)。

  (1)商,殷:孟康曰:“初契封商,湯居殷而受命,故二號。”

  《三統(tǒng)》,上元至伐桀之歲,十四萬一千四百八十歲,歲在大火房五度,故傳曰:“大火,閼伯之星也,實紀(jì)商人?!焙鬄槌蓽?,方即世崩沒之時,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書序》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訓(xùn)》(1)?!薄兑劣?xùn)》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2)?!毖噪m有成湯、太丁、外丙之服,以冬至越茀(紼)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3),是朔旦冬至之歲也。后九十五歲,商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亡(無)余分,是為孟統(tǒng)(4)。自伐桀至武王伐紂,六百二十九歲,故傳曰殷“載祀六百”(5)?!?br/>
  (1)《伊訓(xùn)》:《尚書》篇名。(2)誕:大也。資:詢問。有牧:諸侯。方明:即明堂。(3)越茀:古喪禮,葬前引柩車之索結(jié)于車上。遇有天地社稷或非常之祭,稱為越紼行事。(4)孟統(tǒng):甲申統(tǒng)。李銳曰:“孟統(tǒng)、甲申統(tǒng)也。置太甲元年,入甲申統(tǒng),一千四百四十四歲,加九十五歲,得一千五百三十九歲,滿統(tǒng)法,去之,為入甲申統(tǒng)首?!保?)“載祀六百”:見《左傳》宣公三年。

  《殷歷》曰(1),當(dāng)成湯方即世用事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終六府首(2)。當(dāng)周公五年,則為距伐桀四百五十八歲,少百七十一歲,不盈六百二十九。又以夏時乙丑為甲子,計其年乃孟統(tǒng)后五章,癸亥朔旦冬至也。以為甲子府首,皆非是(3)。凡殷世繼嗣三十一王(4),六百二十九歲。

 ?。?)《殷歷》:已佚。(2)府首:即蔀首。(3)皆非是:此譏《殷歷》之失。(4)凡殷世繼嗣三十一王:此據(jù)《史記·殷本紀(jì)》。

  《四分》,上元至伐桀十三萬二千一百一十三歲,其八十八紀(jì),甲子府首,入伐桀后百二十七歲(1)。

 ?。?)《四分》上元等句:錢大昕曰:“《四分歷》,七十六歲為一蔀,二十蔀為一紀(jì),積一千五百二十歲?!姆种g(shù),至后漢始行。今劉歆《三統(tǒng)歷》已著其說,豈爾時先已有之歟?”李銳曰:“置四分上元,至伐桀歲數(shù),加一百二十七歲,得十二萬二千二百四十,以四分術(shù)紀(jì)法一千五百二十除之,得八十七,適盡,為八十八紀(jì)甲子府首。案此即周術(shù)也?!?br/>
  《春秋歷》(1),周文王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孟統(tǒng)之二會首也(2)。后八歲而武王伐紂。

  (1)《春秋歷》:錢大昕以為即《三統(tǒng)歷》。周正權(quán)否定錢說,以為是《魯歷》。(2)孟統(tǒng)之二會首:李銳曰:“星歲入甲申統(tǒng),二十八章首也。置入統(tǒng)年,以會歲五百一十三,去之,適盡,故云‘孟統(tǒng)二會首’?!?br/>
  武王《書經(jīng)·牧誓》武王伐商紂。水生木,故為木德。天下號曰周室。

  《三統(tǒng)》,上元至伐紂之歲,十四萬二千一百九歲,歲在鶉火張十三度。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再期,在大祥而伐紂,故《書序》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紂,作《太誓》(1)?!卑税僦T侯會。還歸二年,乃遂伐紂克殷,以箕子歸,十三年也。故《書序》曰:“武王克殷,以箕子歸,作《洪范》(2)?!薄逗榉丁菲唬骸拔┦腥?,王訪于箕子?!弊晕耐跏苊链耸?,歲亦在鶉火,故傳曰:“歲在鶉火,則我有周之分野也?!睅煶醢l(fā),以殷十一月戊子,日在析木箕七度(2),故傳曰:“日在析木?!笔窍σ玻略诜课宥龋?)。房為天駟,故傳曰:“月在天駟。”后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合辰在斗前一度,斗柄也,故傳曰:“辰在斗柄?!泵魅杖沙?,晨(辰)星始見(5)。癸巳武王始發(fā)(6),丙午還師(7),戊午度(渡)于孟津(8)。孟津去周九百里(9),師行三十里,故三十一日而度(渡)。明日已未冬至(10),晨(辰)星與婺女伏(11),歷建星及牽牛(12),至于婺女天黿之首(13),故傳曰:“星在天黿?!薄吨軙の涑伞菲骸拔┮辉氯沙剑?4),旁死霸(15),若翌日癸巳(16),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紂?!毙蛟唬骸耙辉挛煳纾瑤煻龋ǘ桑┯诿辖??!敝粮?,二月朔日也。四日癸亥,至牧野(17),夜陳,甲子昧爽而合矣(18)。故《外傳》曰:“王以二月癸亥夜陳?!薄段涑伞菲唬骸盎浫魜砣拢?9),既死霸(20),粵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紂(21)?!笔菤q也,閏數(shù)余十八,正大寒中,在周二月己丑晦。明日閏月庚寅朔。三月二日庚申驚蟄。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申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廟。翌日辛亥,祀于天位?;浳迦找颐艘允鼑胭逵谥軓R(22)?!蔽耐跏宥渫?,受命九年而崩,崩后四年而武王克殷。克殷之歲八十六矣,后七歲而崩。故《禮記·文王世子》曰:“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狈参渫跫次皇荒辏芄珨z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旦冬至,《殷歷》以為六年戊午,距煬公七十六歲,入孟統(tǒng)二十九章首也。后二歲,得周公七年“復(fù)子明辟”之歲。是歲二月乙亥朔,庚寅望,后六日得乙未。故《召誥》曰(23):“惟二月既望,粵六日乙未?!庇制淙录壮剿?,三日丙午。《召浩》曰:“惟三月丙午朏(24)?!惫盼摹对虏伞菲弧叭略粬F(25)”。是歲十二月戊辰晦,周公以反政。故《洛誥》篇曰(26):“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命作策,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太誓》:《尚書》篇名。(2)《洪范》:《尚書》篇名。(3)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4)房:星宿名。亦稱“天駟”。二十八宿之一。(5)辰星:水星。(6)癸巳:李銳曰:“周正月三日?!保?)丙午:李銳曰:“周正月十六日?!边€師:錢大昕曰:“‘還’當(dāng)作‘逮’?!对姟ご竺鳌肥枰鳌煛!保?)戊午:李銳曰:“正月二十八日?!泵辖颍涸诮窈幽厦辖驏|。(9)周:指宗周(在今西安市西)。(10)明日己未冬至:李銳曰:“入統(tǒng)年五百二十一,冬至積大余二千七百三十五,大余三十五,小余五百一十五,得己未冬至,月之二十九日也?!保?1)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12)建星:星官名。屬斗宿。(13)天黿:星次名。一曰玄枵。(14)一月壬辰:是月二日。(15)旁死霸:月亮大部分無光。劉歆以為陰歷初二。“霸”,古同“魄”。王國維《生霸死霸考》一文考證,有新說。(16)翌日:明日,第二天。(17)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縣南。(18)昧爽:拂曉。(19)粵若:發(fā)語詞。下文“粵”,也是發(fā)語辭。三月:王引之曰,“三”當(dāng)作“二”。(20)即死霸:月無光。指朔日。(21)劉:殺也。(22)庶:俘虜;奴隸。祀:祭祀。馘(guó):割下的左耳。古時戰(zhàn)爭,割取敵人左耳以計功,也用以獻祭于祖廟。錢大昕曰:“乙巳,月十七日。庚戌,月二十二日。辛亥,月二十三日。乙卯,月二十七日。”(23)《召誥》:《尚書》篇名。(24)朏:月出。(25)《月采》:疑為《月令》。(26)《洛誥》:《尚書》篇名。

  成王元年正月己巳朔,此命伯禽俾侯于魯之歲也(1)。后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霸。故《顧命》曰“惟四月哉生霸(2),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沫水(3)”,作《顧命》(4),翌日乙丑,成王崩。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畢命豐刑》曰(5):“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策《豐刑》?!?br/>
  (1)伯禽:周公之子。封于魯。俾:使也。(2)哉生霸:陰歷每月十六,開始月缺,即始生月魄。(3)洮(táo):盥洗。沫(kuì):通“颒”。洗面。(4)《顧命》:《尚書》篇名。(5)《畢命豐刑》:《逸書》篇名(孟康說)。

  《春秋》、《殷歷》皆以殷、魯,自周昭王以下亡(無)年數(shù),故據(jù)周公、伯禽以下為紀(jì)。魯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故傳曰“燮父、禽父并事康王”(1),言晉侯燮、魯公伯禽俱事康王也。子考公就立,酋(2)??脊?,《世家》即位四年(3),及煬公熙立(4)。煬公二十四年正月丙申朔旦冬至,《殷歷》以為丁酉,距微公七十六歲。

 ?。?)燮父(fǔ):晉唐叔虞之子。禽父(fǔ):即伯禽。父,讀曰甫。甫者,男子的美稱。(2)酋:齊召南曰:“案:此志凡某公某立,皆系《世本》之文,其名或異者,并記于下,則《史記·世家》文也。如考父,《世本》名就,《世家》名酋?!陆苑麓恕!敝軌鄄伞扒酢弊之?dāng)日為小字旁注,后人傳抄訛入正文。(3)《世家》:指《史記·魯世家》。(4)及:兄弟相及,非子繼父。

  《世家》,煬公即位六十年,子幽公宰立。幽公,《世家》即位十四年,及微公茀立(1),沸。微公二十六年正月乙亥朔旦冬至,《殷歷》以為丙子,距獻公七十六歲。

 ?。?)微公:《史記》作“魏公”。

  《世家》,微公即位五十年,子厲公翟立,擢。厲公,《世家》即位三十七年,及獻公具立。獻公十五年正月甲寅朔旦冬至,《殷歷》以為乙卯,距懿公七十六歲。

  《世家》,獻公即位五十年,子慎公勢立,嚊(1)。慎公,《世家》即位三十年(2),及武公敖立。武公,《世家》即位二年,子懿公被立,戲。懿公九年正月癸巳朔旦冬至(3),《殷歷》以為甲午,距惠公七十六歲。

 ?。?)嚊:音pì。(2)慎公三十七年:前826年。(3)懿公九年:前807年。

  《世家》,懿公即位九年,兄子柏御立(1)。柏御,《世家》即位十一年,叔父孝公稱立。孝公,《世家》即位二十七年(2),子惠公皇立(3)?;莨四暾氯缮晁返┒?,《殷歷》以為癸酉,距釐公七十六歲(4)。

 ?。?)柏御:《國語》、《史記》俱作“伯御”。(2)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3)皇:《世家》作“弗湟”?!妒辣尽纷鳌案セ省?。《年表》作“弗生”。(4)釐:讀曰“僖”。下皆類此。

  《世家》,惠公即位四十六年(1),子隱公息立(2)。

  (1)惠公四十六年:前724年。 (2)息:《世本》作“息姑”。

  凡伯禽至春秋,三百八十六年。

  春秋隱公,《春秋》即位十一年(1),及桓公軌立(2)。此元年上距伐紂四百歲。

  (1)隱公十一年:前713年。(2)軌:《史記》作“允”。

  桓公,《春秋》即位十八年(1),子莊公同立。

 ?。?)桓公十八年:前695年。

  莊公,《春秋》即位三十二年(1),子愍公啟方立。

 ?。?)莊公三十二年:前663年。

  愍公,《春秋》即位二年,及釐公申立。釐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1),《殷歷》以為壬子,距成公七十六歲。

 ?。?)愍公二年:前661年。

  是歲距上元十四萬二千五百七十七歲(1),得孟統(tǒng)五十三章首(2)。故傳曰:“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薄卑嗽录孜?,晉侯圍上陽(3)?!蓖{云:“丙子之辰(4),龍尾伏辰,(5),袀服振振(6),取虢之旅(7)。鶉之賁賁(8),天策焞焞(9),火中成軍(10),虢公其奔(11)?!辈焚仍唬骸捌渚旁率轮缓酰?2)?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13),鶉火中,必是時也(14)”。冬十二月丙子滅虢。言歷者以夏時,故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是歲,歲在大火。故傳曰晉侯使寺人披伐蒲(15),重耳奔狄(16)。董因曰(17):“君之行,歲在大火?!焙笫?,釐之十六歲(18),歲在壽星(19)。故傳曰重耳處狄十二年而行,過衛(wèi)五鹿(20),乞食于野人,野人舉塊而與之(21)。子犯曰:“天賜也,后十二年,必獲此土。歲復(fù)于壽星,必獲諸侯(22)。”后八歲,釐之二十四年也(23),歲在實沈(24),秦伯納之(25)。故傳曰董因云:“君以辰出,而以參入,必獲諸侯(26)?!?br/>
 ?。?)是歲:指釐(僖)公五年(前656)。錢大昕曰:“案自上元盡僖公五年,得十四萬二千五百七十七歲,凡言距算者,皆外所求,則七十七歲,當(dāng)作七十六歲?!保?)得孟統(tǒng)五十三章首:李銳曰:“置入統(tǒng)年九百八十八,以章歲除之,得五十二,算外為入五十三章首。”(3)上陽:虢國都,在河南陜縣東南。(4)丙子之辰:今本《左傳》無“子”。(5)龍尾:即尾宿,為蒼龍七宿之第六宿。辰:日月之會曰辰。龍尾伏于辰,日行在尾宿,其光為日所奪,似伏而不見。(6)袀(jǔn)服:黑色的戎服。振振:盛貌。(7)旂:軍之旌旗。(8)鶉:鶉火。指柳宿。柳宿為朱鳥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八,均屬長蛇座。賁賁:狀柳宿形。(9)天策:即傅說星。焞焞:無光耀貌,因其近日。(10)火中:言鶉火出現(xiàn)于南方。成軍,勒兵整旅。(11)虢公:虢國之君。其:將也。(12)九月十月之交:此用夏正。交:晦朔交會。(13)日在尾,月在策:是夜日月會朔于尾星,而月行較快,故旦而過于天策。(14)卜偃曰等句:引文見《左傳》僖公五年。(15)晉侯:謂晉獻公。寺人:宮內(nèi)的近侍。蒲:晉邑。晉公子重耳所居。在今山西隰縣北。(16)重耳:晉獻公之子。時懼罪出奔于狄(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后歸國為君(晉文公)。(17)董因:晉史官。(18)十六年:即前645年。(19)壽星: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辰,與二十八宿相配為角宿和亢宿。(20)衛(wèi):國名。五鹿:衛(wèi)地。在今河南濮陽縣南。(21)塊:土塊。(22)子犯:即狐偃。晉文公之臣。子犯曰等句:此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國語·晉語四》、《史記·晉世家》。諸說大體相同。(23)釐二十四年:即前637年。(24)實沈: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申,與二十八宿相配為觜宿和參宿。(25)秦伯:指秦穆公。秦穆公接納重耳。(26)傳曰董因等句:參考《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國語·晉語四》。參:星官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末一宿。

  《春秋》,釐公即位三十三年(1),子文公興立。文公元年(2),距辛亥朔旦冬至二十九歲。是歲閏余十三,正小雪,閏當(dāng)在十一月后,而在三月,故傳曰“非禮也”。后五年(3),閏余十,是歲亡(無)閏,而置閏。閏,所以正中朔也。亡(無)閏而置閏,又不告朔,故經(jīng)曰“閏月不告朔”,言亡(無)此月也。傳曰:“不告朔,非禮也(4)?!?br/>
 ?。?)釐公三十三年:前628年。(2)文公元年:前627年。(3)后五年:指文公六年(前22)。(4)傳曰等句:參考《左傳》文公元年、六年。

  《春秋》,文公即位十八年(1),子宣公倭立。

 ?。?)文公十八年:前610年。

  宣公,《春秋》即位十八年(1),子成公黑肱立。成公十二年正月庚寅朔旦冬至(2),《殷歷》以為辛卯,距定公七年七十六歲(3)。

 ?。?)宣公十八年:前592年。(2)成公十二年:前580年。(3)七年:此二字衍(李銳說)。

  《春秋》,成公即位十八年(1),子襄公午立。襄公二十七年(2),距辛亥百九歲。九月乙亥朔,是建申之月也。魯史書:“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3)?!眰髟唬骸岸辉乱液ニ?,日有食之,于是辰在申,司歷過也,再失閏矣(4)?!毖詴r實行以為十一月也,不察其建,不考之于天也。二十八年距辛亥百一十歲,歲在星紀(jì)(5),故經(jīng)曰:“春無冰?!眰髟唬骸皻q在星紀(jì),而淫于玄枵(6)。”三十年歲在娵訾(7)。三十一年歲在降婁(8)。是歲距辛亥百一十三年(9),二月有癸未,上距文公十一年會于承匡之歲夏正月甲子朔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10),奇二十日(11),為日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故傳曰絳縣老人曰:“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于今(12),三之一也(13)?!睅煏缭唬?4):“郤成子會于承匡之歲也,七十三年矣(15)。”史趙曰(16):“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則其日數(shù)也?!笔课牟唬骸叭粍t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17)。”

 ?。?)成公十八年:前574年。(2)襄公二十七年:前547年。(3)魯史書:此是公歷十月十三日日全蝕。(4)辰:謂斗柄。斗柄指申,于周正為九月?!秱鳌窌瘴g于十一月,相差兩個月,故《左傳》作者以為主管歷法者失誤,應(yīng)兩次置閏而一再未置閏。參考《春秋》與《左傳》襄公二十七年。(5)歲:即歲星。星紀(jì):十二次之一。在十二辰中為丑。(6)傳曰等句:參考《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淫:過也。玄枵:十二次之一。在十二辰中為子。(7)娵訾:十二次之一。在十二辰中為亥。(8)降婁:十二次之一。在十二辰中為戌。(9)是歲:謂襄公三十年?!叭碑?dāng)作“二”。(10)文公十一年:前617年。甲子:六十日輪一次甲子。(11)奇:余也。奇二十日:謂四百四十五甲子之最末甲子僅歷二十日。(12)其季:猶其末、其余。(13)三之一:六十乘三分之一,即二十日。(14)師曠:春秋時晉樂師,字子野。

 ?。?5)七十三年:指自文公十一年至襄公三十年(前617——前544)。(16)史趙:晉史官名。(17)士文伯:即伯瑕。

  士文伯曰等句:參考《左傳》襄公三十年。

  《春秋》,襄公即位三十一年(1),子昭公稠立。昭公八年歲在析木(2),十年歲在顓頊之虛,玄枵也。十八年距辛亥百三十一歲(3),五月有丙子、戊寅、壬午,火始昏見,宋、衛(wèi)、陳、鄭火。二十年春王正月,距辛亥百三十三歲,是辛亥后八章首也。正月己丑朔旦冬至,失閏。故傳曰:“二月己丑,日南至(4)?!比辏?),歲在星紀(jì),距辛亥百四十五歲,盈一次矣。故傳曰:“越得歲,吳伐之,必受其咎(6)?!?br/>
  (1)襄公三十一年:前543年。 (2)昭公八年:前535年。析木: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尾宿和箕宿。(3)(昭公)十八年:前525年。(4)傳曰等句:參考《左傳》昭公二十年。據(jù)古代歷法推算,當(dāng)于昭公十九年十二月后置一閏月,而史失之。二十年為朔旦冬至三歲,當(dāng)言正月己丑日南至。因史失閏,故《左傳》曰“二月己丑,日南至”。(5)(昭公)三十二年:前511年。

  (6)傳曰等句:參考《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歲:歲星。即木星。

  《春秋》,昭公即位三十二年(1),及定公宋立。定公七年(2),正月己巳朔旦冬至,《殷歷》以為庚午,距元公七十六歲。

  (1)昭公三十二年:前511年。(2)定公七年:前504年。

  《春秋》,定公即位十五年(1),子哀公蔣立。哀公十二年冬十二月流火(2),非建戍之月也(3)。是月也螽(4),故傳曰:“火伏而后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5)?!薄对姟吩唬骸捌咴铝骰??!薄洞呵铩?,哀公即位二十七年。自《春秋》盡哀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6)。

 ?。?)定公十五年:前496年。(2)哀公十二年:前484年。十二月:即今陽歷十月?;穑盒敲?。即心宿。流水:陰歷秋天的黃昏,火星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退而秋至。(3)建戌之月:陰歷九月。(4)螽:蝗蟲之災(zāi)。(5)傳曰等句:引文見《左傳》哀公十二年。意謂夏正十月應(yīng)當(dāng)天空不見火宿,昆蟲蟄伏地下,今西方天空尚見火宿,乃司歷者之誤。(6)《春秋》:《春秋》記事自魯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前723——前482年)。

  六國《春秋》哀公后十三年遜于邾,子悼公曼立,寧(1)。悼公,《世家》即位三十七年,子元公嘉立(2)。元公四年正月戊申朔旦冬至,《殷歷》以為己酉,距康公七十六歲。元公,《世家》即位二十一年,子穆公衍立,顯(3)。穆公,《世家》即位三十三年,子恭公奮立(4)。恭公,《世家》即位二十二年,子康公毛立(5)??倒哪暾露『ニ返┒?,《殷歷》以為戊子,距緡公七十六歲(6)??倒妒兰摇芳次痪拍?,子景公偃立(7)。景公,《世家》即位二十九年,子平公旅立(8)。平公,《世家》即位二十年,子緡公賈立(9)。緡公二十二年正月丙寅朔旦冬至,《殷歷》以為丁卯,距楚元七十六歲。緡公,《世家》即位二十三年,子頃公讎立(10)。頃公,《表》十八年,秦昭王之五十一年也(11),秦始滅周。周凡三十六王(12),八百六十七歲。

 ?。?)悼公:在位三十七年(前466——前429)。(2)元公:在位二十一年(前428——前408)。(3)穆公:在位三十三年(前407——前375)。《六國年表》作三十一年。

 ?。?)恭公:在位二十二年(前374——前353)?!读鶉瓯怼纷鞫哪辍?(5)康公:在位九年(前352——前344)。(6)緡:同“愍”。下皆類此。(7)景公:在位二十九年(前343——前315)。(8)平公:在位二十年(前314——前295)。(9)緡公:《史記》作“文公”。在位二十二年(前294——前273)。(10)頃公:在位二十四年(前272——前249)。(11)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12)周凡三十六王:錢大昕據(jù)《史記》自武王數(shù)至赧王,謂實三十七王。

  秦伯(霸)昭王(1),《本紀(jì)》無天子五年。孝文王(2),《本紀(jì)》即位一年。元年,楚考烈王滅魯頃公為家人,周滅后六年也。莊襄王(3),《本紀(jì)》即位三年。始皇(4),《本紀(jì)》即位三十七年。二世(5),《本紀(jì)》即位三年。凡秦伯(霸)五世(6),四十九歲(7)。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2)孝文王:在位一年(前250)。(3)莊襄王:在位三年(前249——前247)。(4)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前246——前210)。(5)二世:在位三年(前209——前207)。(6)五世:指昭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二世。(7)四十九歲:自秦滅周至秦亡(前255——前207)。

  漢高祖皇帝(1),著《紀(jì)》,伐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距上元年十四萬三千二十五歲(2),歲在大棣之東井二十二度(3),鶉首之六度也(4)。故《漢志》曰歲在大棣,名曰敦牂,太歲在午。八年十一月乙巳朔旦冬至,楚元三年也(5)。故《殷歷》以為丙午。距元朔七十六歲。著《紀(jì)》,高帝即位十二年。

 ?。?)漢高祖:在位十二年(前206——前195)。(2)年:此字疑衍。(3)周正權(quán)《漢書律歷志補注訂誤》說:“志文‘東’字當(dāng)斷句。‘歲在大棣之東’,蓋指歲星而言,非指無形之太歲歲陰也。井二十二度,即‘鶉首之六度’。本志上文明言‘鶉首初井十六度,終于柳八度’矣?!庇謸?jù)《明史·天文志》恒星表,論證“‘大棣’”殆指北河南河六星而言?!敝苁洗苏f,可為參考。(4)楚元:漢高祖少弟楚元王劉交封國之紀(jì)年。西漢王國、侯國,皆各自紀(jì)年。劉歆為楚元王后裔,故獨標(biāo)楚元王之紀(jì)年。

  惠帝,著《紀(jì)》即位七年(1)。

  (1)惠帝:在位七年(前194——前188)。

  高后,著《紀(jì)》即位八年(1)。

  (1)高后:在位八年(前187——前180)。

  文帝,前十六年,后七年,著《紀(jì)》即位二十三年(1)。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179——前157)。

  景帝,前七年,中六年,后三年,著《紀(jì)》即位十六年(1)。

 ?。?)景帝:在位十六年(前156——前141)。

  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各六年(1)。元朔六年十一月甲申朔旦冬至,《殷歷》以為乙酉,距初元七十六歲。元狩、元鼎、元封各六年(2)。漢歷太初元年(3),距上元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歲。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歲在星紀(jì)婺女六度,故《漢志》曰歲名困敦,正月歲星出婺女。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各四年(4),后二年(5),著《紀(jì)》即位五十四年(6)。

 ?。?)建元:共六年:(前140——前135)。元光:共六年(前134——前129)。元朔:共六年(前128——前123)。(2)元狩:共六年(前122—前117)。元鼎:共六年(前116——前111)。元封:共六年(前110——前105)。

 ?。?)太初元年:即前104年。(4)太初:共四年(前104——前101)。天漢:共四年(前100——前97)。太始:共四年(前96——前93)。征和:共四年(前92——前89)。(5)后二年:即前88——前87年。(6)即位五十四年:武帝在位五十四(前140——前87)年。

  昭帝始元、元鳳各六年(1),元平一年(2),著《紀(jì)》即位十三年(3)。

 ?。?)始元:共六年(前86——前81)。元鳳:共六年(前80——前75)。(2)元平一年:前74年。(3)即位十三年:昭帝在位十三年(前86——前74)。

  宣帝本始、地節(jié)、元康、神爵、五鳳、甘露各四年,黃龍一年,著《紀(jì)》即位二十五年(1)。

  (1)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前73——前49)。

  元帝初元二年十一月癸亥朔旦冬至(1),《殷歷》以為甲子,以為紀(jì)首。是歲也,十月日食,非合辰之會,不得為紀(jì)首。距建武七十六歲(2)。初元、永光、建昭各五年,竟寧一年,著《紀(jì)》即位十六年(3)。

  (1)初元二年:前47年。(2)建武:漢光武帝年號,共三十一年(2555)。又有建武中元二年。(3)即位十六年:元帝在位十六年(前48——前33)。

  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各四年,綏和二年,著《紀(jì)》即位二十六年(1)。

 ?。?)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前32——前7)。

  哀帝建平四年,元壽二年,著《紀(jì)》即位六年(1)。

 ?。?)哀帝:在位六年(前6——前1)。

  平帝(1),著《紀(jì)》即位元始五年,以宣帝玄孫嬰為嗣,謂之孺子(2)。孺子,著《紀(jì)》新都侯王莽居攝三年,王莽居攝,盜襲帝位(3),竊號曰新室。始建國五年(4),天鳳六年(5),地皇三年(6),著《紀(jì)》盜位十四年(7)。更始帝(8),著《紀(jì)》以漢宗室滅王莽,即位二年。赤眉賊立宗室劉盆子,滅更始帝。自漢元年訖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歲(9)。

 ?。?)平帝:在位五年,即始元1——5年(公元1——5)。(2)孺子:王莽居攝三年(公元6——8)。(3)王莽居攝云云:錢大昕曰:“自此以下,皆班氏所增入,非劉歆本文?!保?)始建國五年:即公元9——13年。(5)天鳳六年:即公元14——19年。(6)地皇三年:即公元20——22年。(7)盜位十四年:王莽在位十四年(公元9——22)。(8)更始帝:在位二年(公元23——24)。(9)凡二百三十年:西漢皇朝二百三十年(自前206至公元24)。

  光武皇帝(1),著《紀(jì)》以景帝后高祖九世孫受命中興復(fù)漢,改元曰建武(2),歲在鶉尾之張度(3),建武三十一年(4),中元二年(5),即位三十三年(6)。

 ?。?)光武皇帝:劉秀,東漢第一帝。(2)改元曰建武:張文虎曰:“依前例,此‘改元建武’下,當(dāng)有‘六年十一月壬寅朔旦冬至,《殷歷》以為癸卯’十七字,與上元帝二年文相應(yīng),以終歷志。”(3)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4)建武三十一年:即公元25——55年。(5)中元二年:即公元56——57年。(6)即位三十三年: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即公元25——57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xué)史》對“太初歷——三統(tǒng)歷”作了簡要的論述。這里摘要于下,以供參考:“漢初使用從十月朔日開始的歷日制度,隨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顯然漸覺這種政治年度和人們習(xí)慣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于是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建議修改歷法。同時漢初以后,人民對于天象觀測和天文知識,確有些進步,這是修改歷法的良好條件。元封七年(前104)十一月初一恰好是甲子日,又恰交冬至節(jié)氣,是一個難逢的機會。這年五月漢武帝就命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議造新歷。

  “當(dāng)時獻計修改歷法的達十五家之多,最后決定采用鄧平、落下閎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并規(guī)定以十二月底為太初元年終。這種歷法叫太初歷,它是我國最早根據(jù)一定規(guī)制而頒行的歷法;它的制定可以說是劃時代的?!疤鯕v的基本常數(shù)是,一朔望月

   日,所以叫做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歷。

  “西漢末,劉歆把太初歷改稱三統(tǒng)歷,后人也常用三統(tǒng)歷這個名稱;實際太初歷以改元而得名,而三統(tǒng)歷是以法數(shù)而得名。后人多以太初歷是劉歆所作,實系錯誤。劉歆把鄧平的八十一分法作了系統(tǒng)的敘述,又補充了很多原來簡略的天文知識和上古以來天文文獻的考證,寫成了《三統(tǒng)歷譜》,它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完整的天文著作。它的內(nèi)容有造歷的理論、有節(jié)氣、朔望、月食(沒有日食)及五星等的常數(shù)和運算推步方法,還有基本恒星的距度,可以說含有現(xiàn)代天文年歷的基本內(nèi)容,因而《三統(tǒng)歷譜》被認(rèn)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

  “三統(tǒng)歷所用的根數(shù)和原則,用來推算氣朔,都已齊全。就推算氣朔一方面來講,其出發(fā)點在于規(guī)定一月的日數(shù)為

   日;其余日數(shù),則反而是從這朔實推出或遷就而得的。即三統(tǒng)歷先議定:一月的日數(shù)=

  

  由于十九年七閏,所以:一歲的月數(shù)=

   =

  

  因而:一歲的日數(shù)=

  

  這個一朔望月的日數(shù),一回歸年的月數(shù)和日數(shù)都嫌太大些。

  1章=19年=235月在這個周期,朔旦冬至復(fù)在同一天。

  1統(tǒng)=81章=1539年=562& 120日=19& 035日在這個周期,朔旦冬至復(fù)在同一天的夜半。

  1元=3統(tǒng)=4617年在這個周期,又復(fù)在甲子那天夜半朔旦冬至。因為一統(tǒng)的日數(shù)是562,120用60來除,還剩40。所以若以干支日為元,則一統(tǒng)后得甲辰,二統(tǒng)后得甲申,三統(tǒng)后才又復(fù)得甲子。這就是‘三統(tǒng)’名稱的由來。這個元法4617以60除不盡,所以元首的年名,不能一樣。

  “古人除了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之外,還要配合日月合壁和五星連珠的周期,所以三統(tǒng)歷又立5120元即23639040年的大周期,其起首叫做‘太極上元’。并定太初元年上距太極上元的積年為143127歲,即在大周中已過了三十一個元法。

  “三統(tǒng)歷是我國首先使用交點年和恒星月的歷法。它的置閏方法是先定閏余,倘閏余滿十二以上,則冬至以后一年內(nèi)有閏月;蓋因一年的月數(shù)假定為

   月,而冬至前已有余數(shù)

   ,則至次年冬至之前,必已積至一個朔實以上。求年中閏月的位置,則以兩合朔間不逢中氣為原則?!疤鯕v把一回歸年平分為二十四氣,接連二氣之間,相隔

   日;二十四氣名稱順序和《淮南子·天文訓(xùn)》所載的相同。并稱從冬至起,奇數(shù)次的氣,如大寒、雨水等為中氣;偶數(shù)次的氣,如小寒、立春等為節(jié)氣。而在《三統(tǒng)歷譜》中,則把雨水和驚蟄二氣次序顛倒,清明和谷雨二氣次序顛倒,其他各氣次序沒有改變。

  “太初歷的內(nèi)容比過去的顓頊歷豐富得多。《三統(tǒng)歷譜》中所敘述歷法的天文數(shù)據(jù)和運算推步方法,都是合乎科學(xué)的,建立了后世歷法的范例。但是前漢時期逞才的士大夫大都利用經(jīng)術(shù)來粉飾各種制度,劉歆為了支持王莽的托古改制,也特意利用《易經(jīng)·系辭傳》來解釋太初歷的天文數(shù)據(jù)。這樣假借經(jīng)傳來穿鑿附會,使天文科學(xué)染上神秘的色彩,開二千年來術(shù)數(shù)家所走的歧途,而和科學(xué)背道而馳,至為可惜。

  “太初歷從太初元年(前104)行到東漢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共行了一百八十八年”(《中國天文學(xué)史》第三冊第1427——143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