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夫文以載道,其傳與不傳,蓋視其於道有發(fā)明與否,絕非以其騁才華、矜博辨、剪紅刻翠、作錦繡堆也。
笠山翟君,淄川奇士也。博一官,宦遊八閩。在臺陽十餘年,所至有循聲。人鹹謂公之才識過人,不知其根柢於學問者,固已深矣。
癸酉冬,余觀察寧夏,與其弟芳南明府適相值。芳南為余述公之居官行事,並出所著臺陽筆記示余。余朗讀數(shù)過,全臺之山川、人物,土俗、民情,歷歷如指諸掌。且十三篇中,濡毫紀事,俱有至理名言,發(fā)人深省,所謂道也。公殆本道術(shù)為治術(shù),故其見諸紀載者,詞文旨遠,足以信今傳後歟?余喜公之文與道大,遂援筆而為之序。
嘉慶癸酉冬日,靜葊年愚弟楊祖淳拜識。
笠山翟君,淄川奇士也。博一官,宦遊八閩。在臺陽十餘年,所至有循聲。人鹹謂公之才識過人,不知其根柢於學問者,固已深矣。
癸酉冬,余觀察寧夏,與其弟芳南明府適相值。芳南為余述公之居官行事,並出所著臺陽筆記示余。余朗讀數(shù)過,全臺之山川、人物,土俗、民情,歷歷如指諸掌。且十三篇中,濡毫紀事,俱有至理名言,發(fā)人深省,所謂道也。公殆本道術(shù)為治術(shù),故其見諸紀載者,詞文旨遠,足以信今傳後歟?余喜公之文與道大,遂援筆而為之序。
嘉慶癸酉冬日,靜葊年愚弟楊祖淳拜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