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鶚,字百一,曹州東明人,曾祖名成,祖父名立,父名琛。初生時有大鳥停庭院內,因名鶚。自幼聰敏,能每天背誦詩文千余言,長大長于詞賦。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科舉中進士第一甲第一名,授應奉翰林文字。六年授歸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七年,改任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陽令,此時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喪。天興二年(1233),金朝皇帝遷都蔡州后召見,授任尚書省右司都事,后升為左右司郎中。三年蔡州為蒙古軍所陷,王鶚被俘,將被殺,萬戶張柔聞其名而救出。安置于保州。
蒙古乃馬真皇后三年(1244),當時世祖尚未即位,訪求名士,遣使聘請王鶚至王府,每日為世祖講解《孝經》、《書經》、《易經》及齊家治國之道,講述古今事物之變化,如此一年有余。請求還鄉(xiāng),世祖留他居大都,并賜宅一所。
中統(tǒng)元年(1260),世祖即位,授王鶚為翰林學士承旨,皇帝的誥命和朝廷典章制度,都由他裁定。至元元年(1264),加資善大夫,上章建議修纂《實錄》及附修《遼史》、《金史》。又建議設立翰林學士院,并推薦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鳴等為翰林院學士。還奏請設立十道提舉學校官。
世祖召集儒臣討論推薦宰相人選。奸臣阿合馬企圖乘機奪取相位,有些大臣也從旁助力。眾人知其不當,但誰也不敢說話,只有王鶚起來反對,奸臣之謀為他中止。至元五年請求辭官,世祖命有關機構仍每年給他俸祿,遇有大事還是遣人去詢問。至元十年卒,年八十四歲,謚“文康”。
鶚性情開朗,其文章不雕飾,常說:“學者應該以弄清哲理為先,講究章句那是一般書生的事,不是我學習的目的?!敝小墩撜Z集義》一卷、《汝南遺事》二卷、詩文四十卷,題名《應物集》。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科舉中進士第一甲第一名,授應奉翰林文字。六年授歸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七年,改任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陽令,此時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喪。天興二年(1233),金朝皇帝遷都蔡州后召見,授任尚書省右司都事,后升為左右司郎中。三年蔡州為蒙古軍所陷,王鶚被俘,將被殺,萬戶張柔聞其名而救出。安置于保州。
蒙古乃馬真皇后三年(1244),當時世祖尚未即位,訪求名士,遣使聘請王鶚至王府,每日為世祖講解《孝經》、《書經》、《易經》及齊家治國之道,講述古今事物之變化,如此一年有余。請求還鄉(xiāng),世祖留他居大都,并賜宅一所。
中統(tǒng)元年(1260),世祖即位,授王鶚為翰林學士承旨,皇帝的誥命和朝廷典章制度,都由他裁定。至元元年(1264),加資善大夫,上章建議修纂《實錄》及附修《遼史》、《金史》。又建議設立翰林學士院,并推薦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鳴等為翰林院學士。還奏請設立十道提舉學校官。
世祖召集儒臣討論推薦宰相人選。奸臣阿合馬企圖乘機奪取相位,有些大臣也從旁助力。眾人知其不當,但誰也不敢說話,只有王鶚起來反對,奸臣之謀為他中止。至元五年請求辭官,世祖命有關機構仍每年給他俸祿,遇有大事還是遣人去詢問。至元十年卒,年八十四歲,謚“文康”。
鶚性情開朗,其文章不雕飾,常說:“學者應該以弄清哲理為先,講究章句那是一般書生的事,不是我學習的目的?!敝小墩撜Z集義》一卷、《汝南遺事》二卷、詩文四十卷,題名《應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