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洋
§高山田垅。平地曰支。支龍伏于地中。垅龍行于地上。垅龍一脈聯(lián)絡(luò)。易于追尋。支龍千里平夷。難以綜跡?;?yàn)樗浦е狻;驗(yàn)樗欺庵А;蜊庵苟??;蜊鈦矶е??;蜊庾優(yōu)橹Ф鴱?fù)為垅?;蛑ё?yōu)檑舛鴱?fù)為支。
葬書。支垅之辨。眩目惑心。
§垅體高行穴結(jié)于麓。支體平走穴結(jié)于巔。
葬書。支葬其巔。垅葬其麓。
§南方多是垅形。中原多是支體。
以上以支垅并言。以下則專言支矣。
§如席之展。如氈之鋪。如草上蛇蹤。如友間線跡。如雁飛云里。如酥浮盞中。如折藕之形。如貫珠之狀。隆隆隱隱。脈理難詳。曲曲彎彎。棲閃靡定。
隱隱。有中之無也。隆隆。黑中之有也。葬書。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元通。吉在其中。
§就背面之不辨。復(fù)主從之奠稽。足將何憑。要亦有法。觀祖之所起。則知其來。察水之所趨。則知其去。
凡一方。必有一方之祖宗。觀祖宗起于何地。則知其來。察水勢趨于何所。則知其去。
§水東流。則龍東走。水西流。則龍西行。水行到龍行。水止則龍止。所以高山以成風(fēng)為上。平洋以得水為先。謂之水龍。蓋有深義。
晝莢圖。平坡之脈。如掌窩。水聚交而不流。鎖斷真氣。便是關(guān)門。明山寶鑒。平洋大地認(rèn)水為龍。水勢若回。龍亦隨住。一丈之山。勝彼十丈。一尺之山。勝彼十尺。入式歌。茫茫四伴無龍虎。君欲尋龍向何處。地師只把水為憑。交流便是龍歸路。玉髓經(jīng)。中原平地及湖鄉(xiāng)。行龍入地至難詳。尋得龍來無穴下。茫茫闊遠(yuǎn)何相當(dāng)。此名天平只看水。水達(dá)彎環(huán)是穴中。若還舍水去尋穴。望望皆平無定蹤。龍穴逢水穴方止。無水?dāng)r斷去不窮。諸公記此水龍?jiān)E。不與岡山一例同。撼龍經(jīng)。凡到平洋莫問蹤。只觀水繞是真龍。
§大抵支龍乏體。亦作垅龍而觀。高低雖殊。性情則一。
吳公口訣。眠倒星辰豎起看。卻與高峰同一樣。
§略高略下定山水之情。相牽相連察脈絡(luò)之跡。
金函賦注。平洋之間。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捉脈賦。山谷一頓一伏。平地相牽相連。
§亦生枝腳。亦帶護(hù)纏。亦開帳成形。亦過峽束氣。
平地之龍。亦開帳穿心。亦有華蓋、三臺(tái)、御屏、玉枕等格。其過峽處。必有銀錠。束氣。水過者。水中必有微高之脊。水底之士必硬。冬間。其水必溫。但過峽處。要兩邊夾從。無夾從。則風(fēng)水劫。斷不成形。
§細(xì)審隨龍之水。水交即是穴場。更看從龍之砂。砂纏即是氣海?;蚱街衅鹜?。或面前開鉗。
穴法。平地有突。氣涌而生。絕勝萬仞。仙眼難明。只觀水勢。便見真情。水如不達(dá)。穴法無憑。梁箬溪云。龍勢徉徉落大坪。連天接野不分明。隆隆隱隱尋蹤跡。曲曲彎彎斷復(fù)生。忽然有突連三五。認(rèn)取開鉗是穴情。定要水來環(huán)抱穴。砂如牛角兩邊迎。
§或吐徽唇?;蛏侦v。侍衛(wèi)亦具。僅咫尺之間。朝迎亦全。在微茫之際。穴復(fù)必須跌斷。否則散漫無憑。穴前必須兜攔。否則精神不聚。散中求聚。則貼頂者常經(jīng)。急中取柔。則粘檐者變道。
平洋之地。形如仰掌。陽氣舒散。必有突泡隆起。于散中求聚。所謂支葬。其巔乃常道也。惟有一等。以支為體。而得垅之性倩者。其直如擲槍。其急如饑線。術(shù)中謂之倒火硬木。此陽中含陰法。當(dāng)急中取柔。避煞粘檐。劉氏所謂。直急則避球。而湊檐。是也。
§蠻皮之上勿下穴。裁動(dòng)中硬板之處。勿扦穴坐空際。
凡平洋之穴。固難測識(shí)。然。真氣所在。其地必不板死。決有動(dòng)形。有動(dòng)則有穴可裁也。若概是蠻皮。其氣不聚。何以知穴之所在。決不可下。玉尺經(jīng)。一片蠻皮將奚取證。凡山谷宜坐實(shí)向空。平洋宜坐空向?qū)崱Iw實(shí)為陰。空為陽。山為陰氣。喜斂。故宜靠實(shí)。徉為陽氣。喜舒。故實(shí)處為死。不宜靠實(shí)。夫平洋大地。一片平鋪。若無空界。則陽不交。陰為死士矣。所以平洋必以空界為活。而又謂之空龍也。遍地鉗。天下州城住向空。何曾撐住后頭龍。今人不合古人法。不下空龍下死龍。死龍爭似室龍活。龍動(dòng)之時(shí)天地闊。不信但看州縣場。盡是空龍活潑潑。o附。地學(xué)。過水跳起。星頭前開堂局。反是平田。名曰坐虛向?qū)崱7亲撘?。束氣結(jié)咽。在水中耳。亦有橫體凹腦、側(cè)腦、沒骨。真似坐虛。然。用鬼。用樂。一與山龍同法。地理源本。明初有目講師者。有坐自朝滿之說。蓋謂龍落高田結(jié)掛鉤。穴背則坐。轉(zhuǎn)身空處。面則朝來田滿處也。o按:坐空向滿之說。本于楊公。目講扦平徉穴。無不發(fā)者。持善用之。非自渠創(chuàng)也。開口可據(jù)。而薄如筐筐者。無成。起突為奇。而員如覆鐘者。勿犯。
平洋以開口為真。所謂平洋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也。然。必分而有唇者。始可裁穴。若薄如筐篋。乃掃蕩之散氣。無所成矣。平洋。陽來貴于陰受。所謂平中得一突。為奇也。然。必隆起而有足老。始可裁穴。若員如覆鐘。乃孤曜之的。煞。不可犯矣。
§水近須有余地。不然則腳殘。水遠(yuǎn)須有低堂。不然則氣散。近大水者穴宜退后。不然則有蕩胸之嫌。近小水者穴宜居前。不然則有暗耗之患。
平洋雖以得水為先。然。天地之理無太過。無不及。惟貴中和。故近水者要有余氣。否則割腳矣。遠(yuǎn)水者明堂要低。否則氣散矣。近大水者穴宜退后。否則蕩胸矣。近小水者穴宜點(diǎn)出。否則水不見矣。
§所以大水近邊勿跡。小水彎中可尋。
經(jīng)云。大水近邊莫尋穴。下了人了絕。小水亂彎細(xì)察蹤。扦著出三公。
§他如。逆水翻騰。則結(jié)顧祖之穴。隨水旋轉(zhuǎn)。則成蟠龍之形。
§直來取橫。橫來取直。偏中取正。正中取偏。眾短取長。眾長取短。眾大小者老為貴。眾小大者為尊。亦有順騎之方必水交案后復(fù)。亦有倒騎之法必水旺陽中。
如結(jié)穴之后。余氣不止。滔滔向前者老。但審兩邊砂水夾輔有情。而生氣融蓄之處。以順騎龍法扦之。此則要余氣不飛揚(yáng)走竄。挽轉(zhuǎn)為我作案者佳。又要案外隨龍水交會(huì)。如去龍不為我作案。外水不交。乃過龍也。扦之必絕。如龍自前來。而局面反在前者。此當(dāng)以倒龍法扦之。但要外陽有大水注蓄。否則財(cái)?shù)摵纳ⅰ?br />
§所當(dāng)權(quán)其百端。切勿膠于一格。
相土、望氣、嘗水
§夫穴之有土。猶人之有臟。既稟五行之精。亦隨八卦之氣。
五氣行乎地中。故土有五色。金氣凝則白。木氣凝則青?;饸饽齽t赤。土氣凝則黃。水氣凝則黑。又五土成形。各隨八卦之氣。坤凝色黃柔而不粉。干凝色白剛而不燥。艮凝色青細(xì)而不輕。巽凝色黑實(shí)而不散。離凝色赤膩而不糝。兌凝色白緊而不干。震凝色青硬而不松。坎凝色白軟而不濡。
§貴鮮嫩而重實(shí)。嫌粗頑而輕松。
土必堅(jiān)實(shí)。固也。亦有滿山土堅(jiān)。穴土獨(dú)弱。謂之天脆穴。土必鮮嫩。固也。然。嫩小技龍。山色潤者。土必嫩。大龍大干皮色老者。土多粗。此又不可一概而論。o按:土貴重實(shí)。必?zé)o堅(jiān)路者。始發(fā)真氣所結(jié)。若重而有叟。即是水拆。無氣之所也。
§紅黃為先。惟黑者則不可見。紫白為次。而青者亦不宜多。五色之中四備為吉。
黑者為水。故不可見。青者近黑。故不宜多。葬書。陰陽沖和。五土四備。亦言黑之不可有也。o一說。色黑如漆。而有光。得數(shù)點(diǎn)在內(nèi)。亦足以備一方之氣。又。沈六圃云。滿山不黑。獨(dú)暈中土黑。乃造物作色迷人。留待有德。o凡欲知穴中士色??捎趰{中驗(yàn)之。峽中土何色。則穴中亦是此土。此色。所謂:來龍不脫來龍氣也。
§色青白者有水洳之患。色焦燥者有氣暴之憂。欲爽而不枯而干。若聚栗者無取。欲潤而不澤而濕。若刲肉者可嫌。
葬書。干如聚粟。濕如刲肉。水泉砂礫。皆為兇宅。赤霆經(jīng)。濕如牛鼻。法即不葬。所謂天汗穴。*按:六八經(jīng)注云。水火者。生氣之根也。土中之暖氣?;鹨?。土中之潤氣。水也。精神交融。暖潤相蒸。而生氣出焉。故暖而不潤。有火無水。則燥烈。者。煞氣也。乘之。則發(fā)兇禍。潤而不暖。有水無火。則早濕。早濕者。死氣也。乘之。則主退敗。觀此。知土之所取者。在干濕得宜。水火既濟(jì)。術(shù)家所謂。九之即合。散之若粉者。是也。
§土穴精強(qiáng)似土非土最貴。石穴脆嫩似石非石為佳。
石山土穴。有所謂:龍肝、鳳髓、猩血、蟹膏、散玉、滴金、絲紅、縷翠、柳金、黃秋、茶褐之類。及有異文。層沓如花樣者?;虍惿r明。如錦繡者。皆堅(jiān)實(shí)光潤。似土而非土也。土山石穴。有所謂:如金、如玉、如象牙、龍腦、珊瑚、琥珀、瑪瑙、陣碟、朱砂、紫粉、花鈿、石膏、水晶、云母、禹余糧、石中黃、紫石英之類。及石中有瑣子文、檳榔文?;螯c(diǎn)點(diǎn)雜出。而具五色者。皆脆嫩溫潤。似石而非石也。如此等類。皆生氣融結(jié)而成。至貴之穴也。o沈六圃云。雖曰石穴。鑿下自然有土。亦不必純土。凡石中精黃土反是蟻窟、水坑。但要似于非石之土。掘之。一層嫩一層。則真穴也。故曰掘得動(dòng)。筑得碎。得水成泥。入口有味。如此石穴。葬之定貴。若看之是石。鑿之是石。手捻之是石??趪L之是石。槌之不碎。碎之不細(xì)。如此石穴。即是殺氣。況鋤不可施鑿。不能入而曰石。巧云乎哉。又葉九升云。石中土穴俗師每道天成。抑知天地結(jié)穴乃靈氣所凝。原不為葬骨而設(shè)。葬法。乃盜竊天地靈氣之法也。焉有生成。如壙之石穴。若四圍斬?cái)?。如墻壁者。大兇。o附。玉彈子云。亦有穴結(jié)石中。鑿出無土。旺方取土。謂之并葬。
§其土大同則萬冢藏骨。其色特異則一元孕靈。
穴土與本山土同則。萬家藏骨之所。非真穴也。穴土與本山土異則。一元孕靈之區(qū)。乃真暈也。統(tǒng)一全書。滿山皆惡土。穴中得異色之土者。甚佳。若滿山土與穴中之土一樣。而不變色。亦平平耳。地學(xué)。滿山黃士。暈中以五色土為異。滿山五色土。暈中以純黃純白為異。
§開土而聞其清芳。斯為福宅。入井而覺其腥穢。自是兇藏。
山皮之上。經(jīng)曰爆雨淋其氣。不可辨。惟開井之土。其氣自然襲人。如有一種清香。若芝蘭之與人調(diào)和。真貴穴也。若如牛泓、豬涔。臭穢難當(dāng)。葬之必兇。
§若夫望氣之方。古有其說。當(dāng)夏秋之月際。丑寅之時(shí)。必帶月而升高。乃凝神而望遠(yuǎn)。
春冬地氣不升。必在夏未秋初。夜靜月亮登高四望。凡結(jié)大地之龍。其干脊龍樓寶殿之上。及祖宗聚購峽中。停驛之處。有氣自土中吐出。明曰跡之。必有大地。必于丑寅時(shí)者。天開于子。地辟于丑。正山川精氣吐露之時(shí)也?;蛟?。雨后。及日出未出。曰落未落之際。其氣皆可驗(yàn)。
§假氣橫抹。出山之腰。真氣直生。在山之頂。
假氣乃嵐霧之氣。出山之腰。其氣橫鋪。或雜亂不一。真氣出山之巔。上大下小。其勢如傘。其色光明。如焰出。一時(shí)即沒。
§紅黃帶赤。穴結(jié)山間。黑白兼青。穴居水際。龍短者氣短。龍長者氣長。龍來十里。氣高一丈。龍來百里。氣高十丈。余以此推。
§氣正出者穴中藏氣。側(cè)出者穴旁落。氣正出則穴在正枝正干。其上微偏左則穴在左。枝微偏右則穴在右枝。
§富穴氣必肥濁。貴穴氣必清奇。
§氣之成色。成形。知地之為大。為小。
初吐一在線結(jié)華蓋。如旃冕垂旒。五色備具。似龍?bào)?。似云騰者。日旺氣。帝王之地。毫光明燦。如虹。如月。如鳳舞者。曰喜氣。英俊、后妃之地?;騼?nèi)白外黃。前青后紫。青如牛首。赤如虎尾者。猛將之氣。王侯之地。初若云煙。終如鼎沸。中青外紅。如流星燭。地如蛟騰。鳳翥者。福喜之氣。宰相之地。赤白兼?zhèn)?。中吐微紅。勢若幢幡者。文明之氣。翰林之地。赤白一絲。直沖貫曰者。忠干之氣。諫臣之地。赤色一絲。如紅而微帶彩者。文章之氣。狀元之地。純白、純黃者。民牧之地。初吐一線。終盤寶蓋。五色備具。輕清上浮。有紋不雜。如踏節(jié)。如寶塔。如搖旗。如幢幡。耀日燭星者。為異氣。神仙之地。
§類獸者出武。類禽者出文。山川之精。于此莫掩。氣機(jī)之應(yīng)。于此可憑。若夫嘗水之方。古有其說。當(dāng)天和之候。際水旺之時(shí)。
凡陰雨、水雪。水無真味。必天氣晴和。夜半之時(shí)。嘗之方確。蓋水旺于子。故也。
§嗽口中之夙津。吸四方之清氣。神志既定。滋味可分。
將嘗水。先以別水凈口。隨四時(shí)吸四方氣。先吹入水。再嘗入口試之。久矣滋味能辨。須是自己精神爽快。方可。若有病。及口舌酸苦。不準(zhǔn)。
§初飲香而再飲甜。自是萃精之地。初吸甜而再吸淡。已經(jīng)發(fā)福之區(qū)。
如初飲香。再飲甜者。必有大地。如初飲甜。再飲淡者。大地已經(jīng)人葬了。氣已發(fā)泄。故征于水也。
§似苦豈有賢豪。似辣必生武貴。腥臭者銅場鐵礦。咸酸者社宇神壇。
開口似苦。豈有賢豪。含唇似辣。主出武貴。腥氣在牙是為銅山鐵礦。吐出咸酸及澀。是為社廟神壇。
§他如水面衣浮。氣敗所兆。水上薸集。氣至斯開。
凡地氣敗則水面生衣。紅者為紅衣水。紫者為紫衣水。線者為綠衣水。障蔽水面。有穴不發(fā)。凡。凡水上生薸 亦有紅、紫、綠之異。其甚者。亦同水衣。氣退則蔽。氣至目開。或以人事。廓清之。與自開同。亦能發(fā)福。
§澗映黑光則頑梗不化。山流紅沫則勞瘵難廖。
凡黑水龍之惡氣。西北邊多有之。中原山澗亦往往而有。此方必頑惡。不可馴誨。對(duì)之作穴。永不發(fā)福。凡前砂流紅沫?;虮旧砟_下滲出紅沫。名為流血水。主吐血、崩漏。長病難醫(yī)。若當(dāng)龍項(xiàng)紅水迸流。必主殺傷、橫死。若素?zé)o紅泉。偶被鑿傷。于傷痕流出紅繡水。是斬龍斷脈。必主橫禍。急醫(yī)之。猶恐弗及也。
§高山碧流神仙之圃。平洋碧水王侯之鄉(xiāng)。溪流白則寺觀有靈。白而兼青則為生文武之佐。井水紫則公鄉(xiāng)斯起。紫而且白則誕毓圣賢之徒。
溪流青白。以水色言。井水紫白。以井上之浮氣言。非言水色也。
§黃氣見則生蓋臣。白氣見則生孝子。帷井上者可據(jù)。是為祥光。在溪間者難憑。多屬霧氣。
§高山田垅。平地曰支。支龍伏于地中。垅龍行于地上。垅龍一脈聯(lián)絡(luò)。易于追尋。支龍千里平夷。難以綜跡?;?yàn)樗浦е狻;驗(yàn)樗欺庵А;蜊庵苟??;蜊鈦矶е??;蜊庾優(yōu)橹Ф鴱?fù)為垅?;蛑ё?yōu)檑舛鴱?fù)為支。
葬書。支垅之辨。眩目惑心。
§垅體高行穴結(jié)于麓。支體平走穴結(jié)于巔。
葬書。支葬其巔。垅葬其麓。
§南方多是垅形。中原多是支體。
以上以支垅并言。以下則專言支矣。
§如席之展。如氈之鋪。如草上蛇蹤。如友間線跡。如雁飛云里。如酥浮盞中。如折藕之形。如貫珠之狀。隆隆隱隱。脈理難詳。曲曲彎彎。棲閃靡定。
隱隱。有中之無也。隆隆。黑中之有也。葬書。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元通。吉在其中。
§就背面之不辨。復(fù)主從之奠稽。足將何憑。要亦有法。觀祖之所起。則知其來。察水之所趨。則知其去。
凡一方。必有一方之祖宗。觀祖宗起于何地。則知其來。察水勢趨于何所。則知其去。
§水東流。則龍東走。水西流。則龍西行。水行到龍行。水止則龍止。所以高山以成風(fēng)為上。平洋以得水為先。謂之水龍。蓋有深義。
晝莢圖。平坡之脈。如掌窩。水聚交而不流。鎖斷真氣。便是關(guān)門。明山寶鑒。平洋大地認(rèn)水為龍。水勢若回。龍亦隨住。一丈之山。勝彼十丈。一尺之山。勝彼十尺。入式歌。茫茫四伴無龍虎。君欲尋龍向何處。地師只把水為憑。交流便是龍歸路。玉髓經(jīng)。中原平地及湖鄉(xiāng)。行龍入地至難詳。尋得龍來無穴下。茫茫闊遠(yuǎn)何相當(dāng)。此名天平只看水。水達(dá)彎環(huán)是穴中。若還舍水去尋穴。望望皆平無定蹤。龍穴逢水穴方止。無水?dāng)r斷去不窮。諸公記此水龍?jiān)E。不與岡山一例同。撼龍經(jīng)。凡到平洋莫問蹤。只觀水繞是真龍。
§大抵支龍乏體。亦作垅龍而觀。高低雖殊。性情則一。
吳公口訣。眠倒星辰豎起看。卻與高峰同一樣。
§略高略下定山水之情。相牽相連察脈絡(luò)之跡。
金函賦注。平洋之間。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捉脈賦。山谷一頓一伏。平地相牽相連。
§亦生枝腳。亦帶護(hù)纏。亦開帳成形。亦過峽束氣。
平地之龍。亦開帳穿心。亦有華蓋、三臺(tái)、御屏、玉枕等格。其過峽處。必有銀錠。束氣。水過者。水中必有微高之脊。水底之士必硬。冬間。其水必溫。但過峽處。要兩邊夾從。無夾從。則風(fēng)水劫。斷不成形。
§細(xì)審隨龍之水。水交即是穴場。更看從龍之砂。砂纏即是氣海?;蚱街衅鹜?。或面前開鉗。
穴法。平地有突。氣涌而生。絕勝萬仞。仙眼難明。只觀水勢。便見真情。水如不達(dá)。穴法無憑。梁箬溪云。龍勢徉徉落大坪。連天接野不分明。隆隆隱隱尋蹤跡。曲曲彎彎斷復(fù)生。忽然有突連三五。認(rèn)取開鉗是穴情。定要水來環(huán)抱穴。砂如牛角兩邊迎。
§或吐徽唇?;蛏侦v。侍衛(wèi)亦具。僅咫尺之間。朝迎亦全。在微茫之際。穴復(fù)必須跌斷。否則散漫無憑。穴前必須兜攔。否則精神不聚。散中求聚。則貼頂者常經(jīng)。急中取柔。則粘檐者變道。
平洋之地。形如仰掌。陽氣舒散。必有突泡隆起。于散中求聚。所謂支葬。其巔乃常道也。惟有一等。以支為體。而得垅之性倩者。其直如擲槍。其急如饑線。術(shù)中謂之倒火硬木。此陽中含陰法。當(dāng)急中取柔。避煞粘檐。劉氏所謂。直急則避球。而湊檐。是也。
§蠻皮之上勿下穴。裁動(dòng)中硬板之處。勿扦穴坐空際。
凡平洋之穴。固難測識(shí)。然。真氣所在。其地必不板死。決有動(dòng)形。有動(dòng)則有穴可裁也。若概是蠻皮。其氣不聚。何以知穴之所在。決不可下。玉尺經(jīng)。一片蠻皮將奚取證。凡山谷宜坐實(shí)向空。平洋宜坐空向?qū)崱Iw實(shí)為陰。空為陽。山為陰氣。喜斂。故宜靠實(shí)。徉為陽氣。喜舒。故實(shí)處為死。不宜靠實(shí)。夫平洋大地。一片平鋪。若無空界。則陽不交。陰為死士矣。所以平洋必以空界為活。而又謂之空龍也。遍地鉗。天下州城住向空。何曾撐住后頭龍。今人不合古人法。不下空龍下死龍。死龍爭似室龍活。龍動(dòng)之時(shí)天地闊。不信但看州縣場。盡是空龍活潑潑。o附。地學(xué)。過水跳起。星頭前開堂局。反是平田。名曰坐虛向?qū)崱7亲撘?。束氣結(jié)咽。在水中耳。亦有橫體凹腦、側(cè)腦、沒骨。真似坐虛。然。用鬼。用樂。一與山龍同法。地理源本。明初有目講師者。有坐自朝滿之說。蓋謂龍落高田結(jié)掛鉤。穴背則坐。轉(zhuǎn)身空處。面則朝來田滿處也。o按:坐空向滿之說。本于楊公。目講扦平徉穴。無不發(fā)者。持善用之。非自渠創(chuàng)也。開口可據(jù)。而薄如筐筐者。無成。起突為奇。而員如覆鐘者。勿犯。
平洋以開口為真。所謂平洋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也。然。必分而有唇者。始可裁穴。若薄如筐篋。乃掃蕩之散氣。無所成矣。平洋。陽來貴于陰受。所謂平中得一突。為奇也。然。必隆起而有足老。始可裁穴。若員如覆鐘。乃孤曜之的。煞。不可犯矣。
§水近須有余地。不然則腳殘。水遠(yuǎn)須有低堂。不然則氣散。近大水者穴宜退后。不然則有蕩胸之嫌。近小水者穴宜居前。不然則有暗耗之患。
平洋雖以得水為先。然。天地之理無太過。無不及。惟貴中和。故近水者要有余氣。否則割腳矣。遠(yuǎn)水者明堂要低。否則氣散矣。近大水者穴宜退后。否則蕩胸矣。近小水者穴宜點(diǎn)出。否則水不見矣。
§所以大水近邊勿跡。小水彎中可尋。
經(jīng)云。大水近邊莫尋穴。下了人了絕。小水亂彎細(xì)察蹤。扦著出三公。
§他如。逆水翻騰。則結(jié)顧祖之穴。隨水旋轉(zhuǎn)。則成蟠龍之形。
§直來取橫。橫來取直。偏中取正。正中取偏。眾短取長。眾長取短。眾大小者老為貴。眾小大者為尊。亦有順騎之方必水交案后復(fù)。亦有倒騎之法必水旺陽中。
如結(jié)穴之后。余氣不止。滔滔向前者老。但審兩邊砂水夾輔有情。而生氣融蓄之處。以順騎龍法扦之。此則要余氣不飛揚(yáng)走竄。挽轉(zhuǎn)為我作案者佳。又要案外隨龍水交會(huì)。如去龍不為我作案。外水不交。乃過龍也。扦之必絕。如龍自前來。而局面反在前者。此當(dāng)以倒龍法扦之。但要外陽有大水注蓄。否則財(cái)?shù)摵纳ⅰ?br />
§所當(dāng)權(quán)其百端。切勿膠于一格。
相土、望氣、嘗水
§夫穴之有土。猶人之有臟。既稟五行之精。亦隨八卦之氣。
五氣行乎地中。故土有五色。金氣凝則白。木氣凝則青?;饸饽齽t赤。土氣凝則黃。水氣凝則黑。又五土成形。各隨八卦之氣。坤凝色黃柔而不粉。干凝色白剛而不燥。艮凝色青細(xì)而不輕。巽凝色黑實(shí)而不散。離凝色赤膩而不糝。兌凝色白緊而不干。震凝色青硬而不松。坎凝色白軟而不濡。
§貴鮮嫩而重實(shí)。嫌粗頑而輕松。
土必堅(jiān)實(shí)。固也。亦有滿山土堅(jiān)。穴土獨(dú)弱。謂之天脆穴。土必鮮嫩。固也。然。嫩小技龍。山色潤者。土必嫩。大龍大干皮色老者。土多粗。此又不可一概而論。o按:土貴重實(shí)。必?zé)o堅(jiān)路者。始發(fā)真氣所結(jié)。若重而有叟。即是水拆。無氣之所也。
§紅黃為先。惟黑者則不可見。紫白為次。而青者亦不宜多。五色之中四備為吉。
黑者為水。故不可見。青者近黑。故不宜多。葬書。陰陽沖和。五土四備。亦言黑之不可有也。o一說。色黑如漆。而有光。得數(shù)點(diǎn)在內(nèi)。亦足以備一方之氣。又。沈六圃云。滿山不黑。獨(dú)暈中土黑。乃造物作色迷人。留待有德。o凡欲知穴中士色??捎趰{中驗(yàn)之。峽中土何色。則穴中亦是此土。此色。所謂:來龍不脫來龍氣也。
§色青白者有水洳之患。色焦燥者有氣暴之憂。欲爽而不枯而干。若聚栗者無取。欲潤而不澤而濕。若刲肉者可嫌。
葬書。干如聚粟。濕如刲肉。水泉砂礫。皆為兇宅。赤霆經(jīng)。濕如牛鼻。法即不葬。所謂天汗穴。*按:六八經(jīng)注云。水火者。生氣之根也。土中之暖氣?;鹨?。土中之潤氣。水也。精神交融。暖潤相蒸。而生氣出焉。故暖而不潤。有火無水。則燥烈。者。煞氣也。乘之。則發(fā)兇禍。潤而不暖。有水無火。則早濕。早濕者。死氣也。乘之。則主退敗。觀此。知土之所取者。在干濕得宜。水火既濟(jì)。術(shù)家所謂。九之即合。散之若粉者。是也。
§土穴精強(qiáng)似土非土最貴。石穴脆嫩似石非石為佳。
石山土穴。有所謂:龍肝、鳳髓、猩血、蟹膏、散玉、滴金、絲紅、縷翠、柳金、黃秋、茶褐之類。及有異文。層沓如花樣者?;虍惿r明。如錦繡者。皆堅(jiān)實(shí)光潤。似土而非土也。土山石穴。有所謂:如金、如玉、如象牙、龍腦、珊瑚、琥珀、瑪瑙、陣碟、朱砂、紫粉、花鈿、石膏、水晶、云母、禹余糧、石中黃、紫石英之類。及石中有瑣子文、檳榔文?;螯c(diǎn)點(diǎn)雜出。而具五色者。皆脆嫩溫潤。似石而非石也。如此等類。皆生氣融結(jié)而成。至貴之穴也。o沈六圃云。雖曰石穴。鑿下自然有土。亦不必純土。凡石中精黃土反是蟻窟、水坑。但要似于非石之土。掘之。一層嫩一層。則真穴也。故曰掘得動(dòng)。筑得碎。得水成泥。入口有味。如此石穴。葬之定貴。若看之是石。鑿之是石。手捻之是石??趪L之是石。槌之不碎。碎之不細(xì)。如此石穴。即是殺氣。況鋤不可施鑿。不能入而曰石。巧云乎哉。又葉九升云。石中土穴俗師每道天成。抑知天地結(jié)穴乃靈氣所凝。原不為葬骨而設(shè)。葬法。乃盜竊天地靈氣之法也。焉有生成。如壙之石穴。若四圍斬?cái)?。如墻壁者。大兇。o附。玉彈子云。亦有穴結(jié)石中。鑿出無土。旺方取土。謂之并葬。
§其土大同則萬冢藏骨。其色特異則一元孕靈。
穴土與本山土同則。萬家藏骨之所。非真穴也。穴土與本山土異則。一元孕靈之區(qū)。乃真暈也。統(tǒng)一全書。滿山皆惡土。穴中得異色之土者。甚佳。若滿山土與穴中之土一樣。而不變色。亦平平耳。地學(xué)。滿山黃士。暈中以五色土為異。滿山五色土。暈中以純黃純白為異。
§開土而聞其清芳。斯為福宅。入井而覺其腥穢。自是兇藏。
山皮之上。經(jīng)曰爆雨淋其氣。不可辨。惟開井之土。其氣自然襲人。如有一種清香。若芝蘭之與人調(diào)和。真貴穴也。若如牛泓、豬涔。臭穢難當(dāng)。葬之必兇。
§若夫望氣之方。古有其說。當(dāng)夏秋之月際。丑寅之時(shí)。必帶月而升高。乃凝神而望遠(yuǎn)。
春冬地氣不升。必在夏未秋初。夜靜月亮登高四望。凡結(jié)大地之龍。其干脊龍樓寶殿之上。及祖宗聚購峽中。停驛之處。有氣自土中吐出。明曰跡之。必有大地。必于丑寅時(shí)者。天開于子。地辟于丑。正山川精氣吐露之時(shí)也?;蛟?。雨后。及日出未出。曰落未落之際。其氣皆可驗(yàn)。
§假氣橫抹。出山之腰。真氣直生。在山之頂。
假氣乃嵐霧之氣。出山之腰。其氣橫鋪。或雜亂不一。真氣出山之巔。上大下小。其勢如傘。其色光明。如焰出。一時(shí)即沒。
§紅黃帶赤。穴結(jié)山間。黑白兼青。穴居水際。龍短者氣短。龍長者氣長。龍來十里。氣高一丈。龍來百里。氣高十丈。余以此推。
§氣正出者穴中藏氣。側(cè)出者穴旁落。氣正出則穴在正枝正干。其上微偏左則穴在左。枝微偏右則穴在右枝。
§富穴氣必肥濁。貴穴氣必清奇。
§氣之成色。成形。知地之為大。為小。
初吐一在線結(jié)華蓋。如旃冕垂旒。五色備具。似龍?bào)?。似云騰者。日旺氣。帝王之地。毫光明燦。如虹。如月。如鳳舞者。曰喜氣。英俊、后妃之地?;騼?nèi)白外黃。前青后紫。青如牛首。赤如虎尾者。猛將之氣。王侯之地。初若云煙。終如鼎沸。中青外紅。如流星燭。地如蛟騰。鳳翥者。福喜之氣。宰相之地。赤白兼?zhèn)?。中吐微紅。勢若幢幡者。文明之氣。翰林之地。赤白一絲。直沖貫曰者。忠干之氣。諫臣之地。赤色一絲。如紅而微帶彩者。文章之氣。狀元之地。純白、純黃者。民牧之地。初吐一線。終盤寶蓋。五色備具。輕清上浮。有紋不雜。如踏節(jié)。如寶塔。如搖旗。如幢幡。耀日燭星者。為異氣。神仙之地。
§類獸者出武。類禽者出文。山川之精。于此莫掩。氣機(jī)之應(yīng)。于此可憑。若夫嘗水之方。古有其說。當(dāng)天和之候。際水旺之時(shí)。
凡陰雨、水雪。水無真味。必天氣晴和。夜半之時(shí)。嘗之方確。蓋水旺于子。故也。
§嗽口中之夙津。吸四方之清氣。神志既定。滋味可分。
將嘗水。先以別水凈口。隨四時(shí)吸四方氣。先吹入水。再嘗入口試之。久矣滋味能辨。須是自己精神爽快。方可。若有病。及口舌酸苦。不準(zhǔn)。
§初飲香而再飲甜。自是萃精之地。初吸甜而再吸淡。已經(jīng)發(fā)福之區(qū)。
如初飲香。再飲甜者。必有大地。如初飲甜。再飲淡者。大地已經(jīng)人葬了。氣已發(fā)泄。故征于水也。
§似苦豈有賢豪。似辣必生武貴。腥臭者銅場鐵礦。咸酸者社宇神壇。
開口似苦。豈有賢豪。含唇似辣。主出武貴。腥氣在牙是為銅山鐵礦。吐出咸酸及澀。是為社廟神壇。
§他如水面衣浮。氣敗所兆。水上薸集。氣至斯開。
凡地氣敗則水面生衣。紅者為紅衣水。紫者為紫衣水。線者為綠衣水。障蔽水面。有穴不發(fā)。凡。凡水上生薸 亦有紅、紫、綠之異。其甚者。亦同水衣。氣退則蔽。氣至目開。或以人事。廓清之。與自開同。亦能發(fā)福。
§澗映黑光則頑梗不化。山流紅沫則勞瘵難廖。
凡黑水龍之惡氣。西北邊多有之。中原山澗亦往往而有。此方必頑惡。不可馴誨。對(duì)之作穴。永不發(fā)福。凡前砂流紅沫?;虮旧砟_下滲出紅沫。名為流血水。主吐血、崩漏。長病難醫(yī)。若當(dāng)龍項(xiàng)紅水迸流。必主殺傷、橫死。若素?zé)o紅泉。偶被鑿傷。于傷痕流出紅繡水。是斬龍斷脈。必主橫禍。急醫(yī)之。猶恐弗及也。
§高山碧流神仙之圃。平洋碧水王侯之鄉(xiāng)。溪流白則寺觀有靈。白而兼青則為生文武之佐。井水紫則公鄉(xiāng)斯起。紫而且白則誕毓圣賢之徒。
溪流青白。以水色言。井水紫白。以井上之浮氣言。非言水色也。
§黃氣見則生蓋臣。白氣見則生孝子。帷井上者可據(jù)。是為祥光。在溪間者難憑。多屬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