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聰禪師
禪師名曉聰、生杜氏、韶州曲江人。少依云門寺得度。頭骨峣然、一帔閱寒 暑。周游荊楚、飫厭保社。與眾作息、無有識之者。在云居時、傳僧伽在維揚。 於是禪者立問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揚州出現(xiàn)。聰婆娑從旁來。眾戲使對之。 聰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眾目笑之。蓮花峰祥庵主、聞此語驚曰。云門兒孫猶 在耶。夜敷坐具、望云居拜之。叢林遂知名。至洞山依詮禪師。大中祥符二年。 詮移住棲賢、以聰繼席。果嗣文殊應真禪師。真見圓明密、云門四世孫也。聰見 僧來有所問。輒瞋目視之曰。我擊虎術汝不會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問曰。 山上住、為什么山下?lián)瘛4鹪簧缴弦惨駸?。云居舜老夫、時年少。聰使乞食 鄂渚。有居士問、古鏡未磨時如何。曰黑如漆。曰磨後如何。曰照天照地。居士 笑曰、道人不自洞山來耶。舜默慚、馳歸舉似聰。聰代前語曰、此去漢陽不遠。 代後語曰、黃鶴樓前鸚鵡洲。舜因悟其旨。聰示眾曰。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 西來是右字[或作手]。作么生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趁閑打卻禾。輸納 王租了、鼓腹自高歌。手植萬松於東嶺、而誦金剛般若經。山中人名其嶺、曰金 剛。方植松、而寶禪師至。時親自五祖來。聰問、上嶺一句作么生道。寶曰、氣 急殺人。聰拄?呵曰。從何得此隨語生解阿師。見問上嶺、便言氣急。佛法卻成 流布。寶請代語。聰曰、何不道、氣喘殺人。逍遙問、嶺在此。金剛在什么處。 聰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初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華峰、聞 祥公曰。聰?shù)勒咴诮?、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許公既至。聞聰住山家風、 作詩寄之曰。語言渾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云石、春栽帶雨松。鏡分金殿燭、 山答月樓鐘。有問西來意、虛堂對遠峰。天圣八年六月八日示疾。持不食七日。 集道俗曰、法席當令自寶住持。因與門人敘透法身說偈曰。參禪學道莫忙忙。問 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羸甚。見人無力得商量。唯有鋤頭知我道。種松時復 上金剛。言卒而化。又七日阇維。得五色舍利、塔於西阿。
贊曰、聰答所問兩句耳。而蓮華祥公、便知是云門兒孫。古人驗人、何其明 也如此。予留洞山最久。藏中有聰語要一卷。載云水僧楚圓請益。楊億大年百問 語。皆赴來機、而意在句語之外。圓即慈明也。初受汾陽、祝令更見聰。故慈明 參扣馀論、尚獲見之。嗚呼、聰為蓮華峰汾陽所知。則其人品要。當從玄沙、棱 道者輩中求也。
雪竇顯禪師
禪師名重顯、字隱之、遂州人。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於李氏。幼精銳、 讀書知要、下筆敏速。然雅志丘壑。父母不能奪。竟依益州普安院。沙門仁銑為 師、落發(fā)受具。出蜀浮沈、荊渚間歷年。嘗典客大陽、與客論趙州宗旨??驮?、 法眼禪師。昔解后覺鐵胔者、於金陵。覺趙州侍者也、號稱明眼。問曰、趙州柏 樹子因緣、記得否。覺曰、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法眼拊手曰。真自師子窟 中來。覺公言無此語、而法眼肯之。其旨安在。顯曰、宗門抑揚、那有規(guī)轍乎。 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貌寒寢侍其旁、輒匿笑而去??屯?、顯數(shù)之曰。我偶客 語、爾乃敢慢笑、笑何事。對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顯曰豈有說乎。 對以偈曰、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障蚩荽慌f處 尋。顯陰異之、結以為友。顯盛年工翰墨、作為法句。追慕禪月休公。嘗游廬山 摟賢時、諟禪師居焉。簡嚴少接納。顯邋苴不合。作師子峰詩譏之。師子峰在 棲賢之後。曰踞地盤空勢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 出頭。顯與齊岳者為侶。同謁五祖戒禪師。顯休於山前莊、遣岳先往。機語不契、 顯亦竟不見。北游至復州。北塔祚禪師者、香林遠公嫡子。云門之孫也。祚遠皆 蜀人。知見高、學者莫能覯其機。顯俊邁、祚愛之。遂留止五年、盡得其道。顯 與學士曾公會厚善。相值淮上、問顯何之。曰將游錢塘絕西興。登天臺雁蕩。曾 公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以書薦顯。顯至靈隱、三年、陸沈眾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於靈隱、無識之者。時堂中僧千馀。使吏撿床歷、物色求 之。乃至曾公問、向所附書。顯袖納之曰、公意勤。然行腳人非督郵也。[ 一本 曰、然行腳人。於世無求、敢希薦達哉。]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 吳江翠峰 虛席、舉顯出世。開法日、顧視大眾曰。若論本分相見、不必高升此座。乃以手 指曰、諸人隨山僧手看。無量佛土一時現(xiàn)前。各各子細觀瞻。其或涯際未知、不 免拖泥帶水。於是登坐。又環(huán)顧大眾曰。人天普集合、發(fā)明何事。豈可互分賓主、 馳騁問答。便當宗乘去。廣大門風、威德自在。輝騰今古、把定乾坤。千圣只言 自知、五乘莫能建立。所以聲前悟旨、猶迷顧鑒之端。言下知歸、尚昧識情之表。 諸人要識真實相為么。但以上無攀仰、下絕已躬。自然常光現(xiàn)前、個個壁立千仞。 還辯明得也無。未辯辯取、未明明取。既辯明得、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妙 圓超悟。正在茲時、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後住明州雪竇。宗風大振、 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座下、號云門中興。顯嘗經行植杖、眾衲環(huán)之。忽問 曰、有問云門。樹凋葉落時如何。曰體露金風。云門答遮僧耶、為解說耶。有宗 上座曰、待老漢有悟處、即說。顯熟視、驚曰、非韓大伯乎。曰老漢瞥地也。於 是令撾鼓眾集。顯曰、大眾今日、雪竇宗上座。乃是昔年大陽韓大伯。具大知見、 晦跡韜光。欲得發(fā)揚宗風。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問、寶劍未出匣時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又問出匣後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僧退、宗乃曰。寶劍 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雖易得、一將實難求。便下座、一眾大驚。暮年悲學 者尋流失源。作為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qū) 區(qū)去。喚不回頭爭奈何。馀敷揚宗旨、妙語、遍叢林。皇佑四年六月十日。沐浴 罷、整衣側臥而化。閱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建塔山中。得法上首天衣義懷禪師。
天衣懷禪師
禪師名義懷、生陳氏、溫州樂清人也。世以漁為業(yè)。母夢星殞於屋除。而光 照戶、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兒稚坐父船尾、漁得魚付懷。懷不忍串之、私投 江中。父怒笞詬、甘甜之、不以介意。長游京師、依景德寺。天圣中試經得度。 懷清癯、行步遲緩。眾中望見、如鶴在雞群。時有言法華者、不測人也、行市井。 拊懷背曰、臨濟德山去。懷初未喻、問耆宿。耆宿曰、汝其當宏禪宗乎。行矣、 勿滯於此。懷初謁荊州金鑾善禪師、不契。後謁葉縣省禪師、又不契。東游至翠 峰、翠峰眾盛。懷當營炊、自汲澗、折擔悟旨。顯公印可、以為奇。辭去久無耗。 有僧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鐵佛矣。顯使誦提倡之語。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顯激賞以為類已。先使慰撫之。懷乃敢通門人之 禮。然諸方服其精識。自鐵佛至天衣。五遷法席、皆荒涼處。懷至必幻出樓觀、 四事成就。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門弟子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歸養(yǎng)侍劑藥。 才如姑蘇未還、懷促其歸。至門而懷已別眾。才問、卵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 懷豎拳示之。遂倒臥、推枕而化。閱世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崇寧中、 敕謚振宗大師。
贊曰、予觀雪竇天衣、父子提倡之語。其指示心法、廣大分曉、如云廓天布。 而後之學者、失其旨的。爭以識情數(shù)量、義學品目、緇穢之。譬如燧人氏鉆火。 將以烹飪饗上帝。而秦始皇用之、以烹儒焚書、豈不誤哉。然余聞、菩薩宏法。 為內外護、皆本愿力故。曾集賢之知雪竇、言法華之識天衣。疑非茍然者耶。
版式:
返回
版權所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網絡發(fā)展部 Copyright? 2000
yyyin@
禪師名曉聰、生杜氏、韶州曲江人。少依云門寺得度。頭骨峣然、一帔閱寒 暑。周游荊楚、飫厭保社。與眾作息、無有識之者。在云居時、傳僧伽在維揚。 於是禪者立問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揚州出現(xiàn)。聰婆娑從旁來。眾戲使對之。 聰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眾目笑之。蓮花峰祥庵主、聞此語驚曰。云門兒孫猶 在耶。夜敷坐具、望云居拜之。叢林遂知名。至洞山依詮禪師。大中祥符二年。 詮移住棲賢、以聰繼席。果嗣文殊應真禪師。真見圓明密、云門四世孫也。聰見 僧來有所問。輒瞋目視之曰。我擊虎術汝不會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問曰。 山上住、為什么山下?lián)瘛4鹪簧缴弦惨駸?。云居舜老夫、時年少。聰使乞食 鄂渚。有居士問、古鏡未磨時如何。曰黑如漆。曰磨後如何。曰照天照地。居士 笑曰、道人不自洞山來耶。舜默慚、馳歸舉似聰。聰代前語曰、此去漢陽不遠。 代後語曰、黃鶴樓前鸚鵡洲。舜因悟其旨。聰示眾曰。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 西來是右字[或作手]。作么生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趁閑打卻禾。輸納 王租了、鼓腹自高歌。手植萬松於東嶺、而誦金剛般若經。山中人名其嶺、曰金 剛。方植松、而寶禪師至。時親自五祖來。聰問、上嶺一句作么生道。寶曰、氣 急殺人。聰拄?呵曰。從何得此隨語生解阿師。見問上嶺、便言氣急。佛法卻成 流布。寶請代語。聰曰、何不道、氣喘殺人。逍遙問、嶺在此。金剛在什么處。 聰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初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華峰、聞 祥公曰。聰?shù)勒咴诮?、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許公既至。聞聰住山家風、 作詩寄之曰。語言渾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云石、春栽帶雨松。鏡分金殿燭、 山答月樓鐘。有問西來意、虛堂對遠峰。天圣八年六月八日示疾。持不食七日。 集道俗曰、法席當令自寶住持。因與門人敘透法身說偈曰。參禪學道莫忙忙。問 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羸甚。見人無力得商量。唯有鋤頭知我道。種松時復 上金剛。言卒而化。又七日阇維。得五色舍利、塔於西阿。
贊曰、聰答所問兩句耳。而蓮華祥公、便知是云門兒孫。古人驗人、何其明 也如此。予留洞山最久。藏中有聰語要一卷。載云水僧楚圓請益。楊億大年百問 語。皆赴來機、而意在句語之外。圓即慈明也。初受汾陽、祝令更見聰。故慈明 參扣馀論、尚獲見之。嗚呼、聰為蓮華峰汾陽所知。則其人品要。當從玄沙、棱 道者輩中求也。
雪竇顯禪師
禪師名重顯、字隱之、遂州人。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於李氏。幼精銳、 讀書知要、下筆敏速。然雅志丘壑。父母不能奪。竟依益州普安院。沙門仁銑為 師、落發(fā)受具。出蜀浮沈、荊渚間歷年。嘗典客大陽、與客論趙州宗旨??驮?、 法眼禪師。昔解后覺鐵胔者、於金陵。覺趙州侍者也、號稱明眼。問曰、趙州柏 樹子因緣、記得否。覺曰、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法眼拊手曰。真自師子窟 中來。覺公言無此語、而法眼肯之。其旨安在。顯曰、宗門抑揚、那有規(guī)轍乎。 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貌寒寢侍其旁、輒匿笑而去??屯?、顯數(shù)之曰。我偶客 語、爾乃敢慢笑、笑何事。對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顯曰豈有說乎。 對以偈曰、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障蚩荽慌f處 尋。顯陰異之、結以為友。顯盛年工翰墨、作為法句。追慕禪月休公。嘗游廬山 摟賢時、諟禪師居焉。簡嚴少接納。顯邋苴不合。作師子峰詩譏之。師子峰在 棲賢之後。曰踞地盤空勢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 出頭。顯與齊岳者為侶。同謁五祖戒禪師。顯休於山前莊、遣岳先往。機語不契、 顯亦竟不見。北游至復州。北塔祚禪師者、香林遠公嫡子。云門之孫也。祚遠皆 蜀人。知見高、學者莫能覯其機。顯俊邁、祚愛之。遂留止五年、盡得其道。顯 與學士曾公會厚善。相值淮上、問顯何之。曰將游錢塘絕西興。登天臺雁蕩。曾 公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以書薦顯。顯至靈隱、三年、陸沈眾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於靈隱、無識之者。時堂中僧千馀。使吏撿床歷、物色求 之。乃至曾公問、向所附書。顯袖納之曰、公意勤。然行腳人非督郵也。[ 一本 曰、然行腳人。於世無求、敢希薦達哉。]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 吳江翠峰 虛席、舉顯出世。開法日、顧視大眾曰。若論本分相見、不必高升此座。乃以手 指曰、諸人隨山僧手看。無量佛土一時現(xiàn)前。各各子細觀瞻。其或涯際未知、不 免拖泥帶水。於是登坐。又環(huán)顧大眾曰。人天普集合、發(fā)明何事。豈可互分賓主、 馳騁問答。便當宗乘去。廣大門風、威德自在。輝騰今古、把定乾坤。千圣只言 自知、五乘莫能建立。所以聲前悟旨、猶迷顧鑒之端。言下知歸、尚昧識情之表。 諸人要識真實相為么。但以上無攀仰、下絕已躬。自然常光現(xiàn)前、個個壁立千仞。 還辯明得也無。未辯辯取、未明明取。既辯明得、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妙 圓超悟。正在茲時、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後住明州雪竇。宗風大振、 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座下、號云門中興。顯嘗經行植杖、眾衲環(huán)之。忽問 曰、有問云門。樹凋葉落時如何。曰體露金風。云門答遮僧耶、為解說耶。有宗 上座曰、待老漢有悟處、即說。顯熟視、驚曰、非韓大伯乎。曰老漢瞥地也。於 是令撾鼓眾集。顯曰、大眾今日、雪竇宗上座。乃是昔年大陽韓大伯。具大知見、 晦跡韜光。欲得發(fā)揚宗風。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問、寶劍未出匣時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又問出匣後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僧退、宗乃曰。寶劍 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雖易得、一將實難求。便下座、一眾大驚。暮年悲學 者尋流失源。作為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qū) 區(qū)去。喚不回頭爭奈何。馀敷揚宗旨、妙語、遍叢林。皇佑四年六月十日。沐浴 罷、整衣側臥而化。閱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建塔山中。得法上首天衣義懷禪師。
天衣懷禪師
禪師名義懷、生陳氏、溫州樂清人也。世以漁為業(yè)。母夢星殞於屋除。而光 照戶、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兒稚坐父船尾、漁得魚付懷。懷不忍串之、私投 江中。父怒笞詬、甘甜之、不以介意。長游京師、依景德寺。天圣中試經得度。 懷清癯、行步遲緩。眾中望見、如鶴在雞群。時有言法華者、不測人也、行市井。 拊懷背曰、臨濟德山去。懷初未喻、問耆宿。耆宿曰、汝其當宏禪宗乎。行矣、 勿滯於此。懷初謁荊州金鑾善禪師、不契。後謁葉縣省禪師、又不契。東游至翠 峰、翠峰眾盛。懷當營炊、自汲澗、折擔悟旨。顯公印可、以為奇。辭去久無耗。 有僧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鐵佛矣。顯使誦提倡之語。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顯激賞以為類已。先使慰撫之。懷乃敢通門人之 禮。然諸方服其精識。自鐵佛至天衣。五遷法席、皆荒涼處。懷至必幻出樓觀、 四事成就。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門弟子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歸養(yǎng)侍劑藥。 才如姑蘇未還、懷促其歸。至門而懷已別眾。才問、卵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 懷豎拳示之。遂倒臥、推枕而化。閱世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崇寧中、 敕謚振宗大師。
贊曰、予觀雪竇天衣、父子提倡之語。其指示心法、廣大分曉、如云廓天布。 而後之學者、失其旨的。爭以識情數(shù)量、義學品目、緇穢之。譬如燧人氏鉆火。 將以烹飪饗上帝。而秦始皇用之、以烹儒焚書、豈不誤哉。然余聞、菩薩宏法。 為內外護、皆本愿力故。曾集賢之知雪竇、言法華之識天衣。疑非茍然者耶。
版式:
返回
版權所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網絡發(fā)展部 Copyright? 2000
yy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