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從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看中外文化的融通

無界 作者:陸建德 著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從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看中外文化的融通

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會議室,懸掛著晚清重臣陳寶?。?848—1935)的一副賀聯(lián):“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東西本自同?!毖嗑W社成立于1928年1月初,當時陳寶琛已年屆八十,但是他的思想?yún)s是很開明的。九十年過去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顯得更為必要。

目前有一種觀點值得關(guān)注:中華文明或文化自成一體,與其他文明的差異非但不可避免,而且永存。這觀點還暗含一個前提,即中華文明幾千年一脈相承,帶著自身固有特點,不同于其他文明。我認為,任何文明都是在復雜多元的歷史過程中產(chǎn)生、發(fā)展、演化的,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不具不變的本質(zhì)、純正的血統(tǒng)[1];一國的歷史應該放到動態(tài)的世界史背景下考察,很多想當然的“固有”特征是描述、建構(gòu)起來的,比如“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一直到近代中國才出現(xiàn),并非“古已有之”。文化習俗上的差別也不應該絕對化、本質(zhì)主義化。如果以歷史的長鏡頭考察各國、各文明,不難發(fā)現(xiàn),徹底與周邊國家、文明絕緣的現(xiàn)象根本不存在。

中國文化得益于文化融通的例子極多。西亞青銅器的歷史比商周青銅器更久遠,青銅器未必起源于華夏本土。佛教早在漢朝就傳入中國(詳見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佛經(jīng)的翻譯對我們的語言文化也貢獻極大,“世界”“覺悟”這些詞匯實際上來自佛經(jīng)。隋朝之前,黃河流域的居民就很混雜,到了唐朝,東西南北多方向的交流、融通就更加廣泛,美國漢學家薛愛華的《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書有詳細的記載。唐代文學發(fā)達,但是七言詩的形式也可能由敦煌的“變文”蛻化發(fā)展而來,宋元間所產(chǎn)生的諸宮調(diào)、戲文、話本同樣源自“變文”。鄭振鐸在撰寫中國文學史的時候,對文體的播遷和文學融通的現(xiàn)象十分重視。元雜劇之所以也稱“度脫劇”,主要因為劇中講的故事反映了凡人皈依佛道“度脫”的過程。

十九世紀中期以后,傳統(tǒng)讀書人中的先覺者痛切意識到,文人不能沉醉于自我欣賞,再不通過各種渠道睜眼看世界,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將面臨被開除地球球籍的危險。嚴復、林紓翻譯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和各國小說成為他們認識他人以及自我的窗口。世紀之交大量漢語雙音節(jié)詞匯(比如“社會”和“科學”)從日本進入中國,在語言的層面推動了現(xiàn)代化進程。比較產(chǎn)生焦慮,焦慮又化為變革的動力。晚清官員、學生不到國外就想不到文言一致的便利,難怪白話文運動部分源自留美學生。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于晚清的翻譯浪潮,不可能用狹隘的民族主義眼光來談論。沒有這持續(xù)的翻譯事業(yè),主張國際主義的馬克思學說也不可能傳播到中國。傳統(tǒng)文人看重功名和詩文,擁有無數(shù)讀者的小說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較低。但是到了晚清,情況變了,小說的社會功能、藝術(shù)潛力逐漸為知識界所認識。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端和繁榮與傳教士以及外國文學的翻譯引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甲午戰(zhàn)爭之后,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在《申報》和《萬國公報》上以廣告的形式“求著時新小說”,他注意到中國有著很大的小說市場,希望有識之士借新小說的形式抨擊時文、鴉片、纏足三大時弊,于是懸賞豐厚潤格,并答應擇優(yōu)秀者印行,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收到應征參賽的稿件162種[2]。一兩年后,中國士大夫也突然醒悟,意識到“說部”的奇妙社會功能,如嚴復和夏曾佑在《本館附印說部緣起》中寫道:“夫說部之興,其入人之深、行世之遠,幾出于經(jīng)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風俗,遂不免為說部所持?!绷簡⒊瑒t將社會風氣的糜爛歸罪于通俗小說,國人要振厲末俗,改造社會,必以白話(“俚語”“俗語”)小說開始。他深感本土資源還不敷使用,因而提倡譯印域外政治小說。

譯印域外小說,功勞最著的當然是林紓。1898年入夏不久,任職于馬江船政局的留法學生王壽昌邀他合作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己亥年(1899)正月,林紓移家杭州,執(zhí)教東城講舍,大約就在此時,譯作在福州刻竣。后來這部小說有多種版本行世,清末譯風大盛,第一部真正流行而且感動文人學士的外國文學作品,非《巴黎茶花女遺事》莫屬?!翱蓱z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眹缽瓦@兩句詩形象地道出這部法國小說中譯本的流行程度。從1899年開始至1923年,林紓翻譯了歐美以及日本百余位作家的作品共187種(其中24種未刊),他的譯作打開一個觀察外部世界政俗民情的窗口,也為國人豎起一面自我認知的鏡子,其融通中外文學與文化的巨大作用是后來者難以企及的。1924年10月9日,林紓在京病逝。一個月后,鄭振鐸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林琴南先生》一文,對他作出較為全面的評價。他先說林紓守舊的不是[3],然后從三方面總結(jié)他對中國文壇的貢獻。首先,林譯小說填平了中西文化之間的深溝,讀者近距離觀察西方社會,“了然的明白了他們的家庭的情形,他們的社會的內(nèi)部的情形……且明白了‘中’與‘西’原不是兩個絕然相異的名詞”??傊八麄儭迸c“我們”同樣是人,并無本質(zhì)上的差異。其次,中國讀書人以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至高無上,林譯小說風行后,方知歐美不僅有物質(zhì)文明上的成就,歐美作家也擅長文字,可與太史公比肩。再者,小說的翻譯創(chuàng)作深受林紓譯作影響,文人心目中小說的地位由此改觀,自林紓以后,才有以小說家自命的文人。

鄭振鐸所歸納的林紓的貢獻,尤其是第一個貢獻,還值得進一步評說。在1924年的中國,知識界還是有不少人喜歡用本質(zhì)主義的語言來界說中西文化和價值觀上的截然對立,就此而言,全面否定或肯定中國文化的人士(比如陳獨秀和梁漱溟)是一個銅板的兩面。林紓則一直相信,中外各國各有傳統(tǒng),但是傳統(tǒng)沒有高墻,不是彼此絕緣的;中國的很多價值具有普適性,超越文化與宗教的疆界,“與萬國共也”,反之亦然??梢娏旨傄延腥祟惞餐w的觀念。清末多數(shù)士人抱殘守缺,嚴拒外國,自以為中華道德高尚,林紓在《英孝子火山報仇錄序》(1905)批評了井蛙的妄自尊大:“封一隅之見,沾沾以概五洲萬國,則盲論者之言也?!边@些“盲論者”認定歐洲為“不父之國”,林紓諷刺他們?yōu)椤八稳濉保骸八稳鍑乐型忸秤?,幾秘惜倫理為儒者之私產(chǎn)?!鍌愓?,吾中國獨秉之懿好,不與萬國共也。則學西學者,宜皆屏諸名教外矣?!弊g介域外小說,恰恰是要打破人為制造的“中外畛域”,讓國人看到,歐美人士也珍視人倫親情,不能“右中而左外”。林紓從自己所譯小說《鷹梯小豪杰》看出外國人在忠孝友悌上絲毫不遜于中國人,翻譯時大受感動,“淚泚者再矣”。接著他如此為自己的翻譯事業(yè)做一小結(jié):“計自辛丑入都,至今十五年,所譯稿已逾百種。然非正大光明之行,及彰善癉惡之言,余未嘗著筆也。”同樣的觀點也見于他1919年春致蔡元培的信中:“外國不知孔孟,然崇仁、仗義、矢信、尚智、守禮,五常之道,未嘗悖也,而又濟之以勇。”早在一百年以前,這位捍衛(wèi)古文的所謂保守人士能在自己譯作中見證中外倫理價值的融通,真是令人敬佩。

魯迅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也是與林譯小說和外國文學的激勵分不開的。1904年10月8日,留學日本的魯迅在給蔣抑卮信中說:“爾來索居仙臺,又復匝月,形不吊影,彌覺無聊。昨忽由任君克任寄至《黑奴吁天錄》一部……乃大喜歡,窮日讀之,竟畢。……曼思故國,來日方長,載悲黑奴前車如是,彌益感喟?!濒斞负捅姸鄧鴥?nèi)讀者一樣,在林紓所給定的接受框架里來理解這部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通俗小說。也正是在這一年,魯迅棄醫(yī)從文。1907年,魯迅又作《摩羅詩力說》以表示他對尼采、拜倫和裴多菲等“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仰慕。他的參照系完全是外來的:“上述諸人,其為品性言行思惟,雖以種族有殊,外緣多別,因現(xiàn)種種狀,而實統(tǒng)于一宗: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隨順舊俗;發(fā)為雄聲,以起其國人之新生,而大其國于天下?!薄赌α_詩力說》雖用古文寫成,其氣象格局卻是全新的,堪稱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發(fā)端之一。文中談得最多的就是拜倫[4]。1909年,魯迅與其弟周作人在東京先后出版《域外小說集》第一冊和第二冊,共收外國短篇小說16篇[5]。魯迅對弱小民族文學的偏愛此時已露出端倪,但是他還是像林紓那樣用古文翻譯。魯迅后來標舉的“拿來主義”不妨理解為廣義上翻譯事業(yè)的別稱。

小說《黑奴吁天錄》也催生了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誕生。1906年冬,李叔同、歐陽予倩等留日學生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第一個話劇藝術(shù)組織“春柳社”,該社受早稻田大學坪內(nèi)逍遙主持的文藝協(xié)會影響,也稱“春柳社文藝研究會”,但專設“演藝部”。春柳社首次登臺亮相是于1907年2月11日在東京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館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并于1907年6月1日和2日在東京上演話劇《黑奴吁天錄》,劇本系曾孝谷根據(jù)林紓、魏易的中譯本改編。演出由日本著名戲劇家藤澤淺二郎指導,大受歡迎。劇本今已不存,但編者曾孝谷的本意是借黑奴湯姆的故事來“警醒國人民族獨立之魂”,這恰恰也是林紓翻譯小說的用意。這次演出比較正規(guī),東京主要報刊上都登載了演出預告,話劇的宣傳海報上還錄有林紓譯本序言上的一段文字[6]。1914年春柳社在上海首演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不愧為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重要里程碑,而1918年6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是“易卜生專號”,胡適為專號撰寫的《易卜生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娜拉走出家門一時變?yōu)閶D女解放運動的象征。田漢曾以“中國未來的易卜生”自許,他在1916年至1922年赴日本留學,通過大正時代的劇壇進一步感受到歐洲現(xiàn)當代社會問題劇的沖擊。美國撥出部分庚子賠款創(chuàng)設的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也多舉辦業(yè)余戲劇活動,我國話劇事業(yè)奠基人之一洪深是清華學生,他在1916年留美之前就創(chuàng)作了《賣梨人》和《貧民慘劇》。曹禺三十年代初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外文系,錢鍾書是他的同學。他寫《原野》的時候(1933)還是英文專業(yè)四年級的學生,他的這部處女作和名氣更大的《日出》都受到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啟發(fā),甚至有雷同之處。出生于晚清的戲劇界元老均有游學歐美的經(jīng)歷:上海戲劇學院首任院長熊佛西在二十年代留學哈佛,著名導演、編劇黃佐臨留學英國,北京人藝劇場的創(chuàng)立者焦菊隱留學法國。

當然,國內(nèi)的教會學校的教師組織學生排練外語戲劇就更早了,上海的圣約翰大學學生在1896年就用英語演出莎劇《威尼斯商人》[7]。各種各樣的教會學校在中國社會和教育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期起到文化融通的示范作用,不能輕描淡寫。男女平等是教會學校的辦學理念。冰心就讀北京貝滿女子中學五年,1918年考入?yún)f(xié)和女子大學,第二年該校并入當年新成立的燕京大學。這幾所學校都是教會辦的,燕京大學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在“讀書做官”的大環(huán)境下別開生面。冰心信奉愛的哲學,得歸因于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她在燕京大學和美國威爾斯理學院讀的都是英國文學。

胡適提倡白話文,《嘗試集》是他留學美國期間的作品,這又一次見證域外資源與現(xiàn)代文學的聯(lián)盟。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作于1917年2月1日,最后一段號召豪杰之士以法國、德國和英國的作家為楷模,開創(chuàng)文學新天地:“予愛盧梭、巴士特之法蘭西,予尤愛虞哥、左喇之法蘭西;予愛康德、赫克爾之德意志,予尤愛桂特郝、卜特曼之德意志;予愛倍根、達爾文之英吉利,予尤愛狄鏗士、王爾德之英吉利。吾國文學界豪杰之士,有自負為中國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鏗士,王爾德者乎?有不顧迂儒之毀譽,明目張膽以與十八妖魔宣戰(zhàn)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為之前驅(qū)。”沒有《新青年》雜志這種超越本土傳統(tǒng)的氣魄,何來現(xiàn)代文學?1918年5月該刊發(fā)表魯迅的《狂人日記》,如果說這是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那么它與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形成互文關(guān)系。魯迅讀過果戈理的《狂人日記》,有意借用題目書寫自己對本土文化的批判與再造。

郭沫若與胡適同為新詩開拓者,《女神》初版于1921年8月,或許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影響不亞于《嘗試集》的一部詩集。這本集子的最顯著特點就是融通性,作者不僅直接引用了英文、德文和日文,還多次請出希臘和羅馬神話中的神祇?!斗送巾灐防锏脑旆从⑿凼宋?,只有“兼愛無父”的“墨家巨子”是本土的,文學藝術(shù)界的反抗者分別由羅丹、惠特曼和托爾斯泰來代表:

反抗古典三昧的藝風,丑態(tài)百出的羅丹呀!

反抗王道堂皇的詩風,饕餮粗笨的惠特曼呀!

反抗貴族神圣的文風,不得善終的托爾斯泰呀!

西北南東去來今,一切文藝革命的匪徒們呀!

萬歲!萬歲!萬歲!

沒有詩界如此激進的響應,沒有域外資源的充分發(fā)掘和挪用,陳獨秀的“文學革命”只會半途而廢。俞平伯、艾青、戴望舒和李金發(fā)等新詩開拓者也都曾游學歐美。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開拓者都在翻譯、評論或外國文學研究方面有所建樹,這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上是稀見的。周氏兄弟自不必說,茅盾在1921年一年里就翻譯短篇小說和評論130余篇,巴金和郭沫若的譯作更加可觀,老舍早在二十年代就執(zhí)教倫敦大學,對英國文學見解獨到,他還翻譯過蕭伯納。新月派詩人、作家大都擅長英文,聞一多留學美國,梁實秋甚至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民國年間大學外文系的師生對現(xiàn)代文學的貢獻之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九葉詩人中多數(shù)都曾是外文系的學生。著名英國文學學者王佐良先生也在清華學英國文學,1939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他長期堅持新詩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張愛玲也在香港大學讀英文系。外文系的學生長于創(chuàng)作,也可以從臺大英文系學生白先勇、陳若曦等人的成就得到印證。甚至可以說,始于明治時期的日本現(xiàn)代文學帶有同樣的特點。1948年,朱自清在《關(guān)于大學中文系的二個意見》里指出:“中國的新文學是對舊文學的革命,是另起爐灶的新傳統(tǒng),是現(xiàn)代化的一環(huán)。……要傳授它,單將它加進舊文學的課程集團里是不夠的,我們得將它和西洋文學比較著看,才能了解它,發(fā)展它?!币虼?,要在外文系而不是中文系培養(yǎng)新文學的人才[8]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孕育機制也突出了融通的主題。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早在1910年就創(chuàng)刊了,茅盾在1920年任主編,此前他在商務的英文部工作。第二年該刊第一號公開主張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并迻譯西歐名著:“西洋文藝之興蓋與文學上之批評主義相輔而進;批評主義在文藝上有極大影響,能左右一時代之文藝思想。同人因此將先介紹西洋之批評主義以為之導?!睆拇酥?,《小說月報》為大量外國文學作品騰出版面,還出了法國、俄國文學研究增刊和一些外國作家的專號。該刊組織討論的話題至今仍不失其意義,比如“翻譯文學書”“語體文歐化”和“自然主義”等等。1934年,魯迅先生在茅盾協(xié)助下創(chuàng)辦了只刊載翻譯作品的雜志《譯文》。幾經(jīng)周折,這份雜志在五十年代初恢復發(fā)行,由茅盾先生主編,很快在文學愛好者中贏得很高的聲譽。1959年,《譯文》更名為《世界文學》,至今已整整一甲子。改革開放后,《世界文學》和《外國文藝》等專門翻譯介紹各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刊物把融通作為辦刊理念,大大激發(fā)了當代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活力。對后者而言,《百年孤獨》和《聊齋志異》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沒有壁壘,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笆澜缥膶W”的概念在我國流通已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文學》雜志的影響力。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第一冊,上下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初版印了五萬冊,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編者袁可嘉、董衡巽和鄭克魯來自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而袁可嘉還是九葉詩人之一。當時外文所的所長馮至既是德國文學的翻譯研究者,也是積有數(shù)十年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抒情詩人,得到過魯迅的贊賞;英美室的卞之琳專治莎士比亞,他的新詩成就同樣不必多言;英美室的楊絳和馮宗璞都曾在清華大學讀外文系,同為當代中國最為杰出的女性散文家、小說家;法文專業(yè)的李健吾是翻譯家,也是多產(chǎn)的劇作家、散文家。錢鍾書原屬文學研究所的西方組,實際上也是外文所的一員,他是在五十年代被鄭振鐸借到古代組去選注宋詩的。為什么外文所這些外國文學專家、翻譯家能取得非凡的創(chuàng)作成就?道理說來很簡單:他們參與建設了現(xiàn)代文學的大廈,是融通精神的實踐者。貫串《管錐編》的難道不正是這種精神嗎?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在不同國別的文學里,關(guān)于人性各種形態(tài)的精彩描寫將有效拒絕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義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文化本質(zhì)主義。以史為鑒,就會對有意為之的無知、自我封閉和個別國外人士(如馬丁·雅克)迎合當下本質(zhì)主義的言論保持警覺。與歷史相比,文學具有細致入微、豐富多變的長處。如今世界各國交往日多,融通的觀念和實踐將抵制關(guān)于非洲人或美洲人或中國人的程式化、臉譜化描寫,挑戰(zhàn)關(guān)于猶太人或阿拉伯人或日本人的偏見。在此我要轉(zhuǎn)到奧德修斯的話題。

奧德修斯(Odysseus,羅馬名字為Ulysses,即尤利西斯)是希臘神話中伊薩卡島的國王。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描述了這位英雄在特洛伊戰(zhàn)爭后歷時十年的回鄉(xiāng)之旅,書名在英語中也用來泛指長途冒險旅行。英國數(shù)學家、哲學家懷特海在他的名著《科學和現(xiàn)代世界》中如此寫道:

人類精神上的遠航(案:原文為Odyssey)必須由人類社會的多樣性來供給材料和驅(qū)動力。習俗不同的其他國家并不是敵人,它們是天賜之福。人類需要鄰人具有足夠的相似之處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夠的相異之處以便引起注意,具有足夠的偉大之處以便引起羨慕。我們不希望人們具有一切美德,如果有的事物怪異到有趣的程度,我們就應該滿足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