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尚書·秦誓》賞析
《尚書》主要是用上古漢語記錄而成,因為相隔的時間太長,在文字的解釋、翻譯上有相當高的難度。不要說我們今天的現(xiàn)代人,就是唐代的大文章家韓愈也曾經(jīng)感慨《尚書》非常拗口難讀。下面我們來逐字逐句梳理一遍。
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公”,就是秦穆公。“嗟”,是語氣詞,表示呼喚?!拔沂俊?,我的將士們?!盁o嘩”,不要喧嘩?!叭貉灾住保肝宜f的重點,相當于英語里的“my point”。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熑怂篃o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
“古人”,中國傳統(tǒng)的語境里說到古人,不是指一般的古代人,而往往是指古代杰出的、偉大的人。所以說“古人云”或者“古人言”這種話一說出來,往往是很有指導意義的格言。
“民訖自若”,人們?nèi)绻軌蜃杂X遵循正道。
“是多盤”,這樣就會得到安樂。
“責人斯無難”,批評別人是沒有什么困難的事情。
“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然而受人批評的時候內(nèi)心還能夠像流水一樣順從,那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這一句話連起來,就是秦穆公前面所說的“群言之首”,就是這篇演講的重點所在。我們之前大致了解了崤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三年之前崤之戰(zhàn)秦軍慘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忠告和批評,一意孤行,所以說“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接受別人的批評是多么難的事情啊。
秦穆公發(fā)表這篇演講,一開始就表示,這是一次自我追悔和自我批評的演講。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p>
“我心之憂”,我的內(nèi)心是如此憂愁、痛苦。大家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這是一次勝仗之后的演講,領導者秦穆公并沒有表現(xiàn)出喜慶或者亢奮的情緒,而是不斷地傳達出沉痛的悔恨感,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氛圍。
“日月逾邁,若弗云來”,日月指時間,這句話的意思是時間已過去,就不再回來了,和《論語》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意思接近。秦穆公為什么如此憂愁、沉痛呢?因為他所犯下的重大錯誤已經(jīng)隨著時間的流逝,永遠地留下了遺憾和損失,再不能更改了,即便是今天成功復仇擊敗晉軍,也不能掩蓋三年前的重大失敗。
“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p>
“就”,順從?!坝琛?,我。“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年老的謀士因為沒有順從我的意思而被我忌恨?!拔┙裰\人,姑將以為親”,而年輕、不成熟的謀士,我卻把他們視為親信。這一句里面出現(xiàn)了“古之謀人”和“今之謀人”兩種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有這樣一種傾向,就是“古”象征著沉穩(wěn)、厚重,“今”象征著輕佻、不成熟。所以“古之謀人”和“今之謀人”分別對應的是年老的、沉穩(wěn)的謀士和輕佻的、見識有限的謀士。
“雖則云然,尚猷詢茲黃發(fā),則罔所愆。”
“雖則云然”,雖然說是這樣?!吧虚嘣兤濣S發(fā),則罔所愆”,若是還能夠咨詢、聽從老年人的意見,就不會有什么過失。猷,指計劃、謀劃。這里的“黃發(fā)”和陶淵明《桃花源記》里“黃發(fā)垂髫”的“黃發(fā)”意思相同,是指老年人,進一步是指蹇叔這樣年高德劭、富有見識的謀士。事實上,蹇叔正是憑借自己豐富的閱歷對襲擊鄭國之事做出了正確的預測,但秦穆公沒有聽從,所以這里才說如果聽從老年人的意見,就不會有過失。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p>
“番”,讀為皤(pó),指白頭發(fā),“番番良士”也是指年老的賢良之士?!奥昧软保w力已經(jīng)衰弱了。“我尚有之”,“有”是親近的意思,我應該親近這些體力衰弱的年老之士。
“仡仡勇夫,射御不違,我尚不欲?!?/p>
“仡仡勇夫”,雄健勇武的人。因為前面講了老年人,這里相對應是講健壯的年輕人。“射御不違”,射是射箭,御是駕車,都是很需要體力的事情,年輕人的精力好,能夠箭無虛發(fā),馭技純熟。“我尚不欲”,我卻還不夠喜歡他們。
“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p>
“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至于那些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語動搖我說出的話的人?!拔一识嘤兄?,我怎么能夠去親近這種人呢!根據(jù)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歷史的經(jīng)驗,花言巧語的佞人、小人在生活舞臺和歷史舞臺上總是很多的。古人早就意識到,作為領導者和正人君子一定要對這種人多加防范?!墩撜Z》里孔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叫作“巧言令色,鮮矣仁”,就是說花言巧語的人道德水平都很低?!渡袝じ尢罩儭防锎笥硪舱f過,領導者如果能夠做好自己的本分,“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哪里還怕這些巧言令色之徒。只有做好自己,有底氣才不怕(“何畏”)他們,可見巧言令色之徒是很可怕,很會壞事,很值得防備的。
雖然史籍上沒有明確記載秦穆公的錯誤決策是否受到了身邊佞人的影響,但從這篇演講來推斷,可能是有的,所以這里特別提出自誡。諸葛亮的《出師表》里面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shù)脑挘骸坝H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逼鋵?,秦穆公上面的這三句話概括起來,就是“親賢臣,遠小人”,這是一切賢明君主安邦興國的共同特點,我們能在歷史上找出無數(shù)的例子。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p>
“昧昧我思之”,我深沉地思考這樣一件事。這里給大家講一個小笑話,傳說清末有一次考試默寫《尚書·秦誓》,有一個考生寫“昧昧我思之”,把“昧”字寫成了兄弟姐妹的“妹”??脊僖埠苡杏哪?,給他寫了個批語:“哥哥你錯了?!边@里的“昧昧”其實是深沉、深入的意思。
“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如果有一位大臣,為人忠直耿介,并沒有其他方面過人的技藝?!捌湫男菪菅桑淙缬腥荨?,但是他的心胸寬廣、心地善良,并且有容人之量。這句話后面可能有闕文,或者只是省略,后面隱藏的意思是這樣的人我應該親近和重用。這句話很重要,秦穆公說他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認為輔臣最重要的品質(zhì)應該是忠直耿介,心胸寬廣,而不是其他方面的技藝。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p>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別人有高超的技藝和才能,我很高興,就像自己也有一樣。
“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別人的品德高尚,享有美譽,我應該發(fā)自內(nèi)心喜歡他們,就好像從自己的口中說出一樣自然,能夠包容他們而不嫉妒。
這兩點對于領導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集體里面的領導者往往不是某一項技能最突出的人,而是能夠團結(jié)和調(diào)度有才能者的人。漢高祖劉邦評價自己說運籌帷幄不如張良,總理國家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但是這三個人都心甘情愿輔佐他打天下。愚蠢的領導者總是生怕自己的部下有什么比自己強的地方,自己要當十項全能冠軍,這樣一來,有才能的人就不可能被吸引到他的身邊,他也就注定不能成功。
“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
“以保我子孫黎民”,重用這樣的人,這里指前兩句講到的有才能的人和有德行的人,就可以興邦興業(yè),讓子孫和百姓得到保佑,這是有大利的事情。
“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這一段話是對上一段話的反面論說,意思是如果別人有技藝才能,我就嫉妒進而厭惡他;別人有美好的品德我卻(因為嫉妒)而違背他,有意妨礙或者疏遠他,這就是不能容人的表現(xiàn)。這樣做,就不能讓子孫百姓得到保佑,這是多么危險的事情?。?/p>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p>
“杌隉”,動蕩不安?!皹s懷”,興旺,繁榮。“邦之杌隉,曰由一人”,國家如果動蕩不安,是由一個人造成的,這個人就是這個國家的領導者?!鞍钪畼s懷,亦尚一人之慶”,國家的興旺繁榮,也是緣于領導者的正確領導。
這篇演講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
全文用這樣兩句話結(jié)尾,簡潔中透露出大氣,它體現(xiàn)了秦穆公堅定的擔當精神。項羽在兵敗垓下之后感慨說:“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這就是在為失敗找借口,說失敗是因為老天不幫他,可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說到底是個沒什么擔當?shù)娜耍⒍ㄒ?。但我們看秦穆公完全不是這樣,他敢于把一個國家的興衰系于一身:如果失敗,是我的過錯;如果勝利,是我的成功。
秦穆公的這篇演講,至少體現(xiàn)了兩種精神:第一,勇于承認錯誤,勇于承擔責任;第二,作為領導者,要心胸寬廣,選賢任能不以個人好惡為標準。這兩種精神總結(jié)起來好像只是兩句口號,人人都會說,沒有什么了不起。但如果我們結(jié)合秦穆公的生平,乃至于整個秦帝國崛起的過程,就不得不驚嘆,這兩種精神實際上貫穿秦穆公和歷代有所作為的秦國領導者不懈的追求過程。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絕不能忘記秦國是在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夾縫中發(fā)展起來的這個歷史背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曾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取得過驚人的成就,但是像齊國、晉國、楚國這樣的大國和稱霸國,本身就建立在良好的政治條件和地緣條件之上,它們在發(fā)展過程中付出的艱辛是無法和秦國相提并論的。
這次演講,根據(jù)《史記》的記載,發(fā)表于秦穆公三十六年,即公元前624年。第二年,秦穆公采用賢人由余的計謀攻打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周天子專門派遣使臣頒賜金鼓,正式承認秦國的大國地位。此時距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公元前221年)尚有約四百年的時間,但秦穆公在崤山之上所宣示的秦人的精神,預示了四百年后秦人必將勝利。這看起來仿佛是一段非常富有象征意義的歷史敘述。其實,對于一個國家也好,對于一個人也好,不公平的生存環(huán)境是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避免的。但只要有勇于承認錯誤、不斷改進自我的精神和寬廣包容的心胸,秦人就可以從卑賤的養(yǎng)馬者逐漸發(fā)展壯大,從艱難地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到和老牌貴族諸侯一爭高下,最終成就舉世無匹、一匡天下的輝煌偉業(yè)。這樣的歷程盡管艱辛,然而精神的力量就在于能夠在艱苦的道路上照亮我們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