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屈原之死

文人江湖 作者:李國文 著


屈原之死

在中國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名單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屈原。

可有史以來,文人能夠享受到將其忌辰列為全國性節(jié)日,全民為之年年紀念,獲此殊榮者,只有屈原。

中國老百姓對于文人的敬重,以此為最,這也說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精神之根深蒂固,之歷史久遠。也許某一個朝代,某一段歲月,滅絕文化的沙塵暴,會刮得烏天黑日,萬馬俱喑,然而,值得我們?yōu)橹~手稱慶的,中國文化生命力之頑強,世所罕見,史所罕見。即使書焚盡,儒坑盡,即使四舊皆除盡,然而,云消霧散,霽天空闊,春風潤澤,萬物復(fù)蘇,依舊是朗朗乾坤,文化中華。到了端陽這天,高懸艾葉,遍灑雄黃,龍舟競渡,米粽飄香。

這就是中國文人的厲害了,死了,還活著。而且活得會比所有皇帝加在一起的年紀更長久。皇帝,總是要去他媽的,但是屈原,中國人都記得住。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边@是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的第一句。所謂“楚之同姓”,因為他和楚王一樣,原先都姓羋。這個稀見字讀(mǐ),字典上的解釋為“羊的叫聲”和“姓氏”。羋姓,熊氏,后來改為昭、屈、景三姓,為楚國三大族。管理這三姓事務(wù)的官,就是三閭大夫。屈原被免掉左徒以后,一直到死,擔任著這個類似清朝宗人府的長官。第一,絕對的閑差,第二,絕對的清水衙門,這使出身于貴族門第、擔任過政府要職、操作過國家大事的屈原,有點郁悶。

文人分兩種,一種得意,一種不得意。得意者,怕郁悶,不得意者,也就無所謂郁悶了。屈原相當?shù)靡膺^,所以感到相當郁悶。

其實,“左徒”,不過是諫議國政的高官而已,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類似于現(xiàn)在的紀檢委。但屈原的實際權(quán)力還要更大一點,國事、外交一身挑,做到類似美國國務(wù)卿那樣重要的職務(wù),能起到左右楚懷王的作用。所以,為左徒時的屈原,很牛,很抖。那時,楚國的都城在郢(今湖北荊州),城不大,人不多,前呼后擁的屈原,出現(xiàn)在街頭,這個既風流、又瀟灑、領(lǐng)導(dǎo)時代潮流的明星人物,很引人矚目。何況他是一個如蘭似芷、潔身自好的男子漢呢!連楚懷王都十分欣賞他的風度和氣派。

后來,詩人碰上了小人,最大的小人就是這個楚懷王了,不幸也就隨之而來,左徒免了,去做三閭大夫,失落是當然的。任何人,再有涵養(yǎng),再有胸懷,都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降職遭遇,比降職更糟的是冷落。昨天還門庭若市,今天就門可羅雀。屈原是詩人,詩人的感情本來要比常人豐富,而真正的詩人,不是那種寫順口溜、寫大白話、寫標語口號的“偽”詩人,那澎湃的、洋溢的、泛濫的、洶涌的感情,更是不可抑制,唯其難以忍受這種云泥之分的冷熱、天淵之別的跌宕,感到受不了,是可想而知的事,寫出不朽之作《離騷》,抒發(fā)滿腔悲憤,也是可以理解的。

司馬遷說:“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碧饭救艘彩墙?jīng)歷過由沸點到冰點的人生體驗,對于碧落黃泉式的命運安排,有過極深刻的體會,一個“怨”字,正好說到了點子上。

屈平(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字原。雖然,他在《離騷》中稱自己,“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但是,數(shù)千年來,公眾習慣稱作屈原。他是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最早的祖先為有熊氏,從北方遷徙到楚地?!妒酚洝贩Q他“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任”,說明中國文人,像屈原這樣在朝當官的,并非他一人。應(yīng)該看到,三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能夠稱得上文人者,百分之九十都是在朝的。我們都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無一不具官員身份。也許所任的官職,可能有大,大如王安石,為當朝參知政事,相當副宰相,可能有小,小如蘇洵,死后授霸安縣的主簿職,正科級干部。無論如何,有個官家的差使干干,得到一份吃穿不愁的俸祿,對于文人來說,還是挺有誘惑力的。正因如此,悲劇也就來了,這就注定中國文人無法養(yǎng)成獨立生存的能力,同時,也注定了中國文人必須依附國家機器,必須仰仗統(tǒng)治階級,必須聽命于上級、上司、上峰、上面的意志、命令、訓示、指導(dǎo)。必須按照共同遵守的游戲規(guī)則,在一定的空間中、一定的時間內(nèi),做可以做的事情,而不做不可以做的事情。

這自然很不爽,可你別忘了老百姓有句諺語:“端誰的碗,服誰管”,“吃誰的飯,為誰干”,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伙計聽老板的,沒有老板聽伙計的。

對統(tǒng)治者而言,你是文人,不錯,但你更是陛下的臣仆。作為文人,也許你是自由的,作為臣仆,你就沒有資格跟陛下談自由了。這也是中國皇帝不停收拾文人的原因,就在于你得到文人的自由時,常常忘卻你作為臣仆的不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考究,在朝就不如在野,那些不領(lǐng)國家工資、不吃公家口糧、自食其力的在野文人,要比在朝文人擁有相對多得多的自由。然而,在野文人,過去少之又少。即使在今天,依然如此,還是少而又少。因為,文人要靠稿費生活,別說老婆養(yǎng)不起,連填飽自己肚皮,都難。因此,歷朝歷代,在野的削尖腦袋想成為在朝的,在朝的時刻擔心在野的擠掉他;在野的為了吃公糧關(guān)官餉列入編制內(nèi)必須干掉在朝的,在朝的為保住自己飯碗必須提防在野的將他搞倒,都是大家不言而喻的潛規(guī)則。況且,誰在野,誰在朝,都非終身制,而是在不停演變之中。今天在野,招安了,委任了,體制內(nèi)了,黃馬褂穿上了,明天就算是在朝之官。同樣,今天在朝,流放了,開革了,體制外了,掃地出門遣返回鄉(xiāng)了,明天成為在野之民,也是常見的事。

因此,中國文人,無論在朝的,在野的,都明白屈原得到“王甚任之”這四個字的斤兩。何謂任?第一,責任之任也;第二,任務(wù)之任也;第三,信任之任也;第四,也是最能體現(xiàn)這四個字的含金量者,落到實處的任命之任也。一個文人從陛下那兒得到這個任字,還愁沒有權(quán)力可用,沒有轎車可坐,沒有銀子可拿,沒有待遇可享嗎?反之,若多一個“不”字,“王不甚任之”,就意味著老坐冷板凳,不得煙兒抽,看上面白眼,受他人排擠。再反之,如果,“王不待見”,甚至憎你恨你,那你就等著吧,好則掃地出門,充軍發(fā)配,壞則開刀問斬,腦袋搬家。

詩人屈原,正好親身經(jīng)歷過從“王甚任之”,到“王不甚任之”,到“王不待見”的三階段,最后,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投汨羅江了。

楚懷王羋槐,也叫熊槐,是個昏君。中國出過二百多個皇帝,其中一大半屬于昏君,熊槐則是其中最自以為是、最亂作主張、最不知深淺、最自取滅亡的一個?;杈淖畲筇攸c,都患有一種叫作選擇性耳聾的大頭病。君子想要陛下聽的,他聽不進,裝瘋賣傻,置若罔聞;小人想要陛下聽的,他聽得進,句句入耳,如聞綸音。這種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只聽甜言蜜語,不聽直言讜論;只聽順心的話,不聽逆耳之言。而這個熊槐犯起病來,絕對是老百姓所諷刺的,“拿著屎橛當麻花”、“死爹哭媽”的主。如果,熊槐和他兒子熊橫,也就是屈原碰上的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智商提高一點,頭腦清醒一點,屈原在跳江前也許會躑躅一下,楚國還有救嗎?楚國還能救嗎?一想起他老姐女媭那句絕望的話,本來,聽蝲蝲蛄叫喚,你還不種地了呢!可現(xiàn)在,楚國都沒有了,老弟啊,你還種個屁。于是,走上自沉之路。

戰(zhàn)國后期,群雄紛爭,七國之中,秦和楚,地盤大,人口多,都是具有相當實力,而且擁有領(lǐng)袖野心的大國。秦國東進,要一統(tǒng)天下,楚國北上,也未嘗不想一統(tǒng)天下。

但是,秦為一流強國,楚為二流強國,二流當然干不過一流。然而,二流加三流加四流,肯定大于一流,這是傻子也能算得出來的題?!皺M則秦帝,縱則楚王”,八個字,乃當時的大形勢,屈原終于讓這個昏君學會傻子也會做的算術(shù)題。熊槐開竅了,好吧,你就放手干吧!屈原的政治主張,說來也很簡單,對內(nèi)變法圖強,對外聯(lián)合抗秦。經(jīng)他反復(fù)奔走,多次說服,終于將齊、燕、趙、韓、魏五國首腦,連蒙帶唬,連騙帶詐,加之許愿、收買、塞紅包、給好處費等等,聚會于楚國京城郢都,結(jié)成反秦聯(lián)盟,楚懷王被推為盟主。江陵這個城市,現(xiàn)在也不大,那時就更不大,滿街都是來自各國的貴賓,和他們的侍衛(wèi)、隨從,因為沒有實行普通話這一說,作為這個聯(lián)盟秘書長的屈原,必須精通各地方言,安排吃住,組織觀摩,準備禮品,送往迎來,忙得詩人差點吐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誰要能夠一呼百應(yīng),糾合諸侯,歃血為盟,誰就是無上榮光的諸侯共主,最為人企羨。熊槐得到了空前的虛榮,馬上覺得堪與祖先楚莊王媲美,高興得掛不住汁,臉上五官挪位,更加賞識和重用屈原,自不用說,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弄得他老婆鄭袖,好一個吃醋。此時的郢都,最快活、最得意的人,莫過于屈原,文人快活得意的標志,就是不再用功,不再寫作,即或提起筆來,也是游戲筆墨。我記不得是否為老托爾斯泰的名言:一個在賭場得意的人,他在情場必然是要失意的。政治上進步,文學上退步,是自古以來文人難以治愈的痼疾。我在文壇廝混這多年,頗見識一些朋友,自從仕途上一路順風以后,他們的文學人生,也就迅速進入了更年期,基本完蛋。也許還會寫,都屬無用功,正如一個子宮萎縮、停止排卵的女人,還要她懷孕生育,那不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嗎?這就是《離騷》中所寫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時令不饒人,花期不再來,除非發(fā)生奇跡,上帝托夢,才能讓他回復(fù)文學青春。

當上諸侯共主的楚懷王,遂將國家交給屈原全權(quán)處理,入則議國事,出則會諸侯,忙得一塌糊涂,那些日子里,他一句詩也寫不出來了,作為博導(dǎo)的他,連學生宋玉、唐勒、景差所交的作業(yè),也抽不出工夫批改。中國的文人在政治上得意的時候,文學就會短板。相反,在文學上成功的時候,政治就會失聰,這是中國文人很難兩全的弊端,也是我們在文學史上常常讀到的案例,文學大成功,政治大失敗,因而丟了腦袋,送了性命,屈原就是首例。他在“王甚任之”的時候,作為文人所特有超乎常人的品質(zhì),如獨到的觀察角度,如敏銳的感知反應(yīng),如提前的預(yù)知能力,如應(yīng)激的防范措施,統(tǒng)統(tǒng)置諸腦后。他不知道他在替楚懷王發(fā)布旨令增強國力時,他的敵人在摩拳擦掌;他不知道他在為抗秦聯(lián)盟的加緊團結(jié)而努力時,他的反對派在磨刀霍霍。這個世界上,有益蟲,就有害蟲;有家畜,就有野獸;有君子,就有小人;有愛國志士,就有漢奸走狗。通常情況下,地球上生物鏈的構(gòu)成,維持在一比一的平衡狀態(tài),而在詩人屈原的左右,老天爺好像特別眷顧他,一比三,這就是愛打小報告的上官大夫靳尚,專搞小動作的公子子蘭,最貪小便宜的王后鄭袖,結(jié)成一個反屈原的鐵三角聯(lián)盟。

屈原不聾不瞎,自然了解鐵三角在他背后搞的一些名堂,但是,詩人的最大疏忽,是毫不介意那個昏君耳朵根子軟的選擇性耳聾,認為步楚莊王后塵當上諸侯共主的楚懷王,感激他都來不及,豈有馬上變臉翻牌的可能?詩人啊詩人,這就大錯而特錯了,對于王八蛋,對于那些具有王八蛋傾向的人,千萬不能抱有幻想,尤其不能因為他一時之間,居然不王八蛋了,就認為從此往后,他永遠不王八蛋,那才真是百分百的癡人說夢,這恐怕是詩人最為失算的地方。屈原作為楚國的特命全權(quán)大使,游說除秦以外的五國,也是縱橫捭闔、得心應(yīng)手、運籌帷幄、決策千里的高段級謀士,但應(yīng)對這個充滿邪惡的鐵三角,卻無能為力、乏善可陳。既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也未實施有效反擊。頂多感嘆兩聲,“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那可真是連屁用都不頂?shù)母锌?/p>

詩人宣泄感情的手段,當然就是作詩,其實到了正面沖突的時候,比詩歌更有力的是拳頭??赏昝乐髁x者屈原,理想主義者屈原,不是該出手時就出手,而是吟詩作賦,這就注定他難逃失敗的命運。他不會妥協(xié)認輸,不會向黑惡勢力低頭,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他也不會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進行回擊。他們告你的狀,為什么你就不能告他們的狀呢?他們無中生有地陷害你,為什么你不以牙還牙地中傷他們呢?他們不君子,你何必君子?再說了,鐵三角真的就那么鐵嗎?為什么你不下點工夫,分而治之,拉住一個,穩(wěn)住一個,集中火力打擊第三個呢?對這班明碼標價的小人,你姑且小人一回又何妨?

在動物世界里,弱肉強食,物競天擇。而在人類社會里,除此之外,更有陰謀暗算、挑撥離間、欺騙誘惑、阿諛奉承等統(tǒng)稱之為卑鄙的行徑。他卑鄙,你不卑鄙,你就被他干掉;他卑鄙,你也卑鄙,雙方打成平手;他卑鄙,你更卑鄙,你就占了上風。中國知識分子最了不起的品質(zhì),就是清高,然而,害了中國知識分子終于做不成大事的,也是這個清高。凡清高者,不能降尊紆貴,不能營私逐利,不能藏污納垢,不能低級趣味,因之賤不可為,俗不可為,濁不可為,惡不可為……當鐵三角一心一意以除掉他為快時,主張孤高、主張潔凈、主張純真、主張正直的他,也只能毫無作為,毫不作為,唯有以詩明志,以詩感言:“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薄捌堄嘈闹酥辟?,雖僻遠其何傷?”“世混濁莫事知,人心不可謂兮?!睂υ娙说臅鷼?,真有夫復(fù)何言之感。你等著完蛋吧,屈老先生!

屈原之所以還能沉得住氣,因為他對這個楚懷王抱有信心,“王甚任之”這四個字,給了他勇氣和力量。

然而,在封建社會里,中國人的全部不幸,都是由于所碰上的皇帝,其智商并不比白癡、低能兒高明多少,才造成民不聊生的災(zāi)難,才出現(xiàn)暗無天日的歲月。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記述詩人由“王甚任之”,到“王不甚任之”的過程,只是極其簡單的兩行字。為什么如此草草,因為他很氣憤,靳尚編造謊言,太低級,挑撥手段,太拙劣,而熊槐信之不疑,太離譜,斷然處置,太幼稚。大臣混賬,國王更混賬,太史公大概覺得不值得為這一對混賬,多費文墨,故而一筆帶過。“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平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p>

于是,屈原降為三閭大夫,開始郁悶。

話說回來,郁悶對詩人來講,并非壞事,不正好是創(chuàng)作沖動的最好契機嗎?尤其進了這個坐冷板凳的清水衙門,連創(chuàng)作假也不用請,還不筆走龍蛇、神馳八極,作你的詩賦。然而,屈原卻寫不出一行字,整日憂心忡忡。連他老姐女媭也勸他,你不要再對他們抱有什么指望了。屈原說,老姐啊老姐,我是覺得楚國快要完蛋了,才坐立不安的呀!其實,那時的楚國離滅亡還遠,但詩人先知先覺的神經(jīng),已經(jīng)預(yù)感到禍祟將臨,災(zāi)難即至,似乎危機就在眼前。中國文人也許確如人所形容:百無一用乃書生。其實,最掛牽大地山河的,是文人,最惦記祖國母親的,是文人。歷朝歷代,當父老鄉(xiāng)親,陷于水深火熱,當同胞兄弟,淪為刀俎魚肉,站出來投筆從戎、救亡奮斗、為國為民、殺身成仁的文人,不知有幾多。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多少大師、學者,多少名流、教授,多少作家、詩人,乃至多少文學青年,走向延安重慶,奔赴抗日前線。雖然,在北平的周作人,粉墨登場,變節(jié)賣身;雖然,在孤島的張愛玲,勾搭漢奸,為虎作倀。雖然,時下一班嗜痂癖者,出于反共情結(jié),屁顛屁顛抬轎,想方設(shè)法吹捧,但是,請記住,中國文人對于祖國的熱愛,對于土地的眷戀,從屈原開始,從來就是歷史的主流。

果然,詩人不幸而言中,秦國的謀士張儀,出現(xiàn)在郢都的迎賓館,楚國從此江河日下,國將不國。

懷王十五年(前304),熊槐再一次出現(xiàn)嚴重的選擇性耳聾,竟然不聽諫阻,糊涂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相信張儀的鬼話?!扒厣踉鼾R,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薄褒R楚聯(lián)盟”,是屈原多年來苦心經(jīng)營的政治規(guī)劃,也是常保楚地安泰的國策,秦國所以千方百計地加以離間,正因為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大于二,令其望而生畏。正因為二比一,強秦不敢輕舉妄動?!妒酚洝穼懙溃骸俺淹踟澏艔垉x,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世界上竟有這樣的笨蛋,而這樣的笨蛋居然坐在一國之主的位子上,老百姓只能欲哭無淚。第一,你拿到了這六百里地,再與齊毀約背盟也來得及的呀!第二,如果張儀堅持齊楚聯(lián)盟不解散,六百里地不給,那你完全可以不見兔子不撒鷹,反正秦是有求于楚呀!第三,即使上當了,秦國的土地沒有得到,你也沒損失什么,齊國的友誼泡了湯,還可以重修舊好,你一個二流強國,單打獨挑,逞匹夫之勇,與一流強國較量,豈不是找挨打嗎?

結(jié)果,熊槐被秦國打得灰頭土臉,原來被屈原做了工作,成為其盟友的國家,也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一番。“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丐,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現(xiàn)在弄不清楚是熊槐覺悟到齊楚聯(lián)盟的重要性,指派屈原使齊呢?還是心急如焚的屈原說服熊槐,由他出使齊國恢復(fù)聯(lián)盟呢?秦國很在意楚國的這個動向,馬上表示,將所侵占的漢中地還給楚國,表示友好。“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瘡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睆垉x,是何許人也?他和蘇秦,乃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兩張名嘴,可以毫不夸大地說,凡戰(zhàn)國時期所有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無不經(jīng)由這兩張嘴的挑撥、調(diào)唆、忽悠、攛掇而打得不亦樂乎的。他倆而后,中國再無一張嘴具有如此大的法力,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張儀“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靳尚,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fù)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边@就是為什么屈原,總是輸給張儀的緣故了,因為文學家玩政治,哪能玩得過真正的政治家呢?據(jù)說,張儀初到郢都,觀察到“王甚任之”的屈原,便對鄭袖說,南后啊,您真是天下第一、世間無二的美人,然而,您知道嗎,齊國通過屈左徒,正準備獻給懷王陛下一打或者兩打,不一定有您漂亮但一定比您年輕的姑娘,以示兩國通好呢!可想而知,熊槐盡管非常賞識屈原,但哪經(jīng)得起鐵三角的聯(lián)合攻勢。略施小技的張儀,就把詩人擺平了。

懷王二十四年(前305),秦楚簽訂“黃棘之盟”,本來與齊為盟,轉(zhuǎn)而向秦靠攏,基本國策的改變,屈原當然是要竭力反對的。楚國的有識之士,也認為這是不平等條約,如果說過去的齊楚聯(lián)盟是兄弟關(guān)系,那么現(xiàn)在的秦楚聯(lián)盟則絕對是主從關(guān)系,這不是賣國嗎?一時輿論大嘩。楚懷王也好,鐵三角也好,都覺得將屈原留在郢都,礙手礙腳,于是將他流放到漢北。

在封建社會里,處置異議文人,無非殺、關(guān)、管三道,殺,即殺頭;關(guān),即坐牢;管,即流放。關(guān)是要供給人犯吃喝的,管則是限定在一定區(qū)域之內(nèi),允許自由行動,吃喝政府不管,是生是死,全看流放者的命大還是福薄了。也許因為流放,從經(jīng)濟角度看,省錢,從管理角度看,省事,所以,中國的清朝,俄國的沙皇,都熱衷于將異議文人,流放到人煙稀少、荒涼偏僻之地。清朝為烏蘇里江,沙皇為西伯利亞,那都是不死也得脫層皮的地獄絕境,文人發(fā)配到了那兒,基本上是很難活著回來。

屈原比較走運,六年以后,懷王三十年(前299),他從漢北回到郢都。讓所有他的朋友、他的敵人驚訝的,他還是他,還是那個毫不顧惜自己的安危,敢于犯顏直諫的詩人,雖然他早就不再是“左徒”,官職讓楚懷王免去多年,但一日“左徒”,終身諫諍。第一,他忠君;第二,他愛國,有話不說,有言不發(fā),那不是屈原的性格。大家這才明白,漢北的流放,不是挫折了他,而是鍛煉了他。他請求面見熊槐,對這位正興沖沖要赴秦王“武關(guān)之會”的懷王,提出諫阻的意見。秦國乃背信棄義之國,武關(guān)乃權(quán)謀茍且之會,陛下已經(jīng)上過當,為什么不接受教訓,還要自投羅網(wǎng)呢?《史記》載:“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瘧淹踔勺幼犹m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fù)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p>

“身死而天下笑”,就是這位極糊涂、極白癡、極混賬、極愚蠢的昏君下場。

懷王死,其子熊橫繼位,是為頃襄王。六年(前293),秦將白起揚言討伐楚國,熊橫計窮,無奈,只有向殺父之國告饒。屈原寫詩反對再度向秦求和,并表明他盡管受到迫害打擊,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眷戀楚國,心系懷王,不忘欲返的忠誠感情,至死不渝。他提醒頃襄王熊橫,王考所以落得尸橫外國的結(jié)果,是由于“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楚國的老百姓也認為,如果不是子蘭的催促,如果聽信屈原的勸阻,懷王不會死在異國他鄉(xiāng),這對令尹子蘭構(gòu)成很大壓力。于是,這個壞蛋唆使另一個壞蛋,也就是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讒害屈原,鐵三角再次發(fā)揮作用,置屈原于死地而不復(fù),更何況熊橫與他老子熊槐,可謂一丘之貉,于是,一紙詔令,永遠流放,不得再進國門,從此,屈原再也沒有回到郢都,他老姐女媭天天倚門等待,直到淚盡,直到老邁,也未能盼到她弟弟歸來。

如果說,他的第一次流放,是對楚懷王的完全絕望,那么,他的第二次流放,則是對楚國的完全絕望。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楚都,滿城都是兵馬俑般的梟悍秦兵,楚國臣民哪見過這等陣仗,只有拱手降服。次年,消息傳到流放途中的屈原耳邊,這位愛國詩人終于舍不得離開故土,也不愿意他心愛的故國滅亡在他眼前,悲憤交加,自沉汨羅,以死殉國。

司馬遷在這篇列傳的最后,這樣寫道:“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鵬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若失矣?!?/p>

“同死生,輕去就”,就是中國文人對于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那一份眷顧之情,也是中國文人對于撫育自己的祖國,那一份熱愛之心。此情,此心,便是中國文人的精神所在,也是我們至今每年的端午節(jié),都要向愛國詩人屈原,肅然致敬的理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