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岳陽樓
這是第三次上岳陽樓了。想來卻奇怪,每遇樓上道道飛檐、盔頂和楹柱,總會生出初臨之感。也許正應(yīng)了“云江北、夢江南”這句民諺,兩湖比鄰,文化同屬古楚,來湖南,就如同尋根訪祖了。
遠(yuǎn)眺洞庭碧水長天,空懷滄溟遼闊無際。
其實,天下各處名樓,都隱匿有各自滄桑的源起,如同人,都對應(yīng)著不同的命運。歲月倥傯,時光如塵,多數(shù)來歷亦真亦幻,卻歸于了一統(tǒng),或位列神話仙班,或藏于人云亦云。岳陽樓也無法僭越這種宿命。建造年代已無可考究,建樓者更是無從談起。不過,后世重修者大多為當(dāng)朝歷代精英,早已彪炳典冊,有跡可循。至于那建構(gòu)一梁一棟的工匠,嘯聚于精英們的盛名之下,只能成為歷史無盡的猜度、疑問,等同虛無。就像身邊的洞庭,人只注目湖水的浩渺博大,誰還在意那一點一滴呢?歷史的不公正,于此可窺全貌。此為題外話,說修樓人。
溯至三國,史載首修岳陽樓者,是東吳大將魯肅。魯肅為人豪俠,謀勇于當(dāng)時亂世中卓爾不群。早在諸葛亮初出茅廬前七年,就曾預(yù)言天下必將三分。歷史的殘酷,于諸葛身上又得以鑒證?;突鸵徊空禄伢w小說《三國演義》,把“三分天下”的天才眼光,就這樣硬生生移植在孔明頭頂,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智性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連歷史往往也只能自嘆弗如。
魯肅在當(dāng)時叫巴丘的岳陽地界上大興土木,修繕當(dāng)時未曾得名岳陽樓的城樓,并不出自文化考慮,只因戰(zhàn)事所需,用以檢閱和訓(xùn)練水軍。于是,岳陽樓的前身,不圖享樂以博美人眷顧而奢靡,也不為王權(quán)折腰而浮華。這樓,其沉郁之氣,因與戰(zhàn)爭如孿生兄弟般同時降世,就如此欽定下來了。
時過五百年左右,至公元七一六年,岳陽樓等來真正懂它的人,沒落權(quán)貴、被貶中書令張說。比之魯肅,張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要小很多,但在唐開元年間武則天主政期,張說卻是公認(rèn)的文壇領(lǐng)袖。從現(xiàn)今留存下來的《全唐詩·四月一日過江赴荊州》里兩句:“比肩羊叔子,千載豈無才”,就可管窺張說并非浪得虛名。張說被貶,禍起仗義執(zhí)言,不做偽證,敢于當(dāng)朝頂撞武氏內(nèi)寵。好在歷史總在陰差陽錯間,會留下些許幸事。“偽證案”沒給張說引來滅族殺身的橫災(zāi),卻給岳陽樓帶來了重生。
謫守岳陽的張說,開始了擴改魯肅閱軍樓的宏大工程。先名舊樓為“南樓”,后正式定名為岳陽樓,整日里與一群文人雅士們在樓上飲酒作詩,賞湖觀景。實在無法想象,一個被貶謫的朝廷命官,一個失敗的男人,在洞庭湖上,面對被雨打風(fēng)吹近五個世紀(jì)的一座殘樓,面對被驚濤駭浪濯洗拍打了快五百年的一座老樓,修葺整改岳陽樓如鳳凰涅槃重生之時,不以沉郁為底色和檁木加入打磨、構(gòu)架,難道會為那道道飛檐、盔頂和廊柱,抹上層層浮光?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湖與樓的相得益彰,如老友故舊,端坐于云譎波詭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經(jīng)年交談,以心換心。浩蕩的氣勢與悠久的內(nèi)涵,使岳陽樓成為唐以后詩人墨客的心靈棲息地,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或貶謫、或流亡、或失意、或落魄,心懷沉郁之氣,飽嘗家國悲憤,于此登樓,于此吟詩,于此作賦。至盛唐中業(yè),岳陽樓已然成了傳統(tǒng)文化里的特殊符號、意蘊和象征,借以抒發(fā)憂國濟世的感念、理想。
如此說來,我們的文化、歷史、包括傳統(tǒng),似乎是因貶官們的創(chuàng)造才得以繼承。其實也不難理解,貶官失寵,跌宕,孤苦、孤單,以至孤獨,恰巧掰開了文化、歷史和傳統(tǒng)的內(nèi)核;貶官在外,鶴野云閑,親近自然,寄情山水。于是,文寫了,詞賦了,且性情感喟大多真摯。人因文立,文因人誦。歷史有了,文化有了,傳統(tǒng)也就立起來了。北宋慶歷四年春,同是貶官的滕子京,在岳陽樓也是走此老路。貶謫到洞庭湖邊的第二年,便集資重修,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大約滕氏覺得自己被貶得不夠遠(yuǎn),也不夠狠,或許自知才華有限,便想起另一位貶友,遠(yuǎn)千里外的鄧州地方官范仲淹。
終生未登岳陽樓的范知州,僅憑滕氏遙寄書畫一幅,想象,還是想象,就借樓寫湖,憑湖抒懷,當(dāng)然,也只如此經(jīng)歷過從極樂到極憂的貶官,才有了比從未上位的平民和從未下位的權(quán)貴更加深刻的憂樂體味,而留下了千古流傳的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此,世間就有了從未有過洞庭水映岳陽樓的勝景。中國文化的吊詭和奇妙,于《岳陽樓記》里展示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