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法國經(jīng)典作家作品漢譯
邦斯舅舅
導(dǎo)讀
《邦斯舅舅》是巴爾扎克的重要作品之一,安德烈·紀德曾這樣寫道:“這也許是巴爾扎克眾多杰作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不管怎么說,它是我閱讀最勤的一部……我欣喜、迷醉……”他還寫道:“不同凡響的《邦斯舅舅》,我先后讀了三四遍,現(xiàn)在我可以離開巴爾扎克了,因為再也沒有比這本書更精彩的作品了?!倍兰o文學(xué)巨匠普魯斯特也給予《邦斯舅舅》以高度的評價,稱贊作者具有非凡的“觀察才能”,整部作品“觸人心弦”。
巴爾扎克是個公認的天才小說家,具有獨特的觀察力,在他的小說,如《邦斯舅舅》中,故事是由一個能洞察一切的觀察者加以敘述的。在步步深入的敘述過程中,作者善于步步縮小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不由自主地進入他的世界,觀作者所觀,感作者所感,最終達到認同和共鳴。
《邦斯舅舅》全書約二十九萬字。本選集選取了該作品的第一至第四章。第一章寫法蘭西帝國時代一位遺老的出場,有歷史的強烈烘托,有人物的生動描寫,仿佛一出大戲,在巴黎拉開序幕。這場具有誘惑力的大戲的主角是鋼琴家邦斯,小說的第二、三、四章敘述了他的人生歷程與獨特才華,一步步揭開了圍繞著邦斯的收藏展開的一場美與丑、善與惡的人性搏斗。
第一章
帝國時代的一位自豪的遺老
一八四四年十月的一天,約莫下午三點鐘,一個六十來歲但看上去不止這個年紀的男人沿著意大利人大街走來,他的鼻子像在嗅著什么,雙唇透出虛偽,像個剛談成一樁好買賣的批發(fā)商,或像個剛步出貴婦小客廳,揚揚自得的單身漢。
在巴黎,一個人志得意滿,莫過于這種表情了。街旁那些整天價坐在椅子上,以忖度來往過客為樂的人,打老遠看到那位老人,一個個的臉上便露出了巴黎人特有的微笑,這笑含義豐富,有諷刺、嘲弄或憐憫,可巴黎人什么場面沒見過,早就麻木了,要讓他們臉上露出一點兒表情,那非得碰到活生生的絕頂怪物不可。
這位老人的考古學(xué)價值,以及那笑容如回聲般在眾人眼里傳遞的原因,恐怕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了。有人曾問那位以逗趣出名的演員雅桑特,他那些惹得滿堂哄笑的帽子是在哪兒做的,他這樣回答說:“那可不是我在哪兒做的,是我留存的!”是的,巴黎大眾其實一個個都是做戲的,那上百萬的演員中,總碰得上幾個雅桑特,他們身上無意中留存了某個時代的全部笑料,看起來活脫脫是整整一個時代的化身,即使你走在路上,正把遭受舊友背叛的苦水往肚里咽,見了也能叫你忍俊不禁。
這位路人衣著的某些細微之處依舊忠實地保留著一八○六年的式樣,讓人回想起第一帝國時代,但并沒有過分的漫畫色彩。在善于觀察的人眼里,這份精致使類似令人懷舊的風(fēng)物愈發(fā)顯得彌足珍貴。然而要辨明這些細小微妙處,非有那些無事閑逛的行家剖析路人的那份專注不可;而這位路人老遠就惹人發(fā)笑,恐怕必有非同尋常之處,就如俗話說的“很扎眼”,這正是演員們苦心孤詣要達到的效果,想一亮相就博得滿堂喝彩。
這位老人又干又痩,在綴著白色金屬扣的暗綠色上衣外,又套著一件栗色的斯賓塞!……一個穿斯賓塞的人,在一八四四年,要知道,那不啻拿破侖尊駕一時復(fù)生。
斯賓塞,顧名思義,這是一位英國勛爵發(fā)明的,此君恐怕對自己那個優(yōu)美的身段很得意。早在《亞眠和約》簽訂之前,這位英國人就已解決了上身的穿著難題,既能遮住上半身,又不至于像那種加利克外套死沉地壓在身上,如今,只有上了年紀的馬車夫的肩頭才搭這種外套了;不過,好身段的人畢竟還是少數(shù),盡管斯賓塞是英國發(fā)明的,在法國也沒有時興多久。
四五十歲的男子一見到哪位先生身著斯賓塞,腦中便會為他再配上一雙翻口長筒靴,一條扎著飾帶的淡青色開司米短褲,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那身裝束!上了年紀的婦人們則會回想起當(dāng)年情場上的一個個俘虜!至于年輕人,他們會感到納悶,這個老亞西比德[1]怎么把外套的尾巴給割了。這位過客身上的一切跟那件斯賓塞如此協(xié)調(diào),你會毫不猶豫地稱他為帝國時代人物,就像人們說帝國時代家具一樣;不過,只有那些熟悉,或至少目睹過那個輝煌盛世的人,才會覺得他象征著帝國時代;因為對流行的服飾式樣,人們得具備相當(dāng)精確的記憶才能記清。帝國時代已距離我們?nèi)绱诉b遠,可不是誰都可以想象當(dāng)時那種高盧希臘式的實際景象的。
此人的帽子戴得很朝后,幾乎露出了整個前額,一派大無畏的氣概,當(dāng)年的政府官吏和平民百姓就是憑借這種氣概與軍人的囂張跋扈抗衡的。再說,這是那種十四法郎一頂?shù)目膳碌慕z帽子,帽檐的內(nèi)邊被兩只又高又大的耳朵印上了兩個灰白色的印子,刷子也刷不掉。
絲質(zhì)面料與帽形的紙板襯總是不服帖,有的地方皺巴巴的,像害了麻風(fēng)病似的,每天早上用手捋一遍也無濟于事。
在看上去搖搖欲墜的帽子底下,是一張平庸而滑稽的臉,只有中國人發(fā)明的丑怪小瓷人才有這樣的面孔。
這張寬大的臉,麻麻點點,像只漏勺,一個個窟窿映出斑斑黑點,坑坑洼洼,活像一張羅馬人的面具,解剖學(xué)的任何規(guī)則都與它不符。一眼看去,那張臉根本就感覺不出有什么骨架,按臉的輪廓,本該是長骨頭的地方,卻是明膠似的軟塌塌的一層肉,而理應(yīng)凹陷的部分,偏又鼓起肉乎乎的一個個疙瘩。這張怪模怪樣的臉扁扁的,像只筍瓜,加上兩只灰不溜秋的眼睛,上方又不長眉毛,只有紅紅的兩道,更添了幾分凄楚;雄踞臉部正中的是一只堂吉訶德式的鼻子,就像是漂來的一塊冰川巨石,兀立在平原上。塞萬提斯恐怕也已注意到,這只鼻子表現(xiàn)出一種獻身偉業(yè)的稟性,可最終卻落得個一場空。這副丑相,雖然已到了滑稽地步,但卻沒法讓人笑得出來。這個可憐人灰白的眼中顯露出極度的憂傷,足以打動嘲諷者,使他們咽回溜到嘴邊的譏笑。人們馬上會想,是造物主禁止這個老人表達柔情,否則,他不是讓女人發(fā)笑,就是讓女人看了難受。不能惹人喜歡,在法國人看來,實在是人生最殘酷的災(zāi)難,面對這樣的不幸,連法國人也緘口不語了!
這個如此不得造物主恩寵的人裝束得如同富有教養(yǎng)的貧寒之士,于是富人們往往刻意模仿他的穿著。他腳上穿的鞋子整個兒被帝國禁衛(wèi)軍式樣的長筒鞋罩給遮住了,這樣他也就可以一雙襪子穿上好些日子。黑呢褲泛著灰紅色的閃光,褲線已經(jīng)發(fā)白,或者說發(fā)亮,無論是褲線的褶子,還是褲子的款式,都說明這條褲子已經(jīng)具有三年的歷史。他的這身衣裝雖然寬大,卻難以遮掩他那干痩的身材,他這么痩應(yīng)該說是自身體格的原因,而不是按照畢達哥拉斯的方法節(jié)食的緣故;因為老頭兒長著一張肉乎乎的嘴巴,嘴唇厚厚的,一笑起來便露出了一口白森森的牙齒,絕不比鯊魚的遜色。一件交叉式圓翻領(lǐng)背心,也是黑呢料,內(nèi)襯一件白背心,白背心下方又閃出第三層,那是一件紅色毛線背心的緄邊,讓你不禁想起那個身著五件背心的加拉。白色平紋細布的大領(lǐng)結(jié),打得煞是招搖顯眼,那還是一八○九年那陣子一個英俊小生為勾引美人兒而精心設(shè)計的打法??墒穷I(lǐng)結(jié)大得淹沒了下巴,面孔埋在里邊,仿佛陷進了無底洞。一條編成發(fā)辮狀的絲帶,穿過襯衫拴在表上,好像真防著別人偷他的表似的!暗綠色外衣異常潔凈,它的歷史比褲子還要長三年;可黑絲絨翻領(lǐng)和新?lián)Q的白色金屬扣說明對這身衣著已經(jīng)愛護得到了再精細不過的地步。
這種后腦殼頂著帽子的方式,里外三層的背心,埋住了下巴的大領(lǐng)結(jié),長筒鞋罩,暗綠色外套上綴著的白色金屬扣,所有這些帝國時代的服飾陳跡,與當(dāng)年那幫標新立異的公子哥兒們賣弄風(fēng)情的遺風(fēng)相諧成趣,也與衣褶之間難以言喻的那份精妙,以及整個裝束的端莊和呆板協(xié)調(diào)一致,讓人感覺到大衛(wèi)[2]的畫風(fēng),也讓人回想起雅各布[3]風(fēng)格的狹長的家具。只要瞧他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個教養(yǎng)良好但正深受某種難言的嗜癖之苦的人,要不就是個小食利者,由于收入有限,所有開銷都控制得死死的,要是碎了一塊玻璃,破了一件衣服,或碰上募捐施善的倒霉事,那他整整一個月里的那點小小的娛樂也就給剝奪了。
要是你在場的話,恐怕會覺得納悶,這張怪模怪樣的臉怎么會浮出微笑,平日里,那可是一副凄慘、冷漠的表情,就像所有那些為了爭取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默默掙扎的人們。但是,若你注意到這個奇特的老人帶著一種母性的謹慎,右手捧著一件顯然極為珍貴的東西,護在那兩件外衣的左衣襟下,唯恐給碰壞了,尤其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他那副匆匆忙忙的模樣,如同當(dāng)今閑人替人當(dāng)差的忙碌相;那你也許會猜想他找到了侯爵夫人卷毛狗之類的東西,正帶著帝國時代人物所有的那股急切的殷勤勁頭,得意揚揚地帶著這件寶貝去見那位嬌娘,那女人雖說已經(jīng)六十歲的年紀,但還是不知道死心,非要他的心上人每天上門看望不可。
世界上唯獨在巴黎這座城市,你才可以碰到諸如此類的場景在一條條大街上演著一出出連續(xù)不斷的戲,那是法國人免費演出的,對藝術(shù)大有裨益。
第二章
一位羅馬大獎獲得者的結(jié)局
看這人痩骨嶙峋的模樣,雖然穿著與眾不同的斯賓塞,但你也難以把他納入巴黎藝術(shù)家之列,因為這種定型的人物有個特點,跟巴黎城的頑童頗為相似,能在俗人的想象中,激起快意,拿現(xiàn)在又時興的那句俏皮的老話說,那是最離奇不過的快意。
不過,這個路人可是得過大獎的,在羅馬學(xué)院恢復(fù)之時,第一支榮獲學(xué)士院獎的康塔塔[4],便出自他之手,簡言之,他就是西爾凡·邦斯先生!……他寫過不少有名的浪漫曲,我們的母親都動情地哼唱過,他也作過兩三部歌劇,曾在一八一五年和一八一六年間上演,還有幾首沒有發(fā)表的樂曲。后來,這個可敬的人到了一家通俗劇院當(dāng)樂隊指揮。多虧了他的那張臉,他還在幾所女子寄宿學(xué)校執(zhí)教。除了薪水和授課酬金,他也就沒有別的收入了。到了這把年紀,還得為一點酬勞四處上課!……這般處境,很少浪漫色彩,可卻是個謎!
這個如今就剩他還穿著斯賓塞的人,不僅僅是帝政時代的象征,還昭示著一個巨大的教訓(xùn),那教訓(xùn)就寫在里外三層的背心上。他在免費告訴世人,那一稱之為會考的害人致命的可惡制度坑害了多少人,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犧牲者,那一制度在法蘭西執(zhí)行了百年,毫無成效,但卻仍在繼續(xù)實施。這架擠榨人們聰明腦汁的機器為布瓦松·德·馬利尼所發(fā)明,此人是蓬巴杜夫人的胞弟,一七四六年前后被任命為美術(shù)署署長。
然而,請你盡量掰著手指數(shù)一數(shù),一個世紀以來那些獲得桂冠的人當(dāng)中到底出了幾個天才。首先,不管是行政方面,還是學(xué)制方面所做的努力,都替代不了產(chǎn)生偉人所需的那種奇跡般的機緣。在生命延續(xù)的種種奧秘中,唯此機緣是我們那雄心勃勃的現(xiàn)代分析科學(xué)最難以企及的謎。其次,據(jù)說埃及人發(fā)明了孵小雞的烘爐,可要是孵出了小雞,卻又不馬上給它們喂食,那你會對此做何感想呢?可是,法國人的情形恰恰如此,她想方設(shè)法用會考這只大暖爐制造藝術(shù)家;但一旦通過這一機械工藝造出了雕塑家、雕刻家、畫家、音樂家,她便不再把他們放在心上,就像到了晚上,花花公子根本就不在乎插在他們衣服飾孔里的鮮花。
真正的才子倒是格勒茲、華托、弗利西安·大衛(wèi)、帕尼西、德同、奧貝爾、大衛(wèi)(德·昂熱)或歐仁·德拉克洛瓦那些人,他們才不把什么大獎放在眼里,而是在被稱為天命的那輪無形的太陽照耀下,在大地上成長。
西爾凡·邦斯當(dāng)初被派往羅馬,國家本想把他造就成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可他卻在那兒染上了對古董和美妙的藝術(shù)品的癖好。
無論是對手工的還是精神的杰作,他都十分內(nèi)行,令人贊嘆不已,包括對近來俗語所說的“老古董”,也一樣在行。
這個歐忒耳珀[5]之子在一八一○年前后回到巴黎,簡直是個瘋狂的收藏家,帶回了許多油畫、小塑像、畫框、象牙雕和木雕、琺瑯及瓷器等等;在羅馬求學(xué)的那段時間里,買這些東西的花費,再加上運價,花去了他父親的大部分遺產(chǎn)。
羅馬留學(xué)三年期滿后,他去了意大利旅行,又以同樣的方式花光了母親的遺產(chǎn)。
他很情愿這樣悠閑自得地逛逛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布洛涅和那不勒斯,在這每一座城市逗留一番,像夢幻者,像哲學(xué)家,也像藝術(shù)家那樣無憂無慮,憑自己的才能生活,就像妓女,靠的是自己的漂亮臉蛋吃飯。
在這次輝煌的游歷期間,邦斯可謂幸福之至,對于一個心地善良,感情細膩,但卻因為長得丑,拿一八○九年那句流行的話說,討不到女人歡心的人來說,這確是可以獲得的最大的幸福了;他覺得生活中的東西總不及他腦中的理想典型,不過,對他的心聲和現(xiàn)實之間的不協(xié)調(diào),他已經(jīng)不以為然。在他心頭保存的那份純潔而又熱烈的美感無疑是產(chǎn)生那些奇妙、細膩和優(yōu)美的樂曲的源泉,在一八一○年至一八一四年間,這些樂曲給他贏得了一定的聲譽。
在法國,凡是建立在潮流,建立在時髦和風(fēng)靡一時的狂熱之上的名聲,往往造就邦斯這類人物。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對偉大的東西如此嚴厲,而對渺小的東西如此不屑與寬容。邦斯很快被淹沒在德國的和聲浪潮和羅西尼的創(chuàng)作海洋之中,如果說一八二四年,邦斯還是一個討人喜歡的音樂家,而且,憑他最后的那幾支浪漫曲,還有點名氣的話,那么,請設(shè)想一下到了一八三一年他會落到怎樣的地步!就這樣,在一八四四年,他開始了默默無聞的生命悲劇,西爾凡·邦斯落到了像個諾亞時代大洪水之前的小音符,已經(jīng)沒有什么身價;盡管他還給自己的那家劇院和附近的幾家劇院上演的幾部戲配樂,賺幾個小錢,可音樂商們已經(jīng)全然不知他的存在了。
不過,這位老人對我們這個時代赫赫有名的音樂大師還是很拜服的;幾首卓絕的樂曲,配上精彩的演奏,往往會令他落淚??墒撬€沒有崇拜到像霍夫曼小說中的克萊斯勒那樣幾近癡迷的地步,而是像抽大煙或吸麻醉品的人那樣,在心中怡然自樂,而無絲毫的表露。
鑒賞力和悟性,這是能使凡夫俗子與大詩人平起平坐的唯一品質(zhì),可在巴黎十分罕見,在巴黎,形形色色的思想就像是旅店的過客,所以,對邦斯,人們還真應(yīng)該表示幾分敬意呢。這位老先生事業(yè)無成,這一事實也許讓人覺得奇怪,可他天真地承認自己在和聲方面存在著弱點,因為他忽視了對位法的研究;如果再重下一番功夫,他完全可以躋身于現(xiàn)代作曲家之列,當(dāng)然不是做個羅西尼,而是當(dāng)個埃羅爾德,可現(xiàn)代配器法發(fā)展到了失控的地步,他覺得實在難以入門。
雖然榮耀無求,但他最終在收藏家的樂趣之中得到了巨大的補償,如果非要他在自己收藏的珍品和羅西尼的大名之間做出抉擇的話,信不信由你,他準會選擇他那滿櫥的可愛珍品。這位老音樂家實踐著施納瓦德的那句公認名言,此人是位博學(xué)的名貴版畫收藏家,他曾斷言,人們欣賞一幅畫,無論是雷斯達爾、霍貝瑪、霍爾拜因的,還是拉斐爾、牟利羅、格勒茲、塞巴斯蒂亞諾的,或是喬爾喬涅、丟勒的畫,如果不是只花五十法郎買來的,那就無樂趣可言。
邦斯絕不買一百法郎以上的東西;要他掏錢花五十法郎,這件東西恐怕得值三千法郎才行;在他看來,價值三百法郎的曠世珍品已經(jīng)沒有了。機會誠然難得,可他具備成功的三個要素:雄鹿一樣的腿,浪蕩漢的閑工夫和猶太人的耐心。
四十年來,在羅馬和巴黎施行的這套方法結(jié)出了碩果。自打羅馬回國后,邦斯每年花費近兩千法郎,收藏了密不示人的各種寶物,藏品目錄已達驚人的1907號。
在一八一一年至一八一六年間,他在巴黎四處奔走,當(dāng)時花十法郎弄到的東西如今可值一千至一千二百法郎,其中有他從巴黎每年展賣的四萬五千幅油畫中挑選出來的油畫,也有從奧弗涅人手中購得的塞夫勒軟瓷;奧弗涅人可都是些黑幫的嘍啰,他們常常從各地推來一車車蓬巴杜式的法蘭西神品。
總之,他搜集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的遺物,很欣賞那些才氣橫溢,獨具個性的法國派藝術(shù)家;那些不為人所知的大家,如勒波特、拉瓦萊-普桑之類的人物,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路易十五風(fēng)格、路易十六風(fēng)格,那宏麗的作品為當(dāng)今藝術(shù)家的所謂創(chuàng)造提供了免費的樣板,這些人整天弓著腰,揣摩著制圖室的那些珍品,以巧妙的手法,偷梁換柱,搞所謂的創(chuàng)新。邦斯還通過交換得到了很多藏品,交換藏品,可是收藏家們難以言述的開心事!
出錢買奇品的樂趣只是第二位的,頭等的樂趣,是做這些古董交易。邦斯是收集煙壺和微型肖像的第一人,早于多斯納和達布朗先生,可他在玩古董這一行中卻沒有名氣,因為他不常去拍賣行,也不在那些有名的店家露面,所以,他的那些寶物在市面上到底值多少錢,他一無所知。
已故的杜·索姆拉德生前曾想方設(shè)法接近這位音樂家;可那位老古董王子未能進入邦斯的收藏館就作古了,邦斯收藏的東西,是唯一可以與赫赫有名的索瓦熱藏品相媲美的。
在邦斯和索瓦熱先生之間,確有某些相似之處。索瓦熱先生跟邦斯一樣,都是音樂家,也沒有多少財產(chǎn),收藏的方式、方法如出一轍;他們同樣熱愛藝術(shù),也同樣痛恨那些名聲顯赫的有錢人一大櫥一大櫥地搜羅古董,跟商人們展開狡詐的競爭。邦斯跟他的這位敵手、對頭、競爭者一樣,對任何手工藝品,對任何神奇的制品,無不感到一種難以滿足的欲望,那是一位男士對一位美麗的戀人的愛,因為這些,守齋者街的拍賣行里,那伴隨著估價員的當(dāng)當(dāng)擊錘聲的拍賣在他看來實在是褻瀆古董的罪孽。他擁有自己的收藏館,以便時時刻刻都可以享受,生就崇尚偉大杰作的心靈都有著名副其實的戀人的高尚情操;無論是今朝,還是昨日,他們總是興味盎然,從不厭倦,幸而杰作本身也都是青春永駐??梢?,他像慈父般護著的那件東西準是失而復(fù)得的一件寶物,攜帶時懷著幾多情愛,你們這些收藏家們想必都有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