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

吳伯簫散文 作者:吳伯簫


導讀

如果從現代文學流派角度著眼,吳伯簫早期散文寫作的風致最貼近京派,把吳伯簫視為京派“外圍”散文作者固然毫無問題,即便徑直將吳伯簫歸入京派散文后起之秀,恐怕也沒有什么不妥。依據呢,自然也很充分。比如吳伯簫開始從事散文、小說、新詩寫作時,他不但正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生,還與京派文學的重要人物多有交往,在周作人、廢名、徐祖正辦的《駱駝草》上發(fā)表作品。再比如到一九三一年大學畢業(yè)前后,吳伯簫則不但已有大量作品見載于《京報》《世界日報》《新中華報》和《華北日報》的副刊,接著又與卞之琳主編的《水星》、楊振聲和蕭乾先后主編的天津《大公報》副刊以及京津地區(qū)其他一些京派文藝園地建立了供稿關系,還跟屬于京派后勁的何其芳、李廣田成為文友。一九三六年底,吳伯簫甚至把何其芳從天津拉到他擔任校長的萊陽鄉(xiāng)師去做國文教員。在沈從文回憶青島大學生活的文字中,也不時會看到吳伯簫的名字。

故而講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散文,人們往往會把吳伯簫與何其芳、李廣田相提并論。與吳伯簫相熟的文學研究會老作家王統照就說過:“伯簫好寫散文,其風格微與何其芳、李廣田二位相近,對于字間頗費心思,這是我一向素悉的。他與何君同校任教,尤有交誼……”當時也有把何其芳、李廣田、吳伯簫稱為戰(zhàn)前“散文三杰”的說法,或云“戰(zhàn)前大名鼎鼎的吳伯簫”。吳伯簫本人晚年回憶,抗戰(zhàn)勝利后他曾在東北看到一本叫做《抗戰(zhàn)期間犧牲的文化人》的小冊子,也把他列入死者之列,且有“跟李廣田、何其芳是好朋友,交誼很深,都寫散文。散文的風格也相近”這類的話語。

但也正如王統照極有分寸的表述,吳伯簫雖然好寫散文,而風格也只是“微與”何、李相近,這“微與”大概就是同作為京派后起散文新秀在文學寫作上所具有的某些流派特征吧?比如在寫作態(tài)度上的純正、對人生和人性的細致體察以及“對于字句間頗費心思”的藝術敏感。也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上,才能準確理解吳伯簫回顧早年寫作時的那段名言,也就是他所謂“不自量力”要獨創(chuàng)的那種文體:“小說的生活題材,詩的語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結構。內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鳥獸蟲魚;感情粗獷、豪放也好,婉約、沖淡也好,總要有回甘余韻;體裁歸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詩?!?/p>

此種文體自覺,此種孜孜以求的努力,自然而然便造就了吳伯簫早期散文鮮明的個人特點甚至風格。只是多年來,盡管有不少人研究過吳伯簫的散文,寫出過不少長長短短的研究文字或碩士論文,也幾乎都會引述吳伯簫這番“夫子自道”的個人陳述,而因為缺少真正具有穿透性的觀察和水落石出般的提煉,這些論文總還是給人以隔靴搔癢、云里霧里之感,反不如吳伯簫本人的話更簡潔有力。我本人閱讀吳伯簫散文雖然已四十余年,但很多時候也還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長期摸不到門徑,雖不滿意別人的解說,自己卻也概括乏力,提不出令人或令自己感覺眼前一亮的論斷。直到近年,為了撰寫《山屋軼話:吳伯簫評傳》一書,從頭重讀吳伯簫所有散文作品,甚至對民國舊報刊上出現的署名“吳伯簫”的近三十篇文章進行了一番辨?zhèn)吻笳娴墓ぷ?,此番既繁瑣又有趣的細讀,倒仿佛讓我漸漸由晦暗轉至清明,對吳伯簫散文的文體風格和修辭功夫有了一份從未有過的新體認。

香港學者司馬長風評價吳伯簫的散文集《羽書》,認定其“在散文創(chuàng)作史上,是不能掠過的一本書。吳伯簫的散文,有它獨特的風概和成就。”司馬先生是最早給予吳伯簫散文高度評價的文學史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那樣特殊的背景上而能如此“發(fā)現”和評價,殊為難得。接著司馬長風先生的話,我以為吳伯簫早期散文所謂“小說的生活題材,詩的語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結構”的確是吳伯簫在文體產生自覺之后形成的重要文體特征,假如一定要用術語表述,我想來想去,覺得不妨如此說:在眾多現代散文作家里,吳伯簫嘗試、創(chuàng)造了一種可稱之為“現代辭賦體”的散文模式。除了“小說的生活題材,詩的語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結構”這種整體性特征,細說起來也還包括“內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鳥獸蟲魚;感情粗獷、豪放也好,婉約、沖淡也好,總要有回甘余韻;體裁歸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詩。”其所借鑒的正是從漢魏六朝辭賦再到唐宋古文這一路的傳統,體裁歸入散文,卻吸收了漢賦尤其是小賦的某些修辭特點,如內容上的體物寫志,形式上的鋪采摛文,加上唐宋古文開辟的平易暢達文風。這些特點,在吳伯簫早期的小品散文里體現尤為突出。譬如漂亮勁爽的《悶》,其“興”的筆法讓人印象深刻,語言上的“對稱”也使人看到與賦甚至六朝駢文的關聯。只是對稱整齊已屬于現代白話文的對稱整齊,不復文言的刻意堆砌。試舉數例:“我是佇立在海濱樓頭,味著夜初景色,檢著昏昏夢幻;迷惘地醉著,胡涂地清醒著。”“坐下是漫無頭緒的沉思,站起是冒著火花的新恨?!薄把劭吹氖鞘澜纾刂氖怯钪??!薄般裤街酝?,以往是逝去的微浪,消滲于岸邊淺沙沖碎在峭稜石巖化作飛花水沫了;顧慮著將來,將來是未出土的種子,是花是葉結束實果,全屬未可知的事……”《海》,同樣以抒情、記敘、鋪排的辭賦風格贊美青島,有著吳伯簫散文特有的風致:熱情的抒發(fā),馳騁的思路,跳蕩的節(jié)奏,昂揚的情志,富麗的辭藻,鏗鏘的韻律?!昂oL最硬。海霧最濃。海天最遠。海的情調最令人憧憬迷戀。海波是嬌妮多姿的。海潮是勢頭洶涌的。海的呼聲是悲壯哀婉,訇然悠長的。啊,海!誰能一口氣說完它的瑰瑋與奇麗呢?且問問那停泊淺灘對了皎皎星月吸旱煙的漁翁罷。且問問那初春驕陽下跑著跳著揀蚌殼的弄潮兒罷。大海的懷抱里就沒有人能顯得夠天真,夠活潑,夠心胸開闊而巍然嚴肅的了?!薄渡轿荨贰恶R》《夜談》《說忙》乃至吳伯簫后期所寫《記一輛紡車》《“早”》也屬于同類風格的散文。對稱的同時就是喜歡鋪排,在敘述或抒情時按一定次序排列出結構、語氣大致相同的句群,從而增強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墩f忙》當中這樣的鋪排就不少,比如第三段寫鄉(xiāng)村人的農忙,就按照春夏秋冬的時序,以鋪陳、排比的句式歷數人們的辛勞:“清晨趁早涼,要早起;夜晚怕熱炕,要遲睡。忙完了蠶桑,是麥子;忙完了麥子,是谷子高粱。喝涼水,吃剩飯,蔥蒜以避五毒?!?/p>

吳伯簫這類散文,又往往有著傳統散文“卒章顯其志”的特點,表達出來就是在文章末尾表達一種昂揚向上的激情,從而傳達出積極、健朗、進取的精神,給讀者以鼓舞。人的性格、氣質不同,文風自然有差異,吳伯簫散文往往有快速的節(jié)奏和高昂的興致,這跟他喜動不喜靜的性格有關,未必是刻意裝飾。而這種積極、健朗、進取精神,也就構成了吳伯簫散文偏于豪放、曠達的風格。

不過吳伯簫散文也并不只有這類現代辭賦體的小品,還在北師大時期就已經寫了不少如周作人提倡的“平民文學”性質的寫實散文,《醉漢》《小伙計》《通艙里的一幕》和青島時期的《野孩子》《陰島的漁鹽》,都有點李廣田《畫廊集》的風味。知道了這些,也就不難理解吳伯簫會在抗戰(zhàn)時期寫出《潞安風物》《黑紅點》《南泥灣》那類通訊或報告文學作品了。

吳伯簫去世前擬定的散文選目錄,體現了當時文學風習的解放和吳伯簫對個人寫作道路的初步總結,仿佛也為后續(xù)的編選定下了格局。然而一方面,吳伯簫最早預備結集的《街頭夜》因為散失而被摒除在外,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后期不少作品也面臨重新打量和甄選的可能。故而此次重編《吳伯簫散文》,在以上兩個方面都作了大幅度調整,甚至補充了兩三篇集外佚文。編者的目的就是希望對原先的格局有所突破,從而為讀者提供一個觀察吳伯簫散文的新視角。

辛丑臘月廿六日,子張于泰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