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鴻章看球

李鴻章看球 作者:李國文


李鴻章看球

李鴻章訪英期間,主人邀請他去看一場足球賽。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正是草創(chuàng)階段,自然沒有當(dāng)代足球這樣成熟和精彩。李合肥作為清政府的特使,客隨主便,自然也就穿著盛裝,出席這次足球比賽。盡管他在清廷總理各國事務(wù)的衙門行走,是搞洋務(wù)的,但此公從來不穿夷服。而清廷的朝服,是長袍加御賜黃馬褂,胸前掛著朝珠和別的零碎,戴的帽子上綴著寶石頂子和鮮艷的翎毛。此刻,坐在溫布里露天體育場邊上,不知足球?yàn)楹挝锏奶斐蟪?,看來看去,不得要領(lǐng)。況且,這一身行頭,只配坐在太師椅上,要不就在八人大轎里,在露天球場上,便很不舒服,很不自在。于是,他就要告退了。

不知有人做過考證沒有?中國人第一個到國外去看足球比賽,而且,還是公費(fèi)派出的看球名人,這光榮大概非李鴻章莫屬了。

這位清朝特使,看了半場以后,莫名其妙,又覺得有點(diǎn)匪夷所思,問陪他一起觀戰(zhàn),并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國勛爵、子爵們:“那些漢子,把一只球踢來踢去,什么意思?”英國人說:“這是比賽,而且他們不是漢子,他們是紳士,是貴族?!崩钍蠐u搖頭說:“這種天氣(英國倫敦的二月,雖然黃水仙開放了,但氣候還是寒意甚重的),為什么不雇些傭人去踢?為什么要自己來,跑得滿頭大汗?回頭內(nèi)熱外感,傷風(fēng)感冒可就不妥了,謬矣哉,謬矣哉!”

主人很窘,面面相覷,不知該怎樣回答這位中國客人。

這是發(fā)生在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的事情。清政府的洋務(wù)派李鴻章,作為皇帝的欽差頭等出使大臣,訪問英國,在倫敦,自然是上賓款待,優(yōu)禮有加。如果說對他那套袍子馬褂,翎子頂戴的穿著,英國上層社會的紳士淑女,還能忍受的話,對他那種萬邦皆臣于我的思維方式和頤指氣使的官僚做派,肯定就看不慣了,但洋人利之所趨,還是想辦法巴結(jié)他。因?yàn)?,日不落帝國和沙皇俄國,都想在中國擴(kuò)大勢力范圍,李是個用得著的關(guān)鍵人物。所以,英國政府想盡辦法,在他前往慶賀俄皇加冕以后,特地派船到克里米亞去接他,一路軍艦護(hù)航,到達(dá)樸茨茅斯,于禮炮聲中登岸,這也是大英帝國生怕俄國獨(dú)吞中國這塊肥肉,才到底把李鴻章請去倫敦一游的。

記得高爾基的長篇小說《克里薩木金的一生》,其中描寫了李鴻章到俄國后,在彼得堡參觀博覽會時的一個小鏡頭。這位洋務(wù)派居然呸的一聲,在大庭廣眾間,在前呼后擁中,隨地吐出了一口痰。高爾基雖是革命的進(jìn)步作家,但他對中國的看法,也還擺脫不了西方人的偏見。一直到如今,還是有些外國議員,總是想辦法挑你的不是和不足,糟蹋中國或中國人。所以,高爾基在作品中使用了這個細(xì)節(jié),不過是余風(fēng)所及。但這件事在我國并未太傳開,知者甚少。而知者甚少的原因,正如魯迅先生在談?wù)障嗟奈恼吕镏赋龅?,為什么中國人到照相館拍照,非要有一只痰盂放在腳下?這說明中國人氣管里多分泌物,隨時都吐,吐成習(xí)慣,李鴻章這一口痰,也就不以為奇了。

但李鴻章到英倫以后,卻有許多不知是真還是假的演義,流傳下來,成為趣談。據(jù)說,英國紳士們在餐桌上的禮儀極多,譬如吃烤雞,原來是不允許用手抓來吃的,先用叉按住,再用刀一小塊一小塊切割下來,然后,把插在雞身上的叉子抽出來,戳上一塊雞肉,送進(jìn)嘴里。老實(shí)說,這種相當(dāng)繁瑣的吃法,并不可取,而且,在光滑的盤子上,肢解這只滾來蹭去的淋過油的烤雞,是一種高難度的動作,要比劉姥姥用象牙筷夾鴿子蛋還費(fèi)勁。李鴻章不聽洋人這一套,毫不客氣地就用手抓起撕來吃。在座的主人和陪客,都是戴著莎士比亞式褶領(lǐng)的文明人士,面露愕然之色,不知所措。一是出于禮貌,一是出于對貴客的尊敬,大家也就照方抓藥,仿效李鴻章先生吃雞的方式。開了這個先例,從此英國人在餐桌上吃雞的時候,就得到了解放,可以直接動手而不必使用刀叉了。還有一件笑談,也是有關(guān)飲食的。據(jù)說,這位大臣,在倫敦做客期間,上頓下頓的西餐,吃得很不耐煩了。官居相國的李鴻章,與明朝那位宰相張居正同好,每天給他上二十幾道菜,他說沒有值得下筷子的,皆喜美味佳肴,皆有一份好口福。那時,倫敦還沒有中國人開的餐館,不像現(xiàn)在,中餐走向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開的館子。于是,李鴻章就讓他帶去的廚子,將用來做西餐的各式原材料,統(tǒng)統(tǒng)燴在一起,給他送上來。當(dāng)那些陪同他的英國官員,聞到從廚房里飄出來的撲鼻香味,忍不住饞涎欲滴,就向通事打聽,這是給李大人做的一道什么菜?回答說,不過是雜碎而已。然后李氏示意,非正式場合,請他們無妨入座,把這些老外,一個個吃得舔嘴咂舌,贊賞不已。據(jù)說,后來英國的飯店菜單上,就有了名叫“李鴻章雜碎”的一道菜目。

有一年,我到英國,走了幾個地方,吃了一些飯店,卻從來沒在菜單上看到“李鴻章雜碎”,頗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失望?;蛟S要到更高級的餐廳,才能點(diǎn)到這道名菜;或許壓根兒就是一種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的演義。但我通過李鴻章的這些趣聞軼事,不禁想到,中國人和外國人的這種傳統(tǒng)的不同,也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因此也就沒有什么高低之別,好壞之分。外國的,就一定好,中國的,就一定不好;洋人說的話,就一定高明,中國人說的話,就一定人微言輕,我是不大相信的。

某些先生腦海中的這種思維定勢,一定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很大程度上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的屁股由于落后挨打得太多,所形成的精神上的自我矮化現(xiàn)象,一下子先矮上半截。所以,也就難怪阿Q一見假洋鬼子的文明棍,脖子就不由自主地縮起來,準(zhǔn)備挨揍。

妄自尊大,不能提倡;妄自菲薄,也大可不必;數(shù)典忘祖,那就更不應(yīng)該。東西方文化都有它自身發(fā)展變革的過程,凡落后的民風(fēng)民俗,陳舊的陋規(guī)惡習(xí),抵制文明的野蠻行徑,杜絕開化的民族惰性,都會在時代的進(jìn)步中或快或慢地改變過來。李鴻章在彼得堡的博覽會的那一口痰,受到高爾基的譏誚,其實(shí),這位無產(chǎn)階級革命作家也許并不知道,十字軍東征時,中亞地區(qū)早就有了公共澡堂的衛(wèi)生設(shè)施,可那時的歐洲人,連廁所的概念還沒有呢!

因此,我常常懷疑那些吃了太多的洋雜碎,而食洋不化的“精英”之類,對中國文學(xué)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時那一臉的鄙夷和不屑,離林語堂先生所說的“西崽相”,離魯迅先生所說的“奴才相”,到底還有多遠(yuǎ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