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擁有敬畏之心
懂得品嘗
風土慈愛和當令美味
敬畏的根基
“為了容易生存而食”,首先請一起思考“擁有敬畏之心”。
上智大學神學部教授竹內(nèi)修一先生曾引用西行法師的短歌“不知誰人在,誠惶誠恐淚滿面”,來解釋“敬畏”。他認為,“敬畏”指的是“面對遠超過人類的力量,產(chǎn)生的尊敬之念”。與害怕的“畏懼”不同,是以正面肯定的態(tài)度看待“敬畏”。
我現(xiàn)在對逐漸失去這樣的態(tài)度而感到不安。竹內(nèi)教授又說,通過敬畏,人才能知本分,謹言慎行。“畏”字本身就含有“謹慎”的意思。
如果失去這樣的態(tài)度,那么看到的就只有自己,就會變成個人主義,也許有一天會讓我們吃大虧。
在“食”的領域里,也需要有一顆敬畏之心。
“吃東西”代表的是領受其他的生命,這一點應該是心懷敬畏的根基。不僅是肉,蛋、種子、芽、蕾等,都是生命的前端。吃下這些東西,代表什么意義呢?
生命借由吃或被吃與其他生命聯(lián)結(jié)。思考其他的生命等同思考自己的生命。如果人失去敬畏之心,便會難以生存;看不到生命的聯(lián)結(jié),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那么,到底應該對什么懷有敬畏之心呢?
我認為是風土。
我在序章中提到,讓生存變得容易而食,也就是順應風土而食。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這一點,以下引用竹內(nèi)教授的文章:
每一種風土都有各自的香氣、光輝以及味道?!笆场本驮陲L土之中孕育而生。在此生活的生命,說是由風土養(yǎng)育也不為過。(竹內(nèi)修一《生命的視角和食的定位》)
當令食材是由風土孕育而成,人也一樣,兩者可以說都是“風土的愛子”。
因此,兩者的關系不可分離,若分離,則無法成就生命。
外甥愿意花3000日元吃油菜花蓋飯
日本風土的特色是四季分明。日本人過去不是以春夏秋冬來區(qū)別季節(jié)的恩惠,而是參照每10日左右一換的“食材輪替”,這就是所謂的“旬”。在這里必須特別留意當令的野生食材和山里的食材。
例如春天是各種生命萌芽的季節(jié),從早春的蜂斗菜花苞開始,鴨兒芹、芹菜、魁蒿、薺菜、嫁菜,直到晚春的筍子、蜂斗菜。
然而現(xiàn)在不僅沒有當令食材,在許多人的餐桌上就連四季也消失了。超市一年到頭擺放的是溫室栽種的番茄、小黃瓜、萵苣以及進口的菜花。就算超市擺放著當令食材,許多人也因為不知道該怎么處理而不買,真的非常可惜。
我的外甥有一陣子寄住我家。他是所謂的“企業(yè)戰(zhàn)士”,沒日沒夜地工作,每天回家累到甚至沒有力氣說話,經(jīng)常癱坐在沙發(fā)上。
放上新鮮油菜花的油菜花蓋飯
春天的某一日,我做了油菜花蓋飯給疲累沒有生氣的外甥。他默默開始吃,吃到一半時突然說:“阿姨,好好吃。我愿意花3000日元買這碗蓋飯?!彼哪橆a明顯紅潤起來,也恢復以往的開朗。從那天起他就好像洪水決堤一般,滔滔不絕地訴說當天發(fā)生的事。
這個時期正準備開花的油菜花對消除疲勞非常有效,料理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在院子里種油菜花,趁著煮飯的時候摘取,把觸摸時會發(fā)出啾啾聲響的花莖和葉子摘下來,做成蓋飯。
如果是店里賣的油菜花,那么泡水兩小時左右,就可以恢復油菜花的活力。水分瀝干后用布包起來,將油菜花擦干。
將油菜花放入未預熱的平底鍋里,淋上橄欖油后開火,加入少許鹽拌炒,再依序加入酒和品質(zhì)好的醬油,在鍋底還留有少許醬汁時關火,連同醬汁一起放在剛煮好的白飯上。
花苞是生命的尖端,花苞含有的開花激素為人體從根基注入能量。
春盛的一個月持續(xù)吃剛摘取的花苞,既可保持元氣,也能帶走身體中的疲憊,當然會受到因為工作繁忙而忘了季節(jié)的人的喜愛。當令食材會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這就是美味的根本。
敬畏就是對季節(jié)恩惠感到慈愛的心情。這樣的心情能夠調(diào)整身體的結(jié)構,使生存變得更容易,更與滋養(yǎng)生命息息相關。
如何處理當令食材
大家不要忘記,味道的結(jié)構就是我們身體的結(jié)構。
我家的庭院種了上百種能吃的果樹、野草、蔬菜,許多都是母親種下的。避難的時候,比起人,母親更先轉(zhuǎn)移這些苗。
很久很久以前,萬葉時代的人之所以摘草,想必是認為自然的變化和人類的生理代謝就像車子的兩個車輪,缺一不可。為了容易生存而食,必須隨時判斷這兩個車輪是否還在。請大家不要忘記,時令是為了讓人對生命懷有敬畏和慈愛之念而存在的。
處理當令食材,從開始摘取時就必須特別留意。摘取之后清洗干凈,泡水等待食材恢復元氣之后再汆燙。
同樣是汆燙,有些食材只要加鹽,有些要用堿水,也有些要用米糠或油,各不相同?;鸬拇笮∫脖仨毰浜腺酄C的方式來調(diào)整。
山形縣的蝦夷蔥可以生吃,但快速汆燙后加橄欖油拌勻制成沙拉,美味無法取代,我在春天時每天都會吃。汆燙的程度大概是一兩次呼吸的時間。當令的野生食材最需要細心處理。
我想讓孩子們?nèi)フ@些野菜,切碎之后放進蘸醬里,教他們許多食用的方法,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日本是能夠體會香氣和汆燙程度的民族。
健太的挑戰(zhàn)
我于2016年出版了《向蔬菜學習》一書。正如書中后記所寫,希望大家特別注意“向蔬菜”中的“向”字。人類有許多可以向蔬菜學習的地方。
在這本書出版后,發(fā)生了一件開心的事。我收到一位名叫健太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寫來的信。健太在信中寫道,他在閱讀這本書后試著制作書中的蒸炒高麗菜,結(jié)果非常美味。
據(jù)說是他的父親將書放在客廳的桌子上,健太剛好看到所以試著做了這道菜。信中還寫道,因為這道菜很好吃,所以他下次想挑戰(zhàn)雞肉松。后來剛好有機會見到健太,我問他:“結(jié)果如何呢?”他回答道:“手好酸?!?/p>
我的雞肉松食譜是用雞絞肉加上姜汁、酒、砂糖、醬油、鹽,以及幾乎和調(diào)味料等量的水,將所有用料拌勻后開火加熱,然后用五根筷子不斷拌炒,直到醬汁只剩一點點為止,因此炒出來的肉非常松軟。
這樣做手的確會很酸,但口感與干柴的雞肉松完全不同,相信這一點健太也切實感受到了。用手操作、用眼睛記憶、用舌頭品嘗、用身體感受變化。為了節(jié)省環(huán)節(jié)和時間,一下子就將絞肉放進熱的平底鍋內(nèi)加調(diào)味料拌炒,這樣做的雞肉松和我做的雞肉松味道天差地別。
根據(jù)食材的不同,切實做好每一個應有的步驟,這不正是創(chuàng)造美味嗎?
僅用腦無法培養(yǎng)敬畏之心,活動手腳和五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事。事物可以借由與其他事物的調(diào)和而生,而人類沒有事物則無法生存。由于我長年居住在山腳下,這樣的感受格外深刻。我認為只要培養(yǎng)對事物或食材的敬畏之心,對自然和宇宙的態(tài)度也會隨之改變。
不可放棄米、高湯、發(fā)酵調(diào)味料
日本有三樣足以向全世界炫耀的食物:米、高湯、發(fā)酵調(diào)味料。這三樣食物出自風土,是由先人的勞作和智慧孕育出的食材,無可取代。
米要選擇有機無農(nóng)藥的,且是由可信任的生產(chǎn)者盡心竭力栽種出來的。我都訂購由新潟縣的貝沼純先生,或由青森縣的福士武造先生栽種的有機無農(nóng)藥米,兩者所栽種的大米都有說不出的能量。稻作擔負著儲蓄國家水源、保護生態(tài)的重要使命。
高湯蘊含的是這個環(huán)海國家的歷史。
昆布原本是北方人的食材,阿伊努人在燙青菜時會加入昆布代替鹽,創(chuàng)造出舒心的口感。
另一方面,史前就已經(jīng)能捕獲許多鰹魚。將吃不完的鰹魚煮熟后放在木頭上晾干,或是放在火爐旁烘干,如此一來便可以長期保存。而且因為發(fā)霉,更能提升香氣與保存效果。不知何時、何人,嘗試將干燥的鰹魚削成薄片放入水里。對于先人的感謝無法言喻。
能夠保存之后,掌權者便開始囤積,成為財富的象征。
有許多例子顯示,日本人與鰹魚的關系密不可分。例如自古以來,神社屋檐上都有木制的裝飾,由于其形狀與鰹魚干類似,因此這種裝飾又被稱作鰹木。
至于昆布,根據(jù)《延喜式》的記載,自古以來就是獻給宮廷的貢品。
現(xiàn)在好的昆布和鰹魚干非常珍貴,而我制作的第一道高湯,就能夠切實攝取昆布的營養(yǎng)。高級料亭大多是在短時間將昆布加熱后便撈起來,但我不這么做。在熬煮第一道高湯時,我會先將昆布泡水約1小時,用稍強的中火,等到昆布開始晃動時再轉(zhuǎn)小火。
就算昆布周圍開始冒泡,昆布開始晃動,也不要加入鰹魚片。千萬不要讓水沸騰,靜靜地一邊熬煮一邊品嘗味道,盡量帶出昆布的營養(yǎng)和鮮味。等到感覺時機成熟后再撈起昆布,并加入少量的水降溫,再將鰹魚片均勻放入其中,經(jīng)過五次呼吸后一口氣過濾。要精準判斷“再煮下去就會出現(xiàn)昆布惱人味道”的時間點,關于這一點,下一章討論感應力時會再提及。
味噌、醬油、醋、味醂等發(fā)酵調(diào)味料,是日本這個國家在溫暖和濕潤氣候下的產(chǎn)物,借由添加的獨特鮮味,不知道帶給我們多少舒心的滋味。由于西洋沒有高湯和發(fā)酵調(diào)味料,因此總會使用許多的鹽和油。如果只加鹽,會帶給舌頭不舒服的刺激,因此需要油緩解。歐洲與其相當?shù)氖巢目赡苤挥猩鹜取?/p>
天然釀造的味噌和醬油越來越少。有些加了防腐劑和化學調(diào)味料等許多添加物,購買時一定要確認原材料,挑選沒有多余添加物的純正產(chǎn)品。關于這一點,本章最后會再說明。
引導我的兩本書
稍微延伸至另一個話題,下面介紹兩本救了我的書。
如本書序章中提及的,我在40歲之后好不容易脫離病床,雖說終于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但回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眼前幾乎沒有剩下什么路供我選擇。過去立志追求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已經(jīng)離我遠去,唯一剩下的只有料理。
與母親辰巳濱子不同,我原本并不喜歡料理。選擇食材、購買、備料、烹調(diào),相較于花費在這些過程的時間與勞力,吃的時間顯得太少。而且,一日三餐,一年365天,我實在很難解決這樣的矛盾。
“人為什么一定要吃東西?”
如果無法明白這個問題,那么不僅無法鼓勵他人,自己也振奮不起來。
“吃東西就等同于呼吸,包含在生命的結(jié)構之中?!?/p>
隨著這個直覺性的答案踏出邁向料理之路的第一步時,為我指引方向的是世阿彌的《風姿花傳》和道元的《典座教訓》。
15世紀初完成的著作《風姿花傳》,是世阿彌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寫下的父親觀阿彌的教誨。正是能夠?qū)l(fā)出聲音和活動身體做到極限的人,才能用“不空洞的辭藻”描述事物的本質(zhì)。
《風姿花傳》并非闡述概念或精神論,而是從“7歲的孩子應該如何練習”等具體的事情開始敘述,這也是世阿彌才可能做到的縝密架構。
“勤加練習,熟能生巧?!?/p>
在這個不動手只動口的年代,這句話依然能帶給我很大的鼓勵。
另一本書是《典座教訓》。大家知道這是關于什么的書嗎?“典座”指的是禪宗當中負責“食”之重任的僧侶?!兜渥逃枴吩敿氂涊d了典座應盡的職責。
道元是在前往中國時,遇到在僧院里曬香菇的老僧,進而意識到“典座”這個職位有多么重要。道元問老僧:“比起坐禪和佛法的議論,優(yōu)先準備食物有什么益處嗎?”老僧大笑回答道:“你還不明白什么是修行?!?/p>
不將典座——也就是料理——當作煩人的雜務,而視之為修行的“本務”,闡述用心做到“即今只今”,即是邁向開悟之道,放下自我,與事物成為一體。道元以“物我一如”的境界當作料理的本質(zhì),為有如“壘高再推倒”的廚房工作帶來光明。對我而言,現(xiàn)在也沒有失去這道光芒。
希望大家也能讀一讀這本書。推薦附有臨濟宗妙心寺派僧侶秋月龍珉解說的《解讀道元禪師的典座教訓》。
之后我又遇到福岡伸一教授的著作,這一點如前所述。我深深體會,宗教與科學走到最后其實是相同的道理。
廚房工作是奉養(yǎng)生命的工作
“食”在基督教里有著重要意義。然而,雖然基督教重視制作食物,卻很少做出食物。
位于北海道的特拉皮斯特修道院是一個例外,它是天主教修道會之一,隸屬嚴律西多會的一個修道院。
日本的特拉皮斯特修道院于1891年(明治二十四年)在函館教區(qū)成立,并于1920年開始制作奶酪。修道院戒律以學習、尊奉和服從基督作為根本精神,認為勞作與閱讀《圣經(jīng)》和祈禱一樣重要。在勞動中尤其重視食物的制作,遵循中世紀開始流行的法國西多會修道院的傳統(tǒng)制造方法,制作出經(jīng)乳酸菌發(fā)酵,熟成后帶有獨特香味的奶酪;還會制作易于消化的特拉皮斯特黃油和特拉皮斯特餅干,包括最近新研制出的特拉皮斯特冰激凌。
除此之外,1921年由羽仁元子和羽仁吉一夫妻兩人共同創(chuàng)辦的自由學園,以基督教為基礎,提倡培養(yǎng)“真正的自由人”的一貫制教育。學生們一起耕地種植農(nóng)作物,所有的午餐都由學生們輪流制作。學校的教育理念是“思考、生活、祈禱”,是一個學習烹飪,學習正確飲食的地方。
制作料理時必須心無旁騖,依循食材的特性。在制作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達到“自我沉靜”的狀態(tài)。你會發(fā)現(xiàn)事物和人類是同等存在的,從而培養(yǎng)出敬畏之心。
正因廚房工作是對生命的體恤,同時也是在奉養(yǎng)生命,所以制作食物才能超越宗教,受到重視。
將欲望放在正確的方向
擁有敬畏之心不僅限于“食”。下面從更宏觀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還請大家品鑒。
如同竹內(nèi)教授所說,敬畏就是知道謹慎,我認為也就是明確自己的態(tài)度。
從數(shù)十年前起,無論世界或日本,幾乎都進入了生存不易的時代:地球大規(guī)模的環(huán)境問題、國際情勢、糧食及能源危機、貧困問題、個人的精神問題……雖然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前,我們就已經(jīng)注意到核能問題,但實際上意外的發(fā)生,讓我們的生存變得更不容易。國際情勢也是一刻不容松懈。
我認為造成現(xiàn)在各種問題的根本在于個人、共同體以及國家欠缺敬畏之心,將各自的欲望放在了錯誤的方向上。
擁有欲望聽起來有些自私,然而,擁有欲望并非壞事。問題出在將欲望放在錯誤的方向上。
根據(jù)竹內(nèi)教授所說,當欲望達成時不僅自己感到喜悅,周圍人也能感到歡欣幸福,那么這就是“共同福祉”。只要確實以獲得“共同福祉”為目標,那么擁有欲望反而是件好事。
請用漢字寫出“happiness”的含義。大部分的人想必都會寫作“幸?!?。然而,日文還有另一種寫法:“仕合”,代表相互事奉。竹內(nèi)教授的說明如下:
“仕合”的含義深遠。一個人無法成就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幸福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共鳴、共生,或是互助的延長線上才得以產(chǎn)生。如果以同樣的方式看待欲望,那么就是一件賦予我們充沛能量的事。
如果沒有敬畏之心,就算將欲望放在正確的方向上,想必也無法達到“仕合”的境界。
“料理是人類最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之一”
某個雜志的企劃讓我有機會向福岡教授和竹內(nèi)教授請教。當時,福岡教授說道:
我們的確受到基因的制約,有時會認為基因決定了一切。然而,個體的生命并非每分每秒都不懈怠,兢兢業(yè)業(yè)只為留下子孫?!瓘膭e的角度來看,基因告訴我們“要自由”。唯一能夠察覺到這一點的生物只有人類。(2009年《婦人》6月號“何謂培育生命之心2”)
聽到這里,我突然感受到了希望。我雖然知道人類是自由的,但沒想到連基因都追求自由,而且只有人類能察覺到這一點。
對于動物而言,為了吃、為了生存、為了繁衍后代而拼盡全力。食物都是生吃,代表著隨時將生命交給自然。
只有人類會料理。也就是說,料理是僅賦予人類的自由之一;反過來說,人類能夠行使的最簡單自由就是制作食物。
請大家想象一下,原始人發(fā)現(xiàn)火旁邊的水變成熱水時的樣子。人類最早的容器想必是貝殼,水放進貝殼里,陰錯陽差地放在火上,沸騰后成為熱水。想象這個經(jīng)歷帶來的喜悅和驚奇,想必是非常純粹的情感。我們不可忘記這樣的喜悅。
學會用火的人類與其他生物不同,得到了料理的自由。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為獲得這項自由,我們想盡各種辦法烹煮食物,發(fā)揮我們的智慧,為品嘗食物的人著想,用心料理。
竹內(nèi)教授如此說道:
“速食食品沒有技巧可言。我認為,料理是人類最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