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戲滹沱河

老河灣的味道 作者:劉善民著


游戲滹沱河

戲水

滹沱河水從太行山奔流而下,彎彎曲曲,雖然有時性情暴戾、反復無常,但它用溫柔的身軀將鄉(xiāng)村攬入懷中,滋潤著一方土地?!八罨ā拮硬?,長流水,斷不了”是當年的真實寫照。就在這青草碧波之上,古月新花之間,綠蔭淺流的褶皺里,常常傳來人們沐浴戲水的笑聲。

大齊渡口的小河灣便是一個天然的浴場。昔日的大齊渡口,位于姚莊橋下游一公里處的東岸,與該村那片濃郁幽靜的柳林相連。碼頭兩側(cè),老柳垂波,蒲草幽深,河床舒緩。河邊長大的孩子們,從小就跟著大人下水,狗刨、側(cè)泳、蛙泳、仰水、打浪,這些帶有鄉(xiāng)土特色的“農(nóng)式”泳姿,讓人終生受用。從滹沱河游出的少年,總也忘不了這一河幽夢。

夏日,滹沱河的月亮總是那么迷人,明輝從天上落下來,給清澈的河水鍍一層銀色。微風襲來,粼光氤氳,透著靈氣,宛如仙境。當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呼朋引伴,沐浴在這溫柔的河水里,便令群星妒起,嫦娥驚羨。此時,男人們草草脫光衣服,將鞋子一甩,就如下鍋的餃子,撲通撲通落入水中。有的直接扎入水底向遠處游,稍后猛然從水中躥出,亮一聲高嗓顯擺自己的水性;有的三兩一群在水中激戰(zhàn)、打鬧;有的爬到船頭或立在河岸,向水中折一個跟斗,過一把舞臺癮 ;那些年長的老漢,躲在淺處,三三兩兩的相互搓著背。其實他們每天下水身上沒有多少灰垢,那是莊稼人獨具特色的按摩方式,借對方的手洗卻滿身的疲勞。這是一種勞動后的輕松,收獲后的歡愉。

留戀這滹沱月色的不光是男人,也有女人。每當夜色降臨,她們打點完家務,便大大方方地走出家門,成群結(jié)隊地來到河邊。將衣服悄悄放到密林中,再折一些柳枝蓋好,然后蹲下身子,雙手拄地,將一只腳伸向河面,輕輕地試試水,聽到水中同伴的呼喚,才將整個身體泅入水中。同伴少的時候,她們慢慢地撩著水花,邊戲水邊聊著各自的心事,人多了便開始打鬧嬉戲。此時,上年紀的就開始制止,她們會說“女人就要有個女人樣兒,再胡鬧讓水鬼把你背走”。有時也會有人領唱幾句時興的歌曲,歌聲、笑聲、打鬧逗趣聲在月色下飄得很遠很遠……

男女戲水的地方是固定的,相距也不遠,中間只隔一片蒲棒草,岸邊幾棵長歪的老柳樹把身子探到了河里,似乎故意為男女之間設立一道天然的屏障。雙方“各自為政”,互不干涉。偶爾有調(diào)皮的后生挑釁地唱幾句葷段子,便會招來長輩的一頓臭罵。

戲水雖是一種隨意、傳統(tǒng)的夜生活,也有很多規(guī)矩。比如,要結(jié)伴,尤其大人和孩子們同來河邊,大人一定要照看好孩子,回村前要點清人數(shù)再走。因而,看似混合雜亂的一群人,其實各有其伴,各有其責。另外,在水中游玩時,對意外漂來的漂浮物一定要遠離,更不能觸及,因為水中或有玄機。當然,有些是迷信和傳說,但也顯露出人們在盡享滹沱河碧波明月的同時,對這流淌千年的河水的一份敬畏。

玩沙

陽光。沙灘。流淌的河。

天空中,一只云雀(俗稱窩勒)盤旋數(shù)圈之后,落在沙丘旁。為安全起見,它沒有立刻回家,先四方偵察,確定無危險,才悄悄邁著細碎的步子鉆進一片草叢。沙窩里,用羽毛和草葉搭建的工程,便是它的巢。幾只嗷嗷待哺的雛鳥,伸長脖子呼喚著,等待母親的食物。巢南面搖曳著一片粗壯的水蓬花,葳蕤的枝葉,足有一人多高,紫穗低垂,宛若巨傘,庇護著鳥的家園。北面是幾株散長的紅荊,枝態(tài)茂盛,為鳥兒遮風擋沙。選擇在這樣一個風景秀麗又相對安全的地方定居,是鳥兒世代傳承下來的生存本能。

順著這只鳥飛來的方向望去,是一片銀色的平灘,幾只水雞正在灘上賽跑,另外幾只卻將喙啄入沙中,反復打磨,好像有意保養(yǎng)自己的捕魚利器。這些水雞歷來以其修長的腿和喙為豪,它們常常將一望無際的沙灘作為競技場。

沙灘是鳥的天堂,也是我兒時的樂園。一到周末,我和伙伴們就扔下書包,背起柳筐,直奔滹沱河。把褲衩背心放在各自的筐里,再把筐集中到一起,藏在一只舊船背后,旋而撲到河水里,打水仗、摸魚、翻跟斗。打鬧一番之后,再向?qū)Π兜纳碁┯稳ァ?/p>

少年不知愁,更不知雅。面對連綿起伏的沙丘、碧綠青翠的水草、散碎似銀的野花,當時的我們沒有過多的心思去品味這詩韻,而詩韻卻在不經(jīng)意間揮灑、蔓延。

千年滹沱水,滾滾流淌。在沙灘上,散落著大自然的情懷,我們在沙的世界里放歌?;?qū)⑸惩廉斪饕淮簿d軟的絲被,嚴嚴實實地蓋在身上,望著湛藍的天空遐思;或爬上沙丘下滑滾落,放縱自己的身軀;或干脆將沙粒撩向?qū)Ψ?,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沙仗……

我們在沙海里,尋找鵝卵石的圓滑,體味“石君”分崩離析的無奈和順應;尋找山桃的碎尸遺骨,追問太行山桃花的嫵媚;撿拾閃閃發(fā)亮的貝片,驚嘆于河水孕育出的生命的新奇;觀察野兔的行蹤,偵探獵物的匿身之所;聆聽空中大雁的鳴唱,問詢南國的煙云……

如果你在河邊長大,一定曾被這沙灘的故事激發(fā)出無盡的情思。

銀灘之于孩子是一種玩物,之于大人是生活中的常備好物。他們把沙子裝回家,用來保溫,讓紅薯安然過冬;用作炒花生、葵花子等干果的輔料,干果就變得噴香酥脆。

滹沱河畔的人與小動物以一種相融的姿態(tài),在沙中尋找著快樂,演繹著風流。

踩冰

一則故事在村莊代代相傳:民國時期,一個在天津經(jīng)商的老鄉(xiāng),帶著幼小的兒子回家過年,走到滹沱河邊已是晚上,被滿河冰川攔住。他向著村莊的背影呼喚,親人們卻早已入夢。父親只好讓兒子在河邊等候,自己來到冰上先試試冰的厚度,不幸陷入冰窟,不見了蹤影,兒子也凍死在河沿……次日,鄉(xiāng)親們首先發(fā)現(xiàn)的是早已凍僵的孩子,他身體趴在岸邊,臉上的淚痕化成冰串,身旁放著給家人帶的大麻花。人們順著他手伸的方向,打撈出游子僵硬的身軀……祖祖輩輩傳念著哀情,是悲歌,是感嘆,也是警示!

改道后的滹沱河將我村與縣城隔開,村莊通往縣城的路沒有橋梁,一靠舟楫,二靠踩冰。冬日,每逢“一六大集”,冰河上就會出現(xiàn)川流不息的人群。北風裹著雪片,有時呼嘯飛卷,有時低吟淺唱,男女老少,有的戴著氈帽蹬著草鞋,有的圍著頭巾穿著花襖,背筐、挑擔、提籃、拎包裹,相互攙扶,緩慢前行。每走一步,就是在冰上打一個問號,向河神問道,默祈平安。年輕人卻很放肆,他們跑著跳著打著滑,盡享天然的冰場。偶爾,有小伙子口無遮攔,引來一片慌亂,片刻,就會遭到眾人的怒斥。老人們說,行走在冰上就等于在河神的頭上走路,不能胡說八道,惹怒了河神,它就會把冰捅個窟窿,張開大口把人吃掉;更不能在河神的頭上大小便,那是對神靈的不恭,會遭報應的。

有一些獨行者,往往手持一根扁擔過河,既不為擔糧,也不為挑貨,只是預防冰面突然下沉。那時,只要將扁擔橫在洞口,就可自救。據(jù)說過去我村一名跑單幫的就是用此辦法保住了性命。

在冰上的日子不單是沉重的過往,有時也有一種樂趣。姥爺曾給我做過一個玩具叫“冰床”—兩根木杠相連,中間坐人,下面是兩個半圓形的木腿,前面橫木上拴一根繩子可以拉著玩。這在當時,是非常奢侈的冰上玩具了。我們稱冰床為“轎車”,把坐在上面的人叫“皇帝”,常是一個人坐在上面,另一個人拉著跑,一群人在后面跟著追,大家都爭著搶著當“皇帝”。我們也常常在冰上成群結(jié)隊地打陀螺。陀螺在冰上的摩擦力小,比地上旋轉(zhuǎn)速度快,一鞭子下去要轉(zhuǎn)好長時間,我們就趴在冰上,臉貼著冰面,望著旋轉(zhuǎn)的陀螺感受冰上世界的美好。玩累了、渴了就隨便找塊冰凌啃食解渴,無色無味的“冰糕”是一種天然的食品。不時還搞惡作劇,把狗領到冰上賽跑,由于冰滑,狗跑幾步便會摔倒,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狗十分狡猾,摔倒之后便趴在冰上,任憑你怎樣鼓勵,狗兒只管兩眼望著你,一動不動。

冰上的世界豐富多彩,我們玩得忘乎所以,把這里當成游樂場。大人們也不甘冬日的寂寞,時常到冰上炸魚。他們先用沖子、鐵鎬等工具,在冰面上鑿個窟窿,魚兒紛紛游過來透氣。此時,將雷管、炸藥放入冰窟窿,點燃后躲到遠處。炸藥一響,冰上開花,之后便過去撿魚。這是對冰雪世界的挑戰(zhàn),是對自然界的硬性索取,人們樂在其中。

冰上的歲月已成歷史,曾經(jīng)的年華也一去不復返。當思緒追尋到往日的“冰事”,時常誘發(fā)些許的思考。斷斷續(xù)續(xù)的河水是自然規(guī)律的象征,如果說春秋的大河奔流是它澎湃的激情,而冬日的滿河冰雪則是它深沉的喘息。滹沱河以它的澄澈和晶瑩,滌蕩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

摔泥

在饒邑古城,一看到展窗內(nèi)那些泥塑,那些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泥碾子、泥磨、泥牛、泥馬,那戴著氈帽肩負褡褳的老者,那側(cè)身揮鞭抽打陀螺的頑童,那箍著頭巾?籃子剜菜的村姑……就想起小時候玩摔泥的事兒。

玩泥先采泥。把泥塊從河邊或村邊的土坑里挖出來,蘸一點水,反復摔打揉捏,將生泥變成熟泥,泥料就算備好了。

最原始的玩法叫“破不破”?;锇閭儑谝黄?,把揉軟的泥巴捏成碗狀,摔在硬地或磚石上,比誰摔得響、摔得破。摔前,互相問一聲:“破不破?”另一個說:“不破?!敝宦犈镜囊宦?,泥碗摔破了,上面露出一個洞,泥點子四濺。喊“不破”的人要用自己的泥補上泥洞。最后,誰的泥多,誰就是贏家。我們常常一摔就是半天,弄得渾身上下都是泥。

有時,我們在大人的指導下,學捏泥人和小動物。孩子玩,大人也玩。盡管捏出的東西談不上精美,甚至不倫不類,大人孩子卻樂在其中,似乎與其他東西相比,泥在人的心中有一種天然的諧趣。

做泥哨子算是一種高級的游戲。隨便捏一個造型,將用葦管制成的笛子包進泥里,露出兩頭,一頭用來吹,一頭出氣。曬干以后,涂上花花綠綠的顏色,就是一個小小的口哨了。放在嘴邊,嗚嗚一吹,仿佛這聲音不是從泥里發(fā)出來的。憑著自己的想象,用泥哨去模仿某個小動物,吹出的聲音輕盈、隨性,讓人很有成就感。

燒制泥模的工序相對復雜,也有一定的藝術(shù)性,一般人做不來。我村的下游村莊有個叫“瞎二八”的老頭,專門賣泥模、泥哨、泥娃娃和女孩頭上的紅頭繩。他隔一段時間就會來村里的街上轉(zhuǎn)悠,頭上搭著一塊白毛巾,夏天圖涼快,會把毛巾蘸上水。他邊走邊吆喝,雖然嗓門不高,詞卻一套一套的,像唱歌。他在街上一吆喝,孩子們就站不住腳,紛紛央求大人買。我買了不少模子,用一個木盒子盛著,滿滿當當。扁圓的泥模,像油炸糕那么大,一面平,一面凹,刻出的圖案清晰美觀,很有立體感。模子刻著的有手持刀槍劍戟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人物,有活躍在自然界的花草魚蟲、飛禽走獸,還有的像撲克牌里的老K。

有一次,我們問他:“你的泥模子和泥頭人從哪里來的?”

他說:“進來的?!?/p>

我們追問:“從哪兒進的?”

他搪塞地說:“能工巧匠那里?!?/p>

一個小伙伴問我:“能工巧匠是哪村的?”

我說:“不知道。我只知道泥模子上的天兵天將,在天上住?!?/p>

后來,年齡稍大,我們開始玩揉泥球,打彈弓。這種玩法具有明顯的攻擊性,容易傷人,家長和老師總設法限制。為躲避他們的視線,我們把揉好的泥球藏在河邊的灌木叢。那里有一片沙土窩,又是向陽坡,把泥球攤開,在上面撒一層薄薄的沙土,既隱蔽,泥球又干得快。大家相約保守秘密,暗中操作,成果共享。

那個年代沒有玩具,尤其是農(nóng)村,孩子們都是就地取材,在大自然中尋求樂趣。這俯拾皆是的大泥巴,看似臟,卻是“綠色玩具”,無論摔打把玩,都沒有化學危害。現(xiàn)在的橡皮泥五顏六色,我以為,倒不如這泥巴玩得健康,玩得灑脫。

時光荏苒,這種粗俗的游戲早已被童車、積木、變形金剛等現(xiàn)代玩意兒取而代之。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又有了電子游戲,許多民俗也幾乎被遺忘。但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總是留戀那份純粹與天真。

近幾年,饒陽縣退休干部鄒永杰,走遍滹沱河畔的村莊,拜訪老藝人,查找資料,對泥模進行潛心研究,親手摔泥、燒制、著色,做出的泥塑巧奪天工,成為著名的泥塑傳承人。他帶著作品參加了衡水市的民俗大會,贏得一片喝彩。

饒邑古城也集中制作了一批具有本地風情的泥塑,將其放在民俗園的明顯位置,供游人觀賞。展窗之內(nèi),泥塑活靈活現(xiàn),向人們演示著民間那些事,重溫了遙遠的舊時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