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漢散文

豐厚散文作品 作者:鹿軍士 編


秦漢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fā)端,可以追溯至殷商時代。在商朝的甲骨卜辭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常刻有長達三五百字的銘文。這些句子和銘文就是我國最早的散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先秦散文蓬勃發(fā)展的階段,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當時的散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歷史散文,一種是諸子散文。

兩漢的散文在許多方面繼承先秦傳統(tǒng)而有所發(fā)展,涌現(xiàn)出了許多著名的散文家。漢賦是在漢代涌現(xiàn)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于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

卜爻辭開啟古代散文之端

殷商的時候,人們的生產(chǎn)能力還十分落后,對世界的認識還處于萌芽階段,他們很迷信,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xiàn)象通常令他們很害怕,認為風雨雷電是天上的神仙在大發(fā)脾氣。為了事先能知道天上的神仙的旨意,他們學會了占卜。

在占卜之前,殷人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鉆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禱告并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cè)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yīng)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

占卜者根據(jù)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兇、成敗。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nèi)容和結(jié)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重要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

甲骨卜辭長短不一,短的只有幾個字,長的可有百余字,記事簡略,敘事樸素。甲骨卜辭的內(nèi)容博雜廣泛,包括戰(zhàn)爭、狩獵、祭祀、生產(chǎn)、氣候、疾病等,均記載在上面,可以說無所不記。

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

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這是關(guān)于風雨的占卜,是卜問今日是否降雨以及降雨將來自何方。

今夕奏舞,有從雨。

這是記錄晚間在舞蹈時,遭遇了雨水。

甲骨卜辭簡單、樸素,有韻有散,文字簡樸,句意明確,形式規(guī)范,敘述完整周到,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一種十分簡單的敘事散文。

商周時期帝王、貴族將文字鏤刻在青銅器上,內(nèi)容多是記述奴隸主貴族的祭典訓(xùn)誥、征伐功績、賞賜策命、盟誓契約等,這就是銅器銘文。由于文字是鏤刻在青銅器上,因此,銅器銘文也稱金文、鐘鼎文。

銅器銘文要比甲骨卜辭記載的事情要繁雜的多,但是字句簡短,早期一般僅用一至五六個字記作器者之名、所紀念的先人廟號等。商代晚期出現(xiàn)了較長的銘文,但最長的銘文也只是四五十字,內(nèi)容多數(shù)是因接受賞賜而作紀念以示榮寵的記錄。

進入周代,銅器銘文有了進一步發(fā)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周代銘文在殷商銘文的基礎(chǔ)上,篇幅逐漸加長,兩三百字的頗為多見。

《馓匪》銘文157字,是一篇內(nèi)容完整的西周法律判決書;《史墻盤》銘文284字,是一首關(guān)于家史的敘事詩;《散氏盤》銘文357字,是一篇關(guān)于外交的和約文件;《毛公鼎》497字,是一篇關(guān)于廟堂典章的記載。

周代銘文十分豐富,同時也十分復(fù)雜。記載的內(nèi)容包括重大歷史事件、社會經(jīng)濟、法律制度、戰(zhàn)事事跡等,還記載了冊命,詳載器主進見周王,受封官職,并得到賞賜的經(jīng)過,方方面面,記載得十分廣泛和詳細。

周代銘文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能夠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敘述社會內(nèi)容,許多銘文善用韻語,且喜歡用整齊的4字句;有的銘文還具有比較濃厚的文學氣息?!稌鞫Α芬杂浭聻橹?,敘事有一定的規(guī)模;《毛公鼎》側(cè)重記言。

銅器銘文的風格多莊重典雅、樸素簡約,多為散體,少有韻文。記事記言,或者簡單,或者復(fù)雜些,但同甲骨卜辭一樣古奧難懂。

《周易》是一部闡釋自然規(guī)律及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哲學著作,相傳是周人所作?!吨芤住酚小督?jīng)》和《傳》兩部分?!督?jīng)》是《周易》的經(jīng)文部分,又稱《易經(jīng)》,集中反映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現(xiàn)象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它形成在殷商之際,大體定型于西周。

《經(jīng)》內(nèi)容涉及的范圍很廣,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災(zāi)害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戰(zhàn)爭、祭祀、生產(chǎn)、商旅、風俗等都包括在內(nèi)?!督?jīng)》比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表達了某種生活經(jīng)驗和哲理。

《傳》又稱《易傳》,是用來闡發(fā)義理的哲學典籍,是對《經(jīng)》最嚴密的注釋、說明和發(fā)揮。它大致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內(nèi)容由10篇組成,又稱“十翼”,是匯集多人的寫作而成。全書以散文為主,夾雜部分韻文,有些地方運用了文學描寫和表現(xiàn)手法,有時還引用和模仿了民歌。

《周易》的卦爻辭是用一種散文形式寫成的,它呈現(xiàn)出一種散文新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即在具體的形象或意象中直接體現(xiàn)出抽象的普遍哲理。它不同于甲骨卜辭對某一次龜卜的過程、內(nèi)容、結(jié)果的實錄,而是對筮卜所得的卦象、爻象作出象征性的說明。

《周易》的卦爻辭多從一些感性、直接的物象、事象、意象中讓人感悟、體驗、抽象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關(guān)于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可能性,創(chuàng)造出一種從感性直觀的具體形象中,直接抽象升華出普遍哲理的思維和表達方式。

《周易》的卦爻辭是用凝練含蓄的語言對特定人物的動態(tài)、神態(tài)作生動傳神的描繪,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較豐富的表現(xiàn)力。另外,卦爻辭的語言散韻相間,有時還運用對偶句,句式簡短,變化靈活。

《周易·井》記載:

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縮井。贏其瓶。兇。

這個記載語言平實,內(nèi)涵深刻,能夠讓人深省,富有寓言特色。這個記載是周易卦爻辭中富有雋永的寓言特色的突出文字,可謂開了寓言文學的先河。

《周易》的卦爻辭多數(shù)語言簡短零碎,但要比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完整,表達的意思也更明確,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是一種富于形象、富于哲理而又散韻相間的散文形態(tài)。

知識點滴

春秋時期,銅器銘文雖然仍受重視,但是其重要性已經(jīng)比不上西周時期。當時仍有很長的銘文。例如宋代發(fā)現(xiàn)的齊靈公大臣叔弓所作的一件大镈,鑄有器主夸耀自己的出身和功績,并記載齊靈公對他的誥命的長銘,銘文共493字。

叔弓的編鐘上也鑄有內(nèi)容基本相同的銘文,全文由7個編鐘合成,長達501字。

戰(zhàn)國中期開始,銅器銘文越來越少了,“物勒工名”式的新式銘文則大量出現(xiàn)。這種銘文字數(shù)一般不多,所記的主要是作器年份、主管作器的官吏和作器工人的名字以及使用器物的地點等。

秦漢時代的銅器銘文,除了常見的秦代開國之君秦始皇和他的兒子秦二世的詔書以外,絕大多數(shù)是“物勒工名”式的或標明器物主人的銘文。

記述事件演化為歷史散文

殷商和春秋時期,史官文化十分發(fā)達,史官把很多史事記載下來,這就形成了最早的歷史散文。歷史散文又叫史傳散文。

歷史散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講求史料價值。史官記載的史事,可以說無所不包,包括史實、傳說、觀象、占卜、典章、制度、禮樂、刑法、祭祀等。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有《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

《尚書》即“上古之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散文,又稱《書》、《書經(jīng)》,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尚書》是我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據(jù)說原有100篇,為孔子所纂輯。

《尚書》中的《商書》是殷商史官所記的誓、命、訓(xùn)、誥。其中可信的有《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篇。

據(jù)周初文獻說,殷先人有冊有典,上述諸篇就是包括在這些典冊之內(nèi)而被保存下來的。《盤庚》是殷王盤庚遷都前后對世族百官、百姓和庶民的講話,古奧難懂。

《尚書》中的《周書》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散文,可信者有20篇。除《文侯之命》、《秦誓》外,其余各篇都是西周初期的文獻。

其中重要的有《牧誓》、《大誥》、《洛誥》、《多士》、《無逸》。這些文章可能均出于史官之手,同《商書》一樣古奧難懂。

《無逸》一篇告誡周成王要體諒人民種地的艱難,不可貪圖逸樂,要效法周文王勤勞節(jié)儉,“懷保小民”,“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無若殷王受之謎亂酗于酒德”。

《無逸》敘述頗有條理,有層次,從記敘文的結(jié)構(gòu)上看較以前的文章有顯著進步。

《秦誓》篇是春秋時秦穆公的悔過之詞。通篇始終用對比描寫手法,這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進一步發(fā)展。

《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魯國時期224年的歷史,《春秋》以“年·時·月·日記事”為體裁。年是指魯國之君主、魯公在位紀年;時是指季節(jié),四季之“春、夏、秋、冬”;月是指正月、二月、三月……;日是指甲子、乙丑、丙寅……記事指短句構(gòu)成。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道的重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孔子在此基礎(chǔ)上整理修訂而成《春秋》。

《春秋》的內(nèi)容很豐富,它雖是魯國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魯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以及當時天下大勢的演變情況,也作了廣泛的記載。春秋224年間諸侯間攻伐、盟會及祭祀、災(zāi)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20公的世次年代,經(jīng)考證完全正確。

《春秋》也記載了一些自然現(xiàn)象,如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星變、水災(zāi)、蟲災(zāi)等,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的《蝕經(jīng)》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

《春秋》精辟地記敘了公元前611年哈雷彗星的事,而且,它還記錄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那天“夜中星隕如雨”的隕石雨情況。此外,《春秋》還記載了一些祭祀、婚喪、城筑、宮室、搜狩、土田等情況。

《春秋》時期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最少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晉”;即使是最多字的“定公四年春三月”敘述也不超過45個字。《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三國曹魏時張晏計算《春秋》共有18000字,晚唐人徐彥的計算亦有18000字,南宋王觀國《學林》則記載有16500個字。

《春秋》用字意寓褒貶,因借其意。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而不直言,這種寫法稱為“春秋筆法”?!按呵锕P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是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法和技巧。

孔子首創(chuàng)了這種文章寫法,即在文章的記敘之中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春秋筆法以合乎禮法作為標準,既包括不隱晦事實真相、據(jù)事直書的一面,也包括“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曲筆的一面。

《春秋》有明確的時間順序的特點,這對后世編年體史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北宋時由司馬光主編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就是按年、月、日順序?qū)懙木幠牦w史書。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共35卷,記述的歷史起自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68年,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

《左傳》記事年代大體與《春秋》記事年代相當,只是后面多出了17年。它補充并豐富了《春秋》的內(nèi)容,不但記載魯國一國的史實,而且還兼記各國歷史。

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lǐng)域的“小事”,內(nèi)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會盟、婚喪、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guān)系、道德觀念、歷法時令等,對凡是可以借鑒和勸誡的事都進行了記載。

《左傳》一改《春秋》逐事簡單記錄的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統(tǒng)、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引證了許多古代史實,這就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

《左傳》的史學價值極高,是繼《尚書》、《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又一部重要典籍之一。

《經(jīng)學通論·春秋》評論說:左氏敘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論,亦當在司馬遷、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經(jīng)書,可以獨有千古。

《左傳》不僅是史學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文學色彩濃厚,它“情韻并美,文采照耀”,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xiàn)出驚人的發(fā)展。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歷史大事件,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

《左傳》長于記述戰(zhàn)爭,善于將每一戰(zhàn)役都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對于戰(zhàn)爭的遠因近因,以及各國關(guān)系的組合變化,戰(zhàn)前策劃,交鋒過程,戰(zhàn)爭影響等內(nèi)容,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寫出,且行文精煉、嚴密而有力。

作為編年史,《左傳》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情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果。在敘述事情時,運用了很多倒敘、預(yù)敘、插敘和補敘的手法。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對后世的史學、散文、戲劇等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記載時間上起公元前990年,下至公元前453年。內(nèi)容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yīng)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記述,在內(nèi)容上偏重于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

《國語》中各國語在全書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國記述事跡各有側(cè)重?!秶Z》對東西周的歷史都有記錄,側(cè)重論證記言。

《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的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歷史,很少記錄重大歷史時間,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fā)表議論。

《齊語》記錄了齊國國君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載了齊國大臣管仲和國君齊桓公的話語。

《晉語》篇幅最長,共有9卷,對晉國歷史記錄較為全面、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是文中側(cè)重于記述晉國國君晉文公的事情。

《鄭語》則主要記西周太史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楚語》主要記楚國國君楚靈王、楚昭王時期的事跡;《吳語》記載了吳王夫差攻打越國的事情;《越語》僅記載越國國君勾踐打敗吳國的事。

在文學方面,《國語》比較善于選擇歷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說明某些社會問題。在敘事方面,有縝密、生動之筆。很多文章寫得波瀾起伏,為歷代傳誦的名篇。還有些句子寫得較精練、真切。

《國語》開創(chuàng)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西晉文學家陳壽的《三國志》、北魏史官崔鴻的《十六國春秋》、清代文學家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fā)展。另外,其縝密、生動、精煉、真切的筆法,對后世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亦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戰(zhàn)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是西漢末年人劉向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匯編而成?!稇?zhàn)國策》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

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497篇。所記載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約240年的歷史。

從史學的角度看,《戰(zhàn)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戰(zhàn)國時期政治格局風云變幻,各諸侯國合縱連橫,政權(quán)更迭,這些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guān),《戰(zhàn)國策》就是記錄縱橫之士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策略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從文學的角度看,《戰(zhàn)國策》是一部優(yōu)秀的散文集,它文辭優(yōu)美,語言生動,論事透辟,寫人傳神,還善于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shù)魅力和文學趣味,對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歷史散文開我國歷史散文的先河,非常具有代表性,對后世歷史學家和古文家的寫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知識點滴

關(guān)于《春秋》出自何人之手,一直爭議不斷。一種說法認為《春秋》出于大圣人孔子之手,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作為佐證。最流行的說法是:《春秋》是孔子晚年嘔心瀝血之作。

孔子周游列國經(jīng)歷了14年之久,在68歲返回魯國后,以“國老”身份問政,因此有條件閱讀魯國檔案。他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張,以便留給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編纂《春秋》等“六經(jīng)”。

另一種說法則持否定意見,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于后世者也。

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洞呵铩饭彩拢瑲v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shù)十人。此數(shù)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

雖然爭議不休,但其經(jīng)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的說法,卻沒有大的分歧,得到了一致的認同。

文史哲為一體的儒家散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這就形成了諸子散文。諸子散文思想迥異,風格各異。

儒家散文是諸子散文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記錄儒家學派思想言論的,對我國文學和哲學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儒家散文主要包括《論語》、《孟子》、《荀子》。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書中不僅有關(guān)于孔子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guān)于他的個性氣質(zhì)的傳神刻畫以及他思想觀念的樸實表達,具有濃郁的文學意味。

《論語》基本是口語,通俗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述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展開和論證,從而形成質(zhì)樸的語言風格。《論語》還帶有濃郁的詩味,給人以悠然神遠之感。

《論語》中有很多言簡意賅、富有哲理與啟示性的語句,這些語句大多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另外,《論語》中還運用了很多靈活多變的修辭手法,從而使語言更加含蓄、形象、生動?!墩撜Z》的語言達到了貼切、通俗、精煉的境地,形成了字穩(wěn)句妥、文筆流暢的特色。

《孟子》也是一部重要的儒家散文經(jīng)典著作,主要記錄了戰(zhàn)國時代鄒國思想家孟子的言行。是“四書”之一。

孟子是戰(zhàn)國中期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師,唐代以后受到推崇,宋代以后被封為“亞圣”,意即僅次于圣人。

《孟子》由《論語》的語錄體發(fā)展而來,詳細地記錄了孟子談話的場合和所涉及的人和事,記錄了孟子和談話對象意見的分歧、雙方展開辯論的過程和各自的情態(tài),增加了形象描寫成分,再現(xiàn)了孟子的性格、情感、心理活動和人格精神。

從《論語》到《孟子》有逐漸向成熟的說理文過渡的趨勢,代表了論說文章形式構(gòu)造向前發(fā)展的過渡階段。

《孟子》中的對話充滿了論辯性,其氣勢雄健,書中,孟子在各諸侯國諸侯面前總是高談闊論,縱橫捭闔,有時犯顏詰問,有時因勢利導(dǎo),尤其善于掌握對方心理,從容陳詞,步步緊逼有著縱橫家的氣概。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的《齊桓晉文之事》章、《滕文公》上的《陳相見孟子》章、《告子》上的《性猶杞柳也》章等,都層層深入記錄了孟子同他所談話對象的不同政治觀點、不同學術(shù)思想的論辯過程,論中有辯,說中有詰,體現(xiàn)了《孟子》長于辯論、論戰(zhàn)性強、言辭機敏、感情激越的風格特色。

《孟子》還善于使用比喻說理,這些比喻淺顯平易而且生動活潑,靈活巧妙而又準確貼切,取材大多是人們身邊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和直接體驗。對于不同的談話對象,孟子總是能夠根據(jù)他們的不同身份、愛好,聯(lián)系密切的身邊事物進行比喻。

《孟子》中還有數(shù)量不多,但很精彩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故事也多是取材于社會生活,包含著深刻的諷刺教誨意義。故事所描寫的人物具有典型意義。故事情節(jié)多數(shù)不以荒誕取勝,而以描述的生動性見長。

《荀子》是戰(zhàn)國末年著名趙國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記錄了荀況的自然觀、認識論以及倫理、政治和經(jīng)濟思想。

《荀子》涉及面較廣,內(nèi)容主要包括哲學、政治、經(jīng)濟、歷史、軍事、文學等方面?!盾髯印泛芏辔恼旅科獙U撘粋€理論問題,標志著專題論文的出現(xiàn)。

每篇有一個揭示主旨的標題,而且圍繞中心觀點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這種以論為題的文章,成為后世“論”文體的鼻祖。

《荀子》的論文具有多種顯著的特色,文章立意統(tǒng)一,體制宏偉,不但結(jié)構(gòu)完整、構(gòu)思綿密、論證周詳、條理明晰,具有極強的邏輯性,而且氣勢磅礴。

《荀子》的文風平易樸實,親切自然,講道理不以巧辯和氣勢取勝,而是侃侃而談,反復(fù)申說,有一種溫文爾雅、諄諄教導(dǎo)的意味?!盾髯印氛撌鰰r特別重視運用修辭藝術(shù),時常引物連類,設(shè)喻說理,呈現(xiàn)出一種儒雅之氣。

此外,《荀子》還善用整齊對稱的排比和駢偶句式。排比與駢偶結(jié)合,緊湊纖密,富于氣勢。有時很注意節(jié)奏感與整飾性,表達充分而暢達。有時配合以和諧的音韻,組成整齊排句,形成了具有音樂性的句法。

《荀子》代表著議論散文的成熟,從《荀子》開始,議論散文才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構(gòu)成散文中的一個重要的部類。

知識點滴

《論語》樸實含蓄、雍容和雅、言簡意豐,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在語言上都為以后各家學派散文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也促使了墨、道、名、法等各家風格多樣、生動活潑的散文的出現(xiàn)。

《孟子》和《論語》來比較會覺得《孟子》所取的題材要比《論語》廣泛得多,《孟子》所反映的現(xiàn)實面貌和社會問題要比《論語》復(fù)雜得多,《孟子》的筆調(diào)顯得比《論語》更為流利、酣暢,《孟子》的語言技巧顯得比《論語》更為多樣、巧妙。

發(fā)展到《荀子》已形成首尾完整、層次清晰、論證嚴密,是較為成熟的專題論文。

漢初政論文的發(fā)展與繁榮

西漢初年,社會初定,文化方面較少限制,學術(shù)思想趨于活躍,很多文人意氣風發(fā),銳意進取,力圖以自己的所學應(yīng)用于社會,為國家服務(wù),這就促進了政論文章的發(fā)展和繁榮。

政論文由先秦諸子文章發(fā)展而來,作者往往以歷代興亡的經(jīng)驗教訓(xùn)為主題,抓住當代國家、社會問題,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在書中,作者飽含熾熱的感情,暢所欲言,文風縱橫馳騁,氣勢恢宏。

陸賈的《新語》是最早為鞏固漢代政權(quán)而立論的政論文章之一。之后,是賈山的《至言》、賈誼的《過秦論》和《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緊接著是晁錯的《賢良文學對策》、《論貴粟疏》、《守邊對農(nóng)疏》等政論文章,此外,還有鄒陽、枚乘等人的上書獻策文章。

《新語》是陸賈的政論文代表作,共12篇,文章大意說明治理天下應(yīng)當依靠詩書,行仁義。文章多引史事,征古論今,以闡述君主治國的政策,風格曉暢明快。

賈山生活在漢文帝時期,他的政論文代表作《至言》意為極言,直諫之言,屬于長篇奏疏,有2500余字。書中,賈山以宏闊的歷史眼光總結(jié)了秦王朝滅亡的教訓(xùn),并大加贊揚古代圣王的民主作風,并對現(xiàn)今君王提出希望。

《至言》有戰(zhàn)國縱橫家說辭的遺風,雄健疏放,善于在鋪陳中交錯使用短句、長句、疑問句和語氣詞,造成跌宕起伏的氣勢,流露出慷慨激昂的情緒。議論中愛把鋪張性描摹和結(jié)論性判斷結(jié)合起來,語言簡短有力,節(jié)奏緊湊。

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顯露出驚人的才氣,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3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該書在總結(jié)秦速亡的歷史教訓(xùn),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

《過秦論》先講秦代自秦孝公至秦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yōu)勢、實行變法圖強、正確的戰(zhàn)爭策略、幾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等。

行文中采用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造成一種語言上的生動氣勢;之后則寫將領(lǐng)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貌似強大的秦國覆滅,從史實的分析中得出“仁義不施,攻守異勢”的結(jié)論。

在《過秦論》有著極佳的美學效果,通篇翻騰激蕩,筆勢縱放,運用了大量排比、對偶和夸張等渲染手法,使全文充滿了不可阻擋的氣勢。

《陳政事疏》又叫《治安策》,文章沒有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而是直指漢初朝廷現(xiàn)實政治的缺點和弊端,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及其他政治思想。

這些文章篇幅長,氣勢盛大;觀察敏銳,筆鋒犀利;縱橫馳說,言辭激切;結(jié)構(gòu)嚴密,富于辭采,有縱橫家文章的特點。因此,《治安策》不僅以其政治思想被后人稱贊,更以其文調(diào)勢雅而被后人推崇。

《論積貯疏》中的“積貯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讓人深省。文章直抒政見,觀點鮮明,議論鋒利,論證嚴密,善用對比,筆勢流暢,說服力強,有戰(zhàn)國縱橫家遺風,無論對歷代經(jīng)濟政策的制訂,還是對后世政論文的發(fā)展都有深遠影響。

晁錯是西漢漢文帝的謀臣,先因文才出眾任漢文帝時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賢文學等。因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尊為“智囊”。

晁錯為人剛直苛刻,直言敢諫,他向漢文帝獻言獻策,并主持實施了許多積極政策,還寫出了《論貴粟疏》、《言兵事疏》、《賢良文學對策》、《說景帝前削藩書》、《募民徏塞下書》等大量政論性文章。

《論貴粟疏》文章觀點精辟,分析透徹,邏輯謹嚴,文筆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氣勢和流暢渾厚的風格。

《言兵事疏》將古代兵法推向了一個新的峰巔。文中見解獨到,有著深刻的歷史依據(jù)和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chǔ),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對漢朝的邊防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后來歷代軍事思想家所借鑒和應(yīng)用。

晁錯的文章被稱為“疏直激切,盡所欲言”,其中《賢良文學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nóng)疏》等,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

晁錯的文章在內(nèi)容上,不僅應(yīng)合當時時代的熱潮,積極總結(jié)古代圣王治世和秦代覆亡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以政治家深刻的洞察力和匡正時弊的滿腔熱情,將其視角敏銳地投向事關(guān)國計民生、政權(quán)安危的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并通過科學的分析論證,不失時機地提出切實可行的主張和具體措施,起到對現(xiàn)實的指導(dǎo)作用。

晁錯文章的文學性不如賈誼的文章耐讀,美感強,但由于這些文章均善于從歷史事實出發(fā),分析時政的利弊得失,見解深刻,盡其所言,因此,不失為優(yōu)秀的政論文章。

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文以及鄒陽、枚乘等人的上書獻策文章把漢初的政論文推向了高潮,這些書中進言的對象已經(jīng)不再是諸侯之國,而是統(tǒng)一的大漢王朝,因此,書中的視野、見識、氣魄均遠遠超過戰(zhàn)國縱橫家。

知識點滴

西漢初年,百廢待興,漢高祖劉邦為了給百姓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決定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

陸賈是一位辯才超群的人,他曾經(jīng)隨著劉邦開創(chuàng)事業(yè)。劉邦在當上皇帝后,陸賈經(jīng)常在他跟前說詩書。劉邦開始對這些沒有興趣。

一次,在陸賈再一次說詩書以后,劉邦發(fā)起火來,說如今的天下是我騎在馬上得來的,跟詩書有什么關(guān)系呢?陸賈馬上說,天下能從馬上得來,但怎么可能在馬上統(tǒng)治呢?

聰明的劉邦很快明白過來,他叫陸賈把秦朝失去天下,漢朝得到天下以及各諸侯國成敗的事情寫些奏折給他看。陸賈很快寫好了一些奏折,呈給劉邦看。劉邦看過,高聲稱贊,決定對諸家學說采取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

漢賦的起源形成與興盛

漢代有很多君臣為楚地人,他們在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和審美感受付諸于文學時,總是不自覺地采用了《楚辭》所代表的文學樣式,從而創(chuàng)造出漢代一種新的文體,這就是漢賦。

賦是一種文體的名稱,與“辭”性質(zhì)相通,可統(tǒng)稱為“辭賦”。賦的起源最遠可追溯到《詩經(jīng)》。賦從《詩經(jīng)》中汲取了極為豐富的營養(yǎng),它采用了《詩經(jīng)》的四言句式,繼承了《詩經(jīng)》押韻和對偶的語言形式,發(fā)展了《詩經(jīng)》中鋪陳直敘的表現(xiàn)手法。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詩體,對漢賦的形成影響巨大,漢賦從楚辭中的《離騷》借鑒了很多東西,包括較長的篇幅、華美的辭藻,問答的結(jié)構(gòu),描寫的句式、感情的抒發(fā)等。

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人宋玉在楚辭的基礎(chǔ)上,汲取散文的一些形式特點和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了《高唐賦》、《神女賦》、《風賦》等賦體作品,這些賦體作品為漢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

另外,儒學大師荀子的詠物賦對漢賦的形成也有較大的影響。

漢賦是韻文與散文相結(jié)合的新文體,它像詩,又不是詩,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特殊文體,是一種特殊的散文方式,它以鋪陳敘事和描寫見長,富有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

漢初期的賦文主要是繼承了《楚辭》的傳統(tǒng),稱為騷體賦,這類賦體多抒發(fā)作者的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西漢文學家賈誼的《吊屈原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等是漢初騷體賦的優(yōu)秀代表。

《吊屈原賦》是以騷體寫成的抒懷之作,描寫出一個善惡顛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現(xiàn)了對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深深的尊重和同情。

《吊屈原賦》在結(jié)構(gòu)上由賦和“訊”辭兩部分組成,在表現(xiàn)方法上綜合運用了帶有楚辭特色的鋪敘和比興,在句式上以四言、六言為主,句末多帶“兮”字,文辭清麗。

《招隱士》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淮南小山所作,這篇賦采用鋪寫手法,十分生動地描繪出荒山溪谷的凄涼幽險。感情濃郁,意味深長,音節(jié)和諧,優(yōu)美動人,有著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極高的美學價值。

騷體賦之后,漢大賦開始形成。枚乘的《七發(fā)》和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標志著漢大賦體制的正式形成。漢大賦的流行代表了漢賦的興盛時期。

漢大賦的文章一般篇幅較長,結(jié)構(gòu)宏大,多在千言以上,它多采用主客問答的結(jié)構(gòu)方式,韻文與散文混用,散文的成分居多,又稱為“散體大賦”。

漢大賦的代表作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方朔的《答客難》;揚雄的《甘泉賦》;班固的《兩都賦》等等,這些賦作代表了漢大賦的最高成就。

《子虛賦》是漢代散體賦的巔峰之作,它代表了散體賦的最高成就。通過楚國的使者子虛先生講述自己隨齊王出獵,向齊王極力鋪排楚國的廣大豐饒。而齊國的烏有先生不服,便以齊國的大海名山、珍奇異寶,來顯現(xiàn)齊國的博大富有。

《上林賦》是《子虛賦》的姊妹篇,作品描繪了上林苑宏大的規(guī)模,進而描寫漢朝天子率眾臣在上林狩獵的場面。作者在賦中傾注了大量心血,構(gòu)造了具有恢宏巨麗之美的文學意象,表現(xiàn)了盛世王朝的宏偉氣象。

《子虛賦》和《上林賦》結(jié)構(gòu)宏大,現(xiàn)象豐富,辭藻華麗,描寫的場面雄偉壯觀,氣勢磅礴,運用了大量的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充滿了浪漫的氣息。在句式上,這兩篇大賦句法靈活,多用排比句,并間雜長短句,主要以四六言為主,音韻和諧。

東方朔的《答客難》屬于賦的對答體,在文章中多用對照、引證、對偶和設(shè)喻,使內(nèi)容上有較強的思辨色彩。風格上具有了汪洋恣肆的縱橫家之風,氣勢酣暢。

揚雄的《甘泉賦》由遠及近,多層次地夸張鋪飾甘泉宮的建筑,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極力描繪,形象生動,景物綺麗,境界深遠,富有氣勢。揚雄的其他三篇大賦《羽獵賦》、《河?xùn)|賦》、《長楊賦》也具有和《甘泉賦》相似的特點。

班固的《兩都賦》分《西都賦》、《東都賦》兩篇?!段鞫假x》篇只寫西都,《東都賦》篇只寫東都,內(nèi)容劃分清楚,結(jié)構(gòu)合理。

《西都賦》和《東都賦》兩篇都具有宏偉的體制,謀篇布局構(gòu)思嚴謹,氣勢磅礴,遣詞造句夸張而不失實,華麗而不過度,形成一種典雅莊重的新風格,風格與其所描寫的內(nèi)容切合緊密。

《西都賦》汪洋恣肆,氣勢和華彩充盈字里行間;《東都賦》以平正典實見長,同時,兩篇賦中都大量運用了駢偶句,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漢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是漢代文學最主要的代表,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于漢賦的寫作,漢賦因而盛極一時。

知識點滴

司馬相如,字長卿,四川成都人。西漢著名文學家,初名犬子,因為十分仰慕戰(zhàn)國時楚國丞相藺相如,便改名為相如。

漢景帝時,司馬相如做了漢景帝的官。后來由于身體的原因,司馬相如辭了官,前往梁地與一些辭賦家相交,期間作《子虛賦》。

縣城內(nèi)有兩位富豪,其中有一位是全國的首富卓王孫。兩位富豪聞聽司馬相如的大名后,千方百計請司馬相如來家里赴宴。宴席間,司馬相如彈了一曲琴曲《鳳求凰》。卓王孫之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人和琴曲所打動,兩人一見鐘情,私定終身。

《子虛賦》被漢武帝讀到,漢武帝非常欣賞司馬相如的文采,他馬上命令人將司馬相如請來。司馬相如又作了《上林賦》?!蹲犹撡x》和《上林賦》最終成為漢賦的頂峰作品,流傳青史。

司馬遷著作開創(chuàng)傳記文學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于夏陽,即今陜西韓城。他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精通天文、歷史,也精通《易經(jīng)》和道家思想。他對司馬遷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六七歲時,跟隨父親來到都城長安,并開始了學習。司馬遷勤奮好學,聰慧過人,10歲即能誦讀古書,他讀了大量的古書。

后來,他拜了文學家董仲舒、古文學家孔安國為師,研究了《春秋公羊傳》、《古文尚書》,深刻了解了先秦和漢代諸子百家的學術(shù)思想及其發(fā)展歷史。

20歲時,司馬遷已經(jīng)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飽學之士,開始了第一次全國各地漫游的生活。在漫游全國各地的過程中,司馬遷仔細觀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認真探尋了歷史遺跡,了解各地的經(jīng)濟生活及民風民情,并搜集各種傳說和歷史人物的趣聞軼事,漫游生活使司馬遷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30歲時,司馬遷擔任了漢武帝的侍衛(wèi)官,開始了仕途生涯。他經(jīng)常跟隨漢武帝出巡,游歷了很多地方。35歲時,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地區(qū),從而對西南地區(qū)又增進了了解,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見聞。36歲時,司馬遷又一次有機會游歷了北方,增進了對這一地區(qū)的了解。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開始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資料、圖籍和檔案,并開始搜集資料,準備寫作《史記》。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已經(jīng)42歲,他開始正式寫作《史記》。公元前91年,歷經(jīng)13年,司馬遷終于完成了《史記》的創(chuàng)作。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后期長達3000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

《史記》體系完整,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分類明確,脈絡(luò)清晰,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狀況。

《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名著,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著,它開創(chuàng)了以人物為中心的寫史文學,它所描寫的歷史人物傳記大多數(shù)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有的篇章就像是一部歷史小說。

司馬遷將歷史人物形象化,并通過對其具體生動的描寫,使之成為歷史舞臺上的典型人物?!妒酚洝分械臍v史人物多達4000多個,涉及各行各業(yè)。

司馬遷十分精于材料的取舍和選擇,善于抓住人物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行動,突出每個歷史人物的個性特征,增強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司馬遷還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細節(jié)描寫、心理刻畫等手段多個角度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司馬遷是個講故事的能手,善于把某些歷史故事寫得富有傳奇色彩。故事情節(jié)曲折多變,又在合適的地方故意制造假象和懸念,極力渲染場景,讓人驚心動魄。有些故事來自于民間,著重寫人的心理,并指出形成某種心理變化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史記》中有很多抒情段落,具有很強的語言節(jié)奏感。某些篇章或某些段落是押韻的,從而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妒酚洝分羞€大量引入了詩賦和民間諺語歌謠,這也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

司馬遷還特別善于運用語言,他吸收融合并改造了先秦和漢代的書面語及民間口語,形成了活潑、樸實、自如的語言風格。無論是陳述、議論、抒情,司馬遷從不講究華飾,從不刻意雕琢,全憑客觀表達的需要和人物情緒的發(fā)展而寫,該簡則簡,該繁則繁。

《史記》中人物的語言個性化,每個人性格不同,每個人物所說的話也就不同,這些話要和他們的性格、身份、地位以及心理狀況相吻合。

《史記》的敘述語言準確精練,生動傳神,富于感情和表現(xiàn)力。

司馬遷沒有采用漢朝時流行的辭賦駢偶形式,而是大量采用了長短相錯的散文句式,在先秦散文和漢散文語言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干凈利落、優(yōu)美獨特的語言形式,形成了表達通暢自然的散文體裁。

《史記》是我國史傳文學的最高峰,開創(chuàng)了傳記文學新體裁,它是古代散文的最高峰,其技巧、文章風格,還有精煉、通俗、準確鮮明、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等,都為后世散文樹立了崇高的典范。

知識點滴

公元前99年,48歲的司馬遷正在埋頭史學巨著《史記》創(chuàng)作中,這時候,朝廷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漢大將李陵帶兵出擊匈奴,卻兵敗被俘。

消息傳來,漢武帝十分生氣,朝中大臣也紛紛譴責李陵。唯獨司馬遷勇敢站出來為李陵說話,說李陵與匈奴相與,是出于無奈,應(yīng)給予諒解。

司馬遷的話令漢武帝十分生氣,漢武帝下令將司馬遷處以宮刑,宮刑是一種令人感到屈辱的刑罰。司馬遷遭受了屈辱的宮刑,卻沒有令他萎靡不振,反而更加激發(fā)了他奮發(fā)寫作。

司馬遷勇敢地堅持了五六年,最終他把想法變成現(xiàn)實,完成了曠世巨作《史記》,司馬遷的故事和他的巨著永遠地被留在了人類史冊。

《漢書》和其他漢代散文

司馬遷的《史記》記事止于漢武帝初年間,之后的歷史沒有記錄,此后的漢代的許多學者都試圖續(xù)補《史記》,積累了大量的史料。西漢史學家班彪認為這些學者寫得不好,于是親自采集前史遺事逸聞,著《史記后傳》100余篇。

班彪有個兒子叫班固,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認為父親的《史記后傳》所描述的前朝歷史不夠詳盡,而且有些該寫的歷史沒有補充進去。

于是,他決定完善這本書。班固以《史記后傳》為基礎(chǔ),開始寫作《漢書》。公元58年,27歲的班固開始寫作《漢書》。

班固借用了《史記》的漢初部分,再在《史記后傳》的基礎(chǔ)上,寫下了武帝以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的部分。

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寫作,到公元82年,班固初步完成了《漢書》的撰寫工作,但還有部分《表》、《志》尚未完成。班固的妹妹班昭續(xù)作8表,東漢人馬續(xù)補做天文志,至此,《漢書》才全部完成。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共230年西漢一代的史事。《漢書》包括紀12篇,表8篇,志10篇,傳70篇,共100篇,共80余萬字。

《漢書》開創(chuàng)了我國斷代紀傳表志體史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作,它基本沿用《史記》的體例而又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它改書為志,去掉世家并入傳,由紀、表、志、傳四部分組成。全書以紀、傳為中心,各部分互相聯(lián)系、互相補充,全面集中地反映了西漢王朝的歷史。

《漢書》的史料價值很高,對《史記》有所補充、調(diào)整和發(fā)展,表現(xiàn)了自己獨有的成就。它開拓了更為廣泛的史學領(lǐng)域,保存了更多的古代社會、歷史人物以及文化典籍的史料。

《漢書》的人物傳記是在一種娓娓而談的過程中,以簡練、準確的筆調(diào)勾畫人物,使各種人物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避免平鋪直敘,盡量用人物的言語、行動和細節(jié)來表現(xiàn)其人物個性和品格。

《漢書》的語言有駢儷化的傾向,《漢書》中的人物傳中多采取文人辭藻,行文喜歡用古字古義,文字近于駢體,顯示出東漢散文駢體化的傾向。除政論文和史傳文學之外,漢朝的奏疏之文、書信之文以及其他雜文均各有特色。

西漢文學家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列舉大量歷史事實,借古喻今,反復(fù)說明偏信讒言危害國家,信任忠直大臣利于國家的道理。在說明的手法上,反復(fù)引經(jīng)據(jù)典,層層論證。句式多用排比,氣勢酣暢淋漓,有辭賦之風。文章緊扣主題,銜接自然,意思表達流暢。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感情充沛,敘事明白,字里行間包含著深情,氣勢恢宏。行文前后一致,措辭委婉,而柔中見剛。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自幼好學,后來到京城洛陽入太學,拜班彪為師?!墩摵狻肥峭醭涞拇碜髌罚彩俏覈鴼v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論衡》批評各種虛妄之論時,總是先把被批判的論點置于文章之首,然后展開分析,緊緊抓住對方矛盾與謬誤,反復(fù)辯駁,層層說理,常常援引大量事實,或同類相證,或巧設(shè)比喻,或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后進行邏輯推理,從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多方面展開論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王符,生活于東漢,幼時好學,終身沒有做官,隱居著述《潛夫論》?!稘摲蛘摗贩诸}論證行政、邊防、用人等內(nèi)外策略和時政弊端,對官場腐敗黑暗現(xiàn)象抨擊不遺余力。

《潛夫論》每篇獨立成章,內(nèi)容切實,論點突出??偸窍忍岢稣擃},繼而從理論原則上說明論證,然后引入時事,列舉現(xiàn)象,進行批評,最后得出結(jié)論?!稘摲蛘摗氛Z言明快,句式整飭,具有概括力。幾乎通篇排偶,遣詞駢儷,華麗壯觀。

知識點滴

班固認為父親的《史記后傳》的部分,內(nèi)容還不夠詳備,布局也尚待改進;沒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續(xù)寫。于是他在父親已成《史記后傳》的基礎(chǔ)上,利用家藏的豐富圖書,正式開始了撰寫《漢書》的生涯。

正當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寫《漢書》的時候,有人告發(fā)班固“私修國史”,于是,班固被捕,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班固的弟弟班超為了營救哥哥,立即騎上快馬從扶風安陵老家趕到京城洛陽,他要向漢明帝上書申訴,為哥哥除卻冤枉。

班超將父親和哥哥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以及宣揚大漢功德的意向全部告訴了漢明帝。漢明帝又看了班固被查抄的書稿,對班固的才華感到驚異,稱贊他所寫的書稿確是一部奇作,他立即下令立即釋放班固,并加以勸慰。

漢明帝非常器重班固的才能,立即召他到京都皇家校書部供職,拜為“蘭臺令史”,讓他繼續(xù)完成這部奇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