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畫說

生命的舞蹈 作者:林丹環(huán) 主編


張大千

從前的人說,“三分人事七分天”,這句話我卻絕對反對。我以為應該反過來說“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對,就是說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

有人以為畫畫是很艱難的,又說要生來有繪畫的天才,我覺得不然。我以為只要自己有興趣,找到一條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會成功的。從前的人說“三分人事七分天”,這句話我卻絕對反對。我以為應該反過來說“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對,就是說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謂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無聞了。這是什么緣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寵,便忘乎其形,自以為了不起,從此再不用功。不進則退,乃是自然趨勢,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個人的意思,要畫畫首先要從勾摹古人名跡入手,把線條練習好了。寫字也是一樣。要先習雙勾,跟著便學習寫生。寫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觀察物態(tài),體會物情,必須要一寫再寫,寫到沒有錯誤為止。

在我的想象中,作畫根本無中西之分,初學時如此,到最后達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雖可能有點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風俗習慣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畫面上才起了分別。

還有,用色的觀點,西畫是色與光不可分開來用的,色來襯光,光來顯色,為表達物體的深度與立體,更用陰影來襯托。中國畫是光與色分開來用的,需要用光時就用光,不需用時便撇了不用,至于陰陽向背全靠線條的起伏轉折來表現(xiàn),而水墨和寫意,又為我國獨特的畫法,不畫陰影。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早認為陰影有妨畫面的美,所以中國畫傳統(tǒng)下來,除以線條的起伏轉折表現(xiàn)陰陽向背,又以色來襯托。這也好像近代的人像藝術攝影中的高白調,沒有陰影,但也自然有立體與美的感覺,理論是一樣的。近代西畫趨向抽象,馬蒂斯、畢加索都自己說是受了中國的影響而改變的。我親見了畢氏用毛筆水墨練習的中國畫五冊之多,每冊約三四十頁,且承他贈了一幅所畫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應有太大距離的分別。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融化到中國畫里面來,看起來完全是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貌,這定要有絕頂聰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走入魔道了。

中國畫常常被不了解畫的人批評說,沒有透視。其實中國畫何嘗沒有透視?它的透視是從四方上下各方面著取的,現(xiàn)在抽象畫不過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說的下面幾句話,就是十足的透視抽象的理論。他說“遠山無皴”。遠山為何無皴呢?因為人的目力不能達到,就等于攝影過遠,空氣間有一種霧層,自然看不見山上的脈絡,當然用不著皴了?!斑h水無波”,江河遠遠望去,哪里還看得見波紋呢?“遠人無目”,也是一樣的,距離遠了,五官當然辨不清楚了,這是自然的道理。所謂透視,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從前沒有發(fā)明攝影,但是中國畫理早已發(fā)明這些極合攝影的原理。何以見得呢?譬如畫遠的景物,色調一定是淺的,同時也是輕輕淡淡,模模糊糊的,這就是用來表現(xiàn)遠的;如果畫近景,樓臺殿閣,就一定畫得清清楚楚,色調深濃,一看就如到眼前一樣。石濤還有一種獨特的技能,他有時反過來將近景畫得模糊而虛,將遠景畫得清楚而實。這等于攝影機的焦點,對在遠處,更像我們眼睛注視遠方,近處就顯得不清楚了。這是“最高”現(xiàn)代科學的物理透視,他能用在畫上,而又能表現(xiàn)出來,真是了不起的。所以中國畫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包含著美的因素。講到以美為基點,表現(xiàn)的時候就該利用不同的角度,畫家可以從每種角度,或從流動地位的眼光下,產生靈感,幾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構圖。這種理論,現(xiàn)代的人或已能夠明白,但古人中就有不懂得這個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評李成所畫的樓閣,都是掀屋角。怎么叫掀屋角呢?他說從上向下的角度看起來,看到屋頂,就不會看到屋檐,李成的畫,既具屋脊又見斗拱頗不合理。粗粗看來,這個道理好像是對的,仔細一想就知道不對了:因為畫既以美學為主點,李成用鳥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并且拿飛動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剎那間的印象,將腦中所留屋脊與屋檐的美感并合為一,于是就畫出來了。況且中國建筑,屋脊的美,斗拱的美都是絕藝,非兼用俯仰的透視不能傳其全貌啊。

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chuàng)造萬物的特權本領。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里,不為萬物所驅使;這里缺少一個山峰,便加上一個山峰,那里該刪去一堆亂石,就刪去一堆亂石,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一個神仙境界。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筆補造化天無功”??傊?,畫家可以在畫中創(chuàng)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xiàn)現(xiàn)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xiàn)實,這種取舍,全憑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于說我筆底下所創(chuàng)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的就畫下來,不美的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tài),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王摩詰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于未畫之先”,“神留于既畫之后”。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并非都不能入畫,只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tài),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算藝術了。

作畫要怎樣才得精通?總括來講,首重在勾勒,次則寫生,再次才到寫意。不論畫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總要了解理、情、態(tài)三事。先要首手臨摹,觀審名作,不論今古,眼觀手臨,切忌偏愛。人各有所長,都應該采取,但每人筆觸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專學一人,又不可單就自己的筆路去追求,要憑理智聰慧來采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轉變它。老師教學生也應當如此,告訴他繪畫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討,不可叫他固守師法。然后立意創(chuàng)作,這樣才可以成為獨立的畫家。所以唐宋人所傳的作品,不要題款,給人一看就可知道這是某人的作品??此缈V就可以代表他個人啊。

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么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地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得多才有所獲,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

游歷不但是繪畫資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窺探宇宙萬物的全貌,養(yǎng)成廣闊的心胸,所以行萬里路是必需的。

一個成功的畫家,畫的技能已達到化境,也就沒有固定的畫法能夠拘束他,限制他。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畫得熟練了,何必墨守成規(guī)呢?但初學的人,仍以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為是。古人畫人物,多數(shù)以漁樵耕讀為對象,這是象征士大夫歸隱后的清高生活,不是以這四種為謀生道路,后人不知此意,畫得愁眉苦臉,大有靠此為生,孜孜為利的樣子,全無精神寄托之意,豈不可笑!梅蘭菊竹,各有身份,代表與者受者的風骨性格,又是花卉畫法的祖宗,想不到現(xiàn)在竟成了陳言濫套!

作者簡介

張大千(1899-1983),著名現(xiàn)代中國畫大師。四川內江人。他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風格。他對于繪畫、篆刻、書法、詩詞,無所不通,是一“七分人事三分天”。天上不會白白掉下餡餅,世間從來就沒有什么隨隨便便的成功。努力了不一定夢想成真,但不努力就絕對與成功無緣。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花兒,都曾經浸泡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大師級的人物,都具有常人難以超越的恒心與毅力,都具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其技藝才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所以,成功從來沒有什么捷徑可走,非有用心、恒心者不能摘取這頂桂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