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不漂泊的時刻
林曦
那一年,我們做了“深情錄”這個項目。項目的名字,取自張岱的那句“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采訪的人超過了一百位。男女老少,各行各業(yè),許多親密敬佩的親朋師友都在其中。他們有的已在自己的領(lǐng)域中有所成就,也有更多人行走在平凡里,和我們平凡的大多數(shù)一樣。
多年之后,終于將這些敘述做成了這本書。時過境遷,人們的境遇、模樣或有不同,其中的用心,再看依然動人。
最初的切入點是物件,請每一位分享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以物入手,是覺得人或有不同,但背后的那一顆熱愛投入的心是一樣的,于是不論邀約的是哪一位,對方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做著什么樣的事,都可以在“深情錄”里彼此促膝。
可能那種似乎無所求也不為抓捕厲害故事的狀態(tài)太適合聊天,聊著聊著,時間越來越長,跨度和深度也隨之?dāng)U展。從眼前、手中的一物,到一些片段、一些思考,再到一段回憶、一段旅程、一生。
這本書,本該是一本關(guān)于愛物的合集,我們?nèi)斡闪诉^程中的生長,所以現(xiàn)在它容納了更多的東西。對感受的描繪,對一物的認同,到一種個人史式的敘述,沒有一種系統(tǒng)性的整齊,卻是一場場即便在現(xiàn)實中也并不常常發(fā)生的長談。不徐不疾,事無巨細,在因無目的而袒露的一片片真心中,娓娓道來。
記得在那一篇《我的一生,都很順利》的文末,我們收到了這樣的讀者留言:
“今天周六,但是個工作日,有點無心工作。上午看了兩篇長文,一篇是新榜對最近爆紅的一個網(wǎng)紅的解讀文,寫得很好,網(wǎng)紅團隊確實厲害,明確的商業(yè)模式,明確的引爆節(jié)奏,知道怎么用最高的效率吸引最多的閱讀和轉(zhuǎn)發(fā),讓人嘆為觀止,也無限佩服。一篇是這篇,我不知道怎么看著標(biāo)題就點進來了,可能我今年各方面都很不順,于是好想看看一個一輩子都很順的人的故事。和那一篇恰恰相反,這篇沒有給我很厲害的感覺,但是我好感動。盡管那些飛機的專業(yè)術(shù)語我根本不懂,語言也那么平實,我卻不自覺地一字一字看完了,看完我心里是微笑的,我意識到這和我看完上一篇后那種由嘆為觀止而產(chǎn)生的焦慮不同。進而我想到,自媒體時代,真的什么是好的呢?也許,閱讀真的是一件相當(dāng)私密的事,它不是能用閱讀量轉(zhuǎn)發(fā)量,甚至是看完后內(nèi)心的激動程度去定義的。”
也許,因為這樣的交流,在所有的價值意義之外,我們已經(jīng)獲得了一種讓人安心的回饋。
—
故事中有很多專精一事的人,古董、茶事、木版水印、人類學(xué)、工業(yè)設(shè)計、飛機發(fā)動機、人工關(guān)節(jié)等。我們會覺得,事情做得好,是因為我們對它們有著深切的投入和勤奮,但再仔細想想,這其實是源于我們對自己的用心。
有一個詞叫“戀物”,我們對一個東西不舍,為此投注深情和真心,只是因為那個客體有多好嗎?其實是因為我們把生命投注了過去,在那兒,有我們的時間、覺知、功夫,對理想化和審美的追求。這是非常中國式的生命觀,對于外界的投入和創(chuàng)造,不是一種為它生為它死的獻祭和無條件的付出,本質(zhì)上,是借由它們,成長和安放了我們自己。
人這一生,在世界和宇宙中,真的就是一粒微塵,輕微而倏忽。怎么讓這一段時間有價值、有意義,回首時覺得滿足無憾,無非是好好抱著這一段輕微和倏忽,嘗試著在其中用情深一點,付出多一點,讓其中的人長得更穩(wěn)固一些。
故事中有無奈,有跌撞和虛擲。
現(xiàn)實會有泥濘的路段,但新的生長和路徑,以及詩意和美意也伴隨其中。
在書里,以傳統(tǒng)木版水印為安生立命之源的魏立中老師,講述他從春風(fēng)得意到極為困窘的一段路,但也是在那種困境和寂靜中,他在深夜獨自刻版的孤獨中,與這樣的體驗相會:
“但是又能察覺到很多東西,比如天空中各種細微的聲音,還有手上的刀和線條,那種感覺就有點像電影大片中的慢鏡頭,一把刀飛過去,可能只是一秒鐘的時間,但整個過程都十分清楚,又好像是一種靜止?!?/p>
他用了很多年的時間和努力去趨近夢想,也在夢想坍落中,真實地認識了它和自己。一路走來,他的事情還是那件事,乾坤不翻轉(zhuǎn),只是慢慢從那一處谷底涌動出新的路徑。那個人依舊在走,更輕盈和坦然了。而老天爺是公平的,越深入便越有享受。害怕投入,怕受傷害,凡事計較,也不會來到那些心醉的殊勝時刻。
還有做人類學(xué)研究的張玉萍老師,她用前后五年的時間在湘西的一個老城中做田野調(diào)查,主題是那些摩登世界之外,看似沉默朽壞的老人們。她看到并嘗試體會,他們是如何在我們所認可和習(xí)慣的道德與光明之外,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尋生機和幸福。不堪有時是希望的并行者,她說作為一個致力于公益的人,她知道了所有的努力都需要基于對現(xiàn)實的了解和接納。
不完美是安全的。
就像那句話的下一句,“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我們之所以有所選擇,覺得能夠寄托深情的人更為可愛,也是因為在這種投入中,可以身處一個真實世界。
這是一個有瑕疵、有偏執(zhí)、有缺憾的世界,我們也是有瑕疵、有偏執(zhí)、有缺憾的我們。想象中的理想和現(xiàn)實交手過后,我們便知道了全然完美的東西并不存在。假象會帶來不安,當(dāng)能看到不完美并接納它時,才會體驗到真實的安全、踏實和可信。
—
癖也是投入。投入時,除了體會其中的一種深度,也為了放下時的利落輕盈。
人生里,親身經(jīng)歷和抽離觀賞不是兩件單獨的事情。
人在積極用心時,有時會扎得太深,一旦太當(dāng)真、抓得過緊,就會有痛苦。但如果完全出世,又缺乏投入的經(jīng)驗,沒有真正身體力行去完成的體感和由此長出的力氣。
如果是后者,其中的超脫是空虛的。沒有拿起來過,也就沒有最終放下時抽身和回看的真正瀟灑,甚至也沒有當(dāng)下那一刻的瀟灑。一位畫畫技術(shù)特別好的人,他有過深厚功力的積淀,看似隨心的揮灑乃至潦草和變形中,會有著一種成立。他可以說,其實技術(shù)不重要了。
就像書中的那一句,“實實在在地做了,在因上努了力,就可以在果上隨緣了”。
這在說的,似乎又是一種生命的秩序和平衡感,為一事而深情,恰如一座橋梁,從重重拿起,實實地擁有,到輕輕放下,是我們的長久功課。
—
其實,這世界并不需要我們的深情。天地以萬物為芻狗,天地萬物并不真正在意我們是怎么對它,或有什么樣的想法,用情是人的事情。
只有我們,才會糾結(jié)要不要賦予一個事物更深層的含義。只有我們會創(chuàng)造出那么多的象征物、紀念品。因為它們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一種標(biāo)記點。
古人總說,我們的一生如飄蓬、浮萍,動蕩無依。
這是真的。過個十年八年,很多人就像換了一個人。過個十年八年,就好像已經(jīng)是一個新時代了。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跑著,其實我們一生都在動蕩中,桓溫的那一句“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會傳唱千年,因為那確實是我們共有的感概和處境,盡管我們相對安靜地坐在這一刻。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是需要找到一些真正安定的狀態(tài)和時刻,知道什么令人心安,什么令你我活得比較確定。
情之所寄,是我們的抓手和落實處。
我們用它們?yōu)樽约旱纳鼱顟B(tài)做了安排,用我們相信、選擇、在意并可以為之努力的那些。其中的深情和用心,最終會定義我們是什么樣的人。盡管如滄海微塵,我們也一直很想,在這一刻中安住,活出屬于我們的樣子。
我有一些東西,每次搬家時,都會單獨地放到一個箱子里,隨身帶著,因為它們對我來說重要。其他的許多,便屬于真的丟失也不太要緊的。但我知道,對我的人生發(fā)揮作用的,不是那些物件本身,而是和它們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后,由此建立的體驗和記憶系統(tǒng)。
書中,解致璋老師分享了她熱愛并踐行的一些事,從早年種種,到作為終生事業(yè)的茶事,莫不是全然地投入。她說:
“我接觸茶事,已進入第30個年頭了,一直在用手做事,現(xiàn)在有一種心境,越來越喜歡空無,覺得在‘空’里才能夠流動,對不具體的東西、沒有固定形式的狀態(tài)比較注意。
“那些茶席,在做完的當(dāng)下就拆掉了。大家不會停在那里,再來一次,也不會是它了。但它里面又什么都有,你是和它合在一起的,你的心情喜好、待人接物、應(yīng)對進退,都在里面。
“還有以前做展覽,做劇場,畫畫,想一想,過去做過的那些事,也都在里面了?!?/p>
這些投入和搭建,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比較確定。一些經(jīng)驗和感受雖然最終無形,卻讓我們可以立定在那兒。因為心里清楚,獨立無依中,什么是我們可以為自己做的,什么是可以由我們主宰的。
再分享黃玄龍老師那篇故事的結(jié)尾,他說:
“其實自古以來,文人的燕閑清賞生活就是如此獨享。世俗的一切喧囂煩瑣,皆可坐忘、摒除在自己的書齋和獨處之外。那么,帝力于我何有哉?”
—
這本書分為了上下兩個部分。
上的主題是“何謂順?biāo)斓娜松薄]有絕對的順?biāo)?。所謂的順?biāo)欤俏覀冊谄渲?,為自己找到的那個不漂泊、不動蕩的時刻,或者說,那樣的一顆心。
下的主題是“尋常之物”。故事更為平常了。牛角包、指甲刀、炒菜鍋……經(jīng)由一個個物件所帶出的一些認真和溫情,大抵都和愛有關(guān)。
向內(nèi)尋求,于日常中體味、享受和努力,在任何時候應(yīng)該都是一種切實的安慰與制衡。
謝謝所有的分享者,書里書外的人。
愿我們心有所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