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兼愛

未名湖畔好讀書:北大中華經(jīng)典名篇誦讀文本 作者:楊虎


兼愛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1]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yī)之攻[2]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dāng)[3](chá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4]。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5](wū)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wū)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6](wú)有。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wú)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wú)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淺解】

本文選自《墨子·兼愛上》?!赌印肥菓?zhàn)國時期墨家學(xué)派的著作總集,由墨子及其弟子在不同時期編撰。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dí),戰(zhàn)國初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都鎼邸酚猩稀⒅?、下三篇,此為上篇,是墨子最有代表性的理論篇章之一,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語言質(zhì)樸。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天翻地覆的大動亂、大變革時期,也是一個從治到亂,再從亂到治的特殊時期。時代的最大命題就是如何讓社會從亂轉(zhuǎn)治。針對這個問題,中國的古圣先賢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他們從現(xiàn)實出發(fā),游說人君,傳道授業(yè),著書立說,因此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由此而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根基,形成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這個時期也正是雅思貝爾斯所稱的“軸心時代”。在這些學(xué)派中,墨家和儒家并稱“顯學(xué)”,影響甚大。

在解答“天下為何而亂?天下如何而治?”時,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喪、非樂、非命、尊天、事鬼等十大主張,其核心思想為兼愛。所謂兼愛,就是“兼相愛,交相利”,主張每個人都本著互相有利的原則,來處理各種社會關(guān)系,沒有等差地互助互愛,造就和睦相處、沒有矛盾的社會環(huán)境。在墨子看來,社會動亂起于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君臣、父子、兄弟都只愛自己,彼此之間卻不慈不孝、不友不恭,損害別人而自己獲利,所以出現(xiàn)諸侯因“封國”之利而互相攻伐,大夫因“家族”之利而互相侵擾,這是天下不安定的根本原因。如果天下皆“兼相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則天下就可以安定太平。墨家學(xué)派不僅是這樣認為的,還建立起嚴密的組織,積極踐行。對于有利于天下的正義之事,墨家會“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因此古代有“墨子之門多勇士”之說。

墨子主張消除階級高低、身份貴賤、勢力強弱、智慧高下甚至血緣的差別,積極提倡和踐行兼愛的思想,體現(xiàn)了樸素的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在當(dāng)時歷史背景下具有非常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在現(xiàn)實中很難實現(xiàn)。所以在漢代以后,就逐漸成為“絕學(xué)”。直到近代,其重要價值才被重新認識。以今人的觀點來看,墨家思想雖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其提出“天下之亂,皆起于不相愛”的獨到觀點,還是比較深刻的。他描繪的互相關(guān)愛、消除矛盾、和諧共處的社會狀態(tài)也十分讓人向往,現(xiàn)代社會所倡導(dǎo)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墨家思想有相通之處。而其“自苦以利天下”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的擔(dān)當(dāng)意識,都讓人敬佩不已。

[1] 焉能:乃能,才可以。下文“焉能攻之”,亦同此意。

[2] 攻:治。

[3] 當(dāng):嘗試。“當(dāng)”之繁體為“當(dāng)”,應(yīng)為“嘗”,簡體為“嘗”。

[4] 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天下動亂之事,畢盡于此。物:事。

[5] 惡:疑問代詞,怎么。

[6] 亡:同“無”,沒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