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家外
我童年時對奢侈行為所知甚少??偟膩碚f,那時的生活比現(xiàn)在要簡樸得多。同時,我們家的孩子幾乎沒享受過什么特殊照顧。照顧孩子的過程對監(jiān)護人來說也許是一種偶然的享受,可對于孩子們來說純粹是件麻煩事。
我們受仆人的看管。為了省事,他們幾乎壓制了我們自由行動的權利。但這種不被寵愛的自由彌補了這種束縛的嚴酷,因為我們的心靈已遠離了過度的放縱、鋪張和裝飾。
我們吃的飯菜一看就讓人提不起食欲,我們穿的衣服只會被現(xiàn)在的孩子們嘲笑。滿十歲前,我們不能穿鞋和襪子。冬天太冷,就在布衣外面加一件棉布褂子。我們從來沒想過這樣穿太寒磣,只有老裁縫尼亞瑪?shù)偻私o我們的外衣做口袋時,我們才提出抗議,因為雖然是那個年代,也沒有哪家的孩子窮到連口袋里的零錢都沒有的地步。由于上天的仁慈,分配給貧富家庭的孩子的財富并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拖鞋,但很少穿。我們把拖鞋往前踢,追上后再踢,每一次有效地命中目標,都使拖鞋變得越來越破。
長輩在衣、食、住、行、談話和娛樂等方面,都與我們格格不入。我們偶然也看到他們的生活,但絕沒有機會嘗試。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成年人變得謙遜多了,也很容易接近,幾乎有求必應。我們那時候,沒有哪樣東西是能容易弄到手的。許多不值一提的小物件,我們都覺得很稀罕。我們生活在這樣一種向往中:等我們有一天長大成人,在遙遠的未來就能得到時間給我們積攢的東西。于是,無論得到的東西多么渺小,我們都盡情享受,就像吃個蘋果,從皮到核都舍不得丟。現(xiàn)在富裕人家的孩子只啃一半就把果子扔了,他們的生活,有大部分就這樣白白地浪費了。
我們在外院東南角下人的房里打發(fā)時間。有個仆人叫夏瑪,來自庫魯那地區(qū),皮膚黝黑,體態(tài)豐滿,一頭鬈發(fā)。他給我選了個位置,拿粉筆在地上畫了個圈,然后表情嚴肅地舉起手指警告我,說如果我跨出這個圈,就會有災難發(fā)生。我一直不太清楚這種災難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但我怕得要命。我曾在《羅摩衍那》中讀到,悉多走出羅什曼那畫的圓圈時,受盡了苦難,所以我并不懷疑這種可能性。
屋子的窗子下面有一個蓄水池,一道石階通向水面。池子西端的墻邊有一棵大榕樹,南邊還有一排椰子樹。當我走到窗前,就被綠意團團圍住,透過拉下的百葉窗板,我可以一整天凝視著眼前的景色,仿佛看一本圖畫書。從大清早,鄰居們就一個接一個地來沐浴。我知道每個人到達的時間,也很熟悉每個人梳洗的特點。有人會拿手指堵住耳朵,在水里泡幾下就走。有人卻不敢冒險把身子完全泡在水里,只用浸濕的毛巾在頭上抹幾把就心滿意足。第三個人小心翼翼地揮動手臂,把水面的臟東西撥開,然后突然心血來潮,一頭扎進水里。有個人沒有做任何準備活動就從臺階頂上跳到水里,另一個則慢慢順著臺階,一步一步走進水里,嘴里念著晨經(jīng)。有的人總是匆匆忙忙,洗完就趕回家,有的卻不慌不忙,悠閑地洗著,洗完又仔細擦拭身體,把濕的浴衣脫下來,換上干凈的衣服,再慢慢整理腰帶上的褶子,順便去外屋的花園里繞幾個彎兒,采幾朵花,這才優(yōu)哉游哉地走回家去,清涼舒適的身子洋溢著歡快的光芒。沐浴一直要持續(xù)到午后。那時浴場沒有了人影,重新歸于沉寂,只剩一群鴨子游來游去尋找花螺,或是不知疲倦地梳理自己的羽毛。
當水面變得幽靜,我的全部注意力就會被榕樹下的陰影所吸引。幾條氣根沿著樹干往下爬,在樹底形成一團盤繞的黑圈。似乎在這個神秘的區(qū)域,宇宙的法則還沒有找到入口;仿佛某個古老世界的夢境逃離了神圣的警戒,徘徊在現(xiàn)代的陽光下。我過去在那里見到的人,以及他們所做的一切,很難用明白的語言來表達。關于這棵榕樹,我后來寫道:
糾結的樹根從你的枝間垂下,
古榕樹啊,
你日夜佇立,像一個苦行僧在懺悔,
你可曾記得那個孩子,
幻想著與你的影子嬉鬧?
唉!那棵榕樹已經(jīng)不見了,那個倒映出這棵威嚴的樹王的水池也沒有了!許多曾經(jīng)在那里沐浴過的人,也隨著榕樹的陰影消失了。而那個男孩,他長大了,正數(shù)著光明與黑暗的交替,日夜穿透了榕樹從四面八方拋下的樹根,營造出一個錯綜復雜的世界。
家長不準我們出門,事實上,我們甚至連走遍里屋外屋的自由都沒有。我們不得不從柵欄背后窺視大自然。在我觸及不到的地方,有一件無限的東西,叫作“外面”。它的閃光、聲音和氣味常常通過柵欄的間隙觸碰我。它似乎想和身在柵欄里的我一起玩,擺出許多熱情的姿態(tài)。但它是自由的,我被束縛著——我們無法相遇。所以“外面”的吸引力就更強了。今天,那道粉筆線條已經(jīng)被抹去了,但禁錮仍然存在。遠方依舊遙遠,外面的仍然在外面;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寫過的一首詩:
馴養(yǎng)的鳥在籠中,自由的鳥在林中,
機緣巧合,他們相遇了,這是命中注定的。
自由的鳥說:“噢,我的愛,讓我們飛到林中去吧?!?/p>
籠中的鳥低聲說:“到這兒來吧,讓我倆都住在籠里吧?!?/p>
自由的鳥說:“在柵欄中間,哪有展翅的余地?”
“可憐啊,”籠中的鳥說,“在天空中我不曉得到哪里去棲息?!?/p>
我家屋頂涼臺的護墻比我的個頭還高。等我又長高了些,等仆人的看管松弛了些,等家里娶進來一位新娘子,作為她空閑時的陪伴,我得到許可,能在中午時到?jīng)雠_上來。這時全家人都吃過了午餐;家務活也暫告一個段落;里屋靜悄悄的,大家都在午睡;濕答答的浴衣被搭在護墻上晾干;烏鴉在啄食扔在院子角落垃圾堆上的剩菜;在這段孤寂的午休時間,籠中的鳥會從護墻的縫隙里與自由的鳥相互交談!
我站在那里,凝視著……我的眼光首先落在內花園遠處的那排椰子樹上。透過樹叢,可以看見“信園”里的一間間草棚和水池,池邊是送奶女工塔拉的牛奶房;再往前一點,加爾各答城形狀各異、高度不同的屋頂涼臺和樹梢交織在一起,把正午耀眼的陽光反射回來,一直伸到東方灰藍色的地平線上。在這些遙遠的房屋中,有一些的屋頂修了通向涼臺的樓梯,似乎向我伸出了一根手指,朝我使著眼色,暗示里頭藏著秘密。而我就像一個站在宮殿門外的乞丐,想象著關在密室里的寶藏,我無法得到這些寶藏,也說不出在這些陌生的房子里,裝著哪些游戲和自由。從天空的最深處,炙熱的陽光灑到頭頂,一只鳶鳥細細的尖叫聲傳到我的耳朵里;毗鄰“信園”的那條小巷里,一個貨郎正經(jīng)過那些靜悄悄的屋子,叫賣著“賣手鐲嘍,誰要手鐲……”,我的整個身心從平凡的世界中飛走了。
父親幾乎從不待在家里,他總是四處云游。他三樓的房間一直是關著的。我常把手穿過百葉窗,打開門閂,推門進去,然后躺在靠南的沙發(fā)上,一躺就是一下午。首先,這是一間總是關著門的屋子,再加上我是偷偷溜進去的,這就給屋子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氣氛。再往南邊是一塊空曠的涼臺,陽光普照之下,令我遐想萬千。
還有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在加爾各答,自來水管的安裝剛剛開始,在第一次輸送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功后,供水開始普及印度各個住宅區(qū)。在自來水的黃金時代,管道一直接到三樓我父親的房間里。于是我打開淋浴水龍頭,暢快地洗了個澡——不是圖舒服,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愿望,放肆一把。自由的喜悅和害怕被抓住的恐懼交替在心頭,使得來自市政府的清水像一支支箭頭,驚心動魄地射進我的心里。
也許是因為與外界接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才使得這種接觸方式讓我更容易獲得一種快樂。物質一豐富,大腦就會變得懶惰。把一切都交給物質,就會忘記在準備一場成功的快樂筵席時,堅毅的內心遠比手邊的裝備更有價值。這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收獲到的重要經(jīng)驗。他幾乎身無長物,但是他很快樂,因為他不需要更多的東西。有些孩子玩具太多,反而為其所累,連自己設計出來的游戲世界都被毀掉了。
把我們的內花園叫作花園,確實有點夸張。內花園里有一棵香櫞樹,幾棵品種不同的李子樹和一行椰子樹,正中是一個由石頭砌成的圓形花壇,各種各樣的雜草侵入石頭縫,插上自己勝利的旗幟。只有那些花苗沒有抱怨園丁的輕視,繼續(xù)毫無怨言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努力綻放?;▓@北角有個打谷棚,住在里屋的人需要討論家務事時,偶爾會在那兒開會。在城里,這最后一絲農村生活的印記,已經(jīng)不知何時承認了自己的失敗,羞愧地蒙著臉,悄無聲息地溜走了。
話雖這樣說,我還是懷疑亞當?shù)囊恋閳@哪有我家這個花園裝綴得好;因為他和他的園子都是赤裸裸的,沒有物質的東西點綴。只是他品嘗了“知識之樹”的果子,又充分地消化之后,才知道人需要外在的裝飾,而且這種需要與日俱增。內花園就是我的伊甸園,這對我來說足夠了。我清楚地記得,在初秋的黎明時分,我一醒來就跑到那里去,一進花園,帶著露珠的青草和花葉的芳香便撲面而來,清新涼爽的晨光從花園東側的墻頭透過顫動的椰樹葉子,向我窺視。
樓的北端還有一塊空地,我們至今還叫它“谷倉”,從名字不難看出,在早些年,這里有個谷倉,用來存放全年的糧食。那時,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就像襁褓中的弟兄姐妹一樣,模樣很像,如今再想尋覓這種家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已經(jīng)很難了。我一有機會,就跑去“谷倉”玩。其實“玩?!倍指爬ǖ貌⒉粶蚀_——吸引我的是這個地方,而不是玩的游戲。為什么呢?我也說不清,也許是那一塊荒無人煙的角落,對我施了一種魔力。它在生活區(qū)之外,沒什么實用價值,而且毫無修飾,簡直就是個不毛之地,從來沒人想過要在這兒種什么東西。由于這些原因,這塊荒蕪之地成了發(fā)揮孩子想象力的絕佳之地,可以在這里神游太虛、縱橫馳騁。任何時候,只要我設法逃過監(jiān)護人警惕的目光,跑到谷倉,就覺得自己像是在假日旅行。
在家里還有一個地方,我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女玩伴稱它為“王宮”?!拔覄側ミ^那兒?!彼袝r告訴我。但不知為什么,好運始終沒有眷顧過我,她從來沒帶我去。那恐怕是一個奇妙的地方,玩具和游戲都妙不可言。我猜它一定就在附近的某個地方——說不定是一樓或者二樓的某個角落,但問題是我一個人去不了。我曾多次試探著問我的女伴:“你只需要告訴我,這地方在房子里面還是外面?!彼偸腔卮鹫f:“沒在外面,沒在外面,就在房子里?!蔽易聛碲に伎嘞耄骸澳撬鼤谀膬耗??這兒的每間屋子我都看過呀!”我從沒問她那個國王是誰,他的宮殿至今我也沒有找到,但有一點是清楚的——“王宮”就在我們的樓里。
回顧童年的日子,生活的世界處處充滿了神秘。到處潛伏著連夢中都想不到的奇趣,每天我的心頭都浮起疑團:唉!啥時候我才能遇見它呢?大自然似乎把一些東西攥在拳頭里,笑著問我:“你猜猜這里面有什么?”這誰猜得出!她的手里可是應有盡有。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種下過一顆番荔枝種子,就在南涼臺的一個角落,每天給它澆水。一想到種子會長成大樹,我就興奮得很。如今,番荔枝種子長出了幼苗,但我早已沒有了興奮感。這不是番荔枝的錯,而是心境發(fā)生了變化。有一次,我們從一個堂兄的花園假山上偷了幾塊石頭,自己動手堆了一座小假山。種在石縫里的草木被我們澆了一遍又一遍水,植物再想堅強地活下去,也熬不過我們的折磨,終于紛紛夭折。言語無法描述這座小小的假山帶給我們的快樂和驚奇,而且我們堅信,創(chuàng)造這樣的一個作品,在大人們眼中也是值得夸贊的。然而就在我們覺得大功告成的那一天,屋角的這座小山,連同山上的草木,都消失不見了。書房地板不適合造山栽樹——有人嚴厲地告誡我們,教訓來得如此突然,令我們大為震驚。后來,一想到自己的幻想和長輩的意愿總是水火不相容時,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xiàn)出那些從書房地板搬走的石頭。
那些日子,自然與我們的關系是多么密切呀!大地、雨水、樹葉和天空都喜歡跟我們說話,從來不會彼此不理睬。我們常常感到很遺憾,我們可以觸摸大地的外表,卻無法探尋內部的奧秘。我們一直計劃著找個工具,揭開大地那層土褐色的表皮,朝下面看一眼。我們想,要是一根竹竿接一根竹竿地往下捅,說不定就能捅到大地的最深處。
浴佛節(jié)的節(jié)慶期間,人們會在外院四周插上一排排木樁,頂上掛起吊燈,于是在浴佛節(jié)的頭一天,地上就開始挖坑。對孩子們來說,節(jié)慶的準備工作總是很有趣,但是挖坑對我來說尤其動心。雖然我每年都看人挖——那個坑越挖越深,深到連挖的人都埋在里面看不見了,但從來沒挖出過什么特別的東西,值得王子或者騎士去冒險——但每次圍觀,我都有一種神秘寶箱正被人開鎖的感覺。我覺得再挖深一點,就大功告成了??梢荒暧忠荒赀^去了,挖掘工作始終令人遺憾。簾子只拉了一下,卻沒有拉開。我很納悶,大人們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嗎,為啥他們不一鼓作氣,總是半途而廢?要是我們這些小孩子也能發(fā)號施令的話,大地深藏起來的秘密,是絕不會永遠塵封在地下的。
抬頭望去,一塊塊蔚藍色的天空聚成了浩瀚蒼穹,這也激發(fā)了我們的想象力。老師講授孟加拉科學讀本的第一冊時,告訴我們天空并不是一個藍色的鍋蓋,把我們驚訝得瞪大了眼睛!“把梯子一個個接起來,”他說,“一直往上爬,你永遠也不會撞腦袋。”我猜他肯定是舍不得梯子,于是提高嗓門追問道:“要是接上更多、更多、更多的梯子呢?”等我終于明白,接再多的梯子也沒有用,才被嚇呆了,腦子里嗡嗡響。我敢說,這么令人震驚的消息,這世上一定只有老師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