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許越成(哀公元年《左傳》)
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1〕,報槜李也〔2〕。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3〕,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以行成〔4〕。吳子將許之。
伍員曰〔5〕:“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粲羞^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6〕。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7〕,惎澆能戒之〔8〕。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9〕。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10〕。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11〕,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或?qū)⒇S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后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12〕。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13〕,必不行矣。”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注釋】
〔1〕夫差:吳國國君,吳王闔閭的兒子。夫椒:在今江蘇吳縣太湖中,即包山。
〔2〕槜李:吳、越邊界地名。今浙江嘉興縣一帶。定公十四年,越曾大敗吳軍于此地。
〔3〕越子:越王勾踐。楯:盾牌。會稽:山名。在今浙江紹興市。
〔4〕種:文種,越大夫。太宰:官名。嚭:吳國大臣名,善于逢迎,深得吳王夫差寵信。
〔5〕伍員:即伍子胥,吳國大夫。
〔6〕過:夏朝國名,今山東掖縣北。澆:人名。寒浞的兒子。斟灌:夏時國名,今山東壽光縣東北。斟鄩:夏朝國名,今山東濰縣西南。夏后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親。
〔7〕后緡:夏后相的妻子。竇:孔穴。有仍:國名,今山東濟寧縣。后緡是有仍國的女兒,所以逃歸娘家。少康:夏后相的遺腹子。牧正:主管畜牧的官。
〔8〕惎:憎恨。戒:警戒。
〔9〕椒:澆的大臣。有虞:姚姓國,今山西永濟縣。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10〕虞思:虞國的國君。綸:地名,今河南虞城縣東南。成:方十里。旅:五百人。
〔11〕女艾:少康臣。季杼:少康的兒子。豷:澆的弟弟。戈:豷的封國。
〔12〕姬:吳與周王朝同姓,姬姓國之一。日可俟也:猶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13〕伯:同“霸”。
美文共賞
文章記述的是伍子胥勸阻吳王不要接受越國求和的事情。伍子胥這篇諫辭的中心論點是“去疾莫如盡”,掃除禍害,必須斬草除根,雖然他的諫言沒有被夫差采納,但是對后世的影響很大,被一些政治家看成金科玉律。
伍子胥的諫辭最大的特色是說理方式的獨特。對夏代少康中興的歷史,描述得曲折生動,少康的經(jīng)歷被賦予了很多戲劇性和傳奇色彩,他的目的就是以古喻今,然后通過古今對比,規(guī)勸夫差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自取失敗。伍子胥雖因忠諫而死,但他那“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話,對后人深有啟發(fā)。
本篇名句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p>
越國用十年時間聚集財富,再用十年時間教育和訓練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