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學生談治學
同學們好!
先講一些題外的話。各位要推免研究生,推免生面試的考官怎樣來對待你們,可能是大家關(guān)心的問題。你們上屆有個學生叫于快,他跟我說了一句話:如果沒有論文報告會,他就不可能去南京大學。于快在南京大學參加完考試之后,南京大學一位教授給我發(fā)了微信,說:“你們那里的學生于快,第一名?!彼趺吹玫牡谝幻??我們面試學生,尤其面試推免生,年年都有。怎么樣才能得高分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好學生有很多。什么叫好學生呢?問什么都知道,口齒伶俐,表達非常好。但是還有一類學生,他們有科研經(jīng)歷。就是曾經(jīng)從事過某一問題的研究,或參加過科研項目,或者做過田野調(diào)查,比如方言調(diào)查、民俗調(diào)查、社會調(diào)查,這些都叫科研活動。有科研經(jīng)歷,當然就會有科研方面的體會。如果要問到你有沒有科研經(jīng)歷,你說有。他就會問:“有什么樣的經(jīng)歷?”“基于論文報告會的要求,我寫過一篇文章?!薄澳銓懙氖鞘裁次恼?,你的文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我有發(fā)現(xiàn)?!薄笆裁礃拥陌l(fā)現(xiàn)?怎樣發(fā)現(xiàn)的?如何解決的?”你如果是個有科研經(jīng)歷的好學生的話,最后的分數(shù)可能要翻番。一流的學校,一流的專業(yè),一流的老師,我們要追求的不是雙一流,而是三一流。事實上,同學們在選擇推免去向的時候,就是照著這三個標準來的,最好是三者俱全。當然,北京大學、復(fù)旦大學以及南京大學、北師大,至少對文科來說,這叫一流大學。一流專業(yè),這個專業(yè)應(yīng)該是A。一流的老師,這個老師應(yīng)該是名師。什么叫名師?他的名字必須能走出校門,你不用刻意地了解這個老師,他的名字會灌到你的耳朵里去。至于大師,要有跨學科的影響,跨什么學科?跨一級學科,哲學、中文和歷史就是一級學科。有了跨一級學科的影響就是大師。
我們在座的各位,在推免的時候,希望是一流大學、一流專業(yè)和一流名師。如果能做到這三點,就能稱心如意。但如果想達到這一步的話,你必須要有科研經(jīng)歷。如果你沒有科研經(jīng)歷,就絕對不可能。即使你上了研究生,將來也是大被動。入學之后跟不上,立即感受到與其他同學差距很大,陷入焦躁之中,而這種日子是很難過的。怎么樣來克服這個問題呢?提前做。提前做有沒有困難呢?一點困難也沒有。關(guān)鍵在于做,不存在做不到的問題。
那么為什么不想做呢?兩個原因。第一點就是懶,嫌麻煩,怕累壞了。經(jīng)常要可憐他自己說:“我太辛苦了,我得休息休息,我得吃點好的,我得去玩一玩?!睉卸枋呛車乐氐膯栴}。第二點就是不會做,又不想做,叫畏難。第一是懶惰,第二是畏難。我想這兩點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必須要克服。為什么?因為我們有理想。如果你沒有理想,可以過很安穩(wěn)的日子。理想是個好聽的詞,而另外一個詞叫野心。在座的各位男生很少。大家知道有一句話叫“女子無才便是德”,或者可以說一個聰明而沒有野心的女性,可能會過上好生活。但是你要讓她沒有理想,這很困難。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生活在今天,而不是昨天和前天,不再是那個年代了。如果你沒有野心,很快面臨第二個苦惱,就是你成家以后會有子女。中國的女性對于子女的教育,其上心程度高于自己,整天去討論上什么輔導(dǎo)班。你們小的時候,你們的父母就是這么辦的,恨不得報一百個班,人世間所有的長項都掌握在你身上。所以你是絕對沒有退路的,你必須要有理想有野心,且要為理想和野心去奮斗。而奮斗的最佳時期在青年,所以你絕對不能不干。
今天給大家談的是什么呢,就是怎么干?!盀槭裁匆伞边@個問題,我想,就不要再多說了。今天談的題目是“與大學生談治學”。所謂治學就是搞學術(shù),本來在大學里沒有這一課,但現(xiàn)在要有。無論你是基地班還是普通班,都要有這個課——怎樣治學。我們聽到的更多的是怎樣學習、怎樣讀書,說白了就是怎樣接受,沒有聽到太多怎么創(chuàng)造。而學術(shù)活動它的唯一目的是創(chuàng)造。
一、讀書與治學相輔而行
我的標題是一種觀點。但“與大學生談治學”就不是觀點,而是問題或?qū)?。第一個問題是“讀書與治學相輔而行”,就已經(jīng)是結(jié)論、觀點了。觀點是標題,將來寫文章也要注意,到底是主題性標題還是象征性標題。讀書與治學相輔而行,我想重溫兩段《論語》里的話,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5谝欢蝸碜浴墩撜Z·為政》,這句話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彼暮x,大家應(yīng)該都明白。罔,一般解釋為“迷惘”。怠,有的解釋成“懈怠”,有的解釋成“危怠”,其實懈怠也就危了。從《論語》里面其他的言論來看,應(yīng)該是倦怠,就是苦思冥想而無結(jié)果,心神疲憊。怎么辦呢?轉(zhuǎn)過來讀書。這就是一個問題,叫存在決定意識。讀書不就有了內(nèi)容嗎?有了內(nèi)容就能引發(fā)你的思考。你在那里空想,當然是沒有“料”。這和沒有豆就泡不出豆芽來是一個道理。
所以要學而思。而“學”,應(yīng)該算是過去我們學英語的時候很流行的“follow me”,跟我學。思就不一樣了。思就是用自己的腦子來對于學習的對象進行領(lǐng)會,這是第一條。領(lǐng)會就是“你到底是啥意思呀”。第二,要進行甄別。你說的對嗎?
我們重溫的第二段話在《論語·述而》,大家可能更熟悉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趺礃又郎婆c不善呢?要思。首先要領(lǐng)會它的真正含義。我們把初步入門叫“訓(xùn)詁學”。人類先有了語言,進入了文明。語言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是音。假如“上”和“下”兩個字沒有的話,那么“上”這個音承載著“上”這個意思,“下”這個音承載著“下”這個意思,“爸爸”這個音承載著“父親”這個意思,“媽媽”這個音承載著“母親”這個意思。也就是說,語義的載體是語音,而這個語音是物理存在,是物質(zhì)。聲音我看不見,你看不見,但它是物質(zhì),是客觀存在。又過了一段時間,人們把語言用符號記載下來,于是產(chǎn)生了文字。各國的文字不一樣。有的文字是記音的,而中國的文字更為精巧,既表音又表義。訓(xùn)詁的“詁”,它的表義成分在“言”字邊,它的表音成分在“古”字邊。有人問:“老師,這個字的表義我看不出來。”看不出來就再去查。有一本書專門解決這個問題,叫《說文解字》。這種情況叫形聲字。它所謂“形符”就是義符。表音的這個部分叫聲符。形聲字是漢字當中最典范的。有人說:“杜老師,不對,象形字才最典范。”象形字也表音,這個音是當年約定俗成的,比如“日”這個象形字,大家在很小就知道這個字念“ri51”,這是當年的約定。約定以后,它的音就在這里了。看上去是表義文字,實際上它有音的約定。這樣語音和語義的載體就變成了有形的文字。因此我們現(xiàn)在要了解古代的語言,首先要了解文字。而文字有三要素:第一,怎么寫的?有沒有結(jié)構(gòu)的規(guī)律呢?你看這兩個字之間有規(guī)律,一個表音一個表義,這叫形聲字。字形的學問叫“文字學”。第二,念什么音?沒有古代的錄音,不知道。不要緊,我們依然有研究的空間。某兩個字的聲符是一致的,它們的音不就接近了嗎?當然也有矛盾的情況。比方“甬”和“勇”之間有什么共同的東西?共同的東西是“甬”。“通”字念什么?“桶”字念什么?有規(guī)律嗎?從“甬”字得聲的四個字,甬、勇念“yong214”,通、桶念“tong”,分成兩岔。既然這一組有共同的聲符,而它后來有規(guī)律地分成了兩岔,那證明了什么呢?語音有變化,而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是一條高速公路分成了兩岔,但并不知道那個根在哪里。順著這個兩岔追到根,就找到了古音的根了。這有個好處,我們知道當年它們的音是接近的,而音接近是義接近的根本條件。
第三,意思是什么?文字具有形(怎么寫)、音(如何念)、義(什么意思)三要素。都具有約定俗成性,大家要約定并共同遵守。如果對男性的家長叫“媽媽”的話,你覺得很荒唐,對不對?可如果當年約定了就叫“媽媽”,又有何不可呢?滿族人不是就叫“阿瑪”嗎?約定了“兒子”指老子,“老子”是指兒子,這也一樣。但一定要約定。既然已經(jīng)約定俗成,掌握了根本,明白它們的音承載義。不論當年實際念什么,我都知道接近。知道兩個字的字音接近有重要意義。比如念《詩經(jīng)》,不押韻了,我現(xiàn)在可以知道當年是押韻的,至于怎么個押法(音值)可能我不知道。
兩個字意思可能相通,而相通的客觀理由之一是音近。現(xiàn)在音已經(jīng)不近了,沒法通。我可以告訴你當年它是近的,它具有相通的條件。有通的條件就能通嗎?不一定。再找旁證。比如我找出幾句話,都使用了這組字,它們的意思是一致的。語音的證據(jù)存在了,物理條件有了;語義的條件我從古書里找到了證據(jù)。我拿的古書都是先秦的古書。那么這兩個字相通就沒有障礙了。你如果還是不信,可以繼續(xù)考慮。我說的可信的成分已經(jīng)達到七成,而你連一成都達不到,當然是我得上風。
從文字的形、音、義衍生出三門學問,一門叫文字學,認字的學問;一門叫音韻學,研究音類的學問;一門叫訓(xùn)詁學,搞清意思的學問。
中國的單音字很多,單音字可能是詞,也可能是詞素。比如徘徊,徘和徊屬于詞素,而吃、穿、住、行每個字都是一個詞,就屬于單音詞。有的是雙音詞。詞與詞之間怎么樣排成語鏈、排成句和詞組,就是語法。怎樣把話說得更好叫修辭,運用夸張、比喻這類手法。這些屬于基本學問。
總之,你得先讀懂它。讀懂的辦法首先是弄懂字、詞的含義。如果你沒有讀懂它,就去談它的思想內(nèi)容,是反科學的。就像法官沒有搞清楚來龍去脈就給人家定罪。你說這是一把殺人的刀,刀上的血跡是死者的,而刀把上有你的指紋,于是你就是殺人犯。這樣斷案也太容易了。這之間可能還有其他細節(jié),比方說這個指紋會不會是別人把他打昏以后,把你的手指頭按在上面?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就冤死了嗎?栽贓是很容易的。而刀上的血跡是死者的血跡,也完全可以后加。所以搞清楚它的真正含義,需要明白文字學、音韻學、訓(xùn)詁學。搞清楚含義之后,再來“思”。學然后思。至于你思出了什么,與你的學問大小、智慧、性格以及民族、性別均有關(guān)系。思想上是要百花齊放的,絕對不能走一條道。
你讀的是美學的作品,比如唐詩宋詞,你從里面獲取了什么樣的美感,每個人也不盡相同。這就牽扯到共同美和審美的個性問題。它是由很多客觀因素造成的,很難進行統(tǒng)一。有的書,你欣賞我不欣賞,就像你喜歡吃這道菜,我不喜歡一樣。都應(yīng)該受到尊重。不是說你一定要學會這個東西,我不想學就可以不學。人生是有限的,我需要什么都學嗎?個性、興趣、味道都是很珍貴的財富,沒必要統(tǒng)一。“思”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jié)果。而我們面臨的文件或?qū)ο罂赡苁且粋€。面對這類問題,我們應(yīng)該尊重客觀事實。而這個客觀事實除了對象之外,另一個就是你自己。
我們還得先回到原典這個基礎(chǔ)。在這個問題上統(tǒng)一之后,如果再有分歧的話,就是學術(shù)問題了。所以“學而思”,這個“學”是極其不容易的?!皩W”是要學會、學懂、學明,然后去“思”。而這個“思”又不見得是一種結(jié)果,可能是多種結(jié)果。有的結(jié)果接近,我們謂之一派,一派可不等于“一”。有的距離稍遠,我們叫它兩派或三派。美學、哲學、文學上都有流派。道不同不相為謀,觀點不同也不必互相傷害,而是可以共存的。諸子百家不就是共存的嗎?百家爭鳴不是學術(shù)繁榮的時代嗎?只有一個腔調(diào),是學術(shù)的悲哀。
既然有分歧,理解不同,就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問題。這里所說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從道義和法律上講,它是有共同性的。因為所有的法律和倫理都帶有約定性,這件事情你認為不應(yīng)該做,我也認為不該做,但是不犯法。這個犯什么呢?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靠什么東西來約束?靠輿論。人們都說你不好,會給你造成巨大的壓力。你如果還是沒有壓力的話,就沒有廉恥感了。我們基本上認為這種人是非人類,不適合在人群里待了。對于善與不善的認識,也允許有一定的個性。而在約定之外的思考,就形成了學術(shù)問題。無論是審美的,還是倫理的、道德的、政治的,都在約定俗成的標準之外。而這個學術(shù)問題可能導(dǎo)致約定的東西有所改良,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所以這個問題算是你的貢獻。
可見讀書和治學是相輔而行的。既要學又要思,兩相結(jié)合,你的讀書生活就比較完美了。而你的進步也會比較大。這是我們談的第一個問題。
二、大學階段要不要從事學術(shù)研究
這個標題屬于問題標題,不是論點標題或觀點標題。變成問題標題是修辭學上的需要。說書的人就好這樣,說書人說:“他掄起大刀咔嚓一下砍過去,你猜怎么著了?”這就是要引起你注意。他說“咔嚓一刀砍下去把頭砍掉了”,就沒有修辭效果了。
大學階段要不要從事學術(shù)研究?回答當然是要。不光是大學,中學也需要。只要你學習,就會有思考;只要有思考,就可能有分歧;只要有分歧,這就進入了學術(shù)層面,有了學術(shù)成分。有人說:“大學生要打基礎(chǔ),不要急于寫東西?!边@是一面,它的另一面是什么呢?就是要勤于思考,力爭有自己的見解,甚至于有所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知新樓A座8樓有“馮陸高蕭黃”五岳主題展?!榜T陸高蕭黃”五岳這一稱呼大約來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至少是在1964年之前。1964年黃孝紓先生懸梁自盡,由于很特殊的原因,不好再叫“馮陸高蕭黃”,就剩下“馮陸高蕭”了。“馮陸高蕭黃”是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的領(lǐng)軍人物,這五個人聚集在一起,可以成為全國一流的古典文學隊伍,也就構(gòu)成了文史見長的基礎(chǔ)。陸侃如先生在北京大學上大學的時候,編著了兩本書,一本叫《宋玉》,一本叫《屈原》。誰說大學生不能從事學術(shù)研究?大學生不光可以寫文章,還可以寫書。
第二位是咱們山東老鄉(xiāng),叫張政烺?!盁R”,念“l(fā)ang214”?;鹱诌叄觽€良。“烺”是形聲字。還有同樣的情況,例如“朗”。這兩個字有沒有關(guān)系呢?有非常大的關(guān)系?!袄省?,月亮照著,明亮?!盁R”,有火照著,不也就明朗了嗎?這兩個字叫同源字。王力先生,北京大學教授,《古代漢語》的主編,他編了一本書叫《同源字典》,專門解決同源字的問題,把字分成一組一組的。這兩個字作為同源字,大家可能認可,如果認可的話,它們之間的紐帶、橋梁、共有的東西是什么呢?是那個“良”。剛才不是說“良”是標志它的讀音的嗎?讀音的那一部分叫聲符,它也表義。宋朝人已經(jīng)揭示了這個問題,提出了“右文說”。正是這個音的紐帶,把它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它們意思接近,有共同的聲符,這叫同源字。西方有所謂的語源學。如果中國的學術(shù)研究受到語源學啟發(fā),比較有空間的是同源字的研究。同源字的研究可以被歸結(jié)到訓(xùn)詁學領(lǐng)域,因為追根到底它是研究字與字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問題,因此它應(yīng)該是訓(xùn)詁學的分支。
張政烺先生是山東榮成人。榮成原來屬于煙臺地區(qū),現(xiàn)在屬于威海地區(qū),在中國的膠東半島。膠東半島、遼東半島都很靠東。它在膠東半島的東部。榮成有很悠久的文化歷史。張政烺先生北京大學畢業(yè),長期工作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要的領(lǐng)域是古文字學、中國上古史、文化史,是一位文史兼通的超級大師。你說:“老師我沒聽說過這個人?!笔悄愎侣崖?,不是他的名氣不夠大。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的學問不是公眾性學問,不像胡適、魯迅。因此進入專業(yè)層面之后才會對他有所關(guān)注,而且專業(yè)程度越深,你對他的仰慕程度越高。
張政烺先生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本科,你不能再說大學生不能搞科研。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在課堂上問:“《封神演義》的作者是誰?”沒有人可以回答。胡適問這個問題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大家知道胡適的《小說考證》是非常有名的。張政烺不在課堂上,但他聽別人說了,于是就給胡適寫了一封信,他說《封神演義》的作者叫陸長庚,他在信中做了考證,并拿出了理由。這種東西屬于科研論文,他的論點是什么?《封神演義》的作者是陸長庚。他的論據(jù)不給大家說了。而他把證據(jù)和結(jié)論之間搭起橋來的過程叫論證。因此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論文。論文不一定像我們經(jīng)常見到的那樣,標題、開頭、展開、結(jié)尾,也可以是信。
大家知道書信只是一種文體,書信里談什么沒有人做要求。大家比較熟悉的書信可能有《與山巨源絕交書》《與朱元思書》,它們的內(nèi)容差距非常大。《與朱元思書》重在描景,而《與山巨源絕交書》有一點點說理,是不一樣的。至于有些人在書信當中談學問,就是這種。胡適當然就給張政烺回了信,這個回信也是學術(shù)性的回應(yīng)。胡適說:“經(jīng)過你的考證,《封神演義》的作者是陸長庚,大體是可以落實了。”這是一種肯定。校長和這個大學生說:“你若不反對,我想把你的原信送給《獨立評論》發(fā)表?!庇捎趶堈R的名字和胡適綁在了一起,他就得到巨大提升,從一個無名小卒、大學生,提升為學術(shù)界的名流,走出校門是絕無問題了,跨不跨學科就不知道了。因為這個問題屬于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小說史的問題。
那么大學時期到底能不能搞科研呢?為什么張政烺可以回答,而那個課堂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回答?為什么胡適也沒解決那個問題呢?難道這些不可以啟發(fā)我們嗎?只要證據(jù)抓在你的手上,不論你是何等人物,你都可以解決問題。
第三位是黃永年先生,他是陜西師范大學的教授??赡艽蠹也惶煜?。山東大學校園有一景叫“八馬同槽”?!鞍笋R同槽”里有一個人物叫童書業(yè),他是顧頡剛的高徒,古史辨派的健將。顧頡剛是研究上古史的名家,開辟了一個叫古史辨派的古史學派,標志是他們出了前后七本《古史辨》討論上古史問題。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黃帝、堯、舜、大禹可能不存在這種問題。古史辨派認為神話人物可能不存在。大家知道,我們普及歷史知識的時候,“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國的源頭是相當清晰的,炎黃都是我們的祖宗,所以古史辨派提出的問題就相當有震撼力。當然,這些結(jié)論不是他們首先提出的,但他們把這個東西集中起來,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就是辛亥革命以后的這個年代推出,帶來的震撼力非常之大。我們今天仍然要面對古史辨派提出的所有問題,這些結(jié)論不一定都對,但是他的思路和啟發(fā)巨大。
顧頡剛先生是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而童書業(yè)先生是古史辨派的健將。黃永年先生是童書業(yè)的大女婿、顧頡剛的學生。黃永年先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故去了。在復(fù)旦大學讀書時,黃永年先生在一些報紙的副刊(那時候報紙有副刊,報紙設(shè)副刊實際上是專欄,以前《光明日報》專門有“文學遺產(chǎn)”,這種專欄實際上就跟過去的副刊有點像)發(fā)表過文章。副刊要專門找主筆,主筆可以向他的朋友甚至學生約稿。黃永年先生在一些報紙的副刊和顧頡剛主編的某些刊物上,比如《文史雜志》,發(fā)表了一些短文,過去也叫隨筆。顧炎武《日知錄》的每一篇都算隨筆。所以《日知錄》這本書如果定性的話,它屬于筆記體或者隨筆體。當然我們也可以叫它學術(shù)專著,因為它是經(jīng)史子集都要考證,以考據(jù)學見長的。童書業(yè)先生把黃永年本科時發(fā)表在副刊上以及雜志上的零碎的文章,親筆用毛筆編了一個目錄,這說明當時已經(jīng)在學術(shù)界很有名的童書業(yè)先生,對黃永年先生在本科階段發(fā)表的零零碎碎的這些隨筆短文,是非常重視的。而童書業(yè)的目錄的手稿還在。
在黃永年先生去世若干年后,我們國家文史類最高出版社——中華書局,把這些散碎的文章結(jié)成一本書出版了。這本書的名字叫《茭蒲青果集》,這個名字很拗口。實際上是兩個巷子的名字。黃永年先生家住江蘇省常州,他家的前門是青果巷,后門是茭蒲巷。里面的文章大概有40多篇。所以有不少名家在大學就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從事科研論文的寫作。黃先生這些文章涉及先秦到唐代的歷史、地理、文學、古器物,也涉及到古書的版本,討論的問題很廣泛。
這是第二個問題,大學階段要不要從事學術(shù)研究。舉了陸侃如、張政烺、黃永年三位先生,大家應(yīng)該知道這不算什么問題,也不存在任何制度上的障礙。
三、論文選題
這也許是大家最關(guān)心的問題。我為什么不來申請項目呢?因為我不知道做什么,我不會選題。老師在這方面也可能告訴你,現(xiàn)在尚無能力選題,這就進一步增加了你不申報的理由。對于老師的這種主張,我們?nèi)匀槐局偌覡庿Q的態(tài)度。如果有的老師主張大學生不能搞學術(shù)寫作,我們尊重他的觀點。但是我的觀點是能寫作,并且我主張要教會大學生寫作學術(shù)論文。
論文的選題,從大的方面來說,分為三類:第一,專人研究,研究一個人物。第二,專書研究,研究一本書。第三,專題研究,對一個問題進行專題調(diào)研。
專人研究。比如蕭滌非先生的《杜甫研究》,這是一部名著。研究一個人,一個作家,一個語言學家,這類文章應(yīng)該很常見。還有寫評傳。比如《中國語言學家評傳》,這都屬于專人研究。專人研究也包括專人的年譜。袁世碩先生的《孔尚任年譜》,一年一年地編年譜;還有復(fù)旦大學教授章培恒先生的《洪昇年譜》。因為孔尚任和洪昇是清代戲曲作家中的兩顆明星,這些都算比較有名的年譜了。上述都屬于專人研究。
專書研究?!都t樓夢》研究、《聊齋志異》研究,都屬于專書研究。有些書的作者不清楚,比如《山海經(jīng)》,沒法研究它的作者,那就只能進行專書研究了?!对娊?jīng)》也是這樣。當然,有人說《詩經(jīng)》的編者是孔子?,F(xiàn)在看來,總的結(jié)論就是在孔子的時代,可能《詩經(jīng)》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孔子做了一些整理的工作。但是我覺得孔子的最大貢獻還不是整理,最大貢獻是對《詩經(jīng)》進行解說。孔子跟學生講《詩經(jīng)》,這就是他的教材,他不解說如何講呢?你說當時孔子看《詩經(jīng)》,就像看白話文一樣,不用注釋。不是這樣,還是需要注釋的。因為詩歌的注釋不僅僅是解決訓(xùn)詁問題,還要解決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問題。什么時候?qū)懙??什么情況下寫的?而這個問題是解開詩歌之謎的鑰匙。所以我們說注釋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看需要。不是說杜甫的詩是詩史嗎?杜陵詩史。詩史就要跟歷史相聯(lián)系,跟歷史相聯(lián)系就要搞清楚年代和地點。杜甫的每一首詩都要搞清楚是什么時候?qū)懙?,什么背景下寫的,否則和史就掛不上鉤了。所以至少從宋朝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對杜詩進行編年,逐首詩考察它的年份。例如《千家注杜工部詩》,像這些作品,它前面都有年譜,這個年譜主要是作品的編年。這類研究我們可以說是杜甫研究,專人。也可以說是杜詩研究,就是專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