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莫催
十四年了。自從2007年離開北京,她在大理蒼山上2200米高處的山谷里工作、生活了十四年。溪水從山上歡流而下,流經(jīng)山谷間一處地勢較緩的山坡,人們在這里種植茶樹,修建房子。溪被命名為桃溪,是蒼山十八溪之一,山谷便叫作桃溪谷。她在山谷租賃、修建了一座茶室,取名“莫催”,管理著附近一百畝茶園。
十四年,外面世界迅猛變化,山上的世界也一樣風云變幻。經(jīng)歷了環(huán)保風暴,她花了幾十萬修建的房子被拆掉,茶室不能在山上經(jīng)營,搬去了山下。她在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中,仍然留在山上,采茶、制茶、喝茶、彈琴,安心當一名茶農(nóng)。某種心境仍然長駐心中。當她獨自走在山間草木葳蕤的密林小道上,四周只聞鳥鳴和風吹過樹葉沙沙的聲音,她依然享受這份幽靜,心底會浮出“若小路再遠一點,永無盡頭就好了”的念頭。
她在山上走過了二十多歲到四十歲的時光,沒有結婚,單身一人,過著安靜的獨居生活。雖仍對親密關系有期待,卻也相信順其自然,安住當下。能夠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過著自覺理想的生活,已是一種幸運。雖時有孤寂之感,遇美景無人分享,可又能怎樣呢?日子還是得過下去。與其與不合適的人勉強度日,她寧愿孤獨一人。
至少,那是她主動選擇的生活。離開北京而去大理,離開城市住到山上,從辦公室白領變成一名茶農(nóng),她經(jīng)歷了尋找和嘗試,走過條條幽微無人的小路,才抵達想要的生活。她是不能夠隨意將這樣自由平靜的生活拱手于人的。即便獨自綻放,也好過尚未開放便已枯萎。那是一條與眾不同、富有勇氣的自由之路。
她叫簡輝,湖北人,大理“莫催”茶室經(jīng)營者。
最初,她無法在城市生活中找到意義與歸宿。北京六年,在公司上班,是一名行政部職員。每天上班下班,地鐵公交,時而和朋友同事吃飯。放眼望去,四處是接連不斷的高樓、車流、人群。她置身其間,總是無法找到歸宿感。
不少家人朋友都在北京,年長四歲的親哥哥也在北京奮斗。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在北京有了一套小房子,每月還著數(shù)目不高的房貸。但即便如此,“沒意思”仍是時常從心底泛起的厭離之感。
原本工作了數(shù)年的公司氛圍很好,她尚能待得住。利用假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獨自一人,背著背包,一路住青旅,認識不同的人。每到一處,聽說哪里有本地特色小吃,她便兩眼放光,拉著新認識的小伙伴沖過去。
公司領導也時而帶著他們外出團隊旅行。她這輩子看過的最好看的流星雨,就是和同事們一起在內(nèi)蒙古大草原上看的。空曠無際的草原上,一片漆黑,沒有任何遮擋,站立其上的人可以真正感受到被包裹在巨大的宇宙里面。流星,不是稀稀落落地飄過幾顆,而是真的像下雨一樣嘩嘩落下,場景甚為宏大壯麗,她和同事們都看呆了。此后,她再不稀罕人們所說的流星雨,“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的含義她有了切身體會。
幾年之后,她所在的項目被砍掉,她去了另一家公司,才明白曾經(jīng)待了數(shù)年的地方是多么烏托邦。陌生的新公司氣氛疏離冷淡,不乏壓抑之感。沒多久,她就待不下去了,只想趕緊逃離。心底深處那種“沒意思”的感覺也達到了極致,車水馬龍的城市、日復一日的辦公室工作,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她“裸辭”了,計劃用半年時間,把剩下的半個中國環(huán)游一遍。貴州、四川、云南、西藏,還沒有去過的省份都想去看一看。那是那個時代并不普遍并且需要勇氣的行為。可她還是說走就走了,無所顧忌,不計后果。
后來,無論是決定在蒼山上停留,修建茶室,還是搬去山下,在喜洲鎮(zhèn)外安靜的小院子重新開始,她都有同樣的魄力:說干就干,沒有糾結,一旦開始便一往無前。最初,就是這份出走的決心與果斷,給她打開了新的局面。
她在四月抵達大理,爬上了蒼山。就像許多后來留在大理生活的人們一樣,這座緊挨著城鎮(zhèn)的溫柔綿延的青山,成為她留下的理由。她是走無人的小路上山的,獨自一人,背著水、干糧,沿著通往桃溪谷的石子路往山上去。走到護林防火站的岔路口,她向守山的老人問路,老人告訴她:往北是去白雀寺,往南去茶園。
她選擇了往北。離開車道,踏上草木生長的小路,走到精疲力竭,抵達白雀寺。然而下山的時候,在玉帶路上繞了一大圈,她仍然走到了茶園。低矮的茶樹大片連綿,在清冷的山上寂然生長。
茶園附近,幾棟房子在桃溪邊上零零散散排布。她是在路上漫游的旅人,敲開了山里人家的門,討一口水喝,和人們說話聊天。山上的人樸實簡單,她輕易就感受到一種祥和友好的氣氛。山谷里,抬頭可見層巒疊嶂的山,云霧飄渺山間,自在逍遙,隨風游走。低頭可俯瞰洱海與城鎮(zhèn),云朵時常飄過,或明或暗,或輕盈或飽滿。茶樹在山中生長,悄無聲息,經(jīng)歷雨淋日曬,長出嬌嫩的茶葉。
四月,正是大理最美好的季節(jié)。呼嘯的風季剛剛過去,連綿不斷的雨季尚未到來。天地之間萬物生長,色彩鮮明。站在桃溪谷,她深感震撼,好像來到了傳說中的“世外桃源”。一切像極了《桃花源記》的記載:“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p>
她決定留下不走,在這里待一段時間。那時候她不會知道,自己接下來十幾年甚至更長的人生,都將與這片茶園緊密相連。
最初是在茶園做工,打雜幫忙。山上氣氛很好,人們友善、簡單,像一家人一樣相處。即便工資不高,卻也其樂融融。她毫無障礙地融入進去,做簡單的工作,過簡單的生活,在2200米的山上待著,很少下去,遠離熙攘人群,稍有些與世隔絕,卻覺安心,好像那本來就是她應該在的地方。
直到七月雨季來臨,她尚未完成的旅行像一個結,堵在心里。她感覺有什么東西在遠方等待著,必須要走完這段旅程。于是她繼續(xù)上路,走滇藏線進藏,抵達拉薩。
滇藏線的風景壯美,圣城拉薩更是雄渾大氣,虔誠的人們在寺廟前磕著長頭。而她的心里已經(jīng)有了牽掛,在城市數(shù)年也沒有的歸宿感卻在那座山谷里找到。在拉薩,站在離天很近的地方,藏香飄過,看著磕頭轉(zhuǎn)經(jīng)的人們匍匐前行,她明明確確地知道,她將要回到大理,回到蒼山,回到桃溪谷。一旦感到召喚、有了牽掛,人便有了歸處。
重返大理后,她再沒有真正離開過。之后的故事,并不是如我們所想的那般,云淡風輕,詩情畫意。關于大理,有過太多傳說,就像——來這里的人們都過著不費力的悠閑生活,不用操心掙錢與生存,又或者是以一種低物質(zhì)成本的方式盡量輕簡地活著。
確實有的。這樣的人物與故事一直在大理古城以及蒼山下的村子里流傳。逍遙自在、不為五斗米辛勞的人生在大理是存在的,可大部分人都不是這樣的。簡輝的故事也不是。那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想要在山上工作生活,并為此付出了全部努力的故事?!白鲆患虑榈臅r候,我或許比大多數(shù)人都努力?!彼f,“命運可能是存在的,你的命運或許已經(jīng)注定,但不代表你就可以不努力。”
她和三個年輕人一起在山上開過餐廳,經(jīng)歷了一群人從無到有做一件事的激情燃燒的歲月。直到那個命運般的契機到來:普洱茶行情不好,茶園效益不見起色,經(jīng)營茶園的昆明人選擇了撤離,本地村民寧愿下山去打工,也不愿在山上種茶做茶。六十多年歷史的茶園,有了荒廢下去的跡象。
上蒼山以前,簡輝從未接觸過任何茶葉的種植制作,卻在目睹茶園的荒蕪時,和一位昆明姑娘一起把茶園接了過來。那何嘗不是一種勇氣與熱情:城市姑娘,身無一物,面對滿山茶樹,該如何置身其中,承擔起它們的命運?
她絲毫不懂,便向原來茶廠的本地老師傅學習如何制作綠茶、普洱茶。又遠赴臨滄——云南最好的紅茶產(chǎn)地,學習紅茶的工藝與方法?;貋碇蟮拿總€白天和夜晚,但凡有空兒,茶園里的人們都會看到一個女孩子捧著書看,前人的經(jīng)驗固然重要,書上沉淀下來的知識亦能通過凝煉的總結幫助人提高技法。
那之后,她才一點點懂得關于茶的知識。茶分春茶、夏茶、秋茶三季,采摘也是在這三個時節(jié)進行??纱罄淼南奶煊晁?,茶葉的水分含量過高,不適宜采摘。所以最好的采摘季就是春和秋。到后來,她為了讓茶樹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滋養(yǎng),又放棄了秋茶,只做春茶。除非春茶產(chǎn)量太低,茶樹尚有繼續(xù)生長的余地,才會做秋茶。
每到春茶季,她和伙伴們都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采茶要進行一個多月,每五天采一輪,之后新的茶葉又生長出來,他們得趕在茶葉最柔嫩最新鮮的時候采摘下來,并立即制成可以保存和銷售的茶。
那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尤其是對一切陌生的她。手忙腳亂,人仰馬翻,就是她和同伴最初的狀態(tài)。采茶要在山間茶地進行,盡管她們請了山下綠桃村的阿孃們,但為了了解整個過程,她在一開始也參與了采茶工作。風吹日曬,幾天下來人就黑了一圈,脫了一層皮,即便做好了防護措施,也無法抵擋大自然的侵襲。至于腰酸背疼,雙腿乏力,自然也是逃不過的,畢竟要在茶樹間站立一天。
可是一切還沒完。夜里是做茶時間,所有采摘下來的嫩葉得趕緊加工,否則便失了魂。尤其是做紅茶,需要進行萎凋,得不時翻動茶葉,以保證水分得以充分蒸發(fā),有時半夜還得起來翻茶。與此同時,夜里還得做綠茶,常常做到凌晨一兩點,熬夜成了常態(tài)。第二天一大早,七八點鐘,又得早起繼續(xù)制作紅茶。
做茶的那一兩個月,她們便是這樣日夜勞作。有時候回到住處,四周一片漆黑,她獨自一人打著手電筒,踩著泥土小路,在溪水聲中“啪嗒啪嗒”走回去。房子孤零零地立于山谷深處,窗戶都是木頭做的,誰都能打開,她也沒有不安。無論是誰,都驚嘆于她的勇敢膽大??伤齾s覺得山里是安全的,這里既無財產(chǎn)可盜,人也無歹心,有什么好怕的呢?
第一年做茶季過去后,她開始感覺到變化。山上的人們遇見她的時候,多了一些尊重與稱贊。他們沒有想到,城里來的大學生,看上去散散漫漫的,做起事情來卻毫不含糊,吃苦耐勞不輸山里人。她察覺到自己和這座山以及山里的人,有了更深的融入。
采茶做茶之后,她還面臨新的挑戰(zhàn):如何把茶葉賣出去。以前,茶廠都是以低廉的價格批發(fā)給經(jīng)銷商,人們并不懂得、也缺乏能力和渠道去直接面對更廣大的消費者。簡輝卻想要嘗試自己做包裝、創(chuàng)品牌、開淘寶店,讓蒼山茶和城市人群建立連接。
別的她不敢保證,畢竟是做茶之初,工藝尚未到最好,但她可以確保它是原生態(tài)的,那是她售賣茶的底氣。2200米的蒼山上,晝夜溫差大,不使用農(nóng)藥化肥也能保證茶葉的生長。她也不能使用農(nóng)藥化肥,山上的泉水是山下人們的飲用水源,她必須保證水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