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靈是俗世的溫暖

萬物有靈 作者:馬浩


自序 靈是俗世的溫暖

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非獨人類所有。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自然狀態(tài),都有著自己的靈魂,不過,鮮為人知。

人,為了尋求大自然的靈魂,于是,盤古開天辟地,混沌的世界,從此有了長天,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大地,有了山河湖泊……一派朗朗乾坤。人類開始了自己的日子,一年有了四季,四季有了春夏秋冬。我想,這是人類對大自然自作多情的解讀,好在,大自然似乎并不計較這些,默認了。

其實,人多是以我觀物,先哲雖倡導(dǎo)推己及人,或許未能意識到推己及物,也許是對大自然太過敬畏,不敢造次,亦未可知。以我觀物,目及之處,自然就會打上“我”的色彩,這是人的局限,自然也包括自己,否則,就不會有這番識見了。

我對大自然的草木,生活中老物件以及一些地方風(fēng)俗,都有著自己的思考與感悟,我試圖把它們的靈魂勾勒出來,事實的情況是,我勾勒出來的影像,往往是我自己,它們似乎是一面面“風(fēng)月寶鑒”。

《萬物有靈》的靈,于我的感知里,是尋常的世俗的溫暖。

三九隆冬,在鄉(xiāng)野,我曾發(fā)現(xiàn)瑟縮的枯草叢中,隱約著斑斑點點的生意,在庭院向陽的角落,印著花花嗒嗒的、羞羞怯怯的嫩綠,早春是悄悄地尾冬而來的嗎?我從這丁點的春意之中,似乎體味到了春的含義。

春天從來都未曾遠去,她就潛伏在冬的身邊,伺機而動,春的要義,就是要把天地的角角落落生機盎然。轉(zhuǎn)念一想,其實,這不過是我的一種看法而已。花草因為溫暖的陽光,濕潤的泥土,催發(fā)了自身的生長,花草的心里是沒有四季的概念的,有陽光,有溫暖,有濕度……這些足以成就了它們的春天。換句話說,春,在它們看來,從來都不是時間的概念,能夠催生它們發(fā)芽的時光,都是它們的春,就這么簡單。

人的欲望太多,容易迷失,容易孤獨,容易受傷……不像草木獨自綠著,人往往需要慰藉,溫暖,于是,目之所及,草木變成了載體,“登山則情滿山”。更多的人,連抬頭看草木的時間都沒有,在喧鬧的塵世里,從孔方中打量著世界,都是銅銹般的冰冷,失真的夸張,失色的干癟,看不到自身的靈魂。

其實,生活完全可以過得輕松一些,只要把自己放在低處,貼近泥土,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散淡的心態(tài),打量著手頭的日子,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不知何時寄存在世間的自己靈魂。

《蔥花》,在我的筆下,通常意義上的蔥花,不獨是煙火之花,更是詩意之花。我把辛辣的姜的靈魂勾畫出來,姜就賦予了我的感情色彩,有了我的感悟與體溫。糖炒栗子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玩”的概念,聰明的古人真的很會玩,致使今人依舊沿襲著,無須變革更新。糖炒栗子,看上去很美,滾燙的熱栗子,紅得發(fā)紫,紫得發(fā)亮,勾人食欲,吃時,大都用手剝?nèi)獬?,少有人連殼帶肉拋進嘴里吃,其實,殼外那層糖衣,是給食客看的。這也算是一種包裝吧,不過很妙,似有若無,不露跡痕。我坐在《橋邊》,橋已不再是單純的橋,橋就有了靈?!皹蜻叄谖业难劾?,大約是人生的某種意象,某種隱喻。那地方很適合中年人,回顧來路,面對水流,可以在河邊洗一洗風(fēng)塵,坐在橋邊,從口袋里,緩緩地摸出香煙,叼在嘴里,不點火,若有所思?!薄?/p>

以上,是我選取《萬物有靈》里的篇章,想詮釋我的序文的主旨,也許未必能達到我的目的,這似乎無關(guān)緊要了,讀者諸君自有判斷,序文,不過是正餐前的開胃點心而已。

序文最后,我要留一段文字,給巴陵先生,給陳賦先生,給下午茶書系,《萬物有靈》的書稿,我是給巴陵先生的,是他把書稿推薦給下午茶書系的主編陳賦先生,我曾說過,文字是有靈魂的,就像風(fēng)過竹搖,風(fēng)是通過竹子的搖動來顯示風(fēng)姿,文字是通過喜歡的人,獲得再生。書,我原來起名《草木香》,陳賦先生更名為《草木有靈》,后定為《萬物有靈》,我覺得《萬物有靈》更能涵蓋書的內(nèi)容,我要感謝二位先生,感謝下午茶書系,感謝喜歡我文字的所有讀者朋友們!你們是我《萬物有靈》一書的靈魂。

是為序。

馬浩

2013年5月11日于南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