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家上書美國研制原子彈

正義密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盟國秘事 作者:胡元斌,嚴鍇 編


首枚核彈誕生記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放了一枚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8月9日又在長崎投放了第二枚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這種威力無比的核武器造成了無數(shù)平民傷亡。消息傳出后,舉世嘩然,贊同的有之,譴責的有之。那么,美國政府為什么要投擲原子彈,原子彈是怎樣造出來的,其中又有哪些隱情呢?

科學家上書美國研制原子彈

20世紀3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得威克、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和德國物理學家哈恩、施特芬斯等在原子物理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克重的鈾產(chǎn)生裂變后其能量相當于燃燒3噸煤或200升汽油所放出的能量,所產(chǎn)生的爆炸力也是巨大和驚人的。人類從此進入了“核”時代。

然而,就在科學家們對這一科學的發(fā)現(xiàn)感到欣喜的時候,納粹德國也把目光盯在了這個偉大的成果上了。他們要利用這個科學的發(fā)現(xiàn),把這一成果轉(zhuǎn)移到戰(zhàn)爭中去。

1939年4月,納粹德國將6名原子物理學家召集到柏林,舉行秘密會議,決定開始制造能控制利用鈾的裝置,也就是原子彈。9月26日,德國正式制訂了代號為“U”的秘密研制核武器的計劃。

納粹德國研制核武器讓一些科學家感到擔憂,流亡在美國的費米立刻聯(lián)系了諸如西拉德、泰勒等人在美國積極奔走,呼吁美國盡快開展原子彈的研制工作。當他們向美國軍方提出這項計劃時,美國軍方并沒有認識到原子彈能產(chǎn)生的巨大破壞力,所以對這些科學家的看法沒有引起重視。

費米等科學家心急如焚,他們深知核能的巨大威力,如果納粹德國搶先制造出原子彈,那么人類就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而要制造原子彈是需要雄厚的經(jīng)濟后盾和完整的科學體系以及科學人才的,還要有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

這些條件,就當時的世界來說,只有美國符合。

費米、泰勒等科學家決定直接上書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只有說服他采納這個計劃,才能盡早開始研究工作。他們還想到了德高望重的愛因斯坦,想請他作為代表向羅斯福進言,這樣還可以增加說服的力度。

與此同時,羅斯福的好友和科學顧問阿列克謝·薩克斯也受科學家們的委托,向羅斯??偨y(tǒng)進行游說工作,他講到了拿破侖不聽富爾頓的建議,拒絕制造蒸汽輪船,而喪失進攻英國的時機的故事。

他說:“總統(tǒng)先生,我個人認為,原子能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夠控制并釋放它那巨大的能量,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不可能阻止他這樣做,只能希望他不要把鄰居炸飛?!?/p>

羅斯福聽了薩克斯的話,幽默地說:“我明白了,你現(xiàn)在所尋求的是保證納粹不要把我們炸飛?!?/p>

12月6日,美國國會撥款20億美元作為研究經(jīng)費,正式啟動名為“曼哈頓工程”的原子彈研究計劃。

德、美兩國都啟動了核計劃,為了掌握對方的進程動態(tài)進而遏制對方,他們在自身的保密和置對方于死地方面進行了大量的間諜偵察和破壞活動。

美國研制原子彈工作規(guī)模龐大、人員眾多,但他們居然能在長達4年的時間里未被德國間諜機關(guān)了解到“曼哈頓工程”行動計劃。

要知道,“曼哈頓工程”有成千上萬熱情的美國人參與其中,據(jù)統(tǒng)計,參加這項研制計劃的美國人前后達60萬之眾,任何一個人如果口風不嚴都可能引起警覺性極高的外國間諜的注意。

“曼哈頓工程”的運作是分散在田納西州、新墨西哥以及華盛頓等地秘密進行的。在這些人員龐大的研制隊伍中,美國人組織了一批盡職合格的保密隊伍。

這些經(jīng)過訓練的青年男女之間談話用暗語,對核心研制人員的行動進行監(jiān)控,負責檢查每一份文件資料的收發(fā),對散落在辦公室里的每一張紙片進行詳細檢查處理,做到萬無一失。

在60萬參與人員中,他們與所有人員都有嚴格的保密協(xié)定,其中2000多個因口風不嚴、說話隨便的職員受到了處分。在文職人員中,他們特別注意對每一位適應做這樣高度機密工作的人的善后安排,做得周到、完滿。使這些人在調(diào)離工作崗位后,也不會產(chǎn)生不滿情緒而導致對“曼哈頓工程”工作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最為困難的是參加研究的科學家們的保密工作。

許多人在國際上是原子物理學方面的著名人物,德國人只要知道這些人的行蹤,自然會尾隨其后并容易推測出美國人在何時、何地進行什么樣的工作。因此,“曼哈頓工程”的反間諜機構(gòu)對這些科學家進行了周密的安排,給這些科學家每人編上代號,并派專門警衛(wèi)人員負責他們的行動安全。

美國人的保密措施的確是十分出色的,他們不僅成功地使本國科學家的行蹤一直不為外人所知,而且還十分成功地將許多國家的科學家?guī)У搅嗣绹?,在高度保密的狀態(tài)下參與研制工作。

在英國情報機構(gòu)的幫助下,他們還把世界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玻爾從丹麥營救出來,化名貝克在美國秘密地從事了長達兩年之久的研究。

與此同時,德國已經(jīng)注意到,雖然美國從事核領(lǐng)域的研究是在德國的后面,但是德國卻并不敢小視。因此,德國人在戰(zhàn)爭初期曾經(jīng)派出兩名最優(yōu)秀的科學家來美國進行“交流”,但美國方面成功地阻止他們的企圖,并利用科學家之間的這一“交流”,使德國人產(chǎn)生錯誤的判斷。

他們得出的結(jié)論是,美國人的研究還停留在初期的階段。

“曼哈頓工程”的反間諜保密工作不僅僅針對德國人,就連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最親密的盟友英國人都難以窺其端倪。

英國物理學家阿蘭對美國人的這項研究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曾三次前往參觀。美國人立即引起警覺,迅速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并協(xié)助英國有關(guān)部門對其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位科學家曾向蘇聯(lián)方面提供過鈾標本和美國人研制的進展情況。英國方面立即將其逮捕,判以重刑。

“曼哈頓工程”的保密工作的確是美國反間諜部門的一項成功大作,真可謂史無前例。人們在欽佩之余,也產(chǎn)生不解和疑惑,以德國間諜機構(gòu)的高超水平,何至于對這一情報無所作為?其實,這也是美國反諜報部門的棋高一籌。

“曼哈頓工程”實施期間,美國情報部門不斷地制造假象以迷惑德國人,其中最多地是向德國情報部門提供假情報,使德國人誤以為美國人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另一方面,也與德國情報部門的科學家分析失誤有極大的關(guān)系。這批科學家自以為是地認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德國科學家都未能在原子彈的研制方面有關(guān)鍵性突破,美國的科學家更是不在話下,他們只能跟在德國人的后面亦步亦趨。

相反,美國和英國的情報工作卻十分出色,他們不但準確地把握了德國人研制原子彈的進展情況,而且還成功地策劃了一次重大的破壞活動,炸毀了德國的重水工廠,阻滯了德國人研制工作的進展。

海森堡是否真的為納粹賣命

美國核武器的研制成功,除了政府的巨大努力外,還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科學家密不可分?!奥D工程”中的一些卓有成效的科學家起初都曾經(jīng)為納粹德國服務,尤其是丹麥的著名核物理學家玻爾教授,他當時并沒有外逃,而是潛心地做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后來在英國情報人員的努力下,幡然悔悟,并逃到了美國。

在“曼哈頓工程”中,玻爾教授帶過許多學生,其中有些還是世界級的領(lǐng)軍人物,他們的科學成就也是被人們所敬仰和尊重的,德國的核物理學家海森堡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起初人們認可的一個說法是:希特勒之所以沒有研制出原子彈,是海森堡阻礙了希特勒開發(fā)核武器的進程。然而最近,隨著玻爾一封塵封多年的信,關(guān)于海森堡在納粹德國核武器研究中起到的作用問題,又一次在世人中掀起了波瀾。1941年9月海森堡與玻爾在哥本哈根的會面,出現(xiàn)了一個令人無法解釋的謎。

海森堡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天才般的見地以及在物理學史上的地位,世人雖有不同程度的評價,但無疑都是相當正面的。

然而,對于海森堡與納粹德國的關(guān)系,他的為人處世,尤其是他充滿爭議的哥本哈根之行,卻存在著許多針鋒相對的評價:肯定他的人,把他描繪成道德上完美的化身,他是一個身處逆境卻迎難而上的人,為了保護德國的科學研究,不惜忍辱負重,戰(zhàn)后為恢復德國科學所作的種種努力,使他在德國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而否定他的人,則把他看成是納粹的幫兇,認為他有著嚴重的人格缺陷,戰(zhàn)后的種種說辭完全是文過飾非。

多年來,人們對海森堡的看法隨著新證據(jù)的出現(xiàn),也在不斷地左右搖擺,對立的陣營始終涇渭分明,他們之間無法找到一個令雙方都能接受的解釋。

1992年出版的《海森堡傳》則試圖在這兩極之間尋找一種平衡,該書用充滿同情的口吻詳細敘述了海森堡的科學研究與個人生活。無論對與錯、偉大與渺小都不放過,使得對海森堡的評價更趨客觀。

1998年,米歇爾·弗賴恩出版了劇作《哥本哈根》,在劇中,海森堡被描寫成阻礙納粹開發(fā)核武器的英雄。后來該劇被搬上舞臺,在英國連演18個月,之后還在百老匯上演,并獲成功。

《哥本哈根》出版后,海森堡再次成為世人關(guān)注的焦點,它不只是引起了史學家的關(guān)注,更是擴展到了社會各個階層。2002年2月18日,弗賴恩在《法蘭克福匯報》上又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我給海森堡一個自我辯護的機會”的文章,充分闡明了自己的“同情”觀。弗賴恩本人并沒有想到自己的作品會如此成功。

就在這種同情觀占據(jù)上風的時候,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刊出了最新消息,玻爾研究所新公布了資料——包括玻爾寫給海森堡但一直沒有寄出的一封信。在這封信里,玻爾回憶了他和海森堡1941年的那次會面,當時,海森堡曾警告他的導師說,希特勒已經(jīng)成立了一個“鈾俱樂部”專門研究原子彈。戰(zhàn)爭可能會由核武器的出現(xiàn)而結(jié)束,而希特勒正是在從事核武器的研究。

這與以往的一些說法大相徑庭。據(jù)以往的說法,海森堡雖然迫于形勢不得不為納粹工作,但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盡管當時海森堡已經(jīng)掌握了制造原子彈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卻避開原子彈的研究,集中力量研究反應堆和回旋器,顯然是有意拖延研制進程。

兩種不同的觀點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那么,當年海森堡和玻爾在一起到底都談了些什么?

1940年春,德軍占領(lǐng)丹麥的第二天,海森堡曾寫過一封信給他的漢堡同行——德國原子彈計劃參與者、德國核試驗計劃關(guān)鍵人物之一的德國物理化學家保爾哈特克。在信中,海森堡請保爾哈特克和卡爾弗里特里?!ゑT·魏茨澤克一道前往哥本哈根,因為他要在那里同某研究機構(gòu)的負責人玻爾商談要事。

1941年9月,海森堡前往哥本哈根,找到他的老師玻爾并與之進行了一次談話,但是談話不歡而散。2002年2月,玻爾研究所公布的文獻似乎仍對海森堡當時的動機持有疑慮:海森堡是否想從玻爾那里打探為德國制造原子彈的技術(shù)?但是,從海森堡寫給保爾哈特克的信中看,這次哥本哈根之行一年半以前就已開始策劃了。海森堡的學生魏茨澤克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說,海森堡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玻爾的安全,他只想知道,他的老師是否需要在他幫助下離開哥本哈根,或者說,他至少能讓德國駐丹麥機構(gòu)為玻爾提供方便。

直到1941年春天,魏茨澤克才找到機會去哥本哈根作報告。他利用這次機會為海森堡和玻爾會見積極準備。開始,魏茨澤克通過關(guān)系找到了德國駐哥本哈根公使馮克,請他給玻爾以保護。但魏茨澤克得到的回答是玻爾根本不愿意與馮克接觸。后來,魏茨澤克在哥本哈根向德國駐丹麥代表處建議舉辦一次天體物理會議,這樣,他就能邀請海森堡到哥本哈根來。德國公使采納了魏茨澤克的建議,在哥本哈根舉辦了一次天體物理會議。

應當時所謂“德國科學研究所”的邀請,海森堡與魏茨澤克于1941年9月一道前往哥本哈根參加會議。但玻爾拒絕出席德國科學研究所的活動,并對海森堡產(chǎn)生懷疑。

玻爾的兒子阿格·玻爾后來回憶說,海森堡與他父親和其他同事談到當時的軍事局勢時說,德國會打贏這場戰(zhàn)爭。其實這一點不奇怪,因為當時德軍已占領(lǐng)了差不多半個歐洲,并正向莫斯科推進。對海森堡來說,他沒法在公開場合懷疑德軍會打敗仗。最后,海森堡終于找到一個與玻爾單獨在一起的機會。兩人進行了私下談話?,F(xiàn)在看來,海森堡多半是接受了魏茨澤克的建議,勸誡玻爾不要跟德國公使過不去。

這次談話導致了玻爾對海森堡的疑慮,他認為海森堡從一開始就有目的地要將自己引向德方,兩人之間的誤解可能就此深深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海森堡當時確實談到了原子彈的話題。這個話題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為海森堡參與了納粹的原子彈制造計劃。因此,海森堡在與玻爾交談時十分謹慎,很多話不能直說,這也因此給玻爾留下這一印象,海森堡全力以赴地為德國制造原子彈。

事實上,德國當時的情況是,1939年9月,在陸軍裝備局領(lǐng)導下成立了“鈾協(xié)會”,研究如何將鈾裂變并用于軍事,但許多技術(shù)問題根本沒弄清,如制造一枚原子彈需要幾千克或幾噸裂變物。此外,德國手里當時除了有鈾-235外,一無所有。

1939年12月,海森堡建立了鈾反應堆基礎理論,后來試驗成功。魏茨澤克的理論也證明,反應堆在運行時可以產(chǎn)生用于原子彈的裂變物質(zhì)钚。

但是,1939年玻爾得出的結(jié)論卻恰恰相反,他認為,自然鈾在獲取核能時不會產(chǎn)生別的主要物質(zhì),也就是說,德國除了僅在進行核研究外,并沒有一個關(guān)于制造原子彈的具體計劃。

那么,海森堡是否真想請教他視同慈父的導師,或者真想與玻爾密謀共同研制原子彈,迄今仍是一樁疑案。但是,玻爾當時肯定是中斷了他們之間的談話,而且氣氛很僵,就像海森堡在結(jié)束談話幾分鐘后對魏茨澤克說的那樣:“全弄擰了!”

玻爾在談話20年后寫給海森堡的信中仍能讓人們感覺到,玻爾沒有將海森堡在公開場合與私下談話區(qū)別開來,也許,他沒有意識到海森堡對待他的真實想法。直至戰(zhàn)后,魏茨澤克在美國見到玻爾,并問起那次的談話情況時,玻爾仍說:“唉,隨它去吧!我知道,在戰(zhàn)爭期間,人人都是為了自己的祖國。”

圍繞這個像謎一樣的問題,海森堡的辯護者和譴責者有過激烈的交鋒。辯護者稱,海森堡從未主動要求去國外訪問。他出使丹麥、匈牙利和瑞士等國,完全是官方刻意安排的。在海森堡被稱為“白色猶太人”之后,納粹官方安排他出訪,是對海森堡的承認和平反。如果拒絕,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海森堡進退兩難,沒有自主權(quán)。

對于一些德國人,尤其是像海森堡這樣的非納粹人士,存在一個道德的兩難選擇——一方面,他們并不希望希特勒主導戰(zhàn)爭;另一方面,他們又都是強烈的愛國者,并不希望德國戰(zhàn)敗。對于他們來說,最佳的解決辦法是德國能避免戰(zhàn)敗,軍隊最終擺脫希特勒的控制。雖然現(xiàn)在看來這不過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但當時這種想法卻是非常普遍的。由于納粹的片面宣傳和有意隱瞞,德國民眾只知道蘇聯(lián)的斯大林搞過大清洗,對納粹德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卻一無所知。

一些高級將領(lǐng)甚至想通過刺殺希特勒來避免失敗。通過與反對派接近的“星期三聚會”,海森堡本人知道這些情況。毋庸置疑,他內(nèi)心是討厭納粹政權(quán)的。在無法推翻它之前,最好是利用它。

反對者則稱,海森堡當時相信德國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取得勝利,他根本沒有掩飾過自己的態(tài)度。海森堡的目的至少是勸說玻爾冷靜地對待德國即將獲得的勝利。

對于這一點,辯護者稱,海森堡其實并不希望納粹德國掌握原子彈。經(jīng)過初步計算后,他就不想再進行下去了。海森堡已經(jīng)得到了正確的結(jié)果,但他并沒有向納粹當局講明真相,而是夸大了制造原子彈的難度,因而也拖延了研究進程。

反對者稱,海森堡并不是不想制造原子彈,他竭盡全力為納粹服務,只是由于他的錯誤而導致德國的計劃沒有成功。海森堡沒有仔細計算“臨界質(zhì)量”。按他的計算,制造原子彈需要成噸的純“U-235”,而他估計盟國一年只能生產(chǎn)30千克“U-235”。

辯護者認為,這種說法已遭到海森堡本人的有力駁斥。在《部分與整體》中,海森堡對他當時的心態(tài)作了很好的描述。

反對者稱,玻爾檔案館公布的材料表明,玻爾在信中明確指出,海森堡曾說過,他曾竭盡全力地花了兩年時間研究原子武器。

辯護者的觀點是,這只是玻爾自己的理解,玻爾當時并不清楚反應堆與原子彈之間的區(qū)別。海森堡所言是說,經(jīng)過兩年的研究后,他得出結(jié)論:原子彈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很難制造,無論從技術(shù)上,還是經(jīng)濟上都是這樣;而反應堆除了理論上,實際當中也是可行的,也比較容易制造,以后他將只研究反應堆。在海森堡還沒有完全解釋清楚之前,玻爾就中止了談話。很顯然,這是一種誤解。

反對者堅持,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海森堡不阻止納粹的計劃?他去哥本哈根的真實目的是想從玻爾口中了解盟國在原子彈方面的研究進展。

辯護者感到好笑,海森堡用不著阻止納粹的計劃,因為早在1942年,納粹就放棄了這個計劃。他們從海森堡處得知,研制原子武器需要許多年,并且投入非常大。納粹沒有耐心等待,他們需要更直接有效的武器。海森堡去哥本哈根的真實目的并不邪惡。

反對者認為,海森堡,還有他的那個“謀士”魏茨澤克,通過新聞記者容克的《比一千個太陽還明亮》,為自己洗清罪名,把自己打扮成是因道德考慮而主動放棄原子彈研究,這是一種十足的虛偽,他在戰(zhàn)后反對核武器,是一種不自然的表現(xiàn)。

辯護者認為,容克在他的書中作了許多不必要的夸張和推廣,有許多失真之處。無論海森堡本人,還是魏茨澤克都給他寫過信,指出書中的不實之處,但容克在該書1957年的丹麥版本中,只摘出了海森堡出于禮貌而對他的工作表示感謝的話。

可見,持不同見解的人的觀點是何等的對立。從已有的材料來看,發(fā)生在玻爾和海森堡之間的誤解構(gòu)成了一出悲劇。也許海森堡當時還想以一種相互信任的方式與玻爾交談,但是他忘了當時的情形——丹麥是一個被德國占領(lǐng)的國家。

自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他與玻爾已有兩年多沒有聯(lián)系,玻爾把他看成是德國占領(lǐng)軍的代表,懷疑他是代表德國政府來游說的。海森堡一點也沒有察覺到這其中的心理差異。

在海森堡60歲生日時,玻爾給海森堡寄去了熱情洋溢的祝壽信,高度贊揚了海森堡的成就。也許有人認為這純粹是出于一種禮貌,但是,另一些事情卻很難將這種關(guān)系界定為僅僅是出于禮貌。當海森堡被關(guān)在英國的“農(nóng)舍”時,玻爾也與海森堡保持著通信聯(lián)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玻爾還訪問過海森堡在哥廷根的家,后來他們兩家還一同去希臘游玩??梢?,僅僅出于禮貌是很難維持這種關(guān)系的。

海森堡與玻爾在1947年又一次見面,他當時已獲知玻爾對1941年的訪問有著與自己完全不同的理解,但他并沒有為自己辯護。按他的說法,如果這樣做的話,一定會勾起雙方痛苦的回憶,因而作罷。

不過,海森堡的言行確有前后不一,文過飾非之處,加上有些“謀士”的辯解,使本來就異常復雜和不確定的海森堡形象變得更加無從定位。他雖不熱衷政治,但不幸被深深卷入其中,進退兩難,盡管在恐怖的納粹德國沒有人能保住尊嚴,但他的所作所為仍有需要檢討之處。正是由于他在德國科學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才更應該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海森堡在納粹德國統(tǒng)治期間的種種表現(xiàn),是一出真正的歷史悲劇。而這種悲劇的結(jié)局是他自己也不曾預料到的。

斯大林怎會知道原子彈的秘密

1938年年初,蘇聯(lián)偵察局開始策劃搜集美國核機密的情報。

當時,蘇聯(lián)政府已經(jīng)隱約地察覺到美國在搞原子彈,但美國人究竟使用什么東西來制造原子彈,在哪里研制和生產(chǎn),進展如何,以及將來它的威力有多大,蘇方對此不甚了解。

于是,蘇聯(lián)向美國派出了一位化名“阿杜爾·阿達姆斯”的特工,專門搜集這方面的情報。

“阿達姆斯”的工作進展得十分不順利,在美國沒有得到什么有價值的情報,后來,這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特工涉嫌“與國內(nèi)托洛茨基分子保持聯(lián)系”的問題,在蘇聯(lián)內(nèi)務人民委員會的高壓下被從美國召回到國內(nèi)。為繼續(xù)搜集核情報,蘇軍情報部門開始物色替代“阿達姆斯”的人選,并為新的人取化名“德爾瑪”。

1939年,物色候選人的工作已經(jīng)進行到最后敲定階段,“德爾瑪”的熱門候選人有好幾個。最后,一個叫德米特里的年輕人被蘇軍偵察部門的考官看中。

德米特里是當年剛剛應征入伍的,參軍前,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莫斯科某技術(shù)學院畢業(yè),并被保送讀研究生。這一天,德米特里收到了一張入伍應征通知書。第二天,德米特里作為應征入伍青年來到區(qū)兵役局,準備檢查身體參加蘇聯(lián)紅軍。德米特里的個人條件偵察機關(guān)十分看好。他1915年出生在美國的一個來自蘇聯(lián)的移民家庭,通曉英語,熟諳美國生活。德米特里的父親早年居住在蘇聯(lián),是個木匠。

有一次,父親遇上一位相貌出眾的姑娘,并深深地愛上了她,決定娶她為妻。但是由于家境貧寒,自己又沒有積蓄,無法舉辦婚禮,情急之下,父親決定到美國打拼一番,等掙足了錢再回國娶自己的心上人。

德米特里的父親來到美國后,很快就找到一份收入相對不錯的工作,干上了自己的老本行——排鋸工。他省吃儉用,將自己的積蓄全部電匯國內(nèi),交給自己深愛的姑娘。姑娘深受感動,很快就到美國與年輕的木工結(jié)了婚。

兩人在美國生活了近20年,他們一共生了3個孩子,德米特里是老大。隨著孩子的增多和長大,開銷逐漸增多,盡管父親很勤勞,能吃苦,但畢竟靠他一人掙的錢仍難以養(yǎng)活5口之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1933年,德米特里全家回到蘇聯(lián),居住在蘇聯(lián)遠東的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qū)。德米特里在集體農(nóng)莊里當鉗工,修理各種農(nóng)用機械,為農(nóng)莊修建房屋。

1934年,德米特里決定到高等學校學習。他只身來到莫斯科,順利考入了莫斯科某技術(shù)學院,直至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并被保送研究生。

蘇軍偵察機關(guān)覺得德米特里是個可塑之材,可以把他訓練成一個出色的特工人員。在征求德米特里的意見時,德米特里表示十分愿意到這個全新的又是未知的部門工作。

1939年夏天,德米特里被派到美國,單線執(zhí)行“德爾瑪”計劃,并化名“德爾瑪”。他的任務是搜集美國科研實驗室研制化學輻射物質(zhì)的情報。

當時,在研制化學武器方面美國人走在了德國人的前面,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在美國潛伏了多年的德米特里,又被要求到美軍部隊服役。這讓他感到十分為難,然而這次服役卻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shù)旅滋乩锏竭_應征處報道時才知道,他服役的地點不是野戰(zhàn)部隊,而是科研機構(gòu)。他這才松了一口氣,這對德米特里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機會。

不僅如此,德米特里和蘇軍偵察機關(guān)還獲得了意外收獲——德米特里被選送去進修了。這次進修實際上是一個集訓班,學員都是當時在美國生產(chǎn)放射性物質(zhì)企業(yè)工作的年輕技術(shù)骨干。

德米特里所在的集訓班里有30多人,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成為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其他人則成為美國重要公司的資深分析專家。

1944年8月,德米特里順利地從集訓班畢業(yè),之后被分配到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的一家秘密單位工作,擔任一家生產(chǎn)輻射材料工廠的技術(shù)員,他們所生產(chǎn)的這種放射性材料是用于研制原子彈的。

德米特里初到橡樹嶺小城所看到的一切讓他大為震驚,這里面匯聚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shù)人員有數(shù)萬名,大批的警察、聯(lián)邦安全局特工和軍事情報部門的特工在這里從事著安全保衛(wèi)工作。

這個城市簡直就是一個禁區(qū),進出這個城市要經(jīng)過多道嚴格的檢查。城市當時并沒有名稱,地圖上也沒有標志,對外只宣稱某某公司。實際上這個“公司”的技術(shù)人員從事的是研制用于制造原子彈的重要元素——鈾。

在1943年,蘇聯(lián)軍事情報部門就得知,美國在洛杉磯和芝加哥兩個城市開辦了核研究實驗室,但對橡樹嶺的情況卻一無所知。德米特里的情報非常重要,蘇聯(lián)軍事情報部門據(jù)此掌握了這個被美國人隱蔽多年的原子能城的具體位置。

后來根據(jù)德米特里的進一步報告,蘇聯(lián)得知橡樹嶺生產(chǎn)鈾,而生產(chǎn)企業(yè)分為3個實驗室。德米特里所在的企業(yè)大約有1500人。

1945年年初,德米特里轉(zhuǎn)到另一個實驗室工作,這個實驗室主要是完成美國核計劃的一項單獨研究任務。與此同時,德米特里也獲得提升,新的職務使他擁有了接觸更多資料、掌握更多情報的機會。

在新的實驗室里工作的都是著名的科學家,根據(jù)看到的情況,德米特里判斷美國研制原子彈的工作已經(jīng)接近尾聲。德米特里立即將自己工作的變動及判斷向莫斯科總部作了報告。

德米特里的主要貢獻就是摸清了美國的原子能設施、結(jié)構(gòu)、核材料生產(chǎn)量及參加的專家人數(shù)情況,并與美國其他秘密原子能計劃及相關(guān)單位保持了聯(lián)系。

難怪當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很詭秘地對斯大林說,美國已經(jīng)擁有了令人震驚的武器,而斯大林只是面無表情地點點頭??磥?,當時蘇聯(lián)對美國的核研究已經(jīng)有了很全面的了解。當然,這些都與美國的實驗室對“德爾瑪”的信任有關(guān)。

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之后,德米特里所在的這家美國實驗室舉行了慶祝活動,實驗室主任對大家說:“你們作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

之后,這家實驗室準備選派專家到日本察看轟炸效果,德米特里也被選中,但后來考察計劃因故取消,德米特里未能到日本親眼看看美國原子彈的威力。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德米特里也很快從美軍中退役,他想乘機離開這個城市。因為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報紙披露說在美國潛伏著一些外國“核間諜”,實驗室也開始對所有研究人員進行重新審查。

正如德米特里所擔心的,美國反間諜機關(guān)很快查清德米特里曾在1933年與自己的父母回到蘇聯(lián)定居,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沒有返回美國。德米特里回到美國后就一直在重要的秘密部門工作。于是當?shù)旅滋乩镫x開橡樹嶺之后,美國情報部門就開始調(diào)查他。

1949年至1951年,他們對所有在橡樹嶺實驗室與德米特里熟悉的人都進行了審查。他們還找到德米特里的父親原來居住過的城市里的鄰居進行談話。

因為德米特里的父親有3個兒子,美國情報部門想要搞清楚1933年究竟是哪一個德米特里返回蘇聯(lián)定居,而后又是哪一個德米特里到美國的橡樹嶺秘密實驗室工作,兩人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

然而,美國情報部門的工作進展也不是十分順利,他們沒能找到德米特里的任何有用的證據(jù),1949年5月,德米特里離開美國回到了蘇聯(lián)。

1949年6月,蘇軍總參謀部第二總局局長扎哈羅夫大將簽發(fā)了一份涉及德米特里命運和他在軍事偵察機關(guān)工作的命令。命令指出:“列兵德米特里,1915年出生,按列兵軍銜從武裝力量中復員?!?/p>

不久,德米特里回到自己的莫斯科母校讀研究生,兩年后,他獲得技術(shù)科學副博士學位。但是,德米特里在畢業(yè)分配問題上卻意外地遇到了麻煩,沒有一所大學的科研機構(gòu)、也沒有一家工廠愿意接收他,因為“他的專業(yè)太偏了”。

后來他才知道,沒人接收他的真正原因是,有些當權(quán)者對他的簡歷不理解,認為他可能是有什么過錯的人。的確,從1939年至1949年的10年間,德米特里在蘇聯(lián)紅軍服役,最后卻是以列兵的軍銜退出現(xiàn)役。

德米特里知道自己不能對那些謹小慎微的官員說出他以前是干什么工作的,不能說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不能說出自己為什么服役那么長時間竟然在最后退役時沒有戴上哪怕是少尉的軍銜,卻只得到一枚獎章。

1953年3月,這位好幾年沒有工作的技術(shù)副博士忍無可忍,他決定給蘇軍偵察機關(guān)的局長寫信說明情況。蘇軍總參偵察總局局長沙林中將收到信后立即指示解決德米特里的工作問題,并在3月16日給高等教育部部長斯托列托夫?qū)懶?,說明情況。

信是這樣寫的:

茲證明德米特里在1939年至1949年10年間在蘇軍服役,由于涉及國家秘密和軍事秘密,不便說出其服役性質(zhì)。如果此事影響到高教部對他的分配,請直接找我們的代表,他將面對面向您解釋一切。

事實表明,德米特里的特工經(jīng)歷的確是舉世無雙的,他能夠在美國特工部門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滲透到美國原子能機密組織內(nèi),而這個組織在美國也只有少數(shù)高層官員和為數(shù)不多的科學家及技術(shù)專家才知道。

而且,這家軍工廠當時屬于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生產(chǎn)用于制造原子彈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鈾和钚的工廠。

由此可見,有關(guān)這家工廠的一切信息和資料都屬于美國的最高國家機密和軍事機密,德米特里所搜集的任何情報都是有著重大價值的。

由于總參偵察總局局長沙林中將的干涉,德米特里終于在一所學院謀到了一個職位并一直工作到退休。

愛因斯坦為何被懷疑為間諜

從20世紀30年代起,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被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懷疑為間諜。

懷疑的主要內(nèi)容是:曾在德國柏林給蘇聯(lián)當過間諜;支持民權(quán)運動、和平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研究一種具有神奇力量的“死光”;和一個共產(chǎn)主義組織試圖掌管好萊塢。因此,調(diào)查局一度對愛因斯坦進行跟蹤、監(jiān)視、監(jiān)聽等,但是,直至愛因斯坦去世也沒有拿到有利的證據(jù)。

2002年9月,一本名為《愛因斯坦檔案:埃德加·胡佛對付世界最著名科學家的秘密戰(zhàn)爭》的書與讀者見面,它深入地剖析了當年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對愛因斯坦所做的一切調(diào)查,并提供了足夠的證據(jù)來揭開人們對這一案件的好奇心理。

《愛因斯坦的檔案:埃德加·胡佛對付世界最著名科學家的秘密戰(zhàn)爭》的作者弗雷德·杰羅姆是一名報道民權(quán)運動的記者,曾經(jīng)當過教師和媒體顧問,并建立了一個促進記者和科學家相互了解的媒體資源中心。

杰羅姆說,他在美國公民訴訟組織的幫助下,從政府和FBI那里得到了關(guān)于愛因斯坦的調(diào)查文件。經(jīng)過仔細的研究,杰羅姆說,與他的想象相反,愛因斯坦身為理想主義者,實際上卻又是一位見多識廣、機敏而冷靜的戰(zhàn)士,他知道自己應該支持什么樣的組織。

在杰羅姆的書中提到,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局長胡佛的確是一位干練的情報官,自1924年FBI成立,到1958年這長長的34年里,美國更換了14名司法部長、7任總統(tǒng),但胡佛的職位始終沒有變過。對愛因斯坦的調(diào)查就是他下的命令。

在他的授意下,F(xiàn)BI檢查愛因斯坦的垃圾,監(jiān)視他的郵件和電話。杰羅姆說,這些似乎是FBI的家常便飯。“情報人員打開別人的郵件并監(jiān)聽電話,就像他們早上起床、刷牙一樣?!?/p>

FBI對愛因斯坦的監(jiān)視,直至他1955年去世才終止。然而,F(xiàn)BI卻什么證據(jù)也沒有拿到。盡管調(diào)查沒有什么成果,胡佛卻在此期間根據(jù)個人的想當然,曾與美國移民和歸化局一起,動過把愛因斯坦驅(qū)逐出境的念頭。無奈礙于愛因斯坦的威望,這一想法沒有實現(xiàn)。

說愛因斯坦與共產(chǎn)主義有關(guān),其實與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當時在世界范圍內(nèi),并存著資本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兩大陣營,他們都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都在努力地締造人類的和平。作為科學家,沒有什么理由會像政治家那樣去極度偏向哪一個政治制度。愛因斯坦也同樣如此。

杰羅姆的書中提到了有關(guān)愛因斯坦與共產(chǎn)主義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書中提到:FBI關(guān)于愛因斯坦的調(diào)查文件長達1427頁。文件中說,愛因斯坦與共產(chǎn)黨有關(guān)聯(lián)。自1937年至1954年,此人一直是34個共產(chǎn)主義性質(zhì)組織的成員、發(fā)起人或與之有聯(lián)系往來、他還是3家共產(chǎn)主義組織的名譽主席。但FBI拒絕就此內(nèi)容進行明確評論。FBI發(fā)言人表示,他們聽憑公眾評估這份材料。

在杰羅姆的書中稱,愛因斯坦是一位非常厭惡戰(zhàn)爭的人。愛因斯坦一生都沒有掩飾過對戰(zhàn)爭的厭惡。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國的烏爾姆鎮(zhèn),父母都是猶太人。青少年時他曾在慕尼黑受教育,1895年10月,轉(zhuǎn)到瑞士求學,據(jù)說部分原因便是不喜歡德國的黷武主義。

1914年4月,成名后的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回到柏林,當年8月即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第二個月,愛因斯坦參與發(fā)起反戰(zhàn)團體“新祖國同盟”,這個組織后來被宣布為非法,其成員大批被捕并遭到迫害,故該組織被迫轉(zhuǎn)入地下活動。

在此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1914年10月,德國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fā)表了所謂“文明世界宣言”,為德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辯護。

在“宣言”上簽名的有93人,許多享有世界聲望的德國名人,包括倫琴、普朗克、斯脫等都在上面簽了名,但愛因斯坦卻堅決予以拒絕。在拒絕的同時,他在反戰(zhàn)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成為《告歐洲人書》僅有的4位國際知名簽名者之一。愛因斯坦的這一行為當即震動了世界。

此后,盡管工作繁忙,愛因斯坦仍不時出席一些致力于和平和裁軍的活動。1931年,在牛津大學短期任教時,他參加的爭取和平的活動甚至多于科學會議。1945年8月,美國原子彈在日本廣島、長崎爆炸,造成人類戰(zhàn)爭史上空前的災難。消息傳來,愛因斯坦極度震驚。他雖然沒有直接參加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但他的著名質(zhì)能方程式E=mc2就是制造原子彈的理論根據(jù)。

愛因斯坦當即寫信給《大西洋月刊》說:“我在擔心新的戰(zhàn)爭到來?!?/p>

1955年,愛因斯坦與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聯(lián)名發(fā)表了反對核戰(zhàn)爭呼吁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愛因斯坦繼續(xù)積極參加多種社會活動。1946年,他支持黑人歌手、演員和運動員團結(jié)起來反對私刑。1952年,他公開呼吁給因間諜罪被判死刑的朱利葉斯·羅森堡夫婦免除死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