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美國讀《論語》

方寸天地 作者:朱大路


在美國讀《論語》

于丹講解《論語》,反響不一,但能讓大家提起興致,去鉆研“孔學(xué)”,總是好的。譬如這回,我去美國,隨身的書,只帶了一本《論語》,就是想在西方最現(xiàn)代化的環(huán)境里,回望一下中國最古老的思想。

越回望,就越覺得,孔夫子深邃,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放下《論語》,忽然想起,若干年前,那個“用中國文化拯救全人類”的命題。對這個命題,季羨林先生投贊成票,李慎之先生投反對票。1997年秋,我在北京,采訪李慎之先生,他說:“季羨林講人要與自然做朋友,中國人最能做此事,中國文化才能拯救全人類。他這種觀點,信徒很多。其實,‘天人合一’是指人的道德覺悟直通于天,良心通天。至于環(huán)球保護,純粹是近代科技問題,要靠外國的先進技術(shù)?!碑斖?,我給季羨林先生打電話,問他能否針對這些不同意見寫文章辯論。季先生很大度,說不想寫文章,讓別人去說吧。

季先生,李先生,都是學(xué)者。學(xué)者之論,既高且深,常人難以置喙。我只能就近取材,談一點在美國讀《論語》的感受。

比如《論語》中,孔子提出的一個口號——“君子周急不繼富”。意思是:君子應(yīng)當救濟那些急需資助的窮人,而不應(yīng)去接濟那些富人。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把救濟貧苦百姓的人直接呼為“圣人”,是孔子對“仁”的詮解。

我在美國,到過六個州,適逢這里經(jīng)濟不穩(wěn),油價飆漲,房市崩跌,各種費用節(jié)節(jié)上漲。加州部分城市甚至流行住在車里,以省房租。

但報紙上說:“日子不好過,愛心不打折?!眴问侨ツ耆来壬凭杩?,總金額便超過3 000億美元。比爾·蓋茨退休,宣布將580億美元財產(chǎn)全數(shù)捐給慈善事業(yè),不給子女留分文。有消息說:“不少中國富豪羨慕有余,自愧不敢與蓋茨的豪氣相比?!?/p>

我想,蓋茨未必聽說孔子有過“君子周急不繼富”的訓(xùn)示,也一定不會因為他老人家頒布了評“圣人”的“職稱標準”,才去“博施于民”,爭當一回“圣人”。至于奧巴馬的競選口號“富人增稅,窮人減稅”,更像是“君子周急不繼富”的現(xiàn)代版,但也沒有聽說奧巴馬與他的競選團隊是從《論語》里汲取靈感的。

再比如,孔子說過:“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睂@句話,歷來有多種解釋,我取一種,即君子對于天下之事,沒有規(guī)定一定要這樣做,也沒有規(guī)定一定不能那樣做,而是怎樣做符合道理,就怎樣去做。

我在美國西部氣候宜人的硅谷,住了半個月。谷歌的王勇博士,用純正的普通話告訴我,他們每周可利用一個工作日做自己的事,自己決定今后的研發(fā)方向。也就是說,上面沒有規(guī)定所屬員工,一定要這樣做,一定不能那樣做;而是鼓勵大家,怎樣符合道理,就怎樣去創(chuàng)新。谷歌今日之輝煌,可歆可羨。但谷歌的決策者、工作人員,包括王博士,事先未必讀過《論語》中“義之于比”這段話。他們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展開來講,美國社會,只要遵守法律,按規(guī)定納稅,則經(jīng)商、從教、發(fā)財、做學(xué)問,盡可按“怎樣好,就怎樣做”的原理,去自由地進行,沒有“一定要這樣,一定不能那樣”的框框,頗有點孔子“義之于比”的神韻。但他們似乎并未受過孔子的調(diào)教,當然也無須“孔學(xué)”去拯救。

至于《論語》中,孔子家的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先問“人傷著沒有”,而不問馬如何,這種人本思想,在美國人中,也常有體現(xiàn)。他們該不會是聽了“馬棚失火”的故事后,才去提升人本意識的吧?

我們這輩人,再注意養(yǎng)生之道,也活不到21世紀末,無法知道21世紀內(nèi),中國文化是否能拯救全人類。作為中國人,為自己國家的文化感到自豪,完全應(yīng)該。但擺平一下心態(tài),也很要緊。不要輕易搬出“拯救”兩個字,好像這世上,總是誰在教化誰,誰在滋潤誰。各國、各民族的人,大家都食五谷雜糧,都有過感冒咳嗽,都會“吃一塹長一智”,都能獨立地形成普世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相同,相似,并存,互補,交相輝映,不存在誰拯救誰的問題。說“拯救”,有點一廂情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