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書鴻
常書鴻(1904—1994),又名廷芳,浙江杭州人。學者兼畫家。早年留法,擅油畫,對敦煌藝術深有研究,曾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
夏天的敦煌
在敦煌,夏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
莫高窟前巖泉的冰河剛剛化凍,三月間和暖的春風和熾熱的陽光,匆匆地把樹上的榆錢和地面的首獵首先在灰黃的沙巖間點綴出嫩綠的新芽。接著,在杏樹和梨樹的枝頭,也迫不及待地開放出與枯枝很不相稱的艷麗的鮮花。在冬天以后就不知去向的黃鴨子,這時又在有九層樓高的巖石的隙縫中,孵育它們的小雛鴨。蜜蜂和小鳥的鳴聲與樹蔭路旁水渠中的青蛙的叫聲,把靜靜的千佛洞弄得有點鬧意。于是莫高窟前千百枝的白楊和垂柳,一直到銀灰色的沙棗,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中迅速換上了嫩綠的新裝;于是長滿在巖泉的沙灘邊的馬蘭和紅柳也開出了花朵……最后,具有西域情調(diào)的金黃色的沙棗花,那濃郁的香味,送來了農(nóng)歷四月初八釋迎牟尼誕生的浴佛節(jié)的廟會。
這時候糧棉已下了種。春忙季節(jié)已告一段落,社員們乘著農(nóng)忙間歇的空隙,喜歡利用這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乘了汽車、自行車、牛車、駝、馬、驢等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攜兒帶女,帶了野餐的鍋灶、吃的、用的、玩的,在新店子到千佛洞的三十里的馬路上絡繹不絕地連成一條走馬燈一般的行列。愛玩好鬧的青年男女還隨帶著板胡絲竹,三三兩兩地坐臥在白楊樹的樹蔭下,或汩汩不絕的泉水前,一時歌聲和眉鄯曲牌的音樂此起彼伏……愛俊俏的敦煌農(nóng)村姑娘,頭上戴著各式各樣塑料的發(fā)夾和綢帶,在沙灘邊上收集野馬蘭的花束。
在廟會的時候,敦煌縣商業(yè)局還組織了臨時菜飯點心鋪,供應游客的需要。但來自農(nóng)村的老鄉(xiāng)們,還是喜歡將自己帶來的小鍋小灶,用樹林中揀來的枯枝敗葉,在泉水畔,樹蔭里,簡單地用土塊或石頭架起鍋灶,就地野餐。在這里,可以聽見流行在甘青間的“花兒”唱、“二人轉(zhuǎn)”和郡鄂戲……直到新月的斜影照射在巖泉上發(fā)出閃閃的寒光,戈壁灘夏夜襲人的寒氣,才使熱鬧的白晝慢慢靜寂!
四川初八廟會一過,來自各鄉(xiāng)各公社的勞動人民,在此游息了幾天之后,就像來時一樣的突然,又匆匆地回到自已的崗位上去。
當敦煌夏天的陽光越來越顯得炎熱時,東風起處,那些嬌嫩香艷的春花,像過眼浮云一般,一剎時消滅干凈!于是杏樹、梨樹、桃樹、棗樹,都在油綠綠的樹下面露出茁壯的果實,白楊與榆樹長滿了青蔥茂密的枝葉……人們一進三危山的峽谷口,就可以望見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金色沙漠中的一條青蔥美麗的織錦!
夏天的敦煌,太陽從上午五時在三危山中升出來之后,一直到下午十時,太陽才從鳴沙山背后落下去。在長夏的日子里,太陽每天掛在天空整整有十七個小時。在這些日子里,在幽暗的石室內(nèi)部,由于烈日的反光緣故,不用電燈也可以觀望壁畫和塑像。夏天,敦煌沙漠中的氣候也顯得特別!中午,在太陽下的溫度可以直升到攝氏四十度以上。如果你愿意的話,用一個雞蛋埋在曬熱的流沙中,不到十分鐘就可以烤熟。但這里的空氣卻是那么干凈,那么純潔,人們只要在陽光射不到的樹蔭下,就會覺得涼爽清快!在房屋中,只要關閉了窗戶,放下竹簾,不使陽光射入,室內(nèi)總是那么清涼!經(jīng)過半天的勞動,在午餐后,在靜悄悄的連小鳥也不啼一聲的環(huán)境中,小睡片刻,真是一劑消除疲勞的良藥!人們在午睡醒來后喝一杯在千佛洞到處皆是的甘草涼茶,真是精神抖擻,暑氣全消!于是同志們?nèi)齼蓛傻啬弥鴬A衣,甚至帶著棉襖或老羊皮,背著工具箱,穿過窟前的熱的流沙,走到用柏油鋪的林蔭路上時,就會感到很涼爽,等走到了洞窟門口時,人們就要準備受一股沖出來的冷氣的襲擊,于是披上夾衣或棉襖……這時,人們用清醒的頭腦,在自己的崗位上,臨摹、攝影,或作記錄研究,繼續(xù)工作。等完成了下半天的工作出來時,傍晚六點鐘的太陽還是那樣矯健,人們喜歡再用一點時間在集體的蔬菜瓜果園地上轉(zhuǎn)一下,如有成熟的好瓜和該摘的鮮菜,就一起交給管理員。準備晚膳后,大家在晚涼中圍著桌子吃一陣比哈密瓜還要香甜的“古瓜洲”的好瓜———我們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這時候,人們最能體會到西北流傳的一句耐人尋味的口頭語:“早穿皮裘,午穿紗,圍了火爐吃西瓜!”
一九六二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