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報告者——與作家李延國一席談
隨著交談的深入,我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準確的:熱情、睿智、率直、堅強、豪爽……這些從他作品中得出的印象,現(xiàn)在由他本人一再加強。這就是他,李延國,兩次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獲得者。真的“人如其文”。
報告文學和新聞有血緣關系
我說:“我是編新聞業(yè)務刊物的,三句話不離本行,先請您談談報告文學和新聞的關系吧!”
他說:“談報告文學,首先要提它的新聞性??梢哉f,報告文學和新聞有血緣關系……”
有了話題,他便侃侃而談起來,猶如他的行文,滔滔直下,閃爍著智慧和思想的火花,而又富有邏輯性。
“報告文學的新聞性,首先在于真實。題材、情節(jié)、細節(jié)、人物都應是真實的,不允許虛構。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報告文學也必須遵循?!?/p>
“今天的報告文學之所以贏得了廣大的讀者,主要是因為它的真實。人民厭惡虛假和矯揉造作的東西,需要的是直面人生的作品?!?/p>
“報告文學的真實性縮短了讀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人感到更親切。”
“報告文學的新聞性,還表現(xiàn)在它的敏銳、及時。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從來都是緊緊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敏捷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人和事。這種及時,不是跟形勢,趕浪頭,而是忠實地記錄生活中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向人民報告我們的時代、社會所出現(xiàn)的新成就、新人物、新事物、新問題?!?/p>
我知道他很忙,便趕緊接過話頭,使我們的談話很快進入第二個問題。他說:
“我在團里干過四年新聞干事,回想起來,那段工作,對我現(xiàn)在寫報告文學很有幫助。主要是鍛煉了我的政治敏感,從新聞角度觀察問題和準確表達事物的能力。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感情的點燃,才是一個習作者真正走上文學之路的開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也和其他文學創(chuàng)作一樣——”
要以愛心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作
“我認為,一個作家,要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一顆愛心。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一顆青春的心,一顆容易被微小、平凡事物所激動的心,才能在生活中時時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有靈感,有創(chuàng)作激情?!?/p>
“就說《在這片國土上》主題的發(fā)現(xiàn)吧。經過三個多月的采訪,我?guī)еf字的采訪筆記住到潘家口水庫一個部隊的招待所里。一天,我登上水庫岸畔的古長城,站在高高的垛樓上瞭望——不遠處,就是埋葬著荒淫無恥的慈禧太后的清東陵,和清東陵相對的是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的三屯營。‘三條驢腿’鬧革命的窮棒子社的西鋪大隊又和三屯營相依,潘家口水庫泄水孔奔淌的灤河水,將穿過引水隧洞和明渠,去銜接古運河——這是一片多么悠久古老的國土,仿佛昨天、今天、明天都在這里交會了!我聽到了時代的呼吸和歷史的回聲!今天,在古長城上,華夏后裔在共產黨人的帶領下,以無與倫比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精神,建設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這是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延伸!這種精神像沖擊波一樣震撼著我,像雷雨一樣洗滌著我。使我覺得,如果我的報告文學,不是站在這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去寫作,不能表現(xiàn)出這種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那就不會成功!”
“在寫作過程中,我也時時感受到那感情洪流的激蕩。我不記得我的第一滴淚水灑在何處,第一次心顫是為哪一位英雄。我只知道我所描繪的‘全景’已不僅是涵洞、泵站、明渠、水庫等水利建筑群,而是從黨的總書記到普通士兵,從總工程師到搬遷農民,組成壯闊動人的‘背纖圖’。”
他越談越激動,不時地打著手勢,兩眼閃閃發(fā)光,仿佛在探求一個終極的目標。
報告文學,一門選擇的藝術
我說:“這種情態(tài),這種心境,分明是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時所特有的。而有的人卻說,報告文學不是創(chuàng)作,只不過是一些材料的堆砌、拼湊?!?/p>
“這是無知和偏見!”他手臂一揮,斷然地說:“報告文學,是一門選擇的藝術,它不容許像小說那樣去塑造典型,它的紀實性文體要求它只能選取典型,這包括從浩繁的材料中選取具有時代特征和反映事物本質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情節(jié)和細節(jié)。選擇就是強調,就是突出。作家選取什么,舍棄什么,也就反映了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觀?!?/p>
李延國是懂得這門選擇藝術的。
在采寫《在這片國土上》(獲1984年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的過程中,李延國查閱了大量有關文件和會議記錄,其中最引他注意的,是胡耀邦同志對天津市委、市政府報告的批示。他看到胡耀邦同志的簽署日期是9月6日,而天津的文件起草日期是9月4日。從這短短的兩天時間里,他看到了黨中央領導同志干“四化”的緊迫感和效率,它為引灤協(xié)奏曲定好了音準。于是,李延國便把它用在文章的開頭,使文章具有一種現(xiàn)實感和時代感。
在《廢墟上站起來的年青人》(獲1981年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的開頭,他讓主人公周大江出現(xiàn)在這樣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火場上一片悲慟!周大江緊緊咬住下唇,慢慢仰起帶血的頭!余燼的火光閃爍在他的額角上,他像一尊棱角分明的雕像,站在火光中,對面的殘墻上顯露出幾條舊標語:‘造反有理!’‘徹底砸爛……’”周大江站起來了,他不僅是站在火災造成的廢墟上,而且是站在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政治廢墟、人才廢墟上,他代表他們這一代人,要擔起歷史和時代交給的大任!
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一種在規(guī)矩中施展本領的創(chuàng)作。
“全景”性報告文學的構想
“報告文學《在這片國土上》,描寫了舉世矚目的引灤工程建設。以其寬廣的生活畫面、眾多的人物形象、磅礴的氣勢、強烈的時代感和歷史縱深感,獲得了‘全景性’報告文學的美譽。在這方面,您是否有一種有意識的追求、一種整體的構想呢?”我提最后一個問題了。
他說:“文學是時代的寫照、生活的反映。在社會變革的時代,每一種藝術形式都面臨著挑戰(zhàn),報告文學也不例外?!?/p>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激蕩的、旋轉的、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的國家、社會正經歷著一場偉大的變革,我們的人民正在從事‘四化’大業(yè)的建設。報告文學作家要做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報告者,要充分展示人民所取得的光輝成就,表現(xiàn)他們的喜怒哀樂,就要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俯瞰全景,將筆觸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創(chuàng)作一種雄渾、博大、剛健、深厚、有史詩色彩的文學。當然,這并不排斥別樣風格的作品存在?!?/p>
“《在這片國土上》就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而進行的嘗試。這可以稱作‘國土篇’,還有我的‘鄉(xiāng)土篇’——《中國農民大趨勢》,已在今年《解放軍文藝》5月號上以特刊形式刊出。這是描寫我的家鄉(xiāng)膠東農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所發(fā)生的天翻地覆變化的長篇報告文學,試圖用形象的方法來探索、研究處在歷史變革過程中的中國農民的精神面貌、家庭觀念、價值觀念等所發(fā)生的變化。寫的是觀念的‘全景’。全文九章,約十四萬字,出場人物有八十多個。另外還計劃創(chuàng)作一部‘領土篇’,以對越前線為場景,寫人的命運,寫人在戰(zhàn)爭中的感受,寫生與死、愛與恨、苦與樂的交鋒與沖突?!?/p>
他講完時,已到吃晚飯的時間,我便起身告辭。他熱情而詼諧地說:“別走了,在這兒吃吧,我將以寫新聞的速度來做這頓晚餐!”
(《青年記者》198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