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樂黛云
認識躍紅轉瞬已是20年!1985年深秋,在深圳召開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大會上,他頗具獨到見解的發(fā)言和機敏干練的辦事才能已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年后再次相遇在西安第二屆年會時,沒想到他和他的朋友們已經率先在貴州成立了屬于中國第一批的省級比較文學學會。作為“文革”后首屆高考入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的一代,他那種滿懷雄心壯志、不計功利得失的學術熱情和干勁深深打動了我,使我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fā)展充滿了信心。真的,縱然我自己50歲才開始涉獵比較文學,但有眾多躍紅那樣的后來者,又有什么可擔憂的呢?不久,躍紅為了自己的學術夢想,毅然放棄家鄉(xiāng)已向他敞開的學術仕途之門,報考了北大的比較文學研究生,于是我們由鄉(xiāng)親進而成為師生,三年后又做了研究所的同仁,就這樣一直走到今天。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政治驚濤駭浪,還是90年代的學術風風雨雨,不管是在多次國際會議對話的熱浪中,還是在歐洲講學之余的海濱漫步時,多年來我們都是一起走過來的。
在比較文學學術界,躍紅是出了名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干將。作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連續(xù)四屆的秘書長,也就是學會的“管家”,他為學會各方面的發(fā)展所做的個人奉獻有目共睹,但是對于其間工作的艱辛,及其對時間的消耗,作為會長的我卻比別人知道得更多。他所從事的全無報償,有時還要挨罵的煩瑣之事,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和所愿做的。對學會如此,對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也是如此。十多年來,他一方面做了大量教學和科研工作,同時為研究所的學術行政和學術建設,默默無聞地操持著。直到2003年,從副所長被推舉到北大中文系主管教學的副系主任崗位上,不到一年時間,他突出的工作業(yè)績已經讓大家刮目相看了。我相信,他在這一領域還會繼續(xù)有所作為。
盡管有如此繁重的學術事務工作,躍紅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卻從未松懈。他備課認真,邏輯嚴密,語言生動,富于感染力,在歷屆學生中有良好的聲譽,不少北大的優(yōu)秀本科同學聽了他的“比較文學原理”課程之后,在接受推薦和報考研究生時選擇了比較文學專業(yè)。他參加編寫的幾部重要教材,所承擔完成的章節(jié)往往思路嚴謹周密,材料翔實,分析很有說服力。他帶出的不少研究生,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一般都得到好評。
在學術研究方面,躍紅在比較文學理論、比較詩學、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的理論與方法、比較文化研究等領域均很有成績,發(fā)表了近百萬字的著述。他關于比較文學在中國的學科定位、“比較”的歷史與現代多重涵義、比較文學的類型化研究模式的建立,以及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系列文章,在學界都有很好的反響。他對于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興趣,源自他數次去國外做訪問學者和承擔教學工作,目前,這已形成了一個他所選擇的、新的學術方向。作為這方面研究的成果之一,《歐洲田野筆記》一書出版,隨即被數十家雜志和媒體所選載,而那篇發(fā)表在《國際漢學》上的兩萬多字的《漢學家的文化血統》,其對西方的中國文學研究的歷史梳理和現實分析,沒有親歷西方的文化環(huán)境,沒有敏銳的跨文化理論眼光是寫不出來的。最近我在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存·比較文學卷》時,翻揀到他15年前寫成,后來發(fā)表在《文學評論》上的碩士論文的一部分,題目是“語言的激活:跨文化詩學視野下的言意關系研究”,其立論、觀點、材料和分析,至今讀來仍舊是嚴謹而富于新意,該篇已作為20世紀比較文學成果之一列入《文存》。
當然,在諸多領域中,躍紅的學術研究重點始終是比較詩學,這在他的研究生階段就已確定下來。這些年來他發(fā)表的文章中,也以這一領域的分量為最多最重。當他把這本積累了十多年,先后專題教學了七八年,立項研究寫作了五年的《比較詩學導論》交給我,請我寫序的時候,我深深感覺到它的分量,并意識到這本書的意義和價值。
正如作者在本書前言中所說,自王國維先生于上世紀初發(fā)表《紅樓夢評論》和《人間詞話》以來,比較詩學的學術理念和方法就開始在中國萌芽生長,錢鐘書先生的研究為這一學科領域樹立了具有國際水準的尺度。近二十多年來,比較詩學學科在研究和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方面,也都有了長足的進展,形成了規(guī)模性的研究和教學隊伍。但是,迄今為止,除了幾本頗有創(chuàng)意的專著外,無論中西,都尚未有一部全面介紹這一學科產生的歷史源起、學術語境、基本概念、理論特征、方法路徑、研究范式以及具體研究示例等諸方面的系統性著述?,F已出版的各種比較詩學論著,大多只是簡略介紹了什么是比較詩學之后,就進入具體分析,缺少一以貫之的理論思想和方法路徑,正是“視其難者,覺得其理論原則和方法范式都有些難以捉摸;而視其易者,常常以為只要把兩種不同文化的文學理論范疇概念放到一起,說說他們之間的異同就大功告成”。這種局面對于比較詩學的學科發(fā)展和研究深入都是不利的。然而,真正要寫出一本系統性、導論性的比較詩學理論著述,沒有豐富的研究實踐、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及對該學科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較強的邏輯綜合寫作能力,是很難做到的。我雖多次講授過比較詩學這門課程,但總覺得力不從心,始終怯于將講稿提升為一部系統的學術著作,而只能寄希望于比我更高明的后來者。躍紅的這本書可以說在很多方面實現了我的這一心愿。
通觀全書,整體的結構系統和主要章節(jié)內容都是作者潛心研究多年的成果。圍繞著什么是比較詩學,比較詩學的歷史與現狀,比較詩學的基本概念,怎樣開展比較詩學研究,比較詩學的未來走向和深化可能等等,各章節(jié)之間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理論邏輯體系。全書以討論比較詩學基本概念為邏輯起點,全面分析了比較詩學學科所產生的文化語境,在清醒的問題意識和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中西比較詩學學科在域外和本土發(fā)展的歷史與現狀,深入論證了比較詩學基本概念的意義內涵和外延;全書以當代詩學闡釋學為理論背景,一方面借助以古今對話為契機的對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一方面以中西文化之間互為主體的應答邏輯為理論范式,結合比較詩學研究的歷史經驗,清理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比較詩學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另外,在如何營造良好的理論語境,如何在交流和讀解中走進對方,以及如何尋找共同的話題等方面,也都提出了冷靜而富于創(chuàng)意的理論思路;由于意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詩學對話歸根結底要借助語言來展開,躍紅在多年教學實踐和深入讀解的基礎上,更嘗試從視域融合與互譯性可能、語詞的文化血統與合法化接受、翻譯的文化宿命與突圍策略等不同側面,深入細致地研究了詩學語言轉換和互譯性的可能策略,把詩學翻譯問題從一般性的語言探討提升到了文化和理論對話高度來認識。其邏輯的嚴謹和理論分析的深透,無疑是本書的重要特色。
此外,本書還在分析過程中結合了大量案例進行舉證,尤其在討論語言譯解的部分更是細致入微,使理論的論證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為了幫助學習者增加感性經驗和盡快進入研究實踐,作者從總結已有的比較詩學研究實績入手,清理并總結出當下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的一系列重要深度研討模式,并且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體會向讀者示范了一些主要模式的研究實例,使得本書既有理論的系統構建,又有實踐案例可資借鑒,為讀者帶來學習的方便,從而構成本書的另一特色。
本書討論的雖是作為學科的比較詩學的理論體系建構,但是由于意識到中國文化和詩學現代性命題的突出意義,作者在其學術目標的側重上,卻是把中西詩學本身作為主體來加以論述和展開的。因此,有關中國傳統詩學價值的重新體認、當下多邊理論關系的梳理、中西文化對話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未來本土詩學體制的建構等,便情不自禁地成為作者敘述討論的重心。這正說明作者是以冷靜的歷史意識和面對現實的學術態(tài)度,展現出一個中國學人的文化立場和學術責任意識。
總之,這本《比較詩學導論》雖然是以教材的名義出版,并且其結構和內容也適合于做教材,但就躍紅個人所堅持的“見解必出于個人之思,文字必出于個人之手”的研究和寫作態(tài)度,特別是就本書學術上的價值和意義而言,它更是一本有創(chuàng)意、有深度的學術專著,它為比較詩學的深入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認識角度和新的思路。我愿意向國內外比較文學和比較詩學研究者以及愛好者推薦這本重要的新作。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已經走過四分之一世紀?;厥讈頃r路,當年的一大批新生代,如今已成為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棟梁,躍紅也不例外。正因為有了他們,我堅信中國比較文學必有無可限量的、光輝燦爛的未來。
2005年春于朗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