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螽斯——多子多福的祈愿

我生之初尚無為:詩經(jīng)中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辛然


螽斯——多子多福的祈愿

【原文】

螽斯羽(1),

詵詵兮(2)。

宜爾子孫(3),

振振兮(4)。

螽斯羽,

薨薨兮(5)。

宜爾子孫,

繩繩兮(6)。

螽斯羽,

揖揖兮(7)。

宜爾子孫,

蟄蟄兮(8)。

【注釋】

(1)螽(zhōng)斯:蝗蟲。羽:翅膀。

(2)詵詵(shēn):同“莘莘”,眾多的樣子。

(3)宜:多。

(4)振振:繁盛的樣子。

(5)薨薨(hōng):很多蟲飛的聲音。

(6)繩繩:延綿不絕的樣子。

(7)揖揖:會聚。

(8)蟄蟄(zhé):多,聚集。

【譯文】

蝗蟲展翅飛,

成群結(jié)隊亂紛紛。

你的子孫那么多,

繁盛興旺無人比。

蝗蟲展翅飛,

成群結(jié)隊多熱鬧。

你的子孫那么多,

綿延不絕令人羨。

蝗蟲展翅飛,

成群結(jié)隊來會聚。

你的子孫那么多,

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

【賞析】

世間萬物變化莫測,短暫的人生也被這種世事的無常所困擾。當生命終結(jié),什么還能成為人生幸福的延續(xù)?在這一點上,我們的祖先早已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孫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保留著深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緣意識,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生存法則:人多勢眾,以量的優(yōu)勢而不是質(zhì)的優(yōu)勢去參與生存競爭,使短暫的個體生命用遺傳的方式得到無限延伸。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采火焰高;人多好種田,人少好過年;人多勢眾。這些說法,便是老祖宗們由此留給我們的觀念遺風。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是繁衍生息的根本,是老一輩完成使命的榮耀,是家族延續(xù)的希望。華夏一族多子多福的觀念,早在遠古堯舜時代就已深入人心?!肚f子?天地》篇有“華封人三祝”的記載:堯去華地巡視,守疆人對這位“圣人”充滿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壽、富、多男子”。而再三頌祝“宜爾子孫”的《螽斯》,正是古人這一“多子”愿望詩意的表達。

《螽斯》一詩分為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用蝗蟲起興,后兩句表達祝愿之意。雖用的是重章疊句的手法,卻也是本詩鮮明的藝術特色的體現(xiàn)。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處連用,使詩的主題更加鮮明,那么,六組疊詞的運用,則更使全詩韻味十足。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有評論:“詩只平說,難六字煉得甚新?!薄对娊?jīng)》中的大量詩篇都運用了疊詞手法,而《螽斯》的獨特之處是:六組疊詞,形象生動,隔句聯(lián)用,音韻和諧,造成了節(jié)短韻長的表達效果。不僅如此,詩文結(jié)構(gòu)相同,而六詞意義有所不同,表達了詩文意義的遞進關系:第一章注重多子興旺;第二章祝愿世代昌盛;最后一章則表現(xiàn)一種兒孫滿堂相聚首的歡樂氛圍。其實,《螽斯》通篇都在圍繞“螽斯”展開,然而,這一主題卻是一語雙關。因為,“螽斯”不僅是一個比喻性的意象,更是以蝗蟲來比喻強盛的生殖能力,這種用象征性意象來進行表現(xiàn)的手法在《詩經(jīng)》中也是不多見的。

就蝗蟲這種昆蟲來說,其生產(chǎn)后代的能力非常強盛,一年之內(nèi)就可產(chǎn)下兩三代,真不愧是“子子孫孫無窮盡”的動物?!扼埂芬辉娬窃从诖硕没认x作比,寄情于物,表達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常言“子孫眾多,言若螽斯”,即是出于此。

中國傳統(tǒng)意象的寓意

中國是世界的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沉淀都為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的寶藏。而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便是這些寶藏中最優(yōu)美、最絢爛的一部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往往可以通過這些吉祥圖案來加以表現(xiàn)。人們巧妙地將人物、走獸、花鳥、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文字等意象融入美好的寓意之中,有的則是以神話傳說、民間諺語為素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諧音、象征等手法,將圖形與吉祥寓意進行完美的結(jié)合。我們把這種具有歷史淵源、富有民間特色,又蘊涵吉祥企盼意義的圖案稱之為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表現(xiàn)民族歷史的藝術形式。先人們通過這些直觀的完美形式來表達對幸福美滿生活和財富的追求與渴望。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有著圖騰崇拜。人們對于未知的世間萬象與各式飛禽獸類、花鳥魚蟲等動植物的形態(tài)和特性充滿了好奇與幻想,從中得到了靈感,祈福求安的圖形符號便由此而來。在這種時代,陶制工藝上的人面與動植物的紋樣或多或少都帶著崇拜神靈的含義。此時的圖騰文化,雖然還不具備人類主觀創(chuàng)作上的吉祥圖形,但從客觀上說,卻已為傳統(tǒng)吉祥圖案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新石器時代,在彩陶、石雕、玉刻中已然出現(xiàn)了大量的怪獸圖案,除了龍、鳳、龜、鳥等,云紋、水波紋、回紋等紋飾類圖形也在其中。有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吉祥圖案在上層社會中產(chǎn)生。這一時期,隨著生產(chǎn)力的提高,人們的思想在意識形態(tài)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伴隨著手工藝水平的飛速發(fā)展,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幻化出的影像漸漸可以用實物來表現(xiàn)了。如青銅器、漆器上的饕餮紋、夔龍紋、鳥紋、象紋等紋樣。通過這些紋樣,世人可以窺見特定時代,祖先們神秘古老的精神特質(zhì)。秦漢時期,佛教中的因果報應、道教中的長生不老、儒教中的陰陽五行,加之神話傳說的融合,吉祥圖案的題材內(nèi)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并被大量地運用在建筑、雕塑和民俗藝術當中。與此同時,富含吉祥意味的祝福語也開始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考古中發(fā)現(xiàn),早在漢代織錦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文字吉祥圖,如“萬事如意”、“延年益壽大益子孫”等。后世廣泛應用的的福、祿、壽、喜圖案也已產(chǎn)生并逐漸發(fā)展起來。隋朝至元朝,吉祥圖案漸趨完善。特別是在宋元之際,吉祥圖案進入了高度普及期,在建筑彩繪、陶瓷、刺繡、織物、漆器藝術上,隨處可見吉祥圖案。甚至到了“圖必吉祥”的地步。吉祥圖案的發(fā)展到了明清時代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創(chuàng)新圖樣層出不窮,畫圖的技法也多種多樣。吉祥圖、吉祥語的廣泛流傳,對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的發(fā)展脈絡來看,雖然吉祥圖案的發(fā)展總體上成不斷演進與完善的趨勢,并在明清時期達到一個高峰,但在各個階段都遇到過一些發(fā)展瓶頸。然而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傳統(tǒng)吉祥圖案仍煥發(fā)著極強的藝術魅力。根據(jù)人們在制作吉祥圖案時的創(chuàng)作方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漢字諧音。逢年過節(jié),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愿意討個“口彩”。實際上這也正運用了漢語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同音不同字。利用漢語的諧音以表達某種吉祥祝愿。這種創(chuàng)作在吉祥圖案中的運用十分普遍。例如一只鵪鶉與九片落葉組成的圖案取“安居樂業(yè)”之意——鵪居落葉;又如梅同“眉”,喜鵲代“喜”,棗同“早”,花生代“生”等等。這些諧音就為吉祥圖案提供了素材,可制作出“喜上眉梢”、“早生貴子”等吉祥圖案。

人們根據(jù)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有著各種不同的生態(tài)性狀。于是就寄情于物、象征附會。比如好狗不侍二主喻為忠,羊羔跪伏吃奶喻為孝,鹿性情溫和喻為仁,良馬順主喻義。如此一來,儒學中所倡導的看似抽象的觀念就有了具體的象征。還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成雙成對的鴛鴦,常用來寓意恩愛夫妻。

用最直觀的物件來做吉祥圖案的素材是最常見的應用方式,人們一看就能獲得祈福的印象。像金元寶、寶玉等是屬于財富的象征。燈籠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常用的喜慶掛飾。在燈籠上繪上五谷,寓意五谷豐登,豐衣足食;繪上筆墨紙硯、琴棋書畫,寓意書香雅閣,文人雅士。一些描繪宗教故事的吉祥圖案,是最具代表性的寓意吉祥的例子。像描繪道教“明暗八仙”與佛教“八寶”、“八吉祥”的圖案都屬此寓意。

從某種意義上看,漢字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美妙的圖案。漢字的各種體例與書法形式都有著較強的表現(xiàn)力,因而常被作為一種有力的表現(xiàn)手段用于吉祥圖案之中。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祿”、“壽”、“喜”四字組成的圖案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各種書法體例組成的“百?!薄ⅰ鞍俚摗?、“百壽”、“百喜”圖,常同室內(nèi)裝飾品或屏風雕刻相結(jié)合。書法藝術、民族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相融相生,意味悠長。

中國古代詩歌詞賦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深厚,常運用比、興等文法,借物以抒情。這些手法也被吉祥圖案的創(chuàng)作所吸收,在手工藝品的制作上體現(xiàn)出一種濃郁的文化氣息。比如,古人言“與人之善,如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則其香化矣”。在吉祥圖案的創(chuàng)作上,匠人們常將芝蘭同畫在一起,寓意高潔的君子之交;秋天的菊花臨霜開放,異常耐寒,常成為文人墨客歌詠的主體,被寄予高尚的情操。在吉祥圖案中,菊花則被賦予吉祥長壽之意。

當然,除了以上介紹的創(chuàng)作方式,許多的吉祥圖案都是綜合了以上象征手法來制作的。綜合手法的應用也賦予了圖案更為豐富的祈福祝愿。使得作品更為飽滿生動。像由佛手、桃和石榴組成的“三多圖”,意在多福、多壽和多男子,這三多組合在一起,便是人們所憧憬的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