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隴西堂李氏始祖
有《姓氏起源》一文,認(rèn)為隴西堂李氏始祖是春秋時期李耳的兒子李宗。李宗由陜西遷居隴西,為隴西堂。但是,多數(shù)文章說,隴西堂始祖是李崇。
隴西堂李氏的由來到底怎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
《新唐書·宗室世系》載:
利貞……乾……生耳,字伯陽,一字聃,周平王時為太史。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為干木大夫。生同……生曇,字貴遠(yuǎn),趙柏人侯,入秦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璣。崇為隴西房,璣為趙郡房。崇字伯祐,隴西守、南鄭公。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字內(nèi)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將軍、隴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漢大將軍、漁陽太守。生二子:長曰元曠,侍中;次曰仲翔,河?xùn)|太守、征西將軍,討叛羌于素昌,戰(zhàn)沒,贈太尉,葬隴西狄道東川,因家焉。
唐高祖李淵,隴西成紀(jì)人,起事時,“以子建成為隴西公”。
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親自定李姓為天下氏族第一姓,貞觀十二年(638年)書成,頒布天下,隴西為李姓的郡望。唐高宗李治顯慶四年(659年),又頒布《姓氏錄》。
評述:
按《史記》和《新唐書》:
(1)李利貞的后裔李乾生李耳,李耳的兒子李宗在戰(zhàn)國時被魏封于段干。段干約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nèi)。李宗在山西省做了大夫,不是到狄道去,應(yīng)與隴西郡無涉。
傳說老子李耳西行出函谷,經(jīng)散關(guān),寫下《道德經(jīng)》,然后游河湟,涉流沙,訪隴西十七年而終。據(jù)傳李耳臨終飛升于狄道岳麓山鳳臺,今臨洮仍保存有此老子飛升地(見附錄圖1)。但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所以,不能以李耳或李耳的兒子李宗為隴西堂始祖。
(2)李耳后的第九代李曇,從趙入秦,當(dāng)了秦國御史大夫。李曇生四子:崇、辨、昭、璣。長子李崇仕秦,公元前280年,秦昭王設(shè)置隴西郡,授命李崇為首任隴西郡太守,當(dāng)然在郡治履職,家居狄道。以此為家并葬隴西狄道東川,隨后子孫被封狄道侯、隴西侯,后裔就繁衍生息于狄道。今臨洮縣尚存西漢太尉、征西將軍李仲翔的家族墓群、西涼武昭王李暠衣冠冢、唐西平王李晟父左金吾衛(wèi)將軍李欽墓(見附錄圖1)等遺址。
隴西李氏自前280年李利貞的后裔李崇首任秦隴西郡太守起,開宗立派,是為隴西堂始祖。李氏發(fā)祥地、祖居地是狄道縣,今稱臨洮縣。準(zhǔn)確地點(diǎn)據(jù)考是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東川槐樹里(見附錄圖3)。這就是隴西堂李氏的根。
李曇第四子李璣定居河北趙郡(今河北趙縣),傳下趙郡一房,為趙郡房李氏始祖。實(shí)際上,天下李氏有隴西房、趙郡房,還有其他房;隴西郡,除了李氏,也還有其他許多姓氏。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下詔天下李姓的郡望為隴西。世界各地李氏均認(rèn)為“根”在隴西,共尊“隴西”為郡望,“隴西堂”為堂號。這就是隴西堂的由來。此“隴西”當(dāng)然指郡治狄道的隴西郡,而不是今天的隴西縣。今天的隴西縣在隴海鐵路線上,建“李家龍宮”,掛“隴西堂”匾額,建隴西縣網(wǎng)大力宣揚(yáng)李氏文化,這都是可以理解的。臨洮縣偏于鐵路線西,古時的交通怎是今天可比?地緣影響文化,影響歷史,影響輿論造勢,影響宗譜傳播。不過,還歷史本來面目,也是后人的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