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第伯
馬第伯,東漢初人,其事及生卒年不詳。建武三十二年(56)二月,光武帝劉秀登泰山封禪,馬第伯作為隨從參加封禪的全過程,并寫下了《封禪儀記》這篇游記。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禮,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即古書上所謂的“封泰山而禪梁甫”。本文選自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這里選錄了馬第伯自述自己先行登山探路情況的一段。
封禪儀記(節(jié)選)
是朝上山〔1〕,騎行。往往道峻峭,不騎,步牽馬。乍步乍騎〔2〕,且相半〔3〕。至中觀〔4〕,留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極望無不睹。仰望天關(guān)〔5〕,如從谷底仰觀抗峰〔6〕。其為高也,如視浮云;其峻也,石壁窅〔7〕,如無道徑。遙望其人,端端如桿升,或以為白石,或以為冰雪。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臥石上〔8〕,有頃復(fù)蘇,亦賴赍酒脯〔9〕。處處有泉水,目輒為之明。復(fù)勉強相將行。
到天關(guān),自以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脅大者廣八九尺〔10〕,狹者五六尺。仰視巖石,松樹郁郁蒼蒼,若在云中。俛視溪谷,碌碌不可見丈尺。遂至天門之下。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窗矣〔11〕,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12〕,名曰環(huán)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13〕。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14〕,所謂磨胸捏石捫天之難也〔15〕。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據(jù)頓〔16〕,地不避濕暗,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不隨。
早食上〔17〕,晡后到天門〔18〕。郭使者得銅物〔19〕。銅物形狀如鐘,又方柄有孔,莫能識也,疑封禪具也〔20〕。得之者,汝南昭陵人,姓楊名通。東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時神也〔21〕。東北百余步,得封所〔22〕。始皇立石及闕在南方〔23〕,漢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圓臺〔24〕,高九尺,方圓三丈所。有兩陛,人不得從上。從東陛上,臺上有壇,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維有距石,四面有闕。鄉(xiāng)壇再拜〔25〕。謁人多置錢物壇上〔26〕,亦不掃除。國家上見之〔27〕,則詔書所謂酢梨酸棗狼籍,散錢處數(shù)百,幣帛具道〔28〕。詔問其故,主者曰:“是武帝封禪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為先上跪拜,置梨棗錢于道以求福,即此也?!鄙显唬骸胺舛U大禮,千載一會,衣冠士大夫何故爾也。”
泰山東上七十里,至天門東南山頂,名曰“日觀”?!叭沼^”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扒赜^”者望見長安〔29〕,“吳觀”者望見會稽〔30〕,“周觀”者望見齊〔31〕。黃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址〔32〕。山南有廟,悉種柏,干株大者十五六圍,相傳云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33〕。始皇封泰山,逢疾風(fēng)暴雨,賴得松樹,因復(fù)其下,封為五大夫。西北有石室。壇以南有玉盤,中有玉龜。山南脅神泉,飲之極清美利人。
日入下,去行數(shù)環(huán)。日暮時頗雨,不見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舉足隨之。比至天門下,夜人定矣〔34〕。
【注釋】
〔1〕是朝:這天早晨。
〔2〕乍:一會兒。
〔3〕且相半:且,將近。意為騎馬與步行所走的路將近各占一半。
〔4〕中觀:在祭天的地點天門的中途。
〔5〕天關(guān):泰山的高處之一。
〔6〕抗峰:抗,高??狗寮锤叻?。
〔7〕窅(yǎo tiǎo):高遠。
〔8〕四布僵臥石上:四肢伸展,趴在石上。
〔9〕赍(jī):攜帶。
〔10〕山脅:山旁。這里是指山旁的山岬谷。
〔11〕窔遼:窔(yào)幽遠。
〔12〕逶迤(wēi yí):長而彎曲。
〔13〕(gēng)索:大繩。
〔14〕如畫重累人矣:意即如圖畫中人與人迭累似的。
〔15〕磨胸捏石:胸部緊貼山石,手指緊扒著石縫,這里是形容攀登之艱難。
〔16〕牒牒據(jù)頓:牒與蹀通。蹀,小步走。這里是說小步行走,走走停停。
〔17〕早食:早飯時分。
〔18〕晡后:晡,申時,即今下午三時至五時。
〔19〕郭使者:指光武帝派遣修路的謁者郭堅伯。
〔20〕封禪具:封禪儀禮所用的器具。
〔21〕木甲:指木刻的神像。
〔22〕封所:祭天的地方。
〔23〕始皇立石及闕在南方:始皇,指秦始皇。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封禪于泰山、梁甫。立石,秦始皇所立的石碑。
〔24〕北垂:北邊。
〔25〕鄉(xiāng)壇:鄉(xiāng)通向。
〔26〕謁人:即朝謁的人們。
〔27〕國家:指皇帝。這里是指漢光武帝劉秀。
〔28〕幣帛具道:幣帛即絹帛。具道:陳放在道路上。
〔29〕秦觀:這里是說,在日光中瞭望秦地的人可望見長安。下文吳觀、周觀意與此同。
〔30〕會稽:古代越國都城,即今浙江紹興。
〔31〕齊:古代齊國,今山東地區(qū)。
〔32〕山址:山腳下。
〔33〕五大夫松: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在泰山封禪,下山時遇上暴風(fēng)雨,在這五棵松樹下躲避,因此封這五棵樹為大夫。
〔34〕人定:即亥時,相當(dāng)于今21時至23時。
【今譯】
這天早晨開始騎馬上山,常常是道路峻峭,連馬都無法騎,只好牽馬步行。就這樣騎一陣馬,步行一陣,騎馬與步行的行程幾乎相等。到了中觀,把馬留下,此地距平地已有二十里。向南瞭望,景物盡收眼底。仰望天關(guān),如身在谷底仰望高峰。它是如此之高,如人仰視天空的浮云一般;它是如此的險峻,石壁幽深窅遠,似乎無路可行。遙望山行的人,簡直像在桿子上爬,有的看似白石,有的看似冰雪。許久,白色的東西移過樹那邊,才知是人。(于是繼續(xù)前行)山路如此的險峻,實在不可攀登。登到險處,嚇得四肢僵直伸展,趴在石上,一動不敢動。過了好一會兒,才定下神來吃了一些帶來的酒肉,一路上到處都有泉水,讓人看了眼目清明有了精神,才勉強繼續(xù)向前走。
好不容易到了天關(guān),自以為已經(jīng)到了目的地。問路上的人,才知道到天門還有十幾里。道旁的山谷寬的有八九尺,窄的有五六尺。仰望巖石,石上松樹郁郁蒼蒼,仿佛生長在白云之中。俯視溪谷,山石累積,深淺難測。就這樣到了天門下面。仰望天門,深遠如同從洞中看天,要直上七里才能到。幸虧有稱作環(huán)道的綿延的羊腸小道可以行走,道中往往還有大繩索可以攀登。兩個隨從扶掖,前面的人牽拽著前行。后面人的頭幾乎挨著前面人的鞋底,前面的人回頭只能見到后面人的頭頂,這情景真像畫中的“疊羅漢”一般,就這樣身體緊貼山石,手扒著石縫,像以手摸天那樣艱難地攀登。剛走這條路時,走十幾步停一下。后來疲勞了,咽干唇焦,走五六步就得停一下。就這樣一步一挪,已無法選擇地面的潮濕陰暗,即使看見干燥地方,想踏上去,但雙腳卻又不聽使喚。
吃完早飯就開始上山,下午才到天門。郭使者得到了一個形狀似鐘,方炳有孔的銅器,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猜是封禪用的器具。這個銅器是從汝南昭陵人楊通那里得到的。向東上了一里多路,又得到了一個木刻神像,大概也是武帝封禪時用的。在天門東北百余步的地方,找到舉行封禪儀式的地方。秦始皇封禪所立的石碑及闕門在南面,漢武帝封禪所建圓臺在北二十余步,武帝祭天圓臺坐南朝北,高九尺,方圓約三丈。有兩面臺階,但除皇帝之外的其他人不得上去?;实蹚臇|面臺階上臺,臺上有壇,方圓約一丈二尺。壇上有方石,四角有距石,四面還有闕門。大家向壇拜了兩拜。拜謁的人多將錢物放在壇上,也不打掃?;噬弦娏?,下詔書責(zé)問。這里酸棗、酸梨狼藉滿地,散錢、絹帛布滿道路是怎么回事。主管的官員說:“當(dāng)年漢武帝封禪時,剛到泰山腳下未及上山,百官大臣們就先上山跪拜,把這些物品放在道上以求福佑,以至如此?!被噬险f:“封禪是國家大典,千載難逢,這些有身份地位的士大夫何必如此呢?”
從東邊登泰山七十里就到了天門東南山頂,叫“日觀”。所謂“日觀”,雞第一聲叫時,見太陽剛要出來,光照三丈左右。往秦觀可以望見長安,往吳觀可以望見會稽,往周觀可以望見古齊國。黃河距離泰山二百多里,在祀祠之所瞻望黃河像一條帶子一樣,似乎就在山腳之下。山南有一座廟宇,廟中種滿了柏樹,其中樹干粗大者直徑有六七尺粗。相傳是漢武帝時栽種的。小天門那兒還有秦朝時的五大夫松。秦始皇登泰山封禪時,遇上狂風(fēng)暴雨,多虧遇上松樹避雨其下,因此秦始皇封這五棵松樹為大夫。山西北有石屋,壇的南面有玉盤,盤中有玉龜。山南山谷中的神泉,飲之令人清心怡神,有益于人。
日落時下山,沿著環(huán)道往下走,傍晚有不小的雨,看不見道路。一個人在前面開路,后面的人先用腳試探著踩到前面的人,才敢抬腳跟著他。等到了天門下,已經(jīng)是深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