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jié) 月亮與中國文人的心象構(gòu)成

晚唐鐘聲:中國文學(xué)的原型批評(修訂本) 作者:傅道彬


第四節(jié) 月亮與中國文人的心象構(gòu)成

無論月亮是作為母親與女性世界的原型,還是作為智慧與藝術(shù)的象征,它都受制于中國人心靈世界的那輪月亮。在月光世界里,“中國人那根極輕妙、極高雅而又極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溫潤晶瑩、流光迷離的月色輕輕地?fù)茼?。一切的煩惱郁悶,一切的歡欣愉快,一切的人世憂患,一切的生離死別,仿佛統(tǒng)統(tǒng)是被月亮無端招惹出來的,而人們的種種飄渺幽約的心境,不但能夠假月相證,而且能夠在溫婉宜人的月世界中有響斯應(yīng)”。淡淡的月光世界不僅僅反映出中國人的審美境界和意趣,也撥動著中國人豐盈而靈動、浪漫而又充實的藝術(shù)心弦,反映出中國文人的心象構(gòu)成。

“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月色在移動世界之際首先移動的是人們的心靈世界。有怎樣廣闊的心靈就有怎樣廣闊的月光世界。李漁《閑情偶寄·詞典部》中論述“中秋賞月”一折說:“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之歡悅。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涼”,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同是一輪明月,在李白筆下是“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月亮象征著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氣度;而在杜甫那里則是“江月光于水,高樓思?xì)⑷恕L爝呴L作客,老去一沾巾”(《江月》),顯得那么蒼老而疲憊,無奈而悲涼。

見到明月,范仲淹是“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反映的是相思難耐怕見清輝的憂苦心境;而王安石則抒發(fā)“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希冀著皓月當(dāng)空,乘舟返鄉(xiāng)的理想,洋溢著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即使是同一詩人,在不同的時期對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將月比作“白玉盤”“瑤臺鏡”都是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不能說是“不識月”,只是此時詩人對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時代的爛漫天真,在經(jīng)歷了人世的種種磨礪之后,此時他感受到的已是“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長門怨》)了,這種現(xiàn)象用歐陽修的詩說,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玉樓春》)。從古代文化的融融月色里,可以窺見中國文人豐富而復(fù)雜的心象構(gòu)成。

1.月亮意象中反映著古代文人尋找母親世界、尋找精神家園、恢復(fù)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的心理

反映在古典詩詞里常常表現(xiàn)出望月思鄉(xiāng)的主題,舊夢重溫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際凝然不動的鄉(xiāng)愁。詩人懷念家園、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傳遞。例如: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盧綸《晚次鄂州》)

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羅鄴《雁二首》其一)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戴復(fù)古《中秋李漕冰壺燕集》)

當(dāng)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際總是把明月與故鄉(xiāng)聯(lián)系在一起,明月成為啟動鄉(xiāng)愁,寄托相思、返歸家園的神秘象征物。這不正標(biāo)志著在人們意識的深層,月亮總是母親社會溫馨與和諧的象征。因而每當(dāng)人們浪跡天涯心靈孤寂之時,月亮便成為家園的寄托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牽系著相思的心靈,縮短著時空的距離,這樣又引發(fā)了亙古一月兩地相思的主題。謝莊《月賦》的“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diào)歌頭》),從表層結(jié)構(gòu)上看這些詩無非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式的情懷,而詩人寄心明月托物抒懷的情感模式,其深層結(jié)構(gòu)中月亮不正是和諧、溫馨的家園象征嗎?這里就已觸及到了月亮所象征的女性世界的原始意象。

2.月亮反映著古代詩人騷客孤獨與寂寞的心態(tài),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的心理

李商隱《無題》詩中有“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的詩句,“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構(gòu)成了孤獨與失意者的悲苦心象。因為月宮里還保存著女性遭到驅(qū)逐的凄涼憂傷的記憶,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總是把月寫成寒月、孤月、冷月。李白有詩謂:“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把酒問月》),李商隱“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yīng)斷腸”(《月夕》),置身于月光下,遙想廣寒宮中失意的嫦娥,自然與詩人宦海浮沉、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契合?!豆旁娛攀住酚校?/p>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正因為月亮反映著孤獨失意的意象,它才牽系著詩人嗟時傷悲的情懷,阮籍于清風(fēng)月下“憂思獨傷心”(《詠懷》其一),杜甫在“秋月仍圓夜”而感嘆“江村獨老身”(《十七夜對月》),連豪放曠達(dá)的蘇東坡也寫出了“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卜算子》),一彎殘月,滿懷孤寂,月下彷徨,憂苦之情不可遏止。最富有典型意義的是白居易的《中秋月》: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yuǎn)不知。

月亮帶著它凄冷憂戚的輝光,對于失意者來說只能是“添愁益恨”,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著凄苦彷徨者的心靈。戎昱《江城秋夜》謂:“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月本無心,涂抹在月亮上的凄苦迷離的光芒,說到底還是詩人愁苦心象的反映。

3.月亮作為一種永恒與自然的象征它又成為士大夫逃避紛紜的現(xiàn)實苦難、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

在否定了現(xiàn)實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為一種飄逸的風(fēng)范。李白《月下獨酌》詩曰:“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贝丝痰脑铝烈巡皇且环N純?nèi)坏目陀^物象,而是詩人自身飄逸風(fēng)采、瀟灑氣度的人格化身,詩人在擺脫了異化的束縛之后成為月的知己月的伙伴。由此,愛月賞月也成為古代詩人的雅好:“終夜每愛月,見月常苦稀”(梅堯臣《愛月》),“聽猿推枕坐,愛月近窗眠”(顧逢《秋夜宿僧房》),“悲秋時把酒,愛月夜行船”(戴復(fù)古《舟行往吊故人》)。

月亮創(chuàng)造著藝術(shù)世界,也創(chuàng)造著人格精神。中國人的人生觀不是一種科學(xué)的人生觀,而是一種藝術(shù)的人生觀,月亮作為一種物我兩忘契合天機的神秘啟示物,也參與了中國士大夫的人格塑造?!叭f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五燈會元》,66頁)是中國人神往的藝術(shù)境界?!拔┙现屣L(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蘇軾《前赤壁賦》)當(dāng)士大夫經(jīng)歷了人生波折頓悟了人生的禪機,便自然地走向那澄澈晶瑩的月光世界里去了,希冀著“抱明月而長終”,吟風(fēng)嘯月成為士大夫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

  1. 潘知常:《眾妙之門——中國美感的深層結(jié)構(gòu)》,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267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