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人間神圣的喜劇
意大利作家但丁(Dante,1265—1321)是一個連接中世紀與近代的偉大詩人。他的《神曲》一方面是中世紀1000余年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世紀文學和哲學總匯”,另一方面也是近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聲,是最早的人文主義作品之一。但丁的這一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使他長期以來受到西方思想界和文藝界的高度重視?!渡袂罚↙a Divina Commedia)既是但丁傾全身心血寫成的傳世之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奇書”,因為它不僅幾乎包羅了中世紀的一切學問,而且寫作手法上也采用了中世紀文學的寓意和象征手法,內(nèi)涵密實、寓意深奧,許多地方寓意比表層的敘述語義更為重要,但這些隱含的寓意又是集想象與思辨于一體的哲思,因而在閱讀和傳播過程中引發(fā)了后人各式各樣的闡述。
在我們再一次嘗試讀解這部偉大作品之前,先去了解一下中世紀的歐洲生活和但丁本人的一些特殊經(jīng)歷。
中世紀生活的三個特點
歐洲中世紀(Medieval)歷史上是指公元380年羅馬帝國定基督教為國教至1453年土耳其占領君士坦丁堡之間約整整1000年的教會和封建統(tǒng)治時期。“Medieval”這個詞意指過度的、缺乏彈性的權威,是個貶義詞,強調(diào)中世紀生活是黑暗、恐怖、封閉和禁錮的。不過從另一方面講,中世紀也是西方古代思想與近代思想的一種過渡,是對其的一種繼承和發(fā)展。中世紀還是歐洲各項社會體制的萌芽時期,比如西方學校制度主要來自中世紀,從中世紀初期的修道院學校到12世紀的教會學校,歐洲“知識分子”和高等多學科專業(yè)教育事業(yè)就誕生并成熟于中世紀。再比如許多民族都是在中世紀相繼建國的,如英國、德國、法國等,都是在這一時期逐漸擁有自己的城市、政府、公民、民間音樂、民俗故事,許多大眾方言、土詞也隨之而成為通用的民族語言。另外,中世紀時期雖然一切知識都以“神學”為中心,科學和哲學都是神學的“仆人”,但同時城邦的建設、科學的研究、哲學的思考、手工業(yè)的進步、民間藝術的發(fā)展都在各自的領域逐漸積累和拓展,所以中世紀的生活畫面也是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除了牧師、教士、修道士外,還有吹笛手、管風琴手、玻璃工匠,聲名顯赫的王侯、君主,他們周圍的騎士、詩人、醫(yī)生、學者以及平民、農(nóng)民、女巫、賭徒……我們經(jīng)常耳熟能詳?shù)闹惺兰o歷史人物有圣女貞德、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洛依絲、阿拉貝爾、沙特爾……
中世紀生活的第一大特點是基督教一統(tǒng)天下。就像俯視任何一個中世紀古城都可以看到教堂總是城鎮(zhèn)里最高的建筑、它主宰著附近的一切景觀一樣,中世紀的君主、王侯不管如何顯貴豪富,都不過是上帝的臣民,教會和教士是所有人與上帝之間的唯一中介,基督教義是人們審視一切的途徑。無論是善惡美丑、恨愛哀愁,凡是學問或娛樂都只有通過基督教教義的原則來認識和理解,否則就是“異教”或“邪教”,就要受到嚴酷的懲罰。由于基督教主宰了人們精神和物質(zhì)生活的一切細節(jié),因而不管基督教如何從神學理論的角度,說明學習和遵循基督教是為了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統(tǒng)一和完美,實際這種生活都充滿了專制的恐怖和盲目的迷信。
中世紀生活的第二個特點是“原愛”和“原罪”思想深入人心?;浇探塘x強調(diào)世界之所以美和善,是因為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了在整體上和諧的宇宙,也創(chuàng)造了近乎完美的人和宇宙萬千生物。但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因為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了智慧之果,因而使得以后的人類一生下來就帶著“原罪”。這種上帝對人有不盡的“原愛”,而人在上帝面前帶有抹不去的“原罪”思想,使得中世紀人們的生活既充滿恐怖又充滿希望,他們既可以通過“贖罪”的言行接近或感受上帝對自己的關愛,也可以通過善的靈魂最終將被上帝“拯救”的幻想來解脫或減輕生活的苦難感。中世紀人的生活與現(xiàn)代比起來是悲苦的,物質(zhì)貧乏和疾病橫行使得中世紀的生活畫面上充斥著泥濘的道路和滿是污水的街巷,惡臭和瘴氣四下彌漫,蹣跚跛行的病人和殘障人觸目可見。生活資源的匱乏和普遍的愚昧、迷信,也使得榮譽和尊貴帶給人以更大的興奮和刺激感。貪婪是中世紀最為集中的一種世俗之罪,它既體現(xiàn)了最直接、最原始的人類欲求,也由于物質(zhì)生活的普遍艱難而如烈火吞噬干柴。權力和財富是人們互相羨慕或嫉妒的夢寐以求的東西,揮霍和浪費又是暴發(fā)戶們迫不及待的享受方式,由此引發(fā)的血腥報復、行賄欺騙和冷酷無情又使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沾染著中世紀的腐敗和迫害。荷蘭文化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在《中世紀的衰落》一書中這樣描述中世紀生活:
人們只能從無窮盡的罪惡中看到他們的命運,這難道不奇怪嗎?昏君、迫害、貪婪、野蠻、戰(zhàn)爭、土匪、搶劫、同情、告解等等,都是人們眼中看到的歷史。人們害怕戰(zhàn)爭爆發(fā),害怕正義沉淪,時刻有一種不安全感,并且因害怕地獄、魔鬼及世界末日的來臨而加劇。所有的生活都是黑色的。每個地方都有仇恨和不義,撒旦用他的雙翼遮蔽了整個地球。教堂在無力地戰(zhàn)斗著,牧師們在無力地布道著,但情況并未有所改觀。
中世紀的生活不僅在外在現(xiàn)實中是混亂和痛楚的,而且在人們的內(nèi)心中更是動蕩不安的,所以人們懷著對上帝的敬畏和對人間惡的仇恨,相信“天堂”和“地獄”的存在,相信每個人最終要接受代表上帝懲罰或拯救的“最后審判”。從這個角度講,但丁《神曲》寫的就是中世紀人心中的真實世界圖景。
中世紀生活的第三個特點是秩序嚴整和等級森嚴。多數(shù)人生下來就被定下了身份,并被指認必須效忠于他的封建領主。整個國家被精細地劃分和排列成各種等級,這些等級被宣稱為是萬古不易的。圍繞著這些等級制度,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儀式,每種儀式都必須執(zhí)行得莊嚴堂皇、一絲不茍。教會實際上就是通過這層層的儀式進行統(tǒng)治的。中世紀的人們除了周末上教堂聽布道、飯前睡前祈禱之外,還要參加頻繁的游行活動和各種公共的宗教活動。他們不僅經(jīng)常能聽到感人至深的布道詞和“上帝的聲音”,而且還經(jīng)常在廣場上看公開行刑,圍觀那些殘忍的刑罰,從中領略由教會宗教裁判所執(zhí)行的“上帝的懲罰”。由此,中世紀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看法比今天更涇渭分明,對悲苦善惡的理解都更直接和更絕對。塵世的森嚴等級使他們更狂熱地依戀上帝面前人人擁有的“原愛”和“原罪”,中世紀人往往有著一種特有的瘋狂情緒,他們或者在有才華的傳教士的講臺下?lián)]淚如雨、捶胸號哭,或者在重刑犯的刑場上振臂亂吼、歡呼雀躍。這種濃厚的圍觀熱情和喜看酷刑的特有樂趣,既表現(xiàn)了中世紀式的野蠻、迷信,也反映中世紀人在極為死板的等級生活中更尋求感官刺激和偶爾擁有的發(fā)泄情緒的機會。
后人之所以認為《神曲》是“中世紀的綜合”,是因為這部作品的整體布局、結構特點、細節(jié)描寫和各種人物的行為活動實際為我們提供了中世紀人們思想和文化生活的概要,它既幫助我們了解西方文明的一段真實歷程,也使我們能夠借助但丁的思想和體驗,以回味和超越的雙重態(tài)度去認識歷史。
詩人渴望成為不朽之人
但丁1265年出生于一個平凡的商人家庭,父親在佛羅倫薩從事家庭放債業(yè)務。12歲生母死后,父親又娶了第二個妻子。他很小就開始接觸拉丁文經(jīng)典、阿奎那的神學著作,并有幸得到意大利教皇黨領袖布魯內(nèi)托?拉蒂尼的親自指導,使他懂得了“人如何變成不朽”的道理。但丁后來在《新生》一書中寫道,他9歲時初次見到了他一生的精神戀人貝亞德。她比他小幾個月,“衣著色調(diào)極為文雅,是一種柔和、樸素的紅色,打扮與她幼弱的年齡極為相稱”。但丁回憶自己看到她時心跳加快、開始顫抖,不由想起了荷馬的話:“她似乎不是凡人所生,而是上帝之女。”9年之后,他才第二次見到她,這次他“心中的美妙情人”“穿一身最純潔的白色服裝……給了我充滿貞淑的問候,我心想,我已經(jīng)得到了無限的幸?!薄J聦嵣线@是一位銀行家的女兒,從未與但丁有過真正的接觸,在她嫁給了另一位銀行世家的后代之后,不久便得病死去了。
不過但丁說自己從未停止過想念她,不停地夢見她,在她死后也因此而整天郁悶不樂。家人因此以為他到了結婚的年齡,就為他籌辦了一件門當戶對的婚事。在另一位意大利文學家薄伽丘寫的《但丁傳》里,這樁婚姻給但丁帶來的痛苦才讓他真正無法忍受。他覺得自己因此不再能自由地研究經(jīng)典、參加詩人聚會、與哲學家辯論、與王子王孫對話、在名流學士中間通過思想溝通享受求知之樂,而必須成天陪女人們聊天,禮貌而又分寸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將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對極會猜疑的妻子坦白,最終一天一天地衰老、死去。但丁與這位妻子有四個孩子,但在他的書中從不提及,在他被流放之后,也再沒想要見她。
1300年但丁35歲時,由于顯著的才華、旺盛的辦公精力和良好的社會關系,得到了佛羅倫薩共和國最高執(zhí)行官的位置。但這是一次“不幸的入選”,因為他很快就成了教皇和國王爭權奪勢的犧牲品,1302年即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逐出”佛羅倫薩。在以后的20年里,他從未有可能重歸故里。但丁在被放逐期間,開始還想聯(lián)合別的逐臣一起做推翻政府的工作,但很快就輕蔑這種陰謀詭計,認為一個人不能因個人原因而危及公眾幸福,從而退出政治活動,專心詩歌創(chuàng)作,靜候未來的正義的鐘聲。1315年,佛羅倫薩傳來一個消息,說被逐的諸臣只要肯付一筆罰金,再頭上頂灰、頸下掛刀、游行街市一周,就可以返國。但丁聽后義憤地說:“要是損害我但丁的名譽,那么我決計不再踏上佛羅倫薩的土地!”之后,他更把讀書與作詩視為生活的精神支柱。在許多痛苦、憤慨和憂傷之中,他感到貝亞德的影子一直在伴隨著他,于是《神曲》也成為但丁立誓用來紀念“她”的藝術紀念碑。
但丁的《神曲》講的是一個人靈魂的旅行,即但丁自己某夜入睡后在夢中游歷了可怖的“地獄”、神奇的“煉獄”,最后終于來到了“天堂”,并由貝亞德指引見到了“上帝”。這個心靈進程十分生動地反映了中世紀基督教徒所希望的死后生活,同時也是但丁在流放過程中將自己被“放逐”的親身感受融入其中的一種象征性描述。因而這個作品既充滿戲劇性、史詩感,又充滿說教性和寓意。但丁在解釋為什么叫“神圣的喜劇”這個題目時曾說:
這部作品的目的是要讓這個世上生活的人,擺脫痛苦狀態(tài),指引他們走向幸福狀態(tài)……如果我們審視其主題,開頭它是可怕的、罪惡的,因為它是地獄;結尾處是幸運的、稱心的、歡快的,因為它是天國;而如果我們審視其語言風格,它的風格是卑微、低下的,因為它是俗語,是家庭主婦談話時也使用的語言。由此可見為什么這部作品叫作喜劇。
而但丁在解釋這部作品的寓言性主題時說:
人,或因其功,或因其過,在行使其自由選擇之時,或應受獎,或應受罰。
靈魂的旅程
《神曲》開篇說“我”在“人生的中途”35歲左右,在昏昏欲睡的狀況中,忽然失去了正道,迷途于一個黑暗之林?!拔摇痹谶@片嚴肅而廣漠的荒野中竭力尋找出路,心中泛起一陣嚴過一陣的恐懼,不亞于死亡的光臨。黎明時分,我在一山腳下望見山頂上普照旅途的“陽光”,于是一步步向荒涼的山坡攀登。突然,跳出了三只五彩斑斕的猛獸,一只是豹(象征淫欲),一頭是獅(象征強權),一匹是狼(象征貪婪)?!拔摇边M退維谷,高聲呼救。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現(xiàn),對驚慌失措、面紅耳赤的“我”說:
假使你要離開這塊荒野的地方,你應當另尋一條出路;……我將做你的引導人,引導你經(jīng)歷永劫之邦……再去看那些洗練中的靈魂……還有一個比我更高貴的靈魂來引導你,那時我就和你分別了,因為我沒有信仰他,所以我不能走進上帝所住的城。(P5)
于是維吉爾引領但丁參觀了地獄、煉獄(亦譯凈界),之后貝亞德出現(xiàn),引領他進入天堂,最終還見到了上帝。
《神曲》全曲約14000余行詩,分地獄、煉獄、天堂三篇,每篇33歌,加序曲,共100歌。《神曲》的結構是建筑似的,地獄是9個漸次下降的圈,以冰湖為圈底。煉獄是9層漸次上升的坡,“地上樂園”是煉獄的頂部。天堂是由“九重天”構成的極大球面形,每重天都是透明的氣體,行星隨氣體運動,包裹著不動的地球宇宙,而最外面則是上帝和其他精靈的居地,也是永恒不動的天府。這個構想結合了多祿謀(Ptolemy)的天文學、托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的神學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ile)的倫理學,他們都是但丁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
為什么但丁會對付不了豹、獅、狼這三獸呢?因為他陷入一片“黑暗之林”,這片荒林有人認為是指當時意大利之黨爭和社會腐敗,也有人認為是指世俗歡樂之林,因為維吉爾問驚恐萬分的但?。骸盀槭裁床慌肋^這座明媚的山,這是一切幸福的源頭嗎?”(P4)所以但丁對付不了這三獸,既可指他一人勢單力薄,體力和智力都有限,也可指任何人都需要一些“他人”的指點和引導,才能從生活的困境或迷途中跳出來,走上一條更有希望的新路。這個“他人”在詩中是指維吉爾和貝亞德,而為什么他倆能夠引導但丁踏上靈魂之旅呢?一般認為維吉爾和貝亞德分別代表理性和愛,或者說認為他倆分別代表人的智慧(理性)和神的智慧(愛)。維吉爾是但丁生前極為欽佩的智者和精神導師,但他是中世紀之前的偉人,當時還沒有基督教,所以他無力進入上帝的領地,作者借維吉爾之口說貝亞德是比他“更高尚的靈魂”的確暗示他與她之間的差別或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從以后的詩行中我們不難看到,他們分別代表了自由意志和神的旨意,他們分別是行動的和指點的、個體的和超俗的、懷疑的和完美的。在這一對引領人的安排中,我們不難感到這首詩的思辨色彩和但丁的哲學詩人追求。
“地獄”里的罪與罰
九層地獄是上大下小,直至地心冰湖的旅程。但丁按罪孽的輕重程度,將最可惡的罪人放置在最低層。在地獄的大門外,關著一些“無聲無息的懦夫”和“自私自利的騎墻派”,他們求死不得,又不可能有幸福,“過著盲目的平庸生活”。地獄的第一圈是一個候判所,里面是沒有信基督教的人和著名的異教徒。這里的靈魂“雖然郁郁不樂,但也沒有痛苦”(P16)。我們在這里可以見到荷馬、賀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奧維德、亞里士多德、德漠克里特、西塞羅、多祿謀等古希臘羅馬時代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醫(yī)藥家和詩人。維吉爾告訴但丁,他自己也身處此層,這里的人“并沒有罪過,他們中間雖也有立過功勞的,但仍舊不夠,因為他們沒有受過洗禮,這一樁是達到你的信仰之門”?!拔覀兾ㄒ坏谋巧钣谠竿卸鴽]有希望?!保≒17)在這一層的安排中,但丁既嚴格遵循基督教的“洗禮”儀式要求,又因為這些偉大的人不能有見到上帝的“希望”而感到“非常傷心”,從而暗示基督教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制造的矛盾。
真正的地獄開始于第二層,在這里都是一些“屈服于肉欲而忘了理性”的人。比如埃及艷后克里奧佩特拉、古斯巴達王后海倫……但丁因為同情這些殉情而死的古代勇士、古王后和妃子,特意用愛神的名義請求那些在斷崖絕壁上被狂風吹得四處飄蕩的靈魂停一下,和他們倆說說話,于是一對叫“法朗賽斯加和保羅”的著名戀人停了下來,向但丁訴說了他倆怎樣因為看一本愛情小說而不由自主地墜入愛河,由于愛煽動了一顆軟弱的心,使青年人迷戀于漂亮的肉體,所以“甜蜜的思想和熱烈的愿望就引誘他們走上了悲慘的道路”(P24)。但丁在這對苦苦哭訴自己遭遇的靈魂前一時因為感動,而“昏倒在地,好像斷了氣一樣”。
基督教在中世紀不僅以統(tǒng)一的神學思想替代世俗文化教育,而且向人們宣傳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認為現(xiàn)世如孽海,靈魂墜落是因為肉體的要求和邪欲,唯有歸入神的懷抱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但丁的這一段描寫則有意將情欲與物欲作了區(qū)別,貪圖物欲的人將被關在更底層的獄中煎熬;同時也將情欲與肉欲作了區(qū)別,因為與后來引領他入天堂的貝亞德比起來,法朗賽斯加還是屬于“縱欲”的。在描寫引導這兩個青年人誤入歧途的那個愛情故事書時,但丁也表現(xiàn)出了他作為一個中世紀智者,提倡有寓意的文藝、反對引起感官享樂的作品的思想。不過但丁在聽了法朗賽斯加的哭訴后竟昏倒在地,這個情節(jié)處理引起了后人的諸多評論。這可以是因為但丁有相似的熱戀經(jīng)歷,因同情而昏倒;也可以是因為驚嘆而昏倒,因為這對青年人竟這樣缺乏節(jié)制、迅速地毀滅了自己的一生;但還可能是因為關懷,因為震動而昏倒……總之,但丁對基督教教義的解釋由于加入了個人親歷的冤屈和一生的精神之戀,因而在他所提示的偉大人生目標上有溫暖的人情和純潔同情的包裹。但丁對貝亞德的愛,不是什么青春“早戀”,而是一種宗教性的情感,一種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一種戀愛者的藝術。這種戀愛者藝術具有結合個體之愛和普遍大愛的特殊價值,是從自然萌發(fā)、精細微妙的愛的親身體驗出發(fā),感受偉大的“原愛”的存在,并通過擴大愛的目標,來保持自身永遠不衰的激情。正是從這樣的特質(zhì)和價值而言,個體間的世俗愛情、現(xiàn)實世界的個人意志追求也可以是神圣的。由于當時的環(huán)境所限,但丁對這層意思的表達是十分含蓄和隱蔽的。
地獄的第三層是一些貪食者,他們被放在惡臭的泥中,遭風雨的襲擊,還有一個有三個頭的兇狠惡魔在那里不斷把貪圖口腹之欲的靈魂撕得四分五裂。
地獄第四層關的是貪利者,維吉爾指著一群剃光頭發(fā)的人對但丁說:“那些頂上精光沒有頭發(fā)的教士、主教,是教皇,因為他們是特別的貪得無厭?!边@些人被分成兩組,各自大呼大喊,胸前推滾著一個重物,面對面挺進,相逢時就沖撞、打架,然后轉(zhuǎn)過頭走回去再來一次。維吉爾因此說:“命運給人類財富是多么的愚弄他們,而人類對財富的追逐又是多么劇烈!月亮下面的金錢,從沒有使勞碌的人類有片刻的安靜?!庇谑?,但丁和維吉爾在一起討論了財富流通與人們常常感覺“命運無?!边@二者之間的關系。
地獄的第五層是許多易怒的靈魂,這些妄自高大、喜歡報復的狂人被關在一起,他們在墨汁一樣的沼澤里互相咬嚙,皮開肉綻。當維吉爾和但丁來到一座污水繞著的城邊時,高塔下忽然出現(xiàn)了三個身上繞著毒蛇、沾著血跡的復仇女神,維吉爾讓但丁閉上雙眼,并用自己的手再把但丁的臉擋住,因而“理性”擋住了復仇女神所代表的固執(zhí)和惡意。此時,一位天使以正義的憤怒喝退了復仇女神和其他妖魔,但丁和維吉爾也因此坐小舟渡過了名叫“死的隔”的湖,進入城門。
城里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墳墓林立,墳墓之間都燃燒著火焰,在蓋子還開著的棺材里傳出陣陣悲泣的聲音,這里是地獄第六層,關的是邪教徒,他們在烈火中哀號。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Epieuro)因為不承認死后有靈魂生活,推薦現(xiàn)世享樂,因而也被放在這里受難。當?shù)∷麄z離開這片火墳,繼續(xù)向中心走去,就來到了深淵的邊際,看到了關在地獄第七層的“強暴者”。維吉爾告訴但丁,在損害別人的罪惡中,有人用強力,有人用詐術?!霸p術是人類特有的惡性,更為上帝所痛恨,所以欺詐的人還在強暴的人下面,受苦更大?!保≒48)而強暴者又可分為三類:施于鄰人、施于自己和施于上帝。所以第七層地獄又分三環(huán):第一環(huán)沸騰的血湖里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迫害人民的暴君;第二環(huán)是因信仰不堅定而自殺的人,他們死后在這里都變成了長滿毒瘤的灰樹;第三環(huán)是在火雨和熱沙中掙扎的褻瀆上帝者、不勞而獲者和當時佛羅倫薩的一些大暴發(fā)戶。
在地獄第八層,是各種欺詐者的受刑處,他們分別關在七條溝里。拿女人做買賣的男人或出賣肉體的妓女裸著身子被許多頭上生角的魔鬼鞭打。他們中間有伊阿宋和美狄亞。買賣圣職的教皇(去世的及在世的)被倒釘在石頭縫里,小腿和腳上燃著火。貪官污吏在煮沸的瀝青里煎熬,誰把頭偷伸出來,就會被魔鬼用鐵耙子壓回去,就像廚師把豬肉壓入鍋底。偽君子們穿著鉛做的沉重衣帽,在狹隘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因為“這些靈魂的負擔太重了”。偷盜者被各種毒蛇纏住全身,一旦被蛇咬住喉嚨就著火成灰,而尸灰一旦落地就又聚集起來回復原形,這是人形與蛇形的混合互變。荷馬史詩中足智多謀的英雄俄底修斯因為在攻打特洛亞時合謀了“木馬計”,犯了“勸人為惡”罪,也被關在第八層。他在火團中向但丁訴說了自己追求知識的熱情和航海的歷險(P119—121)。但丁對俄底修斯命運的處理引起后人的極大興趣,因為他實際在闡明基督教“罪惡觀”的同時,也展示了這種宗教評判標準的功過是非。俄底修斯意欲“浪跡世界,歷覽人間善惡”,但像他這樣的求知熱情在基督教世界里必然遭受苦難,這種苦難并非指他所要經(jīng)歷的肉體磨難,而是指他在精神上必然與更高的理想生活失之交臂。詩中寫道:俄底修斯回到家鄉(xiāng)伊薩卡后,又與他的新伙伴開始新的航行,他們繞過了非洲的海岸,在大海里航行了5個月后看見了一座巨大的山,這就是煉獄島的山。然而就在俄底修斯想到那兒登陸時,一陣暴風傾覆了他,他的帆船船頭朝下地沉入了這人跡不至的大海里。俄底修斯受懲罰因此而具有悲劇意味,作為一個“異教徒”,他雖有玄妙難解的沖動要投向一個新世界(指煉獄),但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拯救,他的迷失也許不能完全歸罪于他個人,也有外力的作用(如一陣風暴),但他個人卻因此要承擔罪責,受到懲罰。對于這樣的悲劇,維吉爾對但丁說:在地獄里“不應當再有憐憫。對于上帝的判決表示一種傷感,豈不有罪?”(P89)
在地獄的第九層,是罪大惡極的謀殺者、暗算者、叛國賣主者,他們沒在冰里面色發(fā)青,牙齒戰(zhàn)栗作聲,眼淚也立即成冰。在冰湖的中心是巨大無比的惡魔撒旦,嘴里咬著出賣耶穌的猶大和另兩個叛徒。維吉爾說:“我們應當去了,因為我們已經(jīng)全看過了?!保≒164)然后,維吉爾背起但丁,通過一個隧道來到煉獄。
在整個《地獄篇》里,重點表現(xiàn)了但丁及西方人對“罪”的理解和認識。首先,在罪的分類中,我們不難看到,主要是三類:個人欲望、暴力和欺詐。不能節(jié)制個人欲望的罪,如貪圖色、食、財,放縱本性的人“罪”不重,對他人、自己或上帝施“暴力”的人要罪加一等,但最重的罪是破壞社會安定、擾亂社會秩序,而最卑鄙的人是政治上的背叛者,所以但丁所記錄的“罪”的座次反映了中世紀以社群利益決定懲罰程度的社會系統(tǒng)。美國作家大衛(wèi)?丹比認為《神曲》也反映了中世紀人的“公民熱情”。但丁一層一層地觀看受罰靈魂的痛苦和哀號,他為之刺痛、驚駭,也為之思考和求學,因而“苦難是為他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教育和提示,也是為了提示讀者”。
其次,中世紀對社會罪惡更多地采用恐怖的懲罰,而非我們現(xiàn)代人式的慈悲倫理觀。比較起來現(xiàn)代人相信“寬容”不相信“罪”,同意適當?shù)摹皯土P”,但不同意永久的懲罰,因此我們也可能對《地獄篇》中但丁對各種懲罰方式的想象和激情感到無法“欣賞”。另一位美國學者喬治?桑塔亞那認為:“但丁并非一位單純的熱愛善的人,他也是一位強烈地憎恨惡的人。”就像但丁在地獄黑沉沉的大門上看到的那段題詞:
從我這里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里走進罪惡之淵,從我這里走進幽靈隊里。正義感動了我的創(chuàng)世主:我是神權、神智、神愛的作品。(P12)是“原愛”,即正義與力量,建立了地獄中的殘酷懲罰。是原初之“愛”,借助于對蔑視她的人的嚴厲懲罰,使自己得到尊敬、得到證明,得以發(fā)出太陽一樣的光芒。這一思想在但丁的筆下,還進一步成為受罰者自身的愿望和追求。比如剛到地獄的鬼魂都“擠著渡河”,“他們急于要渡過這條河,因為神的正義刺著他們,他們的害怕就變?yōu)樽栽噶恕保≒14)。但丁希望人們能夠從對苦難的切身體驗中受到刺激和教育,在“地獄”的可怕圖景中同時看到罪惡外在與內(nèi)在心理上的真實性,看到罪惡為什么與毀滅同在,恐懼為什么與希望同在。他希望人們從身不由己的恐懼上升到心甘情愿地洗滌罪惡。
比較而言,中國式的神靈更明確地代表權威和力量,更明顯地引導服從的意志;但丁的神界代表的是正義和秩序,必須在其中同時建立懲罰的概念和散播希望的種子。從自甘懺悔中逐漸產(chǎn)生自覺的向上的意識,這正是但丁看到的人性與最高理想的聯(lián)系和路徑。所以他敢于充滿激情地去寫“罪”與“罰”,寫種種苦刑和折磨,想讓他的讀者感到震驚和體驗恐怖?!爸挥斜混`感所激動的詩人才能是這樣敏感的道德家,也只有嚴肅的道德家才能是如此具有悲劇性的詩人。”
“煉獄”和“天堂”:悔悟和升騰
在但丁描述的煉獄(亦譯“凈界”)里,關的是與地獄中的人同樣有“罪”的人,只不過他們的罪程度較輕或已經(jīng)悔悟,得到了上帝的寬恕,允許他們通過修煉,讓自己的靈魂層層上升。地獄里是惡人受罰,煉獄里是向善之人知錯而改。如果說“地獄”是苦惱的海、陳腐的幽窯,那么煉獄門外就是寧靜的蒼穹下澄藍的大海。一位銀白胡須的圣人守護著海岸,他的額頭上照耀著神圣的四星:正義、謙遜、毅力和節(jié)制。依照這位老人的要求,維吉爾和但丁用草上露珠洗凈地獄的污跡,用象征謙遜誠實的燈心草做了縛腰的帶子,開始去參觀“滌罪的靈魂”。經(jīng)過狹窄的悔過之門之后,他們沿著煉獄之山坡一級級向上攀登。
煉獄分三部分:外部、本部和頂部(地上樂園),也分九層。第一、二層是曾被教會逐出門庭的人和臨終才知道懺悔的靈魂,他們不得不在大門外長久地等待。第三至九層是“七宗罪”的罪人依照不同的方式蕩滌自己的罪行,比如驕傲者背負重物,不斷地大口吐出他們心中的傲氣;妒忌者背靠著背,眼睛被鐵絲縫??;易怒的靈魂被沉重的、厚毛巾一樣的黑煙遮蔽;懶惰的人在“沒命地奔跑”;貪財?shù)娜嗣娉S土;貪食的人面對果樹甘泉卻飽受饑渴,瘦得不成樣子;貪色的人則在烈焰中洗滌著自己的身心。煉獄中的“罪”是根據(jù)“愛”來分類的:“愛”的反常,如喜歡別人不如自己,是“驕”,喜歡別人有禍是“妒”,喜歡把錯誤都推給別人是“怒”?!皭邸钡那啡本褪恰岸琛保@樣的人對一切都冷淡而無熱情。“愛”的太過則是“貪”,貪財、貪食或貪色。(P259—360)煉獄中的人雖也受罰受苦,但這些痛苦都是有限的。但丁和維吉爾在游歷煉獄時,更多的是聽其中的靈魂的自責、悔悟、懺悔辭、祈禱辭和贊美歌,并討論各種嚴肅深奧的人生問題,總之是教誨和懺悔的結合?!兜鬲z篇》的基調(diào)是恐怖和黑暗,《煉獄篇》則是忍耐和企盼。但丁在《煉獄篇》中更多地摻入自己的經(jīng)歷和政治見解,同時也更多地敘述基督教的主要教義。
比如煉獄本部第一層,但丁發(fā)現(xiàn)13世紀后半期著名的畫家阿臺里西“在重物之下轉(zhuǎn)著頭看我,他認識我,他喊我,把一雙眼睛用力盯著我,那時我彎著腰伴他走?!彼麘曰谡f他自己生前野心很大,總想把與人一起創(chuàng)作的畫說成是自己的?!叭肆λ艿玫恼媸翘摌s呀!綠色能夠留在枝頭的時間多么短促呀!……塵世的稱頌只是一陣風,一時吹到東,一時吹到西,改變了方向就改變了名字。人的聲名無異草之生、草之衰,使他青的也就使他黃。”(P225)這是對“名”的超越。
又比如煉獄本部第三層,一個名叫“馬克”的威尼斯人對但丁說:“老兄啊!世人原是瞎子,你從哪里來,你是知道的。天給我們一種原始運動,也給我們一種辨別善惡的光和自由意志;我們?nèi)羯朴弥?,則可以掌握自身命運。上帝創(chuàng)造的靈魂開始總是天真爛漫,除尋求歡樂外一無所知,所以要在人類社會中確立統(tǒng)治者和法律進行約束。但是人民很快看不到他們的領導人,只想著積累和收斂自家的財產(chǎn)、不暇遠求,因而世人漸趨下流,不是由于人類性質(zhì)上變壞了,而是因為這些壞的領導人。過去羅馬有兩個太陽,照明兩條路徑,一是塵世的,一是上帝的。現(xiàn)在寶劍和十字架都拿在一個人手里,這個便不怕那個了?!保≒254)這又是對“利”的超越。
“自由意志”是但丁《神曲》中的一個中心論題。在“煉獄”里但丁通過自己與維吉爾和其他贖罪靈魂的對話,強調(diào)自由意志就像天體運動一樣,是上帝賦予人類的一種特有智慧和能力。但人類在年輕時會因年幼無知而任性縱欲,在成年后也會因為迷戀塵俗的享樂而濫用自由意志。在煉獄18篇中,維吉爾告訴但?。喝艘姷绞棺约簹g樂的東西就會驚醒了一般地沖上去,這種一見“傾心”的表現(xiàn)就是人心之“愛”的表現(xiàn)。“愛”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包括了心和欲的雙重運動,著了迷的心必入于欲,并且非達到享樂的目的而不停止追求。所以“愛”本身并不值得稱贊,智慧和欲望的原初不值得稱贊和斥責。唯有在愛欲升起的同時,你的內(nèi)心還生出思考的能力,表示許可和阻止;當你從最高原則推出理由,作為這樣愛的善惡標準,你才值得稱贊,因為你運用了內(nèi)心選擇的自由。(P262)
煉獄的山麓很高,似乎昂首月空之中,出于人間風雨之上。煉獄的頂部是一個寬闊的平臺,也即人間伊甸樂園。伊甸園內(nèi)有兩條河流,一條河可治痛苦的回憶,一條河使所有的美德更有生氣。在這個伊甸園里,維吉爾完成使命悄然返回,但丁在與導師分手的涕淚漣漣之中看到了一只半鷹半獅的怪物拉著一輛神車(象征教堂)?;ㄓ昀_紛之中,眾天使歌唱之際,貝亞德蒙著白雨紗、披著綠披肩,身著鮮紅如火的長袍,頭戴橄欖枝花冠(白、綠、紅分別代表信仰、希望、慈愛)降臨到但丁面前。她像皇后一般凜然不可侵犯,像母親指責孩子一樣指責了但丁在她死后,“腳就踏在邪路上,追逐歡樂的虛影”,因為但丁“迷誤得太遠,悔悟得太遲”,故而讓他去參觀墮落的罪人,灑下懺悔的眼淚。但丁在貝亞德的指引下,先喝了累德河的忘川水,神志逐漸清醒,爾后又用優(yōu)樂埃的圣水使自己再生,最后隨貝亞德“準備上升于群星”。
天堂是由“九重天”構成的,在這些天宇里分別住著行善者、虔誠的教士、立功德者、神學者、殉宗教之難者、正直的君主、潛心修道者、基督和眾天使。九重天之上是“天府”,“天府”是一個大而無邊的圓形劇場式的所在,所有的幸福靈魂都穿著白袍,各就其座,沐浴在上帝的光和愛之中。但丁漫游天堂實際是由此岸達到“彼岸”,由此天過渡到“彼天”,引導他完成這種過渡或超越的是貝亞德的“目光”。貝亞德美麗而帶著微笑的目光使但丁不知不覺地在云層中一級級升騰,他每上升一層都感到無上的光芒讓他目眩,但貝亞德引導他逐漸適應和習慣光輝奪目的天堂。最后但丁還在圣母的允許下一窺上帝的神秘容顏,他“抬起頭來向著那永久的光”,接近了所有心愿之終點,完成了欲望上的最高努力;“我早已準備了這種姿態(tài),因為我的眼力逐漸精一,透入那高光逐漸深刻,此高光的本身就是真理?!保≒544)“在那高光之深沉燦爛的本體里,我瞥見了三個圈子……當我的眼睛看在上面的時候,似乎現(xiàn)出他的本色而繪出我們?nèi)祟惖膱D形;我的眼光全然貫注在他上面。”在但丁瞥視到神本體、智慧和愛“三位一體”的上帝,在神圣的光圈中看到神性與人性相融合、故而具有人形的基督之后,他的欲望和意志都與上帝的“原愛”和諧了,他由此看到了人性與神性關系的秘密,看到了許多人之所以在天堂中擁有神一樣的地位,是因為他們生活的目的就是投入上帝的懷抱,而心儀上帝也就是投身于生活的“真理”。
《神曲》的“晦澀難懂”,主要在《天堂篇》。在這第三部分里,但丁是在向著不可知、不可解、不可言傳的境界探索,因而最值得欣賞的不是這一篇中大量的典故、神學思考和歷史的重述,而是他想象的恢宏和奇麗,詩情的愈來愈熱忱和圣潔,以及胸襟的寬廣和超越。正像美國學者桑塔亞那所說:“無論是在但丁之前還是之后,都沒有一個詩人像他一樣生活在如此巨大的景觀中。但丁的空間是充實的,在人能想象的范圍內(nèi),它們擴展了人類的住所和命運?!?sup>當?shù)≌f天堂里的靈魂都像“光點”,折射上帝的美和光時,他是希望人類能放棄具有具體物質(zhì)形式的存在目的,轉(zhuǎn)而向往超越俗塵的人生;當他在七重天上偶然回望地球的時候,“對于它的渺小而可憐的狀態(tài),不覺微笑了”,他為人類竟如此激烈地爭奪蠅頭小利而感到驚奇和遺憾,并堅信“那些把思想轉(zhuǎn)向別處的可說是真正的智者”(P486)。在《天堂篇》的第三章里,但丁還借在天堂第一層的靈魂追問人是否在天堂里也要追求更高的、更接近上帝的“位置”?那里的靈魂告訴他:
假使我們希望更高的,這種愿望便不與上帝的意志相符合,上帝指定我們就在這里……在天上到處都是天堂,而且至善所賜的恩惠并非同樣。(P371)
人在向往“上帝”或追求真理的途中,既應該是謙卑的、忠誠的,也應該是獨立的、恪守自己天性的,因為分享神的意志,就是將天性與神性真正融為一體。
理解但丁
但丁的《神曲》體現(xiàn)了中世紀文學的典型特征:幻游形式、象征表達、寓意方法和追求哲理。但丁自己曾說他希望在作品中能傳達四層意義:字面的、寓意的、哲理的和秘密深奧的意義。所以《神曲》的含義不是單純的而是多層的,尤其是寓意的內(nèi)涵“不同于字面或歷史的意義”。
首先,但丁賦予中世紀基督教一統(tǒng)天下的社會秩序以想象和激情,使解說基督教的神學、哲學重新具有了詩意和感覺,成為詩意的思想,成為能為所有人理解的思想?!暗≡诒憩F(xiàn)一切生活和自然的同時把它們詩化了,他的想象力支配和注意著整個世界。從而,他達到了一位詩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目標;他為所有可能的行為建立了標準,變成了最高詩人的典型……如果給予某種事物以想象的價值是一位詩人的最低任務,那么給予一切事物,以及這些事物構成的體系以想象的價值,顯然就是他的最偉大的任務了?!?sup>但丁用充滿詩意和愛的語言作為他思想的天然面紗,讓夢幻般的激情與明晰的理性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他的諸多深思雖充滿音樂般朦朧的意蘊,但全詩清晰完美的結構,又使得簡單樸實的直覺與深廣淵博的學識自然而然地交織在一起。雖然有創(chuàng)意的建筑結構充滿詩意,有特色和韻味的各種設計也具有詩意,但但丁提供給我們的詩意不是外在的、裝飾性的、物質(zhì)感的,但丁借助語言這一特殊的媒介,讓我們直接進入或介入了廣闊深邃的精神生活,當他用詩句引領我們領略地獄的罪與罰、凈界的悔與悟和天堂的耀眼光芒時,他讓我們在想象和幻覺中看到“善”,讓我們對這種人類社會應有的善產(chǎn)生向往和熱情,并讓我們在這種向善的熱情中生發(fā)出輕蔑現(xiàn)世、超越世俗的渴望。但丁《神曲》的寫作與14世紀早期的《馬可?波羅游記》基本同期,與馬可?波羅一樣,但丁進行了一次思想的遠航和歷險,他在試圖重新解釋現(xiàn)實、描繪未來。
其次,但丁的想象和激情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即將誕生。但丁讓人們在幻覺中見到了“善”,也就同時反映了中世紀人們心中除舊革新的熱情。但丁的幻想表明:人可能在一個理想國度里達到完美境界。雖然實現(xiàn)這個境界的努力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但看到和承認這種境界,是人們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精神之源。
但丁的地獄、凈界、天堂雖然并沒有在具體構思上被后來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證實,但在這個圖景中所體現(xiàn)的秩序卻成為后來哲學和社會科學家們的精神資源,因為這個秩序是外在于人的一種管理和控制體系,其核心是體現(xiàn)正義和公正,它后來就演變?yōu)橐苑蔀橹行牡奈鞣缴鐣Y構。而由貝亞德所體現(xiàn)的“神學”解釋,也成為西方社會宗教及倫理道德觀念的象征,即貝亞德引導但丁的“目光”,不僅是“善”的指引,而且反射的是神圣的上帝之光,即“原愛”之光,愛把一切人吸引到善周圍,社會的建構和個人的追求都不能脫離對這種“愛”的朝圣和崇拜。這種“愛”體現(xiàn)的是一種集自愛、真善美之愛和博愛于一體的精神,是后來西方人生活和工作的中心原則之一。
但丁曾說:雖然《神曲》是屬于哲學的,但這哲學是“屬于道德活動或倫理那個范疇的,因為全詩和其中各部分都不是為思辨而設的,而是為可能的行動而設的。如果某些章節(jié)的討論方式是思辨的方式,目的卻不在思辨而在實際行動”?!白髌返纳圃谟谒枷?,美在于辭章雕飾……這首歌的善是不易了解的,我看一般人難免更多地注意到它的美,很少注意到它的善。”很顯然,但丁本人是渴望后人能自覺向善,并把向善作為一種“可能的行動”,付諸于每個人自身的生活實踐。但丁的這種創(chuàng)作愿望對現(xiàn)代人而言,也許是“老生常談”,或者說有太多的幻想及迷信色彩,當古代和中世紀的人們還緬懷特洛亞戰(zhàn)場上阿基琉斯、赫克托耳那樣的“英雄”,還崇拜和渴望有“神性”的人的時候,他們也因此會相信想象中的地獄和惡魔;當他們尋找人間的天使般的智者時,他們也因此而看到具有“人”形的低級動物。劃分善惡的等級和認識人的最終本質(zhì),是古代文明的特別側重和基本內(nèi)核,這種側重在今天,因為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人們對天體地理的不斷認識,已經(jīng)變得愈來愈像是不諳世事的少年臆想。但是現(xiàn)代人在上曉天文下知地理的“通識”中,在不求永恒但求一時擁有的匆忙奔波中,也愈來愈無奈地發(fā)現(xiàn):長壽的人是懶惰的人,笑口常開的人是喜歡看肥皂劇的人?,F(xiàn)代人的生活一方面越來越容易、輕松、無畏無懼、自由自在,另一方面現(xiàn)代人的精神世界并不因為眼界的開闊、信息的高度流通傳播而比古人更寬闊豪邁。卑微瑣屑、寂寞無聊、歇斯底里或隨波逐流仍是現(xiàn)代生活的日常景觀,在這種景觀中對照但丁筆下的想象世界,尤其是把地獄、凈界、天堂作為一個整體去觀照時,我們就能分享到作者博大的胸懷和無邊的思路,我們就會感到某種震撼和警醒。
最后,《神曲》既是一部充滿激情和追求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滿矛盾和郁悶的作品。理論家的條理、清晰、體系常令人仰慕,但思想家的矛盾、困惑和沖破迷霧的努力更令人向往、給人啟蒙和讓人獲益。解決問題的人和提出問題的人為世界作著不同的貢獻,但丁的追求和矛盾也為我們的理解同時提供了養(yǎng)分和挑戰(zhàn)。
但丁所代表的向善和追求新生活的詩一樣的熱情,也體現(xiàn)為清理和強調(diào)基督教教義的宗教熱情。當?shù)∫愿逍选⒏_闊的哲思看世界的時候,宗教的迷信、腐敗及偽善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他的反感,這種反感同時又促使他竭力渲染基督教“原理”的各種關鍵概念。但丁對“國家”的理解是極端理想主義的,他渴望的是符合天意的普遍政體,他對這樣的“國家”的愛是絕對的、充滿激情的,因而他憎恨背叛,仇視毀滅神權的異教邪教思想,悲哀現(xiàn)實中的腐化墮落。不僅他在深刻剖析現(xiàn)實的旅途中也充滿偏見或個人偏好,而且他所憧憬的未來及行動方法都是從一個動亂和過渡時期構思出來的,這種未來和方法充滿了烏托邦的幻想色彩和浪漫的虛構形式,他歌頌善和愛的音樂里也充滿了對魔鬼的恐懼和對現(xiàn)實世界的悲劇性體驗。但丁的詩是需要從整體上去閱讀和體驗的(他的許多細節(jié)經(jīng)不起推敲)?!霸谶@里,正如在某些偉大的交響樂中,每一事物都是漸進的:各種運動齊心協(xié)力,強度不斷增加,規(guī)模不斷擴大,強烈的樂曲越來越高;所有的一切的終結不是戛然而止,不是結束于某個偶然事件,而是結束在持久的反思中,在一種感受中。它還沒有完結,而是由我們整體保留下去,這是一種永遠的啟示的泉源。它教導我們?nèi)廴ズ?、去評判去尊敬。”
- 〔意〕但?。骸渡袂?,王維克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文中引用僅注明頁碼。
- 〔荷蘭〕約翰?赫伊津哈:《中世紀的衰落》,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頁。
- 轉(zhuǎn)引自〔美〕布爾斯廷:《創(chuàng)造者》,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385頁。
- 〔美〕大衛(wèi)?丹比:《偉大的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頁。
- 〔美〕喬治?桑塔亞那:《詩與哲學: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及歌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頁。
- 〔美〕喬治?桑塔亞那:《詩與哲學: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及歌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頁。
- 〔美〕喬治?桑塔亞那:《詩與哲學: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及歌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頁。
- 〔美〕喬治?桑塔亞那:《詩與哲學: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及歌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頁。
- 〔美〕喬治?桑塔亞那:《詩與哲學: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及歌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