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蟬/虞世南

唐詩三百首 作者:果麥文化 出品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隋末唐初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

緌(ruí):古代官員帽子上的系帶,用以形容蟬須。

世俗中人看見他人取得了各種各樣的成就和地位,常常將之歸結為特殊的機緣,或權勢者的幫助,從而安慰自己,逃避自己能力不如他人的事實。如果這只是暫時避免抑郁的權宜之計,倒也危害不大,但是久而久之,這樣的觀念往往會變成一種信念,認為人若沒有外界的特殊幫助,就無法成功。在此信念的驅(qū)使下,人們或隨波逐流,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走上了一路向下的人生。

虞世南久處隋唐官場,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官員,對以上這樣的想法,必定非常熟悉。因此他借蟬為喻,既警醒自己,也告誡別人。蟬只是脆弱的昆蟲,但是它堅持高潔的品格,非清露不飲,非梧桐不居,不管別人的蠅營狗茍,永遠獨自站在高處,吟唱自己的歌曲。這樣的歌曲雖然沒有秋風助力,也依舊可以傳達到遠方,只要世上存在有心人,就一定可以聽到這樣的歌唱。

唐太宗曾夸贊虞世南有“五絕”,其中德行、忠直兩條,還在學問、文辭和書法之上。虞世南身處隋唐之際、動亂之秋,能堅持這樣的操守,時時以蟬自警,想必是其能夠立身的很重要的原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